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民之道,乐为大焉”--从音乐考古学的角度浅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悬,诸侯轩悬,卿大夫判悬,士特悬,辨其声。”也就是说,王摆 列四面,诸侯三面,卿大夫两面,士一面。考古发现的战果时期的 曾侯乙墓中,出土的编钟就是三面,与史料记载相符。西周时期的 甬钟,目前出土的都不是完整的旋律乐器,缺少“商”音。如1992 年在山西曲沃县出土的晋侯苏编钟,共16件,也是只有“宫、角、 徵、羽”四声,无“商”音。可见,西周甬钟在演奏中主要演奏骨 干音,不能演奏完整的曲调。由此判断,这种乐器似乎与当时的政 治制度有关,可能是为了礼仪和政治上的需要而产生。
◎ 中外音乐史研究
黄河之声 2019年第7期 总第532期
“生民之道,乐为大焉”
——从音乐考古学的角度浅谈
陈 佳 慧
(天津音乐学院,天津 300171)
பைடு நூலகம்
摘 要:“生民之道,乐为大焉。”一语出自《礼记•乐记》中的《乐本篇》,此处的乐为礼乐,是先秦时期重要的制 度,在教化人民、维护社会秩序等方面均发挥着特殊且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礼乐文明;礼乐制度;重要性;社会功能
三、“乐”的社会功能 礼是关于“尊卑之差上下之制”等级制度和道德行为规范, 乐是音高、节奏、强弱等配合起来而产生的旋律之和。一个是 “序”,一个是“和”,二者相互作用。“礼乐”的影响不仅在古 代宫廷中帝王的使用乐队编制、乐器组合等方面,而且在与其他国 家表示友好的情况下也展现出来它的重要性。如曾侯乙墓中出土的 编钟。在《乐记》中,对于“乐”的社会功能,它主张音乐与治理 朝政、端正社会风气、礼治、伦理教育等,为统治者的文治武功服 务。中国自古就有采风的传统,君王在巡查时,地方官要展示当地 流行的乐歌。考察民歌,可以知道地方官的志向,以及民风的正 邪。乐教是使人民接受良好影响的最便捷有效地途径。 所以,“乐”在古代中国的地位是极高的,仅次于礼。从出 土文物可以看出,在物质艰难的时代,青铜器的制作十分困难,而 大部分都制作了乐器,并且在许多等级较高的墓葬里都出现了乐器 的陪葬,装饰华丽,制作精美。可见,“乐”在古代人们的心中具 有崇高的地位。它不仅在古代具有重要意义,在现代我们通过这些 乐器,可以补充许多中国历史上的错讹和空白,如在山西曲沃县出 土的晋侯苏钟上的铭文,纠正了厉王在位的23年的谬传,实际是33 年。还证明了《史记》里有关系周晋世家排列定位上的问题。晋苏 侯不是宣王时期,而是厉王时期。■
一、礼乐文明 礼乐文明是中国古代一种具有特殊含义的文明特征,古代先贤 通过制礼作乐,利用“礼”教与“乐”教,从而在先秦时期确立了 礼乐制度,以达到尊卑有序远近和合的统治目的。 从世界上其他地区的青铜文明主要是青铜兵器和工具,而中国 古代的青铜器则是以乐器和礼器为主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礼乐” 的重要地位。文献记载进入青铜时代是传说中的夏代,目前考古上 还没有找到明确的夏文化遗址,初步把豫北的偃师二里头和晋东南 的山西襄汾陶寺遗址龙山文化晚期遗址看作是夏文化所在。在山西 襄汾陶寺出土的陶铃以及用红铜合范铸制的铜铃,二者造型相似, 这件红铜铃纯度有98%,是目前中国出土最早的铜制乐器。而河南 偃师二里头遗址在此之后又陆续发现了三件铜铃,无论是质地、音 乐性能等方面都比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出土的铜铃有了进步。这三件 乐器基本相似,都有扉棱,说明了当时乐器制作已经趋向于规范。 器物上的形制规范,反映了它使用上的成熟。此时的铜铃已经不再 是红铜或者是纯铜,而是开始使用了青铜,也就是铜的合金。纯铜 加入锡或者铅做成了锡青铜或者是铅青铜,使铜的硬度大大提高, 性能上也比纯铜更加优越。青铜的出现降低了金属的熔点,铸造技 术方面也更容易掌握。从时间上来看,早在距今四千多年以前,我 们的先祖就已经把“乐”看作一个重要的象征和手段。“音乐通乎 政”,《乐记》中也强调了音乐与政治、音乐与社会的,密切关 系。它认为:“使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 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 二、“礼”与“乐” (一)礼乐之“礼” 所谓“器以藏礼”,礼制变化的外在表现就是礼器的变化。商 周时期是青铜器发展的繁荣时期。目前商代出土的青铜数量繁多, 以纹饰华丽,造型精美为大家所知。以晚期的河南殷墟妇好墓为 例,其中青铜乐器就出土了468件,其中礼器数量多达210件,有食 器、水器、酒器等。陕西岐山京当凤雏村宫室基址从丧葬制度看, 墓葬中出土的成批礼器就说明了周代礼乐制度的系统与森严。其中 以“列鼎制”最能反映周礼的本质,据礼书的记载,西周时天子用 九鼎,诸侯用七鼎,卿大夫用五鼎,士三鼎,反映了奴隶主与贵族 不同的地位。 (二)礼乐之“乐” 乐器是礼乐制度的表征,在西周时期最值得注意的是钟磬乐 悬。相传它与周公“制礼作乐”这个事件有关。从文献上看,周人 建立政权后,就在全国推行了礼乐制度,规定了“乐悬制度”。 “悬”即编钟悬挂。据《周礼•春官》记载:“正乐悬之位,王宫
48
[参考文献]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工作队等.1978-1980年山西襄汾陶 寺墓地发掘简报[R].考古,1983,01:30-42. [2]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河南偃师二里头早商宫殿遗 址发掘简报[R].考古,1974,04:43-45. [3] 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二集)[M].上海:三联出版社,1990:123. [4] 容庚,张维持.殷周青铜器通论[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3-4. [5] 梁思永.梁思永考古论文集[C].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158-15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