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论治血证

合集下载

中医内科复习之血证

中医内科复习之血证

A 鼻衄 1热邪犯肺:清泄肺热,凉血止血
2 胃热炽盛:清胃泻火,凉血止血
3 肝火上炎:清肝泻火,凉血止血
4 气血亏虚:补气摄血
B 齿衄 1胃火炽盛:清胃泻火,凉血止血
2 阴虚火旺:滋阴降火,凉血止血
C 咳血 1燥热伤肺:清热润肺、宁络止血
2 肝火犯肺:清肝泻火、凉血止血
若咳血量较多,纯血鲜红,可用犀角地黄汤加三七粉冲服,以清热
泻火,凉血止血。

3 阴虚肺热:滋阴润肺、宁络止血
本证可合用十灰散凉血止血
D 吐血 1胃热壅盛:清胃泻火、化瘀止血
2 肝火犯胃:泻肝清胃、凉血止血
3 气虚血溢:健脾、益气、摄血
若气损及阳,脾胃虚寒,症见肤冷、畏寒、便溏者,治宜温经摄血,
可改用柏叶汤。

上述三种证候的吐血,若出血过多,导致气随血脱,表现面色苍白,
四肢厥冷、汗出、脉微等症者,亟当用独参汤等益气固脱,并结合
西医方法积极救治。

E 便血 1肠道湿热:清化湿热,凉血止血
2 气虚不摄:益气摄血
3 脾胃虚寒:健脾温中,养血止血
F 尿血 1下焦湿热:清热利湿,凉血止血
2 肾虚火旺:滋阴降火、凉血止血
3 脾不统血:补中健脾,益气摄血
4 肾气不固:补益肾气,固摄止血
G 紫斑 1血热妄行: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热毒炽盛,发热,出血广泛者,加生石膏、龙胆草、紫草,冲服紫
雪丹
2 阴虚火旺:滋阴降火,宁络止血
若表现肾阴亏虚而火热不甚,症见腰膝酸软,头晕乏力,手足心热,
舌红少苔,脉细数者,可改用六味地黄丸滋阴补肾,化瘀消斑。

3 气不摄血:补气摄血。

中医关于“血证”的古医书论述摘抄

中医关于“血证”的古医书论述摘抄

中医关于“血证”的古医书论述摘抄一、血证血证是血液不循常道,或上溢于口鼻诸窍,或下泄于前后二阴,或渗出于肌肤所形成的一类出血性疾病,常见有鼻衄、齿衄、咳血、吐血、便血、尿血、紫斑等。

西医学中多种急慢性疾病所引起的出血,包括多系统疾病有出血症状者以及造血系统病变所引起的出血性疾病,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二、关于“血证”的古医书论述摘抄1.《黄帝内经》对血溢、血泄、衄血、咳血、呕血、尿血、使血等病证有记载,并对出血原因及预后有所论述。

《灵枢·百病始生》云:“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阴伤则血内溢,血内溢则后血。

”2.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对吐血、血、便血进行辨证论治,创泻心汤、柏叶汤、黄土汤等方剂,沿用至今。

3.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血病诸候》将血证称为血病。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以犀角地汤治疗血热出血证,至今仍为经典4.宋代《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等书,对血证分门别类,汇集了众多的治疗方剂,丰富了血证的治疗体系。

宋·严用和《济生方·失血论治》谓:“夫血之妄行也,未有不因热之所发。

盖血得热则淖溢,血气俱热,血随气上,乃吐衄也。

”认为失血可由多种原因导致,强调因于热者多。

5.金·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热类》也认为失血主要由热盛所致。

6.元·朱丹溪《金匮钩玄·血属阴难成易亏论》指出,阴虚火旺是出血的主要病机。

《丹溪心法·吐血》云:“诸见血身热脉大者难治,是火邪胜也。

身凉脉静者易治,是正气复也。

”对判断血证的预后有着一定指导意义。

7.明·虞抟《医学正传·血证》率先以“血证”之名概括各种出血病证,并为后世医家所采用。

缪希雍《先醒斋医学广笔记·吐血》提出了治吐血三要法,强调了行血、补肝、降气在治疗吐血中的重要作用。

张景岳《景岳全书·血证》将引起出血的病机提纲挈领地概括为“火盛”及“气虚”两个方面。

陈安民教授治疗血证经验撷英

陈安民教授治疗血证经验撷英

陈安民教授治疗血证经验撷英陈安民教授是我国著名的中医专家,他一生致力于研究中医治疗各种疾病的经验,尤其擅长治疗血病。

他的治疗理论和临床经验对于中医学的发展和传承都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陈安民教授治疗血证的经验撷英。

一、血证辨识陈教授治疗血证的第一步就是要准确地辨识血证。

在他的经验中,血证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真血证,一类是假血证。

真血证主要表现为色素沉着、舌苔发暗、脉细数等。

此外,中药煎剂浸泡棉球使用后,棉球上呈现红色,也是真血证的一个标志。

这种血证常见于血虚、血热等病理状态,需要调理补血、清热解毒等方面治疗。

二、补血治法在治疗真血证方面,陈教授的经验是以补为主。

他认为,补足机体的气血,才能有效地改善血虚、血热等病理状态。

具体的治疗方法有:1.补血药物陈教授常用的补血药物有当归、熟地黄、川芎、赤芍等。

这些中药可以滋补肝肾、补充气血,对于缓解贫血、淤血等病理状态有良好的疗效。

2.调理脾胃在治疗真血证的同时,调理脾胃也是非常重要的。

多数情况下,真血证的患者脾胃功能受损,导致气血化生不足。

因此,给予适当的脾胃调理治疗,可以提高机体的吸收能力,促进补血药物的吸收利用。

三、疏通经络治法在治疗假血证方面,陈教授的经验是以疏通经络为主。

他认为,气滞血瘀是假血证的主要病理基础,通过疏通经络可以改善气滞血瘀,从而调理气血,改善假血证症状。

具体的治疗方法有:2.温通脉络温通脉络是治疗假血证的重要手段。

陈教授常用的温通脉络药物有生姜、红花等。

温通脉络可以扩张血管、疏通经络,从而改善假血证症状。

总之,陈安民教授治疗血证的经验,主要涵盖了真血证和假血证两大类病理状态。

他的治疗方法以补血为主、疏通经络为辅,具有较好的疗效。

在中医学的传承和发展中,陈教授的治疗理论和临床经验对于我们更好地应对血证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简述血证的治疗原则

简述血证的治疗原则

简述血证的治疗原则一、引言血证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疾病范畴,其病机主要涉及气血失调,导致身体各种功能失调。

治疗血证的原则是通过调整气血平衡,恢复身体各种功能的正常运转,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二、辨证施治原则1.辨证论治:在治疗血证时,必须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辨证施治。

因为不同人的体质、年龄、性别等都会影响到气血平衡,因此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2.以扶正为主:在治疗血证时,必须以扶正为主。

因为气血失调往往会导致身体免疫力下降等问题,因此必须通过扶正来提高患者的免疫力和抵抗力。

3.标本兼治:在治疗血证时,必须标本兼治。

因为单纯地针对某个表现进行处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有同时针对表现和根源进行处理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三、药物治疗原则1.滋补气血:在治疗血证时,必须滋补气血。

因为气血失调往往会导致身体各种功能失调,只有通过滋补气血来恢复身体各种功能的正常运转才能达到治疗效果。

2.活血化瘀:在治疗血证时,必须活血化瘀。

因为气血失调很容易导致身体内部的淤积和阻塞,只有通过活血化瘀来改善身体内部的循环才能达到治疗效果。

3.祛风除湿:在治疗某些类型的血证时,必须祛风除湿。

因为某些类型的血证与风湿关系密切,只有通过祛风除湿来改善患者的身体状态才能达到治疗效果。

四、中药方剂1.四物汤:四物汤是一种常用于滋补气血的中药方剂,主要成分包括当归、川芎、白芍和熟地黄等。

它可以有效地滋养肝脾肾三脏,提高气血质量,从而达到治疗血证的效果。

2.桃红四物汤:桃红四物汤也是一种常用于滋补气血的中药方剂,主要成分包括当归、川芎、白芍和桃红等。

它可以有效地调整女性生理期间的气血平衡,缓解痛经等问题。

3.活血化瘀汤:活血化瘀汤是一种常用于治疗淤积和阻塞等问题的中药方剂,主要成分包括川芎、赤芍、桃仁和红花等。

它可以有效地改善身体内部的循环,促进淤积和阻塞物质的排出。

五、针灸治疗原则1.调整气血:在针灸治疗时,必须通过调整气血来达到治疗效果。

治疗血证常用验方

治疗血证常用验方

治疗血证常用验方
治疗血证常用验方包括地榆散合槐角丸、清脏汤或脏连丸、归脾汤加减、黄土汤加减等。

1. 清化湿热,凉血止血:地榆散合槐角丸。

方药包括地榆、茜草、栀子、黄芩、黄连、茯苓、槐角等。

2. 益气摄血:归脾汤加减。

可酌加槐花、地榆、白及、仙鹤草,以增强止血作用。

3. 健脾温中,养血止血:黄土汤加减。

方药包括灶心土、白术、附子、甘草、地黄、阿胶等。

可加白及、乌贼骨收敛止血;三七、花蕊石活血止血。

阳虚较甚,畏寒肢冷者,可加鹿角霜、炮姜、艾叶等温阳止血。

4. 清热泻火,凉血止血:四生饮。

组成包括鲜生地黄30g,鲜艾叶30g,鲜荷叶30g,鲜侧柏叶30g。

主治证候包括鼻血,口渴欲饮,尿黄,脉数等。

用法为上4味,共捣绞取汁服用,不拘时限。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果您出现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药物,避免延误治疗。

中医关于“血证”及其防控措施小结

中医关于“血证”及其防控措施小结

中医关于“血证”及其防控措施小结
一、血证
1.血证以血液不循常道,溢于脉外为共同特点。

常见的有鼻衄、齿衄、咳血、吐血、便血、尿血、紫斑等。

外感、内伤的多种病因均会导致血证。

2.基本病机可归纳为火热熏灼及气虚不摄两大类。

3.治火、治气、治血是治疗血证的基本原则。

治火应清热泻火或滋阴降火;治气应清气降气或补气益气;治血则当遵循《血证论》提出的止血、消瘀、宁血、补虚四原则。

各种血证均可酌情选用凉血止血、收敛止血或活血止血的药物。

并严密观察病情,做好调摄护理,对促进血证的治愈有重要意义。

4.血证的预后有三个方面:与出血量最为密切。

出血量少者病轻,出血量多者病重,甚至可形成气随血脱的危急重症。

外感易治,内伤难愈。

新病易治,久病难疗。

与伴随症状有关。

伴有发热、咳喘、脉数等症者,一般病情较重。

二、血证的日常防控措施
1.注意气候变化,应“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2.注意饮食有节,宜进食清淡、易于消化、富有营养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瘦肉、蛋类等,忌食辛辣香燥、油腻炙之品。

3.避免情志过极,保持精神愉快,劳逸适度,防止气机郁滞。

4.根据出血量多少辨别疾病轻重缓急辨证施护。

要注意消除
血证患者的紧张、恐惧、忧虑等不良情绪。

5.注意休息,严密观察病情的发展和变化,若出现头昏、心慌、汗出、面色苍白、四肢湿冷、脉芤或细数等,应及时救治。

若吐血量大或频频吐血者,应暂予禁食,积极抢救。

中医内科学之血证ppt课件

中医内科学之血证ppt课件

便血
肠 脾
便血
大 肠道湿热 肠
脾 气虚不摄
清化湿热、凉血 地榆散合槐
止血
角丸加减
益气摄血
归脾汤
脾 脾胃虚寒 健脾温中,养血 黄土汤 止血
医案赏析
丁左 便血色紫,腑行不实,纳谷衰少,此远血也。 近血病在腑,远血病在脏,脏者肝与脾也。血生于 心,而藏统之职,司于肝脾。肝为刚脏,脾为阴土, 肝虚则生热,热迫血以妄行;脾虚则生寒,寒泣血 而失道,藏统失职,血不归经,下渗大肠,则为便 血。便血之治,寒者温之,热者清之,肝虚者柔润 之,脾虚者温运之,一方而擅刚柔温清之长,惟金 匮黄土汤最为合拍,今宗其法图治。 土炒于术(一钱五分) 阿胶珠(二钱) 炒条芩 (一钱五分) 灶心黄土(荷叶包煎,四钱) 陈广皮 (一钱) 炙甘草(五分) 炒白芍(一钱五分) 抱 茯神(三钱) 炮姜炭(五分) 炙远志(一钱) (丁甘仁医案)
临证备要
治血四法(《先醒斋医学广笔记》)
宜行血不宜止血; 宜补肝不宜伐肝; 宜降气不宜降火。
临证备要
治吐血三要法(《血证论》)
止血; 消瘀; 宁血; 补血
临证备要
辨证与辨病互参
谢谢!
治疗原则
治火 治气 治血
治火
寒 降 引 阴
治气
清气 降气 补气 理气
治血
敛血 凉血 袪瘀 养血 宁血
证治分类
鼻衄
多由火热迫血妄行所致; 实:肺、胃、肝 虚:脾
鼻衄
热邪犯肺 清泄肺热、凉血止血 桑菊饮
胃热炽盛 清胃泻火、迫血妄行 玉女煎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肝火上炎 清肝泻火、凉血止血 龙胆泻肝汤
紫斑
肌衄 葡萄疫 注意与温病发斑的异同
紫斑

论中医调治妇科血证

论中医调治妇科血证

包 括妊娠 病 中的胎 漏 、胎动 不安 、堕胎 小产 、异 位妊娠等 ,及产 后病 中恶露不 绝、人工流产或药物 流产 后引起的 阴道 出。 1 . 与节 育措施有关 的不规则 阴道 流血 .3 2
主要包括宫 内节 育器及服用避孕药 引起 的阴道出血 。
中医 临证诊治疾病 是通过 “ 四诊 ”了解病情 和收集 临床资料 的 , 问诊 对于妇 科血证的诊 断尤为重要 。 问诊 即通过询 问病 史 了解 患者 的 主观 感受及疾病 的发生 、发展 、现在症状 和治疗情 况 ,是诊治 患者 时 做 出诊 断思维 的第一步 ,明代 医家 张景岳认为 问诊 “ 诊治之要领 , 乃
1. . 1与月经有 关的不规则 阴道流血 2
常见于月 经失调 出血 ,如月 经过多 、崩 漏 、经 间期出血 、经 断复 来等 。 1. .2与产 科有关的阴道异常 出血 2
是妇 科常见 病之一 【 2 ] ,是指 除正常月 经之外 的一切 不规则 阴道流血 ,
引起 妇科 出血病 因复杂 , 种多 ,范围广 ,本 文就妇 科血证 的诊 断 、 病 辨证论治 ,治则用药做一探 析。 1 妇科血 证 的诊 断 1 . 1四诊 首重 问诊
21 0 2年 7月第 1 0卷 第 2 O期
神精 乏力 ,失眠健忘 ,腰膝 酸冷 ,面色恍 白,手足麻痹 ,阳痿早泄 , 下肢 浮肿 ,大便 溏泄 ,舌淡胖 少津 或有瘀点 ,或唇舌紫 暗 ,脉沉细 无 力 ,为 阴 阳两虚 ,内有淤血 ,加附子 、肉桂 、熟地 、 山茱萸 ,以温 补
阴 阳,化治指 南解 读 【 . : 2 糖 M] 北京 中国 中医药 出版 社,
2 0968 0 : .
4 生活 饮食 调护 糖尿病 眼部神 经病 变属于 糖尿病 较少见的并 发症 ,有 资料统计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第11卷 第8期 2009 年 8 月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Vol. 11 No. 8 Aug .,2009对神本身来治疗,让神失去感知的功能,那么就不会感知到痛了。

然而“治病必求于本”,痛只是症状,是现象,治疗痛时要辨明病因,辨证论治。

在既有的对疼痛的治法中,包含着恢复机体濡养和谐的思想。

中医学中的治疗大法是“谨察阴阳而调之,以平为期”(《素问·至真要大论篇》)。

针对因为气血精津液等的虚衰不荣引起的机体失养而产生的痛,都知道主要应该用补的方法。

那么,为什么“荣”了就不痛了?因为当气血等恢复正常时,机体得到精血津液的正常濡养,恢复濡养和谐的状态,“痛”便会消失。

众人皆知因扑伤而痛,有伤口者则应固护组织,防止气血流失外泄,之后还应补益气血,痛将减轻直至消失。

为什么?因为组织恢复,气血运行正常,肌肉组织濡养又复常态。

若有虫毒,还应解毒。

为什么?为了减少毒邪对机体的损害,防止毒邪破坏机体的正常濡养。

都知道若为寒湿之邪阻于经络,瘀血停于血脉,痰饮阻碍津液运行输布,结石阻碍气机,虫积食积阻滞肠胃气机,肝郁气滞者,则会考虑“通则不痛”的治法,分别对应祛寒、除湿、活血化瘀、化痰逐饮、排石、驱虫消食、疏肝解郁等治法,加上行气,促进其通。

针对“不通”采用相应治法,正如叶天士所谓:“通字须究气血阴阳。

”“通”的结果是什么?“通”了,意味着消除了引起濡养失和的具体原因,则气血精津液神运行正常,在神的调控下,气机调畅,各脏腑组织得到精血津液的正常濡养滋润,即恢复了濡养和谐的状态,机体功能又复正常。

那么痛的感觉会逐渐消失,其他症状也会相应消失。

所以,无论针对各种具体证候,采用的治疗方法来消除疼痛,其根本都是消除导致濡养不和的具体原因,使气血精津液等发挥正常的濡养滋润功能,以恢复机体濡养和的状态。

3 一理有万象——痛的表现有差异痛的产生原理是机体濡养失和,但由于机体的筋骨肌肉各有结构和功能特点,又因为经脉循行分布不同,再者,易感受的邪气不同,导致濡养失和的具体原因有各自的特点。

所以,疼痛现象有各种差异。

(这就是在共性基础上的差异。

)就部位而言,当肝胆及其经脉的气血精津液濡养失和达到一定程度时,可见胁痛。

当外伤、精气亏虚或寒邪外束等导致背部濡养失和,可见背痛。

当风寒湿等邪气入侵或者脾虚等,破坏四肢的濡养,导致四肢痛等等。

就疼痛的特点而言,主要因为引起濡养失和的原因具有特殊性。

若由瘀血引起的濡养不和,因为瘀血为有行之邪又留有定处,对机体组织的形质有明显刺激,故可见刺痛。

若由风邪引起的濡养失和;因为风性善行而数变,故可见串痛。

若筋脉濡养失和,结合筋脉循行分布,可见掣痛。

若因火邪濡养失和,可见灼痛。

寒邪引起的濡养失和,可见冷痛。

若有单纯的精血不足,经脉失充引起的濡养失和,则可见空痛,有空虚感。

等等,难以全数。

综上所述,从生理、病理、治疗运用等方面的分析,可以说明诸多原因引起的疼痛,都是由于机体(形与神)的濡养失和,由神来感知的一种症状。

(在论文写作及打印的过程中,某些老师及同学给予较多帮助,深表感谢!) ◆中医论治血证娄立娟1,张拴成2,赵欣铭3(1.石家庄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白求恩校区,河北 石家庄 050081;2.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91;3.河北省体检中心检验科,河北 石家庄 050000)收稿日期:2009-02-20作者简介:娄立娟(1976-),女(满族),河北石家庄人,助教,硕士,研究方向:中药学。

摘 要:血是运行于脉中具有营养和滋润作用的红色液体,正常情况下循行流布周身,可以营养人的脏腑组织、官窍,外达皮毛,可营养皮毛,使皮毛荣润有光泽。

体内血液一旦发生了异常变化,则对全身各个组织器官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而导致人体发生不同的疾病。

主要从与血的生成运行有关的脏腑、血证的常见证及中医角度来辨证论治血证3个方面阐述。

关键词:中医;辨证论治;血证中图分类号:R25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2X (2009) 08- 0022- 02Chinese Medical Treatment of BloodLOU Li-juan 1,ZHANG Shuan-cheng 2,ZHAO Xin-ming 3(1.Bethune Campus of Shijiazhuang Medical College, Shijiazhuang 050081,Hebei,China;2.Colle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ebei Medical University, Shijiazhuang 050091,Hebei,China;3.Hebei Medical Examination Center,Shijiazhuang 050000,Hebei,China)Abstract :The blood is running in the veins with the role of nutrition and moisture of the red liquid, normally spread through the whole body line can be one of the organs of nutrition organizations, intelligence officials and outside hair, fur to nutrition, so nutrition shiny fur. Upon the occurrence of blood abnormalities, the various tissues and organs of the body will have a certain impact, resulting in the occurrence of different human diseases. In this paper, the generation of blood from the operation of the organs, blood evidence and the evidence of the common point of view of TCM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on three aspects of blood evidence.Key words :Chinese medicine; disease identification and treatment; blood symptom11卷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血是运行于脉中而循行流注全身的富有营养和滋润作用的红色液体,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正常情况下循行流布周身,可以营养人的脏腑组织、官窍,外达皮毛,可营养皮毛,使皮毛荣润有光泽。

一旦血的生成循行发生了问题,则对全身都会产生影响。

1 与血液的生成循行有关的脏腑1.1心 心主血脉,心行血以输送营养物质,使全身都得到充足的营养,维持正常的功能活动,从而促进血液的生成;水谷精微通过脾的转输升清作用,上输心肺,在肺吐故纳新之后,复注于心脉化赤而变成新鲜血液。

《侣山堂类辨》说:“血乃中焦之汁,流溢于中以为精,奉心化赤而为血”,另《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有“心生血”之说。

全身的血液依赖心气的推动,通过经脉而输送全身,发挥其濡养作用。

1.2脾胃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脾胃所化生的水谷精微是化生血液的基本物质。

脾的统血功能可以统摄控制血液在脉中运行,防止溢出脉外而引起各种出血。

1.3肝 《素问·六节藏香论篇》云:“肝……其充在筋,以生血气。

”肝在五行中属木,应春日生发之气,正是这种生生不息之气,有助于脾与心的生血功能。

肝的藏血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防止失血。

肝的疏泄功能能调畅气机,对血液通畅地循行起着作用。

1.4肺 肺朝百脉,肺主一身之气而司呼吸,调节着全身的气机,辅助心脏,推动和调节血液的运行。

1.5肾 肾在血液的生成中主要有两方面的作用:肾中精气化生元气,促进脾胃化生水谷精微,进而奉心化赤为血;肾藏精,精血互化,精血同源。

2 血证的常见证2.1血虚 主要体现在生成不足和丢失过多两个方面,导致血的营养和滋润功能减退,以致脏腑百脉、形体官窍失养的病理状态。

因肝藏血,心主血,故血虚病变多与此两脏表现最为明显。

2.2血瘀 指血液运行迟缓,流行不畅,甚则血液瘀结停滞成积的病理变化,多因气滞、气虚、痰浊、血寒、血热等引起。

2.3出血 血不偱经运行溢出脉外而出血,多因血热迫血妄行、肝不藏血、脾不统血、外伤等引起。

3 血证的中医论治3.1治血必先治气 从阴阳角度来说,气为阳,血为阴,阴阳互根互用,故气血相互为用,二者关系极为密切,治疗血证应遵循“治血必先治气”的原则。

因为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结则血瘀,气虚则血脱,气盛可迫血妄行,气不谧则血难宁。

气有余便是火,火盛可迫血妄行,动络失血,故治疗宜先降其气,即降其火。

故对气有余者,多采用行气、降气之法调治,这是治血必先理气之法。

气不足即气虚者,气虚不摄血易产生血脱之症,可造成血脱气溃而危及生命,此时血去不能补阴,而在于存阳即气,故必先补气,则可达到留得一分气,即留得一分血,亦即留得一线生机。

血留气存,气血就有了生化之机。

清·赵献可:“盖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无形而能生有形也”也充分说明了治血脱者先益气,补无形生有形也:血脱者治气,血瘀者治气目的则是气行则血行;由上可推断血证不论虚实,治气确实可达到治血的目的。

3.2调脾也为治血之要务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灵枢·决气篇》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

”说明血虽生于心,必得饮食之精微,由脾运输,上奉于心,心得之变赤而为血;并且脾气有统摄血液的功能,所以治疗血证必须重视治其脾胃。

3.3止血 消瘀 宁血 养血为治血四要法 清·唐容川对治血提出“止血、消瘀、宁血、补血”四要法,对治疗血证有其临床指导意义。

(1)止血:止血适用于出血证。

治出血,不重在止血,而重在治其出血原因。

①清热止血:适用于因热迫血妄行而引起的出血,多以心、肺、肝、胃有热引起的以吐血、衄血、咯血等上部出血为主,治疗多以清热凉血药为主,如生地黄、丹皮可清热凉血,再配以黄芩、栀子、黄连等药可清心、肝、肺、胃之热,再加以一些常用止血药如白茅根、白及等药进行配伍即可止血。

②补气止血:用于气虚不摄血引起的出血,多以下部出血如便血、崩漏等为多见,这里的“气”多指中气,中气有升提作用,与脾密切相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