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考古60年
重庆巴蜀古代建筑博物馆介绍

重庆巴蜀古代建筑博物馆介绍巴蜀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巴蜀文化的代表,古代建筑在历史上留下了丰富的遗产。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些文化遗产,重庆巴蜀古代建筑博物馆应运而生。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这座博物馆的历史、建筑、收藏和展览。
一、历史重庆巴蜀古代建筑博物馆成立于2004年,是一座集收藏、研究、展示、教育为一体的专业性博物馆。
博物馆位于重庆市九龙坡区石桥铺街道石桥铺村,占地面积约2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6000平方米。
二、建筑重庆巴蜀古代建筑博物馆建筑风格独特,融合了巴蜀文化的精髓,展现了古代建筑的魅力。
博物馆主体建筑为仿古建筑,采用了典型的巴蜀建筑风格,如悬山、飞檐、斗拱等。
建筑材料选用传统的灰瓦、红砖、青石等,营造出浓郁的古色古香的氛围。
博物馆内部布局合理,展陈精美,展示了巴蜀地区古代建筑的历史、文化和艺术特色。
三、收藏重庆巴蜀古代建筑博物馆收藏了大量的古代建筑文物,包括建筑构件、建筑装饰、建筑模型和建筑图纸等。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明代建筑大师李时中的建筑图纸和手稿。
这些文物不仅是巴蜀文化的珍贵遗产,也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重要文物。
四、展览重庆巴蜀古代建筑博物馆的展览内容涵盖了巴蜀地区古代建筑的历史、文化和艺术特色。
博物馆设有多个展厅,包括巴蜀古代建筑展厅、李时中展厅、古代建筑模型展厅等。
其中,巴蜀古代建筑展厅是博物馆的核心展览,展示了巴蜀地区古代建筑的发展历程和特色。
李时中展厅则展示了李时中的建筑图纸和手稿,让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和文化。
总之,重庆巴蜀古代建筑博物馆是一座展现巴蜀文化的重要场所,它的建筑、收藏和展览都展现了巴蜀文化的魅力。
博物馆不仅是保护和传承巴蜀文化的重要机构,也是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场所。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二批重庆市珍贵古籍名录的通知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二批重庆市珍贵古籍名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重庆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2.04.21•【字号】渝府发[2012]49号•【施行日期】2012.04.2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文物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正文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二批重庆市珍贵古籍名录的通知(渝府发〔2012〕49号)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有关单位:经市人民政府第122次常务会议通过,现将第二批重庆市珍贵古籍名录(354部)予以公布。
有关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和有关单位要认真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指导方针,切实加大工作力度,进一步做好珍贵古籍的保护、管理和利用工作。
二○一二年四月二十一日第二批重庆市珍贵古籍名录(共354部)001 易学纲领一卷范围一卷捷诀一卷经络一卷(清)李贞一辑潜虚一卷(宋)司马光撰潜虚发微论一卷(宋)张敦实撰附中天八卦数天盘一卷地局一卷清同治十三年(1874)毕世光朱墨抄本北碚图书馆002 四书二十六卷(宋)朱熹章句清(1644―1911)内府仿刻宋淳佑大字本北碚图书馆003 钦定日下旧闻考一百六十卷(清)于敏中窦光鼐等纂清乾隆间(1736―1795)刻本北碚图书馆004 续资治通鉴长编五百二十卷目录二卷(宋)李焘撰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海虞张氏爱日精庐活字印本北碚图书馆005 国语二十一卷(三国吴)韦昭注札记一卷(清)黄丕烈撰清嘉庆五年(1800)吴门黄氏读未见书斋覆宋刻本北碚图书馆006 荆驼逸史五十种八十九卷[题]陈湖逸士编辑清道光间(1821―1850)古槐山房木活字印本北碚图书馆007 大清一统志三百五十六卷目录一卷(清)蒋廷锡王安国等纂修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薛子瑜活字印本北碚图书馆008 脉经十卷(晋)王叔和撰(宋)林亿等类次清光绪十九年(1893)杨守敬覆宋何氏原本影刻北碚图书馆009 佩文韵府一百六卷韵府拾遗一百六卷(清)张玉书等纂修蒋廷锡等续修清康熙五十年(1711)内府刻本(拾遗为康熙五十九年内府刻本)北碚图书馆010 古文渊鉴六十四卷(清)徐乾学等编注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内府刻本北碚图书馆011 古文渊鉴六十四卷(清)徐乾学等编注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五色套印本北碚图书馆012 御选唐宋文醇五十八卷(清)高宗弘历选清乾隆三年(1738)内府四色套印本北碚图书馆013 渔隐丛话后集四十卷(宋)胡仔纂集清乾隆间(1736―1795)杨佑启耘经楼覆宋刻本北碚图书馆014 鹿洲全集八种四十三卷(清)蓝鼎元撰王者辅等评清雍正六至十年(1728―1732)蓝氏自刻本北碚图书馆存二十二卷(平台纪略一卷、东征集六卷、鹿洲公案二卷、修史试笔二卷、棉阳学准五卷、女学六卷)015 隶辨八卷(清)顾蔼吉撰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项氏玉渊堂刻本北碚图书馆016 隶韵十二卷(宋)刘球纂考证二卷(清)翁方纲撰清嘉庆十五年(1810)秦恩复摹刻本北碚图书馆017 李介立诗稿十二卷(清)李寄撰清(1644―1911)凝香居蓝格抄本北碚图书馆018 春秋大事表五十卷春秋舆图一卷附录一卷(清)顾栋高辑清乾隆十三年(1748)顾氏万卷楼刻本北碚图书馆存五十卷(卷一至五十)019 大方广佛华严经八十卷(唐)释实义难陀译明万历十九年(1591)姑苏承天三会堂刻本(卷十六系清同治十年抄配)北碚图书馆存四十九卷(卷一至二、四至十、十五至十九、四十六至八十)020 二如亭群芳谱二十八卷首一卷(明)王象晋撰明崇祯间(1628―1644)王氏原刻清初(1644―1722)重修本北碚图书馆021 分类字锦六十四卷(清)张廷玉等纂修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内府刻本北碚图书馆022 高士传三卷(晋)皇甫谧撰英雄记钞一卷(魏)王粲撰(明)钟惺评明(1368―1644)何允中增刻汉魏丛书本北碚图书馆023 荆钗记二卷四十八出(明)朱权撰明(1368―1644)虞山毛氏汲古阁刻本北碚图书馆024 明珠记二卷四十三出(明)陆采撰明(1368―1644)虞山毛氏汲古阁刻本北碚图书馆025 说苑二十卷(汉)刘向撰明万历间(1573―1620)程荣校刻汉魏丛书本北碚图书馆026 唐诗拾遗十卷(明)高棅辑明(1368―1644)刻唐诗品汇续集本北碚图书馆027 霞笺记二卷三十出佚名撰明(1368―1644)虞山毛氏汲古阁刻本北碚图书馆028 薛文清公集八种五十九卷(明)薛瑄撰明万历间(1573―1620)原刻清雍正乾隆间(1723―1795)薛氏重修本北碚图书馆029 逸周书十卷(晋)孔晁注明万历间(1573―1620)程荣校刻汉魏丛书本北碚图书馆030 幽闺记二卷四十出(元)施惠撰明(1368―1644)虞山毛氏汲古阁刻本北碚图书馆031 左绣三十卷首一卷(清)冯李骅陆浩评辑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华川书屋刻本北碚图书馆032 鬼谷子三卷(梁)陶宏景注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江都秦氏石研斋刻本西南政法大学图书馆033 酉阳杂俎二十卷(唐)段成式撰明(1368―1644)新都汪士贤刻本西南政法大学图书馆034 管子二十四卷(唐)房玄龄注释刘绩增注(明)沈鼎新朱养纯参评朱长春通演明天启五年(1625)花斋刻本西南政法大学图书馆035 白田草堂存稿二十四卷(清)王宏懋纂崇祀乡贤祠录行状一卷清乾隆间(1736―1795)刻本西南政法大学图书馆036 河南二程全书六十七卷(宋)程颢程颐撰朱熹辑清康熙间(1662―1722)吕氏宝诰堂刻本西南政法大学图书馆037 楚辞集注八卷(战国)屈原撰(宋)朱熹集注屈原外传一卷楚辞总评一卷清乾隆间(1736―1795)听雨斋朱墨套印本西南政法大学图书馆038 楚辞笺注十七卷(汉)刘向辑王逸章句明万历十四年(1606)三乐斋刻本西南政法大学图书馆039 楚辞十九卷(战国)屈原撰(明)陆时雍疏楚辞条例一卷屈原列传一卷杂论一卷读楚辞语一卷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有文堂刻本西南政法大学图书馆040 杜工部集二十卷(唐)杜甫撰(明)钱谦益笺注诸家诗话一卷唱酬题咏附录一卷附录一卷清初(1644―1795)刻本王士祯批西南政法大学图书馆041 渊鉴斋御纂朱子全书六十六卷(宋)朱熹撰(清)李光地编校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武英殿刻本西南政法大学图书馆042 昌黎先生诗集注十一卷(清)顾嗣立删补旧唐书本传一卷昌黎先生年谱一卷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顾氏秀野草堂刻本西南政法大学图书馆043 尚友录二十二卷(明)廖用贤编纂明天启元年(1621)刻本西南政法大学图书馆044 大学衍义补一百六十卷(明)丘濬著陈仁锡评阅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内府刻本西南政法大学图书馆045 在官法戒录四卷(清)陈宏谋辑清乾隆八年(1743)刻本西南政法大学图书馆046 四书考辑要二十卷(清)陈宏谋注 XXX森编校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培远堂刻本西南政法大学图书馆047 诗纪前集十卷正集一百三十卷外集四卷别集十二卷(明)冯惟讷编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刻本重庆图书馆048 唐王右丞诗集六卷(唐)王维撰(明)顾可久注说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洞易书院刻本佚名批校重庆图书馆049 五岳山人集三十八卷(明)黄省曾著明嘉靖间(1522―1566)刻本重庆图书馆050 论语注疏解经二十卷(三国魏)何晏集解宋刻元明递修本重庆图书馆存十卷(卷十一至二十)051 北堂书钞一百六十卷(唐)虞世南撰明(1368―1644)卧云山房抄本重庆图书馆052 批点唐音十五卷(元)杨士弘编(明)顾璘批点明嘉靖二十年(1541)刻四十四年(1565)补刻本佚名批校重庆图书馆053 雍熙乐府二十卷(明)郭勋辑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萧春山刻本重庆图书馆054 重刊校正唐荆川先生文集十二卷(明)唐顺之撰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叶宝山堂刻本重庆图书馆055 唐翰林李白诗类编十二卷(唐)李白撰明嘉靖元年(1522)虗白重刻洪城本重庆图书馆056 集录真西山文章正宗三十卷(宋)真德秀辑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孔天胤刻三十九年(1560)范惟一重修本重庆图书馆057 孙子集注十三卷(春秋)孙武撰(三国魏)曹操集注(宋)欧阳修辑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谈恺刻本重庆图书馆058 颜鲁公文集十五卷补遗一卷(唐)颜真卿撰(宋)留元刚编年谱一卷附录一卷明嘉靖二年(1523)锡山安国刻本重庆图书馆059 新刊迂斋先生标注崇古文诀三十五卷(宋)楼昉编明嘉靖间(1522―1566)松陵吴氏刻本佚名批校重庆图书馆060 震泽先生集三十六卷(明)王鏊撰明嘉靖间(1522―1566)王永熙等刻本重庆图书馆061 迂斋先生标注崇古文诀三十五卷(宋)楼昉编明嘉靖十二年(1533)王鸿渐刻本重庆图书馆062 豫章黄先生文集三十卷外集十四卷别集二十卷山谷词一卷简尺二卷(宋)黄庭坚撰明弘治间(1488―1505)叶天爵刻嘉靖六年(1527)乔迁余载仕重修隆庆二年(1568)修补本重庆图书馆063 泾野先生文集三十六卷(明)吕柟撰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真定于德昌刻本重庆图书馆064 渔石集四卷(明)唐龙撰明嘉靖十一年(1532)福建余子茂刻本重庆图书馆065 南村辍耕录三十卷(元)陶宗仪撰明嘉靖中(1536―1552)玉兰草堂刻本重庆图书馆066 宋文鉴一百五十卷目录三卷(宋)吕祖谦编明嘉靖五年(1526)晋藩朱知烊养德书院刻本重庆图书馆067 资治通鉴二百九十四卷(宋)司马光撰明嘉靖二十三年至二十四年(1544―1545)孔天胤刻万历十四年(1586)苏濬补修本罗以智题识重庆图书馆068 范忠宣公奏议三卷(宋)范纯仁撰明嘉靖四十年(1561)韩叔阳刻本重庆图书馆069 范文正公政府奏议二卷书牍一卷(宋)范仲淹撰明嘉靖四十年(1561)韩叔阳刻本重庆图书馆070 七修类稿五十一卷(明)郎瑛撰明(1368―1644)刻本重庆图书馆071 文苑英华一千卷(宋)李昉等编明隆庆元年(1567)福州刻本重庆图书馆072 世说新语八卷(南朝宋)刘义庆撰明万历(1573―1620)凌瀛初四色套印本重庆图书馆073 杜子美七言律不分卷(唐)杜甫撰明(1368―1644)闵齐伋三色套印本重庆图书馆074 南华经十六卷(战国)庄周撰明万历间(1573―1620)闵齐伋四色套印本重庆图书馆075 苏长公合作八卷补二卷(宋)苏轼撰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凌启康三色套印本重庆图书馆076 象山先生文集二十八卷外集五卷(宋)陆九渊撰明正德十六年(1521)安正书堂刻本重庆图书馆077 北史一百卷(唐)李延寿撰元大德(1297―1307)刻明嘉靖十至十二年(1531―1533)补刻本重庆图书馆存九十六卷(存本纪卷一至十二、列传卷一至十、十五至八十八)078 洪武正韵十六卷(明)乐韶凤宋濂等撰明初(1368―1464)刻本重庆图书馆079 元史节要十四卷(明)张九韶编明嘉靖间(1522―1566)张克文重刻本重庆图书馆080 鹖冠子三卷(宋)陆佃解明(1368―1644)刻本重庆图书馆081 历代史纂左编一百四十二卷(明)唐顺之编辑明嘉靖四十年(1561)刻本(卷七十至八十、八十二、八十四至八十五配清抄本)重庆图书馆082 读易余言五卷(明)崔铣撰明嘉靖间(1522―1566)崔氏家塾刻本重庆图书馆083 韵补五卷(宋)吴棫撰明嘉靖间(1522―1566)许宗鲁刻本重庆图书馆084 小四书五卷(明)朱升编明嘉靖元年(1522)于氏家塾刻本重庆图书馆085 诗外传十卷(汉)韩婴撰明嘉靖间(1522―1566)通津草堂刻本重庆图书馆086 诗人玉屑二十卷(宋)魏庆之辑明嘉靖六年(1527)洪都玉峰潜仙刻本重庆图书馆087 念庵罗先生集十三卷(明)罗洪先撰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刘玠刻本重庆图书馆088 念庵罗先生集十三卷(明)罗洪先撰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甄津刻本重庆图书馆089 翁东涯集十七卷(明)翁万达撰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汴藩邹氏刻本重庆图书馆090 唐卢户部诗集十卷(唐)卢纶撰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毘陵蒋氏刻本重庆图书馆091 唐贾浪仙长江集十卷(唐)贾岛撰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毘陵蒋氏刻本重庆图书馆092 文编六十四卷(明)唐顺之选批明嘉靖中(1536―1552)胡帛刻本重庆图书馆093 何翰林集二十八卷(明)何良俊撰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何氏香严精舍刻本重庆图书馆094 紫阳文公先生年谱五卷(明)李默撰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朱凌刻本重庆图书馆095 注陆宣公奏议十五卷制诰十卷(唐)陆贽撰(宋)郎晔注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汪氏刻本重庆图书馆096 岑嘉州集八卷(唐)岑参撰明嘉靖间(1522―1566)刻本重庆图书馆097 潘笠江先生集十二卷笠江近稿不分卷(明)潘恩撰明嘉靖至万历间(1522―1620)递刻本重庆图书馆098 汪文定公集十三卷(宋)汪应辰撰附录一卷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夏浚刻本重庆图书馆099 淮海集四十卷后集六卷长短句三卷(宋)秦观撰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刻本重庆图书馆100 宗子相集八卷(明)宗臣撰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林朝聘等刻本重庆图书馆101 重刊宋濂学士先生文集二十八卷(明)宋濂撰明嘉靖三年(1524)安正堂重刻本重庆图书馆102 渊颖吴先生集十二卷(元)吴莱撰(明)宋濂编附录一卷明嘉靖元年(1522)刻本重庆图书馆103 两汉书抄十六卷(明)王廷节抄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钱之选维扬刻本重庆图书馆104 空同集六十三卷(明)李梦阳撰明嘉靖十一年(1532)曹嘉刻嘉靖三十一年(1552)朱睦木挈刻本重庆图书馆105 荆溪外纪二十五卷(明)沈敕编辑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宇村书屋刻本重庆图书馆106 渼陂续集三卷(明)王九思撰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翁万达刻本重庆图书馆107 何氏语林三十卷(明)何良俊撰并注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何氏清森阁刻本重庆图书馆108 晋溪本兵敷奏十四卷(明)王琼撰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刻本重庆图书馆109 和靖尹先生文集十卷(宋)尹焞撰附录一卷明嘉靖九年(1530)洪珠刻本重庆图书馆110 新刊紫阳朱子纲目大全五十九卷(宋)朱熹撰明嘉靖十年(1531)杨氏清江书堂刻本重庆图书馆111 河东先生集四十五卷集传一卷外集二卷龙城录二卷(唐)柳宗元撰附录二卷明(1368―1644)郭云鹏济美堂刻本(卷十五至十七、三十一至三十五系抄配)重庆图书馆112 汲冢周书十卷(晋)孔晁注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四明章檗刻本重庆图书馆113 分类补注李太白诗二十五卷分类编次李太白文五卷(宋)杨齐贤集注(元)萧士赟补注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郭云鹏宝善堂刻本重庆图书馆114 李长吉集四卷(唐)李贺撰明嘉靖十九年(1540)朱警辑唐百家诗本佚名批校重庆图书馆115 太平经国之书十一卷(宋)郑伯谦撰明嘉靖十五年(1536)山西布政司刻本重庆图书馆116 太白山人诗五卷(明)孙一元撰明正德十五年(1520)刻本重庆图书馆117 宋史新编二百卷(明)柯维骐撰明嘉靖间(1522―1566)刻本重庆图书馆118 濂溪集六卷(宋)周敦颐撰明嘉靖十四年(1535)黄敏才刻本重庆图书馆119 沧溟先生集三十卷(明)李攀龙撰附录一卷明隆庆间(1567―1572)刻本重庆图书馆120 春秋词命三卷(明)王鏊撰明(1368―1644)刻本重庆图书馆121 新编事文类聚翰墨全书甲集十二卷乙集九卷丙集五卷丁集五卷戊集十三卷己集十二卷庚集二十四卷辛集十卷壬集十二卷癸集十一卷后甲集十五卷后乙集三卷后丙集六卷后丁集八卷后戊集九卷(元)刘应李编元刻(1271―1368)明初(1368―1449)修补本重庆图书馆122 世说新语八卷(南朝宋)刘义庆撰明万历间(1573―1620)凌瀛初四色套印本重庆图书馆123 苏文六卷(宋)苏轼撰(明)茅坤评点明(1368―1644)闵尔容刻三色套印本重庆图书馆124 春秋谷梁传十二卷考一卷(明)闵齐伋裁注明天启元年(1621)闵氏刻三色套印本重庆图书馆125 文选纂注十二卷(明)张凤翼纂注明万历间(1573―1620)刻本佚名批校重庆图书馆126 淮南子二十八卷(汉)刘安撰明嘉靖间(1522―1566)吴仲刻本重庆图书馆127 崔氏洹词十七卷(明)崔铣撰附录四卷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周镐刻本重庆图书馆128 锦绣万花谷前集四十卷后集四十卷续集四十卷(宋)佚名辑明嘉靖十四年(1535)徽藩崇古书院刻本重庆图书馆129 康斋先生文集十二卷(明)吴与弼撰附录一卷明嘉靖五年(1526)林维德刻本重庆图书馆130 列仙传二卷[题](汉)刘向撰明嘉靖中(1536―1552)刻本重庆图书馆131 鲁斋遗书十卷(元)许衡撰明嘉靖四年(1525)萧凤鸣刻本重庆图书馆132 人物志三卷(三国魏)刘邵撰明嘉靖隆庆间(1522―1572)刻本莫棠题记重庆图书馆133 太保费文宪公摘要二十卷(明)费宏撰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吴遵刻本重庆图书馆134 唐诗纪事八十一卷(宋)计有功撰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洪楩清平山堂刻本重庆图书馆135 唐文粹一百卷(宋)姚铉纂明嘉靖八年(1529)晋藩养德书院刻本重庆图书馆136 王忠文公文集二十四卷(明)王祎撰明嘉靖元年(1522)张齐刻嘉靖十八年(1539)印本重庆图书馆137 柳文七卷(唐)柳宗元撰(明)茅坤评点明(1368―1644)刻朱墨套印本重庆图书馆138 东坡先生志林五卷(宋)苏轼撰(明)焦竑评点明末(1621―1644)凌氏朱墨套印本佚名题记重庆图书馆139 杜子美七言律不分卷(唐)杜甫撰(明)郭正域评点明末(1621―1644)闵齐伋刻三色套印本重庆图书馆140 秦汉文钞六卷(明)冯有翼撰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闵氏朱墨套印本重庆图书馆141 孟东野诗集十卷(唐)孟郊撰明万历天启间(1573―1627)吴兴凌蒙初刻朱墨套印本重庆图书馆142 选诗七卷目录一卷(梁)萧统撰(明)郭正域批点凌蒙初辑评诗人爵里一卷明万历天启间(1573―1627)凌蒙初刻朱墨套印本重庆图书馆143 兵垣四编四卷附编四卷(明)闵声辑明天启元年(1621)闵氏刻朱墨套印本重庆图书馆144 韩文杜律二卷(明)郭正域编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闵齐伋刻三色套印本重庆图书馆145 周礼十八卷(明)陈深评点明(1368―1644)凌杜若刻朱墨套印本重庆图书馆146 十七史商確一百卷(清)王鸣盛撰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洞泾草堂刻本重庆图书馆147 改併五音类聚四声篇十五卷(金)韩道昭撰明正德十年(1515)重刻本西南大学图书馆148 读风臆评不分卷(明)戴君恩撰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朱墨套印本西南大学图书馆149 禹贡锥指二十卷图一卷(清)胡渭学撰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漱六轩写刻本西南大学图书馆150 春秋体注四卷(清)周炽纂辑清康熙五十年(1711)刻本西南大学图书馆151 春秋钞十卷(清)朱轼辑清乾隆元年(1736)刻本西南大学图书馆152 附释音礼记注疏六十三卷(唐)孔颖达撰陆德明释文清乾隆六十年(1795)和珅影宋刻本西南大学图书馆存五十八卷(卷一至三十五四十一至六十三)153 班马字类五卷(宋)娄机撰清乾隆嘉庆间(1736―1820)扬州马氏小玲珑山馆据淳熙本刻西南大学图书馆154 许氏说文解字六书论正二十四卷(清)王育撰清康熙间(1662―1722)稿本西南大学图书馆155 礼记集说十卷(宋)陈澔集说明(1368―1644)汪氏贻经堂刻本西南大学图书馆156 大明万历己丑重刊改併五音集韵十五卷(金)韩道昭撰明崇祯二至十年(1629―1637)金陵圆觉庵释新仁重刻本西南大学图书馆157 乐律表征八卷(清)胡彦昇撰清乾隆间(1736―1795)刻本西南大学图书馆158 洪武正韵十六卷(明)乐韶凤宋濂等撰明(1368―1644)刻本西南大学图书馆159 春秋繁露十七卷(汉)董仲舒撰(明)孙矿评附录一卷明天启五年(1625)沈鼎花斋刻本西南大学图书馆160 班马异同三十五卷(宋)倪思撰刘辰翁评明万历二十年(1592)刻本西南大学图书馆161 资治通鉴纲目五十九卷(宋)朱熹撰清康熙九年(1670)徽婺崇正堂张朝珍重刻本西南大学图书馆162 吴越备史四卷补遗一卷(宋)范埛林禹撰清康熙间(1662―1722)刻本西南大学图书馆163 历代纪元汇考五卷(清)万斯同撰清乾隆十五年(1750)刻本西南大学图书馆164 通鉴纲目释地补注六卷纠谬六卷(清)张庚撰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刻本西南大学图书馆165 西魏书二十四卷附叙录(清)谢启昆撰清乾隆六十年(1795)刻本西南大学图书馆166 铁崖咏史诗注八卷(明)杨维祯撰(清)楼卜瀍注清乾隆间(1736―1795)刻本西南大学图书馆167 西清古鉴四十卷附钱录十六卷(清)梁诗正等编纂清乾隆间(1736―1795)内府刻本西南大学图书馆168 元朝名臣事略十五卷(元)苏天爵撰清乾隆间(1736―1795)刻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本清甘立猷批校西南大学图书馆169 元丰九域志十卷(宋)王存等撰清乾隆间(1736―1795)武英殿聚珍版铜活字本西南大学图书馆170 史记校不分卷(清)王筠辑清道光间(1821―1850)稿本西南大学图书馆171 丹铅总录二十七卷(明)杨慎撰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梁佐刻本西南大学图书馆172 泊如斋重修宣和博古图录三十卷(宋)王黼等撰明万历十六年(1588)泊如斋刻本西南大学图书馆173 古今律历考七十二卷(明)XXX路辑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徐安刻本西南大学图书馆174 荆川先生右编四十卷(明)唐顺之纂刘日宁补遗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南京国子监刻本西南大学图书馆175 右编补十卷(明)姚文蔚辑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刘伸等刻本西南大学图书馆176 续藏书二十七卷(明)李贽撰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江绍前刻本西南大学图书馆177 读史漫录十四卷(明)于慎行著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于纬刻本西南大学图书馆178 水经注笺四十卷(汉)桑钦撰(后魏)郦道元注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李长庚刻本西南大学图书馆179 五杂组十六卷(明)谢肇淛撰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潘膺祉如韦馆刻本西南大学图书馆180 南北史合纂四十卷(明)钱岱纂明万历间(1573―1620)扫叶山房刻本西南大学图书馆181 两晋南北史合纂四十卷(明)钱岱纂明万历间(1573―1620)刻本西南大学图书馆182 藏书六十八卷(明)李贽撰明万历间(1573―1620)刻本西南大学图书馆183 函史上编八十二卷下编二十一卷(明)邓元锡撰明万历间(1573―1620)刻本西南大学图书馆184 季汉书六十卷正论一卷问答一卷(明)谢陛撰明万历间(1573―1620)刻本西南大学图书馆185 续藏书二十七卷(明)李贽撰陈仁锡评正明天启三年(1623)刻本西南大学图书馆186 国朝典汇二百卷(明)徐学聚撰明天启四年(1624)徐与参刻本(序言、卷一至二系抄配)西南大学图书馆187 历代名臣奏议三百五十卷目录一卷(明)黄淮杨士奇等辑张溥删正明崇祯八年(1635)东观阁刻本西南大学图书馆188 二十一史文钞五十八卷(明)沈国元辑明崇祯十二年(1639)沈氏大来堂刻本西南大学图书馆189 史记一百三十卷(汉)司马迁撰(南朝宋)裴骃集解明崇祯十四年(1641)毛氏汲古阁刻本西南大学图书馆190 前汉书一百二十卷(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明崇祯十五年(1642)毛氏汲古阁刻本清沈钦韩批校并跋西南大学图书馆191 帝京景物略八卷(明)刘侗于奕正撰明崇祯间(1628―1644)金陵弘道堂刻本西南大学图书馆192 晋书诠要十二卷(明)陈臣忠辑明末(1621―1644)刻本西南大学图书馆193 历代纪年十卷(宋)晁公迈撰清(1644―1911)抄本西南大学图书馆存九卷(卷二至十)194 长河志籍考十卷(清)田雯编清康熙间(1662―1722)刻本西南大学图书馆195 讱葊集古印存三十二卷(清)汪启淑辑清乾隆间(1736―1795)汪氏开万楼钤印本西南大学图书馆196 盛京通志四十八卷(清)吕耀增辑清乾隆间(1736―1795)刻本西南大学图书馆197 天柱县志二卷(清)王复宗辑清康熙间(1662―1722)刻本西南大学图书馆198 史记删二卷(清)苏真符辑注清嘉庆十四年(1809)抄本西南大学图书馆199 巫山县乡土志三卷(清)周宪斌纂修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稿本西南大学图书馆200 文献通考三百四十八卷(元)马端临撰明嘉靖三年(1524)司礼监刻本西南大学图书馆201 钦定钱录十六卷(清)梁诗正等著清乾隆间(1736―1795)刻本西南大学图书馆202 秘传天禄阁寓言外史八卷(汉)黄宪撰明嘉靖间(1522―1566)刻本(有抄补)西南大学图书馆203 锦绣万花谷前集四十卷后集四十卷续集四十卷(宋)佚名撰明嘉靖十四年(1535)徽蕃崇古书院刻本西南大学图书馆204 锦绣万花谷别集三十卷(宋)佚名撰明嘉靖间(1522―1566)翻刻宋本西南大学图书馆。
考古证据推翻历史结论的例子

考古证据推翻历史结论的例子
1. 天坑洞文物:1984年,中国湖南省常德市发现了一座名为天坑洞的古墓,里面的文物包括了瓷器、铜器、银器等。
经过专家的研究,发现这些文物的年代比当时认为的要早数百年,推翻了一些历史学家对于当地古代文明起源的理论。
2. 伊拉克乌尔古城:乌尔古城位于伊拉克南部,被认为是古代苏美尔文明的中心。
然而,1999年的一次考古发现揭示了该城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时期,证实了苏美尔文明的起源要比以前的估计更早几个世纪。
3. 斯瓦特谷的佛教文物:斯瓦特谷位于巴基斯坦,曾是佛教在南亚地区的中心。
然而,2007年的一次考古发现推翻了一些历史学家的结论。
在一处佛塔下发现了一个石质佛像,上面刻有佛教经文,经过研究发现,这个佛像的年代比之前的佛教遗迹要早1000年左右,改变了对斯瓦特谷佛教历史的认识。
4. 埃及法老图坦卡蒙墓:1922年,英国考古学家霍华德·卡特在埃及发现了图坦卡蒙法老的墓穴,这个发现改变了人们对于埃及法老时期的了解。
墓穴中保存完好的文物和财宝揭示了法老时期的生活和文化,推翻了一些先前对于埃及古代文明的猜测和结论。
这些例子突显了考古证据如何推翻历史学家对于历史事件和文明起源的结论,强调了科学研究和发现对于历史研究的重要性。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重庆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渝府发〔2019〕16号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重庆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正文:----------------------------------------------------------------------------------------------------------------------------------------------------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重庆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渝府发〔2019〕16号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为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快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有关规定,经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评审委员会组织专家评审,市政府同意将“涪州风物传说”等196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入重庆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现予公布。
重庆市人民政府2019年6月18日重庆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序号编号项目名称项目类别申报地区或单位1Ⅰ—22涪州风物传说民间文学涪陵区2Ⅰ—23马桑溪民间故事大渡口区3Ⅰ—24巴渝灯谜大渡口区、万盛经开区4Ⅰ—25东溪故事綦江区5Ⅰ—26刘天成故事大足区6Ⅰ—27武隆民间故事武隆区7Ⅰ—28咸说忠文化8Ⅰ—29夔州民间故事奉节县9Ⅰ—30夔州竹枝词奉节县10Ⅰ—31巫溪吉令词巫溪县11Ⅱ—96长寿民歌传统音乐长寿区12Ⅱ—97梁平劁猪调梁平区13Ⅱ—98乌江船工号子武隆区14Ⅱ—99情妹歌城口县Ⅱ—100石工号子丰都县16Ⅱ—101竹台孝歌云阳县17Ⅱ—102夔州民间吹打奉节县18Ⅱ—103夔州民歌奉节县19Ⅱ—104轿夫号子石柱县20Ⅱ—105酉水船工号子秀山县21Ⅲ—51鬼城神鼓舞传统舞蹈丰都县22狮舞(丰都龙河高台狮舞、奉节高台狮舞、彭水高竿狮舞)丰都县、奉节县、彭水县23Ⅲ—53玩牛彭水县24Ⅲ—54更鼓红苗芦笙舞万盛经开区25Ⅳ—27川剧传统戏剧大渡口区、江津区、綦江区、大足区26Ⅳ—28秀山花灯戏秀山县27Ⅴ—17金钱板曲艺渝北区、江津区28Ⅴ—18四川竹琴梁平区、奉节县、巫山县29意拳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九龙坡区30Ⅵ—26传统太极微动桩拳南岸区31Ⅵ—27洪门拳南岸区32Ⅵ—28巴渝射德会传统射艺南岸区33Ⅵ—29白沙杂耍江津区34Ⅵ—30余家拳铜梁区35Ⅵ—31土家竹铃球石柱县36Ⅵ—32杨氏子能太极拳术市体育局37Ⅵ—33浩口仡佬族篾鸡蛋传统体育竞技武隆区38Ⅶ—46蜀绣(万州三峡绣、九龙坡蜀绣、奉节夔州绣)传统美术万州区、九龙坡区、奉节县39Ⅶ—47巴渝棕编(白土棕编、青吉棕编、老黑山传统棕编)黔江区、武隆区、万盛经开区40Ⅶ—48传统书画装裱技艺(文润斋书画传统装裱修复技艺、廖记传统装裱技艺、淳辉阁苏裱技艺)涪陵区、江北区、重庆市美术有限责任公司41Ⅶ—49渝派连环画大渡口区42Ⅶ—50沙磁乱针绣沙坪坝区43Ⅶ—51淑文斋木雕艺术九龙坡区44Ⅶ—52重庆剪纸(黄氏剪纸、渝北剪纸、艺香剪纸)传统美术南岸区、渝北区、永川区45Ⅶ—53长江赏石艺术巴南区46Ⅶ—54三峡蝶画永川区47Ⅶ—55开州糖画开州区48Ⅶ—56朱氏麦杆画丰都县49Ⅶ—57文峰木雕工艺巫溪县50Ⅶ—58马氏根艺51Ⅶ—59酉州苗绣酉阳县52Ⅶ—60三峡木雕万州区53Ⅶ—61玉溪石刻潼南区54Ⅷ—174冉师傅牛肉干传统制作技艺传统技艺万州区55Ⅷ—175重庆烤鱼技艺(万州烤鱼、巫山烤鱼、巫溪烤鱼)万州区、巫山县、巫溪县56Ⅷ—176重庆小面制作技艺(万州程凉面制作技艺、左婆婆扁担面制作技艺、秦云老太婆摊摊面制作技艺、愚小面制作技艺、长寿湖鱼面制作技艺、白沙臊子面制作技艺、荣昌铺盖面制作技艺、奉节搭搭面制作技艺)万州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渝北区、长寿区、江津区、荣昌区、奉节县57Ⅷ—177土法制香58Ⅷ—178王氏灶台建造技艺黔江区59Ⅷ—179白土唢呐制作工艺黔江区60Ⅷ—180巴渝皮鼓传统制作技艺(黔江王氏牛皮鼓制作技艺、云阳皮鼓制作传统手工技艺)黔江区、云阳县61Ⅷ—181竹编(黔江传统竹编、江津四面山传统烘笼竹编、梁平竹编)黔江区、江津区、梁平区62Ⅷ—182官村麻糖制作技艺黔江区63Ⅷ—183陆氏中药酒曲传统制作技艺黔江区64Ⅷ—184巴渝土陶传统制作技艺涪陵区、江津区、奉节县65涪陵胭脂萝卜泡菜传统制作技艺传统技艺涪陵区66Ⅷ—186蔺市特醋传统酿造技艺涪陵区67Ⅷ—187涪陵榨菜酱油传统制作技艺涪陵区68Ⅷ—188巴渝羊肉传统制作技艺(涪陵同乐羊肉制作技艺、铜梁赵木二羊肉制作技艺、武隆碗碗羊肉制作技艺、石柱临溪刘记羊肉制作技艺)涪陵区、铜梁区、武隆区、石柱县69Ⅷ—189百花潞酒传统酿造技艺涪陵区70Ⅷ—190手工羽毛毽传统制作技艺渝中区71Ⅷ—191小洞天干烧江团传统制作技艺渝中区72余记山城小汤圆传统制作技艺渝中区73Ⅷ—193德元小汤圆制作技艺渝中区74Ⅷ—194重庆火锅传统制作技艺(巴将军火锅制作技艺、巴江水毛肚火锅制作技艺、陆派巴倒烫火锅制作技艺、朝天门火锅制作技艺)渝中区、江北区、南岸区、市商务委75Ⅷ—195应月斋二胡传统制作技艺沙坪坝区76Ⅷ—196重庆南派角弓制作技艺九龙坡区77Ⅷ—197黄花园酱油酿造技艺九龙坡区78Ⅷ—198唐氏古琴传统制作技艺南岸区79Ⅷ—199吉香园传统中式点心制作技艺南岸区80Ⅷ—200益泰祥段氏奇香炒货制作技艺南岸区81Ⅷ—201“蝶花牌”怪味胡豆传统制作技艺北碚区82Ⅷ—202旗美人旗袍手工制作工艺渝北区83Ⅷ—203吴滩无网弹棉制作技艺江津区84Ⅷ—204白沙风筝制作技艺江津区85Ⅷ—205合川肉片(念记)制作技艺合川区86Ⅷ—206“民利权”脂香型酱油酿造技艺合川区87Ⅷ—207李氏养身粥熬制技艺合川区88Ⅷ—208朱沱酸萝卜传统腌制技艺永川区89Ⅷ—209俏表嫂手撕大头菜制作技艺传统技艺永川区90Ⅷ—210“小炉红”传统高粱红酒酿造技艺永川区91Ⅷ—211永川秀芽手工制作技艺永川区92Ⅷ—212合香漆塑南川区93Ⅷ—213刘氏烧鸡公制作技艺南川区94金佛山方竹笋宴制作工艺南川区95Ⅷ—215金佛山方竹笋传统加工工艺南川区96Ⅷ—216外婆家私房油茶传统制作技艺南川区97Ⅷ—217永新执事制作技艺綦江区98Ⅷ—218金角老四川牛肉干制作技艺綦江区99Ⅷ—219綦江萝卜干制作技艺綦江区100Ⅷ—220重庆泡菜传统制作技艺(綦江中坝泡菜制作技艺、夔州泡菜制作技艺)綦江区、奉节县101Ⅷ—221三活春鸡兔鱼烹制技艺102Ⅷ—222卧佛竹麻编潼南区103Ⅷ—223旱蒸牛肉制作技艺荣昌区104Ⅷ—224荣昌猪刨汤制作技艺荣昌区105Ⅷ—225河包粉条制作技艺荣昌区106Ⅷ—226梁平真丝绸制作技艺梁平区107Ⅷ—227木缘坊木梳制作技艺梁平区108Ⅷ—228礼让豆棒制作技艺梁平区109重庆藤编(巷口藤编、外郎藤编传统手工技艺)武隆区、云阳县110Ⅷ—230土坎苕粉传统制作技艺武隆区111Ⅷ—231鸡鸣手工制锣技艺城口县112Ⅷ—232城口鸡淖传统制作技艺城口县113Ⅷ—233茶元白酒传统酿造技艺丰都县114Ⅷ—234青龙茶传统制作技艺丰都县115Ⅷ—235垫江石磨豆花制作技艺垫江县116Ⅷ—236香山蜜饼传统制作技艺忠县117Ⅷ—237夔州生漆制作技艺奉节县118Ⅷ—238夔州老腊肉传统制作技艺奉节县119Ⅷ—239郭家沟老白干酿造技艺奉节县120Ⅷ—240巫山梨膏糖传统制作技艺巫山县121Ⅷ—241翡翠凉粉传统制作技艺巫山县122Ⅷ—242水口银丝面传统制作技艺巫山县123Ⅷ—243大宁河柳叶舟制作技艺巫溪县124Ⅷ—244马武白酒传统酿造技艺石柱县125Ⅷ—245秀山毛尖栽培与制作技艺秀山县126Ⅷ—246浪坪传统织绸技艺酉阳县127Ⅷ—247传统铁器锻打技艺彭水县128Ⅷ—248鞍子酥食制作技艺彭水县129Ⅷ—249龙塘麻糖制作技艺彭水县130Ⅷ—250郁山晶丝苕粉制作技艺彭水县131Ⅷ—251郁山三香制作技艺彭水县132Ⅷ—252苗家天锅传统酿酒技艺彭水县133Ⅷ—253重庆脆皮鱼传统制作技艺两江新区134Ⅷ—254溱溪河竹艺家具传统制作技艺万盛经开区135Ⅷ—255红苗竹木制品防蛀处理传统技艺万盛经开区136Ⅷ—256隆林火烧糯米酒传统制作技艺万盛经开区137Ⅷ—257古籍修复技艺重庆图书馆138Ⅷ—258传统合香制香技艺九龙坡区139Ⅷ—259周氏传统木作技艺巴南区140Ⅷ—260浩口仡佬族蜡染传统制作技艺武隆区141Ⅷ—261马氏蒲扇板鸭技艺九龙坡区142Ⅷ—262江津传统花椒栽培与加工技艺江津区143Ⅷ—263川东花生传统制作技艺永川区144Ⅷ—264金佛山酒传统酿造技艺传统技艺南川区145Ⅷ—265千年金山红传统制作技艺南川区146Ⅷ—266铁皮石斛酒传统制作技艺南川区147Ⅷ—267武隆白酒传统酿造技艺(赵家花酒传统酿造技艺、武隆洞藏酒传统酿造技艺)武隆区148Ⅷ—268武隆老鹰茶传统制作技艺武隆区149Ⅷ—269涪翁烧白传统制作技艺彭水县150Ⅸ—21郑氏温病诊疗法传统医药万州区151Ⅸ—22重庆市中医骨科医院正骨诊疗术渝中区152Ⅸ—23黄氏儿科传统医术渝中区153Ⅸ—24陈膏药传统制作技艺沙坪坝区154Ⅸ—25黄氏中医正骨术沙坪坝区155Ⅸ—26梵谷中医正骨术沙坪坝区156Ⅸ—27养生五禽戏导引法南岸区157Ⅸ—28桐君阁还少丹传统制作技艺南岸区158Ⅸ—29桐君阁麻仁丸传统制作技艺南岸区159Ⅸ—30强力天麻杜仲丸传统制作技艺南岸区160Ⅸ—31王氏传统膏药传统制作技艺北碚区161Ⅸ—32赵氏正骨术渝北区162Ⅸ—33周氏二指禅推拿技法渝北区163Ⅸ—34南川天麻传统生产技艺南川区164Ⅸ—35向氏草药疗骨法大足区165Ⅸ—36鹿茸蜜丸传统制作工艺大足区166Ⅸ—37李氏骨科传统正骨术大足区167Ⅸ—38何氏点熨灸治术荣昌区168Ⅸ—39牡丹皮传统加工技艺垫江县169Ⅸ—40古方精骨术石柱县170Ⅸ—41雷氏蛇药酉阳县171Ⅸ—42柳氏外丹炼制技艺传统医药两江新区172Ⅸ—43更鼓红苗兽医万盛经开区173Ⅸ—44天府可乐集团中药原浆配方及提取技术市国资委174Ⅸ—45向氏针罐压穴灸石柱县175Ⅹ—43土家婚俗黔江区、奉节县、巫山县176Ⅹ—44土苗丧葬礼仪黔江区177Ⅹ—45白沙龙舟会江津区178Ⅹ—46窑王祭祀荣昌区179Ⅹ—47上九登高开州区180Ⅹ—48寺院坪香会武隆区181Ⅹ—49羊角黄氏家训武隆区182Ⅹ—50搭红习俗城口县Ⅹ—51城口十大碗城口县184Ⅹ—52夔州食俗奉节县185Ⅹ—53清净庵庙会奉节县186Ⅹ—54饮酒习俗巫山县187Ⅹ—55转丧鼓巫溪县188Ⅹ—56土家米米茶习俗石柱县189Ⅹ—57秀山赦饭制作与分享习俗秀山县190Ⅹ—58苗族四月八秀山县191Ⅹ—59秀山米豆腐食俗秀山县192Ⅹ—60苗族赶秋秀山县193Ⅹ—61苗族踩花山节彭水县194Ⅹ—62土家三道席传统习俗彭水县195Ⅹ—63石鼓红苗礼歌万盛经开区196Ⅹ—64茶树红苗长桌宴万盛经开区——结束——。
重庆三峡博物馆文物介绍

重庆三峡博物馆文物介绍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是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馆藏文物超过17万件。
其中十大镇馆之宝是先由文史专家在馆藏17万件展品中选出29件文物,再由市民投票,最后由专家确定报政府部门审批通过的一级珍贵文物,具有重大考古影响,并为公众所熟知。
以下是其中部分文物的介绍:
- 乌杨汉阙:汉代文物,雕刻有青龙、白虎等图案,具有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 200万年前的“巫山人”下颌骨化石:是中国境内发现的最早的人类化石之一,对于研究人类进化具有重要意义。
- 鸟形尊:战国时期的青铜器,整体似一只立鸟,造型生动,反映了当时的文化和艺术风格。
- 偏将军印章:为东汉时期文物,印面刻有“偏将军印”四字,对于研究汉代官职和军事制度具有重要价值。
- 唐寅临韩熙载夜宴图:明代画家唐寅的作品,描绘了韩熙载宴请宾客的场景,是中国古代绘画的经典之作。
- 三羊尊:商代晚期的青铜器,器身上有三只羊的图案,造型精美,是中国古代青铜器中的珍品。
- 何朝宗制观音像:明代瓷器,观音像姿态优美,面容慈祥,是德化窑的代表作品之一。
- 江竹筠烈士遗书:是革命烈士江竹筠在牺牲前留下的遗书,表达了她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和坚定信仰。
- 虎钮淳于:战国时期的青铜器,器身上有一只老虎的图案,造型精美,具有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 东汉景云碑:东汉时期的石碑,碑文内容涉及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对于研究东汉历史具有重要价值。
这些文物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遗产,也是重庆历史文化的见证。
关于重庆历史古迹_重庆有哪些值得一去的古迹

关于重庆历史古迹_重庆有哪些值得一去的古迹重庆是一座英雄的城市,她有着灿烂、悠久的历史和文明,在三千年的历史中为后人留下了许多宝贵的古迹、遗址。
今天店铺在这里为大家介绍一些重庆历史古迹,欢迎大家阅读。
重庆历史古迹:湖广会馆重庆湖广会馆位于重庆市渝中区东水门长江边,系广东所、齐安公所、禹王宫等清初古建筑群及仿古新建筑群的统称,是目前已知全国城市中心区最大的古会馆建筑群。
前面是长江滚滚东逝,后面是300多年沉默的建筑,在静静的伫立中,那些曾经的斑驳烟云,曾经的夺目辉煌,曾经唱不完的繁华、道不尽的沧桑,都在今天,迤逦走来。
地址:渝中区东水门正街4号重庆历史古迹:大足石刻大足石刻是唐末、宋初时期宗教摩崖石刻,以佛教题材为主,儒、道教造像并陈,是著名的艺术瑰宝、历史宝库和佛教圣地,有“东方艺术明珠”之称。
包括宝顶山、北山、南山、石门山、石篆山等处,尤其以宝顶山石刻和北山石刻最集中、最著名,令人叹为观止!但是来这儿一定要听导游讲解,否则看不明白,游览会大打折扣哦!地址:大足城区东北15公里处的宝顶镇重庆历史古迹:合川涞滩二佛二佛寺地处涞滩古镇,整座庙宇,建筑在鹫峰的山崖之下,人在山顶是看不见的。
“养在深闺人未识”,用这句话来形容涞滩二佛寺,再恰当不过了。
二佛不是用石头砌上去的,不是靠泥土垒起来的。
而是凭借整体山势,巧妙地利用力学原理,在山体上进行凿筑而成的。
它的神韵、气质、身躯,整个地显得浑然一体。
地址:合川区涞滩古镇重庆历史古迹:合川钓鱼城钓鱼城不仅是南宋王朝与蒙古大军之间的生死决战,更是改变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一场具有重大意义之战,嘉陵江、涪江、渠江三面环绕,俨然兵家雄关,是驰名巴蜀的远古遗迹。
这里就是一个圣地,每一个地方都有故事,每一处古迹都有讲究,置身其中,想着抗元惊心动魄的故事,让人入迷过瘾。
地址:合川市合阳镇嘉陵江南岸钓鱼山上重庆历史古迹:潼南大佛潼南大佛寺有世界第七、第一大室内装金摩岩大佛,佛像壮观雄伟,大佛寺也是因它而出名,很多人都是为它而来,香火也是相当的旺盛!还有最早使用全琉璃顶的古建筑“七檐佛阁”、我国四大回音建筑之一的“石磴琴声”、全国最大的摩石刻书法顶天“佛”字、罕见的天然回音壁“海潮音”等十八胜景,非常值得一去!地址:潼南县城西一公里的定明山下重庆历史古迹:丰都鬼城丰都鬼城以各种阴曹地府的建筑和造型而闻名,是一座起源于汉代的历史文化名城,被人们传为“鬼国京都”、“阴曹地府”,说它是人类亡灵的归宿之地。
三峡库区考古发掘(重庆)

三峡库区考古发掘(重庆)2000年,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移民开发局投资3380万元用于重庆三峡库区、迁建区地下文物的保护,下达总发掘面积12.6万m2,总勘探面积189.4万m2的计划,涉及重庆市8个区县的75处文物点。
2000年度投放资金、任务总量超过前3年计划总和。
为保证工作质量、如期完成年度计划,重庆市文物局三峡办公室在全国范围内组织42家考古队伍参加发掘,并聘请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作为监理方,负责考古发掘的质量监督。
至年底,完成69处文物点的发掘,获取大量资料和珍贵文物。
一、巫山县(一)双堰塘遗址位于巫山县大昌镇大宁河左岸,发掘3025m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第四次发掘。
发掘选点于遗址的北部。
发现大量遗迹,清理一座火道、窑塘、作业坑保存基本完整的西周陶窑。
出土遗物种类丰富,有陶、石、骨、角、铜等类,骨角器多为锥、针、簪,磨制精美;铜器以刀、削、鱼钩等小件为主;陶器中发现簋、大羊角杯等新的器类。
(二)琵琶洲遗址位于大宁河右岸一级台地,是一处保存较好的汉代遗址,发掘1000m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第四次发掘。
通过发掘了解:遗址东、南部一般堆积较浅,文化层较薄;遗址西、北部中心区域,文化层堆积相对较厚,且有不同时代的堆积;此次发掘,除发现大量的汉砖、汉瓦外,还发现水道、汲水管、蓄水池等房屋的附属设施,表明这里曾经存在一定规模的建筑。
(三)蓝家寨遗址位于大宁河左岸的一级台地上,以东周遗存为主,发掘575m2,重庆市博物馆、湖南益阳文物考古队联合第二次发掘。
发现灰坑、灰沟、陶窑、陶灶、房基、土坑墓等东周遗迹,出土遗物较为丰富,其中楚式青铜剑、矛等遗物的出土,为研究东周时期大昌盆地巴楚文化提供重要的实物资料。
此外,在遗址附近勘探发现大量东周墓。
(四)巫山古城遗址位于巫山县巫峡镇,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第二次发掘,发掘1000m2。
清理的主要遗迹有原古城墙基及附近墓葬。
通过对城墙的解剖,暴露出明显的夯层痕迹;本次发掘进一步确定巫山古城墙的结构与附近的遗存情况,墓葬主要为汉宋及明代的砖室墓和土坑墓,砖室墓中的花纹砖图案达20余种,为研究汉、宋墓提供宝贵资料;土坑墓多流行头龛放置随葬品的习俗,部分尸骨头部佩有铜髻。
重庆白帝城古墓群三峡文化的瑰宝

重庆白帝城古墓群三峡文化的瑰宝重庆白帝城古墓群位于中国重庆市奉节县白帝镇,是一处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内涵的古墓群。
这座古墓群是三峡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遗产,对于研究古代文明和了解三峡地区的历史变迁具有重要意义。
白帝城古墓群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16年左右,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据史书记载,白帝城是秦朝时期巫山县的县城,也是巫山夔门的重要关口。
古墓群位于白帝城的山腰和山顶,分布密集,规模宏大。
这些古墓群中葬有各个时期的统治者、贵族和士人,他们的墓葬形式各异,融合了巫山地区的风格和特色。
白帝城古墓群的墓葬形式多样,包括竖穴墓、横穴墓、石室墓等。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竖穴墓,这种墓葬形式在中国古代墓葬中较为罕见。
竖穴墓是将墓穴直接挖掘在山体中,墓道通向墓室,墓室内设有石棺和陪葬品。
这种墓葬形式不仅保存完好,而且墓室内的陪葬品丰富多样,包括青铜器、陶器、玉器、铁器等,展示了古代巫山地区的生产、生活和文化水平。
白帝城古墓群中最为著名的墓葬是白帝陵,也是整个古墓群的核心。
白帝陵是秦朝时期巫山县的县城,是巫山夔门的重要关口。
白帝陵的墓室内保存有大量的陪葬品,包括青铜器、陶器、玉器等,其中最为珍贵的是一件青铜剑。
这把青铜剑造型精美,刀身上刻有精细的纹饰,展示了古代巫山地区的冶铸技术和艺术水平。
白帝城古墓群不仅是一处重要的考古遗址,也是研究三峡文化的重要窗口。
通过对古墓群的发掘和研究,可以了解到古代巫山地区的社会结构、生产方式、宗教信仰等方面的信息。
古墓群中的陪葬品也反映了当时的经济状况和文化水平,对于研究古代文明和了解三峡地区的历史变迁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保护和传承白帝城古墓群的文化遗产,重庆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加强对古墓群的保护和修复工作,确保古墓群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其次,加强对古墓群的管理和监督,严禁破坏和盗掘行为。
同时,加强对古墓群的宣传和推广,提高公众对古墓群的认知和重视程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庆考古60年摘要:本文将60年来重庆地区200万年前到明代的全部考古材料进行了详尽梳理,对龙骨坡遗址、兴隆洞遗址、大溪文化、小田溪墓群等逐一分类点评,初步建立了重庆地区考古文化序列,令人信服地感受到重庆历史文化的全貌。
关键词:重庆;考古;60年重庆考古60年,经历了建国初期的奠基期,20世纪60、70年代的调整期,改革开放恢复期,直辖以来的发展期四个大的发展阶段。
在国家文物工作方针的指引下,每一个时期,我市文物部门和考古工作者都实施完成了许多重大的考古工作,取得了重要的考古成果,促进了我市考古事业的持续发展。
伴随重庆直辖,三峡文物抢救性保护同步启动。
汇聚全国近百家考古科研单位跨世纪会战的十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是新中国重庆考古事业最重要的一个时期。
60年的田野工作,60年的考古收获,为重庆历史文化面貌的复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重庆三峡地区是探寻人类起源的重点区域。
目前发现的古人类化石地点有6处,除铜梁张二塘遗址外,巫山龙骨坡、雷坪洞、迷宫洞、奉节兴隆洞、草堂镇5个地点均集中分布于三峡地区。
这些遗址时间跨度大,与早期人类起源、直立人的起源与演化、现代人的起源等世界古人类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密切相关[1]。
目前田野考古与研究工作比较深入的是龙骨坡、兴隆洞两个遗址:巫山龙骨坡遗址是我国目前发现最古老的人类化石地点。
1984年以来,开展了多次联合发掘,发现了1段人属下颌骨和1枚上门齿,被定名为直立人巫山亚种。
此外,还发现了120余种哺乳动物化石、有规律埋藏的动物肢骨化石、石制品。
遗址地层的古地磁年代距今201—204万年[2]。
关于巫山人下颌骨是否属于人类、门齿是否属于早期人类、石制品性质等问题,古人类学界尚有讨论。
其发现,为三峡地区寻找远古人类带来新曙光的启示意义,却是毋庸置疑的。
可以说,近十余年三峡地区的连续发现,都是龙骨坡遗址启示的新收获。
2001以来,奉节兴隆洞遗址出土4枚人类牙齿化石、20件石制品、50多种哺乳动物化石等,地质年代为中更新世晚期至晚更新世早期,距今约15-12万年。
三峡地区早期智人化石的首次发现,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剑齿象门齿上的刻划痕迹,引发了原始艺术起源、东亚地区现代人类行为方式的深入研究[3]。
二1949年以来,重庆发现的旧石器地点近100处。
最早的发现是1976年铜梁文化遗址[4]。
最大规模的发现是1993-1994年配合三峡工程的旧石器专题调查,共发现了68个地点[5]。
最近十年,重庆市文物考古所在渝西长江、嘉陵江、乌江、酉水流域新发现了10多个地点。
1995年以来,三峡地区重要的28个遗址开展了十年的考古发掘,发掘面积近2万平方米,出土了万余件石制品、大量动物化石及其他科学标本。
三峡地区旧石器时代中期遗址,集中分布于丰都长江两岸的二、三级基座阶地,构成了规模可观的遗址群。
高家镇遗址发现石制品2500余件,以大型砍砸器为主,运用锤击法剥片和简单加工,具有中国南方旧石器时代主工业鲜明特点[6]。
冉家路口出土石制品882件,呈现较强的石片工业特点[7]。
枣子坪遗址石制品具有长宽等比小型化的特点,预示三峡地区南方主工业由早到晚石片石器增加,且沿长宽等比小型化发展的趋势[8]。
井水湾遗址出土石制品910件,发现零散分布的东方剑齿象、貘、牛、鹿类哺乳动物化石58件,推测为古人类狩猎和食用的遗物,光释光测年距今约8万年。
环境分析分析结果显示,该时期植被繁茂,气候暖湿,适合人类的生存[9]。
2003年以来,嘉陵江流域的合川唐家坝遗址两次发掘,在埋藏于地表以下5-20米的黄土中,发现大型砍砸器、刮削器等石制品253件[10]。
2005年,秀山河湾遗址发现的石制品以石英砂岩为原料,石片石器为主,锤击法剥片,刃口向破裂面单向加工,器形主要为刮削器和砍砸器,是重庆酉水流域的首次发现[11]。
这些发现,与丰都遗址群相似,属旧石器时代中期华南旧石器主工业系统。
晚更新世晚期的铜梁张二塘遗址是铜梁文化的发现地,碳十四测年距今约2.5万年,是重庆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的代表。
该发现,对于长江流域旧石器文化传统以及中国南北旧石器文化二元结构的认识具有重要启示[12]。
上世纪80年代以前,该类文化遗存在重庆嘉陵江及其支流涪江流域、大渡口长江沿岸及四川沱江流域有多次发现[13]。
三重庆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址目前发现约80处,主要的发现有以下几次:建国以后在长江沿岸开展的文物专题调查取得了初步收获[14];1992~1996年三峡库区调查发现30处遗址[15];1997年以来,三峡考古发掘过程中,又陆续取得了巫山人民医院、云阳大地坪遗址等重要发现;2000年以来,重庆市文物考古所在酉水、乌江、嘉陵江、渝西长江等区域新发现了39处新石器时代遗址。
1958年巫山大溪遗址发掘,取得了长江流域最有影响的史前考古发现[16]。
忠县干井沟[17]、江津王爷庙[18]也开展了少量试掘。
但是,直到1992年,重庆本土新石器文化面貌还非常模糊,甚至难以从商周遗存中甄别出来。
1994年开始,“魏家梁子文化”[19]“老关庙下层文化”[20]“哨棚嘴一期类型”[21]等文化命名相继提出,峡江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初露曙光。
1997年以后,层出不穷的新发现、连续多年的考古材料积累、测年技术、环境考古等新的技术手段和理论方法的介入,为我们建立史前文化序列、了解古代社会、探讨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创造了条件。
重庆地区的新石器文化,已经揭开了神秘面纱。
(一)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探索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探索,与旧石器时代考古密切相关。
1997年以来,三峡地区旧石器遗址系统发掘情况表明,分布于河流一、二级阶地以及河漫滩的遗址,基本不属于古人类生产生活的主要区域,其时代距今1万年左右,已经跨入全新世早期。
属于这个阶段的遗址有十来个地点。
奉节三沱遗址发现了石片、断块等石制品和食肉类、豪猪、野猪、羊等动物化石种类[22]。
奉节横路遗址发现有利用率较高的石核、锤击法生产的石片、加工简单的刮削器,石制品以小型和中型的窄薄型石器为主[23]。
奉节鱼腹浦遗址发现了有规律排列的12个火塘遗迹和集中分布在烧土堆附近的大量石制品、动物骨骼标本,在遗址的下部文化层出土了陶片,C14测年代距今约8000年[24]。
这些发现,是重庆地区早期新石器时代文化探索的重要线索。
(二)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遗存1999年发现的丰都玉溪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中期遗存[25]。
遗址下层遗存骨渣等生活垃圾与长江洪水交互叠压形成的坡状堆积厚5米,多达59个文化层。
其中,洪水淤积层多达27层,为本地区古代环境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依据[26]。
玉溪遗址出土遗物主要有陶器、石器以及动物骨骼。
石制品发现上万件,成型器形体比较大,多为一次成型、简单修理的石锄、砍砸器等石片石器,有少量磨制的条形石斧。
陶器数量较少、制法原始、简单器类,有釜、罐、钵、碗、盆等,釜的变化特征非常明显。
玉溪下层遗存目前仅发现一个地点,其分布范围、文化源流不明,暂命名为“玉溪下层遗存”。
根据19个骨胶原C14测年结果,玉溪下层遗存距今约7600~6300年,早、中、晚三期分别延续了400~500年。
玉溪下层遗存发现的动物骨骼数量巨大,经鉴定,有哺乳动物、鱼类、蚌类、龟鳖以及鸟类等27种。
这些动物骨骼多为碎骨,可能是原始居民肢解和食用后的遗留。
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玉溪当时的生态环境,折射出玉溪下层居民渔猎、捕捞占重要地位的经济类型。
玉溪上层遗存堆积较薄,出土遗物有打、磨制石器,多台面小燧石石核和少量陶片。
主要的陶器标本有折沿釜(罐)、卷沿盆、深腹缸、敛口钵、附耳钵、敞口钵、纺轮等,陶系以泥质灰陶为大宗。
玉溪上层遗存动物骨胶原C14测年大约为6200年左右。
(三)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重庆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存广泛发现,有关其文化属性、空间分布、年代范围等重要共识已基本形成。
最新发表的研究成果,通过对涪陵陈家嘴遗址,丰都玉溪坪遗址群,忠县干(注:音gan,字库无)井沟遗址群,万州苏和坪、黄柏溪、涪溪口遗址,云阳丝栗包、大地坪遗址,奉节老关庙遗址,巫山大溪、锁龙、魏家梁子遗址等近20个典型遗址的独立分期、统一排序和综合分析,将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划分为三个大的发展阶段,命名为三个考古学文化[27]。
哨棚嘴文化:以忠县哨棚嘴遗址为代表,卷沿罐器物群盛行,时代与大溪文化中晚期相当,距今约5500~5100年。
哨棚嘴文化与玉溪上层文化遗存一脉相承,与东边的大溪文化分界大致在瞿塘峡。
大溪文化晚期阶段,哨棚嘴文化日益强盛,跨过瞿塘峡到达了大溪遗址。
哨棚嘴文化与西边川西高原岷江流域的营盘山遗存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玉溪坪文化:以丰都玉溪坪遗址为代表,折沿罐器物群盛行,时代大致相当于屈家岭文化时期,距今约5100~4600年间。
玉溪坪文化遗存在东起湖北宜昌、西至渝西、东南到贵州东北、北达四川东北的广大地域皆有发现,属于重庆峡江新石器晚期文化的鼎盛时期。
中坝文化:以忠县中坝遗址为代表,花边缸器物群盛行,其时代大约距今4600年~3700年。
其中,中坝文化前期距今约4600~4300年,属新石器文化的最后阶段;后期大约距今4300~3700年,已经跨入了夏纪年范畴。
(四)重庆地区的大溪文化重庆地区大溪文化主要分布在瞿塘峡以东、酉水流域两个区域。
巫山大宁河流域的欧家老屋遗址,发现了大溪文化早期遗存,出土了一批重要遗物[28]。
大宁河与长江交汇地区的巫山县城遗址,发现了120余座大溪文化墓葬,发现了鱼骨坑等重要遗迹[29]。
最重要的发现依然是大溪文化命名地、上世纪50年代以来多次发掘的巫山大溪遗址[30]。
2000年以来,大溪遗址全面发掘,发现墓葬近200座,灰坑700多座,取得了多方面的重要收获:发现了大溪文化早期遗存;揭示了大溪文化晚期遗存与重庆本土新石器文化共存关系;发现了多种形式葬俗的演变,结合DNA结果,可以开展大溪文化社会结构的深入研究;发现了大量器物坑、动物坑、鱼骨坑,可能主要反映了大溪人的某种意识或原始宗教观念;遗址功能分区的材料,为聚落研究提供了条件;峡江地区大溪文化渔猎采集经济类型,与江汉平原地区稻作农业经济不同,对于大溪文化经济类型与环境关系的探讨,是非常典型的材料。
2007年,酉阳笔山坝遗址发现了丰富的大溪文化遗存,包括典型的屈肢葬墓葬7座,石器加工场1处,出土遗物丰富。
陶器以釜、罐、圈足盘、钵类为主;石器有打制石器,斧、凿、锛等磨制石器,多台面石核为主的小燧石石器;玦、璜等少量玉器。
遗存年代距今约7000~5500年,可分早、中、晚三期。
晚期出现大溪文化、哨棚嘴文化两组器物[31]。
重庆酉水流域大溪文化的首次发现,对于大溪文化在重庆地区的分布和传播线路研究,对于大溪文化的总体认识,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