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社会工作

儿童社会工作
儿童社会工作

社会工作实务(初级)2.1:儿童社会工作概述

2.1儿童社会工作概述

2.1.1儿童的概念与界定

(1)儿童的概念一般意义上指未成年的人类。在有的国家将人在性成熟以前均称为儿童。①儿童概念的表述1989年11月20日在第44届联合国大会上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中规定:儿童系指18岁以下的任何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二条规定,未成年人是指未满18周岁的公民。在我国的实际工作中,多将儿童的年龄界定为0~14岁。

②儿童概念的内涵演化包括:a.儿童是人的生命中一个特定阶段;b.儿童是作为人生的初始期而受到关注的;C.儿童是人特别需要保护和关爱的阶段。

(2)儿童的界定

①生理年龄无论是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界定的18岁,还是我国所使用的14岁标准,这些对儿童界定的方法,均是以其生理上生命存续的时间为依据来辨识儿童的身份。②心智年龄在特殊因素的作用下,心智年龄和生理年龄会产生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虽然在公共政策等层面很难体现,但其决定了服务对象的实际状态,对社会工作者的实务工作有着很大的影响。

(3)儿童的特点

①生理特点

a.成长性。儿童的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内脏器官、肌肉骨骼组织等也都处于成长之中,这样全方面的发展,只发生在儿童期。

b.基础性。儿童的成长为其今后的成年打下基础,并可能由于童年的某些经历,造成其成年后的问题。

②心理特点

a.发展性。儿童的心理与其生理一样处于发展期,人格基本成形,认识和社会化还处于雏形。

b.依恋性。儿童对其抚养者的依恋,不仅基于情感上的需要,同时也是生存需要的自然反应。

c.可塑性。儿童的心理成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处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抚养环境。

③行为特点

a.探索性。由于儿童是对事物认知的能力尚有欠缺,岂有很多行为,表现出探索的性质,其过程和结果,也是增加认知能力的重要途径。

b.模仿性。通过这种模仿性,人们可以采取控制示范行为的方式,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

2.1.2儿童的需要

(1)生存的需要儿童生存的需要不仅表现在其要获得足够的物质以满足生命延续和身心成长方面,还表现为这些需要的满足,不能依靠其个体实现,必须由其家庭或者社会来满足。有时需要社会政策层面介入帮助,亦可上升为法律的强制性要求。

(2)爱的需要儿童在家庭或者机构中生活需要爱,以使他们的情感也能够获得发展,使他们在成年进入社会以后,能够与其他社会成员正常相处。儿童社会工作者在直接面向服务对象的具体实务中,有一部分就是要重构对儿童爱的供给,或者是帮助儿童建立起爱的代偿机制。

(3)学习的需要儿童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长时间的积累才能使其今后成年步入社会时,更好地适应社会。社会和家庭有责任和义务为儿童提供学习的条件和机会。

(4)游戏的需要儿童需要游戏,这是由其天性决定的。儿童在游戏中获得身体的成长,并通过游戏学会与人相处,逐渐地认识了解社会。当前由于游戏治疗的放松性和疗养作用,其被广泛地应用于各个年龄阶段以及各类社会群体的社会工作直接实务中,但这还是有别于儿童对快乐的自然而然的需要。

(5)社会化的需要儿童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学习社会角色,掌握道德规范。它既离不开与社会群体、集体、个体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也离不开个体主动积极地掌握社会经验和社会关系系统。儿童的社会化,既是儿童成长发展的个体的需要,也是社会对儿童群体的整体需要。

(6)被保护的需要既要保护儿童使他们获得健康成长,又要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不受到侵害。儿童社会工作既要努力通过合适的途径去增进社会对儿童的保护,还要教育引导儿童学会自我保护,提高他们的自我保护能力。

2.1.3儿童的成长与面临的问题

儿童成长各阶段的特征和面临的问题见表2 1。

表2.1儿童成长各阶殷的特征和面临的问题

2.1.4儿童社会工作定义和特点

1950年联合国儿童权利会议把儿童社会工作曾经定义为:凡以促进儿童身心健全发展与正常生活为目的的各种努力事业均称为儿童福利。儿童社会工作是根据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和成长、发展的需要,以社会工作专业的价值观为指导,以科学的理论为基础,充分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和技巧对儿童开展的助人服务活动。

儿童社会工作有以下四项特点:①儿童社会工作的开展,立足于社会的经济、文化、法律等客观背景;②儿童社会工作的开展是建立在特定对象需要和特点基础之上;③儿童社会工作的实施过程中需要充分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的价值、理论、方法和技巧;④儿童社会工作是一种助人及自助的服务活动。

2.1.5中国儿童社会工作的法律基础

(1)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其中有关对儿童和权益保护的阐述条款如下。①第四十六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②第四十九条,婚姻、家庭、母亲和儿童受国家的保护。父母有抚养教育未成年子女的义务。禁止破坏婚姻自由,禁止虐待老人、妇女和儿童。

(2)儿童权利公约《儿童权利公约》旨在建立保护儿童的国际标准,以防止儿童被忽视、受剥削和虐待。公约规定:

①确保儿童得到保护;

②确保儿童享有其幸福所必需的保护和照料;

③确认每个儿童均有固有的生命权;

④确认残疾儿童有接受特别照顾的权利;

⑤确认每个儿童均有权享有足以促进其生理、心理、精神、道德和社会发展的生活水平;

⑥儿童应该有法定的免费教育;

⑦儿童应该有全面的康乐和游戏的权利;

⑧儿童应该有自己的姓名和国籍;

⑨以及无论种族、肤色、性别、国家和地区,儿童都应该同等享有上述的权利。

社会工作实务(初级)2.2:儿童社会工作主要内容

2.2儿童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

2.2.1儿童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

(1)儿童生物学与儿童发展有关系的生物学理论主要是遗传学说。遗传学认为,个体发展是一个规则的自然发展过程,差异是因为DNA 的差异造成的。

(2)儿童心理学

①心理分析理论心理分析理论对儿童社会工作的意义在于,个体早期的经历对个体的成长具有很大的影响,开展儿童社会工作应该考虑或重视将儿童当前的状况与过去的成长经历密切地联系起来。

②心理社会发展论人除了生理性的冲动外,在生长过程中还有一种注意外界并与外界相互作用的需要,而个人的健全人格正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形成的。艾里克森将人的一生划分成八个阶段,每一阶段或多或少均以同一性危机的概念来贯穿。

a.学习信任阶段(0~1.5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

b.成为自主者的阶段(1.5~3岁):自主与羞耻、怀疑的冲突。

c.发展主动性阶段(3~5岁):主动与内疚的冲突。

d.变得勤奋阶段(6~12岁):勤奋与自卑的冲突。

e.建立个人同一性的阶段(12~19岁):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

f.承担社会义务阶段(19~25岁):亲密与孤独的冲突。

g.显示创造力感的阶段(25~65岁):生育与自我专注的冲突。

h.达到完善的阶段(65岁以上):自我完善与绝望期的冲突。

③行为或学习理论行为或学习理论认为儿童的学习模式有三种:a.古典制约的学习模

式涉及儿童的外部刺激与反应之间的关联:b.操作制约的学习模式是指在适当的反应出现时给予奖励的一种学习和行为反应方式;c.儿童以观察的方式进行学习,并与制约的学习模式相互增加与互补。

行为或学习理论对儿童社会工作的启示在于:儿童的行为是儿童对当前环境所作的反应,不适当的行为是儿童对当前环境所作的不恰当的反应。儿童社会工作的任务就是要帮助儿童学习和掌握恰当的行为模式与反应模式。

(3)儿童教育学

①多元智能理论根据加德纳的理论,学校在发展学生各方面智能的同时,必须留意每一个学生只会在某一两方面的智能特别突出;而当学生未能在其他方面追上进度时,不要让学生因此而受到责罚。

②建构主义理论重要概念是图式,图式是指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图式是认知结构的起点和核心,或者说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础。认知发展受三个过程的影响,即同化、顺化和平衡。建构主义理论在教育学上的实质是:以儿童为中心,强调儿童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社会工作者在帮助儿童,尤其是学龄期的儿童时,要重视培养和促进服务对象的自主性。

(4)儿童社会学

①自我发展理论米德认为,儿童是通过模仿周围人的行动,发展成为社会存在的。米德的自我发展理论,为社会工作者说明了儿童进行玩耍、游戏的内在意义,并为游戏形式的儿童辅导提供了理论依据。

②认知理论认知理论认为,人类行为是由个人从环境中所获得的信息中产生的态度塑造而成的。认知理论对儿童社会工作的启示如下。

a.儿童在某一年龄范围或发展阶段具有他们特定的思考方式。在开展儿童社会工作过程中运用会谈、评估及介入的方法都要考虑到儿童的心智特点及其与成人的差异。

b.儿童社会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儿童获得对世界的正确认知或完善理性思考的能力。

2.2.2儿童社会工作的表现形式

(1)宏观层面主要包括:

①参与有关各项保障和维护儿童基本权益的政策和法律的制定与完善,并配合其宣传和实施;

②参与保障并推动适合儿童需要的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完善,监督儿童受教育权的实现;

③参与保障并推动儿童卫生保健事业的发展和完善;

④参与保障社会面向儿童的信息和资讯提供,并努力使其符合社会整体对儿童的期望目标;

⑤积极地整合各方面资源,推动儿童的观点表达和对社会事务的参与。

社会工作者参与宏观层面儿童社会工作的方式有:①参与制定和实施法律、政策;②组织对儿童状况的调研,并向政府及社会提交报告;③参与公众焦点事件的分析,并向决策机构提供专业建议等。

(2)微观层面主要是社会工作者直接为儿童及其家庭提供的各项服务。按照服务对象的类别可分为一般儿童社会工作和特殊儿童社会工作。特殊儿童社会工作又可以分为支持性、保护性、补偿性和替代性四种类型。

①支持性服务指通过提高儿童所处环境(通常是指其家庭)的功能,强化照料者的能力,以促进儿童的发展。支持性服务的重点是充分运用环境自身的力量,通过环境培育的方法来促进儿童发展。

②保护性服务指通过介入外部监督或者强制等方式,防止儿童被虐待、忽视和剥削。其目的是为了减少侵害发生的可能,或者制止已经发生的侵害。其核心焦点是在确保儿童权益的基础上,尽量保持其生存环境的稳定性。

③补充性服务通过专业介入,对儿童境遇中存在的某些薄弱或者缺失环节,以适当的增强。补充性服务既要考虑在服务过程中儿童的需要,当其为阶段性服务时,更要考虑结案时,介入资源撤出会不会对儿童产生二次伤害。

④替代性服务通过改变儿童生存环境的方法对儿童进行保护。开展此类服务时前势评估十分重要,另外也必须考虑到是否在授权的范围内进行的问题。

2.2.3对儿童有重要影响的社会要素

(1)家庭一个人出生的家庭的环境以及儿童所受的熏陶,使儿童在其今后的生活中.很难褪去其家庭的印迹。

(2)学校学校对儿童来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场所,在某些情况下,其影响作用甚至会超越家庭。学校的教育对儿童来说是其接受的第一种正式教育过程。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对孩子们的自我期望影响巨大。班级间的关系,又使儿童形成了集体观念。

(3)同辈群体儿童在其社会交往的过程中,会因年龄、兴趣、就读学校、家庭住址等因素的一致,而逐渐地形成一个非正式的固定交往群体。同辈群体对儿童发展的影响作用是很大的。这种关系通常在儿童期结束后还发挥着持续重要的影响,其中有些会成为成年时的朋友。

(4)大众传媒大众传媒深刻地影响着儿童的生活。随着大众传媒的快速发展,儿童和大众传媒间的关系更加接近,大众传媒对儿童的社会化进程的影响也愈加深刻。

2.2.4现阶段儿童社会工作的具体机构

(1)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在学校里教师是主体专业队伍,他们通过组织教学活动,来实现智育、德育、体育等的教学目标。目社会工作者所关注的不单单是学校德育计划的实施,还应针对发生偏差的儿童提供专业服务,对受侵害的儿童实施权益保护。

(2)社会福利机构社会福利机构收养了绝大多数的社会孤儿和弃儿。目前福利机构巾社会工作者开展的儿童工作主要可分为寄养和领养两个方向。

(3)社区社区是儿童生活的场所。社区发展目标中应包含儿童部分,为开展儿童工作提供资源的保证。

(4)4专业性社会工作组织这些社会工作组织以实现社会工作价值为机构的目标,为所在地或者周边的机构提供专业社会工作服务。在专业社会工作机构里从事儿童工作,应该与其机构的整体目标相一致,社会工作者除了开展对儿童的评估,以确定什么服务可能对儿童有帮助以外,还要积极地调动整合资源,共同协作以实现帮助儿童的目标。

社会工作实务(初级)2.3:儿童社会工作主要方法

2.3儿童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

2.3.1儿童社会工作的特殊性

(1)对“服务对象自决”的差别化理解“服务对象自决”一般是指社会工作实务的过程中,服务对象有自由选择和决定的需要与权利,而社会工作者在这个过程中,有义务尊重案主的权利和选择,避免过度影响服务对象的决定。“服务对象自决”是社会工作专业的基本价值观。“儿童自决”是尊重儿童权利的具体体现。

(2)重视环境的影响作用环境对儿童的影响,在很多情况下是决定性的。在开展儿童社会工作时,社会工作者要清楚儿童面临的问题与其所处环境的关系。如果儿童的问题与其所处的环境有紧密的关系时,寻找可以修正环境中不利因素的途径,可能比单独对儿童开展辅导更为有效和持久。

(3)社会工作者的特殊角色社会工作者在专业活动中,担当着服务提供者、支持者、教育者、中间人、调控者等多种角色。在儿童社会工作实务中,社会工作者还有一个保护者的角色。

2.3.2“评估”方法在儿童社会工作中的应用

评估是指收集范围广泛的资料,不仅从社会工作者的角度,也要从服务对象的角度,以及其主要监护人的角度去看儿童在自身生活的环境中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的情况,并基于此制订出干预和治疗计划的过程。

(1)评估的目的收集信息,并分析儿童可能需要哪些类型的服务。评估的最佳时机是在问题刚刚显现时。而评估本身也是引导儿童及其父母重新审视问题的过程。

(2)评估的方法包括资料查阅、访谈以及问卷测量等。

(3)评估量表

①智力量表在中国影响最大的是韦氏儿童智力量表,其适用于学龄阶段的儿童和青少年(6~16岁)。韦克斯勒根据多年来的分析研究,在量表编制中采用了越来越被证实有效的二分法,即把全量表分为语言量表、操作量表两大部分。

②行为量表阿亨巴赫儿童行为量表,又称阿亨巴赫儿童行为清单。CBC1是根据转诊问题儿童和健康儿童之问的鉴别点为基础编制而成。由于其易于操作,评分简单,在短时间内可以收集到许多有用的信息,因而广泛用于儿童、少年的临床和研究领域,主要来识别和评价具有行为和情绪问题的高危儿童,但并不能给出心理障碍的诊断。根据评估对象及评估人的不同,目前存在有四个版本。

③社会期望量表儿童社会期望量表CSD仿照MCSD,由48个陈述句组成,可能的得分范围是0~48分,高分表明对不认可的惧怕。

④自我意识量表儿童自我意识量表(PHCSS)主要用于评价儿童自我意识的状况。可用于临床问题儿童的自我评价及科研,也可作为筛查工具用于调查。该量表在国外应用较为广泛,可信度与效力较好。

⑤儿童受虐量表由35条目构成。该量表由躯体虐待、言语虐待、性虐待三个分量表组成。

2.3.3儿童社会工作的具体方法

2.3.3.1儿童辅导的游戏治疗模式

儿童辅导是指专业人员利用科学的知识和方法,帮助儿童了解自己、学会面对困难和解

决问题的办法,并且运用各种机会促使儿童在生活、学业、感情和人际关系等各方面全面发展以及潜能发挥的过程。儿童辅导的方法或模式如下。

(1)想象互动游戏治疗

①基本理念通过想象游戏的媒介,孩子有机会以转化的方式沟通,也能透露隐秘性的事情。当在游戏世界沟通时,孩子知道能较容易也较安全地表达焦虑、生气及其他负面情绪。游戏世界也使儿童有可能试验一些新的想法和其他解决方法,而不会伤害到任何人。

②想象互动游戏治疗的技巧首先,社会工作者的态度应该表现出有兴趣而且融人。其次,社会工作者可以成为一个更积极的玩伴。最后,社会工作者应该以口语参与。具体如下。

a.用言辞表达或口语化。把孩子正在玩的一项动作用言辞表达或口语化,然后把孩子所做的事给予更明确的意义。

b.刺激化。刺激化的意义在于鼓励孩子能更专注地玩。其对于一个孩子克服重大障碍也是必要的,凭借着与孩子一起玩,社会工作者让孩子清楚地知道他的行为没有被禁止,如此孩子才不会感受到压力。

c.设定限制。社会工作者必须用口头提示的方式尝试把所设定的限制整合到游戏里。d.相对游戏。社会工作者扮演的角色是在游戏中,玩出和被辅导儿童不同观点和想法的游戏内容,同时也传达辅导或治疗的信息。

③想象互动游戏治疗的指示

a.该方法对于有隐藏性身体疾病的孩子能发挥很好的作用。

b.该方法可以应用在心情混乱的孩子身上,但社会工作者需要提供足够的结构化。

c.为了治疗或辅导能够成功,父母亲必须愿意审视及改变他们的行为,以及改变对孩子的态度。

(2)沙盘治疗游戏沙盘游戏又称箱庭游戏,沙盘游戏治疗是目前国际上很流行的心理治疗方法。在学校和幼儿园,被广泛应用于儿童的心理教育与心理治疗。

①沙盘游戏的目的借助沙盘探索心理世界。沙盘游戏可用于儿童、成人;可以个体单独进行,也可以由家庭或其他形式的团体一起完成;来访者可以自由地完成沙盘,也可以根据一定的主题做主题沙盘。

②设置标准沙盘游戏治疗的基本设置有着国际统一的标准,包含沙盘尺寸、色彩规范及游戏模型的种类等的具体规定。沙盘游戏有沙子和人或物的缩微模型两大基本构成要素。

③沙盘游戏治疗的过程和步骤

a.对儿童介绍沙盘游戏的沙和水的使用,介绍各种模具的类别和摆放位置,让来访者感到安全、自由,让他明白有充分的条件可以选择任何模具来做任何形式的创造。然后治疗师帮助来访者以一种自发游戏的心态来创造沙盘世界以及自由地表达内在的感受,实现“童心”的唤起。一旦儿童能够以这样的童心来摆放沙盘,他就开始了。

b.依据“非言语的治疗”原则,儿童开始摆放沙盘世界,治疗师尽可能保持一种守护性和陪伴性的观察和记录,并努力让儿童自己和沙盘交流。在沙盘摆放结束后,治疗师开始陪同儿童对沙盘世界进行探索,努力对沙盘世界进行深入的体验和经历,在适当的地方给予帮助,以及在必要的情况下给出建议性、隐喻性或提问性的诠释。

④沙盘游戏的要点

a.沙盘游戏治疗强调非言语性和非诠释性,而且以体验和经历为主。因此,要理解沙盘的信息,就必须学习这种无意识的“语言”。

b.沙盘游戏是一种心理疏导手段,也是使用沙、沙盘,以及有关人或物的缩微模型来进行心理治疗与心理辅导的一种方法。

c.在一个自由、受保护的空间,通过在沙盘内用各种模型、玩具摆弄心灵故事,使儿童与无意识接触并表达超语言的经历和被阻碍的能量。这种接触与表达,可促进激活、恢复、转化、治愈、新生的力量,对儿童心理健康的维护、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人格发展和心性成长都有促进作用。

d.强调创造过程本身的自发性和自主性是沙盘游戏疗法的基本特点,充分利用非言语交流和象征性意义是沙盘游戏疗法的本质特征。

e.该疗法的基本原则在于,它最大限度地给人们以想象的自由,允许人们精心构造和发展自己头脑中任意驰骋的各种主题。它在国外已经成为非常成熟和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也是儿童社会工作的一种具体方法。

2.3.3.2儿童小组工作

儿童小组工作是指一种通过小组过程及小组社会工作者的协助,使小组中的儿童能够获得小组经验、产生行为改变和恢复正常功能,以及与他人和周围环境达成有效的调适,最终促进个人及小组发展的专业服务活动。

(1)儿童小组工作的种类如幼儿园和小学里各种课外兴趣班、少先队小队、课外补习小组、假日服务小队等,只要在这些小组加入社会工作的理念和工作手法,就可以展开儿童小组工作服务。也可以根据事先设定的主题,利用各种招募手段来组成儿童小组。

(2)儿童小组工作的要点

①活动安排要新颖有趣,符合儿童好动活泼的性格,但要注意安全;

②多利用示范来讲述活动的安排和小组规则;

③避免空泛的道理和讲述过于复杂与抽象的问题;

④社会工作者的态度是亲切和蔼的,应该具有很强的亲和力和善于与儿童交往;

⑤社会工作者无论是在空间位置还是在心理距离方面,都应该带给小组中的儿童一种平等的感觉。

(3)亲职教育服务指专业人员运用社会工作的方法向家长提供诸如沟通、孩子教育、家庭环境改善等方面的专业服务活动。亲职教育服务训练的内容主要包括沟通技巧、环境设计技巧、孩子行为技巧、家长训练、家庭改变技巧等。亲子沟通平行小组是亲职教育服务的一种新形式。它可以定义为两个分开但同时进行的小组,通过实践练习、互相配合的小组内容和进度、联组活动联合活动等联合活动,改善亲子的关系。其优点在于父母参与的中介角色对子女学习各种技巧有很大帮助。

2.3.3.3受虐儿童的社会工作介入

(1)儿童虐待的相关概念

①受虐儿童指被其父母、近亲或任何对该儿童权利有责任者,或与儿童居住于同一处所的任何人,采取以下这些行为而遭受伤害甚至死亡的儿童。这些行为包括:a.造成受伤,或允许非意外受伤,导致产生一系列的身体伤害、死亡、外貌的损毁、身体或情绪健康的伤害、身体功能的失去或损伤;b.制造一个非意外的身体伤害的危险状态,而这样的危险状态可能令儿童致死或是身体功能受到严重损

伤;c.对儿童性侵犯或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d.拷打、折磨儿童或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e.受伤的结果已经超过只是单纯体罚。

②儿童疏忽指任何一个儿童的父母或其他对该儿童权利有责任者,并未提供对其适当或必需的支持、法定教育、医疗或其他法律认定儿童权利必要的相关照顾;或者儿童遭受其父母或其他对该儿童权利有责任者的遗弃。

(2)儿童身体虐待的指标包括:淤伤,烫伤,撕、裂伤,骨折,头颅伤,内伤,严重发展迟缓,不一致的医疗史,对孩子如何受伤的原因解释不一致等。

(3)儿童性虐待的指标幼儿感染性病,在生殖器官周围有明显生理伤害(红、肿、组织的撕裂),攻击行为,怀孕,早熟地吸引他人注意的行为,对生殖器过分关心,超出儿童年龄应懂的性知识。

(4)对受虐儿童的社会工作辅导①受虐儿童的社会工作辅导的主题包括:受害经验的分享,对暴力责任的看法,惭愧及与人隔离感觉的分享,自我保护的计划,陈述感觉,解决冲突的方法,性别角色的认定,自尊心的建立。②受虐儿童的社会工作辅导的功能这种介入方式的主要目的和功能是协助儿童学习新的价值观及行为,包括:a.暴力的发生不是他们的错;b.增加自尊;c.学习新方法来自我保护;d.认识可以协助自己的正式与非正式资源;e.学习以新的非暴力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5)对受虐儿童的社会工作介入方法对受虐儿童的辅导是儿童社会工作介入的第一步,它优先考虑的是儿童的安全,进而协助儿童沟通及表达他们的感觉。除此之外,社会工作者还须与家庭、学校、医院、司法部门、公安部门、儿童和青少年保护机构以及社区有关力量或社会资源密切配合起来,对受虐儿童予以积极的介入。在介入保护儿童权益的同时,还要对儿童的隐私予以特别的保护。

2011年初级社会工作者实务高频考点:儿童的特点及需要

儿童的特点及需要

(一)儿童的特点

1、基础性

(1)整个社会发展进步的基础在于儿童的整体状况,儿童是社会的根基;

(2)儿童个体的生涯发展在于儿童期的经历,儿童期的许多方面的经历都会对其今后一生的发展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可以说儿童是人的一生的奠基期。

2、发展性

(1)儿童时期是一个人的生理、心里和社会性发展特别快的时期,即一个人的快速生长期;(2)儿童时期是人的生理、心里发生质变最多的一个突出阶段,即一个人的主要发育期。

3、未来期

儿童的成熟在未来、希望在未来、成就在未来。未来为儿童的努力和发展知音了方向,但也蕴涵了极大的不确定性。

(二)儿童的需要

1、获得基本生活照顾的需要(基础性需要)

2、获得健康照顾的需要(身心医疗照顾、预防保健服务等,是儿童健康发展的基本条件)

3、获得良好家庭生活的需要(物质的、精神的)

4、满足学习的需要(受教育的需要)

5、满足休闲和娱乐的需要考试用书

6、拥有社会生活能力的需要(人际交往技巧、适应能力、价值观)

7、获得良好心理发展的需要(自我认同)

8、免于被剥削、伤害的需要

儿童社会工作内容和方法

社会工作者:儿童社会工作的内容和方法 人事考试教育网2011-3-18 11:18 【大中小】【我要纠错】 儿童社会工作的内容和方法 一、儿童社会工作的基本内容 1、儿童养育和保健 儿童的养育主要是指在饮食喂养、合理营养、居住环境、托儿设施等各个方面对儿童更完善、更全面和更科学的抚养和培育。 儿童的保健主要包括二个方面:一是妇婴保健,即利用各种有效措施减少婴儿死亡率;二是指对儿童的卫生工作,即通过健康检查、身体缺点的锻炼及矫治、传染病的预防、健康教育和科学的生活方式的宣传等等方式促进儿童健康发育成长,全面提高儿童的身体素质。 2、儿童照顾和教育 儿童照顾是指在家庭、托儿所、幼儿园、学校等环境中给予儿童在生活、学习、成长等各方面的呵护和关怀。 儿童教育主要是指通过各种手段和多个径途使儿童学会认知,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思维方式,具备生活中必需的能力,习得初步的社会规范,培养基本的道德品格的过程。 对残疾儿童的照顾、教育和康复应该充分考虑他们的特点和采取各种特殊的工作方法。 3、儿童救助和保护 儿童救助主要是指对孤儿、被遗弃儿童以及生活困难儿童的救济和帮助。对前者的救助形式主要有儿童福利院教养、家庭寄养和收养等。对后者的救助的主要方式是为贫困或单亲家庭提供经济和物质上的救助,以使儿童获得基本的生活保障。 儿童保护包括三个层面上的工作:一是通过立法和制定政策从制度上规定和保护儿童的各种权利;二是在实际生活中通过具体手段切实保护儿童的合法权益,如生命权,被抚养权、健康权等;三是保护儿童的成长,与各种有关的社会力量(家庭、学校、警署、法院、青少年保护专设机构等)合作,对一切危害儿童身心健康和成长的行为作斗争。 二、儿童社会工作的具体方法 1、儿童辅导 (1)儿童辅导的基本概念

社会工作个案分析

社会工作个案分析报告 一、个案基本资料∶ 钟天桥,男,14岁,是一名初二学生。父母长期外出打工,一年回家一两次,两个姐姐都出嫁,家中只剩案主与奶奶,父母每年外出之前会留下一小部分钱由奶奶支配,两人靠田里种的的庄稼维持日常生活。奶奶年纪已大,除了忙地里的活,还要做饭烧菜,加上文化程度低,基本上没有能力也没有精力管教案主,两人代沟严重,很少交流互动。父母外出打工从不打电话回家,不关心案主的生活和学习,用他的话来说家就是个吃饭睡觉的房子。案主性格较为外向,但脾气暴躁,轻易与同学发生矛盾冲突。学习兴趣不高,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科任老师反映经常扰乱课堂,近段时间三天两头旷课。找案主谈话时了解到,他觉得上学没意思,最近认识了村子里的社会青年,想辍学跟他们“混”,反正自己没人管没人关心,问到家庭情况时他总是自卑地低头不说话或说不知道。学校了解他的家庭情况后,想给他申请贫困补助,但他不愿意接受 二、问题分析∶ 案主正处于青春逆反期,其的生活环境给他造成非常严重的影响,家庭生活里很少有父母的身影,很少得到家人的关爱,心理逐渐冷漠,开始厌倦生活和学习,潜意识觉得自己是没人关心没人爱的的;案主与不良人群交往,别人买瓶水或零食给他,他就很满足,他觉得这样就是关心,在精神上找到了依托,想要跟随这群社会青年一起玩,加上在校表现不佳,学业困难,与同学相处的不融洽,又因为家庭的原因在同龄人面前有自卑的心理,父母对自己的学习更是不闻不问,于是产生了辍学的想法。学校老师问到他的家庭情况时,他表现出的冷漠又自卑可见留守儿童心理的极大创伤;而他拒绝学校的帮助是因为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具有很强的自尊心,在他看来这是同情和可怜,这样的心理需要纠正。 三、个案目标与服务计划 目标∶改变案主现在颓废的生活状态,避免其跟着社会不良青年做出违法犯罪的事;帮助其发现自己生活的温馨,让他感受到父母家人、老师、同学的关怀和爱;帮助他认识到校园生活以及家庭的美好,认识自己的偏差,走回正常的人生轨道。 计划∶(1)收集资料,了解案主的基本情况 (2)约定时间上门走访、与案主父母取得联系 (3)整理所得资料信息,找出问题的关键 (4)与案主接触,得到其信任,并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 (5)对案主实施心理、思想上的工作 (6)注意案主心理及表现情况,并积极给予鼓励、关心和引导 (7)积极帮助案主与父母家人以及老师同学的互动和沟通 (8)注意案主可能存在的情绪波动,跟进服务 (9)若各项目标基本达成,即可结案并共同制定未来计划 四、计划开展过程及实施成效 过程∶(1)通过学校的资料了解钟天桥的个人信息,并向班主任、科任老师和同学了解他的在校生活、学习习惯以及性格、为人处事的特点。从老师同学口中得知,他不爱学习,上课经常睡觉,跟周围同学讲话,基本上不交作业,老师教育他时,他总是一脸的无所谓。(2)找到钟天桥的家庭地址,并跟他奶奶约好将会在周末去拜访。钟天桥的奶奶是个农村

1流动儿童亲子关系的社工介入典型案例分析

流动儿童亲子关系的社工介入典型案例分析 【摘要】本文以流动儿童亲子关系的社会工作为切入点,运用个案社会工作和家庭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技巧,以社会生态系统理论和萨提亚家庭治疗理论为理论基础,通过对流动儿童亲子关系问题的专业服务工作进行典型个案的分析,表明社会工作对解决流动儿童家庭亲子关系问题的有效性,并且为构建流动儿童社会工作支持体系的研究提供有力借鉴。 【关键词】流动儿童亲子关系个案社会工作家庭社会工作 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出现以农民为主的、以移居城市为目的的流动家庭,而且数量越来越多,与之相伴的是大量的流动儿童群体。特殊的经历使他们既不同于土生土长的农村孩子,也不同于城市中的常住儿童,他们的成长面临着教育、健康、贫穷、社会边缘化以及社会化等诸多挑战。此外,这些流动儿童早期与父母分隔两地,没有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现在,由于父母工作繁忙无暇顾及他们,使得流动家庭亲子关系不融洽,这些不良的成长环境和发展状况,严重影响流动儿童个体的心理健康和社会化的顺利进行,也不利于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推进以及和谐社会建设。 一、接案与建立关系 案主小星(化名),今年9岁,小学三年级。在小星刚满两岁时,父母都离家到城里务工小星留给家里的奶奶带着。现在父亲在工程队里做木匠,收入还算满意,但工作量很大,每天收工回到家,已经是夜里了。母亲在超市做清洁工作,赚些钱贴补家用。小星在小学二年级的暑假里,被他陌生的父母带到了城里,父亲为小星办理了在属地公办小学随班就读的手续,开学几个月后,小星不好好做作业作业,父亲狠狠打了他好几次,父子间关系十分紧张,小星基本不与父亲交流,甚至都很少叫“爸爸”,虽然与母亲关系较融洽但彼此交流也不多,很少主动跟母亲讲自己在学校发生的事。小星在学校里不但学习成绩不好,与同学关系也不好,甚至影响到老师正常教学。为此,父亲对小星管教更加严厉,而小星性格也变得内向、孤僻。 在熟人的介绍下,笔者与小星母亲交流并征得父亲同意的情况下,上门了解其家庭情况,和小星的三次接触后,笔者获得了他的信任,并与小星及其家庭建立了专业关系。 二、预估与问题界定 (一)预估 在儿童的成长和社会化过程中,家庭、学校和儿童生活的社区是对儿童影响最大的三个子系统,因此本案例采用社会生态图的预估方法。

儿童个案社会工作案例

儿童个案社会工作案例:运用“结构家庭治疗法” (说明:本案为真实案例,为对案主负责,案主姓名采用其英文名字) 一、接触案主 有个朋友在艺术设计学院读书,课余在外边做家教,教小孩子画画。一天她问我对教一个六岁孩子学外语有无兴趣。起初我说没有时间。但是听完她对那个孩子以及他的家庭状况的介绍后,我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可能是专业使然,推测出那个孩子受家庭的影响多少有些问题,最后同意了。于是开始接触到了一个叫lala的六岁的男孩。 二、案主资料收集与问题诊断 Lala是他的英文名字,这个名字是他小姨kitty给他起的。后来我了解到在这个家庭里边,lala最爱的就是他的小姨。Kitty以前在经三路ef做外语培训工作,现在在北京新东方教口语,lala的外语一直都是跟她学的。 Lala的家在富田丽景花园(东风路与南阳路交叉口附近),**市最具典型的富人社区,当然lala的家境相当好。Lala的爸爸有一家公司,Lala的妈妈也有一家公司,而且生意都很好,因此两人也都很忙。虽然两人已经离婚了,并且又有了各自的家庭,但他们依然爱着lala。 这个家庭平时就住着Lala和他的姥姥。Lala的姥姥很有修养,是个老年知识分子。她能够理解而且可以接受Lala父母的选择,直到现在他对Lala的爸爸依旧很好。只是后来我发现她不愿意让Lala去他奶奶家,这是Lala不喜欢她的最大的原因。 我一直以为结构不全的家庭中的孩子精神上会受到影响而留有阴影,其必然在个人行为上有所古怪与异常。Lala表现的并不明显,但他并不是完全的健康正常,最突出的问题一个是他的想法,语言与年龄不符,可以说是提前畸形社会化了;一个是他不爱他的爸爸妈妈以及姥姥。下面举几个例子具体描述一下Lala 所存在的问题: 例一:一天谈到最喜欢的汽车,我问Lala是喜欢爸爸的现代还是妈妈的别克。他说都不喜欢,只喜欢楼下的法拉利跑车(后来听他的姥姥说每次Lala的爸爸来看他或带他出去玩,Lala总是嫌他爸爸的车破)。然后他又说了很多让我吃惊的话,比如他说,我最喜欢抽大中华烟,最喜欢喝茅台酒,我抽着烟,喝着酒,身边再有个美女。Oh-oh,我厉害吧。 例二:一次我问Lala最爱家里哪个人。他说最爱小姨kitty,因为kitty经常和我玩。不喜欢爸爸妈妈和姥姥吗?我问。不喜欢,他说。为什么?我问。就是不喜欢。然后他不说话了。 例三:我们上课的房间里挂着很多照片,都是Lala妈妈的。有一次我故意问Lala照片上的人是谁。Lala说是熊猫。他的回答很出乎我的意料,我想是因为Lala很爱妈妈才这样说的。于是接着问,Lala是不是最喜欢熊猫呀?不,我最爱金鱼。然后他跑向客厅,客厅有个很大的渔缸,里边养着许多金鱼。 三、目标与计划制定 经过与Lala更长久的接触以及与Lala姥姥以及爸爸的深入交谈,我确定Lala所存在的问题的产生原因与其所处的家庭环境及其家庭成员的行为习惯有关。比如Lala的爸爸因为生意的缘故经常要与各方面的人打成一片,吃饭当然必不可少,然而很多次Lala爸爸都带Lala一起去。显而易见,在那样一种烟雾缭绕的氛围中,在那样一种酒色财气的环境里,在那样一群成年男女的旁边,初步开始社会化的年幼的Lala 会受多么大的影响:他会记着大人们说的话,会试着模仿大人们的行为,甚至会沿袭大人们的思维。于是Lala自然会说“我抽着烟,喝着酒,身边再有个美女”那样的话。 在Lala的爸爸妈妈没有离婚的时候,Lala的妈妈总是说Lala的爸爸如何如何不会做生意,每次都提到他的车如何如何不上档次,没有办法与楼下的法拉利相比。就是在Lala妈妈这样的熏陶和影响下,Lala 也学会了妈妈那一套。 如果lala一直这样下去,对其成长必定不利。我最终决定不能仅仅做他的外语家庭教师,作为社会工作者我有责任协助Lala的家人对他的成长做健康和积极的指导,从而使他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很欣慰的是Lala的家人很支持我,毕竟,他们比我更爱Lala! Lala所存在的问题的产生原因与其所处的家庭环境及其家庭成员的行为习惯有关。因此,如果从根本

矫正社会工作案例分析

矫正社会工作 矫正社会工作 指社会工作实于矫正体系中。它是指专业社会工作者,在社会工作价值观的指引下,运用社会工作理论、知识和方法、技术,为罪犯(或具有犯罪危险性的人员)及其家人,在审判、监禁处遇、社会处遇或刑释期间,提供思想教育、心理辅导、行为纠正、信息咨询、就业培训、生活照顾以及社会环境改善等,使罪犯消除犯罪心理结构,修正行为模式,适应社会生活的一种福利服务。 矫正社会工作应包含的以下四方面含义: 第一,矫正社会工作是一种社会福利服务。 第二,矫正社会工作是为特殊社会弱势群体提供的福利服务。 第三,矫正社会工作是司法矫正体系中的社会福利服务。 第四,矫正社会工作是一种专业化得社会福利服务。 社会工作中矫正社会工作的特点 发布人:圣才学习网发布日期:2010-06-08 09:46 共人浏览[大] [中] [小] (1)福利性 社会工作作为一种职业,本身就是在社会福利制度内的各种专业化的服务,是社会福利的发送渠道和实现环节。矫正社会工作也具有社会工作的基本属性,它同儿童、妇女、老年人、残疾人等领域的社会工作一样,是通过组织动员社会资源,改善处在困难处境中的社会成员的生活状况,使之适应社会生活的一种带有福利性质的社会服务和保障。 (2)特殊性 矫正社会工作是为特殊社会弱势群体——罪犯或违法者提供的福利服务罪犯或具有犯罪危险性的违法者的行为对社会和他人的利益造成了损害,从这个角度讲,他们是社会安全和公众利益的危害者,具有以强凌弱、弱肉强食、称霸一方、威慑四邻的特点,似乎是社会强者的象征。而实际上,这些人之所以违法犯罪,很重要的原因是其社会化过程的阻断或弱化造成社会适应能力的降低甚至消失。他们无法通过用社会公众所认可的途径和方法来维持其在社会中的正常生活。所以从这一角度讲,他们是社会的弱者。 (3)系统性 ①矫正社会工作者所从事的福利服务有其法律上的依据。许多国家和地区对于此类服务都有立法方面的规范,矫正社会工作是依法提供的社会福利服务。 ②矫正社会工作贯穿于对罪犯进行司法矫正的各个方面以及整个过程,包括审判、监禁、社区矫正以及刑释等各个环节。 ③矫正社会工作的目的与司法工作的目的相一致,即预防犯罪、维护社会安全。 (4)专业性 对罪犯的矫正是个复杂的、长期的、系统的工程,需要由各方面的专业人士共同合作才能达到目的。他是在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指引下,运用专业理论、知识、方法和技术,为罪犯(或具有犯罪危险陛的人员)及其家人提供服务

儿童社会工作基本理论

儿童社会工作基本理论 来源:《社会工作实务》作者:范明林时间:2007-11-11 一、心理分析理论 心理分析理论认为人类的本质是先天的,决定个人行为的力量并非是环境而主要是人的内在驱力。大部分行为的背后都潜藏着生物性的驱力,如性与攻击,等等,它们会依据个人人格成熟程度的不同而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出来。 佛洛依德(S.Freud)是心理分析理论的创始人,他的理论包括人格结构、意识层次、焦虑和自我防卫、俄狄普斯情结等多个方面,其中,个体自我发展理论或个体心理性发展阶段理论对儿童社会工作及其开展具有很大的启示作用。佛洛依德的自我发展理论包含五个主要阶段: 1、口腔期:从出生到1岁。在婴儿及幼儿时期,嘴巴是获取满足的主要器官,吸吮和啃咬占据儿童的大多数时间。如果个体在口腔期的需求未得到满足,则将产生冲突,同时在成人阶段也可能会产生诸如依赖与忧郁的特质。 2、肛门期:从2岁到3岁的一部分。它代表着另一种挑战,在这个时期,肛门成为注意的焦点,由对大便的保留和排泄会引起儿童的愉快的推迟或者满足。一般认为幼儿时期惩罚性的排泄训练,会造成日后成人时期许多的负面结果,如强迫性行为特质、过分谨慎及焦虑。 3、性器期(又称男性生殖器阶段):从3岁到5岁。在此阶段生殖器官变得重要起来,儿童开始发现自己的外生殖器,或是进行性别的分化。这个阶段的负面影响出在成人期的特征是:强烈占有欲、爱出风头和好胜。 4、潜伏期:从6岁到12岁。在此阶段儿童持续对同性别父母认同,个体的超我也透过父母的价值而被增强。基本上,在此时期儿童学习新技巧并发展较好的自我价值感。 5、青春期(又称女性生殖器阶段):12岁以后。这个时期成熟的外生殖器是个体满足的主要来源。 在佛洛依德的理论中,儿童上述阶段的的发展表现了先天与后天的复杂结合,人类生理影响着发展的基本规律。但是,许多环境因素(如父母的疏忽或严厉、与兄弟姐妹的关系)确定着各阶段的发展结果。总的来说,生理成熟过程引起快乐的重点从身体的一个部分转移到另一个部分(从口腔到肛门到生殖器官),发展阶段中的经历影响着不同个性的最终结果。在社会化过程中,不同的个体的基本需要和渴望在不同程度上得到满足或受到挫折;由于所处的环境不同,每个人会体验到不同的愉快和满足,以及不同的痛苦和心理冲突。 佛洛依德强调,为了成功地度过上述心理性发展阶段,在每一个阶段中都要求有最佳程度的满足——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如果在一个阶段中得到的满足太多,就会不愿意继续前进;如果得到的满足太少,挫折和焦虑会伤害未来发展。比如,在生命的第一年得到过多的口腔满足会引起对这一阶段的固结。结果是不完全的个性发展,成人之后仍会过度依赖他人,对

社会工作小组活动案例分析

社会工作小组活动案例分析 摘要:孤残儿童是社会的弱势群体,是我国社会福利事业和社会救助的重点对象。文章通过具体的案例,并结合具体的工作做法,展现出阅读绘本对于孤残儿童的康复工作带来的帮助,体现出社会工作者的责任感。 关键词:社会工作;助残活动;绘本阅读 中图分类号:G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32-0180-02 DOI:10.16657/https://www.360docs.net/doc/7516708098.html,ki.issn1673-9132.2017.32.114 一、案例背景 孤残儿童是特殊群体,无依无靠、无人抚养,他们的需要是多方面的,最基本的需要是生活需要、替代性养护的需要、教育和医疗需要等等。孤残婴幼儿以保育为主,同时开展学龄前教育。对孤残儿童中的健全儿童实行养与教相结合的方式,有条件的自己开班上课,无条件的送到附近学校走读;对肢体残缺但智力发育健全者,实行养、治、教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给予康复治疗,使其能自理生活,另一方面给予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为他们将来走向社会创造条件;对痴呆儿童,侧重训练其生活自理能力和从事简单劳动的能力。

虽然孤残儿童的基本生活是有保障的,但是对于他们的成长性需求(包括学习知识及能力培养)和情感性需求,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社会工作者应为其提供支持性教育,以满足他们的情感需求与成长需要。 二、实施过程 社会工作者根据孤残儿童的情况选取了《大声回答“哎”》《你好》《好朋友》《排好队一个接一个》《尿床了》《谁哭了》《我会关心别人》《我想念你》八本绘本,安排活动。将孤残儿童分成几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开展活动。 第一次绘本小组活动。社会工作者采用介绍名字并介绍自己的好朋友的方式点名和每个儿童打招呼,互相问好。在点名时,儿童要回答“哎”,引出第一本绘本故事。此次活动中有的儿童表现很活跃,有的儿童融入活动很慢,始终进入不了状态。由于是第一次见面,社会工作者应当把建立关系的环节做充分些,相处时间长些,当儿童和社会工作者熟悉后,再进入正式环节,这样更容易使儿童进入状态,听课的效果会好一些。 为更好地引导每一名儿童听懂故事,社会工作者还为每一个儿童准备了小玩偶,以吸引儿童注意力,激发其参与活动的兴趣,并根据故事中的情节,做相应的情景表演。每一名儿童都被故事深深吸引,拿自己的小玩偶充当故事中的主人公,积极地参与到故事中,互动性非常强。

儿童社工个案

小玲小的时候为躲避学校的考试而离家出走,一直在街上流浪,后来被一家救助站收留。由于小玲能够提供的线索太少,无法找到其家人,经过正规的手续后,小玲被现在的养父母领养。 小玲的养父母是市场里的商贩,他们已经有了一个女儿,领养了小玲后对她很不好,经常打骂她,每天让她干很多的活,遇到不顺心的事就会拿她出气。只有年迈的奶奶疼爱小玲,经常偷偷给她吃的东西。社会工作者通过对小玲的了解,感觉小玲总是不相信别人,也不爱与人交流,平时比较贪玩,不喜欢学习。 【问题】 1.小玲遇到的问题有哪些? 2.结合案例,简述对儿童有重要影响的社会要素。 3.社会工作者应如何开展工作来帮助小玲? 【问题解析】 1.小玲遇到的问题有: (1)小玲性格内向,不愿与人交流,对人比较防备,不愿透露关于家庭方面的信息。 (2)小玲比较顽皮、贪玩,不喜欢学习,缺少知识学习和道德教育。 (3)小玲的养父母对她不好,经常打骂她,使小玲和他们的感情不深,沟通更少,在这样的环境中,小玲缺少家庭的关爱。 2.对儿童有重要影响的社会要素主要有: (1)家庭。最早的社会化发生在家庭中,尤其是在东方文化中,家的概念十分强烈。而在社会中,不同家庭的情况不尽相同。在历史上,一个人出身的家庭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个人在此后一生中的社会位置,而在现代社会中,社会位置不是通过继承获得的。但是一个人出身的家庭环境以及所受的熏陶,使其今后的生活中,很难退去其家庭的印迹。 (2)学校。学校对儿童来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场所,在某些情况下,其影响作用甚至会超越家庭。学校的教育对儿童来说是其接受的第一种正式过程。学生们完成规定的课程,并在考试的过程中感受社会竞争。另外,还在很多其他方面获得经验,如原本顽皮的儿童被要求在课堂上保持安静,按时完成作业,遵守学生守则。在学校里老师是权威的代表,学生们必须对他们的指令做出回应。

2020年社工案例哀伤辅导家庭社会工作案例2篇

身陷丧亲哀伤情绪低谷的智障"男孩‘‘辅导个案阿聪是A区B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下称“家综”)的忠实fans, 每天上 下班(工疗站)经过中心或休息日必到中心光顾,和社工、志愿者们说说话,了解活动资讯等,他的欢声笑语感染着周围的人,是快乐的传播者。然而,有一天不幸降临到阿聪身边,父亲心脑疾病发作去世,夺去了阿聪往日的笑语 一、案主背景资料 阿聪生活在一个普通的家庭,父亲瘫痪在床,母亲是主要照顾者, 哥嫂是家庭的支柱。阿聪今年四十岁,是地道的广州人,小时候因病导致脑部受损,评为四级智力障碍。在外人看来,阿聪从来都是个无忧无虑的“大男孩”,欢声笑语是他的代名词。 阿聪是A区B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下称“家综”)的忠实fans. 每天上下班(工疗站)经过中心或休息日必到中心光顾,和社工、志愿者们说说话,了解活动资讯等,他的欢声笑语感染着周围的人,是快乐的传播者。然而,有一天不幸降临到阿聪身边,父亲心脑疾病发作去世,夺去了阿聪往日的笑语 二、事件发生&社工介入 父亲半夜病重,抢救无效死亡 往日欢声笑语,今日不复存在 这天,阿聪来到家综找社工,往日的欢声笑语已不在,眼眶湿润低头不语。阿聪告诉社工昨晚父亲因病去世,断断续续讲述当时的情况,眼泪不断往下流,但未哭出声。社工陪伴和鼓励案主表达悲伤的 情绪,案主开始哭泣,并间断说出内心的难过和疼痛。“心感到很痛, 很难过,后悔父亲死前没有照顾好他……”阿聪手抚心胸哭泣着说。 认识死亡概念,接受死亡事实 重忆生前往事,追悼已逝父亲 除正常的哀伤表现(哭泣、心痛等)外,社工逐步排查确定阿聪未出现如呼吸急促、眩晕、四肢疼痛等异常哀伤表现。

阿聪静静地哭泣着,社工陪伴在旁,不时递上纸巾,待其情绪逐渐稳定后,社工对其进行生死教育。协助阿聪认识“死亡”的概念、死亡的状态,尽量用简单的易懂的词语让他理解和认识死亡。到最后, 阿聪对死亡的理解是:“走了,人没了,以后都见不到了”,开始认识到死亡代表着不复存在。 在接下来的半个月时间里,社工与阿聪的家人取得联系,反馈和跟进阿聪的近况;同时,陪伴和协助阿聪一起回忆父亲生前的往事, 特别是阿聪照顾卧床父亲的经历和感受。社工注意引导阿聪看到自己对父亲的孝心、照顾父亲付出的努力以及父亲生前得到的良好照顾, 以减轻阿聪对父亲的内疚感和哀伤情绪。同时,在社工的鼓励下,阿聪亦勇敢地到医院见了父亲最后一面,并和家人一起参加了父亲的追悼会,送父亲最后一程。 转移注意目标,关注眼前生活 走出哀伤低谷,重拾欢声笑语 阿聪慢慢走出丧亲哀伤情绪的包围,开始适应没有父亲的生活 不再承担协助照顾父亲的工作,习惯回家见不到父亲的日子,父亲逐渐淡出日常记忆。除外,因为父亲生前一直是被照顾的角色,父亲 的去世对于阿聪而言,不会对物资生活带来影响。然而,阿聪表达了另一个担忧一一“老母也死了以后,剩下我一个人很孤单无助,到时候中心和社工还在不在,会不会陪自己,还会不会让自己参加活动……”社工帮阿聪分析其目前和将来的生活状态,包括经济来源、社会交往、遇到困难的求助途径等,以消除他的顾虑和不安,阿聪听完后咯咯笑“知道了”。 如今,阿聪恢复了往日的活泼,工作日准时出席工疗站,每天不忘来中心坐坐,继续将他无尽的欢声笑语传递给身边的人 哀伤辅导家庭社会工作案例分析(儿童社会工作) 一、社会工作个案基本资料 此社会工作个案由居委转介。转介时此社会工作个案家庭的女儿已去世一个多月,家庭的父母仍旧陷入悲痛中,居委对此向社会工作者机构作了转介。 此家庭社会工作个案包括两位案主,具体的情况如下:

儿童社会工作

社会工作实务(初级)2.1:儿童社会工作概述 2.1儿童社会工作概述 2.1.1儿童的概念与界定 (1)儿童的概念一般意义上指未成年的人类。在有的国家将人在性成熟以前均称为儿童。①儿童概念的表述1989年11月20日在第44届联合国大会上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中规定:儿童系指18岁以下的任何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二条规定,未成年人是指未满18周岁的公民。在我国的实际工作中,多将儿童的年龄界定为0~14岁。 ②儿童概念的内涵演化包括:a.儿童是人的生命中一个特定阶段;b.儿童是作为人生的初始期而受到关注的;C.儿童是人特别需要保护和关爱的阶段。 (2)儿童的界定 ①生理年龄无论是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界定的18岁,还是我国所使用的14岁标准,这些对儿童界定的方法,均是以其生理上生命存续的时间为依据来辨识儿童的身份。②心智年龄在特殊因素的作用下,心智年龄和生理年龄会产生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虽然在公共政策等层面很难体现,但其决定了服务对象的实际状态,对社会工作者的实务工作有着很大的影响。 (3)儿童的特点 ①生理特点 a.成长性。儿童的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内脏器官、肌肉骨骼组织等也都处于成长之中,这样全方面的发展,只发生在儿童期。 b.基础性。儿童的成长为其今后的成年打下基础,并可能由于童年的某些经历,造成其成年后的问题。 ②心理特点 a.发展性。儿童的心理与其生理一样处于发展期,人格基本成形,认识和社会化还处于雏形。 b.依恋性。儿童对其抚养者的依恋,不仅基于情感上的需要,同时也是生存需要的自然反应。 c.可塑性。儿童的心理成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处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抚养环境。 ③行为特点 a.探索性。由于儿童是对事物认知的能力尚有欠缺,岂有很多行为,表现出探索的性质,其过程和结果,也是增加认知能力的重要途径。 b.模仿性。通过这种模仿性,人们可以采取控制示范行为的方式,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 2.1.2儿童的需要 (1)生存的需要儿童生存的需要不仅表现在其要获得足够的物质以满足生命延续和身心成长方面,还表现为这些需要的满足,不能依靠其个体实现,必须由其家庭或者社会来满足。有时需要社会政策层面介入帮助,亦可上升为法律的强制性要求。 (2)爱的需要儿童在家庭或者机构中生活需要爱,以使他们的情感也能够获得发展,使他们在成年进入社会以后,能够与其他社会成员正常相处。儿童社会工作者在直接面向服务对象的具体实务中,有一部分就是要重构对儿童爱的供给,或者是帮助儿童建立起爱的代偿机制。 (3)学习的需要儿童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长时间的积累才能使其今后成年步入社会时,更好地适应社会。社会和家庭有责任和义务为儿童提供学习的条件和机会。 (4)游戏的需要儿童需要游戏,这是由其天性决定的。儿童在游戏中获得身体的成长,并通过游戏学会与人相处,逐渐地认识了解社会。当前由于游戏治疗的放松性和疗养作用,其被广泛地应用于各个年龄阶段以及各类社会群体的社会工作直接实务中,但这还是有别于儿童对快乐的自然而然的需要。 (5)社会化的需要儿童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学习社会角色,掌握道德规范。它既离不开与社会群体、集体、个体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也离不开个体主动积极地掌握社会经验和社会关系系统。儿童的社会化,既是儿童成长发展的个体的需要,也是社会对儿童群体的整体需要。 (6)被保护的需要既要保护儿童使他们获得健康成长,又要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不受到侵害。儿童社会工作既要努力通过合适的途径去增进社会对儿童的保护,还要教育引导儿童学会自我保护,提高他们的自我保护能力。 2.1.3儿童的成长与面临的问题 儿童成长各阶段的特征和面临的问题见表2 1。 表2.1儿童成长各阶殷的特征和面临的问题

3. 社会工作实务案例分析

中级社会工作实务重点内容分析 第一章社会工作实务通用过程模式 通用过程模式是一种用来协助个人、家庭、群体、组织和社区的基本程序和方法,是对助人行动之基本程序和方法的概括。 通用过程模式的特点:强调助人是一种过程;综合的理论取向;工作过程阶段化;工作任务阶段化;整合的价值观。 通用过程模式应该考虑三方面因素:助人过程各阶段的先后次序是有弹性的;工作过程可能是螺旋式的;模式本身只可作为实务过程的参考。 通用过程模式的四个基本系统:改变媒介系统、服务对象系统、目标系统、行动系统。 第二章社会工作实务通用过程  社会工作实务通用过程:接案、预估、计划、介入、评估、结案 方案设计题 答题要点: 1.问题的陈述和分析 2.方案设计:根据XXX要求,现拟订XXX方案如下: (1)方案目标: (2)方案实施策略: 1、结案 2、预估 3、计划 4、介入 5、评估 6、结案 7、跟进服务 (3)方案执行:主要包括整合资源、提供服务、监督执行力度、解决危机。 (4)方案评估:包括服务对象的满意度、方案执行情况及效果评估。 第三章儿童社会工作 儿童社会工作的定义:以全体儿童为工作对象,在有关儿童发展理论指引下,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技术,帮助解决儿童问题、满足儿童需要、促进儿童全面发展,进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专业服务活动。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儿童的问题:环境对儿童的伤害、儿童发展障碍 儿童的需要:获得基本生活照顾的需要、获得健康照顾的需要、获得良好家庭生活得需要、满足学习的需要、满足休闲和娱乐的需要、拥有社会生活能力的需要、获得良好心理发展的需要、免于被剥削伤害的需要。 儿童社会工作方法:儿童个案工作方法、儿童小组工作方法、儿童社区工作方法。 第四章青少年社会工作 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定义:指把青少年作为工作和服务对象,运用关于青少年成长和发展的规律,以及社会工作专业的理念、理论、方法和技巧,来最大限度地发掘青少年的潜能,促进其全面健康发展,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得专业活动。一般分为微观(个人)、中观(家庭和小组)、宏观(组织和社区社会工作)三个层面。 青少年的问题:青少年心理和情绪问题、网络成瘾问题、青少年犯罪问题、家庭矛盾问题、亲子关系失衡问题、失学失业问题、其他方面问题(青少年道德品格方面的问题、生活方式方面的问题、社会交往方面的问题、弱势青少年权益保障问题) 青少年的需要:接纳自己的身体和容貌,符合社会所规范的性别角色期望,个体与同伴发展适当的人际关系,追求个体的情绪独立自主,少依附父母及其他人,自食其力,追求经济独立,对未来生涯做准备,发展符合社会期望的认知技能和概念,努力表现负责人的行为和追求理想和抱负,对未来的婚姻和家庭做准备,建立个体的价值体系,符合现实世界的需求。 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内容:思想道德品格辅导、心理及认知辅导、生涯规划、就学就业辅导、生活方式辅导、人际交往辅导、行为偏差及青少年犯罪的矫正服务、弱势青少年权益保障 青少年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青少年个案工作方法、青少年小组工作方法、青少年社区工作方法。 第五章老年社会工作  老年社会工作的定义: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以老年人及其相关人员和系统为工作对象,帮助老年人,特别是处境困难的老年人,改善社会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使老年人有更好的社会适应和福祉的活动。老年社会工作的对象既包括那些空巢(独居)、残疾、困难和高龄老人,也包括一般的健康老人。 老年人的需要:健康维护、经济保障、就业休闲、社会参与、婚姻家庭、居家安全、后事安排

社会工作案例分析

社会工作案例分析 一、案例背景 1、基本情况: 案主为9岁男孩,读小学二年级,单亲家庭,思想、语言比同龄孩子成熟,品行顽劣,经常做出一些危险性动作,学习成绩属中等,父亲曾经带其做过智力测试,智力正常,喜欢玩电脑游戏、手工制作。 2、家庭情况: 父亲53年出生,为回城知青,96年与小自己22岁的浙江女子结婚,婚后由于年龄、兴趣爱好的差异于99年离婚,离婚后母亲回浙江再婚,父亲带着案主单独生活,离婚后父母保持较友好关系,节假日,案主有时会到母亲那里过一段时间。父亲现为一大型中日合资企业副总经理,2003年查出患有鼻炎癌。爷爷奶奶已经过示,案主有两个姑姑,但住的都较远,案主去她们家的次数不多,居父亲讲,姑姑们都很爱案主。由于父亲忙于工作,从案主读学前小班开始(3岁),早上送案主去学校,下午放学时父亲委托一位大妈妈把案主接到她们家,并在那里吃晚饭、洗澡、写作业,一直到晚上父亲下班回来把案主接回家。 3、学校老师对其评价: 据父亲讲,从学前班开始,老师就认为案主很顽皮,外面的集体活动,为了其他学生的安全和管理,老师会把案主留下,不让其参加集体活动。现在的班级,由于太顽皮,老师专门做了一本针对案主的意见薄,班里同学随时发现案主的顽劣的行为,并报告老师记在上面,案主非常聪明,平时不爱学习,经常逃课,只在考试前几天复习,但考试成绩挺好,案主数学、手工、语文课学的很好,英语教差。暑托班老师普遍反映案主有暴力倾向,与其他小朋友打架,扰乱课堂纪律,严重影响暑脱班的正常进行。 4、大妈妈对案主评价: 大妈妈认为案主很聪明,平时从学校回来后就看电视,让他写作也不会去写,一直看到吃晚饭,若不看电视就自己玩,很少写作业,临近考试大妈妈叮嘱案主要考试了,要抓紧复习,这时候才会看看书,考试成绩挺好。在大妈妈家里,所有人也是顺着他,否则他会发脾气,用大妈妈的话说是“你要顺着他的毛长,否

社会工作实务:儿童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

第八章儿童社会工作实务第三节儿童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一.一般意义上的儿童社会工作方法 1.儿童个案工作的方法(1)目标儿童个案工作,一方面,直接启迪儿童发展的需求,帮助其调整心理情绪状态,激发发展的潜能,辅导其正常发展;另一方面,也要通过向儿童提供社会资源,改进其遭遇和社会处境,促进儿童的改变和成长。(2)特点①工作对象具有较强的差异性和复杂性;②工作方法的科学性与技术性;③在本质上强调助人自助;④坚持过程的系统性,从各个方面去分析整理儿童问题产生的环境原因及儿童自身的主观原因;⑤工作具有扩展性等。社会工作者一方面要帮助儿童改变不良行为,辅导儿童正常发展;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促进儿童的改变和成长。(3)经常使用的儿童个案工作的两种主要形式源:考试资料网一种是面向儿童的个别谈话。这种谈话式的个案工作一般随意性较大,专业技术的运用也不明显,但其中也不乏成功的经验。另一种是面向儿童的咨询服务。例如,医疗机构、热线电话、专业课程等。 2.儿童小组工作(1)定义儿童小组工作是以儿童团体(小组)为对象,运用团体动力程序与团体活动过程设计技术,使团体中的儿童达到社会性的发展、行为的改变,实现儿童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2)功能可以为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增加孩子们的归属感和责任感,为儿童健康发展方面提供了有利条件。(3)要素与特点儿童小组工作包含的基本要素有:儿童小组工作对象,儿童小组工作以识别、区分儿童群体的状况,促进儿童群体的正面发展,运用群体力量促进儿童个体行为的矫治和社会性发展,运用多种方法实现儿童与群体、与群体成员之间的互动等为工作的重点。特点:①团体(小组)内外儿童间的沟通和互动;②专业的技能和方法;③儿童小组工作者的重要角色;④重视非正式的儿童团体(小组)。 1.儿童社区工作(1)定义与内涵儿童社区工作以调动包括儿童在内的社区居民参与为重点,以营造社区内儿童健康成长发展的环境和引导儿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与社会形成互动为工作对象,动员一切社会资源,服务于儿童,促进社区健全发展。有三个方面的内涵:①从直接的物质性建设目标入手介入社区;②从非物质的、教育性服务入手介入社区; ③从社区儿童急需解决的问题,以儿童为中心的突发事件入手介入社区;④从动员组织社区内综合服务的力量入手介入社区;⑤从建设社区相关社会舆论入手介入社区;二.儿童社会工作的几个特殊整合方式 1.家庭支持与寄养、收养(1)家庭支持性服务最主要的是家庭补助。家庭补助主要是为贫困或单亲困难家庭提供经济援助,以使儿童能够享受家庭的温暖。另外还有其他辅助性服务,家庭服务通过协助治疗父母亲,增进其亲子功能以服务儿童。家庭服务机构及儿童辅导机构是儿童家庭服务的主要支持性机构。(2)家庭寄养即儿童的亲生父母仍有监护权,而保护权则转向寄养家庭。寄养有三个特点:①在家庭内提供照顾;②非机构的替代照顾;③不论是短期还是长期的寄养,都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寄养家庭有收容之家、免费寄养家庭、工作式寄养家庭、受津贴寄养家庭和团体之家之分。这些寄养家庭还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家庭寄养的安置过程包括接案、安置、探视、再安置、结案五个步骤。(3)收养以收养父母和养子女的关系为标准,可将收养服务分为亲属收养与非亲属收养(机构安置、独立安置)两类。在有社会福利组织介入的情况下,收养程序一般包括申请、审查及会谈、家庭访视、配对、试养安置、正式收养、结案、追踪诸项。 2.儿童社会福利机构建设(1)儿童福利院的种类及建设原则儿童福利院是儿童服务的主要社会福利机构,其服务对象包括孤儿及由于各种原因必须从家庭中移出的儿童。福利院的教养方式可分为家庭模式和团体模式两种,前者指一群年龄大小家庭的模式;后者则是由一群性别相同、年龄相近的儿童居住在一起,一切生活起

儿童社会工作案例

案例分析题一 小涛,16岁,某职校学生。不久前与母亲外出时,不幸遭遇车祸,导致双腿截肢。截肢后的小涛变得沉默寡言,不愿主动与人交往,与父母关系日渐疏远。职校虽然表示愿意接受小涛返校读书,但由于缺乏相关经验,针对小涛残状况的特殊安排迟迟没有落实,因此,小涛至今没有返校。母亲感到十分自责,对小涛的任何要求都尽量满足,希望能够“赎罪”。父亲因为唯一的儿子成了残疾人,认为自己是世上最“倒霉”的人,整天唉声叹气,愁眉苦脸。小涛感到前途渺茫,内心十分焦虑,了解到小涛的情况后,社会工作者决定介入。 问题: 1.本案例中的小涛有哪些服务需求? 2.依据残疾人社会工作的教育康复模式,本案例中的社会工作者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应开展哪些工作? 答案要点 1.案例中的小涛有如下需求: (1)康复的需求,小涛因为意外变为残疾人,双腿截肢,行动不便,生活很难适应,社工应联系相关的康复机构协助小涛进行康复治疗,尽可能恢复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2)关爱与尊重的需求,针对小涛的自卑和绝望,社工应运用个案工作的相关技巧与小涛建立好专业关系,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和辅导,让他重拾生活的信心; (3)受教育的需求,小涛目前还是一名学校的学生,他希望在学校接受教育和与同学相处,所以社工协助学校落实小涛入学问题,让他尽快重返校园,恢复正常的生活。 2. 社会工作者应该微观、中观、宏观三个系统入手,与学校、家庭、社会人士配合,一同做好特殊教育工作,全面介入工作过程: (1)微观层面,针对小涛自身系统,通过个案工作协助小明尽快走出心理阴影,训练生活技能,恢复自理能力和自信心。 (2)中观层面,一是对于小涛的父母,社会工作者要使他们正确认识和对待已经残疾的小涛,改变小涛母亲有负罪感,过分自责,以至于对小涛过分溺爱、关照等不正常的情况;改变小涛父亲认为自己“倒霉”的看法,使他们树立起对小涛康复和发展的信心,从而对小

2020年社工案例哀伤辅导家庭社会工作案例2篇

身陷丧亲哀伤情绪低谷的智障“男孩”辅导个案阿聪是A区B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下称“家综”)的忠实fans,每天上下班(工疗站)经过中心或休息日必到中心光顾,和社工、志愿者们说说话,了解活动资讯等,他的欢声笑语感染着周围的人,是快乐的传播者。然而,有一天不幸降临到阿聪身边,父亲心脑疾病发作去世,夺去了阿聪往日的笑语…… 一、案主背景资料 阿聪生活在一个普通的家庭,父亲瘫痪在床,母亲是主要照顾者,哥嫂是家庭的支柱。阿聪今年四十岁,是地道的广州人,小时候因病导致脑部受损,评为四级智力障碍。在外人看来,阿聪从来都是个无忧无虑的“大男孩”,欢声笑语是他的代名词。 阿聪是A区B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下称“家综”)的忠实fans,每天上下班(工疗站)经过中心或休息日必到中心光顾,和社工、志愿者们说说话,了解活动资讯等,他的欢声笑语感染着周围的人,是快乐的传播者。然而,有一天不幸降临到阿聪身边,父亲心脑疾病发作去世,夺去了阿聪往日的笑语…… 二、事件发生&社工介入 父亲半夜病重,抢救无效死亡 往日欢声笑语,今日不复存在 这天,阿聪来到家综找社工,往日的欢声笑语已不在,眼眶湿润低头不语。阿聪告诉社工昨晚父亲因病去世,断断续续讲述当时的情况,眼泪不断往下流,但未哭出声。社工陪伴和鼓励案主表达悲伤的

情绪,案主开始哭泣,并间断说出内心的难过和疼痛。“心感到很痛,很难过,后悔父亲死前没有照顾好他……”阿聪手抚心胸哭泣着说。 认识死亡概念,接受死亡事实 重忆生前往事,追悼已逝父亲 除正常的哀伤表现(哭泣、心痛等)外,社工逐步排查确定阿聪未出现如呼吸急促、眩晕、四肢疼痛等异常哀伤表现。 阿聪静静地哭泣着,社工陪伴在旁,不时递上纸巾,待其情绪逐渐稳定后,社工对其进行生死教育。协助阿聪认识“死亡”的概念、死亡的状态,尽量用简单的易懂的词语让他理解和认识死亡。到最后,阿聪对死亡的理解是:“走了,人没了,以后都见不到了”,开始认识到死亡代表着不复存在。 在接下来的半个月时间里,社工与阿聪的家人取得联系,反馈和跟进阿聪的近况;同时,陪伴和协助阿聪一起回忆父亲生前的往事,特别是阿聪照顾卧床父亲的经历和感受。社工注意引导阿聪看到自己对父亲的孝心、照顾父亲付出的努力以及父亲生前得到的良好照顾,以减轻阿聪对父亲的内疚感和哀伤情绪。同时,在社工的鼓励下,阿聪亦勇敢地到医院见了父亲最后一面,并和家人一起参加了父亲的追悼会,送父亲最后一程。 转移注意目标,关注眼前生活 走出哀伤低谷,重拾欢声笑语 阿聪慢慢走出丧亲哀伤情绪的包围,开始适应没有父亲的生活——不再承担协助照顾父亲的工作,习惯回家见不到父亲的日子,父亲逐渐淡出日常记忆。除外,因为父亲生前一直是被照顾的角色,父亲

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复习提纲

第一章社会工作的领域与内涵(重点) 1、西方社会工作产生(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社会历史背景:⑴资产阶级革命及人道主义的张扬⑵工业革命及其引发的社会问题①整个社会日益被划分为两大阶级,即资本家阶级和工人阶级②资本主义经济的高度发展打破了封建时代的封闭的农村经济,也迫使农业劳动力转化为大工业生产劳动力的出卖者③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及其价值的蔓延冲击着以往的社会关系,它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为赤裸裸的利害关系,利己主义得到充分扩张④社会问题大量出现P3- 2、社会工作领域的涵义:也称社会工作范围,是指社会工作在社会生活中实施并起作用的范围。P8 3、社会工作领域随着社会进步而扩大:⑴社会进步是人类的永恒追求⑵人类对自己生活质量的关注扩大着社会工作领域P9 4、社会工作的领域:⑴按服务对象的生理和社会特征分类①按服务对象分为:儿童社会工作、少年社会工作、青年社会工作、老年社会工作②按服务对象的生理特征分为:妇女社会工作、残疾人社会工作等⑵按服务对象遇到的困难分类①日常生活方面的问题②就业方面的问题③个人行为方面的问题⑶以社会工作的特点分类:分为救助、帮助和发展三种类型P10 5、社会工作内涵:是根据一定的价值观念帮助有困难的人走出困境的活动P11联合国1960年出版《国家社会服务方案的发展》P12 6、社会工作定义: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的助人服务活动。P12 7、社会工作的要素:⑴社会工作者:是服务和帮助的提供者,是社会工作过程的首要的构成部分⑵受助者:也称服务对象、工作对象,也有人称之为案主⑶社会工作价值观:是社会工作者所持有的助人观念,包括对助人活动的看法、对自己及受助者的看法⑷助人活动:是社会工作的关键,它是助人愿望的传导者,同时也是助人和受助的实现过程。P14 8、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P8(1986年高校建立专业)当前我国社会工作的类型:⑴在社会上占主流地位的普通社会工作⑵社会福利部门所从事的社会工作⑶新出现的专业意义上的社会工作P15 第二章社会工作的功能(重点) 1、社会工作者:是遵循社会工作的价值准则,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从事职业性社会服务的人员。P21 2、助人过程特征:⑴是帮助他人获利的过程⑵是社会工作者同受助者的合作过程⑶是不对称互动①双方在信息占有方面的差异②互动效果上的不对称③合作促成力量的不对称。P22 3、社会工作者担当的角色:服务提供者、支持者、倡导者、管理者、资源获取者、政策影响人P23 4、社会工作的过程模式:是指社会工作者直接提供服务的实务模式,他是对社会工作者提供服务的经验总结。经过环节:接触问题——进一步了解和确认问题——分析和诊断——提供服务——评估服务——终结P29 第三章、社会工作的价值体系(重点) 1、西方社会工作价值的基础:新教理论、人道主义和社会福利观念P44- 2、个案工作者不应该做的事项:⑴说服⑵直接改变当事人的态度和行为或操纵他们⑶做一些为了当事人或针对当事人的事情⑷控制和指导当事人⑸忠告,提供没有恳求的计划⑹为当时人承担责任⑺预先决定结论⑻批准或不批准当事人的行为P50 3、中国社会工作价值体系的建构原材料:⑴西方发达国家社会工作的价值体系⑵中国古代社会工作世间的价值观念⑶当代中国占统治地位的文化价值观念P5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