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牙周炎行牙周基础治疗的临床路径

合集下载

派丽奥配合牙周基础治疗对慢性牙周炎的疗效

派丽奥配合牙周基础治疗对慢性牙周炎的疗效

派丽奥配合牙周基础治疗对慢性牙周炎的疗效作者:张晔殷仲达李婷薇赖仁发来源:《中国美容医学》2013年第09期[摘要]目的:评价派丽奥配合牙周基础治疗对慢性牙周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20例确诊为慢性牙周炎患者,并筛选出80颗患牙,分为药物组(派丽奥辅助牙周基础治疗)和空白组(牙周基础治疗),各40颗;记录药物组及空白组的基线、第6、12周的牙龈指数、牙周探诊深度及附着丧失。

结果:试验前两组基线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第6、12周,两试验组牙周各指标均小于基线(P[关键词]牙周炎;米诺环素;抗菌药物[中图分类号]R7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3)09-0988-03牙周炎是由多种细菌相互作用引起的感染性疾病。

宿主自身对牙菌斑的炎症反应导致了组织的损伤,从而导致牙周支持组织的破坏[1]。

细菌在牙龈下形成牙菌斑,且牙周炎所具有的特征性牙周袋,导致了牙菌斑不容易被清除[2]。

通过器械物理破坏微生物膜是一种有效消除生物膜的方法[3-4]。

治疗的关键在于去除病因,阻止牙周组织破坏。

单独基础治疗可能无法消除入侵致病细菌,因为它们的位置可存在牙周器械无法到达的牙龈和牙体组织。

因此治疗关键是抑制或消除特定的牙周病原体,包括使用局部和系统的抗生素[5]。

派丽奥是临床上常用的牙周局部缓释剂,主要成分是盐酸米诺环素,对多种牙周致病菌具有较好的抗菌活性。

本研究使用派丽奥配合牙周基础治疗,观察其对慢性牙周炎治疗效果。

1 资料和方法1.1 临床资料:选择20例就诊于我院口腔内科的慢性牙周炎患者,年龄35~55岁,牙周探诊深度5~8mm,且有明显的骨缺损影像学表现。

纳入标准:年龄35~55岁;牙周探诊深度5~8mm,明显骨缺损的影像学表现,患牙无松动。

排除标准:患者有全身系统性疾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怀孕和哺乳期妇女;6个月内曾行牙周治疗;治疗前3个月曾行抗生素治疗;四环素类药物过敏史。

慢性牙周炎行牙周基础治疗的临床路径

慢性牙周炎行牙周基础治疗的临床路径

慢性牙周炎行牙周基础治疗的临床路径(2016年版)一、慢性牙周炎行牙周基础治疗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慢性牙周炎(ICD-10:K05.301)。

行牙周基础治疗(ICD-9-CM-3:24.39,89.31,96.54)。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口腔医学分册》(中华口腔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年)。

1.临床表现:(1)牙龈炎症表现:牙龈色鲜红色或暗红色、质松软、易出血、龈缘变厚、龈乳头变圆钝,牙龈组织表面光亮,点彩消失,有时牙龈也可表现为肥厚。

(2)有牙周袋形成,并有附着丧失,即袋底在釉牙骨质界的根方。

(3)牙槽骨吸收。

可表现为水平型吸收;垂直型吸收;凹坑状吸收;以及其它形式的牙槽骨吸收。

(4)可出现牙齿松动和移位。

(5)可伴发牙周牙髓联合病变、根分叉病变、牙周脓肿、牙龈退缩和牙根面敏感。

2.诊断要点:(1)牙龈红肿或探诊后有出血。

(2)探诊深度>3mm,且有附着丧失>1mm。

(3)X线片显示牙槽骨吸收。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口腔医学分册》(中华口腔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治疗原则及方案为:1.慢性牙周炎的治疗原则是有效清除和控制菌斑及其他致病因子,消除炎症并促进牙周组织的修复和再生,恢复牙周组织的生理形态,重建有稳定的良好功能的牙列。

2.牙周基础治疗(1)口腔卫生指导,菌斑控制。

(2)施行洁治术、龈下刮治术和根面平整,以消除龈上和龈下菌斑、牙石,平整根面。

(3)消除菌斑滞留因素和其他局部刺激因素。

(4)拔除无保留价值或预后极差的牙。

(5)炎症控制后进行必要的咬合调整,如需要可做暂时性松牙固定。

(6)药物治疗。

对有明显的急性炎症或某些重症患者,可辅予局部用抗菌药物或全身用抗菌药物。

(7)尽可能纠正全身危险因素或环境危险因素,如全身病的控制、戒烟等。

2.牙周手术治疗:在基础治疗后4-12周,对牙周情况进行再评估。

若仍有较深的牙周袋(≥5mm),且探诊有出血,或根面牙石不易彻底清除,炎症不能控制,或有牙龈及骨形态不良、膜龈关系不正常时,可选择各种牙周手术治疗。

牙周基础治疗在慢性牙周炎伴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作用探讨

牙周基础治疗在慢性牙周炎伴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作用探讨

·基层园地·DIABETES NEW WORLD糖尿病新世界糖尿病新世界2019年5月据相关研究报道[1],糖尿病是引发牙周炎的一种危险因素,若患者血糖水平未得到理想的控制,可加重患者牙周组织的破坏程度,而牙周病在持续进展的情况下也可导致患者的血糖持续升高,因此有学者认为牙周炎与糖尿病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2]。

目前,牙周基础治疗是临床上治疗慢性牙周炎患者的主要手段。

鉴于情况,该院将牙周基础治疗作为50例慢性牙周炎伴2型糖尿病患者(均为2017年9月—2018年9月期间)的治疗方式,将疗效与常规基线治疗进行对比,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该院收治的100例慢性牙周炎伴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分组法进行分组,将双数患者设为对照组(50例),而单数患者则设为观察组(50例)。

纳入标准[3]:①初次接受治疗的慢性牙周炎患者;②患者符合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患者空腹状态下血糖等于或大于7.8mmol/L、患者24h 任何时间段血糖等于或大于11.1mmol/L 等。

③患者自愿加入此次研究且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合并恶性肿瘤与急性心肌梗死等严重疾病患者;②存在牙周脓肿牙齿患者。

对照组男女比例29:21;年龄范围在34~6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5.47±5.14)岁;糖尿病病程范围在1~5年之间,平均病程为(2.52±1.13)年。

观察组男女比例30∶20;年龄范围在34~6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5.50±5.19)岁;糖尿病病程范围在1~5年之间,平均病程为(2.60±1.20)年。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治疗方法对照组仅予以常规基线治疗,例如血糖控制、口腔清洁与抗感染等。

而观察组予以常规基线与牙周基础治疗,具体方法:采用美国Gracey 刮治器与压电式超声洁治器相关牙周治疗器械为患者开展全口龈上洁治术治疗,在治疗后7d 刮治患者龈下,并平整根面。

不同牙周基础治疗对慢性牙周病的疗效对比

不同牙周基础治疗对慢性牙周病的疗效对比

不 同牙周基础治 疗对 慢性 牙周病 的疗效对 比
邓 蔚
( 江西省南 昌市第一 医院 口腔科 ,江西 南 昌 3 3 0 0 0 0 )
【 摘 要 】 目的 比较 一 次 法与 四分 法龈 下刮 治 与根 面平 整 治疗慢 性 牙周 病 的的疗 效 。方法 将 需进行 牙周 基础 治疗 的 2 8 例 慢 性 牙周 炎 患者 ,
1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8 4 ・临床研究 ・
S e p t e mb e r 2 01 3 , Vo 1 . 1 1 , No . 2 5 出; 积极避免晶体虹膜隔的前移 ,防止恶性青光 眼的发生。
常的状态 下才进 行手术 治疗 。同 时高眼压 持续的时 间越长 ,神经和
视功能受 到的损 伤越严重 ,特别是 眼压 高于4 0 mm H g 者 ,视功 能的损
前节的前房结构 ,而且还可清晰显示许多检查手段都很难涉及的眼后房 的结构。有学者 应用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测技术观察周边虹膜切除及激光 周边虹膜成形术前术后 的前后房形态变化 , 认为其手术术后青光眼治疗 效果 的评价有重要 的作用 。还有 学者 应用超 声生物 显微镜 可清晰显示 非穿透性小 梁切 除术后 “ 减压 房”的形态,从而有 利于患者 的治疗 ] 。
本 文患者手术前后A C D 与A O D 5 0 0 与T C P D 检测值对 比 无 明显差异 > 0 . 0 5 )。在手术应用 中,手术前应尽力降低眼压 ,可采用联合用药的方 式 。球周麻醉要准确充分 ; 手术前应行前房穿刺,精确地控制房水的流
[ 3 ] 黄 圣松 , 余 敏斌 , 方敏 , 等. 原 发性 急性 闭角型 青 光 眼高 眼压 下 的
差 异 <0 . 0 5 ) 。结 论 一 次 与 四分 法龈 下 刮 治与根 面平 整都 可 获得 良好 的治疗 效 果 ,全 口一 次 牙周 基础 治疗 更利于 茵斑控 制 ,适合 在 临

侵袭性牙周炎患者牙周基础治疗的可行性分析

侵袭性牙周炎患者牙周基础治疗的可行性分析

侵袭性牙周炎患者牙周基础治疗的可行性分析关键词:侵袭性牙周炎;牙周基础治疗;临床效果牙周炎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口腔疾病,也是一种慢性的炎症性疾病,该疾病会破坏牙龈和牙周组织,并且具有病程长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侵袭性牙周炎是牙周炎的一种类型,其发病原因主要为一些特定微生物如伴放线放线杆菌感染和机体防御能力的缺陷,发病年龄早,进展速度快,临床表现以牙槽骨吸收、牙齿松动、牙壁炎性反应以及牙周袋形成等为主,对患者的正常咀嚼功能造成影响,严重的情况下,还会导致牙齿脱落,增加患者的身心痛苦[1]。

1、2方法本组的所有患者确诊为侵袭性牙周炎后,均采用牙周基础治疗,操作如下:初次就诊时,按照常规方法,洁治患者的口腔,10d后,对患者进行龈下刮治术和根面平整术治疗。

治疗期间,对患者进行口腔健康教育,指导患者保持口腔卫生,加强自身护理,并且将患者的实际情况作为基本依据,有针对性的对患者进行辅助治疗。

1、3观察指标于治疗1个月、2个月、4个月时观察牙周检查:①探诊深度:用William探针探查除第三磨牙以外每颗牙6个位点的探诊深度;②附着丧失:牙周袋底至釉质牙骨质界的距离;③出血指数。

治疗前后由同一名医生认真记录。

2结果治疗后2~4个月,患者的探诊深度明显变浅,并且治疗后1个月,患者的出血指数显著降低,治疗前后患者的探诊深度和出血指数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

05);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附着丧失指数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

05),见表1。

3讨论牙周炎是发病率很高的一种常见疾病,诱发该病的因素有很多,包括环境因素、微生物、行为因素以及全身性因素等,其中牙菌斑是比较重要的一个致病因素,通常情况下,牙菌斑往往位于牙缝中、牙龈下,在日常的刷牙和漱口中,不能彻底清除牙菌斑,容易残留牙菌斑[2]。

有研究表明,牙菌斑上的细菌在口腔内迅速繁殖,使口腔出现炎症,严重的情况下,还会经过矿化导致牙结石[3]。

慢性牙周炎临床诊疗指南

慢性牙周炎临床诊疗指南

慢性牙周炎临床诊疗指南【概述】慢性牙周炎是牙周炎中最常见的类型。

主要发生在成年人,但也可发生于儿童的乳牙列或青少年。

通常病程进展缓慢,但也可发生快速进展。

牙周炎的主要特征是:有牙周袋形成和牙槽骨吸收,导致牙周支持组织的破坏【临床表现】1.有牙周袋形成,袋底在釉牙骨质界的根方,即已经有牙周附着丧失,有别于因牙龈肥大所致的假性牙周袋。

2.牙龈有不同程度的炎症表现,红肿、探诊出血、可有溢脓。

炎症程度一般与牙石、菌斑的量一致。

3.X线片显示有不同程度的骨吸收,呈水平型或垂直型吸收。

4.多根牙的分叉区受累严重时,两个或多个分叉可相通。

5.重度牙周炎可以发生患牙松动或病理移位。

6.牙周炎一般涉及多颗牙齿甚至全口牙,可分为局限型和广泛型。

超过30%的位点受累者,为广泛型。

7.根据牙周组织破坏的程度,可分为轻、中、重度。

8.同一患者口腔内可同时存在不同程度的患牙,甚至可有健康或患牙龈炎的牙齿。

针对不同病情分别制定治疗计划。

9.可存在原发性或继发性咬合创伤。

【诊断要点】1.探诊深度﹥3mm,有附着丧失﹥1mm。

2.牙周袋表面牙龈有红肿或探诊后有出血。

3.X线片示牙槽骨高度降低。

【治疗原则及方案】1.牙周治疗的总体目标是消除菌斑微生物及其他促进因素,消除炎症,控制牙周炎进展并防止复发;建立功能良好、舒适而美观的牙列;在有条件时争取牙周组织的新附着。

2.在全面检查和诊断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病情的患牙制定有针对性的全面治疗计划,包括可保留的牙齿、应拔除的牙、可能实施的手术、修复问题等。

在治疗过程中,治疗计划可能进行必要的修改和调整。

3.牙周炎的治疗是一项系统工程,应按一定顺序分阶段进行,主要包括基础治疗、手术治疗、维护期治疗。

其中基础治疗是对每位牙周炎患者都应该实施的(1)应指导患者控制菌斑,正确使用适合患者本人的方法。

(2)进行龈上洁治和龈下刮治,去除牙石和菌斑。

(3)去除其他局部致病因素,如充填体或修复体的悬突及不良外形;充填龋齿;消除食物嵌塞;调整咬合等。

基础治疗联合牙周维护治疗慢性牙周炎的临床分析 曹元书

基础治疗联合牙周维护治疗慢性牙周炎的临床分析  曹元书

基础治疗联合牙周维护治疗慢性牙周炎的临床分析曹元书摘要】目的:探讨基础治疗联合牙周维护治疗慢性牙周炎的临床治疗效果。

方法:将我院2015年11月—2016年11月收治80例慢性牙周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基础治疗联合牙周维护)和对照组(基础治疗)。

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BI、PLI、PD、CAL水平情况及治疗有效率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基础治疗联合牙周维护治疗慢性牙周炎可以显著改善牙周临床指标,保证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关键词】基础治疗;牙周维护治疗;慢性牙周炎【中图分类号】R78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13-0059-02Foundation treatment of combined periodontal clinical analysis of maintenance treatment of chronic periodontitisCao Yuanshu.Chengdu, jinjiang health care of women and children's dental Chengdu, sichuan province, 610011【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based on joint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of periodontal maintenance treatment of chronicperiodontitis.Methods In November 2015 to November 2015 treated 80 cases of chronic periodontitis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foundation treatment of combined periodontal maintenance) and control group (treatment).Results Two groups after treatment in patients with BI, PLI, PD, CAL level and treatment effectiveness compared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0.05).Conclusion The foundation treatment of combined periodontal maintenance treatment of chronic periodontitis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clinical periodontal index, ensure the treatment effect, worth clinical promotion.【Key words】Foundation treatment;Periodontal maintenance treatment;Chronic periodontitis慢性牙周炎是一种常见的牙科疾病,由牙菌斑微生物引起,表现为牙周支持组织慢性炎症,临床症状为形成牙周袋、牙周附着丧失、牙槽骨吸收,最终造成牙齿松动及脱落。

牙周病的基础治疗

牙周病的基础治疗

修复治疗虽不属于牙周病学的内容,但它是牙 周炎治疗程序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特别是永久 性的修复治疗,以及在修复缺牙的同时固定余 留的松动牙。一般在牙周手术后2~3个月开始 进行。此时牙龈的外形和龈缘位置已基本稳定, 可进行永久性固定修复或可摘式义齿修复,必 要时可同时固定松动牙。对于牙排列不齐或错 者,也可进行正畸治疗,以建立稳定的平衡 。
2.恢复牙周组织的生理形态

1)牙龈和骨组织:因牙周组织的炎症和破坏所造成的 病损如牙周袋、骨缺损、龈退缩、牙松动移位等,需 要通过一系列的治疗,如在炎症控制后行牙周手术来 加以纠正,以恢复牙龈及骨的生理性外形;牙龈外形 的不正常如附着龈过窄、牙龈退缩或系带过短等,也 需手术加以纠正,才有利于维持牙周组织的健康和满 足美观的要求。 2)牙齿及邻接关系:如充填龋洞,纠正修复体的边缘 悬突,恢复边缘嵴及邻面接触点等以消除食物嵌塞并 有利于菌斑控制。
二、治疗程序

治疗程序一般分4个阶段。
1.第一阶段:基础治疗。

本阶段的目的在于运用牙周病常规的治 疗方法消除致病因素,控制牙龈炎症。 此阶段亦称病因治疗。包括以下几个方 面:

1)教育并指导患者自我控制菌斑。 2)施行洁治术、根面平整术以消除龈上和龈下的 菌斑、牙石。 3)消除菌斑滞留因素及其他局部刺激因素,如充 填龋洞、改正不良修复体、治疗食物嵌塞等,还应做 必要的牙髓治疗、纠正口呼吸习惯等。 4)拔除无保留价值的或预后极差的患牙。 5)在炎症控制后进行适当的咬合调整,使建立平 衡的咬合关系。 6)辅以必要的药物治疗 7)发现和尽可能纠正全身性或环境因素,如吸烟、 用药情况、全身病的控制等。

在第一阶段治疗结束后的6~8周,应复 诊再评估前一阶段疗效,一是看下一步 还需哪种治疗,二是观察患者对治疗反 应,三是了解依从性,同时还应进一步 了解患者全身情况,如对糖尿病等疾病 的控制效果,吸烟者是否已戒烟,自我 控制菌斑隋况如何等。据此决定下一阶 段治疗计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慢性牙周炎行牙周基础治疗的临床路径
(2016年版)
一、慢性牙周炎行牙周基础治疗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慢性牙周炎(ICD-10:K05.301)。

行牙周基础治疗(ICD-9-CM-3:24.39,89.31,96.54)。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口腔医学分册》(中华口腔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年)。

1.临床表现:
(1)牙龈炎症表现:牙龈色鲜红色或暗红色、质松软、易出血、龈缘变厚、龈乳头变圆钝,牙龈组织表面光亮,点彩消失,有时牙龈也可表现为肥厚。

(2)有牙周袋形成,并有附着丧失,即袋底在釉牙骨质界的根方。

(3)牙槽骨吸收。

可表现为水平型吸收;垂直型吸收;凹坑状吸收;以及其它形式的牙槽骨吸收。

(4)可出现牙齿松动和移位。

(5)可伴发牙周牙髓联合病变、根分叉病变、牙周脓肿、牙龈退缩和牙根面敏感。

2.诊断要点:
(1)牙龈红肿或探诊后有出血。

(2)探诊深度>3mm,且有附着丧失>1mm。

(3)X线片显示牙槽骨吸收。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口腔医学分册》(中华口腔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治疗原则及方案为:
1.慢性牙周炎的治疗原则是有效清除和控制菌斑及其他致病因子,消除炎症并促进牙周组织的修复和再生,恢复牙周组织的生理形态,重建有稳定的良好功能的牙列。

2.牙周基础治疗
(1)口腔卫生指导,菌斑控制。

(2)施行洁治术、龈下刮治术和根面平整,以消除龈上和龈下菌斑、牙石,平整根面。

(3)消除菌斑滞留因素和其他局部刺激因素。

(4)拔除无保留价值或预后极差的牙。

(5)炎症控制后进行必要的咬合调整,如需要可做暂时性松牙固定。

(6)药物治疗。

对有明显的急性炎症或某些重症患者,可辅予局部用抗菌药物或全身用抗菌药物。

(7)尽可能纠正全身危险因素或环境危险因素,如全身病的控制、戒烟等。

2.牙周手术治疗:在基础治疗后4-12周,对牙周情况进行再评估。

若仍有较深的牙周袋(≥5mm),且探诊有出血,或根面牙石不易彻底清除,炎症不能控制,或有牙龈及骨形态不良、膜龈关系不正常时,可选择各种牙周手术治疗。

3.正畸与修复治疗:一般在牙周手术治疗后3个月进行。

4.牙周支持治疗:是牙周疗效得以长期保持的先决条件。

根据复查发现的问题进行治疗和口腔卫生指导。

(四)临床路径标准治疗疗程为2到9次。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慢性牙周炎(ICD-10:K05.301)。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时,但在治疗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疗效好转标准。

1.好转:牙龈炎症减轻,自觉症状明显改善。

2.未愈:症状未改善或症状加重。

(七)变异及原因分析。

1.患者病情重,存在下列病情之一者不进入路径:
(1)探诊深度≥6mm。

(2)牙槽骨吸收超过根长的1/2。

(3)牙齿松动。

(4)炎症较明显且伴有牙周脓肿。

(5)后牙有二度或三度根分叉病变。

(6)牙周牙髓联合病变。

2. 患者病情较重,基础治疗后仍存在探诊深度≥5mm 位点且有探诊出血时,若再次治疗效果不佳,可进一步考虑牙周手术治疗或药物治疗。

3.患者因身心原因不能耐受或配合治疗时,需在征得患者或监护人同意后延缓治疗,此前需完成必要的相关检查。

二、慢性牙周炎行牙周基础治疗的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慢性牙周炎(ICD-10:K05.301)
行牙周基础治疗(ICD-9-CM-3:24.39,89.31,96.54)。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