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考古学学科价值之我见

合集下载

音乐考古学心得体会教师

音乐考古学心得体会教师

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我有幸参与了音乐考古学的学习与研究。

在这段旅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音乐考古学的重要性和魅力,同时也收获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首先,音乐考古学让我对音乐的历史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通过对古代乐器、乐谱、音乐遗址的研究,我认识到了音乐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变化。

这使我更加明白,音乐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人类文明的发展紧密相连。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音乐与历史、文化的结合,让学生在欣赏音乐的同时,了解其背后的故事。

其次,音乐考古学让我对音乐的本质有了新的认识。

通过考古发现,我发现许多古代乐器和音乐作品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这使我认识到,音乐不仅是娱乐和审美的方式,更是人类表达情感、传递思想的重要手段。

在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让他们在音乐中找到心灵的寄托。

此外,音乐考古学还让我学会了如何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

在考古研究中,我们需要从历史、文化、艺术等多个层面来解读音乐。

这使我明白了,作为一名音乐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音乐功底,还要具备广泛的知识储备。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让他们在音乐学习中不断拓展视野。

在音乐考古学的学习过程中,我也有了一些自己的体会和感悟:1. 音乐考古学是一门跨学科的学问,需要我们具备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鼓励学生多读书、多学习,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

2. 音乐考古学让我们认识到,音乐是人类共同的财富。

在教学中,我们要尊重各种音乐文化,让学生了解和欣赏世界各地的音乐。

3. 音乐考古学让我们看到了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在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让他们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

4. 音乐考古学让我们认识到,音乐考古学家们的研究成果对我们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以考古学家的研究成果为依据,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教学内容。

总之,音乐考古学的学习让我受益匪浅。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探索,将音乐考古学的理念和方法融入到音乐教育中,为培养更多具有音乐素养的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

音乐考古学在中国音乐史研究中的价值——以曾侯乙编钟和贾湖骨笛为例

音乐考古学在中国音乐史研究中的价值——以曾侯乙编钟和贾湖骨笛为例

古学 的研究对象涵盖的范围。
笛年代距今 约九千年 。骨笛现珍 藏于 国家博物馆 、河南博物 院和河
由于 音乐 的特 殊性 ,在 留声 机发 明之前 ,我 们无 法 听到古 人 南 省文物研 究所。贾湖骨笛 多由鹤类尺骨 ,在其一 面钻孔而 成 ,有
发 出的乐音 。文物 、图像和文献是 我们认知古代音乐 文化 的重要途 五孑L笛 ,六 孔笛 ,七孔笛 ,其 中以七孔笛居多 。长度多在二 十二厘
层出不穷 ,为音乐史研究积 累了大量实物资料 。其中 ,曾侯 乙编钟 址 中出土的骨笛 ,改写了中国音乐史 。
与贾湖骨笛 的出土令人瞩 目。曾侯 乙墓于 1978年 在湖北随县 的擂鼓
经 专家试吹 ,骨笛仍 能吹奏五声 阶的曲子 《小 白菜 》。证明贾
墩东 团坡 上被发掘 。曾侯 乙墓出土大量乐器 ,其 中最重要 的是 曾侯 湖 骨笛能演奏五声或 七声调式 的乐 曲 ,其 律制为三分损 益律 。贾湖
贾湖遗址 发现的骨笛 ,已具备七 声音阶 ,这一 发现彻底打破 先
的一 套编钟 。曾侯 乙墓编钟 ,有 甬钟 ,镩钟 ,钮钟 ,按 大小和音高 秦只有五声音 阶的结论 ,证 明我 国人 民在八干 、九千年前 已使用 七
为序 编成8组悬挂在 3层 钟架 ,另有 一枚镩钟 (楚惠王赠 ),共 有65 声 音阶 。英 国权 威科学杂志 《自然 》还曾报道贾湖 骨笛 ,产生广 泛
人音乐 活动的各种遗物 和遗 迹 。如 :各类乐 器 、乐俑 、与音乐 艺术 现 了我 国战 国时代音乐文化的水平 。
活动有 关的器物铭 文 ,各 种器皿饰绘 、堆 塑 、雕砖石刻 、洞窟壁画
1986年 、1987年至2001年 ,在河南舞 阳贾湖新石器 时代遗址 出

古代音乐与乐器的考古学研究

古代音乐与乐器的考古学研究

古代音乐与乐器的考古学研究考古学作为一门研究古代文明的学科,通常关注的是人类使用的物品和文化遗迹。

其中,对于古代音乐与乐器的考古学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古代音乐的发展和演变,以及不同文化间音乐的交流和影响。

一、古代音乐的考古学意义考古学家通过发掘古代墓葬和遗址中出土的乐器,可以推断出古代人民的音乐活动与音乐文化。

这些乐器的形状和材质,以及他们被埋葬的位置和陪葬品等,都能提供重要的信息。

比如,古代的乐器类型和结构,以及音乐的用途和社会地位等,都可以从考古发现中获得线索。

二、古代乐器的考古发现在世界各地的考古遗址中,我们可以发现各种形状和材质的古代乐器。

例如,在中国的殷墟遗址中,曾经发现了许多青铜制的乐器,如钟、磬、鼎等。

这些古代乐器给我们提供了不仅可以听到,还可以触摸和感受的音乐遗产。

在古埃及的金字塔内部,考古学家发现了木制的竖琴和弹拨乐器等。

这些乐器的形状和设计反映了当时的音乐风格和演奏技术。

而在古代希腊和罗马的遗址中,也可以发现各种各样的乐器,如吉他、竖笛和鼓等。

这些乐器不仅说明了古代希腊和罗马人民的音乐爱好,还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俗和宗教仪式。

三、古代音乐的演奏技术通过对古代乐器的考古发现进行分析和实验,我们可以还原古代音乐的演奏技术。

考古学家通常会重新制作和试奏这些古乐器,以了解其演奏方式和音色效果。

例如,对于中国古代的筝乐器,以及古希腊的竖琴,考古学家通过观察和试奏,发现它们都是用手指弹奏的,而不是使用现代的拨片或弓。

这些发现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音乐的表演方式和演奏技巧。

四、古代音乐的社会文化意义古代音乐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还承载着丰富的社会和文化意义。

通过对音乐遗产的考古学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古代人们对音乐的认知和看法。

例如,在中国的考古遗址中,发现了许多被称为“琴坑”的青铜器,这些器物与音乐有着密切的关系。

通过研究这些青铜器的形状和装饰,我们可以推测出古代人民对音乐的敬重和重视程度。

此外,古代音乐也经常与文化和宗教活动相结合。

从音乐考古学的角度看中国古代音乐

从音乐考古学的角度看中国古代音乐

从音乐考古学的角度看中国古代音乐从音乐考古学的角度看中国古代音乐摘要中国音乐古老而又韵味深长。

我们若是将出土的乐器按照测定的年代、或文献记载的时代进行统计的话可以发现,我国音乐的源远流长勾勒出了古代音乐史独特的文化价值。

本文就音乐考古学角度出发研究了中国古代音乐。

关键词:音乐考古学;乐器;中国古代音乐自李纯一先生写的《中国出土上古乐器综论》出版之后,《中国音乐考古学》终于出版了,这是第一部专业的音乐考古方面著作。

王之出先生这部作品的面世,对那些想学习研究中国音乐考古学的人来说,真是雪中送炭啊。

此书不但详细的介绍和研究了我国过时候各个时间段的音乐文物,还系统地讲述了关于音乐考古学的理论基础。

在研究我国古代音乐中,我国的古代与现代考古学对比,在基础理论的建设、专业人员、研究方法的累计等方面,都显示出了某种程度上的不成熟。

研究追溯到宋朝时,主要包括一些考古人员挖掘的古乐器,但是研究还局限在它们本身所带有的信息上。

研究直到近代的王国维学者,意识到把青铜器上的铭文和历史密切的结合在一起,但还是没能从根本上丢弃北宋到现在把音乐文物作为“古玩”用以研究的习惯。

后来,我国新文化运动主要人物刘复在研究我国古音乐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重要的是他发起了对天坛以及故宫收藏的古乐器的测音研究,将研究古乐器的矛头转向了替他音乐性能,这算是我国音乐考古学脱胎换骨的起端。

在刘复的研究之后,很多跟音乐有关的考古文物和研究结论,让这些音乐史学者意识到光靠文献的记载来看中国音乐史存在严重的局限性,逐渐,他们开始注意考古界的动作,还把他们所研究的新成果不断地融合到音乐史学的领域里来。

音乐考古学作为研究音乐史学的一种方式,慢慢的也受到了整个学术界的关注。

自上个世纪70-80年代湖北的曾侯极墓、河南贾湖的骨笛随之被挖掘现世,我国音乐考古学开始飞速发展。

近年来,引入注目的音乐考古发现层出不穷,继山东洛庄汉墓乐器坑之后,又有湖北枣阳九连墩和河南叶县的大批先秦音乐文物的出土。

古代音乐器乐的考古学研究

古代音乐器乐的考古学研究

古代音乐器乐的考古学研究古代音乐器乐的考古学研究是一门探索人类音乐文化历史的重要学科。

通过对古代文化遗存中的音乐器乐遗物进行考古学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人类在不同历史时期对音乐的认知、创作和演奏方式,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下音乐在社会、宗教和艺术中扮演的角色。

本文将以不同时期和地区的考古发现为例,探讨古代音乐器乐在人类历史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并分析其对现代音乐艺术发展的影响。

一、早期人类社会中的音乐器早期人类社会是从狩猎采集时代进入农耕文明时期,这个过程伴随着社会分工和劳动工具进一步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开始创造各种各样用于劳动和娱乐活动的工具,其中包括了最早出现于距今约40000年前中国境内地区遗址上发现的骨笛。

骨笛是由动物的骨骼制成的乐器,它们的发现证明了早期人类已经具备了制作乐器的能力。

通过对这些骨笛的研究,我们可以推测早期人类社会中音乐在宗教仪式、社交活动和娱乐中所起到的作用。

这些早期音乐器不仅是人类文明进步和创造力发展的象征,也是我们了解古代文化和社会生活方式的重要窗口。

二、古代文明中的音乐仪式在古代文明中,音乐在宗教仪式、祭祀活动和宫廷娱乐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例如,在古埃及文明中,考古学家们发现了大量用于祭祀活动和娱乐演奏的音乐器物。

其中最著名的是埃及长笛,这种由葦子制成、具有独特音色和造型特点的长笛在埃及墓穴中被广泛发现。

通过对这些埃及长笛进行考古学研究,我们可以推测出其在古埃及社会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埃及长笛被广泛应用于宗教仪式和庆典活动中,用于祭祀神灵、表达敬意和娱乐娱乐观众。

这些音乐仪式不仅是古埃及文化和宗教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埃及音乐文化的重要遗产。

另一个例子是古希腊文明中的音乐仪式。

希腊是古代音乐艺术的发源地之一,其对西方音乐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希腊神庙遗址中,考古学家们发现了大量用于宗教仪式和战争活动中的音乐器物,如竖琴、长笛、鼓等。

这些希腊音乐器不仅在宗教崇拜中扮演重要角色,也在战争中被用作鼓舞士气和激励士兵。

陈燕音乐考古实践报告(2篇)

陈燕音乐考古实践报告(2篇)

第1篇一、引言音乐,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是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我国,音乐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有着丰富的音乐文化遗产。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传承我国音乐文化,近年来,音乐考古逐渐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

陈燕,一位热衷于音乐考古的学者,通过实地考察、文献研究等方法,对我国音乐文化遗产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和研究。

本文将基于陈燕的音乐考古实践,对其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和分析。

二、陈燕音乐考古实践概述1. 实践地点陈燕的音乐考古实践主要集中在以下地区:四川、云南、贵州、湖南、广西等地的少数民族地区。

这些地区拥有丰富的音乐文化遗产,如民歌、民间器乐、宗教音乐等。

2. 实践方法(1)实地考察:陈燕深入少数民族地区,对当地的民族音乐进行实地考察,记录音乐形式、表演方式、乐器制作等方面的信息。

(2)文献研究:陈燕查阅大量历史文献、音乐资料,对音乐文化遗产进行梳理和研究。

(3)田野调查:陈燕与当地音乐家、学者进行交流,了解音乐传承、变迁等情况。

三、陈燕音乐考古实践成果1. 民歌研究陈燕对四川、云南、贵州等地的少数民族民歌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这些地区的民歌具有以下特点:(1)题材丰富:包括劳动、爱情、历史、宗教等各个方面。

(2)旋律优美: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如四川民歌的川味、云南民歌的滇味等。

(3)歌词古朴:运用大量的修辞手法,表达丰富的情感。

2. 民间器乐研究陈燕对四川、云南、贵州等地的民间器乐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这些地区的民间器乐具有以下特点:(1)种类繁多:包括吹、拉、弹、打等不同类型的乐器。

(2)制作工艺独特:如四川的唢呐、云南的胡琴等。

(3)演奏技巧丰富:如湖南的唢呐演奏技巧、广西的侗族琵琶演奏技巧等。

3. 宗教音乐研究陈燕对四川、云南、贵州等地的宗教音乐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这些地区的宗教音乐具有以下特点:(1)音乐形式多样:包括声乐、器乐、舞蹈等。

(2)歌词内容丰富:涉及佛教、道教、基督教等宗教信仰。

(3)音乐风格独特:如四川的道教音乐、云南的佛教音乐等。

古代音乐考古学

古代音乐考古学

古代音乐考古学古代音乐考古学是一门研究古代音乐的学科,通过对各类文物和考古遗址的挖掘和研究,揭示古代音乐的起源、发展和传承。

古代音乐在古代文明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研究古代社会、文化和艺术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两个方面,即古代音乐的起源和演进以及考古学在研究古代音乐中的应用,来探讨古代音乐考古学这门学科的重要性和意义。

一、古代音乐的起源和演进1.1 古代音乐的起源古代音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早期社会的原始音乐,其形式简单而朴素,主要以人类的声音和简单的乐器为表现媒介。

这些原始音乐是人类表达情感、交流信息以及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种形式,通过声音的模仿和音乐的节奏感传递信息,起到沟通社会成员之间情感和培育社会凝聚力的作用。

1.2 古代音乐的演进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古代音乐逐渐从原始音乐向复杂多样的形式演进。

在不同的文明古国中,古代音乐发展出各具特色的音乐形式,如古埃及的宫廷乐队、古中国的宫廷音乐、古希腊的戏剧音乐等。

这些音乐形式具有不同的表现方式和社会功能,丰富了古代社会的文化和艺术。

二、考古学在研究古代音乐中的应用2.1 考古遗址中的乐器研究考古学通过对古代乐器的发掘和研究,为我们了解古代音乐提供了重要线索。

在古代墓葬中发现的乐器能够揭示文明古国的音乐演奏方式和音乐风格,通过对乐器的分析和重建,我们能够还原古代音乐的声音,并尝试演绎出当时的音乐效果。

2.2 古代音乐文献的解读古代音乐文献是研究古代音乐的重要资料,考古学可以通过对古代文物、碑刻和文献的发掘和翻译,还原古代音乐的演奏方式和音乐理论。

这些文献可以揭示古代音乐的曲调、音阶和节奏等要素,为我们理解古代音乐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2.3 古代音乐场所的考古研究古代音乐场所,如宫廷、庙宇和剧场等,是古代音乐传承和演奏的重要场所。

考古学可以通过对这些古代音乐场所的考古研究,理解古代音乐在不同社会场景中的功能和地位。

同时,考古学可以通过对古代音乐场所的布局和结构的研究,还原古代音乐的演奏环境和氛围。

音乐考古学在中国音乐史研究中的价值

音乐考古学在中国音乐史研究中的价值

音乐考古学在中国音乐史研究中的价值作者:汪晨殷文来源:《黄河之声》2018年第07期摘要:音乐考古学是音乐史学的一门分支学科。

曾侯乙编钟和贾湖骨笛是我国二十世纪重大考古发现。

1978年曾侯乙编钟的出土,让世人领略到中国先秦音乐的魅力,引起了学术界的轰动,音乐考古学逐渐得到大批音乐史学家的重视。

1986年贾湖骨笛的出土,证实中国先民早在八九千年前就已经有了七声音阶的概念。

本文以曾侯乙编钟和贾湖骨笛为例,概述音乐考古学在中国音乐史研究中的价值。

音乐考古学为中国音乐史学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

关键词:音乐考古学;音乐史研究;曾侯乙编钟;贾湖骨笛;价值音乐考古学是音乐学和考古学的有机结合,考古学强调地层学、地形学和器物类型学,作为音乐考古学主要借鉴的是器物类型学的意义。

王子初先生认为,音乐考古学研究的直接对象,包括古人音乐活动的各种遗物和遗迹。

如:各类乐器、乐俑、与音乐艺术活动有关的器物铭文,各种器皿饰绘、堆塑、雕砖石刻、洞窟壁画以及涉及音乐内容的图书、乐谱等。

[1]这个说法详尽地指出了音乐考古学的研究对象涵盖的范围。

由于音乐的特殊性,在留声机发明之前,我们无法听到古人发出的乐音。

文物、图像和文献是我们认知古代音乐文化的重要途径。

研究文物(出土和传世)和图像(壁画、砖雕、石刻、传世绘画),离不开考古学。

近几十年以来,随着中国考古事业的蓬勃发展,音乐考古发现层出不穷,为音乐史研究积累了大量实物资料。

其中,曾侯乙编钟与贾湖骨笛的出土令人瞩目。

曾侯乙墓于1978年在湖北随县的擂鼓墩东团坡上被发掘。

曾侯乙墓出土大量乐器,其中最重要的是曾侯乙编钟。

我国继湖北曾侯乙墓编钟之后,又有一重大考古发现就是贾湖骨笛。

贾湖骨笛发掘于河南舞阳新石器时代遗址。

曾侯乙编钟与贾湖骨笛的发现,为中国乃至世界音乐史和乐器史提供了极宝贵的实物资料,是当之无愧的国之瑰宝。

曾侯乙编钟是我国迄今发现数量最多、保存最好、音律最全的一套编钟。

曾侯乙墓编钟,有甬钟,镈钟,钮钟,按大小和音高为序编成8组悬挂在3层钟架,另有一枚镈钟(楚惠王赠),共有65件,是迄今发现的最大最完整的一套编钟,总重量达到两千五百多公斤,加上其它构件,用铜量达五吨之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容摘要:文章通过音乐考古学对于音乐史的影响、对中国传统音乐研究的影响以及对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研究的意义三方面的论述,管窥音乐考古学的学科价值。

文章指出,不能孤立地去研究任何一种文化现象,每一种音乐现象都有其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

只有不断地探寻这些问题的出处和根源,才能够真正地了解音乐,追寻文化的意义。

关键词:学科价值音乐考古学音乐史学中国传统音乐研究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研究
音乐考古学是根据与古代音乐艺术有关的实物史料研究音乐历史的科学,是音乐史的一个部分,也是历史科学的一个分支。

中国音乐考古学目前的研究主要侧重于音乐文物学方面。

但是从学科的性质,特别是从研究的目标考察,音乐考古学是以阐明中国音乐艺术发展史及其发展规律为第一要义。


音乐考古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与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学科密切相关。

随着近年来音乐考古学成果的不断出现,这门学科对于音乐学其他相关学科的影响也日益展现出来。

一、音乐考古学对音乐史的影响
在参观博物馆时,我们能看到编钟的精密和气派,古琴的纹路优雅而自然,这些来自数千年前的乐器,这些承载着古人的喜怒哀乐的音乐载体,常常使我们对先祖的思想和智慧肃然起敬。

我们不得不思考应怎样面对和研究这些丰富的音乐遗产。

音乐史的研究离不开对古代音乐实物的考证。

最突出的一个例子是河南舞阳的贾湖骨笛。

音乐史学家在上个世纪对于骨笛的年代论断是公元前8000年,而随着音乐考古学的深入考证,这个时间被向前推进了整整1000年。

古人流传下来的音乐文献中,有的也许是谬误,有些是正确的论断,这些都需要后人不断地考证,才能客观地认识到这些文献的真实性。

音乐考古学突破了传统的音乐史只用文字说明问题的局面。

如对于殷墟近10年的考察中,挖掘出土大量的甲骨文残片,这些残片上所记录的内容,证实了司马迁《史记》中的诸多内容。

随着音乐考古的逐渐深入,音乐史古文献中的内容能够找到相应的出处,有些谬误也应当得到及时的纠正。

二、音乐考古学对于中国传统音乐研究的影响
我国目前的音乐史,可以说是一部汉族音乐史,有些学者甚至认为是一部中原地区的音乐史。

因为在当今的音乐史著作中,罕见边疆地区、西部地区、东南沿海地区的音乐论述。

由于政治因素、经济因素、学科水平局限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地区的传统音乐研究相对于中原地区还处于比较薄弱的状态。

从整个传统音乐的大视野来看,边疆和沿海地区的音乐丰富多样,同时,由于这些地区的地域特殊性,其音乐形态的变化比较缓慢。

中原地区,历史上乃兵家必争之地,任何一个统治者必征服中原才能统一天下,因此,中原地区的音乐形态受影响最大,变化最多,如城市音乐的发展最核心和最发达的地区在中原。

而边疆和沿海地区的音乐往往保留了比较古朴和原始的风貌,比如福建南音这一乐种,唐代时中原的移民到了福建,随之带去了他们的音乐文化,因此,研究福建南音,可以对认识唐代中原地区的音乐文化有所助益。

又如,目前的传统音乐著作中,关于四川地区的音乐文化,往往只提到四川清音川剧和个别的四川民歌。

②而在音乐考古发现中,巴蜀地区的文化相当璀璨,乐器中还有诸如钮钟、甬钟、錞于、扁钟,等等。

此外,还有一些出土的器物上的图像,如嵌错宴乐图像铜壶,这些都说明巴蜀地区在当时已经拥有了自己的文化。

而今的四川地区音乐文化,依然具有鲜明的特点。

那么,巴蜀地区的文化和楚地的文化有何相似之处?巴蜀地区的音乐在后世是怎样发展的?与最早发现的可以确定的巴蜀音乐文化有关联吗?这些古乐器即使是失传,对于后世的蜀地音乐文化产生影响了吗?音乐考古成果带来的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三、音乐考古学对于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研究的意义
少数民族音乐研究是随着近年民族音乐学的兴盛而逐渐热起来的。

音乐学界对少数民族音乐的研究,在上个世纪一度处于很简单的认识,局限于几个单一的乐种。

最早关注少数民族音乐的还是当地的研究者,笔者2001年到云南采风的时候,云南的音乐学者就在大力进行云南当地民间音乐的研究、保护和宣传,提出了中国音乐不是单声,也有多声,就在云贵地区的少数民族音乐里有体现。

音乐学界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认为中国音乐是单声思维,西方音乐是多声思维,而少数民族音乐研究的成果改变了这一看法。

但是,少数民族学者较少,精力有限,依靠本民族的学者去研究自身的音乐文化未免力不从心。

研究少数民族的音乐历史发展,是完成真正的中国音乐史的必然之路,而研究少数民族的音乐历史就离不开音乐考古的参与。

如有些出土的楚汉笛子,在有按孔的一面,都削去一个平面,其原因为何?乐器本身不会说话,文献也没有记载,不好理解。

结合民族学的材料看,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竹制管乐器也有这样的实例。

③历史上的这片土地曾经发生过巨大的变迁:战争、朝代的更替、民族的迁徙、民族的融合、多民族的杂居通婚&&这些都带来了文化上的巨大转变,我们研究音乐史,结合音乐考古学的成果,可以明白历史上一些少数民族的文化变迁改写了历史,一些传统被保留下来,代代相传,有的却消逝了。

历史是一条长河,传统是奔腾不息的水流,我们不能也不应当去孤立地研究任何一种文化现象。

了解一个事物,只有搞清楚它的来龙去脉,才能客观地分析和理解它。

我们身边的任何一种音乐现象都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只有不断地探寻这些问题的出处和根源,才能真正了解我们的音乐、我们的文化和我们自己。

也正因如此,在音乐的源头徘徊的音乐考古学才体现出其伟大的学科价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