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证史

合集下载

中学历史教学中图像证史路径初探陈周

中学历史教学中图像证史路径初探陈周

中学历史教学中图像证史路径初探陈周发布时间:2023-07-15T09:21:40.575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3年9期作者:陈周[导读] 图像是中学历史教学中常用史料之一,从图像中不仅可以获得历史知识,也能教授学生一定的史学方法。

本文从三个层次探究图像证史路径,分别是提取信息的路径、解读信息的路径和判断史料价值的路径。

上海市嘉定区黄渡中学上海嘉定 201805摘要:图像是中学历史教学中常用史料之一,从图像中不仅可以获得历史知识,也能教授学生一定的史学方法。

本文从三个层次探究图像证史路径,分别是提取信息的路径、解读信息的路径和判断史料价值的路径。

关键词:图像中学历史证史图像,作为一种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史料,其生动性、形象性深深地吸引了学生,能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同时,图像使逝去的历史亲切地再现眼前,拉近了历史与学生的距离,帮助学生感知历史。

正因为如此,在历史课中运用图像进行教学会深受学生欢迎。

在新的统编历史教材中,图像教学又焕发出新的活力,我们认为,图像教学还将有助于传达“论从史出、史由证来”的史学思想,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历史学习方法,从而达到“授人以渔”的教学成效。

英国学者彼得·伯克的写了《图像证史》一书,就引起了历史学家和历史学爱好者的广泛关注与兴趣。

其所谓图像(images),不仅包括各种画像,还包括雕塑、摄影照片、电影和电视画面等所有可视艺术品。

它们不仅记录着历史,也是解读历史的重要证据。

然而,我们又该从哪个角度去恰当得解读这些图像背后包含的历史信息呢?受本书及一些老师的启发,我认为可以有以下几个路径:一、获取历史信息的路径1、看到什么证什么。

梁启超先生将获取史料的途径分为“文字记录者”和“文字记录者以外”两种,图像就属于后者,是一种非文字史料,但它包含的信息往往是文字史料所不能比拟的。

在一般情况下,它含有的信息量更大、更具体、更形象,是无法用文字史料完全表达得出的。

维度释词限度及方法: “图像证史”之解读

维度释词限度及方法: “图像证史”之解读

维度释词限度及方法:“图像证史”之解读“图像证史”是指通过图像来进行历史研究和史实证明的方法。

这种方法主要侧重于利用图像作为历史文献,可以是照片、绘画、电影、视频等形式的图像材料,从中获取历史信息,并以此进行历史研究和史实证明。

它的出现为研究历史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手段。

图像证史的一个重要维度是信息获取。

通过对图像进行研究和解读,可以获取大量的历史信息。

比如对于历史事件的研究,可以通过分析事件发生地的照片或视频来获得当时的环境、人物、事物等方面的信息,帮助研究者还原历史事件的真实情况。

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肖像画或雕塑进行研究,可以了解到当时的服饰、面貌、特征等方面的信息,有助于研究者更加全面地了解历史人物的形象。

在进行图像证史研究时,需要注意限度。

图像作为历史文献,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图像所呈现的只是瞬间的影像,无法展示事件的全貌和时间的演变。

图像也可能受到拍摄者或制作者的主观意识和审美观念的影响,从而存在一定的失真和误导性。

对于一些历史事件或人物,可能由于时间久远或其他原因,相关的图像材料很少或已经丢失,因此也会对研究造成一定的限制。

为了克服这些限度,图像证史的研究方法变得尤为重要。

在进行图像证史研究时,研究者首先需要对图像进行鉴别和检验,确保图像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研究者需要综合运用相关的历史文献和资料进行对比和印证,从而增加研究的可靠性。

研究者还要学习和掌握图像分析的方法和技巧,包括对图像的构图、色彩、线条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解读,以揭示图像中所蕴含的历史信息。

研究者还需要关注图像的社会背景和历史背景,从而更好地理解图像中所呈现的历史意义。

图像证史是一种通过对图像进行研究和解读的历史研究方法。

通过图像证史,可以获取丰富的历史信息,拓展历史研究的角度和深度。

尽管图像作为历史文献也存在着一定的限度,但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技巧,可以克服这些限度,从而更好地开展图像证史的研究。

可见之不可见性 论图像证史的有效性与误区

可见之不可见性  论图像证史的有效性与误区
可见之不可见性 论图像证史 的有效性与误区
目录
01 一、图像证史的有效 性
03 三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结论
02 二、图像证史的误区 04 参考内容
在历史的研究与书写中,图像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而,图像证史的有 效性和误区却并非一目了然。本次演示将围绕“可见之不可见性”这一主题,探 讨图像证史的有效性和误区,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一些启示。
总之,图像证史是历史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有效性和误区都需要我 们认真思考和把握。通过不断提高图像解读和分析能力,以及充分运用多种类型 的历史证据,我们可以更好地揭示历史的真相和全貌。
参考内容
在历史的研究与书写中,图像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而,图像证史的有 效性和误区却并非一目了然。本次演示将围绕“可见之不可见性”这一主题,探 讨图像证史的有效性和误区,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一些启示。
一、图像证史的有效性
1、图像的历史与证史
图像作为一种历史记录方式,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史前时期,人类就已开 始通过绘画、雕塑等手段记录生活和历史。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摄影、电影等 现代图像媒介相继出现,为历史研究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料。图像在证史中的作 用也日益凸显。
2、图像证史的优势
图像证史具有形象直观、信息丰富等多重优势。图像可以生动地展现出历史 事件、人物和社会风貌,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同时,图像还能提供文字无 法传达的信息,如建筑风格、服饰特色等,为我们还原历史提供了更多的线索。
图像证史的一个常见误区是过于依赖图像的主观性。一些研究者往往将图像 视为艺术作品,而非历史证据,从而忽略了图像背后的事实。例如,一些照片可 能经过摄影师的艺术处理,夸大或歪曲了事实,如果仅从图片本身出发,就可能 得出错误的结论。

图像如何证史

图像如何证史

团结报/2010年/3月/25日/第007版文化周刊史学图像如何证史——读彼得・伯克《图像证史》张炜“图像”一词包含内容广泛,如各种画像、雕塑、浮雕、摄影照片、电影和电视画面、时装玩偶等工艺品、奖章和纪念章上的画像等所有可视艺术品,以及地图和建筑等等,它与历史的关系历来都很微妙。

一方面,历史学家通常最看重的是文字记录,尤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旦落笔成文,就被奉若神明,正所谓“一字抵万钧”,而图像则是不足道的骗人把戏;但另一方面,历史学家常常又无法抵御图像的“诱惑”,因为很多历史情形并无任何文字记载,仅有各种图像留于后世,要想了解某一阶段的历史,就只有诉诸图像。

此外,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即使是文字与图像并存,图像的作用也不可小视,有时会起到对文字的补充作用,有时则会比文字记录来的更加真实。

有鉴于此,如何定位图像的功用,让它最大程度地发挥史料功能,就是一个重要的史学理论与实践的问题,而在时下由多媒体营造出的“读图时代”中,就更显示出了对其关注的必要性。

剑桥大学文化史教授彼得・伯克在其著作《图像证史》(杨豫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中探讨的就是此一问题,作者在该书“导论”中明确指出,写作本书的目的有二:一是鼓励此种证据的使用,二是向此种证据的潜在使用者告知某些可能存在的陷阱。

伯克认为,目前的状况依然是历史学家没有足够认真地把图像当作证据来使用。

例如,使用摄影档案的历史学家人数相当少,相反,绝大多数历史学家依然依赖档案库里的手抄本和打字文件。

历史学的专业杂志很少刊登图片,即使杂志同意刊登图片,愿意利用这一机会的作者也很少;即使有些历史学家使用了图像,在一般情况下也仅仅是将它们视为插图,不加说明地复制于书中。

历史学家如果在行文中讨论了图像,这类证据往往也是用来说明作者通过其他方式已经得出的结论,而不是为了做出新的答案或提出新的问题。

但是确也有极少的历史学家已经把图像当作证据来使用,尤其是那些研究书面档案非常缺乏或根本不存在的历史时期的一些专家。

维度释词限度及方法: “图像证史”之解读

维度释词限度及方法: “图像证史”之解读

维度释词限度及方法:“图像证史”之解读“图像证史”是一种新颖的历史研究方法,它的核心是利用图像素材来研究历史问题。

但是,这种方法存在一些限度和需要注意的维度,下面将对其进行详细的释词。

一、限度1. 图像素材的缺乏虽然图像越来越成为我们获取历史信息的重要途径,但是在某些历史时期或领域,相关的图像素材可能极为有限或存在严重的文化保护问题。

比如考古领域的出土文物缺乏清晰的图像,很难用图像证史来研究;再如古代书画作品,由于存在保护限制,研究者很难通过图像来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2. 图像面临的时间限制图像素材中所呈现的历史事件或现象是有时间限制的。

尤其是在数字化时代,图像的演化速度也在不断加快,过去的图像材料可能会被新的图像所替代。

因此,我们必须考虑到图像材料本身是一种时间特征,不能简单地把它当做一个静态的历史载体来看待。

3. 图像本身的叙事局限很多图像素材本身就有一定的叙事局限,它们可能只是特定历史事件或人物的一种表现形式,而不是全部的历史真相。

因此,在运用图像证史的方法时,我们必须针对相关图像的叙事做出分析和评估。

二、方法在进行图像证史研究时,首先要选择有代表性、可靠性高的图像素材。

这些素材应该具有一定代表性,可以用来反映历史事件、现象、文化背景等方面的状态。

2. 了解图像素材的来源和制作背景对于选择的图像素材,我们需要尽可能了解其来源和制作背景,以便更好地理解其叙事特征、制作技术、意图等因素。

同时,还可以借助相关的史料资料来进一步解读图像本身所呈现的历史内容。

3. 运用多重维度进行分析在对图像素材进行分析时,应该运用多种维度进行考量和分析,比如图像本身的叙事形式、图像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的时空背景、图像的制作技术等方面,这样可以获得更完整的历史信息。

4. 综合运用多种史料资料在使用图像证史进行研究时,需要充分利用其他史料资料,比如文字史料、口述资料等,以此延伸和加强对历史事件或现象的理解,避免单一依赖图像素材产生的误解。

从《图像证史》到“艺术图像史”-精选文档

从《图像证史》到“艺术图像史”-精选文档

从《图像证史》到“艺术图像史”一、国内外关于“园林图像史/图像园林史”的研究现状与趋势国内外对于园林艺术史的相关研究主要是从理论建构分析的视角阐述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生成、发展与流变的历史与机制原因,与“园林史”相关的学术成果既有对特定作品的分析,也有对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地域风景营造历史的归纳与总结。

相关国外学者如法国的柯南等主编的《城市园林:园林对城市生活和文化的贡献》从社会文化生活各个角度阐释了园林的功用、发展与意义,法国学者梅泰理即以“司马光的独乐园”等作为其范例,从生活环境着眼分析了园林是如何被营造出来的。

英国的杰里柯的《图解人类景观》以“环境、社会历史、哲学、表现、建筑、景观”为论述骨架,也全面地梳理了中国园林营造的形式表现与深层原因。

国内学者如周维权的《中国古典园林史》,他以历史分期及园林发展演变过程为纲,详细地介绍了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历史。

徐德嘉的《中国古典园林植物配置》是以苏州园林作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了传统绘画美学是如何影响古典园林植物造景这一主题的。

着眼于版画进行研究的学者,如版画史大家郑振铎的《中国古代木刻版画史略》、《中国版画史图录》等,周亮的《武林古版画》、《明清戏曲版画》,汉语大词典出版社编的《中国古代小说版画集成》,王伯敏的《中国版画通史》,张道一的《中国木版画通鉴》等等,其他专论版画的有韩春平的《明清时期南京通俗小说创作与刊刻研究》、孔国桥《“在场”的印刷――历史视域下的版画与艺术》等等。

而且,目前国内“园林艺术史”研究现状大多集中于现存园林遗迹(如拙政园等)与园林古籍文字性梳理(如李格非《洛阳名园记》、计成《园冶》等)这一范畴,然而园林史所涵盖的内容却更加复杂多样。

园林艺术史的研究所涉及到范畴相当广泛,包括建筑史、绘画史、文学史、社会变迁史等等诸多学科,多学科综合研究不是目的,而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认知园林艺术变迁史,须从园林考古学、风景园林典籍整理、园林社会学等多学科进行交叉综合研究。

看得见的历史――“图像证史”与史学研究

看得见的历史――“图像证史”与史学研究

看得见的历史――“图像证史”与史学研究摘要:在历史学研究中,图像资料的广泛应用和图像叙事的转向,拓宽了传统史料的范围,扩大了传统史学的研究对象,极大冲击了传统史学的研究方法。

历史学在当下面临许多新挑战,“图像史学”可能是应对这类挑战的另一条新出路。

关键词:图像;图像证史;史学研究1 图像与“图像证史”图像文本是一种十分古老的史料形式,与人类文明的存在如影随行。

原始人居住的洞穴中就有不少岩画,用来描绘古人的生产生活,寄予他们对未知的想象和未来的憧憬。

在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后,也一直有很多记录生活、传导信息的图像留存。

19世纪中期以后,摄影技术的出现,照片逐渐取代了绘画的作用,或可以说为图像文本增加了新的形式,即影像文本。

影像不用翻译就可以通行于世界,在文化传播中有其不可替代性。

有关影像的著作不断涌现,影像资料越来越受人关注。

在“影像史学”呼之欲出的当下,与此相关的理论探讨却有些滞后。

这一方面最有影响的专著是英国历史学家彼得?伯克的《影像证史》。

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关于如何将影像(images)当作历史证据来使用。

他说,写作本书的目的有二:一是鼓励此种证据的使用,二是向此种证据的潜在使用者告知某种可能存在的陷阱。

”[1](P3)彼得?伯克不仅为图像能够作为史料进入历史学家的视野提供了合法依据,而且指出影像文本作为叙事文本的另一种形式在历史研究中相比传统的文字资料,自身可能存在的缺陷与不足。

在现存的中国图像文献中,除了传统的以事件、人物、山水等为主题的图画之外,更有为数不少的其他形式的图画,如舆图、纪事图、记实图等。

宋元以来,学人编有不少“图录”。

尤其清代处于从古代社会步入近代社会这一特殊的历史阶段,中国与世界的联系逐渐密切,因此,朝廷上下,四海内外,以图记事、纪史者甚多。

图像内容极为丰富,从社会到自然,从朝廷到边塞,小至一砖一木,大至天下要事,无所不绘。

这就扩大了图画作为历史资料的范围。

19世纪中叶照相技术出现后,又留下不少关于事件、人物和事物的照片,这些都可统称为“图像”或者“影像”。

回归史料本身——图像证史问题的档案学思考路径及其反思

回归史料本身——图像证史问题的档案学思考路径及其反思

回归史料本身——图像证史问题的档案学思考路径及其反思杨毅;单旭东【期刊名称】《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24(23)3【摘要】图像证史问题既是传统艺术史领域的重要议题,也是图像研究进入历史学领域的重要前提。

图像虽已作为新的史料依据和证据来源进入历史学实践,但图像资料在“可信度”与“清晰度”上的困境,以及其作为文字叙述补充的附属地位影响其入史的限度与可能性,引发历史学理论层面对于史料观念的思考。

此番问题的讨论究其根源在于当前史学领域虽在应用领域关注图像史料,但是仍旧未能脱离文字史料研究的路径惯性,因此也就未能对图像自身特殊的记录方式及其所决定的多元内容信息予以理论视角的明晰。

以档案学视角重新审视图像证史的问题本质与作用机制,借图像资料本身的档案属性与史料特质,图像得以进入历史研究的视野进而成为客观、原始的文本依据,继而完成图像入史的研究前提;而要真正实现图像证史的目的,则要全面的认识图像的内容构成及其所对应的历史联系,以更为详细、全面的文献记载还原更为复杂、多面的历史事实。

所以图像证史问题的讨论要回归图像史料的记录特性本身,在史料的求真、求新之外更要求全,在实现完整、系统的史料观念认知与运用的同时,也为更多的相关问题提供思路与方法借鉴。

【总页数】10页(P56-65)【作者】杨毅;单旭东【作者单位】云南大学【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05【相关文献】1.图像与历史——美术史写作中的“图像证史”问题2.图像时代与文学研究变迁——中国文学研究图像史料著作图像情境性问题反思3.艺术史书写的图像启示:彼得·伯克《图像证史》的批判与思考4.“图像证史”方法的意义与限度——关于《踏摇娘》演剧图像的戏曲学术史反思5.“图像-历史”:“历史3”何以可能--对图像证史的反思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像证史
图像证史,顾名思义就是用图像记载、证实历史。

记录历史是用文字的方式,而历史所说的是往年的陈迹,不可能身临其境,对很多问题都难以理解,那么图像是否可以作为文本的来证史,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问题。

历史研究重文字而轻图像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图像最多充当文字叙述的配角一直未被重视,东汉的王充在《论衡·别通》中提出图像无用论,他认为文字比图像更能真实地反映古贤的思想与行为。

张彦远批驳过王充的论点,他强调“史为掌图之官”的观念。

郑樵从图像的认识论角度,批评了前人“尽采语言,不存图谱”的做法,在《通志》中创立“图谱”一略,建立了重新将传世的图像资料纳入史学框架的模式。

不过郑樵只是在理论上强调了图像的重要性,实际上仍以文字为重。

南朝谢赫在《古画品录》中说“千载寂寥,披图可鉴”,他肯定图像能帮助我们更生动地见证历史的同时,也在警示我们,阅读图像的历史,一如阅读文字的历史,需要我们的鉴识。

不仅在中国,西方也有对图像运用问题激烈讨论的历史。

瓦尔堡致力在“图像文本”的基础上构建文化史,他将历史理解比喻为“视像”,强调直接与往昔接触的感觉。

以图像来证史之所以争议,是因为图像表面的直观性和深层的复杂性,就是图像真实性的问题。

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可谓是实录报道,它真实表现了韩熙载抑郁不得志的状态,而且还详细地记录了当时的衣冠文物制度、灯烛乐器的形态等。

说到图像的真实性,人们通常以为摄影作品是最真实可靠的,其实不然,照片可能不会说谎,但骗子可能拍照,照相机记录的东西取决于摄影师的观点,摄影师的择取,而其他视觉图像如绘画等更是如此了。

图像与文献都是历史的证据。

图像能否在历史研究过程中产生作用,关键是要发展出一套批评、考证和解读图像的方法。

我们应该辩证的看待这个问题,的确绘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期间存在作者的主管臆断和评价,但依然具有很高的真实性和价值。

第一,图像的记载作用
图像与文字一样承载着历史,是对历史如实的记载。

例如19世纪新古典主义画家大卫的代表作品《拿破仑一世加冕大典》,画家忠实记录1804年12月2日在巴黎圣母院隆重举行的国王加冕仪式。

画面上背对教皇、头顶桂冠的拿破仑正在为跪在他面前的妻子加冕,在两侧作为背景存在的人群,是拿破仑从欧洲各地邀请来的有声望的客人以及各国大师。

拿破仑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当时的法国仍然是封建君主专制的国家,教皇权利高于一切,拿破仑加冕这一历史事件是欧洲资本主义战胜封建主义的标志,而画家大卫就是用绘画的手段宣扬当时的事件,这幅高6米,宽近10米的油画,帮助人们想象着当年拿破仑登基时的奢华场面和威严气氛,真实的记录了这段历史。

第二,图像证史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
历史需要记载,有记载才有历史。

都说没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是无法考证的历史,却没有承认图像对历史记载的重要性。

一直忽略图像证史的有效性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怀疑其真实程度,那么在文字出现以前的历史又何以证明。

从出土的文物上我们知道最早的文字是商周时期的甲骨文和金文,甲骨文也是由图像而来,是象形文字,在其出现形成之前,人类用于交流记录的方式就是图像。

距今至少一万年前的阿尔塔米拉洞窟岩画,是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作品。

洞窟壁上画有野牛、驯
鹿等动物,表现的是原始人祈求狩猎成功的巫术活动,反映原始人类真实的状态和心理。

由此可见图像具有证明历史的作用,增加可信度。

再造历史形象,增加历史的厚重感。

第三,对未来的展望
我们已经进入了新媒体时代,图像的概念也已经不是一幅画或一张照片。

绘画也发展成为各种形式,装置艺术,行为艺术等当代艺术形式都通过不同的形态传递着信息。

我们随身携带的手机甚至都可以成为记录历史的工具,媒体工具使得瞬间成像更具有客观性,视觉图像应该成为有效的历史文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