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如何证史

合集下载

图像史料教学新探以图像的“际遇”为视角——解2020年高考历史全国Ⅱ卷第25题所思

图像史料教学新探以图像的“际遇”为视角——解2020年高考历史全国Ⅱ卷第25题所思

60Huaxia jiaoshi jiaoyu图像史料是中学历史教学也是高考历史试题经常考查的一种重要史料。

在解析2020年高考历史全国卷试题的过程中,笔者意识到观察图像的视角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图像史料价值的呈现。

目前从整体上看,中学历史图像史料教学相比于文字史料教学是明显滞后的,这突出表现为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图像证史的视角方面过于局限,对图像史料的价值也没有充分挖掘。

要知道,关于图像证史的学术研究早已突破了单一的“内容”视角,深入到了图像证史的“作者”和“社会”视角。

[i]这类研究提示我们在图像史料教学过程中,不仅需要解读图像自身的内容乃至寓意,还应着力于解读图像背后的作者以及图像所引发的社会反响。

除以上提及的三个视角之外,我们在图像史料教学的过程中也应意识到图像有着自身的历史际遇,(例如历史上有的图像时而出现,时而湮没;时而被推崇,时而被严禁。

)这一观察图像的视角姑且称之为图像的“际遇”视角,这一视角对于挖掘图像的史证价值是非常重要的补充,可以说图像能够证史,图像的历史际遇亦能证史。

一、解题所思图像史料的价值与观察视角问题首先回顾2020年高考历史全国II卷第25题:敦煌莫高窟61号洞中的唐代壁画“五台山图”中有一座“大佛光之寺”,梁思成、林徽因按图索骥,在山西五台山地区发现了其实物——佛光寺。

这一事例说明此类壁画( )A.创作源于艺术想象B.能完整还原历史真实C.可与文化遗存互证D.价值来自学者的发掘就学生做题而言,此题并不难选出正确选项,但是作为老师,总是习惯性地对试题抱有一种反思:它究竟想考什么?与之同类型的题目有哪些?它还会有其他考查形式吗?诸如此类的问题。

无独有偶,这年全国I卷第25题也考查了艺术作品(步辇图)的史料价值,也属于图像证史的范畴。

就上题而言,考点直指史学理论与图像证史,具体到图像史料的价值问题——敦煌壁画与五台山佛光寺的文化遗存相互印证,恰好彰显了图像作为一种史料的重要价值。

艺术史研究方法初探

艺术史研究方法初探
漫 主义画家泰奥 多尔 ・籍里柯历时 1 8个月
三 、文 字证史
正如上文提及 , 文字在记 录史事方面一
学的批评 、考证和读解艺术史 的方法 ,真正 做到忠于史 实,还原史实 。
◆考文献
r 1 J曹意强 , 《 艺术史 的视野 》 ,杭州 ,中国 美术学院出版杜 。 2 0 0 7 r 2 j 潘尼・斯 帕克 , ( 2 0 世纪艺术与文化导 论》 。英 国,A l l e n & U n w i n出版社 ,1 9 8 6 r 3 j大卫 ・卡里尔 , 《 艺术史写作原理 》 ,北 京 。吴潇雷 译 。中国人 民出版社 r 4 j约翰 ・基西克 , 《 理解艺术 > ,朱 军 译 ,
被认 为是 西方美 术史上 最值得 夸耀 的男 性 人体之一 。而在摇 喊着思想开放的当下 。 在 中国国家博物馆建馆 1 0 0 周年 的纪念 日。 央
视新闻频道的新闻报道播出时, 现场展出的 米开朗基罗的著名雕像 《 大卫》的生殖器部 位却被打上马赛克, 有许多网友笑称,以后
最美 的蒙娜丽莎也要给她穿衣遮羞 。
德国杰 出的历史学家雅各布 ・ 布克哈特
认为 “ 只有通过艺术这一媒介 , 一个时代最 私 密的信仰 和观念才能传递给后人 , 而只有 这 种传递方式才是最值得信赖 ,因为它是无
意 而为的。 ” 无怪乎 , 艺术是发 自内心的 , 无意而为
四、结言
对于争论 了近百年 的图像 证史或 是 文 字证史 , 笔者认为 , 没有任何一个单一的方 法论 能够提供 一种 占主导 地位 的阐释艺 术
探索争鸣 2 0 1 3年 7期 ( 中)
艺术史研究方法初探
胡 因慧
( 江西师范大学 江西 南昌 3 3 0 0 0 0 )

从《图像证史》到“艺术图像史”--明清戏曲小说版刻插图的园林图

从《图像证史》到“艺术图像史”--明清戏曲小说版刻插图的园林图
其 “ 现代性与当代性” 实践指 向应是一个相 当精妙的渠道——基于历史经验意义的一种设计方法论 。 关键词 : 明清戏曲小说 ; 版刻插 图; 园林 图像 ; 艺术 图像 史; 方 法论 中图分类号 : 1 2 0 7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C N6 1 . 1 4 8 7 一 ( 2 0 1 4 ) 1 1 - 0 0 2 7 - 0 6
国 内外 关 于 “ 园 林 图像 史 / 图像 园林史 ” 的研 园林史所涵盖 的内容却更 加复杂多样。园林 艺术史 的研 究所涉及 到范畴相当广泛 , 包括建筑史 、 绘画史 、 文学史、 社 究现状与趋势 国 内外对 于园林艺术史 的相关研究 主要是从 理论建 会变迁史 等等诸多学科。多学科综合研究 不是 目的, 而是 构分析的视 角阐述 中国传 统园林艺术 的生成 、 发展与流变 为 了更好 地理解 、 认知园林艺术变迁史 , 须从 园林考古学 、 的历史与机制原因 ; “ 园林史”相关的学术成果既有对特定 风景园林典籍整理 、 园林社会学等多学科进行交叉综合研 园林史” , 即可借鉴法国 作品的分析 , 也有对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地域风景 营造历史 究。如从生活方式的角度来研究 “ 的归纳与总结 。相关 国外学者如法 国的柯南等主编的 《 城 谢和耐 ( J a c q u e s G e me t ) 《 蒙元人侵前夜 的中国日常生活 》 的视角— 该书细致描述了中国历史上 的一个特殊 时期的 市园林 : 园林对城市生活和文化 的贡献 》从社会文化生活 各个 角度阐释了园林 的功用 、 发展与意义, 法国学者梅泰理 下层社会 民众生活 ; 英 国柯律格 ( C r a i g C l u n a s )则以中国 即以 “ 司马光 的独乐园”等作为其范例 , 从生活环境着眼 美术史尤其是 明清物质文化为研究专长 , 如在其 《 雅债 : 文 分析 了园林是 如何被营造 出来 的。英 国的杰里柯 的 《 图 征 明的社交 艺术 》中采用 了社会学 的视野捕捉 了文征 明 发掘了明代 图像与视觉 解人类景观 》以 “ 环境 、 社会历史 、 哲学 、 表现 、 建筑 、 景观” 与拙政园主王献 臣间的交往活动 , 为论述骨架 , 也全面地梳理 了中国园林 营造 的形式表现与 性 、 历史 中的视觉文化与物质文化等; 德 国雷德侯 ( L o t h a r 深层原 因。国内学者如周维权的 《 中国古典园林史 》 , 他以 L e d d e r o s e )的 《 万物 : 中国艺术 中的模件化和规模化生产 》 历史分期及园林 发展演变过程为纲 , 详细地介绍了中国古 揭示出中国艺术史中最为独特与深厚的标准化体系构建文 美 国高居翰 ( J a m e s C a h i l 1 )的 《 画家生涯 》研究了宋 典 园林 的发展历史 。徐德嘉的 《 中国古典园林植物配置 》 化; 是 以苏州园林作为研究对象 , 深入分析 了传统绘画美学是 末 以来画家的生活与工作 , 他的 《 江岸送别 ) ) 、 《 气势撼人 》 一为其对绘画风格的精辟形式 如何影响古典园林植物造景这一主题 的。着眼于版画进行 等亦基本上倚赖两个工具 : 研究 的学者 , 如版 画史大家郑振铎 的 《 中国古代木刻 版画 分析 , 另一则为其 以画家之身份背景及生活方式为探讨作 史略 》 、 《 中国版画史 图录 》等 , 周亮的 《 武林古版画 》 、 《 明 品 内涵之切入角色 。亦如 中国造 园学倡 导者和奠基人陈 清戏曲版画 》 , 汉语大词典出版社编的 《 中国古代小说版画 植在 1 9 3 4年编撰出版的我国第一本造园学专著 《 造 园学 概论 》中对于园林艺术研究所提 出的专业 陛要求 : “ 造园学 集成 》 , 王伯敏的 《 中国版画通史 》 , 张道一 的 《 中国木版画 通鉴 》等等 , 其他专论版画 的有韩春平 的 《 明清时期南京 云何 ?乃关于土地之美的处置 , 而为系统的研究者也 , 其技 通俗小说创作与刊刻研究 》 、 孔 国桥 《 “ 在场” 的印刷—— 术日 : ‘ 造 园术 ’ 。……造园为美化土地之技术 , 故亦为艺术 之分 派 , 然其意匠 , 与他种艺术异趣。盖 ‘ 造 园’云者 , 于 历史视域下的版画与艺术 》等等。 以满足户外之居住 、 休养 、 享乐等生 而且 , 目前 国内 “ 园林艺术史”研究现状大多集 中于 大地上利用 自然材料 , 对于各种要素 现存园林遗迹 ( 如拙政园等 )与园林古籍文字性梳理 ( 如 活上实际的要求者也。故其设计至为复杂 , 李格非 《 洛阳名园记 》 、 计成 《 园冶 》等 )这一范畴。然而 须充 分了解 , 始可从事 , 不然 , 未有不失败者。若仅 由建筑

图像说史:开拓历史解释的形象化路径

图像说史:开拓历史解释的形象化路径

图像说史:开拓历史解释的形象化路径作者:林颖刚来源:《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2019年第114期【摘要】图像为主的历史解释形象化路径,是新课标下立德树人、培养核心素养的极具开拓性意义的实践。

本文以《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一课为例,笔者进行了积极的教学探索和反思。

【关键词】历史解释;图像;课堂有效性在高中历史的教学实践中,作为核心素养之一的历史解释--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既是最基本的思维活动,又经常是决定历史课堂是否有效的关键。

尽管现在大多数的课堂里,老师们都以各种历史材料为依据进行不同程度的解读,但如何运用形象、直观的图像(主要指的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留存的照片、漫画等,也包括某些后人对历史事物进行解读的漫画)与历史互证,培养和考查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还是得多花功夫进行新课标下的开拓试验。

本文以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I《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一课为例,浅析历史教学中的“图像说史”。

一、漫画实证:“小毛驴”或其它?《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是第七单元《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中的开篇第一课,基础目标是了解二战后各种力量的变化;认识冷战的基本特征;理解冷战与世界格局的关系。

围绕二战后国际力量分析,为突破以往教学的平淡无奇,我挑选了一幅形象生动的漫画切入,结合文字材料引发学生思考并对之质疑:材料一:丘吉尔在1943年德黑兰会议上说:“我的一边坐着一条腿搭在另一条腿上的巨大的俄国熊,另一边是巨大的北美野牛,中间坐着的是一头可怜的英国小毛驴。

”——中学试题材料,出处不明材料二:“(德黑兰会议)这是我一生中值得纪念的一刻,我右边坐着美国总统,左边是苏联的主人。

我们三人一起,控制了全世界绝大部分海军和四分之三的空军,可以指挥将近两千万军队,进行着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一场最可怕的战争。

”——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下)第四部第七章第273页问题设计:两则材料相比,哪则材料更可信?两则材料分别表明了什么?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二战末期通过召开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等形成的雅尔塔体系也就是按实力在世界上重新划分势力范围。

沈从文与服饰史研究的三重证据法

沈从文与服饰史研究的三重证据法

“偏见”:“要理解文物文化史的问题,恐 或没有意义,但这个问题过于复杂,不
怕要重新来,重新着手,按照旧的方式, 是孤立看图就能搞懂的。否则的话,则 二、服饰史研究中的三重证据法
以文献为主来研究文化史,恐怕做的很 图像不仅不能‘证’、反会淆乱‘史’。”⑧
有限。放下这个东西,从文物制度来搞
所以不能把某一时代图像上的服
045
艺术设计研究 2021 02 期
能等同于实物。对于实物的确认、分析 图像、文献三结合的方法”。他说:“1950 介理论对于服装史研究的三重证据法进
要依赖文献和图像,所以我们由此确定 年以后,沈从文在利用形象材料研究中 行更为清楚地阐述,可以看到三重证据
服饰史研究的三重证据 :实物、图像和 国古代物质文化史方面成果卓著。作为 法的提法更为科学,更有利于服饰史的
国古代服饰研究》,除有少量依据出土 和图像之间的区别。这可能是因为沈从 一样。物质文化史的各个领域研究都是
服饰实物,确实主要以图像为主。沈所 文还是更多考虑美术史的缘故,而没有 一样的,服饰史作为物质文化史的一部
说的实物,其实是指文物,他并没有对 真正贯彻他的物质文化史的研究。比如 分,而不是作为艺术史的一部分,其材
2、以图像为主结合文献
去推考清代的服饰,其不错者几稀。”结 真实的服饰,质料、结构、形式都真实
沈比较历史学家和文物学家的两种 论是“使用图像的证据,应纳回于其所 地呈现于其中,文字和图像都要落实到
研究角度时说 :“从我们学文物的人来 在的美术史之传统,只有纳回于图像的 对于真实服饰的研究和考证上。以沈从
历史研究对于史料可靠性判断的标 对于沈从文的服饰史研究,多重视其对 十分详尽,其实多辗转沿袭,未必见于 准始终是一个问题,人言人殊。历史学 某些具体朝代或具体服饰的论述,而忽 实用。”③ 沈以为各代制度存在着文本上

图像学 艺术史研究方法

图像学 艺术史研究方法

图像学艺术史研究方法首先,本文将探讨图像学艺术史研究方法的基本概念。

图像学艺术史研究方法是使用图像分析技术,以深入探讨艺术现象的的形式和功能的方法。

具体来说,它可以深入研究艺术现象的技术、材料、主题、技术、以及外部社会、文化、政治等因素,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复杂性。

图像学艺术史研究方法也承认艺术史不仅仅是研究历史,而是对艺术活动的全面考察,重视艺术史的实践,并考虑艺术的价值与功能。

其次,本文将探讨图像学艺术史研究方法的重要原理。

图像学艺术史研究方法采用多种多样的图像工具,这些工具可以有效地分析艺术作品,搜索视觉信息,其中包括图像分析、动画分析、照片分析、动态图像处理等等。

图像学艺术史研究方法还依赖于计算机技术,可以自动分析图像中的特征、颜色和结构,也可以解码图像中的文字。

图像学艺术史研究方法的另一个重要原理是,以理论为基础,对图像信号进行分析,以深入了解艺术现象的技术、内容等各个方面。

最后,本文将探讨图像学艺术史研究方法在其他领域的应用方法。

图像学艺术史研究方法不仅可以应用于艺术史研究,而且可以应用于其他领域,如人文社科研究、文学研究、考古学研究等领域。

同时,它还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古代艺术家对文学艺术的影响,以及研究各类文物的物理和几何学结构和视觉外观进行研究。

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不同艺术史时期的艺术文化、历史与艺术意义。

综上所述,图像学艺术史研究方法是一种新兴的研究方法,也是一门发展迅速的新兴学科。

它既注重对图像信号进行分析,以深入了解艺术现象的技术、内容等各个方面,又可以将图像学技术应用到其他领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不同艺术史时期的艺术文化、历史与艺术意义。

在未来,图像学艺术史研究方法将更加发达,也将为艺术史研究提供更多新的想法和研究方向。

生成性教学:漫画的证史价值

生成性教学:漫画的证史价值

声高涨 , 于压力 , 迫 蒋介 石暂 时放弃“ 外必 攘 先安内” 的政 策, 日民族统 一战线形成 。中 抗
国人 民一致对敌 ,粉碎 了 日 三个 月灭亡 中 本
身并不会说话 ,但 图像 中所蕴含的信息在欣 赏者 的角度上 可能会 有一定的出人。实际教
学过程 中,我们既要 引导学生认识 漫画证史
现偏差。
证 。图二统一战线 的史实可 以参考李 勇的史
统 抗 证史一大禁忌就是太 多的主观思想参与 料类 书籍 《 一战线大事记一 日民族 统一战
其中。 画是画 出来的 , 漫 画家的思想 、 观点 、 立 线 》 。图三淞 沪抗战的史实可 以走 出课堂 , 通
场将直接影响它所反映历史 的真 实性与可靠 过带 领学生参观上海淞沪 战争纪念馆 ,还原
证史一政 , 从史出 , 论 史论结合 ” 的史学 于历史 。 如何正确认识历史漫画的证史作用 , 点 , 望 日本 的 失 败 , 待 中 国 的胜 利 , 为 证来 , 盼 期 因
初中学生 知之甚少 ,个人认 为教师可从 以下 画家们都有着一颗“ 国心” 同一时期, 场 观念 。 中 。 这
分析这五幅图 , 不难发 现它 真是假呢?如何更客观 的提取信 息而不受到 分学生作 了交流 ,他们认为几 幅漫画很 明显 中国战场的泥潭。
预示着 中国必将胜利 , 毫无悬念 。究其 原因 , 们所反映的历史史实是客观 存在的 ,是符合 作 者主观情感的左右呢 ?这就需要其他 史料 历史档案 、 专业研究书籍等都是很好的 在于没有充分认识到漫画作 为历史证据 的一 时代背景 的,可见认识历史 漫画确实能在一 佐证 。
3 年代 , O 当时中国的情况是 , 日本侵 略者进 一 后与各地人 民友好相 处的局面 ,图七的标题 象所欺 骗!

图像证史——解读《三才图会》

图像证史——解读《三才图会》

图像证史——解读《三才图会》吕小川【摘要】Three Realms illustration(the heaven ,the earth and the human)is a magnitude book that comprises lots of volumes and has masses of pictures, in which the texts are appeared with related pictures in recording things and events. The book not only revivifies ancient people's daily lives for modern readers,but also imparts the folk's way of seeing the world to constitute an in-depth gain to the researchers. As in the vast volumes of ancient Chinese esthetics,picture works could only stand for the palates of the elites that have a say, while the tastes of the ordinary people comprising the maiority of population were overlooked. Therefore, it is of much significance to study Three Realms illustration which stands for the tastes of the ordinary people .%《三才图会》一书卷帙巨大,图像繁多,所记事物,图文并存,不仅向当代阅读者粗略还原了古代民众日常生活场景,而且对研究者而言,更深层的收获应该是看到了当时一般民众"观看世界的方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团结报/2010年/3月/25日/第007版
文化周刊史学
图像如何证史
——读彼得・伯克《图像证史》
张炜
“图像”一词包含内容广泛,如各种画像、雕塑、浮雕、摄影照片、电影和电视画面、时装玩偶等工艺品、奖章和纪念章上的画像等所有可视艺术品,以及地图和建筑等等,它与历史的关系历来都很微妙。

一方面,历史学家通常最看重的是文字记录,尤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旦落笔成文,就被奉若神明,正所谓“一字抵万钧”,而图像则是不足道的骗人把戏;但另一方面,历史学家常常又无法抵御图像的“诱惑”,因为很多历史情形并无任何文字记载,仅有各种图像留于后世,要想了解某一阶段的历史,就只有诉诸图像。

此外,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即使是文字与图像并存,图像的作用也不可小视,有时会起到对文字的补充作用,有时则会比文字记录来的更加真实。

有鉴于此,如何定位图像的功用,让它最大程度地发挥史料功能,就是一个重要的史学理论与实践的问题,而在时下由多媒体营造出的“读图时代”中,就更显示出了对其关注的必要性。

剑桥大学文化史教授彼得・伯克在其著作《图像证史》(杨豫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中探讨的就是此一问题,作者在该书“导论”中明确指出,写作本书的目的有二:一是鼓励此种证据的使用,二是向此种证据的潜在使用者告知某些可能存在的陷阱。

伯克认为,目前的状况依然是历史学家没有足够认真地把图像当作证据来使用。

例如,使用摄影档案的历史学家人数相当少,相反,绝大多数历史学家依然依赖档案库里的手抄本和打字文件。

历史学的专业杂志很少刊登图片,即使杂志同意刊登图片,愿意利用这一机会的作者也很少;即使有些历史学家使用了图像,在一般情况下也仅仅是将它们视为插图,不加说明地复制于书中。

历史学家如果在行文中讨论了图像,这类证据往往也是用来说明作者通过其他方式已经得出的结论,而不是为了做出新的答案或提出新的问题。

但是确也有极少的历史学家已经把图像当作证据来使用,尤其是那些研究书面档案非常缺乏或根本不存在的历史时期的一些专家。

例如,如果不使用阿尔塔米拉和拉斯科斯的洞穴绘画作为证据,确实很难写出欧洲的史前史,而没有陵寝绘画作证据,古埃及的历史将显得极为贫乏。

有些研究较晚时代的历史学家也非常认真地对待图像。

例如,近半个世纪以前,研究中世纪的著名历史学家戴维・道格拉斯曾明确地指出,贝叶挂毯是“研究英格兰历史的主要史料”,“应当同《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的描述以及普瓦提埃的威廉所做的描述相互参照,放在一起加以研究”。

又如拉菲尔・塞缪尔所承认的,正是在20世纪60年代中叶,他与同时代的一些人逐渐认识到摄影照片作为19世纪社会史的证据所具有的价值,可以帮助他们建构“自下而上的历史学”,把研究重点开始放在日常生活和普通民众的经历上。

历史学家传统上把他们的档案视为“史料”。

但是,档案的问世也得借助中介人组成的整个链条的运作,这些中介人不仅包括以前的历史学家,还包括整理和保存文件的档案人员,书写文件的书记员,当然还有证人。

正如荷兰历史学家古斯塔夫・雷尼埃在半个世纪以前指出的,应当用存留至今的过去的“遗迹”的观念取代“史料”的观念。

“遗迹”一词不仅指手稿、刊印的书籍、建筑物、家具、(因人类的利用而发生变化的)地貌,也指各种不同类型的图像,包括绘画、雕像、版画、摄影照片。

伯克认为,历史学家对图像的使用不能也不应当仅限于“证据”这个词上,还应当重视“图像对历史想象产生的影响”,即图像可以让我们更加生动地“想象”过去,一如库尔特・塔科尔斯基的名言:“一幅画所说的话何止千言万语”。

正是由于这些原因,伯克在书中支持并力图说明的一个基本论点便是,图像如同文本和口述证词一样,也是历史证据的一种
重要形式。

但是,在将图像作为历史证据时,也存在着很多或明或暗的陷阱。

例如,我们在对待人物肖像画时就应该注意几点。

首先,画好的人物肖像是一种艺术作品。

它像其他类型的艺术作品一样,是按照套式系统构成的,而这些套式仅仅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缓慢地变化着。

被画者的姿势和手势以及他们身边的附加物或物品都遵循着一定的套式,而且带有符号的意义。

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物肖像是一种符号形态。

其次,套式的目的是为了用特定的方式表现被画的人,通常按照人们喜爱的方式。

在15世纪,乌尔比诺公爵・费德里科・达・蒙特费尔特在一次竞赛中弄瞎了一只眼睛,因此总被画成侧面像。

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的下巴突出,但后人只是通过外国使臣写的对他不加奉承的报告才得知这一缺陷,因为给他画像的画师(包括提香在内)都把这个缺陷掩盖起来了。

被画者在画像时总要穿上最华贵的服装,因此也会误导历史学家,错误地用人物肖像来证明人们平常穿的是什么服装。

此外,尤其是在1900年以前,被画者很有可能会摆出最佳姿势,也就是做好某种手势,或者要求把他们画成做出了某种比通常更为文雅的手势。

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把这种行为描述为“自我表达”,是艺术家和被画者的共谋过程。

这种套式有些保留下来,并且在19世纪中叶以后在摄影室内拍摄肖像的时代被“民主化”了。

摄影者为了掩饰社会阶级之间的差异,向客户提供他们称作“暂离现实”的作品。

无论这些肖像是绘制的还是拍摄的,它们所记录的并不是社会现实,而是对社会的想象,不是普通的生活,而是特殊的表演。

但是,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对于那些对希望、价值观和心态变化的历史感兴趣的历史学家来说,它们提供了无价的证据。

综上所述,图像到底如何用作历史证据呢?作为该书讨论的中心问题,伯克对此的回答可以归纳为三点:第一,对历史学家来说,好消息是这类艺术作品可以提供有关社会现实某些侧面的证据,而这类证据在文本中往往被忽视了。

第二,坏消息是,写实的艺术作品并不像它表面上那样写实,而是往往缺乏现实,它不仅没有反映社会事实,反而对它进行了歪曲。

因此,历史学家如果不考虑画家或摄影师的各种动机,就有可能被严重误导。

第三,歪曲现实的过程本身也成为许多历史学家研究的现象,为理解心态、意识形态和特质等提供了证据。

例如,中世纪的地图,像著名的赫里福德地图,把耶路撒冷置于世界的中心,提供了有关中世纪如何看待世界的极有价值的证据。

因此,我们可以说图像已经是历史学家还原历史真相时不可或缺的资料,只要细加考证,详加辨析,便可以变废为宝,开拓出富有新意的历史天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