元好问诗词赏析

合集下载

古典诗词鉴赏:元好问《临江仙·今古北邙山下路》赏析

古典诗词鉴赏:元好问《临江仙·今古北邙山下路》赏析

临江仙元好问今古北邙山下路,黄尘老尽英雄。

人生长恨水长东。

幽怀谁共怀?远目送归鸿。

盖世功名将底用?从前错怨天公。

浩歌一曲酒千钟。

男儿行处是,未要论穷通。

【写作背景】由词题可知,此词作于由洛阳赴孟津的途中。

元好问自公元1218年(金宣宗兴定二年)移家河南登封,此后一段时间行迹多在河南。

作者触景伤感,吊古伤今,来抒发自己的怀抱。

北邙山,在河南洛阳县北。

古代王侯公卿多葬此山,唐新乐府有《北邙行》,所以有“黄尘老尽英雄”的感慨。

这里的“老尽”蕴含着作者对英雄不遇,空老京华的无限感伤,不由不发生人生长恨水长东“的慨叹”人生“句用李煜”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句,但更为悲壮。

作者的一腔幽怨无人共语,有英雄独立的悲凉,“远目送归鸿”源自嵇康的“目送归鸿,手挥五弦”《赠秀才入军》和贺铸的“恨登山临水。

和寄七弦桐,目送归鸿”(《六州歌头·少年侠气》)句意,即有哀怨,又有不平之意。

上片言情,下片说理,英雄无奈,只好作自我宽慰语:“盖世功名将底用,从前错怨天公”。

功名也只不过是过眼烟云,唯有洗歌美酒,天伦至爱,才是人间乐事呀。

所以词最后,作者发出:“男儿行处是,未要论穷通”的感慨。

这也正是他在收复失地,重返家园的理想行当国孝无恢复之谋的现实的矛盾之中,希望与失望情绪交织而构筑成情绪。

【作品赏析】元好问的一生象中国古代多数知识分子那样命运乖蹇。

在封建社会,儒家经世致用思想占据主导地位,因而封建士大夫不能不以仕途为秸的;但是同时,现实生活中的挫折污秽又使正直的知识分子难以接受,因而道家遗俗出世的思想也有极大影响。

这样两种不同的思想体系造就了古代知识分子双重的人格面具和双重的生活方式,“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就是古代知识分子复杂心态的典型所在。

元好问的这首词,正是他本人的人生观的写照。

“今古北邙山下路,黄尘老尽英雄。

”北邙山地处河南洛阳县北面,厚葬着许多历工王侯公卿。

想当年这些王侯公卿也曾咤叱风云,盛极一时,如今却都默地长眠地下。

元好问诗词的特点

元好问诗词的特点

元好问诗词的特点
元好问是明代文学家,也是著名的诗人和文化学者。

他的诗词以其独特的艺术
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而闻名于世。

以下是元好问诗词的一些特点:
1. 借景抒怀:元好问的诗词常常借助自然景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他善
于运用鲜明的意象和生动的描写,将自然景物与自身的感受融为一体。

2. 意境深远:元好问的诗词常常以抒发感情、表达思想为目的,他通过巧妙的
文字表达,创造了富有哲理和情感的意境。

他的作品往往给人一种深远的艺术享受。

3. 博大精深的学识:元好问是一位博学的学者,他的作品中常常融入了丰富的
文化和历史知识。

他熟悉经典著作,思想深邃,善于运用各种词汇和典故,使其作品更具深度和内涵。

4. 反映社会现实:元好问的诗词作品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疾苦。

他通过诗词表达对社会问题的关切和思考,展现了作为一位文化学者的责任感和关怀之心。

总之,元好问的诗词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对社会现实
的关注而备受赞誉。

他的作品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和思考那个时代的文化氛围和社会风貌。

元朝文学家元好问的诗词鉴赏

元朝文学家元好问的诗词鉴赏

元朝文学家元好问的诗词鉴赏元朝文学家元好问的篇一《倪庄中秋》作者为元朝文学家元好问。

其古诗全文如下:强饭日逾瘦,狭衣秋已寒。

儿童漫相忆,行路岂知难。

露气入茅屋,溪声喧石滩。

山中夜来月,到晓不曾看。

【翻译】不想吃饭身体日渐消瘦,穿着平破烂的衣服,的寒意不知不觉中到来,不知不觉中慢慢的回忆童年。

那时候怎么知道人生的艰难,早上的露气飘进茅屋,在沙滩边能听到溪水的声音。

每每到了晚上(山中)就出来了,到了黎明也从没有看过一眼。

《人月圆·玄都观里桃千树》作者为元朝文学家元好问。

其古诗全文如下:玄都观里桃千树,花落水空流。

凭君莫问,清泾浊渭,去马来牛。

谢公扶病,羊昙挥涕,一醉都休。

古今几度,生存华屋,零落山丘。

【翻译】玄都观里曾有无数株桃花烂漫盛开,而今早已水流花谢,不复存在。

请您不必去寻求明白:奔流着的是清泾还是浊渭,苍茫之中是马去还是牛来。

谢安重回故地已经带上了病态,羊昙为他的下世流泪痛哀。

这样的存殁之感,在我酩酊一醉之后便淡然忘怀。

要知道古往今来有多少同样的感慨:活着时身居高厦大宅,到头来免不了要在荒凉的山丘中把尸骨掩埋。

《浣溪沙·日射人间五色芝》作者为元朝文学家元好问。

其古诗全文如下:日射人间五色芝,鸳鸯宫瓦碧参差。

西山晴雪入新诗。

焦土已经三月火,残花犹发万年枝。

他年江令独来时。

《水调歌头·赋三门津》作者为元朝文学家元好问。

其古诗全文如下:黄河九天上,人鬼瞰重关。

长风怒卷高浪,飞洒日光寒。

峻似吕梁千仞,壮似钱塘八月,直下洗尘寰。

万象入横溃,依旧一峰闲。

仰危巢,双鹄过,杳难攀。

人间此险何用,万古袐神奸。

不用燃犀下照,未必佽飞强射,有力障狂澜。

唤取骑鲸客,挝鼓过银山。

【翻译】黄河之水似乎是从天上而来,黄河之险让人鬼都要俯瞰而欲过不敢。

大风起时,波涛汹涌,怒浪滔天,飘飞的浪花在阳光下闪闪发亮。

黄河水所掀起的水浪高过那吕梁山,水浪声势之状可比那八月的钱塘潮,横空之下,一洗尘寰。

黄河水浪冲斥万象,但是中流的砥柱山面对滔天巨浪,却依旧气定神闲。

摸鱼儿元好问诗词赏析

摸鱼儿元好问诗词赏析

摸鱼儿
元好问
问人间情是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①,老翅几回寒暑。

欢乐趣,别离苦,是中更有痴儿女。

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景,只影为谁去②!
横汾路③,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④。

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自啼风雨。

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

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⑤,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注]①双飞客:指雁。

雁常常成双飞翔。

②只影为谁去:是说伴雁已遇害,我也无以为生。

③横汾路:指雁的埋葬地汾水之畔。

④平楚:丛木叫楚,平楚即平林,远树。

⑤骚人:指诗人。

[鉴赏提示]元好问,金末元初人。

金哀宗正大元年(1224)中宏词科,充国史馆编修。

历任镇平、内乡、南阳县令。

正大八年,应诏入朝,任尚书省掾、左司都事。

天兴二年(1233)正月,汴京被蒙古军包围,守将崔立投降,元好问被俘。

蒙古太宗十一年(1239)携家回到故乡忻州秀容(今山西忻州),过着遗民的生活。

这首曲子有个写作过程。

金章宗泰和五年,元好问到并州(今山西太原)赴试,路遇捕雁人,射杀一雁,另一雁悲鸣不去,投地殉情而死。

元好问买下双雁,葬于汾水之畔,累石为记,名为雁丘。

后来再次经过并州,写下了这首词。

上片咏雁,下片咏雁丘,抒发了金亡后自己对故国的悼念之情。

元好问《颍亭留别》诗词选鉴赏

元好问《颍亭留别》诗词选鉴赏

元好问《颍亭留别》诗词选鉴赏元好问《颍亭留别》诗词选鉴赏颍亭留别同李冶仁卿、张肃子敬、王元亮子正,分韵得画字。

故人重分携,临流驻归驾。

乾坤展清眺,万景若相借。

北风三日雪,太素秉元化。

九山郁峥嵘,了不受陵跨。

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

怀归人自急,物态本闲暇。

壶觞负吟啸,尘土足悲咤。

回首亭中人,平林澹如画。

首二句交代行前依依惜别的情景。

"故人'犹言老友,"分携'即分手。

临别在即,老友留恋不舍,他们来到了颍水之滨,诗人停下了将要归去的车驾,与友人互道珍重。

接下去诗人却并未循此而抒发依恋惜别之情,却是宕开笔墨,展现出寥廓旷远的山川景物。

"乾坤'与"万景'对举,境界殊为阔大;"展'字与"借'字下得巧妙。

"展'用如使动词,"清眺'指人的视野。

高天远地一下子令人眼界大为开阔,眼前展现出无限清景。

"借'乃"假借'之意,即对人宽容或友好,诗人在此用拟人手法,将大自然写得富有生命与灵性,那天地万象似乎对人特别有情意,纷纷呈现出自己的千姿百态。

接写北风雪飘使人感受到大自然的运行不息。

"太素'乃是古代对构成宇宙之物质的称谓,即形成天地万物的素质。

班固《白虎通天地》云:"始起之天,始起先有太初,后有太始,形兆既成,名日太素。

'"秉'即操持、掌握。

"元化'谓大自然的发展变化,犹言"造化'。

这里是说物质的元素主宰着大自然的演化,秋去冬来,风霜雨雪,莫不如此。

放眼眺望,连绵的群山嵯峨高峻,压根儿就翻不过去似的。

"了'作为副词,作"根本'、"完全'讲,多用于否定句式中,用以加强否定语气;"陵跨'即跨越。

元好问诗词研究初探

元好问诗词研究初探

元好问诗词研究初探元好问(约1570-1620),字大悟,号笃斋。

明末清初文学家,被誉为“词壇四大家”之一,与辛弃疾、陆游、李清照并称。

元好问的诗词以清丽俊逸、婉约细腻著称,被称为“小山村颂之大悟子”,他的诗风多情至深,刚柔相济,内蕴丰富。

他所作的《摸鱼儿》、《沁园春》等曲集,享有很高的声望。

他的散文《答李十一省天柑疏》、《七月十五夜玩梅怀辛大载》、《赋得含峥骚骚灏灏》等,都有一定的水平。

在元好问的诗词作品中,体裁较为丰富,有小令、浣溪沙、骈文等。

元好问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文学家,诗歌、词曲、散文皆有成就。

他不仅擅长七言诗和五言诗,而且还创作了不少优美的词曲。

他的诗歌以色彩明丽、情感真挚、含蓄细腻而著称,充分展现了他优美的艺术风格。

在《东观余录》中说:“好问字大惠,号笃斋。

文词清新,多感笃之旨。

工力突出,侍郎所赏。

”可见当时人对元好问的诗词艺术评价颇高。

元好问的诗词以清丽俊逸、婉约细腻著称,被誉为“词坛四大家”之一。

他的诗歌不仅表现了作者的情感,而且还描绘了社会风俗和自然风光,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元好问的诗词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富有个性。

他的诗作有深沉高远、旷达激昂之气,耿直不阿、蟠桃玉振、锋芒慑人,每每为士大夫文人所称颂。

他的词曲则以颂扬赞美美好事物、传达真情实感、写生群芳的效果强。

他的词既有舒展婉转,也有明快豁达,形成了独具一格的风骚。

元好问的诗词在明代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不仅表现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况,而且还反映了作者的真情实感,为后人提供了重要的文学遗产。

元好问的诗歌和词曲,不仅在当时极富盛名,而且在后世也享有很高的声誉。

他的作品在后世影响颇大,成为后人学习和借鉴的对象。

元好问的诗词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的诗词风格独特,在当时乃至后世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他的作品不仅在文学领域有着极高的地位,而且在历史和社会等方面都有着丰富的价值,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元好问的诗词研究一直是中国文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关于元好问诗词的研究颇多,但是在研究中往往容易陷入单一的文学角度,并没有从更广泛的社会历史视角出发进行全面的研究。

摸鱼儿元好问赏析

摸鱼儿元好问赏析

摸鱼儿元好问赏析【全文概述】《摸鱼儿·元好问赏析》是一篇关于赏析金朝诗人元好问创作的古典诗词的文章。

文章从诗歌背景、作者简介、诗歌内容、艺术特点、价值及影响等方面对这首诗进行了深入剖析,以期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佳作。

【诗歌背景及作者简介】《摸鱼儿》是元好问创作的一首描绘江南水乡美景的词。

词牌名为“摸鱼儿”,源于作者在江南水乡闲暇之余,与友人们摸鱼取乐的场景。

元好问(1190-1257),字善夫,号遗山,金朝著名文学家,与辛弃疾、陆游等并为“南宋四大家”。

【诗歌内容赏析】词的开篇:“绿杨芳草长亭路,年少抛人容易去。

”描绘了一幅春日送别的画面,表达了离别之情。

接下来,“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底离愁三月雨。

”描绘了离别之后,梦境和现实都充满离愁别绪的场景。

词的下片,“山水荒凉千里,烟波渺渺无际。

”则转而对江南水乡的壮美景色进行描绘,表现出诗人对美好景色的喜爱。

【诗歌艺术特点赏析】首先,这首词以离别为线索,情感真挚,抒发了诗人对离别之情的不舍。

其次,词中运用了许多生动的描绘手法,如“绿杨芳草”、“楼头残梦”、“花底离愁”等,使词的意境更加丰富。

此外,词中对江南水乡的描绘,画面开阔,充满诗意。

最后,词的结构紧凑,上下片相互映衬,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韵味。

【诗歌价值及影响】《摸鱼儿》作为金朝时期的一首佳作,不仅展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才华,同时也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首词传承了南宋词人的优秀传统,以真挚的情感和优美的画面赢得了无数读者的喜爱。

【总结】通过对《摸鱼儿·元好问赏析》的剖析,我们可以看到这首词在情感表达、景物描绘、艺术构思等方面具有很高的价值。

它不仅展示了诗人对离别的感慨,还对江南水乡的美景进行了生动描绘。

元好问《岐阳三首》诗词赏析

元好问《岐阳三首》诗词赏析

八年 1231 秋,受诏入都,除尚书省掾、左司都事,转员外郎; 金亡不仕,元宪宗七年卒于获鹿寓舍;工诗文,在金元之际颇负重望; 诗词风格沉郁,并多伤时感事之作。

其《论诗》绝句三十首在中国文学批评颇有地位;作有《遗山集》 又名《遗山先生文集》,编有《中州集》。

下面是 岐阳三首 金朝元好问 突骑连营鸟不飞,北风浩浩发阴机。

三秦形胜无今古,千里传闻果是非; 偃蹇鲸鲵人海涸,分明蛇犬铁山围。

穷途老阮无奇策,空望岐阳泪满衣。

百二关河草不横,十年戎马暗秦京。

岐阳西望无来信,陇水东流闻哭声; 野蔓有情萦战骨,残阳何意照空城! 从谁细向苍苍问,争遣蚩尤作五兵? 眈眈九虎护秦关,懦楚孱齐机上看。

禹贡土田推陆海,汉家封徼尽天山。

北风猎猎悲笳发,渭水潇潇战骨寒。

三十六峰长剑在,倚天仙掌惜空闲。

译文 凶猛的敌骑营寨相连,天上的禽鸟也难偷飞;呼号的北风席卷大地,迷茫的天空大雪霏霏。

号称形胜的三秦啊,山河的险要古今未改;千里传来的噩讯啊,怎知道究竟是真是非! 庞大的鲸鲵是那么凶暴——似海的人群尽被吞食;毒蛇和恶狗是那么猖獗——分明像铁山把孤城紧围。

就像是走到穷途的阮籍啊,我面对国难苦无良策——徒然怅望着失陷的岐阳,纷飞的悲泪溅满了裳衣! 号称百二关河的三秦啊,如今已不见杂草纵横;十年的战火燃烧在这里,烽烟遮暗了旧时的秦京。

西望着岐阳啊,全没有半点同胞的音信;东流的陇水啊,只听到一片惨痛的哭声! 荒野里,缠绵的蔓草情深意厚,在悄悄萦绕着战士的尸骨;蓝天下,惨淡的残阳究竟为啥,却偏偏照射着死寂的空城? 我能够从什么地方啊,向苍天细细地责问——为何让凶残的蚩尤啊,制造这*的刀兵? 遥想当年,九虎猛将们目光炯炯,凛然守卫在巍巍秦关——孱懦的齐楚何曾在眼,直看它好似肥肉在砧! 《禹贡》记述的土田啊,要推那陆海最是肥沃;汉朝当年的边界啊,蜿蜒着伸过遥远的天山。

慨叹今日,猎猎的北风呼啸不已,悲壮的胡笳随风远传;潇潇的渭水呜咽难抚,河边的战士尸骨正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好问诗词赏析
朝代:金朝
作者:元好问
原文:
乙丑岁赴试并州,道逢捕雁者云:“今旦获一雁,杀之矣。

其脱网者悲鸣不能去,竟
自投于地而死。

”予因买得之,葬之汾水之上,垒石为识,号曰“雁丘”。

同行者多为赋诗,予亦有《雁丘词》。

旧所作无宫商,今改定之。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

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

君应有语:
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

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

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

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赏析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大雁的生死至情深深地震撼了作者,他将自己的震惊、同情、感动,化为有力的诘问,问自己、问世人、问苍天,究竟“情是何物”?起句陡然发问似雷霆万钧,破空而来;
如熔岩沸腾,奔涌而出。

正如后来汤显祖在《牡丹亭·题词》中所说:“情之所至,生可
以死,死可以复生,生不可以死,死不可以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情至极处,具是何物,竟至于要生死相许?作者的诘问引起读者深深的思索,引发出对世间生死不渝真情的热情
讴歌。

在“生死相许”之前加上“
直教”二字,更加突出了“情”的力量之奇伟。

词的开篇用问句,突如其来,先声
夺人,犹如盘马弯弓,为下文描写雁的殉情蓄足了笔势,也使大雁殉情的内在意义得以升华。

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这二句写雁的感人生活情景。

大雁秋天南下越
冬而春天北归,双宿双飞。

作者称他们为“双飞客”,赋予它们的比翼双飞以世间夫妻
相爱的理想色彩。

“天南地北” 从空间落笔,“几回寒暑” 从时间着墨,用高度的艺术
概括,写出了大雁的相依为命、为下文的殉情作了必要的铺垫。

欢乐趣,别离苦,是中更有痴儿女——是中:于此,在这里面。

这几句是说大雁长
期以来共同生活,既是团聚的快乐,也有离别的酸楚,在平平淡淡的生活中形成了难以割
舍的一往深情。

长期以来,这对“双飞客”早已心心相印,痴情热爱,矢志不渝。

“痴儿女”三字包含着词人的哀婉与同情,也使人联想到人世间更有许多真心相爱的痴情男女。

君应有语。

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为谁去——
君:指殉情的大雁。

这四句是对大雁殉情前心理活动细致入微的揣摩描写。

当网罗
惊破双栖梦之后,作者认为孤雁心中必然会进行生与死、殉情与偷生的矛盾斗争。

但这种
犹豫与抉择的过程并未影响大雁殉情的挚诚。

相反,更足以表明以死殉情是大雁深入思索
后的理性抉择,从而揭示了殉情的真正原因:相依相伴,形影不离的情侣已逝,自己形孤
影单,前路渺茫,失去一生的至爱,即使荀活下去又有什么意义呢?于是痛下决心,“自投于地而死”。

“万里”、“千山”写征途之遥远,“层云”、“暮雪”状
前景之艰难。

此四句用烘托的手法,揭示了大雁心理活动的轨迹,交待了殉情的深层原因。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

荒烟依旧平楚——这几句借助对历史盛迹的追忆与对眼前
自然景物的描绘,渲染了大雁殉情的不朽意义。

“横汾路”指当年汉武帝巡幸处。

“寂寞当年箫鼓”是倒装句,即当年箫鼓寂寞。

楚:即从莽,平楚就是平林。

这几句说的是,在这汾水一带,当年本是帝王游幸欢乐的地方,可是现在已经一片荒凉,平林漠漠,荒烟如织。

据《史记·封禅书》记载,汉武帝曾
率文武百官至汾水边巡祭后土,武帝做《秋风辞》,其中有“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
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之句,可见当时是箫鼓喧天,棹歌四起,山鸣谷应,何等热闹。

而今天却是四处冷烟衰草,一派萧条冷落景象。

古与今,盛与衰,喧嚣与冷落,形成了鲜
明的对比。

在这几句中,词人用当年武帝巡幸,炫赫一时,转瞬间烟消云散,反衬了真情
的万古长存。

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自啼风雨——些,句未象声词。

《楚辞·招魂》句尾均用“些”字,所以称“楚些”。

这句意思是武帝已死,招魂无济于事。

山鬼自啼风雨——《楚辞·九歌》中有《山鬼》篇,描写山中女神失恋的悲哀。

这里说的是山鬼枉自悲啼,
而死者已矣。

以上两句借《楚辞》之典反衬了殉情大雁真情的永垂不朽。

天也妒。

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
大雁生死相许的深情连上天也嫉妒,所以这对殉情的大雁决不会和一般的莺儿燕子
一样化为黄土。

而是“留得生前身后名”,与世长存。

这几句从反面衬托,更加突出了大
雁殉情的崇高,为下文寻访雁丘作好铺垫。

千秋万古。

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这是从正面对大雁的称赞。


人展开想象,千秋万古后,也会有像他和他的朋友们一样的“钟于情”的骚人墨客,来寻
访这小小的雁丘,来祭奠这一对爱侣的亡灵。

“狂歌痛饮”生动地写出了人们的感动之深。

全词结尾,寄寓了词人对殉情者的深切哀思,延伸了全词的历史跨度,使主题得以升华。

朝代:金朝
作者:元好问
原文:
袨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

长衫我亦何为者,也在游人笑语中。

赏析
开头两句写京都元夕的热闹场面,"袨服华妆",写出了游人们穿着鲜明华丽,”六街
灯火“写出了大街小巷到处在舞弄着花灯的景象,前两句用元夕日,街上的人们的装束和
举动反衬了汴京一派繁华、升平的气象,也为下文诗人这个穿着长衫的读书人都外出游玩,沉醉在游人的欢声笑语,抒发情感作铺垫。

而三句一转,用“长衫”对“炫服华妆”,写到自己竟然也随游人追欢逐乐。

一个隐
晦的发问,包含着辛酸的自嘲,严峻的自责,同时也是对前面所铺叙的场景的否定。

表现
了诗人对此时金朝的偏安处境的嘲讽,也表达了对繁华背后危机的担忧。

此诗展现了游人在元宵节游玩的景象,写出了元夕夜的盛世繁华,手法上,用乐景抒
哀愤之情,长衫和炫服华妆的对比,含蓄动人,意味深长。

朝代:金朝
作者:元好问
原文:
塞上秋风鼓角,城头落日旌旗。

少年鞍马适相宜。

从军乐,莫问所从谁。

侯骑才通蓟北,先声已动辽西。

归期犹及柳依依。

春闺月,红袖不须啼。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从军之乐的短歌。

起首二句先写边塞的环境,边塞之上,秋风萧瑟,送
来鼓角的悲鸣,城头旌旗飘扬,落日沉沉,开篇先展示了一幅苍凉悲壮的边塞图景,交代
时间、地点并点明了军旅生活,两句呈现六种意象,组合成一个典型的塞上风光和军营景象,作为人物的背景。

“少年”三句,推出主人公,一位潇洒威武的少年,身跨战马,驰
骋边关,在词人眼中,这热血少年的飒爽英姿和这粗犷壮美的边塞相辉相映,少年点缀了
边塞的雄阔,边塞衬托了少年的英武。

他们充满了报国热情,洋溢着青春的浪漫气息,只要能够从军驰骋就十分快乐,并不想知道由谁来带兵。

三句表现了少年战士的爱国激情。

下片极写从军之乐。

“侯骑”二句,清快跳脱,意谓侦察的骑兵才通过蓟北,而部队的威名已震动辽西。

“才”和“已”二字互相呼应,表现了边塞部队威名远扬,使敌人望风而逃的气势。

紧接着他乐观自信地说“归期犹得柳依依”,打败了敌人胜利凯旋,还赶得上杨柳依依的春天,还可欣赏春天的美景。

从时间上照应上片“秋风”,秋天出征,春天凯旋,部队的战斗力之强显而易见。

最后以“春闺月,红袖不须啼”作结。

在春暖花开之时,那守在闺中的红袖佳人盼回了丈夫,也就不必为思夫念远而悲啼了。

结尾一反从前闺妇思亲的哀怨之情,充满了胜利的喜悦与期盼。

全词襟怀开阔,意气风发,自始至终洋溢着报国从军,积极乐观的豪迈之情,给人以鼓舞和向上的力量。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