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全解读后感

论语全解读后感
论语全解读后感

论语全解读后感

《论语》究竟是什么内容?为什么他被古人视为经典,而后又成为所谓“封建统治者的工具”呢?怀着这些疑问,我漫步于《论语》的花园,尝试着去感受其中的奥秘。以下是为大家整理分享的论语全解读后感,欢迎阅读参考。

论语全解读后感《论语》是我国的经典作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著作。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其地位不言而喻。

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思想统治中国近2000年。《论语》当然也就稳坐了2000年的宝座。直至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论语》的地位才开始动摇。文化大革命时期深刻的“批林批孔”,更进一步瓦解了儒家思想对人们的束缚,《论语》从此埋没人间。

《论语》究竟是什么内容?为什么他被古人视为经典,而后又成为所谓“封建统治者的工具”呢?怀着这些疑问,我漫步于《论语》的花园,尝试着去感受其中的奥秘。

粗看《论语》,不过是一本语录,和《毛主席语录》没什么差别。可细细品来,孔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思想、人生观、世界观、教育理念等几乎都包含在语录的字里行间。《论语》里最常见的词汇,无非是中庸、君子、礼仁云云。

中庸却是《论语》里最容易理解的而最难做到的。中庸指的是“对人处事采取不偏不倚、调和折衷的态度”。这种思想体现了当今北京居民的“忍”文化。对中庸的字面理解就是:惹不起躲

(完整word版)论语十二章解读

《论语》十二章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后人尊为“圣人”“至圣先师”。孔子和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的孟子,被后世称为“孔孟”。孔孟两者思想的结合,形成了儒家思想中的“孔孟之道”。孔子整理编订了古代文化典籍《尚书》《诗经》《周易》,并根据鲁国的史料,编纂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他提出了“仁”的学说,即要求统治者能够体贴民情,爱惜民力,不要过渡压迫人民,以缓和阶级矛盾;其次他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弄杀。他的学说成为中国二千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他兴办私学,突破官府垄断,扩大教育对象的范围,学生达三千人,贤良72人。他主张“因材施教”,教育学生要“温故而知新”,把学和思结合起来。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都曾是孔子讲学的材料。他使得这些濒临灭绝的官学通过私家讲学流传发扬光大,从而哺育战国百家诸子,形成中华民族文化的光辉开端,这是孔子重大的历史功绩。) 《论语》: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是由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辑录编纂而成,共20篇,语录体为主,也有对话体和叙事体。宋代《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东汉列为“七经”之一,(七经:《诗》《书》《礼》《易》《春秋》《论语》《孝经》)。《论语》的基本思想也就是孔子的基本思想。 第一章 子:先生,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而:连词,表顺接,然后。时习:按时复习。时:按时,副词。之:代词,指知识。不亦……乎?:常用来表示委婉的反问。说:通“悦”,愉快。乎:语气词。 朋:指志同道合的人(同门曰朋,同志曰友)。而(第二个):连词,表转折,却。愠:生气,恼怒。 君子:指有才德的人。 成语:不亦乐乎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学习方法修身为人(道德修养) 句子翻译: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第二章 吾: 我(人称代词)。日:每天(名词作状语)。三:泛指多次。省:反省。为:替。而:连词,表转折,却。信:诚信。传:老师传授的知识(动作名)。 曾子:即曾参,字子舆,春秋战国时鲁国人,儒家主要代表,孔子的弟子,勤奋好学,颇得孔子真传,有“宗圣”之称。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修身为人):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第二章:强调加强自我反省,提高自我修养。(道德修养)

论语译注读后感 论语译注摘抄及读后感

论语译注读后感论语译注摘抄及读后感 《论语》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文化瑰宝,记录的是孔子与其弟子的日常对话,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下面是为大家的论语译注读后感,希望大家喜欢! 《论语》中有一句话我甚为喜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此话的原句是:“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在人与人关系中体现在”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在人与人关系中体现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当我们遇见不会做的事情想做的时候,总会要求自己的父母去完成,然而当父母没有办好事情的时候,我们总是抱怨、责怪。总是责怪父母这个做的不好,那个做的不好。 再向大家讲一个故事:从前有个小男孩,脾气很暴躁,整天都喜欢生气,怨天尤人。后来有一天,父亲对小男孩说,从今天开始,你每生一次气就在墙上顶一颗钉子,只要保持一天不生气,就拔下一颗钉。一开始,墙上钉了好多钉子,后来渐渐地,男孩开始克制自己的情绪,每天拔一颗钉,一颗两颗……,钉子终于拔光了,男孩也逐渐变得开朗了。

我想说的是:面对一切的事物,我们都应该学会宽容和体谅,而不是一味的责怪与抱怨。 《论语》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文化瑰宝,记录的是孔子与其弟子的日常对话,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即使在今天,我们的现代化社会,论语中的思想依然具有意义。 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使得我们变得浮躁,尤其是对于金钱名利的追求,有时甚至使一些人迷失了自我。而《论语》中有这么一段对话: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这段对话讲的是子贡认为境界,重在”克制“二字,克制内心的欲望而达到清心寡欲,实则可取。然而其危险万分,稍一动摇,便至于不仁不义之地,实在不够坚定。而孔子所谓的君子,则将德行化为自发之道,由内心顺乎自然地感到快乐与敬礼,则将自己立于不败之地,无论欲望功名如何进攻,都不可动摇,才是正道。而现实生活

《论语》名句解读

1、摘抄《论语》名句及解读,理解名句含义。 2、体会句中蕴含的生活哲理及道德要求并身体力行。 学习内容: 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自己不喜欢的,就不要强加给别人。饥寒是自己不喜欢的,不要把它强加给别人;耻辱是自己不喜欢的,也不要把它强加给别人。将心比心,推己及人,从自己的利与害想到对别人的利与害,多替别人着想,这是终生应该奉行的原则。 2、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里仁》。 侍奉父母是子女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孔子教育人们,父母在世时,子女轻易不要出门远行,以便守在父母身边,尽孝子之道。如果非要远出,首先要安顿好父母,也一定要告诉父母确切的行踪。因为“儿行千里母担忧”。子女只有对父母孝敬有加,才能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不要让年事已高的父母无人照顾,还要牵挂远在他乡的子女。 3、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颜渊》 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促成别人的坏事。小人却恰好相反。成人之美,积善成德,便成为君子;成人之恶,积怨日多,便是小人。君子受人尊敬,小人遭人唾骂。 4、敏于事而慎于言。——《论语·学而》 做事勤快敏捷,说话谨慎。这句话告诉我们,做人要多做实事,少说废话,不乱说话。 5、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 面临着仁义,就是老师,也不必同他谦让。这句话与“我爱我的老师,我更爱真理”(亚里士多德语)的意思有些类似。阐发仁义,捍卫真理,伸张正义等应该做的事,要积极主动地去做,绝不能推让。 6、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论语·述而》 君子心地平坦宽广,小人却经常局促忧愁。君子襟怀坦白,安贫乐业,与人为善,知足常乐,所以能坦荡荡。小人欲念太多,患得患失,忧心忡忡,怨天尤人,局促不安,所以常心怀戚戚。 7、不迁怒,不贰过。——《论语·雍也》 不将对甲的怒气转到乙的头上,也不重犯同一种过失。许多人对自己的过失并不引起注意,甚至习以为常,若能像颜回那样该多好啊!

11《论语》十二章解读

11《论语》十二章解读 1.时代背景 它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全书共20篇、492章,首创〝语录体〞。南宋时,朱熹将它与?孟子??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面对春秋战国那样的乱世,知识分子大都很不满意,于是纷纷思考救国救民、解决社会矛盾的方针路线。各自的想法大不相同,于是形成不同的学说流派。在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之外,先后出现了道家、墨家、法家等不同流派。这些流派之间,相互批评,展开了激动人心的学术争鸣。于是有所谓〝百家争鸣〞的局面出现。春秋战国之交的〝百家争鸣〞,是一个思想大爆炸的时代,是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黄金时期。中国传统中很多光辉的思想主张,都产生于那个时代。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即是〝百家争鸣〞中最重要的一个学术流派。经过历史的淘汰和选择,儒家思想在汉武帝之后成为中国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核心。 2.?论语?的体例与儒家的内涵 很多同学很好奇这一课每一句后面都有?学而??为政?等标注,这是什么意思呢? ?论语?一共有二十篇,每一篇一般取这一篇的前两个字作为题目。比如第一篇开头是〝子曰:‘学而时习之……’〞所以这一篇的题目就是〝学而〞。最后一篇的开头说〝尧曰:‘咨!尔舜……’〞所以这一篇的题目就是〝尧曰〞。 ?论语?起于〝学而〞,终于〝尧曰〞,这是儒家的一种体例。又如?荀子?起于〝劝学〞,终于〝尧问〞。学者称,这代表了儒家的一种认识:一个人只要立志于〝学〞〔这里的〝学〞,大概包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等〕,那他便算一个〝君子〞,君子求〝学〞的终极目标,是成为圣人〔〝尧〞〕。 也就是说,儒家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人人都能成为圣人。 孟子进一步阐述这种观点说:〝子服尧之服,诵尧之言,行尧之行,是尧而已矣。子服桀之服,诵桀之言,行桀之行,是桀而已矣。〞〔?孟子?告子下?〕一个人能成为什么样的人,取决于你选择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 这大概也是儒家不能成为宗教的一个重要原因:宗教信仰的神祇或教主,都是高高在上、凌驾众生的,修信的教徒,甚至也是要分种族、种姓的;儒家那么不然,不管你出身如何,只要你立志求〝学〞,你便是君子,只要你不断求〝学〞,最终你便可以达到儒家的最高层次——〝圣人〞。 因此虽然〝儒〞字最初的意思是〝懦弱、宽柔〞,但儒学实在是一门积极雄健、至大至刚的学问。 3.?论语?思想 〔1〕〝仁〞的思想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仁〞的主张是〝仁者爱人〞,仁包括恭、宽、信、敏、惠。这一主张是要求统治阶级体察民情,反对苛政。 〔2〕〝礼〞的思想 〝礼〞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他最为崇奉的是周礼。礼的精神主要表达为〝仁〞、〝恭〞、〝敬〞等方面。〝仁〞是礼的最根本的精神内容,〝恭〞是对人的庄重和顺,〝敬〞是对人严肃真诚,以礼相待。 〔3〕中庸思想 中庸之道是孔子立身行事的最高标准。在实际运用中:时常变通,因地、因时、因人制宜,但都要遵循认同最高标准——〝中〞。变通是手段,稳定是目的。 4.写作特色 〔1〕语言简洁,生动传神。

论语诠解读后感优秀作文示例

论语诠解读后感优秀作文示例 《论语诠解》,是研究论语得出的作品。 以下是整理分享的《论语诠解》读后感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论语诠解》读后感篇1从论语的洋洋万言中,每个人都可以读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作为一个基础教育工作者,我懂得了:人应该如何度过自己生命中的每一天,作为一个平凡人,应该如何过好自己的人生。 其实,这正是我们最需要传达给学生的东西。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教师对政治的关心和了解,对职业的热爱和投入,与同事的团结和合作,对学生的尊重和爱护,对学术的严谨和进取,对自己的要求和自律都在时时刻刻地影响着学生的学风和学校的校风,教师形象直接关系到学生素质的培养。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立师德,铸师魂,练师功,树师表。 是这个时代的召唤,“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教师不朽的追求。 教书育人是爱的事业,关爱每一位学生是我们教师的责任。 教师的爱与众不同,它是严与爱的有机体现,是理智与热情的巧妙结合。 因此,在这条道路上,我愿将青春融化在教育的沃土中,和在座的同仁们一起肩负起国家和人民赋予我们的责任,将一只只凝聚着师

爱的手高高擎起,搭建一片教育的蓝天!孔子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是一种平和的心态。 生活中常常能见到让你不顺心的事情,看到比你富有的人,看到比你生活的更好的人,往往就会失去心理平衡。 二千年前的孔子也曾经遭遇贫穷,当他走到郑国的时候,粮食都断了,他的学生不高兴的问他,怎么君子也会穷呢,他淡定的回答,君子可以安于贫穷,而小人则会因为穷而作乱。 这份安于贫穷的心境至为难得,而他之所以能够安于贫穷,正是因为心中有道德的力量,使他能够在贫穷中找到心灵的支点,才不至于失去平和心态。 孔子并不掩饰对富裕生活的向往,他坦诚的说:“如果能够发财,那么即使去做辛苦的事情,我也愿意。 但他也并不强求:“如果发不了财,那么我就去做我所喜爱的工作。 达致幸福的路径有很多,金钱并非唯一途径,关键在于内心的快乐。 他赞赏他的学生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颜回是真正把孔子的人生观贯彻到自己的身心之中了,能够在物质的清贫之外,找到自己心灵的安稳和快乐,因为他们的喜怒并不依赖于外物,而存在于内心的安详与平和。 在《侍坐》一篇中,他让几个徒弟各述其志,对那些看似远大的

论语中的名言及解释

论语中的名言及解释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习而又时常复习,难道不是一件愉快的事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我每天三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做事,是否尽心、忠实?和朋友交往,是否真诚?对老师所传授的知识,是否认真复习?” 3.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君子,饮食不要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4.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不担心人们不知道自己,只担心自己不知道别人。 5.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是孔子说他自己:“志于学”,是说孔子有志于学,立志要学习;“三十而立”指孔子三十的时候已立业,学说已渐成体系,(用在现在的人身上大概是事业小有建树的意思);“不惑”遇事明辩不迷惑,少疑惑;“知天命”,所谓“不怨天,不尤人”,懂得了天命,正确看待自己;“耳顺”说各种话都能听能容忍;“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是说自己到了七十岁的时候,随心行事也可以不逾越规矩了。 6.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7.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而不思考,人会被知识的表象所蒙蔽;思考而不学习,则会因为疑惑而更加危险。 8.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道的就说知道,不知道就承认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明智。 9.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每天能学到一些自己没有的知识,每月不忘自己已掌握的知识,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的了。 10.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君子看中义,小人看中利。与君子谈事情,他们只问道德上该不该做;跟小人谈事情,他只是想到有没有利可图。 11.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见到贤能的人就要(努力向他)看齐,见到不贤能的人就要(以他为反面教材)做自省。 12.君子欲衲于言,而敏于行。 君子要少说虚话,多干实事 13.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做事勤敏,又好学,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14.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颜回这个人很好学。为人不迁怒他人,不重复犯(同样的)错。 15.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质朴和文饰比例恰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2021届江苏基地学校高三第一次大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1届江苏基地学校高三第一次大联考 语文 (考试时间:150 分钟满分:150 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监考老师。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孔子的学习态度和教学方法及理念,颇有可取之处。孔子虽说“生而知之者上也”,自己却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似乎孔子并不真正承认有“生而知之者”。孔子到了周公庙,事事都向人请教,有人讥笑他不知礼。孔子答复是,不懂就得问,正是礼。孔子还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就是说,在交往的人中总有我的正面老师,也有我的反面教员。还有我们现在说“活到老,学到老”,依孔子自述的话,“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就是说学习不晓得老。不管时代怎么不同,如何发展,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的。 孔子自己说“诲人不倦”,而且毫无隐瞒。元好问《论诗》诗说:“鸳鸯绣了从教看,莫把金针度与人。”过去不少工艺和拳术教师,对学生总留一手,不愿意把全部本领尤其是最紧要处、最关键处、俗话说的“最后一手”“看家本领”传授下来。孔子则对学生无所隐瞒,因而赢得学生对他的无限尊敬和景仰。孔子死了,学生如同死了父母一般,在孔子墓旁结庐而居,三年而后去,子贡还继续居住墓旁三年(《孟子·滕文公上》)。有这种“诲人不倦”的老师,才能有这种守庐三年、六年的学生。我们当然反对什么守庐,但能做到师生关系比父子还亲密,总有值得学习的地方。 孔子对每个学生非常了解,在解答学生的疑问时,纵然同一问题,因问者不同,答复也不同。《颜渊篇》记载颜渊、仲弓、司马牛三人“问仁”,孔子有三种答案。甚至子路和冉有都问“闻斯行诸”,孔子的答复竟完全相反。因材施教,在今天的教育中是不是还用得着?我以为还是可以用的,只看如何适应今天的情况而已。时代不同,具体要求和做法必然也不同。另外,孔子对待学生的态度和某些教学方法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就是在今天,也还有可取之处。

论语中几种主要思想主张的解读(一)

《论语》中几种主要思想主张的解读(一) 关于“仁” 《论语》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孔子认为“仁”是为人的最高准则,也是理想实践的最高境界和目标。 原著回顾: 1.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译文】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约束自己而回归于礼就是仁。一旦约束自己而回归于礼,天下的人就会称赞他仁德了。实践仁德全靠自己,难道还靠别人吗?” 颜渊说:“请问实践仁德的细目。”孔子说:“不符合礼的不看,不符合礼的不听,不符合礼的不说,不符合礼的不做。” 颜渊说:“我虽然愚钝,也愿意照这些话去做。” 【评析】“克己复礼为仁”,这是孔子关于什么是“仁”的主要解释。在这里,孔子以礼来规定仁,依礼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所以,礼以仁为基础,以仁来维护。仁是内在的,礼是外在的,二者紧密结合。这里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克己”,二是“复礼”,“克己复礼”就是要求人们提高道德修养,自觉地遵守礼的规定。 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译文】有子说:“一个人的为人,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却喜欢冒犯官长,这种人很少;不喜好冒犯官长,却喜欢造反作乱,这种人从未有过。君子致力于根本,根本确立了,做人的正确原则就会形成。孝弟这个东西,大概就是仁道的根本吧!” 【评析】儒家认为,人们如果能够在家中孝敬父母,顺服兄长,那么在外就可以尽忠国家,就不会有犯上作乱的事情发生,这样就可维持社会的稳定、生存和延续。儒学把“仁”的根本建立在日常生活,即与家庭成员的情感关系上,把家庭中子女对父母情感的自觉培养作为“仁”的根本、秩序的来源和社会的基础。 3.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译文】子贡说:“如果有人能广泛地给老百姓以好处,并且能周济大众,怎么样?可以说是仁了吗?”孔子说:“这哪里是致力于仁呢!那一定是达到了圣的境界了吧!尧舜对此恐怕都感到为难呢!所谓仁,是说自己想站得住,于是也使别人站得住,自己想行得通,于是也使别人行得通。能以自身作比方去类推别人,可以说是实践仁的方法了。” 【评析】孔子指出了实践“仁”的方法,那就是推己及人,在考虑自己的同时要想到其他的人。在这里孔子并没有否定个人的利益,只是强调一定要由自己的难处或愿望想到别人的难处与愿望,并尽力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这其实也就是所谓的“忠恕”之道。“推己及人”是孔子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社会基本伦理准则,在今天同样具有重要价值。 4.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译文】孔子说:“人如果不仁,怎样对待礼呢?人如果不仁,怎样对待乐呢?” 【评析】孔子在这段话中阐述了“仁”与“礼”、“乐”的关系。仁,是一个人的内心世界。礼和乐,是一个人的外在表现。礼和乐都要建立在仁的基础上才有意义。这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说的“诚于中而形于外”的来源。一个人对别人的礼貌是不是真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那个人是否有诚意。

论语诠解读后感

论语诠解读后感 导读:论语诠解读后感篇一 近年来,陪同着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的新崛起,对孔子的研究不仅是海内文化热点,而且也成为全球文化热点之一。孔子作为世思想闪烁着界十大文化民人之首,孔子的许多思想闪烁着人性的辉煌,体现了人类的配合追求。世界文明的生长需要孔子的智慧。 儒家文化影响了中国各代伟人的思想,而《论语译注》是一本必念书,里面纪录着孔子对于生活、学习、为人处事的态度。下面我就着重说一我读了这本书后深刻的心得吧! 学而篇第一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段话的或许意思就是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它,不也很兴奋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而来,不也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孔子也曾经这样说过:“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或许的意思也就是说,温习学过的集美娱乐场可以获得新的体会和理解,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但是现在的学生又有几多可以做到把温故而知新作为一种快乐呢?特别是现在的80、90后的大学生又有几多是在下课后去看书的呢? 这样的学习状态,我认为是很难有人才的泛起了,也是中国现在的一个状况吧。 但是我相信中国人可以做到的是有朋自远方来,乐乎。因为中国

人传统以来都是好客的,我们都喜欢热闹,喜欢一群朋友聚在一起玩、说说话,这样的快乐,我想不会有人不喜欢吧。最后,“人不知而不愠”我想很少有人做到吧。我觉得90后是希望获得别人理解的一代,在被误解的时候,我们会苦恼,面对这样的情况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颗宽容的心,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颜渊篇第二十 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亨犹犬羊之亨。”这段话的或许意思是说:棘子成道:“君子只要有好的本质便够了,要那些文采(那些礼节、哪些形式)干什么?”子贡就说,先生这样地谈论君子,可惜说错了。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本质和文采,是同等重要的。如果把虎豹和犬羊两类兽皮拔去有文采的毛,那么这两类皮革就很少有区别了。 对于这段话,我的理解就是作为人,本质肯定是很重要的,本质甚至可以权衡一小我私家的天性,人的本质不是先天的,尔后天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本质是人与动物的区别,人是有思想的,能够完全决定自己的行为和思想。好的本质是从好的文采和洽的礼节中体现出来的,那么着能够说是君子不需要有好的文采和礼节吗?我认为不,礼节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方式,好的礼节可以使人们之间越发亲密和融合;而文采就是看出这小我私家的文化水平了。 读了《论语译注》之后,我真的获益匪浅。让我在为人处世,交

面向未来的儒家思想

面向未来的儒家思想 杨朝明 在孔子诞辰的2565周年之际,为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更好地诠释孔子及儒家文化的内涵与意义,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网络社会工作局委托搜狐网举办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上行:孔子诞辰网络文化活动”。 活动中,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朝明针对当下儒学思想所面临的诸多热点问题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论语》不是简单的言语碎片的集合 “这两本书回去后要仔细看看。”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参观孔子研究院,饶有兴趣地翻阅《孔子家语通解》和《论语诠解》后说。这两本书的作者正是孔子研究院的院长杨朝明。 杨朝明说自己起初并没有想要写一本关于阐释《论语》的书,研究的人已经很多,怕自己“露丑”。而当自己和同事们的研究不断深入时,他发现许多人在认识《论语》中存在很多问题。 《论语》开篇,杨朝明就提出全新的观点。“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实际不是在谈论如何学习、交朋友和做人。杨朝明解释道,这是开宗明义,表达孔子的思想,“如果我的理想信念,被时代所认可,不是太令人感到喜悦了吗?如果不是那样,有人理解我,我也很快乐;如果所有人都不理解我,我也不恼怒。” 杨朝明说,这样看来《论语》就不是简单的言语碎片的集合,它实际是一种整体。孔子的学生后人在编著《论语》时希望借此表现孔子思想,所以每一章每一篇一定有其内在联系。了解这些,再回到2000多年前的语言环境与话语方式中才能真正认识《论语》,消除对《论语》的误读,从而更加全面深刻地理解孔子与儒家思想。 现代社会发展和传统文化密不可分 对《论语》的重新解读,实际上是基于当代人研究的不断深入与对儒家思想的需要。 而面对传统与现代的问题,许多人也提出自己的质疑:我们现代人的智慧难道不如2000多年前的古人?2000多年前的思想,真能解决当前的问题? 在杨朝明看来,现代社会的发展和传统文化密不可分,“现今我们要发挥儒家思想和传统优秀文化的价值,不是表面的形式,而是内在的精神”。杨朝明认为,孔子思想的价值是他思考人性和人的社会性问题。人是自然的人,也是社会的人,比如人要仁爱,人要自觉遵守社会秩序。只要人们生活在一起,就必须遵守社会规范,而要使社会规范得到自觉的遵守,就必须修己从而安人。 最后,杨朝明说我们不能简单地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去审视传统文化与儒家思想。他引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位学者的话说,“虽然时间过去了2000多年,人类发展取得了一些进

《论语》章节解读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对中国文化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论语》解读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解读:孔子说:“学习知识并按一定的时间去温习它,不也是很高兴的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的吗?不被别人了解而不抱怨,不也是很有君子风度的吗?”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解读:子禽问子贡说:“夫子每到一个国家,都必定得知那个国家的政治情况。是他求来的呢?还是别人主动告诉他的呢?”子贡说:“夫子是靠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而获得的。夫子这种获得的方法,大概和别人获得的方法是不同的吧?”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解读: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学成自立,但很多事情是到四十岁才明白。五十岁时,我知道万事都有天命,六十岁时,什么话都能够听进去,到了七十岁,就是随心所欲也不会超越法度和规矩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解读:孔子说:“仲由!我教你的东西你都懂了吗?懂得了就是懂得了,没有懂就是没有懂,这才是真懂。”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解读:孔子说:“早上悟得真理,就是当晚死去也没有什么遗憾了!”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论语诠解》读后感500字 - 读后感大全

《论语诠解》读后感500字-读后感大全 《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论语诠解》是对《论语》中言论进行注解和翻译的书,它配有精确的注释和译文,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论语内涵,使我们真正读懂经典。这是我们新时代好队员传承祖国优秀文化,诵读经典名篇的必读之书,里面记载了孔子关于政治、哲学、教育、伦理、文学、艺术各个方面的言论,从中告诉我们许多学习知识和做人道理。 关于学习,书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句子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它告诉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要经常地复习,不断地练习,才能不断地进步。我想起了自己在期末语文考试时,有一道题我使劲想了好久才下笔作答,这就是平时没有认真复习到这个知识点的表现啊!我决心在新学期里努力做到经常性地复习老师教过的知识。还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告诉我们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也是对待学问的正确态度。有时候,爸爸给我讲解数学题,爸爸问我听懂了吗?我说懂了,可是再让我做类似题目,我又做不出来。以后,我一定要改掉不懂装懂的坏毛病,这样我的数学成绩才能越来越好。 这本书不光可以增长我们的知识,还告诉我们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呢!比如“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就告诉我们为人之道,替别人办事要做到尽心竭力,跟朋友交往要诚实,老师传授的知识要去复习。我从小到大,无论是在幼儿园还是小学与人交往都是诚心诚意的,从来不和同学们吵架闹矛盾,因此在班级里有很好的人缘,大家都非常喜欢和我做朋友。还有“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句话告诉我们见到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作为小学生,我要向表现好的同学看齐,学习他们的优点,看到爱捣乱、表现差的同学,我就要反省自己上课有没有分心、不积极举手,下课有没有追逐打闹等跟他们相似的毛病。 《论语诠解》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让我从中得到知识和道理不计其数。它真的是一本值得我们每个新时代好队员用心去阅读的书。

《论语诠解》读后感

《论语诠解》读后感 《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论语诠解》是对《论语》中言论进行注解和翻译的书,它配有精确的注释和译文,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论语内涵,使我们真正读懂经典。这是我们新时代好队员传承祖国优秀文化,诵读经典名篇的必读之书,里面记载了孔子关于政治、哲学、教育、伦理、文学、艺术各个方面的言论,从中告诉我们许多学习知识和做人道理。 关于学习,书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句子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它告诉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要经常地复习,不断地练习,才能不断地进步。我想起了自己在期末语文考试时,有一道题我使劲想了好久才下笔作答,这就是平时没有认真复习到这个知识点的表现啊!我决心在新学期里努力做到经常性地复习老师教过的知识。还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告诉我们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也是对待学问的正确态度。有时候,爸爸给我讲解数学题,爸爸问我听懂了吗?我说懂了,可是再让我做类似题目,我又做不出来。以后,我一定要改掉不懂装懂的坏毛病,这样我的数学成绩才能越来越好。 这本书不光可以增长我们的知识,还告诉我们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呢!比如“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就告诉我们为人之道,替别人办事要做

到尽心竭力,跟朋友交往要诚实,老师传授的知识要去复习。我从小到大,无论是在幼儿园还是小学与人交往都是诚心诚意的,从来不和同学们吵架闹矛盾,因此在班级里有很好的人缘,大家都非常喜欢和我做朋友。还有“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句话告诉我们见到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作为小学生,我要向表现好的同学看齐,学习他们的优点,看到爱捣乱、表现差的同学,我就要反省自己上课有没有分心、不积极举手,下课有没有追逐打闹等跟他们相似的毛病。 《论语诠解》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让我从中得到知识和道理不计其数。它真的是一本值得我们每个新时代好队员用心去阅读的书。

论语经典名句解析

《论语》经典名句解读 敏于事而慎于言。——《论语·学而》做事勤快敏捷,说话谨慎。 这句话告诉我们,做人要多做实事,少说废话,不乱说话。 温、良、恭、俭、让。——《论语·学而》 温和、善良、严肃、节俭、谦逊。 孔子每到一个国家,就能听到有关那个国家的政事,这是他靠“温、良、恭、俭、让”的美德和态度获得的。这更是我们求知、做人应具备的品格和态度。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孔子说:“学习以后,能经常温习它,不也感到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感到很快乐吗?别人不理解我,我却不埋怨,不也是一位有教养的君子吗?”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心尽力了呢?同朋友往来是否真诚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呢?”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力则学文。”——《论语·学而》 孔子说:“后生小子在家就要孝顺父母,外出就要尊敬长辈,谨慎而且守信用,博爱众人,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修行实践之余,还有精力和时间,就再在书本文字上下功夫好好学习。”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孔子说:“只知道读书,却不动脑筋思考,就会茫然不解;只是空想而不去读书,就会疲惫而无所获。”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聪明智慧。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孔子说:“温习以前学过的知识,能从中有新的发现、新的收获,就可以担当别人的老师。”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 孔子说:“做一个人却不讲信誉,我不知道这怎么能行。就像大牛车没有輗,小马

《论语》读后感心得高一作文800字10篇(最新)

《论语》读后感心得范文一 【韶逝,寸阴是竞】 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而在二十一世纪的现代社会,我从它简洁朴实的文字里,懂得了很多人生之道。书中让我感触最深的一句话是:“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感叹时光飞逝,感慨人生世事竟像流水一样不停地流逝,一去不复返。 时间虽然可以很长很长,但也可以很短很短,也有人认为时间是世界上最无情的事物,不愿多等待一秒钟,可时间就是如此,如果你不珍惜,它不会等待任何一个人,就像高尔基曾经说过:时间是最公平合理的,他从不多给谁一分。人生中我们走过很长很远的路,一步两步,一秒两秒,一年两年,一直积成我们烟花般灿烂辉煌的人生。 世事变迁如此之快,我们要好好珍惜,虽然我们没有超能力让时间停止或者倒退,但是我们可以过好每一秒钟。在这大好青春年华里,我手持一本书——《论语》,坐在梦幻一般的教室中品读书中教给我的人生真理。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生命,虽说时间无情,但它又是有情的,它对每一个人又都是公平公正的,如果你珍惜时间,那么时间将会回报你的付出,如果你认真对待它,它一定不会辜负你。时间会帮助那些珍惜每一分每一秒的人,因为他们明白时间是真正宝贵的,人生是珍贵的!。 如果我们能把握人生的每一秒,我们的人生才不会显得空虚,我们要珍惜它,不要看着时间让它从我们指尖流逝。每天中我们都会浪费许多时间,可他们并不知道那些浪费的时间对那些已经到生命尽头的人来说是何等的重要。 曾经听我班主任说过:“时间不会等你,只有你去等待时间。如果你浪费别人的时间,那你就是在谋杀,如果你浪费自己的时间,那你就是在自杀。”俗话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可世上不会有后悔药,也不会有时光机,如果不想让未来的自己后悔,那么此刻我们要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分每一秒,不要等到生命的尽头才知道时间的可贵。 时间是宝贵的,但它总是悄无声息地从我们身边溜走。为了让将来的自己感谢现在的我们,所以此刻要珍惜时间才能拥有更辉煌的明天。 《论语》读后感心得范文二 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可哪用半部《论语》,几则《论语》就足以让我领悟了做人的道理。就如这句------字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要有谦虚的学习态度,这才是真正有内在的智慧!

论语解读

论语(中国儒家经典) 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今山东曲阜)人(聊城古时候,今东昌府区,阳谷、东阿、茌平、高唐属齐国,)山东,齐鲁之乡,礼仪之邦。 孔子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五常)。(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做人的最起码道德准则,此为伦理原则,用以处理与谐和作为个体存在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组建社会。依五常之伦理原则处之,则能直接沟通;通则去其间隔,相互感应和和洽。所以五常之道实是一切社会成员间理性的沟通原则、感通原则、谐和原则。)(仁:仁者,人人心德也。心德就是良心,良心即是推己及人意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义:义者,宜也,则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之意也。所当做就做,不该做就不做。不义之财物;礼,尊卑长幼有序,处事有规;智:智者,知也,无所不知也。明白是非、曲直、邪正、真妄;信,“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诚

信守法,一诺千金) 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他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三年,晚年修订《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1] 孔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在世时就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更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此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曾子)《中庸》(子思)《孟子》(孟子)并称“四书”,再加上《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总称“四书五经”。

《论语》课文解读

《论语》课文解读 一、《为政以德》 1、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宁可去“食”留“信”,二者有没有矛盾? 孔子是认识到富民的重要性的。他认为两方面都不可忽视,但更倾向于“重义而轻利”。当子贡提出二者必居其一的两难选择时,孔子作出了“去食”的选择。这正如后来孟子那个著名的选择一样:舍鱼而取熊掌,舍生而取义。孔子并非不重视“足食,足兵”,而是“不得已而去”。这是我们必须注意的。 怎样理解“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这句话? 民心向背,历来是为政者必须首先考虑的因素。取信于民,则民心归附,国家昌盛;失信于民,则民心思变,国将不国。孔子认为管理一个国家,物质基础是很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赢得人民的信任、使全国百姓同心协力。所以说“得人心者得天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如果有一天,人民对社会、对政权都已经失去基本的信任,那才是一个民族真正可悲的。 2、孔子说“均无贫”,这个“均”和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口号“等贵贱,均贫富”的“均”意思是否相同? 不同。“均贫富”是站在穷人即“贫”的立场上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宝的纲领,而“均无贫”则是孔子站在统治者即“富”立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均贫富”实际含义是在劫富济贫,而强烈维护等级制度的孔子是不可能具有这样的思想的。 3、你认为“政”和“德”、“刑”和“礼”的主要区别在哪里? 这里的对话实际上说的是儒家政治与法家政治的区别:儒家政治主张治理国家要以德治为主,以道德和礼教约束民众;法家政治主张治理国家要以法治为主,以政令、刑法驱遣民众。 二、《克己复礼》 1、在孔子看来,礼和仁是什么关系? 仁是礼的内核(3.3);礼是仁的目的与外在表现(12.1)。礼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上的;仁是礼指导下的仁,是以等级制度为前提和目的的爱,不是无差别的兼爱、博爱。(1.2)(2.8)(17.21) 2、宋代儒学说克己复礼就是“明天理,灭人欲”,“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父是子纲”,这和孔子的原意有什么不同? 前一种理解把君权绝对化,只强调臣子的义务。而孔子的理解不仅让君主有了权利,同时又强调了君主的责任和义务。 3、“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都是什么句式?这种倒装方式表达了孔子怎样的心情?比较一下,倒装句式的使用频率在书面语中运用得多,还是在口语中运用得多?在《论语》中,这种倒装句式很多,反映了《论语》怎样的语体特点?(1)周公是中国古代的“圣人”之一,表明了孔子对周公的崇敬和思念,也反映了他对周礼的崇拜和拥护。反映出孔子对周礼的梦寐以求、无限思慕。也反映出孔子在年老体衰和四处碰壁后的悲凉心情,体现了孔子的感叹之深。(2)口语化特点 三、《知其不可而为之》 1、孔子去报告时为何要“沐浴而朝”?为何反复申说自己“不敢不告”? (1)表明孔子对此事的重视。(2)一方面说明孔子仍用大夫的政治责任要求自己,表现他对周礼的虔诚;另一方面也说明孔子对鲁国君臣实现自己的要求原本就没有抱有多大希望,是明知其不可而为之。反复申说,反映了孔子无可奈何的心情。 四、《仁者爱人》 1、孔子一方面否定管仲“知礼”,一方面又肯定管仲在维护天下一统方面的贡献,肯定其为“仁者”,由此可以窥见孔子怎样的仁爱观? 孔子否定管仲“知礼”,是指管仲超越了一个臣子的本分,也像国君一样建“三归”、“反坫”、“塞门”(国君享有的建筑),在孔子看来,是违背了“礼”的等级。但是孔子不否定管仲是个“仁者”,因为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九合诸侯,匡正天下,使华夏民族免于衰落。由此看来,孔子“仁”的标准是看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看他能否维护王权,安定百姓,而不是只讲求小谅小信。关心民生疾苦,始终是孔子的仁爱观。 2、同是主张相爱,孔子的仁爱把孝悌视为根本,主张在“亲亲”的基础上推己及人;墨子的兼爱则主张“兼相爱,交相利”,说“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墨子的主张和孔子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孟子说“墨子兼爱,是无父也”? 孔子是有差等之爱:根据远近亲疏,贵贱尊卑而有所区别。有先后厚薄之分。 墨子是无差别之爱:爱是相互的,利也是相互的。 五、《君子之风》 1、(课文解读二)现代人的“患得”:一是比较得到之后的收获和付出,认为不值得。二是对以后的责任有畏难情绪,害怕不能

经典解读:《论语》中的中庸

经典解读:《论语》中的中庸 《论语》: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雍也》) 中庸,“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朱熹:《中庸章句》)就是说,不偏不倚,无过不及,是平常不变之理。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先进》) 子贡问,子张和子夏谁好些?孔子说,子张过而子夏不及。于是子贡以为子张较子夏为好。子贡的想法反映了一般人的心理。对于不及的错误和危害,一般人都比较清楚,而对于过头,人们常常会觉得过头一些总比达不到好。尽管事情搞砸了,至少动机还是好的,方向还是对的,不过是好心办了坏事。中国近现代历史上,革命和建设中,相当一段时间内,也流行过左比右好的思想,宁左勿右。就是这种心理的反映。孔子说“过犹不及”,纠正了这种想法;不要以为过比不足好,过和不及是一样的。 从正面来说,这就提出了一个标准:凡事都要力求无过无不及,不过头,也不不够;也就是一切要适度,恰到好处。《论语》中许多地方体现了这一点。 孔子评说《诗经》: 《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 喜怒哀乐,人之常情。而情之所发,都要适度。“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有欢乐,但不放荡;有悲哀,但不至于伤身,就是适度。 仁者爱憎分明,嫉恶如仇,而喜怒爱恶同样要适度。《论语》记了一个故事: 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庾。”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济富。”(《雍也》)公西子华出使到齐国去,冉有为他的母亲向孔子请求补助一些粮食。孔子说:“给他六斗四升。”冉有请求再加一些。孔子说:“给他十六斗。”冉有却给了她八十石。孔子说:“公西赤这次去齐国,乘坐的车子驾着肥马,身上穿着轻暖的皮衣。我听说过,君子是只周济急需救济的穷人而不接济富人的。”冉有的做法过头了,受到孔子的批评。 孔子还说: “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颜渊》) 对一个人,爱他,就要让他生;厌恶他,就巴不得他死。既想要他生,又想要他死。这就是惑。这种情况,现实生活中也可看到,爱的时候爱得死去活来,有点小事闹翻了,就恨不得要人死,甚至真动手杀人。这就是惑。辨惑,就要懂得无过不及;爱也好,恨也好,不能走极端。走极端就违背了中庸之道,就是惑。 孔子又主张“以直报怨”;以直报怨就是依道义原则报怨,也是适度之意。正如孟子说的,“仲尼不为已甚者。”孔子从不做过头的事。 对于物质财富,《论语》说“不患寡(贫)而患不均”。均,不是平均,而是要各阶层人都能得到其应得的份额;富者不过富,贫者不过贫。“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也就是无过无不及,适度之意。 无过无不及是全面的,既要求无过,也要求无不及。可是孔子说“过犹不及”;孟子说“仲尼不为已甚者”,着重在“无过”的方面。这一点也值得注意。其所以如此,盖因为子贡“过比不及好”的思想,代表了一般人的思维习惯,比较容易为人们所接受。事实上,长期以来,左比右好,宁左勿右的思想影响深远,危害巨大。时至今日,2500多年之后,还可以看到和感受到其影响。 所以孔子特别提出“过犹不及”,实在有深远的意义。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