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癌晚期大小便失禁怎么办

直肠癌晚期大小便失禁怎么办

直肠癌是临床常见的消化类肿瘤疾病,由于其早期症状与常见消化类疾病无异,很难引起人们的重视,当病情被确诊时,多已恶化到晚期。随着病情的恶化,诸多并发症也随之而来。临床上,一般认为直肠癌晚期肿瘤压迫肠管只会出现便秘,并伴有腹胀、腹痛等不适,但有病人出现了大小便失禁等症状,此时应如何减轻病人痛苦呢?

众所周知,当直肠癌恶化到晚期时,病人体内的癌细胞会通过直接浸润、血液或淋巴液等方式,向人体其它组织器官扩散转移,在形成新的继发性肿瘤的同时,也会增加治疗难度,危及病人生命。为了能够有效的解决病人大小便失禁问题,我们首先来看一下,直肠癌晚期病人,出现大小便失禁的原因有哪些?

原因一:肿瘤压迫。直肠癌肿瘤有些患者手术后肛门括约肌松弛,由于肠道较短,当肿瘤压迫肠管时,肠道下端的排泄物因耐受不住挤压而排出体外,这样是形成大便失禁的一种原因;由于肠管与膀胱生理解剖位置较近,因此肿瘤压迫肠管时同样挤压膀胱,膀胱储藏尿液功能失调,形成小便失禁的情况。

原因二:癌症转移。直肠癌晚期患者血液中癌细胞增多,当癌细胞扩散至脑部时侵犯神经系统,中枢神经功能失调,影响肛门和膀胱的中枢控制,因而出现大小便失禁。

此时,当病人出现大小便失禁时,不仅会给病人身心带去诸多痛苦,还常令病人丢失尊严,甚至失去存活信心,对于病人而言,如何治疗尤为关键。

肿瘤专家指出,当直肠癌恶化到晚期,出现大小便失禁时基本属于最后疾病状态,西医放化疗见效快,但病人痛苦并容易复发,病人的治愈难度较大,此时病人及家属应该适时转变治疗理念,选择保守治疗,可以利用中药治疗弥补西医的缺点和不足。以减轻病人痛苦,延长病人生命,提高晚期病人生存尊严为主。

中医作为我国重要的文化遗产,在我国已有数千年的发展历史,其治癌理念与效果都已得到历史实践检验。中医具有药性温和、无刺激、无毒副作用、能够标本兼治、不易复发等特点,在治疗“肿”、“痛”、“水”这些“标”症的同时,更注重辨病因、病机,重点治疗肿瘤“虚”、“瘀”、“毒”三大本质,并且调整全身的免疫和阴阳平衡,起到“培元固本”“扶正补虚”“减毒排毒”作用,从而达到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

在诸多的中医药疗法中,汲取中医药精髓的三联平衡疗法受到很多患者和家属的好评。该疗法攻邪不伤正、扶正不恋邪,又能辩证施治,具有不手术、不放化疗、不住院、无痛苦、无风险、无毒副反应,花费少等特点。通过天然中草药,对机体内环境的调节,可以有效实现减轻病人痛苦,延长病人生命的效果。

直肠癌晚期大小便失禁怎么办?通过上文的详细介绍,希望对直肠癌病人有所帮助。根据病人实际病情所述,直肠癌晚期,手术与放疗无法控制游离癌细胞,化疗具有严重为毒副作用,且无法实现标本兼治。因此,纵观来看,药性温和、注重标本兼治的中医,更为适合直肠癌晚期病人。

陈功教授解读-2017NCCN-指南:左右半结肠癌之争-终入指南

陈功教授解读2017NCCN 指南:左右半结肠癌之争终入指 南 2016 年11 月23 日,NCCN 在线发布了2017 版结肠癌和直肠癌临床实践指南,和2016 年V2 版对比,还是出现了很多能改变临床实践的更新,尤其关于左右半结肠的问题,由于以指南的形式第一次推荐将原发瘤部位纳入mCRC 一线治疗中靶向药物的选择参考依据,这必将是里程碑式的更新,相信也会是引起轩然大波的更新。以下是笔者对2017 版NCCN 结直肠癌指南的可能会改变临床实践的主要更新做一解读。早期结直肠癌根治术后建议服用低剂量阿司匹林作为「癌症二级预防」措施2017 版NCCN 结直肠癌指南在「结肠癌长期随访保健计划」(PRINCIPLES OF SURVIVORSHIP - Colorectal Long-term Follow-up Care)章节的「生活方式和健康咨询」栏目里更新了推荐,「考虑低剂量阿司匹林」,并在指南最后的「讨论」文字稿部分专门增加了一个章节,「结直肠癌术后生存患者的二级化学预防」,来阐述早期结直肠癌患者根治术后推荐口服低剂量阿司匹林的相关内容。关于阿司匹林的防癌与抗癌效果,已经关注了很多年,既往主要研究集中在结直肠肿瘤领域,关注阿司匹林在结直肠癌化学预防领域的两大作用:减少健康人群中CRC 的发生率(一级预防);减少罹患CRC 者根治术后的肿瘤复发(二级预防);而阿司匹林在结直肠癌二级预防的

价值,最有名的证据来自哈佛大学麻省总院(MGH)著名学者陈志辉(Andrew CHAN)领导的研究小组的发现,他们在2012 年发现阿司匹林对结肠癌术后复发的预防可能与 PIK3CA 基因突变有关,该研究结果发表在当年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Liao, X 等,NEJM 2012),引发了全球对此的研究热潮。2015 年荷兰莱登大学(Leiden University)医学院在欧洲癌症大会(ECC)上公开报到的最新研究结果显示(M. Frouws, 2015 ECC Ab#2306),癌症确诊后常规服用阿司匹林能显著改善来源于整个消化道癌症,尤其是结直肠癌患者的生存情况。这项研究纳入1998~2011 年间在荷兰国家卫生系统注册的消化道癌症患者共13715 例,分析了仅在确诊后才开始服用阿司匹林和从未服用阿司匹林的两个群体共9538 例患者,主要为结直肠癌(占67.7%),还包括胃-食管癌(占10.2%)和肝胆系统癌、胰腺癌等;中位随访时间48.6 月,结果表明,癌症确诊后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对比未服用的患者来说,5 年OS 分别为75% 和42%,生存提高了几乎一倍;在各瘤种分组分析发现,除了胰腺癌外,其他消化道癌瘤患者均从阿司匹林中获益,其中结直肠癌的获益最大。基于这个研究的发现,目前荷兰已经于2015 年 1 月启动了一个随机对照研究,对比阿司匹林在II/III 期结肠癌辅助治疗中的价值。而由新加坡国立癌症中心牵头的ASCOLT 研究(https://www.360docs.net/doc/745580999.html,: NCT00565708)是该领域中

局部晚期结直肠癌治疗中新辅助治疗的价值分析

局部晚期结直肠癌治疗中新辅助治疗的价值分析 发表时间:2017-12-13T12:10:58.740Z 来源:《心理医生》2017年32期作者:王登基[导读] 结直肠癌在肿瘤疾病中属于临床常见病症,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及病死率。(中江县人民医院四川德阳 618000) 【摘要】目的:探析局部晚期结直肠癌治疗汇总新辅助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接收诊治的患有局部晚期结直肠癌84例患者为研究资料,依照数字单双号的形式将其分两组,每组42例,予以对照组直接手术,试验组则是先行新辅助治疗后再予以手术,比较观察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71.05%是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显著低于试验组患者的92.11%,组间数据对比存在差异性(P<0.05);治疗后试验组患者的肿瘤大小情况显著低于治疗前,组间数据对比存在差异性(P<0.05)。结论:对局部晚期结直肠癌患者实施新辅助治疗,其治疗效果显著,能使患者的病症情况得到改善。【关键词】新辅助治疗;局部晚期结直肠癌;临床效果【中图分类号】R73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32-0010-02 Locally advanced colorectal cancer treatment new adjuvant treatment of value analysis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sis locally advanced colorectal cancer treatment summary the clinical value of neoadjuvant therapy.Selection methods Our hospital to receive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locally advanced colorectal cancer, 84 cases of patients as research material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form of digital. It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each group of 42 cases, surgery directly to the control group, experimental group is a leading new adjuvant therapy after surgery, clinical therapeutic effect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patients were studied.Results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efficient, 73.81% is control group 92.86%,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experimental group patients data contrast exists difference between groups (P<0.05);Trial group patients after treatment of tumor size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before the treatment, the data contrast exists difference between groups (P<0.05).Conclusi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neoadjuvant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locally advanced colorectal cancer, its treatment effect significantly, can make the symptoms of patients improved. 【Key words】Neoadjuvant therapy;Locally advanced colorectal cancer.Clinical effect 结直肠癌在肿瘤疾病中属于临床常见病症,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及病死率,易引发患者出现便血,贫血,消瘦,排便异常及肠梗阻等病症表现。手术方法是临床治疗该病症的主要手段,术后再采取综合治疗方法,如:化疗及放疗等,对局部晚期结直肠癌患者主要实施姑息手术或者非手术治疗[1-2]。新辅助治疗不仅能使肿瘤局部复发率降低,手术切除率提升,而且还能将部分结直肠癌患者的肿瘤分期降低。为进一步探究对局部晚期结直肠癌患者实施新辅助治疗的临床效果,现做出报道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4年5月—2017年3月我院接收诊治的患有局部晚期结肠癌76例患者为本次研究资料,依照数字单双号的形式对其分组。对照组38例,男22例,女16例;年龄区间29~76岁,平均年龄(52.3±2.6)岁;病灶平均大小(51.35±17.79)mm。试验组38例,男23例,女15例;年龄区间30~77岁,平均年龄(53.6±2.4)岁;病灶平均大小(52.27±18.31)mm。根据上述所述,把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病灶大小、年龄及性别等临床资料情况对比(P>0.05),组间数据资料情况可比较。 1.2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3] (1)纳入标准:经检查,被选患者均与局部晚期结直肠癌病症的相关诊断标准相符;无严重精神病症患者;所有患者均已签署同意书。 (2)排除标准:伴有严重内科病症患者;伴有肝功能异常症状患者;伴有血常规异常症状患者。 1.3 方法 予以试验组实施手术、术后放化疗及新辅助治疗。新辅助治疗:(1)放疗:选用6mv-X线,95%PTV 50Gy为总放疗剂量,每日1次,每次2.0Gy,每周五次。(2)化疗:放疗需和化疗同步进行,实施FolFox6方案:5-氟尿嘧啶(5-FU)300mg/m2静脉注射d1+5-氟尿嘧啶2.2至2.4g/m2微量泵入46至48小时;以静脉滴注的方式将200mg/m2CF(亚叶酸钙)注入患者体内,2小时,d1-6;以静脉滴注的方式将85mg/m2奥沙利铂(L-OHP)注入患者体内,2小时,d1;三周重复。在行化疗过程中,医护人员要予以扶正和止吐、对症和保肝等治疗,举例:若白细胞未超过3.0*109/L则需实施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将白细胞提升。(3)评估:在化疗两个周期与放疗结束后,医护人员需对患者的体征和症状情况进行密切观察,通过对盆腔或者腹腔MRI/CT复查,对手术治疗效果实施评估,然后依照影像学情况和体查对手术予以决定。(4)手术:新辅助治疗完毕,休息14天后进行手术。行手术治疗时可选择单纯造瘘、姑息切除及根治性切除等方式进行。直肠癌依照肿瘤距肛门距离不同予以Miles术或者Dixon术,若无法根治切除,则实施乙状结肠单口造瘘术+姑息切除,若无法切除则采取单纯乙状结肠双口造瘘;若左半结肠癌无法根治,则须予以单纯横结肠造瘘术或者姑息切除术,若可以根治可采取根治术;对右半结肠癌实施短路手术或者姑息切除术,以及右半结肠癌根治术。(5)术后放疗:转诊至有放疗设备医院后回我院进行手术。在行手术期间,若医护人员无法完全切除肿瘤,或者不能切除肿瘤,可采取术后继续放疗,50Gy为放疗总剂量,每天1次,每次2.0Gy,每周五次。(6)术后化疗:化疗方案和术前FolFox6方案相一致,共六个疗程。予以对照组实施术后化放疗、手术治疗。具体方法可参照试验组。 1.4 评价标准[4] 将局部晚期结直肠癌的相关诊断标准作为依据,评定所有患者的临床疗效情况:经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生命体征与临床病症,相比治疗前,疾病症候积分下降程度不低于70%;有效:经治疗可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与生命体征,相比治疗前,疾病症候积分下降程度在70%至30%区间;无效:经治疗,患者的临床症状与生命体征情况未改善,甚至加重,相比治疗前,疾病症后积分下降程度未超过30%。 1.5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对于统计学的分析可实施SPSS 12.0软件进行,以卡方检验的形式对比计数数据的比较,以t检验的形式对比计量数据的比较。检验结果以P<0.05说明数据间差异性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对比分析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朱骥-局部进展期直肠癌综合治疗的策略与布局

局部进展期直肠癌综合治疗的策略与布局 复旦大学肿瘤医院放射治疗科/临床统计中心朱骥 目前,国内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推荐治疗模式为新辅助的长程放化疗,它选择的人群是T3/T4,伴或不伴淋巴结转移,先给予5周或5周半的以氟尿嘧啶为基础的长程放化疗,然后在疗程结束之后,再接受TME手术。手术完之后再根据术后病理等情况给予新辅助化疗,这是一个目前国内应用最广泛的一个模式。但是它的局限性也是非常明显的,首先表现在同步放化疗后完全缓解率低,根据文献报道,pCR约为10%-25%;其次约有30-35%出现远处转移,成为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最后约50%的患者不能够按计划完成6个月围手术期辅助治疗,主要原因为毒性及患者依从性。 那么,怎样对这样一个并不理想的模式进行优化呢?我们从统计学的角度,把它从两个方面进行区分,第一,从优效性的方向来考虑,提高新辅助治疗阶段剂量强度,以期获得肿瘤的降期。第二,从非劣效方向考虑,在手术治疗的前提下,下调剂量强度,以期达到毒性下降且不影响临床疗效。 从优效性的方向,首先讨论是否增加放疗剂量。丹麦学者[1]报道了一个的小样本的临床II期研究,一共纳入55例的患者,其实有4例因为错误入组被剔除,只有51例的患者接受了一个长程的放化疗,具体方案:放疗剂量对于可见病灶给予60Gy/30Fx,对于淋巴引流区给予50Gy/30Fx,同期给予UET 300/m2/day以化疗增敏,在放疗结束的最后一周,还会给予一次5Gy的后装照射。在51例评价的患者中可看到有非常好的肿瘤降期,有40例患者因为完全性缓解而没有立即接受手术,而接受一个Watch&Wait的一个治疗策略,那么又有9例患者因为局部复发,而接受一个挽救性的手术切除。但值得我们注意,该研究或许从基线特征获得高cCR,从纳入人群可看出,约50%病人是T2的患者,所以入组的患者局限的肿瘤负荷较低,以更高的几率获得CCR。同时研究者也提出不足之处:首先,T2患者录入比较多,再者,所采用的同期化疗的方案不是我们目前所常规使用的氟尿嘧啶静脉给药或是卡培他滨口服给药,而是采用丹麦标准的口服优福定,并且所有患者在治疗结束后6周未进行间隔期化疗,故该研究只给予长程的同期放化疗治疗。 从优效性的方向,其次讨论是否增加同期化疗强度。在氟尿嘧啶的基础上,我们可选择加奥沙利铂、伊立替康,甚至加靶向治疗。那我们到底应该采取氟尿嘧啶单药还是联合其他有效的药物呢?关于奥沙利铂的选择,在欧美早已有5个临床III期研究,分别为STAR研究、ACCORD研究以及德国的CAO/ARO/AIO-04研究、NSABP R-04研究、PETACC-6研究,探讨术前放化疗是否加奥沙利铂。最近报道的以中山六院邓艳红领衔的FOWARC研究,为国内多中心、前瞻性临床研究,纳入距肛缘<12cm、T3/4和/或N+、预计可切除的495例直肠腺癌,随机分成三组,一组是放疗联合氟尿嘧啶(放疗46-50,4Gy联合De Gramont×5),一组是放疗联合FOLFOX6(放疗46-50,4Gy联合mFOLFOX6×5),一组是单纯的FOLFOX6×4-6,选择主要终点是3年的DFS。三组中毒性反应最低的是单纯的化疗,而毒性反应最大的是放疗联合FOLFOX6。三组的RO切除率均在90%左右,在吻合口瘘方面,最低的是单纯化疗组,另外两组的毒性反应类似。在pCR方面,最高的是放疗联合FOLFOX6,达68%,而单纯的FOLFOX6组仅有6.1%,具有统计学意义。综合以上六个III期临床研究,在近期疗效pCR方面,除了德国的CAO/ARO/AIO-04研究和FOWARC研究显示出在长程放化疗的基础上,加上奥沙利铂,pCR有提高的趋势之外,其他四个研究均没有显著提高PCR,而且从毒性放映来看,只有德国的CAO/ARO/AIO-04研究认为加上奥沙利铂的毒性增加不明显,其余五个研究均认为加上奥沙利铂导致毒性反应明显增加。长期的随访中,联合奥沙利铂后3年的DFS 和3年的OS并没有显著的提高。所以总体来看,奥沙利铂在新辅助治疗中充当的角色主流

结直肠癌临床实践指南

《结直肠癌临床实践指南》内科解读 2011-08-08浏览次数 586 《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肿瘤学临床实践指南》是基于循证医学理念的临床实践指引。每年都有新的研究结果与临床证据不断推出,从而影响了该指南的更新。今年,NCCN发布了最新版结直肠癌(CRC)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即结肠癌,现就内科部分更新的相关内容进行初步解读。 解读1:可切除结肠癌的辅助治疗选择 化疗近5年来,可切除结肠癌辅助化疗领域的发展进入缓慢期,但针对其标准方案的探索继续受到关注与期待。对于辅助化疗方案的选择,新版《指南》基于现有证据(表1)规定:FOLFOX方案[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5-FU)+亚叶酸钙(LV)]为首选标准治疗方案,列为1类证据;5-FU推注+LV+奥沙利铂(FLOX方案)列为1类证据;卡培他滨与奥沙利铂联合(CapeOX方案)列为2A类推荐;对不能使用奥沙利铂的患者,可选用单药卡培他滨或5-FU+LV。 指南仍不推荐将贝伐珠单抗(Bev)、西妥昔单抗、帕尼单抗与伊立替康用于除临床试验外的非转移性结肠癌辅助治疗。 靶向治疗探索Bev、西妥昔单抗在晚期肠癌辅助化疗中作用的大型Ⅲ期临床研究已开展,包括NSABP C-08、AVANT和N0147试验,但结果均不支持将靶向药物用于Ⅱ、Ⅲ期结肠癌患者的术后辅助治疗(表2)。 解读2:结直肠癌治疗药物的个体化选择 CRC的靶向治疗研究方兴未艾,生物标志物受到日益关注。随着新证据的出现,2011 年《指南》对于生物标志物的检测及其对治疗选择的影响作出了相应的新建议。 KRAS突变大量文献表明,KRAS基因突变预示着西妥昔单抗及帕尼单抗治疗无效。目前,不建议对KRAS第12或13密码子突变的转移性CRC应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抑制剂。最近,德鲁克(de Roock)的研究显示KRAS 13密码子突变也许不能绝对预测患者对治疗无效;使用抗EGFR制剂治疗这类患者仍属研究范畴,不推荐用于常规临床实践。 BRAF突变专家组推荐,患者在确诊为Ⅳ期KRAS野生型CRC同时,应行BRAF基因型测定(原发瘤或转移瘤),约5%~9%的肿瘤会出现BRAF基因特异性突变(V600E)。 De Roock等的回顾性分析显示,在化疗耐药CRC患者中,原发肿瘤BRAF突变者治疗客观有效率显著低于野生型患者(8.3%对38.0%)。对CRYSTAL及OPUS两项研究作回顾性分析发现,KRAS与BRAF均为野生型患者的疗效最好;亚组分析提示,无论采用何种治疗,BRAF V600E突变者的预后均很差,尽管如此,若在FOLFOX或FOLFIRI一线治疗中联合抗EGFR制剂,仍可能给其带来一些生存益处。最近公布的PETACC-3试验显示,对于低度微卫星不稳定性(MSI-L)或微卫星稳定(MSS)的Ⅱ、Ⅲ期结肠癌患者,BRAF突变是总生存(OS)的预后预测因子。 鉴于上述研究结果,新版指南提出新共识:在一线治疗中,具有BRAF V600E突变者的预后似乎更差;回顾性亚组分析提示,无论V600E突变状态如何,有效化疗联合抗EGFR单抗一线治疗,仍可给患者带来潜在益处;对于一线治疗后进展者,若伴有BRAF V600E突变则预后似乎更差,目前有限的资料提示,对于此类患者,抗EGFR单抗治疗无效。 错配修复缺陷关于错配修复(MMR)缺陷预测化疗疗效的研究仍是关注热点。2008年,萨金特(Sargent)的荟萃分析显示,Ⅱ期MSI-L 或 MSS 患者在5-FU辅助化疗后预后改

晚期直肠癌术前局部同步放化疗与术后同步放化疗的临床研究

晚期直肠癌术前局部同步放化疗与术后同步放化疗的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术前同步放化疗在晚期直肠癌治疗中的作用。方法:100例晚期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治疗方案分别为术前接受同步放化疗(46GY/23f/5W,PF方案第一周和第五周共2次)和直接手术并在术后视患者具体情况给予同步放化疗(50GY/25f/5W,PF方案每4周一次共4次)。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患者在接受术前同步放化疗后,疾病临床和病理分期降低,手术保肛率高,切除率亦高,而且试验组患者一年生存率升高,局部复发率降低。结论:术前同步放化疗是临床上可行且有效的辅助治疗方案。 标签:局部晚期直肠癌;同步放化疗 近二十年来,我国直肠癌的发病率上升趋势较为明显[1]。对于直肠癌的唯一根治方法是通过手术对癌肿进行早期的切除。但经手术治疗后仍然有部分患者会发生局部的复发,而晚期局部直肠癌手术切除后复发率更高。有研究报道手术前放射治疗可提高直肠癌手术切除率,降低术后复发率[2]。同时也有报道指出直肠癌对于化学药物一般不很敏感,所以临床上将化疗作为对晚期直肠癌患者的一种辅助性疗法。本研究旨在通过研究术前同步放化疗后肿瘤局部控制率,手术切除率和保肛率等情况,评价局部晚期直肠癌术前同步放化疗的近期疗效,探讨局部晚期直肠癌新辅助治疗的效果和临床应用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8年5月-2011年4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并经病理组织检查确诊的局部晚期直肠癌患者100例,其中男62例,女38例,男女之比为1.63∶1,年龄24~73岁,中位年龄为45岁。肿瘤下极距离肛门3~11cm,平均7cm。所有患者经全面检查均无手术禁忌证,且KPS评分均≥70;根据2002年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制定的TNM标准,临床分期T3期62例(占62%),T4期38例(占38%)。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各50位患者。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和病理结果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1.2治疗方法 试验组患者在手术前均予放疗(46GY/23f/5W),放疗开始第一周和第五周给予PF方案全身化疗,共2次,放疗结束5周后行保留肛门括约肌的Dixon/Park 手术、腹会阴联合切除的Miles术或姑息术。对照组患者在Dixon术、Park术、Miles术或姑息术后视患者具体病情选择性给予放射治疗(50GY/25f/5W)和化学治疗(PF方案每4周一次共4次)。两组患者手术治疗的具体方式视肿瘤部位、大小、周围浸润情况决定;手术均遵循直肠癌全系膜切除(TME)原则,低位前切除术采用吻合器吻合。所有患者放疗均采用三维适形(3D-CRT)放射

同步放化疗治疗局部晚期直肠癌临床疗效

同步放化疗治疗局部晚期直肠癌临床疗效 发表时间:2017-10-26T11:57:10.177Z 来源:《心理医生》2017年25期作者:李懿1 封江平1 郝萍2 赵沙沙1 黄艺1 [导读] 结直肠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位居全球恶性肿瘤的第三位,手术治疗为其重要治疗方式[1]。 (1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义市人民医院肿瘤科贵州兴义 562400) (2第三军医大学附属新桥医院肿瘤科重庆 400037) 【摘要】目的:探讨同步放化疗在治疗局部晚期直肠癌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3月-2016年3月收治并接受同步放化疗治疗的直肠癌局部晚T3-4无论有无淋巴结转移患者65例。治疗方式采用6MV-X电子直线加速器,直肠病灶剂量66Gy,同期口服卡培他滨1650mg/m2,在治疗结束后评价其近期治疗效果,生存率、不良事件发生情况以及患者生活质量评定。结果:65例患者在治疗结束后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无变化(NC)和进展(PD)的发生率分别是24.62%(16/65)、58.46%(38/65)、9.23%(6/65)和7.69%(5/65),治疗有效率为83.77%。患者治疗1年后生存率为93.85%(61/65),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有腹泻、肝肾功能损伤和骨髓抑制,发生率分别是75.38%(49/65)、49.23%(32/65)、81.84%(53/65),患者生活质量评分为71.6212.43。结论:同步放化疗有助于提高局部晚期直肠癌患者近期疗效,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生存率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同步放化疗;局部晚期直肠癌;近期疗效;生存率 【中图分类号】R73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25-0181-02 The clinical effects of concurrent radiochemotherapy in treatment for locally advanced rectal cancer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effects of concurrent radiochemotherapy in treatment for locally advanced rectal cancer. Methods 65 patients with locally advanced rectal cancer in this hospital from March 2014 to March 2016 were selected and received Capecitabine 1650mg/m2. The therapeutic results, survival rate, adverse event and living quality were analyzed after treatment. Results The complete remission, partial remission, unchanged and progressive disease were 24.62%(16/65), 58.46%(38/65), 9.23% (6/65) and 7.69%(5/65) in 65 patients and effective rate of treatment was 83.77%. The 1-year survival rate was 93.85%(61/65) and adverse event included diarrhea(75.38%), liver and kidney injury(49.23%) and bone marrow suppression(81.84%). The score of the living quality of the patients was 71.6212.43. Conclusion Concurrent radiochemotherapy contributed to improve therapeutic results in locally advanced rectal cancer, decreased the adverse event rate and promoted patients ' survival and living quality. 【Key words】Concurrent radiochemotherapy; Locally advanced rectal cancer; Therapeutic results; survival 结直肠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位居全球恶性肿瘤的第三位,手术治疗为其重要治疗方式[1]。然而对于局部晚期直肠癌,手术治疗上存在一定困难,特别是低位结直肠癌,很难在保证生活质量和手术效果中达到平衡[2]。因此针对局部晚期直肠癌往往采用同步放化疗的方式。在本研究中选取我院2014年3月-2016年3月收治并接受同步放化疗治疗的直肠癌局部晚T3-4无论有无淋巴结转移患者65例,在治疗结束后评价其治疗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3月-2016年3月收治并接受同步放化疗治疗的直肠癌局部晚T3-4无论有无淋巴结转移,但无远处转移,KPS 评分在70分患者65例作为研究对像,并取得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同意。年龄30~68岁,平均(52.6±3.5)岁,男39例、女26例;Ⅱ期31例 (47.69%),Ⅲ期34例(52.31%)。 1.2 治疗方法 放疗采用6MV-X直线加速器(北京医疗器械研究所BJ-6B),以三维放射治疗计划系统进行评估,其中常规照射剂量是1.8~2.0Gy/f, 1f/d。45Gy大野照射后进行肿瘤区局部补量至66Gy。患者的化疗方式采用口服卡培他滨1650mg/m2,每日两次,在第1~14d给药,21d为一周期,在放化疗同步期间重复两个周期,所有患者在同期放化疗后均不选择手术。所有放化疗患者在治疗期间定期复查肝肾功电解质,血常规,同时给予对症支持治疗。 1.3 观察指标 观察指标主要有,近期疗效,生存率、不良事件发生情况,以及患者生活质量。近期疗效,在治疗结束一个月后,按照按 WHO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3]:完全缓解(CR):未见可测量病变;部分缓解(PR):可测量病变体积减小50%以上;无变化(NC):可测量病变体积减小不足50%或增加不足25%;进展(PD):可测量病变体积增加25%以上;有效(RR)记为CR、PR之和。近期不良事件发生率,本文主要考评发生在治疗过程或经治疗后的3个月的毒副反应,包括过敏反应,肝功能损伤,白细胞下降,恶习呕吐,直肠炎反应,膀胱炎反应,干性皮炎。生活质量主要采用生活质量评价表进行评定。 2.结果 患者在治疗结束后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无变化(NC)和进展(PD)的发生率分别是24.62%(16/65)、 58.46%(38/65)、9.23%(6/65)和7.69%(5/65),治疗有效率为83.77%。患者治疗1年后生存率为93.85%(61/65)。 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有腹泻、肝肾功能损伤和骨髓抑制,发生率分别是75.38%(49/65)、49.23%(32/65)、 81.84%(53/65),患者生活质量评分为71.62±12.43。 3.讨论 手术是结直肠癌根治术的主要治疗方式,然而结直肠癌患者往往在就诊时已经为局部晚期,因此很难有手术指针[4]。对于有手术机会的患者其复发率也高达60%。因此对于局部晚期直肠癌患者的治疗一直是关注的焦点。同步放化疗具有协同增敏的作用,比单纯的放化疗具有更好的效果,现在越来多的用于局部晚期直肠癌患者的治疗。 在本研究中采用放疗以及口服卡培他滨治疗局部晚期直肠癌患者,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83.77%。患者治疗1年后生存率为93.85%,这体现在治疗中具有较好的疗效。同时在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有腹泻、肝肾功能损伤和骨髓抑制,发生率分别是75.38%、49.23%、81.84%,这与其他研究单纯放化疗相比未见明显增加[5]。在生活质量评分为71.62±12.43,说明患者在治疗后生活质量尚可。 卡培他滨是一种口服的氟嘧啶类药物,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化疗辅助用药,能够干扰肿瘤细胞的DNA复制和修复的过程,从而达到抗肿瘤的效果。多数研究显示卡培他滨在肿瘤治疗中其放化疗耐受和疗效情况均可,因此在本研究中其不良反应未见明显增加[6-7]。

最新版NCCN直肠癌指南解读

2009版NCCN直肠癌指南解读 直肠癌的外科治疗仍然是治疗的最主要手段,也是决定性手段,无论怎样强调也不过分,但如果仅仅强调手术而没有合理地结合放化疗,将不能最大限度提高治疗效果。 美国NCCN临床实践指南是目前国际比较通用的肿瘤诊疗指南。自2007年介绍至中国以来,对中国的结直肠癌规范性治疗水平的提高有很大帮助。本文将结合结直肠癌的治疗现状和热点对2009版《NCCN直肠癌临床实践指南(中国版)》(以下简称为《指南》)进行解读,希望为广大医疗工作者的临床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在此之前,我们需要厘清一个概念:NCCN直肠癌治疗指南的适应范围不同于我们常规认为的15cm远端大肠,而是指硬管直肠镜测定的距肛12cm的大肠。这非常重要,因为距肛12 cm以上直肠的解剖学特点、复发转移的规律、治疗方式的选择与结肠是不同的。 解读1 术前分期很重要 制定直肠癌治疗方案的基础是术前分期。直肠癌的术前分期远较结肠癌重要,这主要是因为直肠癌治疗中辅助放化疗价值已获得了明确证据,成为部分直肠癌治疗的金标准,如果没有术前分期就无法确定新辅助治疗。另外,直肠癌必须有准确的T分期来确定是否适合局部切除。目前国内直肠癌的术前分期仅在较大的医院或专科医院进行,多数医院尚未能常规开展,需要大力推广术前分期以提高治疗的规范度。 直肠癌术前分期的主要方法有超声内镜和直肠MRI两种,二者的敏感度和特异性近似,特别是直肠MRI检测可以确定全系膜切除的满意度,具有较好的直观性,受到多数临床外科医生的青睐。值得注意的是,直肠癌分期的MRI检查不同于一般的MRI检查,需要掌握专门技术。超声内镜分期对肿瘤的T1、T2的分期更准确,因此更适用于较早期的、可能局部切除的病变。 解读2 病理报告强调三点 1、要求常规检查淋巴结数>12枚 直肠癌的病理检查除了常规肿瘤临床病理分期外,淋巴结检测数也倍受关注,因为淋巴结的检测数可以反映手术切除和清扫的范围以及病理检查的规范度。尤其对Ⅰ、Ⅱ期直肠癌患者,淋巴结的检测数更为重要,在是否进行辅助治疗上具有决定性意义。指南要求常规检查淋巴结数超过12枚,但我国总体淋巴结检测数与要求相差太远,约60%病理报告的淋巴结检测数小于12枚,这将非常不利规范性治疗。总体来讲,直肠癌淋巴结数少于结肠癌,而放化疗后的淋巴结数往往更少。 2、强调报告环周切缘状态 在对肿瘤切缘的报告要求中,指南除了对过去所强调的远、近切缘要求常规报告外,还突出强调了环周(放射状)切缘状态报告的重要性。环周切缘(CRM)阳性的定义为切缘<1 mm或<2 mm。近年研究显示,环周切缘与肿瘤局部复发和预后明显相关,是最重要的预后因素之一。目前国内多数病理报告尚未反映CRM情况,应对此加强认识和关注。 3、要求报告反映TME满意度情况 全直肠系膜切除(TME)是直肠癌手术切除的标准,但一直未有标准确定TME是否规范,2009版指南特别强调在直肠癌的病理报告中反映TME满意度的情况。 TME满意度情况在病理上分为3级:不完整的TME切除、近完整的TME切除和完整

局部晚期直肠癌精准治疗

局部晚期直肠癌精准治疗路在何方? 来源:丁香园作者:grazy33 近日来自纪念斯隆- 凯特琳癌症中心的Garcia-Aguilar 教授在JCO 发表了关于局部晚 期直肠癌(LARC)治疗的综述,文中总结了LARC 治疗中的最新进展及由此引发的争议,这些争议可能正是未来LARC 研究的方向。 随着外科病理学的发展、外科技术和仪器的改良、新的成像方式的出现以及新辅助治疗的广泛应用,结直肠癌的治疗在过去30 年取得了非常大的进展,患者的局部复发(LR)减少,生存期和生存质量都得到明显提高,这些进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肛提肌外腹会阴联合切除术 沿直肠系膜筋膜锐性分离的直肠全系膜切除术(TME),是目前公认的标准术式。发生于肛直肠环附近的LARC 涉及肛提肌或肛门外括约肌,沿直肠系膜筋膜切除的术式会在肿瘤靠近环周切缘处形成「外科腰」(图1A 和1B)。 图1. 肛提肌外腹会阴联合切除术(ELAPE)示意图。(A-B)蓝色箭头指示ELAPE 手术标本的「外科腰」,(C-D)橘色箭头指示没有「外科腰」的ELAPE 手术标本,(D)接

受放化疗的LARC 患者ELAPE 手术标本,白色箭头指示完整的直肠系膜,橘色箭头指示没有「外科腰」 但即便采用TME,与保肛手术相比,腹会阴联合切除(APE)的环周切缘残留肿瘤阳性率更高进而导致LR 增加。除了肿瘤生物学和侵袭模式不同,切除范围不够可能是重要原因。近年出现的肛提肌腹会阴联合切除术是一种更为彻底的术式,切除范围包括全部肛提肌、直肠系膜和肛管。其优点在于明显降低了术中穿孔率、切缘阳性率及LR,而并发症发生率并未增加。 肛提肌腹会阴联合切除术目前仍然存在争议。该术式最早在欧洲被采用,但基于人群的调查分析并未显示该术式优于标准腹会阴联合切除术。尽管如此,肛提肌腹会阴联合切除术强调了制定手术方案时完善术前影像学以及精准的外科技术的重要性。 微创TME 腹腔镜已经成为结肠癌治疗中的优选方法,但直肠癌手术操作空间狭小、难度更大,限制了腹腔镜的应用。 3 项多中心前瞻性随机临床试验比较了腹腔镜操作与开放式TME(表1 和2),结果显示与开放式切除术相比,腹腔镜操作手术时间延长,但出血量较少、肠道功能恢复更快且住院时间缩短,手术死亡率、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手术切缘残留肿瘤阳性率和淋巴结检出量两组无显著差异。 由于这些临床试验开展的时间、试验设计、纳入标准、随机化及新辅助治疗应用的差异,切缘阳性率在腹腔镜组差异很大。CLASICC 是在腹腔镜开展早期进行的,操作技术尚不熟练,而COREAN 则是在近期有了丰富的腹腔镜操作经验后完成的。这些数据提示随着操作经验的累积,腹腔镜的一些技术限制可以被攻克。

局部晚期直肠癌新辅助治疗中CEA、CA199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局部晚期直肠癌新辅助治疗中CEA、CA199的变化及临床意义目的研究CEA、CA199在局部晚期直肠癌患者术前新辅助治疗中检测值 的表达与变化,分析其对新辅助治疗的效果及预后分析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山西省肿瘤医院放疗科2013年9月~2014年9月收治的66例局部进展期中低位直肠癌患者,按照国际抗癌联盟和美国肿瘤联合会联合制订的TNM分期法,66例患者中Ⅱ期19例,Ⅲ期37例,Ⅳ期10例。患者在新辅助治疗前后均进行血清CEA、CA199水平检测,均行CT或MRI等相关影像检查,术后病理结果按照病理消退TRG分级标准进行评估。66例患者均行新辅助治疗(术前同步放化疗)后4~8周进行手术。结果CEA、CA199水平的表达在临床分期中存在显著差异(P<0.01);CEA、CA199水平的表达在局部晚期直肠癌中无相关性(P>0.05);新辅助治疗结束后CEA、CA199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新辅助治疗前的血清CEA水平是影响治疗转归的重要因素(P<0.05)。结论CEA、CA199对局部晚期直肠癌患者行术前同步放化疗新辅助治疗的疗效判断、病情评估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expression and changes of tested values of CEA and CA199 in the pre-operative new adjuvant therapy for patients with local advanced rectal cancer,and to analyze their clinical significance in curative effects and prognosis analysis of the new adjuvant therapy. Methods 66 patients with local progressive middle and lower rectal cancer who were admitted to Department of Radiotherapy in Shanxi Tumor Hospital from September 2013 to September 2014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According to the TNM staging method co-initiated by UICC and AJCC:among 66 patients,19 patients were in stage Ⅱ,37 patients were in stage Ⅲand 10 patients were in stage Ⅳ.Prior to and after the new adjuvant therapy,the patients were all given the test of CEA and CA199 level,and were all given related imaging tests such as CT or MRI.Postoperative pathological results were evaluated according to TRG grading criteria of pathological regression.66 patients were all given new adjuvant therapy (concurrent radiochemotherapy before the surgery)for 4-8 weeks before receiving surgery. Results Expression of CEA and CA199 levels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in clinical staging (P<0.01);expression of CEA and CA199 was not correlated with local advanced rectal cancer (P>0.05);after the completion of new adjuvant therapy,CEA and CA199 levels significantly reduced compared to those before the therapy (P<0.01);serum CEA level before the new adjuvant therapy was an important factor influencing the treatment outcome (P<0.05). Conclusion CEA and CA199 are of great clinical significance in the judgement of curative effects and assessment of disease conditions for patients with local advanced rectal cancer receiving pre-operative concurrent radiochemotherapy and new adjuvant therapy. [Key words] Rectal cancer;New adjuvant therapy;CEA;CA199;Assessment of curative effects

2020 CSCO结直肠癌诊疗指南8大更新要点解读

2020 CSCO结直肠癌诊疗指南8大更新要点解读 受疫情影响,2020 BOC/BOA在线上举行,会议内容主要包括各肿瘤领域最重磅研究进展、中国年度研究进展和2020版指南更新解读三个方面,会议期间,解读了CSCO结直肠癌诊疗指南2020版。详情如下。 结直肠癌诊疗指南包括五个方面的主要内容:指南总则、MDT原则、筛查和遗传学,影像学诊断与病理学诊断,非转移性结肠癌的治疗原则,转移性结肠癌的治疗原则,直肠癌的治疗原则。 影像学部分 在病理学部分,腺瘤局部切除标本和根治术后标本的镜下检查新增“肿瘤出芽”(I级推荐); 对根治术后标准增加MSI检测(I级推荐)和”RAS+BRAF”基因突变检测(II级推荐); 转移性结直肠癌手术/活检标本增加“HER2状态和NTRK融合检测”(III级推荐);

更新附表2结直肠癌WHO组织学分型和附表3组织学分级与组织学分型的关系。 治疗部分 转移性结直肠癌的治疗原则为根据转移部位、数量、可切除性和预后特点进行分类以指导治疗。 在初始可切除患者中,治疗原则为根治性手术切除+围手术期化疗,对于原发灶有症状患者,首先要进行原发灶的评估,无症状患者就要进行转移病灶的CRS风险评估,以指导治疗决策。 对于初始不可切除结直肠癌患者,潜在可切除患者争取获得NED,治疗策略为转化性化疗+局部治疗+术后化疗;而无切除可能患者的治疗策略为姑息性化疗±局部治疗。对于需进行姑息一线治疗的患者,需综合考量患者特征、肿瘤特征和治疗特征,治疗强度包括三药、两药和单药治疗。 更新要点 1. 术后辅助化疗部分,基于IDEA研究结果,增加了高危II期(除外T 4)患者可考虑3个月的CapaOX方案辅助化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