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选修一教学设计1: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与计数教案

合集下载

“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与计数”的教学设计与实施-

“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与计数”的教学设计与实施-

“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与计数”的教学设计与实施1教材分析与课时安排“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与计数”是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1)专题2“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的第二个课题,学生已学习了有关培养基和无菌技术的基本知识,在掌握使用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法、分离和纯化微生物的实验操作的基础上,研究培养基对微生物的选择作用,并测定其数量。

其中既有关于特定菌株的选择策略等知识性内容,又有土壤溶液的稀释、菌落数量统计等操作性内容,难度较大、探究性较强,是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动手操作等科学探究能力,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的好素材。

本课题教学实施中的关键在于两点:①教师要处理好知识性内容与操作性内容的关系,要让学生理解特定菌株的选择策略,并学习有关的实验方法和操作程序;②处理好课常与课后的关系。

本课题的实验操作时间不长,但是操作前要制备培养基、对培养基和其他操作用具进行灭菌,操作后的培养时间和对微生物进行观察则需要较长时间,因此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教学程序,统筹安排教学时间。

根据这一教材特点,本课题教学可分2个课时进行,2个课时之间应留有2 d左右的间隔,以便进行微生物的培养与观察。

2教学目标2.1知识目标简述稀释涂布平板法分离微生物和进行微生物计数的实验原理;说出选择性培养基和鉴别性培养基的用途;归纳分离纯化微生物的原理和方法。

2.2能力目标学会制备土壤样本稀释液,学会用稀释涂布法将菌样液接种到固体培养基平板;学会用稀释涂布平板法进行微生物数量测定的方法。

2.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验科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加深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体会在实验活动中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3教学准备3.1土壤样品的采集以及土壤溶液的配制为保证实验取得预期效果,应选择经常施用尿素的农田,铲去表土后采集3~8 cm深度范围内的土壤;回实验室后,去除土壤中的植物枯枝败叶及其他杂物,用托盘天平称取样品10 g,加入到盛有90g无菌水的锥形瓶中,震荡10min,即制得101土壤溶液;制备完成后可置于冰箱冷藏室内备用(1~2 d)。

高中生物人教版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分离与计数实验教案

高中生物人教版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分离与计数实验教案

高中生物人教版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分离与计数实验教案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分离与计数实验的方法,了解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数量,并掌握相关实验操作和分析技巧。

二、实验原理土壤是生物多样性最大的生态系统之一,其中存在着丰富的微生物群落,包括分解尿素的细菌。

土壤中的细菌首先被分离出来,然后通过计数方法估算其数量。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实验仪器:平板计数器、显微镜、培养皿、离心机等。

2. 实验试剂:含有尿素的培养基、无菌蒸馏水等。

四、实验步骤1. 样品收集:在实验地点随机选取不同位置的土壤样品,用清洁铲子或者均匀切割的方法,收集土壤样品。

2. 细菌分离:将采集到的土壤样品稀释至一定倍数,如稀释至10^-4。

3. 细菌培养:将稀释后的土壤样品取1 mL加入含有尿素的培养基中,混匀后均匀涂布在培养皿上。

重复操作至少3次。

4. 培养:将培养皿置于恒温培养箱中,温度设定为适合细菌生长的温度(一般为25-37摄氏度),培养时间至少为24小时。

5. 细菌计数:取培养好的培养皿,将每一块区域上的菌落用平板计数器计数。

6. 数据分析:根据计数结果,计算出每个培养皿上的细菌数量,并求平均值。

五、实验注意事项1. 取样时要随机选取不同位置的土壤样品,以保证样品的代表性。

2. 实验操作要严格无菌,避免其他微生物的污染。

3. 培养皿在涂布培养基时要注意均匀涂布,避免菌落重叠。

4. 培养箱的温度要适合细菌生长,同时要确保培养箱的密封性。

5. 实验结束后,要正确消毒实验器材和废弃物。

六、实验结果与讨论根据计数结果,可以得到每个培养皿上细菌的数量。

通过统计多个培养皿的平均值,可以估计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总数量。

进一步分析不同样品之间的差异,可以研究土壤中细菌群落的分布情况以及环境因素对细菌数量的影响。

七、实验拓展1. 可以进一步研究土壤中其他种类微生物的数量和群落结构,比如真菌、放线菌等。

2. 可以收集不同类型土壤样品,比如草地土壤、农田土壤等,比较它们中细菌数量的差异。

高中生物选修一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与计数教学设计

高中生物选修一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与计数教学设计

⾼中⽣物选修⼀⼟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与计数教学设计专题2微⽣物的培养与应⽤课题2 ⼟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与计数教学设计本节课内容的总体⽬标⼆、教学重点与难点课题重点:对⼟样的选取和选择培养基的配制课题难点:对分解尿素的细菌的计数三、课时:1h四、本课题内容标准1、研究培养基对微⽣物的选择作⽤,“研究”属于知识性领域的⽬标动词,应⽤⽔平2、进⾏微⽣物的分离,“进⾏”属于技能性领域⽬标动词,独⽴操作⽔平3、测定某种微⽣物的数量,“测定”属于技能性领域⽬标动词,独⽴操作⽔平。

五、本课题研究思路六、教学思路:七、教学流程⼋、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1.微⽣物最常⽤的两种接种⽅法是什么?学⽣活动设计意图为细菌计数原复习提问2?什么稀释涂布平板法?其⽬的是什么?学⽣回忆理、操作做好铺垫垫创设情景,引⼊学⽣⾃主学习新课,使学⽣明导⼊课题引导学⽣阅读“课题背景”知识,提出的问题。

确分解尿素的细回答问题菌的重要性,突出课题的必要性1、教师让学⽣阅读课本 P21,讲解:DNA 聚合酶作⽤,发现过程。

引导学⽣得到启⽰根据它对⽣存环境的要求,到相应的环境中去寻找(即⾃然界筛选)。

3、教师展⽰各种筛选菌株⽅法的多媒体图⽚:3、学⽣阅读课本P22侧边栏关于本课题使⽤的培养基成分相关内容,讨论并回答提供碳源和氮源的分别是什么物质。

4、培养基选择分解尿素的微⽣物的原理:培养基的氮源为尿素,只有能合成脲酶的微⽣物才能分解尿2.学⽣讨论为什么 1、筛选菌株 2、实验室中微⽣物的筛选原理实验室筛选:⼈为提供有利于⽬的菌株⽣长的条件(包括营养、温度、 H 等),同时抑制或阻⽌其他微⽣物⽣长。

Taq 细菌能从热泉 p 中筛选出来吗?黄⽯公园热泉底⽕⼭海 4.学⽣分析讨论,以尿素为唯⼀氮源的培养基能否筛选出分解尿素的细菌3、学⽣观看教师展⽰的多媒体图⽚。

⼤肠杆菌显⾊培养基菌株实验室筛选SARS 4、学⽣讨论培养基如何对微⽣物进⾏筛选。

重庆市高二生物选修一第二章第二节《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与计数》全套教案

重庆市高二生物选修一第二章第二节《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与计数》全套教案

2.2 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与计数一、课题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有关选择培养基的基础知识。

2.能力目标a.用涂布平板计数法进行微生物数量测定。

b.设计对照实验。

3.情感目标形成无菌不在的概念,养成讲究卫生的习惯。

二、课题重点对土样的选取和选择培养基的配制。

三、课题难点对分解尿素的细菌的计数。

四教学流程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环节一:课程导入从教材课题背景导入,展示课题目标。

背景材料:1.尿素的利用:尿素[CO(NH2)2]——重要的农业氮肥。

只能被土壤中细菌分解为NH3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

2.细菌利用尿素的原因:土壤中的含脲酶的细菌能够分解尿素。

课题目标:1.从土壤中分离出能够分解尿素的细菌2.统计每克土壤样品中究竟含有多少这样的细菌阅读、倾听。

情景导入本节目标。

环节二:讲授新课1.知识目标(一)筛选菌株1.实例以PCR技术为例,引导学生探究问题的解决方法。

PCR技术:一种在体外将少量DNA大量复制的技术。

此项技术要求使用耐高温的DNA聚合酶。

阅读、思考、回答。

了解选择培养基相关知识。

提出的问题—如何寻找耐高温的DNA聚合酶?解决问题的思路—寻找耐高温环境。

原因:高温条件淘汰了绝大多数微生物。

获得启示:寻找目的菌种时要根据它对生存环境的要求,到相应的环境中去寻找。

2.实验室微生物的筛选原理引导学生根据上面实例归纳实验室微生物的筛选原理:人为提供有利于目的菌株生长的条件(包括营养、温度、pH等),同时抑制或阻止其他微生物生长。

3.选择培养基(1)让学生分析本课题使用的培养基成分,回答问题。

KH2PO4 1.4gNaHPO4 2.1gMgSO4 .7H2O 0.2g葡萄糖 10.0g尿素 1.0g琼脂 15.0g将上述物质溶解后,用蒸馏水定容到1000mL。

问题1:该培养基的配方中,为微生物的生长提供碳源和氮源的分别是什么物质?碳源:葡萄糖、尿素;氮源:尿素。

问题2:此配方能否筛选出产生脲酶的细菌?为什么?能。

高中生物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与计数教案1新课标 人教版 选修1

高中生物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与计数教案1新课标 人教版 选修1

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与计数一、课题目标研究培养基对微生物的选择作用,进行微生物数量的测定。

二、课题重点与难点课题重点:对土样的选取和选择培养基的配制。

课题难点:对分解尿素的细菌的计数。

三、课题背景分析教材从尿素在农业上的重要用途切入,介绍了土壤中能分解尿素的细菌,进而说明这种细菌的作用是能够合成分解尿素的酶。

教学中,教师可以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使学生对尿素以及分解尿素的细菌形成一定的感性认识。

教材还简要地介绍了尿素的发现过程以及尿素合成的历史,这些都是“科学、技术、社会”教育的丰富素材。

最后,教材明确指出了本课题的目的,有助于学生准确把握课题的方向。

四、研究思路(一)筛选菌株微生物的选择培养,是指利用培养基的组成使适宜生长的特定微生物得到较快繁殖的技术,也称为微生物的“选择培养”。

在本课题提供的选择培养基的配方中,尿素是培养基中的惟一氮源,因此,原则上只有能够利用尿素的微生物才能够生长。

但实际上,微生物的培养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有些微生物可以利用其他微生物的代谢产物生长繁殖,因此能够在选择培养基上生长的微生物不一定是所需要的微生物,还需要进一步的验证。

(二)统计菌落数目统计菌落数目的理论依据是:当样品的稀释度足够高时,培养基表面生长的一个菌落,来源于样品稀释液中的一个活菌。

因此,恰当的稀释度是成功地统计菌落数目的关键。

为了保证结果准确,通常将几个稀释度下的菌液都涂布在平板上,培养后再选择菌落数在30~300的平板进行计数。

教材中用楷体字编排的实例是为了说明设置重复组的重要性。

第一位同学只涂布了一个平板,没有设置重复组,因此结果不具有说服力。

第二位同学考虑到设置重复组的问题,涂布了3个平板,但是,其中1个平板的计数结果与另2个相差太远,说明在操作过程中可能出现了错误,因此,不能简单地将3个平板的计数值用来求平均值。

这个实例启示学生,在设计实验时,一定要涂布至少3个平板,作为重复组,才能增强实验的说服力与准确性。

2024-2025学年高中生物专题2课题2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与计数教案新人教版选修1

2024-2025学年高中生物专题2课题2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与计数教案新人教版选修1
9.通过对本章节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在生物学核心素养方面得到提升,包括科学探究、理性思维、社会责任感等方面。
作业布置与反馈
作业布置:
1.请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土壤中分解尿素细菌在氮循环中的作用”的短文,要求不少于500字,内容包括分解尿素细菌的基本概念、其在氮循环中的作用以及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2.布置实验报告:学生需根据课堂实验操作,完成一份关于“土壤中分解尿素细菌的分离与计数”的实验报告,内容包括实验目的、原理、材料、方法、结果和讨论。
核心素养目标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微生物在氮循环中的作用,特别是尿素分解菌的功能和重要性。
-分解尿素细菌的分离与计数方法,包括选择培养基的原理、梯度稀释的操作步骤。
-实验数据的收集、处理与分析,以及如何通过数据评估土壤中尿素分解菌的种群密度。
例如,讲解尿素分解菌时,强调其在转化土壤中氮源,提高土壤肥力中的作用;在介绍分离与计数方法时,详细说明如何使用选择性培养基排除其他微生物的干扰,确保计数结果的准确性。
50个菌落/ 0.1 mL × 10^4 = 5 × 10^6个细菌/克土壤
例题五:
题目:在实验过程中,如果发现部分菌落形态与其他菌落不同,可能是什么原因?
答案:
这可能是由于样本中存在其他能够分解尿素的微生物,或者是操作过程中引入了污染微生物。此时,应进一步进行纯化培养和鉴定,确认这些菌落的真实身份,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分解尿素细菌在农业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高中生物选修一教学设计7:2.2 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与计数教案

高中生物选修一教学设计7:2.2 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与计数教案

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与计数一、教材分析在微生物培养的基础上,本课题以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为例,要求学生掌握菌种的分离与提纯,与专题1中发酵技术应用到的纯净菌种相呼应。

教材先从尿素在农业上的重要用途切入,介绍了土壤中能分解尿素的细菌,进而说明这种细菌的作用是能够合成分解尿素的酶。

之后,通过实验设计来实现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体现出选择培养基的配置原则。

最后,从实验设计方案入手,逐渐过渡到实验流程,在整个实验流程中填入注意事项,构成一个完整的学习系统。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利用选择培养基分离细菌。

(2)运用相关技术解决生产生活中有关微生物技术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分析研究思路的形成过程,找出共性和差异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无菌不在的概念,养成讲究卫生的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对土样的选取和选择培养基的配置。

2.难点对分解尿素的细菌的计数。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课时安排2课时。

六、教学过程[课程导入]尿素是人工合成的第一个有机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

但是,尿素并不能直接被农作物吸收,只有经过土壤中脲酶的作用,水解形成无机物后,才能被作物吸收。

那么,土壤中哪些微生物能分解尿素呢?我们如何将其从土壤中分离出来并加以计数呢?这就是我们在本课时学习的重点内容。

[基础知识回顾]1.实验室筛选微生物的原理:人为提供有利于目的菌株生长的条件(包括营养、温度、pH等),同时抑制或阻止其他微生物生长;2.在微生物学中,将允许特定种类的微生物生长,同时抑制或阻止其他种类微生物生长的培养基,称作选择培养基;3.配制选择培养基的依据:根据选择培养的菌种的生理代谢特点加入某种物质以达到选择的目的。

例如,培养基中不加入有机物可以选择培养自养型微生物;培养基中不加入氮元素,可以选择培养自生固氮微生物;加入高浓度的食盐可选择培养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过渡:既然本节我们要学习从土壤中分离分解尿素的细菌,那么,了解尿素这种物质就是非常必要的。

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与计数教学设计

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与计数教学设计

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与计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重要性和作用。

2.学会分离和计数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方法。

3.掌握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和安全知识。

教学准备:1.实验室中所需的设备和材料:培养皿、无菌培养基、尿素试剂、稀释液、排空瓶、移液器、酒精灯、锥形瓶等。

2.分离过程中需要使用无菌操作,所以在实验前需要进行无菌操作的培训。

教学步骤:1.引入(10分钟):介绍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对农田产量和环境健康的重要性。

解释尿素是一种常用的氮肥,在施用后,细菌可以将其分解为可供植物吸收利用的氨氮,为作物提供养分。

2.理论知识讲解(20分钟):解释尿素分解细菌的特征和作用机制。

介绍细菌在分解尿素过程中产生的酶,以及将尿素转化为氨的过程。

3.实验操作演示(40分钟):(1)无菌操作培训:解释无菌操作的原理和重要性,演示如何进行无菌操作。

(2)分离细菌:将一定量的土壤样品称取到锥形瓶中,加入适量的稀释液,进行连续稀释。

取适量的稀释液分别接种到无菌培养基上,均匀涂布。

(3)培养细菌:将涂布好的培养皿密封后倒置放入恒温培养箱(温度约为28-30℃)。

培养箱内培养一定时间,等待细菌生长。

(4)计数细菌:在培养箱内使用恒温培养环境。

计数时,使用放大倍数最适合的显微镜,观察计数。

4.细菌计数结果分析(30分钟):(1)计数细菌数量:可以根据每个培养皿上的菌落大小和数量,进行粗略的估算。

(2)细菌计数结果的分析:根据细菌计数结果,比较不同土壤样品之间细菌数量的差异,并根据之前讲解的理论知识解释结果。

5.总结和讨论(20分钟):总结本次实验的目标、实验步骤和实验结果。

与学生一起讨论实验中可能存在的误差和改进方案。

教学参考资源:1.《微生物学实验指导(第二版)》李正华,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

2.《微生物学》布洛克,高等教育出版社,2024年。

教学评估:1.结合实验的目的和步骤,设计细菌分离和计数的实验报告,要求学生回答有关实验原理、操作方法和实验结果的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2 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与计数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利用选择培养基分离细菌,运用相关技术解决生产生活中有关微生物的计数
(二)过程与方法
分析研究思路的形成过程,找出共性和差异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形成无菌不在的概念,养成讲究卫生的习惯
教学重点:对土样的选取和选择培养基的配制
教学难点:对分解尿素的细菌的计数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培养基的配置以及接种技术。

下面我们来学习如何进行细菌的分离,获得所需要的目的微生物。

(二)进行新课
1.基础知识
1.1 尿素是一种重要的氮肥,农作物不能(能,不能)直接吸收利用,而是首先通过土壤中的细菌将尿素分解为氨和CO2,这是因为细菌能合成脲酶。

1.2 科学家能从热泉中把耐热细菌筛选出来是因为热泉的高温条件淘汰了绝大多数微生物,这样也适用于实验室中微生物的筛选,原理是人为提供有利于目的菌株生长的条件(包括营养、温度、PH等),同时抑制或阻止其他微生物生长。

点评:生物适应一定环境,环境对生物具有选择作用。

所以通过配制选择培养基、控制培养条件等选择目的微生物。

〖思考1〗在该培养基配方中,为微生物的生长提供碳源的是葡萄糖,提供氮源的的是尿素,琼脂的作用是凝固剂。

〖思考2〗该培养基对微生物具有(具有,不具有)选择作用。

如果具有,其选择机制是只有能够以尿素作为氮源的微生物才能在该培养基上生长。

1.3在统计菌落数目时,常用来统计样品中活菌数目的方法是稀释涂布平板法。

除此之外,显微镜直接计数也是测定微生物数量的常用方法。

[补充]显微镜直接计数是测定微生物的方法。

公式:观察到的红细胞平均数∶观察到的细菌平均数=红细胞含量∶细菌含量
1.4 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统计菌落数目时,培养基表面生长的一个菌落,来源于样品稀释液中一个活菌。

通过统计平板上的菌落数,就能推测出样品中大约含有多少活菌。

为了保证结果准确,一般选择菌落数在30~300 的平板进行计数。

〖思考3〗从平板上的菌落数推测出每克样品中的菌落数的计算方法是(平均菌落数÷涂布的稀释液体积)×稀释倍数。

〖思考4〗利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成功统计菌落数目的关键是恰当的稀释度。

〖思考5〗第二位同学的结果接近真实值。

你认为这两位同学的实验需要改进的操作是第一位同学需设置重复实验组;第二位同学统计的三个菌落数相差太大,说明操作有误,需重新实验。

1.5统计的菌落数比活菌的实际数目低。

这是因为当两个或多个细胞在一起时,平板上观察到的只是一个菌落。

因此,统计结果一般用菌落数来表示。

1.6设置对照的主要目的是排除实验组中非测试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提高实验结果的可信度。

1.7对照实验是指除了被测试的条件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满足该条件的称为对照组,未满足该条件的称为实验组。

〖思考6〗请设计本实验的对照实验组:
方案1:其他同学用A同学的土样进行实验。

方案2:A同学以不接种的培养基作为空白对照。

2.实验设计
2.1 实验设计的内容包括实验方案、材料用具、实施步骤和时间安排等。

2.2 根据图示2-7填写以下实验流程:
2.3 土壤微生物主要分布在距地表3~8cm的近中性土壤中,约70%~80%为细菌。

2.4 分离不同的微生物采用不同的稀释度,其原因是不同微生物在土壤中含量不同,其目的是保证获得菌落数在30~300之间、适于计数的平板。

细菌稀释度为104、105、106,放线菌稀释度为103、104、105,真菌稀释度为102、103、104。

2.5 培养不同微生物往往需要不同培养温度。

细菌一般在30~37℃培养1~2d,放线菌一
般在25~28℃培养5~7d,霉菌一般在25~28℃的温度下培养3~4d。

2.6 在菌落计数时,每隔24h统计一次菌落数目。

选取菌落数目稳定时的记录作为结果,以防止因培养时间不足而导致遗漏菌落的数目。

点评:菌种中有些菌体增殖快,有些菌体增值慢,所以培养时间要充足,使得每个菌体都能形成肉眼可观察到的菌落。

2.7菌落的特征包括形状、大小、隆起程度、颜色等方面。

〖思考8〗土壤微生物种类最多、数量最大的原因是什么?土壤中营养物质含量丰富,环境条件适宜等。

2.9 实验过程
1)取土样用的小铁铲和盛土样的的信封在使用前都要灭菌。

2)应在火焰旁称取土壤10 g。

将称好的土样倒入盛有90mL无菌水的锥形瓶中,塞好棉塞。

3)在稀释土壤溶液的过程中,每一步都要在火焰旁进行。

4)实验时要对培养皿作好标记。

注明培养基类型、培养时间、稀释度、培养物等。

5)为了提高效率,在操作时更加有条不紊,应当事先规划时间。

〖思考9〗在研究未知微生物时务必规范操作,以防被致病微生物感染,实验后一定要洗手。

3.结果分析与评价
3.1对分离的菌种作进一步的鉴定,还需要借助生物化学的方法。

3.2在细菌分解尿素的化学反应中,细菌合成的脲酶将尿素分解成了氨。

氨会使培养基的碱性增强,PH 升高。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检测培养基pH 变化来判断该化学反应是否发生。

3.3在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中加入酚红指示剂。

培养某种细菌后,如果PH升高,指示剂将变红,说明该细菌能够分解尿素。

〖思考10〗测定饮水中大肠杆菌数量的方法是将一定体积的水用细菌过滤器过滤后,将滤膜放到伊红美蓝培养基上培养,大肠杆菌菌落呈现黑色,通过记述得出水样中大肠杆菌的数量。

你认为在该实验中至少应取三个水样。

(三)课堂总结、点评
(四)实例探究
例1.对细菌群体生长规律测定的正确的表述是
A.在液体培养基上进行B.至少接种一种细菌
C.接种一个细菌D.及时补充消耗的营养物质
[解析]细菌群体生长规律的测定是人们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

这些条件是:一种细菌、恒定容积的培养基,液体培养基、定时测定细菌总数。

在这些条件下,才能测定出细菌的生长规律。

测定时只能用一种细菌的子细胞群体的变化规律表达微生物的生长;恒定容积是给微生物提供一定的生存环境;液体培养基才能通过样品推测细菌总数。

若接种多种细菌,则会发生种间斗争而不能测定一种微生物的生长规律。

在接种时,要保证一定的接种量。

[答案]A
例2.在微生物群体生长规律的测定中,种内斗争最显著最激烈的时期是
A.调整期B.对数期C.稳定期D.衰亡期
[解析]种内斗争是一种生态因素。

种内斗争反应了种内生物对生存空间和生活资源的争夺。

在生活空间充裕,营养充足的时候,种内斗争的程度是比较低的。

随着微生物个体数目的增加,每个个体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少,营养物质也越来越少,每个个体对生存空间和资源的争夺也越来越激烈,种内斗争就越来越激烈。

由此可知,在稳定期的种内斗争最激烈。

在衰亡期,微生物的数目已经开始减少,pH已经极度不适于微生物的生存,次级代谢产物积累到很高的程度,这时的微生物的生存斗争主要是与无机环境的斗争。

[答案]C
综合应用
例3.(2005年江苏)抗生素作为治疗细菌感染的药物,其高效性和巨大的经济价值使抗生素工业经久不衰。

其中青霉素的发现和应用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1)霉素发酵产生青霉素。

青霉菌的新陈代谢类型是____,青霉素是青霉菌的____代谢产物。

(2)在生产和科研中,常选用处于____期的青霉菌作为菌种或研究材料,因为此时的青霉菌代谢旺盛,_______和_______比较稳定。

(3)对青霉菌菌体生长情况的测定:取一定体积的发酵液,经离心分离、反复洗涤后,______,再计算发酵罐中菌体的总重量。

[解析]青霉菌属于真菌,其代谢类型应为异养需氧型,而青霉素作为它的代谢产物,并不是它生长、繁殖所必需的,所以青霉素应属于次级代谢产物。

在测定培养基上青霉菌菌体的生长情况时,常用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测量青霉菌的细胞数目,另一种是测重量,取一定体积的发酵液,经离心分离、反复洗涤后,称菌体的湿重,或烘干后称干重,再由此计算出其中的细胞总重量。

在细菌生长的四个主要时期中,因为处于对数期的细菌代谢旺盛,个体的形态和生理特性比较稳定,常作为生产用的菌种和科研的材料。

[答案]⑴异养需氧型次级⑵对数个体的形态生理特性⑶称菌体的湿重(称烘干后的重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