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增长率问题)

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增长率问题)

17.3一元二次方程应用题(增长率)

四、知识回顾:

1、列方程解应用题有哪几步?关键是什么?

2、某工厂一月份生产零件1000个,二月份生产零件1200个,那么二月

份比一月份增产个?

增长率是。

五、例题精讲:

例:某钢铁厂去年1月某种钢的产量为5000吨,3月上升到7200吨,这两个月平均每月增长的百分率是多少?

解:设平均每月增长的百分率为X,则

2月份比1月份增产吨,

2月份的产量是吨,

3月份比2月份增产吨,

3月份的产量是吨,

列方程:,

整理,得,

解这个方程,得、,

经检验:

答:

[总结]:如果某个量原来的值是a,每次增长的百分率是x,则增长1次后的值是a(1+x),增长2次后的值是a(1+x)2,……增长n次后的值是a(1+x)n,这就是重要的增长率公式.

同样,若原来的量的值是a,每次降低的百分率是x,则n次降低后的值是a(1-x)n,这就是降低率公式.

六、巩固练习:

1、某农场的粮食产量在两年内从3000吨增加到3630吨,平均每年增产的百分率是多少?

2、制造一种产品,原来每件的成本是300元,经过两次降低成本,现在的成本是147元.平均每次降低成本百分之几?

检测题

1、某商场销售商品的收入款,3月份为25万元,5月份为36万元,该商场这两个月销售商品收入款的平均每月增长率是多少?

2、市政府为了解决市民看病难的问题,决定下调药品的价格。某种药品经过连续两次降价后,由每盒200元下调至128元,求这种药品平均每次降价的百分率。

3、某地区开展“科技下乡”活动三年来,接受科技培训的人员累计达95万人次,其中第一年培训了20万人次。求每年接受科技培训的人次的平均增长率。

分析

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教学反思

初一人教版《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教学反思4月10日我向班级讲授解二元一次方程组这节课,同时也是通过这次讲授,来回报我班学生的学习情况。 自我接任七年二班以后,在校长的大力支持下,和学校的教学方针指导下,我校自创了“课前演讲―精讲精练―总结反思”教学模式,自使用以来我始终坚持学校教学模式,虽然使用一年,但还不太熟练,但却感到受益菲浅。 我校新型教学模式的确定,实际上是针对学习对象需求而确定的。是以学生个别化自主学习为主,教师讲授为辅。在此模式下,只有积极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才能确立学生学习主体作用,所以教师理论扎实、必须科学设计、精心实施,使其成为最优化的教学体系。在教学行动中加大引导,相互探究;使学生在自觉和不自觉的学习活动中,达到对已有知识结构的丰富和优化。教师应当按照课程标准对学生进行课程辅导,精讲重难点问题,并答疑解惑,消除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建构知识时存在的盲点和误区。只有夯实理论基础,学生才能进一步将这些知识与社会中发生的典型案例相结合,达到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分析能力的目的。 本课的设计是从代入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求解问题人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民族自豪感,让学生经历从不同角度寻求不同的解决方法的过程,体现出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消元为思想,观看相同未知数的系数相等或相反,利用等式的性

质消元,重点探究怎么消元,为什么这样消元,使学生感到利用加减消元有时能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更为简单,这样学生接受新知就顺理成章。.本课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等式性质和消元思想基础上,初步提取重要数学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后展开的.根据建构主义理念,学生完全有能力利用自己原有的知识去同化新知识,主动地将其纳人自己的知识体系中.所以本课的通篇整体设计,突出了一元一次方程的样板作用,让学生在类比中,主动迁移知识,建立起新的概念.使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学生头脑中留下较深刻的印象是很有必要的。 但遗憾的是,自己对课程标准还不熟练,处于皮毛阶段,有很多地方没有掌握和处理好。特别是精讲的环节。作为教师的我还是没能从旧的模式中走出来,没能很好放手给学生,讲的太多;平日对学生训练不够,学生回答问题不够严紧;最后小结上处理过于繁琐等等。 总之,本节课有成功之处,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在课模的研究与探索上,我还要下功夫,力求达到更完美。

九年级数学专训1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归类

2020-2021学年 专训1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归类 名师点金:解一元二次方程时,主要考虑降次,其解法有直接开平方法、配方法、公式法和因式分解法等.在具体的解题过程中,结合方程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往往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限定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形如(x+m)2=n(n≥0)的一元二次方程用直接开平方法求解 1.方程4x2-25=0的解为( ) A.x=B.x= C.x=±D.x=± 2.用直接开平方法解下列一元二次方程,其中无解的方程为( ) A.x2-5=5 B.-3x2=0 C.x2+4=0 D.(x+1)2=0 当二次项系数为1,且一次项系数为偶数时,用配方法求解 3.用配方法解方程x2+3=4x,配方后的方程变为( ) A.(x-2)2=7 B.(x+2)2=1 C.(x-2)2=1 D.(x+2)2=2 4.解方程:x2+4x-2=0. 5.已知x2-10x+y2-16y+89=0,求的值. 能化成形如(x+a)(x+b)=0的一元二次方程用因式分解法求解

6.(中考·宁夏)一元二次方程x(x-2)=2-x的根是( ) A.-1 B.0 C.1和2 D.-1和2 7.解下列一元二次方程: (1)x2-2x=0; (2)16x2-9=0; (3)4x2=4x-1. 如果一个一元二次方程易于化为它的一般式,则用公式法求解8.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x2-=2x,方程的解应是( ) A.x=B.x= C.x=D.x= 9.用公式法解下列方程. (1)3(x2+1)-7x=0; (2)4x2-3x-5=x-2. 选择合适的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10.方程4x2-49=0的解为( ) A.x=B.x=

一元二次方程解法教学反思

一元二次方程解法教学反思 绥滨二中蒋海峰 配方法解方程教学反思 本节共分3课时,第一课时引导学生通过转化得到解一元二次方程的配方法,第二课时利用配方法解数字系数的一般一元二次方程,第3课时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数学应用的意识和能力,同时又进一步训练用配方法解题的技能。 在教学中最关键的是让学生掌握配方,配方的对象是含有未知数的二次三项式,其理论依据是完全平方式,配方的方法是通过添项: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构成完全平方式,对学生来说,要理解和掌握它,确实感到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及课后批改中发现学生出现以下几个问题: 在利用添项来使等式左边配成一个完全平方公式时,等式的右边忘了加。 在开平方这一步骤中,学生要么只有正、没有负的,要么右边忘了开方。 当一元二次方程有二次项的系数不为1时,在添项这一步骤时,没有将系数化为1,就直接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 因此,要纠正以上错误,必须让学生多做练习、上台表演、当场讲评,才能熟练掌握。 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我真正认识到了自己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失败。对我今后课堂教学有了一定引领方向有了很大的帮助。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对这节课的反思。 本节课的重点主要有以下3点: 1. 找出a,b,c的相应的数值 2. 验判别式是否大于等于0 3. 当判别式的数值符合条件,可以利用公式求根. 在讲解过程中,我没让学生进行(1)(2)步就直接用公式求根,第 一次接触求根公式,学生可以说非常陌生,由于过高估计学生的能力,结果出现错误较多. 1. a,b,c的符号问题出错,在方程中学生往往在找某个项的系数时总是丢掉前面的符号 2. 求根公式本身就很难,形式复杂,代入数值后出错很多.

《加减消元——解二元一次方程组》评课稿

《加减消元——解二元一次方程组》评课稿 授课人 评课人 《加减消元——解二元一次方程组》评课稿聆听了王老师的课。下面就王老师的《加减消元——解二元一次方程组》这一课谈谈自己的看法。 王老师这堂课充满了活力,渗透了新的教育理念,教法灵活,趣味盎然。学生在课堂中能认真地倾听,自由地表达,灵活地运用,整堂课如行云流水,步步流畅,充分地达到了知识的渗透,能力的培养,情感的交流,有效地训练了学生敏锐地观察力,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从教师个人素质上看,教师的教学水平,组织课堂教学的能力,激发学生兴趣的手段都非常高,正因为有王老师的指导,学生在课堂中肯学,乐学,老师教态自然、亲切,明朗活泼,富有感染力;仪表端庄,举止从容;课堂语言准确清楚,快慢适度,条理性强。老师的一举手,一投足,一个眼神,都深深地感染着学生,给学生极大的鼓舞,让学生充满了朝气。 从教学程序上看,王老师首先复习回顾了用代入消元法解决二元一次方程组,然后抛出不用代入法能不能解决方程组这个问题。学生探究这个过程,发现消元的根本,然后之前有了找小系数的经验,本节课继续找系数相对合适的进行消元。最后学生总结方法的基本步骤,师生交流确定口诀。教学思路清晰,结构较严谨,环环相扣,过渡自然。 当然,数学是一门逻辑性较强的科目,任何好的理念和设计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总会留下一些遗憾: 这节课也不例外,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学过程中有两点,王老师没有注意到。有些方程组需要经过变换才能正常使用口诀,比如带字母的、含有比例的、含有小数系数的。不用求出xy分别等于几,就能求出关于xy的代数式的最终值,这就是整体代入的技巧。 用加减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也有技巧,能用加法的最好不用减法,因为容易出现去括号等错误。 当然,金无足赤,课无完美。但瑕不掩玉,王老师这节课仍是一堂体现新课程理念的成功案例,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课堂教学无论怎样改,教师都应该以学生能力发展为重点,把促进学生终身发展放在首位,一切

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单、双循环)

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比赛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能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二次方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某些问题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能根据具体问题的实际意义检验结果是否合理. 数学思考: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为数学问题的过程,探索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能运用一元二次方程对其进行描述. 解决问题: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学会将实际应用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应用意识. 情感态度:通过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身边的问题,体会数学知识应用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了解数学对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人类理性精神的作用. 教学重点: 体育比赛场次中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发现问题中的等量关系. 教学过程设计 回顾引入:解下列方程 x (x -1)=90 x(10-x)=24 x (x+2)=168 452)1(=-n n 202 )3(=-n n 新课讲授 要组织一次篮球联赛,赛制为单循环形式,计划安排15场比赛,问应邀请多少个球队参加比赛? 分析思考:1、什么是单循环? 2、什么是双循环? 解:设邀请x 个球队参加比赛。

拓展变形: 举办一次足球联赛,赛制为双循环形式,一共要比赛90场,共有多少个队参加比赛? 归纳总结 当个体为x 个,总数为n 时 单循环公式:n x x =-2 )1( 双循环公式:x (x -1)=n 做题时先判断是单循环还是双循环,再套公式 变式练习,巩固强化 1、在一个QQ 群里有n 个网友在线,每个网友都向其他网友发出一条信息,共有20条信息,则n 为 ( ) (思考:这题是 循环) A 、10 B 、6 C 、5 D 、4 2、一个小组有若干人,新年互送贺卡,若全组共送了 72 张,则这个 小组共有多少人? (思考:这题是 循环) 3、一次开会时,同事们见面后,倍感亲切,相互握手恭贺,这次共握手 28 次,一共有多少人参加开会?(思考:这题是 循环) 小结:1、怎样判断单、双循环。 2、套用公式 作业:各教师自定

一元二次方程教学反思.

《一元二次方程》教学反思 洛阳伊滨区诸葛镇第二初级中学姚治明 对于一元二次方程,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过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和分式方程的知识,也是以后学习二次函数的基础。是初中教材中一个重要的内容,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有如下几点体会: 一、教学之前的思考 基于教材的特点,我把重心放在关注学生的学法上。通过分析本章的难点和所教班的实际情况,我认为教学的难点在于如何理顺配方法、公式法、分解因式法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利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题。 二、实施教学所遇到的难点 在把握了本章的重难点之后,我把教学中心放在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三种方法之间的联系上。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虽然已经清楚三种方法之间的内在联系,但同时也存在以下两方面的问题:第一、基本运算不过关。绝大多数同学都知道解方程的方法,但却不能保证计算的准确性。这里也透露出新教材的一个特点:很重视学生思维上的培养,却忽视了基本计算能力的训练,似乎认为每个学生都能达到一学就会的理想境界。第二,解方程的方法不灵活。学习了三种方法之后,知道了公式法是最通用的方

法,所以也就认为公式法绝对比配方法好用多了。但实际并非完全如此,通用并不意味着简单。 三、教学后的及时改进 为了解决"配方法、公式法"谁更好用?很多学生都明白公式法是在配方法上基础上的推导出来,并且有一个通用公式可算,所以学生潜意识已经认为公式法更简单 通过现场测试,很多同学又一次回到首先移项,接着只能用公式法的做法上。其实,在这里学生让没有抓住配方法的精髓。这两题依然是可以用配方法,而且很快就可以解出来。 四、反思 1、备课应该更加务实。 在以后教学中,我要吸取这一章教学的有益经验。一元二次方程教学反思5篇。不仅要抓整体,更要注意一些重要细节,及时发现教学工作中可能存在的隐性问题。例如:按照惯例,对于应用题学生的难点都在于如何找等量关系和列方程,故最容易忽视的是解方程的细节。例如上文中的例4,很多学生在学习公式法之后,都会很自然将方程的左边展开,继而使用公式法,从而解方程会变得十分复杂。 2、在教学中如何能够使学生学得简单,让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

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说课稿

《解一元二次方程——配方法》说课稿内江师范学院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2012级4班陈静尊敬的各位评委专家老师,大家好!我是_____号考生。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解一元二次方程——配方法》,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程序设计等方面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首先我们来进行教材分析: 《解一元二次方程——配方法》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十二章第二节第一小节第5页至第9页的教学内容。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是本章的重点内容,“配方法”是学生接触到的的第二种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它是以直接开方法为基础的一次深入探究,是由特殊到一般的一个拓展过程,又对继续学习后面的公式法有着指导和铺垫的作用。在“配方法”的探索过程中让学生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为今后学习高次方程、函数等奠定了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根据初中九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他们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当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发现要解的方程不再是以前所学过的一元一次方程或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其他方程时,他们自然会想进一步研究和探索解方程的问题;而从学生的认知结构上来看,前面我们已经系统地研究了完全平方式、二次根式,这就为我们继续研究用配方法一元二次方程组奠定了基础。 基于教材内容的安排以及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教学难点:掌握配方法与配方法的技巧。 二、教学目标分析 依据教材的编排和学生实际,结合《数学新课程标准》中对初中学生的要求,我确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会用配方法解简单的数字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了解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步骤。 (二)能力目标: 理解配方法,知道“配方”是一种常用的数学方法;理解间接即通过变形运用开平方法降次解方程,并能熟练应用它解决一些具体问题。 (三)情感目标: 通过用配方法将一元二次方程变形的过程,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转化的思想方法,并增强他们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

一元二次方程的实际问题

一元二次方程的实际问题 一、传播问题 例:某种电脑病毒传播非常快,如果一台电脑被感染,经过两轮感染后就会有81台电脑被感染.请你用学过的知识分析,每轮感染中平均一台电脑会感染几台电脑?若病毒得不到有效控制,3轮感染后,被感染的电脑会不会超过700台? 归纳总结:按这样的感染速度,n轮后有多少台电脑被感染? 第1轮:(1+x) 第2轮: 1.有一人患了流感,经过两轮传染后共有49人患了流感,设每轮传染中平均一个人传染了x人,则x的值为() A.5 B.6 C.7 D.8 二、变化率问题 例:2010年某市出口贸易总值为22.52亿美元,至2012年出口贸易总值达到50.67亿美元,反映了两年来该市出口贸易的高速增长. (1)求这两年这个市出口贸易的年平均增长率; (2)按这样的速度增长,请你预测2013年这个市的出口贸易总值.(温馨提示:2252=4×563,5067=9×563) 2、某商品经过连续两次降价,销售单价由原来的125元降到80元,则平均每次降价的百分率为. 三、数字问题

1、有一个两位数,它的个位数字与十位数字之和为11,把这个两位数的个位数字与十位数字对调,所得的新数比原数大63,则原来的两位数为. 2、已知有一个两位数,它的十位数字比个位数字小2,十位上的数字与个位上的数字的积的3倍刚好等于这个两位数,求这个两位数. 3、一个两位数,十位数字与个位数字之和是5,把这个数的个位数字与十位数字对调后,所得的新两位数与原来的两位数的乘积为736,求原来的两位数. 四、销售利润问题 1、百货商店服装柜在销售中发现:某品牌童装平均每天可售出20件,每件盈利40元.为了迎接“六一”国际儿童节,商场决定采取适当的降价措施,扩大销售量,增加盈利,减少库存.经市场调查发现:如果每件童装降价1元,那么平均每天就可多售出2件.要想平均每天销售这种童装盈利1200元,那么每件童装应降价多少元? 2、某水果经销商上月份销售一种新上市的水果,平均售价为10元/千克,月销售量为1000千克.经市场调查,若将该种水果价格调低至x元/千克,则本月份销售量y(千克)与x(元/千克)之间满足一次函数关系y=kx+b.且当x=7时,y=2000;x=5时,y=4000. (1)求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2)已知该种水果上月份的成本价为5元/千克,本月份的成本价为4元/千克,要使本月份销售该种水果所获利润比上月份增加20%,同时又要让顾客得到实

《一元二次方程(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一元二次方程(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杨乔 一元二次方程是学生对于一元二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分式方程及不等式知识的延续和深化,也是今后学生学习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方程、二次函数等知识的基础。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有如下几点体会: 一、教学之前的思考 基于教材特点,在总体设计思路上,本章遵循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拓展、应用”的模式,于是我的具体操作为:通过丰富实例(如“地毯四周有多宽”“梯子的底端华东多少米”等具体问题情境)的分析建立一元二次方程,让学生通过观察、归纳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有关概念,并从中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有效模型的思想。 二、实施教学所遇到的重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在于对一元二次方程及相关概念的深刻认识及准确判断,难点在于把问题情境向数学模型的转化,所以基于对重难点的把握,我先在课前对已学的相关知识进行复习,如整式、整式方程、一元一次方程及其一般形式等;然后用两个贴近生活的实例进行着重分析并配有动态图以便学生更直观的理解,引导学生自主列出方程并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通过进一步对学生的引导,使其观察归纳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并自然过渡至讲授一元二次方程的相关概念及判断上;最后回归“应用、拓展”,沿袭课堂最初的探索模式进行深入探究。

三、教学后的反思 1.虽然本节课的内容由实例引入,最后也将利用新知建立实际问要有自己的课堂文化 课堂文化是课堂教学的“土壤”,是课堂教学存在、运行和发展的“元气”,是课堂教学的活力之根和动力之源。题的模型,但由于引入题目稍多及后续应用问题选取难度较大导致时间没有把握准确,针对此问题有两方面改进措施:(1)备课应更充分地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及本节的主要内容,适当更换由浅入深的应用题目;(2)可以将后两题移至以后的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的课程中再去讲授。 2.关于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中的二次项系数的要求“”这个条件应着重强调“当且仅当”的充要性。 3.个人基本技能需持续提高,如板书字体应书写工整、避免口头语(“然后”等)、教学用语不能过于随意、语速要适中、要有抑扬顿挫等。 总之,概念课的教学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把握课堂的中心与各环节的时间分配,切忌增加过多内容而导致冲淡主题。 感谢学校组织的听评课活动,给我一个展示锻炼的机会!感谢领导及前辈对我的关心与细心指导!感谢我班全体同学们与我教学相长!我将继续努力,完善自我,争取新的进步! 2016.03 02=++c bx ax 0,,≠a c b a 为常数,0≠a

数学评课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

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一节的教学,许多教师都感到难以把握,主要原因一是本节教学内容牵扯到的知识点较多,有相当数量的学生对旧的知识点的掌握本身就不是特别牢固,教师对教学的深浅度不太容易把握;原因之二是本节中运用了各种数学思想方法,有函数思想、方程思想、类比思想、分类讨论思想、数形结合思想等,这些都是初中数学中对学生所要培养的重要思想。可以说本节内容是初中代数各种知识与思想的集体展现,是初中代数内容的一个总结。 在教材的安排中,采取先通过对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关系的简单回顾,再通过观察二次函数y=x2+3x+2的图象与x轴有几个交点,交点的横坐标与一元二次方程x2+3x+2=0的根有何关系,进而总结得出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当△=b2-4ac时该方程的实数根与对应的二次函数y=ax2+bx+c的关系。内容安排看似简单,实际却内涵丰富,需要教师大力挖掘,方能使学生充分掌握知识,并从中深切体会到其中数学思想与方法的运用。怎样才能使学生更好的学好知识领会思想呢?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本节教学进行了探讨,不当之处敬请同行指教。 1理解概念,抓住实质 使一元二次方程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是一元二次方程根,使一元二次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所有的值是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利用根的判别式可判断出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当△=b2-4ac>0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当△=b2-4ac=0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当△=b2-4ac<0时,方程没有实数根;抛物线与x轴有三种位置关系,即整个抛物线与x轴没有交点,与x轴有一个交点,与x轴有两个交点;抛物线位于x轴上方对应的函数值大于0,抛物线位于x轴下方对应的函数值小于0,抛物线与x轴相交意味着函数值等于0。教学中对这些知识点需要做适当的复习,只有这些基本知识学生理解透了,才容易把握二者的关系。 2抓住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关系,充分利用类比攻破难点 类比一次函数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就是对应一元一次方程的解,那么抛物线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就是对应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由于抛物线与x轴可能会有两个交点、一个交点或没有交点,那么对应一元二次方程相应的就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两个相等的实数根或者没有解;类比一次函数位于x轴上方则对应的一元一次不等式大于0,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就是对应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那么抛物线位于x轴上方对应的一元二次不等式大于0,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就是对应的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其余类推。类比用一次函数图象求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近似解理解用二次函数图象求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解,等等。 3掌握函数学习中常用的思想方法,并及时归纳总结 教师通过对函数学习中常用的思想方法的总结回顾,培养学生有意识的自觉地运用,能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函数学习中经常会运用到如下思想方法: 3.1分类讨论思想:如对一次函数y=kx+b中k与b的讨论判断直线所经过的象限,二次函数中对a的正负性的讨论,判断抛物线的开口方向及与对称轴结合判断函数增减性等,可以说分类讨论思想贯穿在整个的函数学习中。在教学中可以a>0为例,以表格形式展示: △=b2-4ac△>0△=0△<0ax2+bx+c=0 (a>0)x1,2=-b±b2-4ac2ax1=x2=-b2a方程无实根y=ax2+bx+c (a>0)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后讨论的基础上完成上述表格并思考:当二次函数y=ax2+bx+c(a<0)时,是否也有类似的结论呢? 3.2数形结合方法:利用图形的形象直观解题是一种方法,也是函数学习中的一大特色。对图形的阅读理解是学生必须具备的一项技能,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对学生画函数示意图的训练,使学生形成自觉运用图形解题的习惯,这对本节知识的教学将大有裨益。在教学中,我采用如下方式:

一元二次方程及解法归类

寒假培训八年级下数学资料 一、一元二次方程及其相关概念 1、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一元),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二次)的方程,叫做一元 二次方程。 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是ax 2+bx+c=0(a,b,c 是已知数且0≠a ),其中ax 2叫做 ________, bx 叫做_______, a 叫做___________系数,b 叫做___________系数,c 叫做_________. 典型例题: 1. 下列方程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有___________ (1) 215)25(3x x x =-.(2) 035)12(22=---x x ; (3) 2 33432-+x x =0; 【变式练习】下列方程不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是( ) A. x 2+2x+1=0 B. x 2=1-3x C. +1=0 D. x 2+x=(x+1)(x-2) 2. 方程4x 2=13-2x 化为一般形式为_____________,它的二次项系数是______, 一次项系数是 ________,常数项是______. 【变式练习】把一元二次方程(1-3x )(x+3)=2x 2+1化成一般形式是:______________; 它的二次项系 数是_______;一次项系数是_________; 常数项是_________. 3. ; 4. 当m=______时,关于x 的方程(m-2)x 2+mx=5是一元一次方程;当m______时,关于x 的方程 (m-2)x 2+mx=5是一元二次方程。 【变式练习】已知m 是方程012=--x x 的一个根,则m m -2=( ) A. -1 B. 0 C. 1 D. 2 5. 关于x 的方程01)1(1=+++-kx x k k 是一元二次方程,则k 的值为________ 【变式练习】已知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01)1(22=-++-k x x k 的一个根是0,则k=_______ 二、直接开平方法 若x 2 =25,由平方根定义可以知:5±=x , 即x 1=5, x 2=-5; 若(2x-1)2=5,那么2x-1=±______, 即2x-1=______, 2x-1=_____; 从而可以得到方程两根为:x 1=______, x 2=_______ 、 解下列方程:(1)1) 3(2=+x (2)18)54(22=-x 三、配方法 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步骤: ① 化二次项系数为1; ② 移项,使方程左边为二次项和一次项,右边为常数项;

一元二次方程实际问题

22.3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第1课时) 启东市合作初级中学:董燕飞

当 堂 反 馈(10分钟) 一、选择题 1.2005年一月份越南发生禽流感的养鸡场100家,后来二、?三月份新发生禽流感的养鸡场共250家,设二、三月份平均每月禽流感的感染率为x ,依题意列出的方程是( ). A .100(1+x )2=250 B .100(1+x )+100(1+x )2=250 C .100(1-x )2=250 D .100(1+x )2 2.一台电视机成本价为a 元,销售价比成本价增加25%,因库存积压,?所以就按销售价的70%出售,那么每台售价为( ). A .(1+25%)(1+70%)a 元 B .70%(1+25%)a 元 C .(1+25%)(1-70%)a 元 D .(1+25%+70%)a 元 3.某商场的标价比成本高p%,当该商品降价出售时,为了不亏损成本,?售价的折扣(即降低的百分数)不得超过d%,则d 可用p 表示为( ). A .100p p + B .p C .1001000p p - D .100100p p + 二、填空题 1.某农户的粮食产量,平均每年的增长率为x ,第一年的产量为6万kg ,?第二年的产量为_______kg ,第三年的产量为_______,三年总产量为_______. 2.某糖厂2002年食糖产量为at ,如果在以后两年平均增长的百分率为x ,?那么预计2004年的产量将是________. 3.?我国政府为了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的问题,?决定下调药品价格,?某种药品在1999年涨价30%?后,?2001?年降价70%?至a?元,?则这种药品在1999?年涨价前价格是__________. 三、综合提高题 1.为了响应国家“退耕还林”,改变我省水土流失的严重现状,2000年我省某地退耕还林1600亩,计划到2002年一年退耕还林1936亩,问这两年平均每年退耕还林的平均增长率2.洛阳东方红拖拉机厂一月份生产甲、乙两种新型拖拉机,其中乙型16台,?从二月份起,甲型每月增产10台,乙型每月按相同的增长率逐年递增,又知二月份甲、乙两型的产量之比是3:2,三月份甲、乙两型产量之和为65台,?求乙型拖拉机每月的增长率及甲型拖拉机一月份的产量. 3.某商场于第一年初投入50万元进行商品经营,?以后每年年终将当年获得的利润与当年年初投入的资金相加所得的总资金,作为下一年年初投入的资金继续进行经营. (1)如果第一年的年获利率为p ,那么第一年年终的总资金是多少万元?(?用代数式来表示)(注:年获利率=年利润年初投入资金 ×100%) (2)如果第二年的年获利率多10个百分点(即第二年的年获利率是第一年的年获利率与10%的和),第二年年终的总资金为66万元,求第一年的年获利率.

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教学反思

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的设定: 一、教学知识点: (1). 经历探索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的过程,体会方程与函数之间的联系. (2). 理解二次函数与x 轴交点的个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关系,理解何时方程有两个不等的实根、两个相等的实根和没有实根. (3). 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就是二次函数与y =h 交点的横坐标. 二、能力训练要求: (1).经历探索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 (2).通过观察二次函数与x 轴交点的个数,讨论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情况,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思想. (3).通过学生共同观察和讨论,培养合作交流意识.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1). 经历探索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的过程,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2)、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教学重点:(1).体会方程与函数之间的联系.(2).理解何时方程有两个不等的实根、两个相等的实根和没有实根. (3).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就是二次函数与y =h 交点的横坐标. 教学难点:(1).探索方程与函数之间的联系的过程.

(2).理解二次函数与x 轴交点的个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个数之间的关系. 解决重难点的方法1、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我们已学过一元一次方程kx+b=0 (k≠0)和一次函数y =kx+b (k≠0)的关系,你还记得吗? 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当一次函数中的函数值y =0时,一次函数y =kx+b就转化成了一元一次方程kx+b=0,且一次函数的图像与x 轴交点的横坐标即为一元一次方程kx+b=0的解. 现在我们学习了一元二次方程和二次函数,它们之间是否也存在一定的关系呢?本节课我们将探索这个问题.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九年级学生进入高中阶段学习的基础,利用函数图像求解相应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学生并不是很熟悉,刚开始还是习惯利用求根公式求解一元二次方程,在我的引导下学生能理解相应二次函数图像与x轴的交点即一元二次方程的解,但是学生认为没有求根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简单。在实际教学中,数形结合的思想,融入数学练习中。

初中数学《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评课稿

初中数学《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评课稿总体评析: 本课从形式和内容上都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特征。本节课始终以如何用求根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为主线串连起来,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维目标的达成都达到了比较理想的程度。结构上,全课营造的学习氛围比较松弛开朗;内容上,新旧知识的前后联系,多种解法的数学知识综合,。 课堂上学生学得了新的知识,还体验到了胜利的喜悦。教学中对随机生成性教学资源的恰当处理是本课的一个亮点。 本节课教学目标确定确凿,而且在这堂中实实在在地完成了目标。1、通过教学使学学会用求根公解一元二次方程格式和方法,做到理解其算理,掌握其算法;2、结合算理的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类比迁移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思维的灵活性。3.培养学生参与数学学活动的积极性,体验在学习活动中探索和创造的欢乐,感受数学的严谨性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养成认真仔细自觉检验的学习习惯。 这节课,主要在如何把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作了一些尝试,详尽表现在: (1)针对学科特点,结合本课内容,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 (2)教法上采用启发式,分析、比较得出最佳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增强竞争意识。 (3)教学程序的设计,运用现代教学设备,充分体现了师生互动,探索、创新的思想。同时,注意发挥练习题的作用,加强对学生解题方法和过程的指导,使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容为一体。 一、教学目标上分析 本节课任务是能用求根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同时这也是本节课的重点。本堂课从问题引入,先让学生回忔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然后让学生讨论在不

能用开平方法和因式分解法时有该如何解答呢?在这样的问题指引下,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探究,得到了求根公式,。本堂课教学目标明确,教学过程始终围绕这个目标展开,重点内容的教学时间得到保证,重点知识和技能得到巩固和强化。 二、教材处理上分析 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是让学生明白如何利用求根公式来解一元二次方程,以及利用求根公式来解一元二次方程方法步骤。本堂课师生互动,共同探索,较好地处理了这个重点。通过对问题的层层处理,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真可谓潜移默化、水到渠成。 三、从教学程序上分析 本堂课把课本中短小精悍的话语,通过老师自己的思考、挖掘、理解和精心设计,使得抽象的内容详尽化。课堂紧绕问题1,通过精心设计几个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最后得到了用求根公式来解一元二次方程方法步骤。教师把大量的笔墨花在这一段的内容中,体现了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知识“返璞归真”的理念。 有利于学生体验知识发生的过程,既为学习而学习,也为不为学习而学习。对于设计的问题2,起着训练知识点的作用,此导向“一石二鸟”是一个很好的设计。 若在引导学生得出用求根公式来解一元二次方程方法步骤后,接着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时候才使用公式法呢?”则不但能起到提高学生迁移能力的作用,而且能激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学生通过探讨和对前面所学知识的回答,很快会得出“在不能用开平方法和因式分解法时才考虑使用公式法”的结论。 另外,从学生的主体角度来看,本堂课在切入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在解决一些详尽问题时,分外形式似乎比大凡形式更加行之有效,既然已经学习了直接开平方法和因式分解法,为什么还要再学习用求根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呢?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归纳总结

一元二次方程综合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归纳总结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是每一个中学生都必须掌握的,共有5种解法,其中直接开平方法、因式分解法、配方法和公式法是教材上重点讲解的四种方法,并没有提到换元法,我们在这次归纳总结中给于详细的讲解.另外,还将介绍某些特殊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在上面提到的四种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中,直接开平方法是最直接的方法,因式分解法是最简单的方法,配方法是最基本的方法,而公式法是最万能的方法. 我们要根据一元二次方程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解法,如一元二次方程缺少一次项,选择用直接开平方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缺少常数项,选择用因式分解法(缺常选因)求解. 一、直接开平方法 解形如(≥0)和(≥0)的一元二次方程,用直接开平方法. 用直接开平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步骤: (1)把一元二次方程化为(≥0)或(≥0)的形式; (2)直接开平方,把方程转化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 (3)分别解这两个一元一次方程,得到一元二次方程的两个解. 注意: (1)直接开平方法是最直接的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并不适合所有的一元二次方程的求解; (2)对于一元二次方程,当时,方程无解; (3)对于一元二次方程: 当时,一元二次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当时,一元二次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当时,一元二次方程没有实数根. 例1. 解下列方程: (1); (2). 分析:观察到两个方程的特点,都可以化为(≥0)的形式,所有选择用直接开平方法求解.当一元二次方程缺少一次项时,考虑使用直接开平方法求解.

解:(1) ∴; (2) ∴. 例2. 解下列方程: (1); (2). 分析:观察到两个方程的特点,都可以化为(≥0)的形式,所有选择用直接开平方法求解. 解:(1) ∴或 ∴; (2) ∴ ∴或 ∴. 习题1. 下列方程中,不能用直接开平方法求解的是【】(A)(B) (C)(D) 习题2. 若,则_________.

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几种常见模型

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几种常见模型 繁殖问题 1.某种电脑病毒传播非常快,如果一台电脑被感染,经过两轮感染后就会有81台电脑被感染.请你用学过的知识分析,每轮感染中平均一台电脑会感染几台电脑?若病毒得不到有效控制,3轮感染后,被感染的电脑会不会超过700台? 解:1设每轮感染中平均一台电脑会感染x台电脑,依题意得 1+x+(1+x)x=81 整理得: X2 +2x-80=0 解得 X1=8 x2=-10(舍去) 三轮后被感染的电脑总数为: 1+ x+ x(x +1)+x(x +1)2=739(台) 答:每轮感染中平均一台电脑会感染8台电脑,3轮感染后,被感染的电脑为739台,超过700台 2.某种植物的主干长出若干数目的支干,每个支干又长出同样数目的小分支,主干、支干和小分支的总数是91,每个支干长出多少小分支? 解:设每个支干长出x小分支,依题意得 1+x(x +1)=91 解得:X1=9 x2=-10(舍去) 答:每个支干长出9小分支

单(双)循环问题 1.参加一次足球赛的每两队之间都进行两次比赛,共赛90场,共有多少队参加? 解:设共有x队参加依题意列方程得 x(x -1)=90 解得:X1=10 x2=-9(舍去) 答:共有10队参加 2.参加一次聚会的每两人都握了一次手,所有人共握手66次,有多少人参加聚会? 解:设共有x人参加聚会,依题意列方程得 2)1 (- x x=66 解得:X1=12 x2=-11(舍去) 答:共有12人参加聚会 3.要组织一场篮球联赛,赛制为单循环形式,即每两队之间都赛一场,计划安排28场比赛,应邀请多少个球队参加比赛? 解:设应邀x个球队参加,依题意列方程得 2)1 (- x x=28 解得:X1=8 x2=-7(舍去) 答:应邀8个球队参加 4.初三毕业晚会时每人互相送照片一张,一共要90张照片,有多少人? 解:有x人,依题意列方程得

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评课稿

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评课稿 上课人:陈银评课人:徐波 陈老师这节课从学案的编写到实施,在形式和内容上都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特征,符合教改的基本精神。本节课始终以如何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为主线加强对学生知识、技能、方法、能力等的培养,目标的达成,达到了比较理想的程度。在课堂结构上、严谨而顺畅,课堂营造的学习氛围比较轻松活泼;内容上,新旧知识的前后联系,多种解法系统而完整,学到了新知识,还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教学中灵活使用多媒体资源,提高了教学效果也是本节课的一个亮点。针对这节课我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个人的意见。一、教学目标方面 针对学科特点,结合本课内容,制定了明确的教学目标,而且在这堂课中顺利的完成了目标,使学生学会用因式分解解一元二次方程方法,做到理解其算理,掌握其算法;并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同时还培养学生参与数学学活动的积极性,体验在学习活动中探索和创造的乐趣,感受数学的严谨性、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养成认真仔细的良好学习习惯。本节课教学目标明确,教学过程始终围绕这个目标展开,重点内容的教学得到保证,重点知识和技能得到巩固和强化。 二、教学内容方面 教学内容规定着教什么和学什么的问题,恰当地选择和处理教学内容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始终围绕目标、反映目标,能分清主次,准确地确定让学生明白如何利用因式分解来解一元二次方程,以及利用因式分解来解一元二次方程方法步骤这一重点、难点、关键点,处理好新旧知识的结合点,抓住知识的生长点。讲授具有启发性、层次性、详略得当;本堂课师生互动,共同探索,结合多媒体较好地处理了这个重点。同时,注意发挥练习题的作用,加强对学生解题方法和过程的指导,使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容为一体。通过对问题的处理,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用因式分解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真可谓潜移默化、水到渠成。 三、教学方法方面 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体现教学内容的手段,教学方法包括教法和学法两部分。教学方法运用是否得当,主要看能否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否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本堂课陈老师在处理好数学知识结构与学生认知结构的关系的基础

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汇总

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题 (一)传播与球赛问题 1.有一人患了流感,经过两轮传染后共有121人患了流感,每轮传染中平均一个人传染了几个人? 分析:设每轮传染中平均一个人传染了x个人。 第一轮后共有人患流感;第二轮后共有人患流感。 等量关系: 解:设每轮传染中平均一个人传染了x个人。 2.某种植物的主干长出若干数目的支干,每个支干又长出同样数目的小分支,主干、支干和小分支的总数是91,每个支干长出多少小分支? 分析:设每个支干长出x个小分支。 主干长出支干的数量个,支干总共长出小分支的数量个。 等量关系: 解:设每个支干长出x个小分支。 3.某种电脑病毒传播非常快,如果一台电脑被感染,经过两轮感染后就会有81台电脑被感染.请你用学过的知识分析,每轮感染中平均一台电脑会感染几台电脑?若病毒得不到有效控制,3轮感染后,被感染的电脑会不会超过700台? 分析:设每轮感染中平均一台电脑会感染x台电脑 第一轮后被感染的电脑共有台,第二轮后被感染的电脑共有台。 等量关系: 解:设每轮感染中平均一台电脑会感染x台电脑 4.参加一次足球联赛的每两队之间都进行一场比赛,共比赛45场比赛,共有多少个队参加比赛? 分析:此比赛是循环比赛。 设共有x个队参加比赛,每队要与其他个队各赛一场。A队与B队的比赛和B队与A队是同一场,所以全部的比赛是场。 等量关系: 解:设共有x个队参加比赛

5.参加一次足球联赛的每两队之间都进行两次比赛,共比赛90场比赛,共有多少个队参加比赛? 分析:此比赛是循环比赛。 设共有x队参加比赛,每队要与其他个队各赛一场。 等量关系: 解:设共有x队参加比赛 6.参加一次聚会的每两人都握了一次手,所有人共握手15次,有多少人参加聚会? 分析:设有x个人参加聚会,每人要与其他个人握手一次 等量关系: 解:设有x个人参加聚会 7.一个小组有若干人,新年互送贺卡,若全组共送贺卡72,这个小组共有多少人? 分析:设这个小组共有x个人,每人要与其他个人互送贺卡 等量关系: 解:这个小组共有x个人 (二)面积问题 1.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的和是14cm,面积是24cm2,求两条直角边的长。 2.如图某农场要建一个长方形的养鸡场,鸡场的一边靠墙(墙长18m),另三边用

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教学反思

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教学反思 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是学生在学习配方法后,进一步探究学习的一种适用性强,应用较为广泛的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是每位学生通过学习完全可以掌握的一种方法,因此在教材处理上,教学方法的选择上都有一定难度,同时也是这节是否可以成功的先决条件,针对班级的实际情况和教材内容的特点,我在本课教学实施的过程中采用小组合作探究,先学后教的方式,整体感觉学生参与度较广,本节课目标基本完成,学生能够熟练掌握。 一、教学设计方面: 先复习具体数字的一元二次方程配方法的解题过程,引入利用配方法解一般形式的一元二次方程推导公式,在此步学习过程中,利用小组成员参差不齐的性质,要求1、2号独立推理,3号结合课本进行推理,4、5号完全看课本进行推理,让每位学生在此环节都有不同的参与,避免了5好同学游离于课堂之外的现象,在获取公式之后,采用了传统的记忆方法,边读边写记忆公式5遍,然后让学生自学课本例6,自我总结运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和注意事项,同时教师有目的的设计了四个小题,第一个符合一般形式,第二个须转化为一般形式,第三个有两个相等实数根,第四个无实数根,运用这四类型帮助学生归纳总结不同类型的方程处理方式,同时又设计了一个各项系数存在分数的方程,要求一名学生直接计算,另一名学生先将系数转化为整数在进行计算,目的让学生体会系数转化为整数可降低计算难度的问题,同时设计了一个又一个思考,同时这些思考就是一个又一个小课题,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探究。 二、教学实施方面: 1、学生利用配方法推导公式的过程难度很大,出现的问题很多,在今后的教学中如何处理,值得深思; 2、过于相信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小组长的组织学习能力,缺少了教师的示范作用,导致解题过程不够规范,漏洞很多; 3、本节课的内容相对比较枯燥,在教学环节的设置上缺乏一些创新,学习的积极性调动不起来,对学生地鼓励性的语言过少。 4、练习量不够大,学生的解题熟练度还不够强。 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整节课的实施过程较顺利,学生对本课的知识掌握程度还不错,基本上达到本课的教学目的。 整体回想本课的教学,我对每一位学生的关注度好不够,但是在课堂内容的呈现过程和内容探索过程中没有注重学生间的交流,探究的问题还不够全面,例如在判别式相关内容的归纳时,应该给学生发现、观察、归纳的机会,不能只把关注点放在个别数学成绩好的学生身上,不要急于讲解,要相信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给学生一个机会,学生会还我们一个奇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