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_雷雨_中_雷雨_式的生存悲剧

合集下载

试论《雷雨》中造成繁漪悲剧形象的原因

试论《雷雨》中造成繁漪悲剧形象的原因

浅析造成繁漪悲剧形象的原因摘要:曹禺剧作《雷雨》中的繁漪是最具“雷雨”性格、最具反叛精神的人物,繁漪受过新式教育,又深受旧式思想的影响,新旧文化的双层夹击使她在“最残酷的爱和最不忍的恨”的性格交织中,内心向变态发展,爱变成恨、倔强变成疯狂。

她是那个时代最坚强的女子,最惹人怜悯的女人,是剧作《雷雨》中最令人难忘的角色,她敢爱敢恨、敢于和封建势力作斗争,可最终依旧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生活和理想的爱情,失去爱情和亲情的她生活犹如一口枯井。

她的悲剧命运揭露了封建统治对人的精神压迫和摧残,也深刻赋予了她“雷雨”式性格,繁漪不仅是周公馆的悲剧,也是当时社会的悲剧。

关键词:繁漪雷雨式性格反叛悲剧前言曹禺的话剧《雷雨》是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经典剧作,《雷雨》的发表标志着中国现代话剧文学的成熟,曹禺笔下塑造了众多深入人心的艺术形象,并且有很多成为了广为人知的性格典型:虚伪且冷酷的周朴园;纯真且虚幻的周冲;冲动且莽撞的鲁大海;单纯且善良的四风;贪婪且势利的鲁贵……都给读者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繁漪敢爱敢恨、不屈不挠、追求自由爱情、敢于和封建势力作斗争的倔强性格是曹禺作品人物众生相中最独特、最耀眼的一个。

曹禺曾说:“在《雷雨》里的八个人物,我最早想出的,并且也较觉真切的是周繁漪……我喜欢看繁漪这样的女人,但我的才力是贫弱的……不过一个作者总是不由自主地有些姑息,对于繁漪我仿佛是个很熟的朋友……我想她应该能动我的怜悯和尊敬,我会流着泪水哀悼这可怜的女人的。

我会原谅她,虽然她做了所谓‘罪大恶极’的事情——抛弃了神圣的母亲的天职……”①这是曹禺对繁漪的人格定位,也引起了广大读者对她的同情,当然繁漪不仅仅只存在于曹禺的作品之中,更真实的生活在那个时代社会之中。

从古至今,很多作家在创作文学作品时常常会用真、善、美的优良品格来塑造诸多女性形象,借此来打动读者的内心,(而曹禺剧作《雷雨》中的周繁漪却和传统女性大相径庭:作为妻子,她没有恪守传统女性应遵循的‘三从四德’,在感情上出轨背叛了自己的丈夫周朴园;作为母亲,她放弃了神圣母亲的天职,为追求自己的理想爱情,将自己丈夫、前妻的儿子周萍作为自己的情人,发生了违背伦理道德的关系——由此看来,繁漪既不是贤妻也不是良母,她的行为注定了她的悲剧命运,可就是这样的繁漪依然能够引起广大读者的深切同情和怜悯,因为她有她的人格魅力所在:繁漪敢爱敢恨、敢于敢于打破常规追求自己的理想爱情,她具有强烈的反叛精神,追求自由和个性解放。

浅论话剧《雷雨》中周萍悲剧必然性

浅论话剧《雷雨》中周萍悲剧必然性

浅论话剧《雷雨》中周萍悲剧必然性如果说在中国现代戏剧史上能称得上不朽的作品的,恐怕非《雷雨》莫属。

自从曹禺创作诞生至今,成了国内话剧界永不过时的经典,是各类戏剧艺术院校、电影学院的保留毕业汇演的节目。

纵观文学史,魅力常存的往往是悲剧,取得杰出成就的文学家也是因为其悲剧文学作品。

究其原因,恐怕还得从心理学角度分析。

正如圣.奥古斯丁的《忏悔录》里所说的那样:“戏剧也曾使我迷恋,剧中全是表现我的痛苦的形象和激起我欲望之火的形象。

没有谁愿意遭受苦难,但为什么人们有喜欢观看悲剧的场面呢?他们喜欢作为观众对这样场面感到悲悯,而且正是这种悲悯构成他们的快感。

这不是可悲的疯狂又是什么?因为一个人越是收到悲惨情节的感染,就越难摆脱这类情节的控制。

”1、《雷雨》中的悲剧形式是受西方悲剧的影响历来,《雷雨》都被认为是一出命运的悲剧,人物布局及其错综复杂的冲突,只被认为是一种巧合,一种“命运”带来的悲剧。

人在命运面前的渺小、无助、无奈,与最终的绝望,有逼真的希腊悲剧的艺术效果,也有人认为,《雷雨》的悲剧来源于人本身:源于周朴园曾经的屈服和现在的伪善;源于周萍的怯弱与矛盾,源于繁漪的激烈与义无反顾,即来源于人的性格的“性格悲剧”,而我以为,是“命运悲剧”还是“性格悲剧”,都不是《雷雨》悲剧的本身,《雷雨》悲剧是超越了这两种悲剧,而转向于生存本身,这才是曹禺要表现的主题------生存悲剧。

1.1《雷雨》的时代特色和他的超时代性一部作品往往带有她产生时代的痕迹,后来人看,就容易产生隔阂,会觉得看不懂,无法理解。

比如《红楼梦》,现代人看来,只要贾宝玉和林黛玉私奔,悲剧就可以避免。

但在他们所处的年代,私奔不存在于人们的思维中,是礼教禁止的行为。

而《雷雨》却能跨越几个年代,为人们所理解、欣赏。

从第一次上演话剧《雷雨》,到现代电影《雷雨》,经久不衰的上座率就已经很能说明问题了。

这也是作者曹禺本人也没想到的,正如他自己所说:“我很钦佩,许多人肯费了时间和经历,使用说不尽的语言来替我的剧本下注脚;在国内这些公演之后更时常地有人论断我是易普生的信徒,或者臆测剧中某些部分是承袭了别人的灵感。

《雷雨》人物形象及悲剧命运分析

《雷雨》人物形象及悲剧命运分析

《雷雨》人物形象及悲剧命运分析摘要:《雷雨》是曹禺的第一部剧作,也是他的成名作和代表作,长期以来得到广大观众和评论界高度的关注和青睐。

《雷雨》的艺术生命力之所以魅力永存,与剧中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密不可分。

剧中人物个个视角独特,形象鲜明,人物之间关系错综复杂,围绕家庭矛盾这条主要线索,凸显了封建家庭中人物悲惨的命运悲剧。

关键词:《雷雨》曹禺人物形象悲剧命运中图分类号:i207.3 文献标识码:a《雷雨》自1934年7月在《文学季刊》上发表以来,赢得各界人士的喜爱和推崇,成为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一座丰碑,得到广大观众和评论界的关注和青睐。

以往的评论界重在讨论《雷雨》对于封建性资产阶级家庭罪恶的揭露,本文认为《雷雨》的艺术生命力之所以经久不衰,与剧作中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密不可分。

剧作中八个人物个个视角独特,形象鲜明,各有独特的经历和坚强的个人意志,他们都是怀着生的希望上场的,带着踌躇满志的心情,想要主宰自己的命运,但他们越是努力,越与自己的目标相反,最后不可避免地成为命运的牺牲品,陷入绝望甚至死亡的悲剧中。

一创作思想曹禺在《雷雨》的创作过程中广泛吸收了西方戏剧的优点,受到古希腊“命运悲剧”及易卜生“社会悲剧”的影响,强调世界的“残忍”和“冷酷”,强调人物盲目的“挣扎”,同时从中国当时的社会现实出发,致力于揭露封建家庭的专制对人性的扼杀以及人物自身的心灵痛苦和内在矛盾。

谈到《雷雨》的创作时,曹禺说:“《雷雨》对我是个诱惑。

与《雷雨》俱来的情绪蕴成我对宇宙间许多神秘的事物一种不可言喻的憧憬……我是个贫穷的主人,但我请了看戏的宾客升到上帝的座,来怜悯地俯视着这堆在下面蠕动着的生物。

他们怎样盲目地争执着,泥鳅似地在情感的火坑里打着昏迷的滚,用尽心力来拯救自己,而不知千万仞的深渊在眼前张着巨大的口。

他们正如一匹跌在沼泽里的羸马,愈挣扎,愈深沉地陷落在死亡的泥沼里。

”综观《雷雨》中的大小人物,除了贪婪自私的奴才鲁贵,其余所有与周家有关联的人无一不在命运的“火坑”里挣扎。

_雷雨_中_雷雨_意象的意蕴_殷杰

_雷雨_中_雷雨_意象的意蕴_殷杰

《雷雨》中“雷雨”意象的意蕴殷杰(青岛农业大学传媒学院,山东青岛266109)[摘要]曹禺在《雷雨》中运用象征主义的艺术表现手法,以"雷雨"意象象征和隐喻人类之外客观存在着的神秘力量。

在《雷雨》的接受史中,人们对此众说纷纭,细读文本并考察曹禺的创作原意,以及作者后来对此问题的解释,方能还原经典走近曹禺。

[关键词]曹禺;雷雨;意象;象征;神秘力量[中图分类号]I207.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5226(2007)05-0121-05[收稿日期]2006-12-20[作者简介]殷杰(1963-),女,山东荣成人,青岛农业大学副教授,文学硕士。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ofShenyangNorm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Edition)2007年第5期第31卷(总第143期)№5,2007Vol.31General,№143在《雷雨》的接受史中,有论者对“雷雨”意象进行过阐释,由于其象征意义的多义性和不确定性,出现了各种观点。

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1.把“雷雨”等同于“命运观”,曹禺曾谈到他从书本学来的命运观,持此观点主要是根据曹禺受古希腊命运悲剧的影响来论述的;2.认为第九个角色“雷雨”“就是蘩漪”[1],曹禺的确这样谈论过蘩漪:“她是一个最‘雷雨的’(这是我杜撰的,因为一时找不到适当的形容词)性格”[2],这是以蘩漪的“雷雨”性格和作者此话作为判断的依据;3.把“雷雨”意象看作自然气候的变化对人的身心的影响;4.“雷雨”意象是“外部世界神秘力量”[3]、“宇宙神秘(神奇)力量”[4][5][6]、“最高主宰”[7][8]、“不可知力量”[9]等的象征。

这些看法皆可作一家之言,但是哪种看法最接近文本和作者的创作原意,则有待进一步探讨。

人在宇宙中到底处于什么样的位置?这是任何伟大的作家不能不思考的问题,人的存在问题不得不与最高的存在相接,曹禺在《雷雨》中是要对人的处境与大宇宙的关系发问,是对人在宇宙中的位置进行形而上的哲学思考。

2021浅论《雷雨》中蘩漪的悲剧形象(本科)范文3

2021浅论《雷雨》中蘩漪的悲剧形象(本科)范文3

2021浅论《雷雨》中蘩漪的悲剧形象(本科)范文 一般评论认为,《雷雨》作品以1925年前后中国社会为背景描写了封建家庭悲剧。

蘩漪是曹禺《雷雨》中的个性最鲜明的人物,她具有“雷雨”式的性格,她反抗,她追寻,她妥协,最后疯狂。

蘩漪--主人公周朴园第三房妻子、周萍的后母,但同时却扮演着周萍地下情人的角色。

在临界于新旧社会的历史背景下曹禺塑造了一个这样的蘩漪--一个活在新社会和旧社会交叉的性格复杂的女性形象,一个纠结于新旧民主专制的畸形产物。

曹禺笔下的蘩漪,拥有受生命深处的欲望控制的性格,又有封建落后的思想。

她敢于反抗封建道德,敢于大胆追求自由爱情,集中表现了追求个性解放的思想和现代女性的自我意识。

虽然有强烈的反抗精神,却仍摆脱不了封建女性依赖性、自贬性。

一、蘩漪那具有时代精神的叛逆性 作者描写的那个蘩漪,在周朴园面前,她是悲哀的、可怜的、文弱的、哀静的。

蘩漪与周朴园一样,也是一位新旧结合的人物。

按剧中的提示,她是一位“受过一点新式教育的旧式女人”①。

正因为如此,她既渴望自由的爱情,又无力摆脱家庭的牢笼,甘愿受周朴园的凌辱。

蘩漪虽然是周朴园明媒正娶的妻子,但只是他的第三个女人(第一个是侍萍,第二个是赶走侍萍后娶的名门小姐),两人只有夫妻之分,并没有夫妻之情。

周朴园表面只是她的丈夫,而实际上却是统治者。

他不但是经济政治上的统治者,更是家庭伦理关系和道德精神上的统治者。

而蘩漪是一个渴望自由、追求自由和爱情的资产阶级女性。

然而她的要求并不高,她渴望的只不过是一个现代知识女性的自由爱情。

但是,周朴园这个专制、冷酷的封建家长,却要求她恪守顺从封建礼教,不允许有任何独立意识和情感要求,要她在儿子面前成为一名“服从的榜样”,要求她“当了母亲的要为儿子着想”,成为唯丈夫之命是从的驯服女人,周朴园当着周萍、周冲两个儿子的面逼蘩漪喝药的细节就是明证。

但在喝药中,蘩漪面对周朴园的训斥,蘩漪竟敢当面顶撞说:“(轻蔑地)不,我不愿意。

生存的悲剧才是《雷雨》的真正主题

生存的悲剧才是《雷雨》的真正主题

场 合下 的解 释并 不完 全一 致 ,甚 至相互 矛盾 。这就需 要研 究者 作 出分 辨 、判断 ,不 能把 作家任 何 时空 下说 的话 都看 成解 读作 品 的 依据 。因为作 品 是在一 定 时空条 件下 的产 物 。 ,随着社 会 的发展 和时过 境迁 ,作 家 的思想 认识 也 会 改变 ,尤其在 受到 外在 环境 的 制 约 、影 响下 ,作 家往往 难 以做 到 “ 话实 说 ” 。曹 禺生前 曾坦 实 减地告 诫读 者 : “ 如果 得到我 的 句话 ,就作 为考 证 的依据 ,用 来说 明 白己的见解 是正 确 的 ,这 不 一 定 科 学 。 因 为 今 天 我 所 说 的 ,已经不 完全 是 当时我 所想 的 了 ,可 能 已经在 合理 化 ,在掩饰 当 时 一 些 不 对 的 地 方 了 。 ” 那 么 ,曹 禺 对 《 雨 》的解 释 ,哪 雷 些 是可 信 、符合 作 品实 际 的呢? 我认 为应 该是作 家 的原 初解 释 , 即 《 ( 雨 )的写 作 》和 《 ( 雷 雷 雨 )序 》。 《( 雷雨 )的写作 》是一篇

“《雷 雨 》对 我 是 个 诱 惑 。 与 《 雨 》俱 来 的情绪 蕴 成我 对宇 雷
宙 间许 多神 秘 的事 物一 种不 可言
喻 的憧 憬 。” “《 雷雨 》所 显示
的 ,并 不 是 因果 ,并不 是 报应 , 而 是我所 觉 得 的天地 间 的 ‘ 残
忍 ’ ,…… ” “ 《 写 雷雨 》是 一 种情 感 的迫切 需 要 。我念 起 人类 是怎 样 可怜 的动 物 ,带 着踌躇 满 志 的心情 ,仿 佛 是 自己来 主宰 自 己的命运 ,而 时常 不 是 自己来 主 宰 着 。受着 自己一一 情 感 的或者

论曹禺话剧《雷雨》的悲剧性

论曹禺话剧《雷雨》的悲剧性

论曹禺话剧《雷雨》的悲剧性一、人性的悲剧性整部戏剧的重心人物是周朴园。

周朴园作为封建资产阶级中的一员,身上带有浓郁的剥削主义气质,他的所作所为都被他的身份所控制,连珍视的爱情也可以亵渎。

在戏剧中,周朴园是一个为了利益而剥削工人并且對工人们罢工的举动不以为然,进而笼络示威中的一部分工人中的杂碎,借此想平定罢工示威。

他的身上有封建遗老的气息,而且贪婪,行为放荡,道德沦丧。

他不仅玩弄佣人鲁侍萍,而且导致侍萍怀胎生产出两个孩子,但是周朴园并没有准备承担责任,让人怒不可遏的是周朴园为迎娶富家的小姐狠心丢弃鲁侍萍和他们的儿女。

在后来得知了鲁大海是自己的孩子的时候还是对鲁大海冷漠相待,摆出他标准的资本家的姿态,而且还恨鲁大海,因为鲁大海是工人领袖,损害了他的利益,然后周朴园是一个利益至上的伪君子,所以就算鲁大海是他的儿子,他也不会友好相待。

周朴园是一个专横独断,唯我独尊的人。

周朴园强横的给蘩漪吃药,他觉得蘩漪应该吃药那么她就得吃。

在剧中有几次描写吃药的情景,表现出蘩漪想要反抗,但都是无济于事。

蘩漪是周朴园的妻子,但是她身上没有周朴园那种资本家的惺惺作态,她敢爱敢恨,有着自己的思想。

《雷雨》中曹禺尽力的表达蘩漪奋不顾身地扑向周萍,去拥抱她的爱情,犹如飞蛾扑火,自取灭亡,但她表现出了对爱情强烈渴望。

在周朴园对她的控制中,她的内心慢慢地发生了变化。

她爱上自己丈夫的儿子周萍,然而周萍却在欢愉之后抛弃了那个疯狂爱着自己的蘩漪。

蘩漪是无辜的,她深陷一个尴尬的地步,她对于周萍来说,不似母亲不似情人。

蘩漪是可悲的,看着自己的爱人要跟别人远走高飞,在冲动之下说出了这个家的真相,在一个雷雨交加的晚上,她将周家这个封建家庭劈得粉碎。

然而自己最后也疯掉了,她的爱像烈火,灼伤了自己。

鲁侍萍是一个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

她是周家以前的女佣,没有任何地位,被周朴园玩弄抛弃。

命运并没有补偿鲁侍萍,之后鲁侍萍嫁给鲁贵,鲁贵不是什么善人,他对鲁侍萍百般刁难,然后鲁侍萍却只能沉默。

生存还是灭亡——解读《雷雨》中侍萍与繁漪的悲剧命运

生存还是灭亡——解读《雷雨》中侍萍与繁漪的悲剧命运

心 掐灭 了少女 时代侍萍 的爱情之梦 .失贞 的 耻辱也永远地 葬送 了她 通过婚姻 可能获得 幸
福 的人生坦途 因此 . 她 绝望于爱情 . 也失去
性 的社会 . 但 也 深 知专 制 主义 的 强大 . 也只
能是 无奈 地 看 着这 个社 会 怎 样 在吞 噬 自由 和人性 的幼苗 繁漪是名 门之 女 .在花一 般的年 龄里嫁
繁漪也疯 了 这绝不是一种偶然 . 曹禺先生如 此安排她们 的命运 . 也许是想告知我们命运 的
悲剧
追求 爱情 的能力 为了生存 . 她两 次改嫁 而鲁 贵显然给不
给 比她大十几 岁的周朴 园 缺失爱情 的婚姻 ,
了她所谓 的爱 情 . 面对鲁 贵的歧视 和责难 . 她
坚挺 地活 了下 来 被迫选择 的婚姻没有 给侍 萍 带来解脱 .相反只是在一 次次廉价 的 自卖
活了下来 . 然而活着远比死亡艰难 周朴 园狠
向毁 灭 . 生 存 的两难 困境 , 活着或 是死 亡 . 都
同样失去 意义 戏剧 大师曹 禺将 苦难集 于这

人的 我会 原谅 她 . 虽然她做 了所谓 ‘ 罪大恶 极’ 的事情——抛 弃了神圣 的母亲 的天职 ” 繁漪是 值得人们尊敬 、 怜悯和同情的 她 的疯狂和反抗 . 她最终 的结局 . 都无一不在 显
人沉默着 她不是作家曹禺喜欢的人物 . 也
是最 不具 备“ 雷雨” 性格 的人物 . 然 而她 的命 运悲剧却最能激发人的 同情 少女 时代 的侍萍 . 美丽 、 聪慧 、 善解人意 , 她把所有 的美好都 寄托于爱情 .所 以敢 于冲 破封建等 级的桎梏 .不顾一切最 终如飞蛾 扑 火般地毁 灭 自己 女人前半生 的幸福往 往押 在婚姻的赌注上 . 而侍萍不幸赌输 她为周朴 园生下 两个儿子 . 却 被周朴 园驱 赶出来 . 以致 在 大年三 十晚上投河 自杀 命运 的无常让 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NTELLIGENCE 人 文 论 坛176浅谈《雷雨》中“雷雨”式的生存悲剧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常州旅游商贸分院 陈 霞 沈祖良摘 要:曹禺运用了象征手法写成了《雷雨》这样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戏剧作品,展示了戏剧人物“雷雨”式的生存悲剧。

剧中人物都有各自的强烈意向和欲望,并各自为自己的生存理想而努力奋斗,但所有的人无一例外的结果都是奋斗、抗争、挣扎所带来的毁灭性的结局,一如“雷雨”是电闪、雷鸣、狂风后的暴雨倾盆所带来的摧毁一切的灾难。

关键词:《雷雨》 象征 生存悲剧历来文艺理论家们认为曹禺运用了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写成了《雷雨》这样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戏剧作品,它暴露了具有浓厚封建性的资产阶级家庭的腐朽和罪恶,揭示了旧制度必将灭亡的历史趋势。

但笔者反复阅读曹禺的戏剧作品,觉得《雷雨》更多的是运用了象征手法展示了人物“雷雨”式的生存悲剧。

一、曹禹与悲剧表现悲剧,这是一个起源于西方的概念 。

古西腊的悲剧始终带有宗教色彩,根源于被认为是无处不在又无时不在主宰着人的不可知的“命运”,“悲剧之父”埃斯库罗斯的《俄狄浦斯王》被亚里斯多德称为命运悲剧的典范。

文艺复兴时期,出现了以哈姆雷特为典型的“性格悲剧”。

曹禺作为中国“五四”以来的新文学浪潮中的第二代作家,潜心考察了自古希腊悲剧以来的戏剧思潮,精心研究了近代欧美戏剧创作的各种流派及其作品,这就使他得以在冷静的思考和会心的领略中,探索如何使话剧这种外来的艺术形式同中国的现实、同中国观众的需要结合起来(1)。

他的《雷雨》超越了“命运悲剧”与“性格悲剧”两种模式,体现了叔本华所谓的第三种悲剧类型:“生存的悲剧”。

他把悲剧的根源转向生存本身,这才是曹禹要表现的主题——生存悲剧。

二、曹禹与象征的运用英语“象征”(symbol)又译“符号”,其希腊文原义指信物,后来引申为代表观念或事物的符号。

五四前后,我国陆续有文章介绍象征派的作品,西方的“象征”手法也传入了中国。

与此同时,中国文坛中也出现了许多运用象征手法的作品,例如:戴望舒的《雨巷》、鲁迅的《秋夜》《狂人日记》、郭沫若的《凤凰涅磐》。

三、《雷雨》展示的是人物“雷雨”式生存悲剧《雷雨》通过周鲁两家,八个人物,前后三十年间复杂的纠葛写出旧家庭的悲剧,展示了那个旧社会旧制度下人类的生存悲剧。

剧中八个人物都有各自的强烈意向和欲望,并各自为自己的生存理想而努力奋斗,但所有的人无一例外的结果都是奋斗、抗争、挣扎所带来的毁灭性的结局,一如“雷雨”是电闪、雷鸣、狂风后的暴雨倾盆所带来的摧毁一切的灾难。

周朴园是这个家庭悲剧的渊薮,同时也是悲剧的承担者。

他所追求的是维护自己的尊严和家庭秩序。

鲁侍萍是他的初恋,但“门当户对”的封建婚姻观念不允许他这位阔家大少爷去接受一个下层社会的侍女,于是30年前的侍萍成了他这一追求的牺牲品,终于酿成了30年后的悲剧。

但这并非是他的初衷,因为这对他而言毕竟也是一种痛苦的抉择。

他爱侍萍,只是在与他的社会地位冲突之后,他才忍痛割爱。

他一直留侍萍的儿子在身边,他保持侍萍“生前”的习惯,30年后甚至还向“四凤的妈妈”打听侍萍的情况,希望“把她的坟墓修一修”。

可当侍萍真正出现在他面前,他内心深处惊喜,但又碍于自己是个“非常有体面”的人物,不得不再次放弃他内心深处的爱,来维持家庭“平静、圆满”的秩序。

大多数人总是籍此批评他的虚伪、冷酷、自私,其实作者在这里表现了周朴园爱而不得所爱,不能终其所爱,欲爱不能欲罢不忍的激烈的心灵挣扎和痛苦的生存状态。

周繁漪作为这个家庭的女主人,只是想得到一份属于自己的感情,这个生存理想在周朴园那里并没能实现,在周朴园的眼中,他只是孩子们服从的榜样。

枯淡寂寞的生活几乎令她死亡,周萍的到来对他来说好比说是大旱之年碰上几滴雨露,使她获得生机,她似乎抓住了根救命稻草,不顾一切地把自己的生命、名誉、希望都交给周萍。

可周萍是个纨绔子弟,软弱、善变、喜新厌旧的本性决定他必定又要抛弃繁漪。

繁漪为了留住周萍绞尽脑汁软硬兼施,不惜一切手段,不惜一切代价(甚至是儿子周冲)可结果还是未留住周萍,唯一的生存希望——周萍离去了——情感、肉体先后离去了,唯一的儿子周冲也死了,她彻底绝望了,她疯了。

极端的压抑与极端的报复,逼到绝路忍无可忍,孤注一掷拼命挣扎,最后还是无法改变自己毁灭性的生存悲剧。

鲁侍萍这个女佣子女,30年前她把少女的一颗纯真的心,一腔爱情献给了周朴园,并替他生了两个儿子,但爱的情缘与封建礼教发生了冲突,她被周朴园抛弃了。

是周朴园给她造成了无尽的伤害,导致了她漫漫三十年的坎坷悲苦生活,她恨周朴园显而易见。

她的愿INTELLIGENCE 人 文 论 坛177望是忘掉这段感情,希望女儿不要走自己的路。

可是与周朴园的意外相遇又撕开了她刚刚愈合的旧伤,30年后第一次见面,她并没有仇人相见分外眼红。

当她在那间映照着前尘旧梦的屋子里看到那个三十年前爱过三十年来恨着的冤家时,恍然又回到了三十年前的情境,其情感是迷离的、感伤的,内心冲突是明显的、剧烈的,在一种不愿相认(由于志气)又不甘不认(由于情感本能)的矛盾中,她最终忍不住一步步引导着周朴园认出了自己。

爱不能爱,恨不忍恨,两难的境地,让她苦苦地作着内心的挣扎。

周朴园的“你来干什么?”“你要多少钱”又让她从头凉到脚。

她恨周家的人,她要女儿发誓再也不与周家人来往,她也决定全家迁到济南去离周家远远的,特别是看到周萍和下人打伤大海时心如刀割,但大海要去周家报复时,侍萍又说:“你要是伤害了周家的人,不管是那里的老爷和少爷,我是一辈子也不认你的”。

她对周朴园恨得咬牙切齿,但她又不愿看到父子兵刃相见,手足相残。

但现实不以她的意志为转移,侍萍是善良的,但残酷的现实在她的伤口上撒上一把又一把盐,在她的心脏上插上一把又一把利刃。

命运真会捉弄人,她不希望发生的事全发生了,三十年后她的女儿又去周家帮佣,女儿不仅与周家的两位少爷有爱情纠葛而且怀上了大少爷的孩子,而这位大少爷又恰是自己的亲身骨肉,面对这段“孽缘”她简直是五雷轰顶,面对残酷的“天道”她决定独自吞下苦果,让四凤与周萍一起走。

可繁漪的疯狂又使人物关系——暴露,结果女儿四凤死了,大儿子周萍自杀了,二儿子鲁大海出走了,实在经受不了这接二连三的致命打击,侍萍呆了。

侍萍痛苦的生存状态,让我们看到“宇宙间的残忍”(曹禺《雷雨 序》)。

周萍作为周公馆的大少爷,他受过“五四”时期民主思想的洗礼,追求个性解放,但父亲的专横冷酷使他敢怒而不敢言,他与后母通奸.但周朴园所代表的那个社会却要他当忠臣孝子。

后来她爱上四凤,竭力想逃出周公馆,断裂那变态的“母子恋”,去寻求一种新的较有意义的生活,因为他无法忍受这种生存环境的折磨。

可始终摆脱不了繁漪的纠缠和报复,命运残酷,他爱的四凤竟然是自己的同母异父的妹妹。

追求幸福追求自由,可现实一步步地将他逼上绝路,最后唯有饮弹自尽。

鲁大海想代表工人阶级与资本家周朴园谈判,为工人争取利益。

虽然他立场坚定,义无反顾,但他的对手太阴险太狡猾了,最终他还是失败了,他被开除了。

他甚至被同伴出卖竟毫无觉察,加上家庭的复杂矛盾和变故,他只有离家出走,再也不回来了。

周冲善良,追求人人平等。

可他的这个理想在这样的社会这样的家庭只能算是美丽的肥皂泡,残酷的现实必将它们一一戮破。

喝药一景,他才真正认识到父亲权威笼罩下的家庭,杏花巷鲁大海对他的傲慢他才发现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繁漪唤他出来阻止四凤周萍逃跑他终于发现四凤不是他的理想伴侣,母亲也出乎意料地让他失望。

他彻头彻尾地了解到现实的粗恶,周冲死了——情感、肉体先后死了。

四凤的理想只是能与周萍一起生活,做一个安安稳稳的周太太服侍好周萍,但门当户对的观点、周繁漪的阻挠、周朴园的专横已为她的理想的生存方式设置了一层又一层的障碍,使她理想实现的可能性变得很渺茫,可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周萍竟是自己的亲哥哥。

她无法面对命运的捉弄,冲进暴雨中被电死了。

鲁贵趋炎附势贪婪自私的本性决定他的生存理想就是能稳住周家仆人的差使,以获得吃喝嫖赌的资本,结果周鲁两家的巨大矛盾还是让他的差使丢了,不仅如此他竟然在一天晚上喝酒喝死了。

《雷雨》中的人物都有着雷雨之前低气压下的躁热、躁动的心态,人物的内心都在挣扎、呼号、滴血。

“雷雨”是跳动的、不安的、焦灼的,毁灭性的,那个特定时代特定社会决定了人们的生存状态也必定是焦灼的、不安的、毁灭性的。

雷雨的世界是个令人灵魂战栗的世界,《雷雨》中的人物命运更是惊心动魄、绝望毁灭性的——是“雷雨”式的。

四、曹禺的创作思想在《雷雨 序》中曹禺坦率地承认,“累次有人问我《雷雨》是怎样写的,或者《雷雨》是为什么写的这一类的问题。

老实说,关于第一个连我自己也莫明其妙:第二个呢,有些人已经替我下了注释,这些注释有的我可以追认——譬如“暴露了大家庭的罪恶”——但是很奇怪,现在回忆起三年前提笔的光景,我以为我不应该用欺骗来炫耀自己的见地,我并没有显明地意识我是要匡正讽刺或攻击些什么”。

“情感上《雷雨》所象征的对我是一种神秘的吸引,一种抓牢我心灵的魔手,《雷雨》所显示的,并不是因果,并不是报应,而是我所觉得的天地间的残忍”。

“我是个贫穷的主人,但我请了看戏的宾客升到上帝的座,来怜悯地俯视着这堆在下面蠕动的生物。

他们怎样盲目地争执着,泥鳅似地在情感的火坑里打着昏迷的滚,用尽心力来拯救自己,而不知千万仞的深渊在眼前张着巨大的口。

他们正如一匹跌在泽沼里的羸马,愈挣扎,愈深沉地陷落在死亡的泥沼里”(3)。

他说“我用一种悲悯的心情来写剧中人物的挣扎”,并请观众也“怜悯地”观看剧中人物。

从这些话中我们可领悟到两点:其一是,作者对他剧中人物持“悲悯”即同情的态度,而不是鞭挞的态度。

其二是作者所要表现的是剧中人物为追求自己理想的生存方式,极力挣扎,企图跳出旋涡,结果适得其反,越挣扎,陷得越深,结果都是毁灭性的结局。

即作者要表现的是剧中人物的生存悲剧。

综上所述,《雷雨》所要表现的是“宇宙间的残忍” (《雷雨 序》),展示的是剧中人物“雷雨”式的生存悲剧。

参考文献:[1] 田本相、刘一军:《曹禹全集 前言》,河北省花山文艺出版社,1995年2月25日。

[2] 曹禹:《曹禹全集 雷雨 序》,河北省花山文艺出版社,1995年2月25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