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泽克的唯物主义电影理论研究

合集下载

电影理论中的结构主义思想研究

电影理论中的结构主义思想研究

电影理论中的结构主义思想研究导言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和传媒媒体,一直以来都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电影理论从诞生至今,也经历了不断演变和发展的过程。

其中,结构主义思想对于电影理论的研究与解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电影理论中的结构主义思想,并对其在电影研究中的应用进行分析与讨论。

一、结构主义思想的基本概念结构主义是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初期兴起的一种思维方式和解释方法,它试图通过研究对象内部的构造和关系来理解和解释事物的意义与价值。

结构主义关注的焦点是系统的整体性、内部的关联性和规律性。

其核心理念是“结构决定意义”,即认为事物的意义来源于其所处的结构和关系,而非单纯的个别元素。

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同样也是一个由各种元素有机组合而成的系统。

结构主义思想为电影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

它通过分析电影中的元素和结构,揭示了电影中的意义和内在的规律,丰富了电影理论的研究内容和视角。

二、结构主义在电影理论中的应用1. 结构主义对电影叙事的分析电影叙事是电影创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电影艺术所独有的表现方式之一。

结构主义思想对电影叙事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通过研究电影的叙事结构和叙事手法,结构主义者揭示了叙事者的隐含意图以及叙事过程中的线索和暗示。

他们认为,叙事结构中的各个元素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一种有机的整体,从而产生了电影的意义和效果。

例如,结构主义分析师普罗斯特通过研究电影中的叙事元素,如时间、空间、角色和情节等,提出了著名的三角结构理论,即认为电影叙事可以被视作由时间、空间和活动(角色与情节)构成的三角结构。

2. 结构主义视角下的电影符号学结构主义还对电影中的符号和象征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符号是文化的重要元素,通过符号可以传递出一定的意义和信息。

电影中的符号同样也具有独特的意义和功能。

通过结构主义思想,研究者可以揭示电影符号的隐含意义、象征作用以及符号与其他要素之间的关系。

齐泽克眼中的电影:幻象艺术

齐泽克眼中的电影:幻象艺术

齐泽克眼中的电影:幻象艺术作者:韩振江来源:《中国图书评论》2015年第05期齐泽克(Slavoj Zizek)与电影有不解之缘。

他不仅喜欢看电影,还喜欢用哲学阐释电影,更喜欢拍摄电影。

1991年,他出版了《斜目而视:透过通俗文化看拉康》(Looking Awry:an Introduction to Jacques Lancan through Popular Culture),1992年出版了《享受你的症状——好莱坞内外的拉康》(Enjoy Your Symptom! Jacques Lacan in Hollywood and out),这两部著作为艰涩的拉康哲学与以电影为主的大众文化搭建了互相阐释和沟通的桥梁。

该著分别由季广茂和尉光吉翻译成中文出版了,我们以这两个经典文本为基础来探讨齐泽克对电影艺术的思考。

2006年,齐泽克直接作为主演拍了一部评论电影的纪录片《变态者电影指南》(The Pervert’s Guide to Cinema),把他喜欢的电影用拉康的理论重新演绎一遍,过足了演员瘾和理论瘾,滔滔不绝地谈论了卓别林、希区柯克、大卫·林奇、库布里克、基斯洛夫斯基、沃卓斯基兄弟……2012年,他意犹未尽,再次拍摄了一部用意识形态理论思考电影的纪录片《变态者意识形态指南》(The Pervert’s Guide to Ideology)。

在齐泽克将近40部著作中,他经常引用、分析各种各样的电影。

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只有用通俗文化的事例说清楚了拉康,他才感觉看懂了拉康;同时,他也借用拉康来思考心爱的电影艺术。

一、在虚无与现实之间的幻象艺术在齐泽克眼中,电影是什么样的艺术呢?他说:“电影是终极的‘变态艺术’,电影不向你提供你想要的东西,它告诉你怎么欲望。

”[1]换言之,电影不是实现你未满足愿望的梦,而是要告诉你如何通过做梦才能在现实中活着。

电影艺术是使人从虚无状态挣脱出来,从而进入建构现实的中介。

视差分裂:当代辩证唯物主义的真正内核

视差分裂:当代辩证唯物主义的真正内核

视差分裂:当代辩证唯物主义的真正内核——评齐泽克《视差之见》吴琪齐泽克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欧洲最有影响力的后现代哲学家之一,他声名远播又充满争议。

在严谨的哲学家和学术明星两种身份之间,齐泽克更像是一个学术明星。

齐泽克以批评见长,他的主要哲学建树在于他建立了一套独特的批评话语,而非某种齐泽克理论,更没上升到一套新的理论体系。

从学术渊源来看,齐泽克是拉康精神分析的传人。

齐泽克的文化哲学批评有两大武库,除了他攻读的精神分析专业之外,还有他作为斯洛文尼亚知识分子所接受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传统。

齐泽克的批评领域看似无所不包,但论述的核心对象不出三大范畴:精神分析、主体性和意识形态。

批评形式上,齐泽克采用了文化批评的方式,但内在还是一种哲学批判。

对中国读者来说,齐泽克和他的著述并不陌生,读懂他多部煌煌巨作的人虽然不多,但齐泽克把政治经济、流行电影、文化事件、小说诗歌、政治冷笑话、甚至中国的黄段子信手拈来,置于整个哲学史的横切面和纵向的时间链条上,使这些内容裹上了学术的糖衣,得以在中国传播广泛,如同他在世界各地取得的成功一样。

齐泽克的多数时间都在世界各地大学的学术会议和奔赴这些会议的学术旅行中度过,但他的写作很高效,著述颇丰,已经出版的就有五六十种著作。

学界的一般共识认为,齐泽克最重要的著作有四部:《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与否定性一起逗留:康德、黑格尔与意识形态批判》、《发痒的主体:政治存有论的不在场的中心》,以及最晚近出版的《视差之见》。

前三部著作依次讨论了“客体”——“否定性”——“主体”,最后一部以“视差”系统审视这三大范畴。

《视差之见》在行文风格上迥异于齐泽克以前的著述。

它一改齐泽克一贯的天马行空的论述风格,开始讲究整体论述的严整性,全书起承转合清晰,有传统学术论著完整的“始叙证辨结”结构。

《视差之见》是一部总结之作,齐泽克不以建构新理论为根本目的,本书是他批评方式、批评手段、批评武器的一次集中呈现。

辩证唯物主义观和历史唯物主义观

辩证唯物主义观和历史唯物主义观

辩证唯物主义观和历史唯物主义观辩证唯物主义观和历史唯物主义观一、引言在人类思想史上,有两种重要的观点——辩证唯物主义观和历史唯物主义观,它们对于理解和解释世界的运动规律起着重要的作用。

辩证唯物主义观强调对事物矛盾、对立统一的认识,而历史唯物主义观则关注于社会历史发展中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

本文将深入探讨辩证唯物主义观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的概念、内涵,以及它们对我们认识世界、指导实践的重要意义。

二、辩证唯物主义观的概念和内涵1. 辩证唯物主义观的基本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之一,它强调事物的发展是通过内在矛盾的斗争而实现的。

事物内部存在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推动力,而矛盾的统一又是事物发展的目标和方向。

辩证唯物主义观认为,矛盾和对立统一是客观存在的、无法避免的。

我们要正确认识事物的矛盾运动规律,以此来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2. 辩证唯物主义观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辩证唯物主义观认为,实践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唯一途径。

在实践中,人们通过与客观世界的接触,不断地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通过实践改变自己和改造世界。

辩证唯物主义观提醒我们,实践需要有正确的思维和态度,要善于从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纠正自己的认识和行动。

三、历史唯物主义观的概念和内涵1. 历史唯物主义观的核心思想历史唯物主义观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从物质生活的角度看待社会历史的发展。

历史唯物主义观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而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的反映和表现。

历史唯物主义观强调社会关系和经济结构的变革对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影响,它认为经济基础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2. 历史唯物主义观的启示和意义历史唯物主义观告诉我们,要正确认识社会的发展,就必须关注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

只有通过改变经济结构和社会关系,才能实现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历史唯物主义观还强调,要推动社会的发展,需要有基于客观规律的正确思想和行动,要善于总结历史经验,不断改进自己的认识和实践。

齐泽克谈偶然相遇的唯物主义

齐泽克谈偶然相遇的唯物主义

齐泽克谈偶然相遇的唯物主义齐泽克是当代著名的哲学家和社会理论家,他的思想涉及到众多领域,其中之一是唯物主义。

在唯物主义的视角下,齐泽克谈到了偶然相遇的重要性。

偶然相遇,顾名思义,是指两个或多个人在某个时间、某个地点意外地相遇。

对于一些哲学家来说,偶然相遇是一种必然存在的现象,也是人类社会互动中的一种重要形式。

然而,齐泽克在他的文章中着重强调了偶然相遇的唯物主义观点。

在齐泽克看来,偶然相遇是人类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这种偶然相遇并非偶然发生,而是由于各种物质条件的复杂而又微妙的交织而成。

从宇宙的角度来看,每个人的存在都是一个微小的波动,而这些波动在某个时刻、某个地点汇聚在一起,形成了偶然相遇。

齐泽克认为,偶然相遇并不是一种纯粹的偶然性,而是受到各种社会、经济、政治等因素的影响。

在现代社会,人们的行为往往受到社会环境的制约和影响。

不同的社会阶层、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利益诉求,都会导致人们的行为和选择产生差异。

因此,偶然相遇往往是在这种复杂的条件下发生的。

然而,齐泽克同时也指出了偶然相遇的重要性。

在他看来,偶然相遇提供了人们相互了解和交流的机会。

当人们在偶然相遇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时,才能产生新的观点和想法。

这种偶然相遇不仅有助于个体的成长和发展,也对整个社会的进步起到了推动作用。

齐泽克还指出,偶然相遇有助于打破个人的片面性和局限性。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和观点,但这些思想和观点往往受到个人经历和环境的影响。

当人们在偶然相遇中遇到不同的观点和思想时,才能超越自身的局限,拓宽思维的边界。

齐泽克还强调了偶然相遇对于社会变革的重要性。

在他看来,社会变革往往是通过各种偶然相遇而引发的。

当不同的利益集团、不同的社会阶层在偶然相遇中发现彼此的共同利益和诉求时,才能联合起来推动社会变革的进程。

齐泽克谈到的偶然相遇的唯物主义观点强调了偶然相遇的重要性和必然性。

在人类社会中,偶然相遇不仅是一种常见的现象,也是人们相互了解、交流和合作的重要途径。

齐泽克语境中的意识形态批判观--评《自我与他者:齐泽克的意识形态主体性维度研究》

齐泽克语境中的意识形态批判观--评《自我与他者:齐泽克的意识形态主体性维度研究》

㊀㊀2019年5月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学㊀术㊀交㊀流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May,2019总第302期㊀第5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AcademicExchange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SerialNo.302㊀No.5㊀中东欧思想文化研究选粹㊃著作评介㊃齐泽克语境中的意识形态批判观评‘自我与他者:齐泽克的意识形态主体性维度研究“陈奕诺意识形态作为社会进行文化身份确认的手段,维护了主体所构建的符号秩序的完整性㊂齐泽克基于拉康和马克思的框架探索了当下资本主义社会政治经济学背景下的意识形态,在存在论层面作出了当代回响㊂对于齐泽克的意识形态理论的研究不仅要保持理论自身的完整性㊁系统性,更重要的是要从齐泽克的意识形态批判语境中启思建构适合中国社会的意识形态的心理认同机制,使意识形态内化为主体的一种自觉心理欲望的生成机制㊂袁小云教授新著‘自我与他者:齐泽克的意识形态主体性维度研究“(以下简称‘自我与他者“)在这个层面作了深入的研究,为齐泽克的研讨开拓了视野㊂齐泽克认为,当今人们在资本罗织之下,明知物的奴役性但仍然沉浸于此㊂商品拜物教已经不再是物与物的假象,而是人对物的结构性误认景观㊂在资本逻辑的推动下,一切都成为 我 的 他者 ㊂自我和他者都消解在资本逻辑架构中,消失在自我的物欲膨胀中㊂在齐泽克看来,这都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方式造成的结果㊂在‘自我与他者“一书中,袁教授从拜物教理论演进逻辑展开对齐泽克的意识形态的研究,指出齐泽克的商品拜物教式的结构性误认,齐泽克只是借助拉康的分裂主体将其嫁接在马克思的批判理论并把主体性的理解与另一个人的愿望联系在一起(拉康的 大他者 ),从而探讨资本主义革命的政治策略㊂因此,在齐泽克看来,只有回到政治经济学批判才能对当代资本主义进行有效批判㊂齐泽克的意识形态批判基于主体的分裂,同时又阻止主体从意识形态中充分实现这种身份填补,齐泽克的消极性哲学理解提供的政治后果实际上必将陷入僵局㊂这种实现路径,在理论上只有滑向后结构主义的窠臼之中,在实践上只会迷失于后马克思主义的宿命中㊂齐泽克对意识形态批判的方法源于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在拉康的精神分析中,享乐(jouissance)具有重要的地位㊂它是能指在其发挥作用时产生的剩余,由此它驱动并同时扰乱所有主体的活动㊂基于这个角度,齐泽克认为资本主义带来的美妙景观在于它提升了物质的享受,但是囿于资本内在的结构限制,造成了资本繁荣景观幻象㊂面对资本主义全球化的图景,齐泽克将拉康精神分析理论创造性地运用于意识形态 政治分析,提出了一种当代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及其革命可能性的激进理解,并最终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崩溃的结论㊂袁教授在‘自我与他者“中指出,在资本主义全球化中,享受已成为一种强大的意识形态范畴,同时它还具有非意识形态的功能,从而阻碍了其他政治因素的构成㊂当前,金融资本的扩张和侵吞导致人们通过非理性的主观暴力予以抗争㊂这种无意识的抗争无法改变资本主义的社会秩序㊂因此,对意识形态理解不能再停留在 经济基础决定论 层面上了,而应回归生活世界,只有准确把握意识形态的存在形式,才能发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作用㊂意识形态作为反映社会变动的重要社会精神现象,包含着很强的阶级性㊁多样性㊁复杂性的特点,其涉及经济㊁政治㊁文化㊁国际关系等领域,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动,顽强地以自己的价值追求和主导意识反作用于社会生活㊂齐泽克的意识形态理论融黑格尔㊁拉康和马克思于一体,从 知 的层面向 行 的层面转向㊂于是,在齐泽克的视阈中,意识形态是建构社会现实的无意识幻象㊂他对意识形态所具有的文化符号秩序的意义的解释认为,意识形态不仅是一种 社会意识 ,还是一种 社会存在 ㊂由此,意识形态似乎成了人们不可或缺的幽灵㊂这种幽灵化的意识形态启发了我们对意识形态终结论的研究视域㊂袁教授认为,再塑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必须植根中国的现实生活,赋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时代特征,同时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微化㊁细化至个体的日常生活,这样才能真正建立具有强大凝聚力与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㊂(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责任编辑:杜㊀娟 ㊃091㊃。

齐泽克的暴力理论与资本主义

齐泽克的暴力理论与资本主义
袁小云
【期刊名称】《学术交流》
【年(卷),期】2017(000)002
【摘要】暴力已经日益成为焦点问题.齐泽克从六个侧面检视暴力,他指出暴力除了我们感性直觉的恐怖、犯罪、战争等物理层面的主观暴力之外,还包括更深层次的符号暴力和系统暴力等客观暴力.以语言为主的符号暴力和更为隐蔽的系统暴力是导致主观暴力的真正根源.今天,资本主义全球化秩序正是系统暴力所建构的幻想,需要我们更深刻地加以批判.齐泽克认为,回到本雅明神的暴力和巴托比式"什么都不做"的暴力,或许是解构当今资本主义秩序这种系统性暴力最好的现实回答.
【总页数】6页(P59-64)
【作者】袁小云
【作者单位】福建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州 350118;黑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哈尔滨 15008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5
【相关文献】
1.齐泽克论暴力与资本主义 [J], 韩振江
2.齐泽克是如何把马克思变成拉康的——基于齐泽克拜物教理论的分析 [J], 黄玮杰;何乐心
3.齐泽克的暴力理论与资本主义 [J], 田丹婷;
4.齐泽克的暴力理论与资本主义 [J],
5.穿越幻象——齐泽克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批判理论探要 [J], 李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国内齐泽克电影理论研究综述

国内齐泽克电影理论研究综述作者:张兆卉来源:《北方文学》2018年第17期摘要:本文通过梳理、评介国内学者对斯洛文尼亚学者齐泽克电影理论的研究情况,试图呈现国内齐泽克电影理论研究的基本面貌:从基于齐泽克电影批评对拉康思想的阐释;到研究重点从拉康理论转移到齐泽克电影理论之间,从而进行两者的对话;再到已经开始出现以齐泽克电影理论为主体的研究。

关键词:齐泽克;电影理论;综述国内对齐泽克的研究缘于1999年,学者王逢振发表的《齐泽克:批评界的一颗新星》,该文章在短时间内并未引起国内对齐泽克研究的狂潮,却初步奠基了日后国内学界对于齐泽克的研究方向即:齐泽克的意识形态理论、齐泽克对于拉康思想的继承以及齐泽克的大众文化研究。

在研究过程中,学者们发现齐泽克大量运用拉康的精神分析法与黑格尔辩证法来进行电影批评,齐泽克的电影理论也就此萌发,但并未梳理成完整的体系。

国内学者对其电影理论的研究主要基于齐泽克对拉康思想的阐释上,最开始呈现出对齐泽克电影批评中“凝视”“幻象”等拉康理论的研究;之后,学者们开始发现齐泽克电影批评中的独创思想,研究重点从拉康理论转移到齐泽克电影理论上,进行两者的互读;现今,国内已经开始出现以齐泽克电影理论为主体的研究。

一、对齐泽克电影批评中的“凝视”研究早在2007年,学者陈犀禾与万传法的文章《对电影“凝视”的一次哲学思考》首次关注了齐泽克电影批评中的“凝视”问题。

该文章主要介绍了同年在中国出版的论文集《不敢问希区柯克的,就问拉康吧》,点明了齐泽克电影理论中的“凝视”问题的独到之处,为后续研究者做好了铺垫。

次年,陈犀禾又与陈娟、徐红共同在《电影理论》编译了凝视研究专题。

翻译了托比·米勒的对于观众与凝视之间的研究《导言:凝视的本质》,并介绍了多篇运用精神分析理论和女权主义理论写作的关于“凝视”问题的电影研究文本。

栏目的最后,编译对齐泽克的著作《斜目而视》(1991)进行了摘录和梳理,进一步对齐泽克电影理论中的“凝视”问题进行了追溯,发现了凝视的“三位一体”结构。

齐泽克辩证法思想研究

《齐泽克辩证法思想研究》2023-10-26contents •齐泽克辩证法思想概述•齐泽克辩证法思想的核心概念•齐泽克辩证法思想的实践应用•对齐泽克辩证法思想的评价与展望•结论目录01齐泽克辩证法思想概述齐泽克(Slavoj Žižek)生于1949年,斯洛文尼亚哲学家、政治理论家和媒体评论家,曾任教于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和牛津大学。

他的思想背景主要受到马克思主义、精神分析和后现代哲学的影响。

齐泽克的思想背景齐泽克的思想背景主要包括西方马克思主义、精神分析和后现代哲学。

他通过对这些思想流派的批判性分析和融合,形成了独特的辩证法思想。

齐泽克生平及思想背景辩证法的定义与特点 3. 否定之否定: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一个不断自我否定的过程,否定之否定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

2. 质量互变: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不仅表现为数量的变化,更重要的是表现为质的飞跃。

1. 对立统一: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由对立面统一的关系推动的,在对立中寻求统一是辩证法的基本原则。

辩证法的定义:辩证法是一种哲学方法,它认为世界是由矛盾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事物的发展是由正反两面矛盾的运动产生的。

辩证法的特点齐泽克辩证法思想的主要内容齐泽克的辩证法思想主要包括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继承、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解读以及对后现代主义和大众文化的批判。

齐泽克辩证法思想的主要内容齐泽克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继承齐泽克认为,黑格尔的哲学体系虽然存在内在矛盾,但他的辩证法思想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齐泽克在对黑格尔哲学进行批判的同时,继承了他的辩证法思想,并将其应用于对当代社会和文化现象的分析。

齐泽克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解读齐泽克认为,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现象的深刻分析,但他的理论在某些方面也需要完善和发展。

齐泽克通过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解读和批判,提出了自己对资本主义社会现象的独特见解。

02齐泽克辩证法思想的核心概念主体与客体主体性01齐泽克认为,主体性是辩证法的核心概念之一。

论齐泽克对“精神是块骨头”命题的三重阐释

论齐泽克对“精神是块骨头”命题的三重阐释
杨紫秋
【期刊名称】《美与时代(美学)(下)》
【年(卷),期】2024()1
【摘要】在《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齐泽克对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理性的确定性与真理性”内容中的“精神是块骨头”命题作了三重阐释。

首先,基于知性层面的矛盾阐释,齐泽克认为庸俗唯物主义把这一命题理解为主体向客体完全的还原,把主体降格为一种纯粹的惰性客体。

它是荒谬的,没有意义的。

要正确理解这一命题,需要从知性思维上升到辩证思维。

其次,基于思辨命题的哲学阐释,齐泽克论证了“精神是块骨头”是一个思辨命题,具有本体论的意义。

他从这一命题中挖掘出拉康的“他者”,开显出黑格尔哲学无限判断命题中的否定性意蕴。

通过谓语与主语的绝对失调,将黑格尔哲学的内在主体掏空,变成了一个空无的躯壳。

最后,基于意识形态批判原则的阐释,将拉康“实在界”中的残余之物与黑格尔这一思辨命题中的赤裸裸之物勾连起来,撕裂黑格尔哲学中的内在统一性。

齐泽克在当下“诘问”先哲的理论根基中重塑了德国古典哲学意识形态的批判之维,达到了对当代资本主义与意识形态共谋的深刻批判。

【总页数】5页(P19-23)
【作者】杨紫秋
【作者单位】湖北文理学院美术学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精神分析的阐释伦理:齐泽克论希区柯克
2.齐泽克对主体辩证结构的阐释
3.论齐泽克对意识形态的符号学阐释
4.一种拉康意义上的缝合——论齐泽克对“西马”的再阐释
5.后政治时代列宁革命思想的缝合实验——齐泽克“重复列宁”思想的理论阐释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齐泽克的唯物主义电影理论研究
本文试图以唯物主义理论来概括齐泽克的电影思想。

当然,齐泽克的唯物主义与马克思的唯物主义有着本质的区别,它是经过解构后的黑格尔辩证法与拉康精神分析的综合。

齐泽克所说的“物”是一个精神分析学概念,可以理解为康德的“物自体”。

它居于实在界之中,指的是人类被禁止的原欲或性驱力,即对母亲的乱伦欲望,但这种欲
望是不可能得到满足的,而只能通过象征的方式表象出来。

但是对实在界的象征化总会遭到失败,它产生一些剩余。

而这些剩余就是“物”自身。

正是这些剩余维持了主体的欲望,故“物”也被拉康称为“对象a”。

“物”利用主体生产欲望而返回死亡之实在界。

实在界是一个界域,而“物”只是其冰山一角。

但主体却只能通过“物”去了解实在界。

不过,齐泽克的唯物主义是辩证的。

但这个辩证不是强调“正题-反题-合题”的正统黑格尔辩证法,而是强调否定与具体的辩证法。

齐泽克认为,辩证过程就是直接从个别性向普遍性飞跃,而无须经过
中间的特殊性。

在辩证法的每个阶段,电影线性叙事的普遍性总会被某个元素(例外)所玷污,从而使普遍性成为这个例外的一部分。

因而,齐泽克的唯物主义,也可以称为辩证唯物主义,它是一种强调电影线
性叙事的普遍性及其例外(物)的悖论性地结合在一起的理论。

其悖论性在于,这个例外既是对叙事普遍性的颠覆,也是叙事普遍性得以可
能的基础。

因而,所谓唯物主义就是围绕物之实在界为核心,在辩证过程中展现物的创伤性与颠覆性的分析理论。

齐泽克认为,电影是一种幻象屏幕,它使现实所不允许的创伤性实在界得以安全呈现出来。


物作为一种原初压抑,在电影虚构的伪装下悄然回归。

虽然它给主人公带来致命的创伤,但对观众来说却毫发无伤。

围绕“物”之实在界,本文通过影片分析阐释了它的定义,性质、显现及其与主体的遭遇。

因为实在界的创伤性,经典侦探电影成为主体避免与之遭遇的重要电影类型。

在视觉领域与听觉领域,物分别显现为凝视与幻听语音。

凝视意味着主体在观看过程中被画面上的污点诱发了欲望,但这个污点抵抗一切符号化而把主体贬低为客体,使主体原本客观的观看距离被打破,从而被电影画面所囊括在内。

幻听语音是没有载体的声音,观众找不到它的声源,无法确定声音究竟是由谁发出来的,它像幽灵一样自由漂浮着。

作为一种惰性存在,它打乱了主体内在的平衡,撕裂了主体符号身份的一致性。

但作为一种无意义的自动重复,幻听语音自身也浸满了极权主义意识形态的快感。

物在性别主题上显现为大写的女人,而电影中的蛇蝎美人与贵夫人形象是其最重要的两种化身。

这两种形象都是经验女性暂时占据了物的位置而被崇高化,故她们都是无性的冷漠的非人性化女性。

如果男性过于接近这种幻象女性,那就面临着死亡的诱惑。

因为在她们身上不存在男性所要的小客体。

她们只是暂时填补了大他者的裂隙,而非快感客体。

相对蛇蝎美人的致命性,贵夫人就高雅多了。

但作为乱伦客体,她也是不可能的欲望对象。

故典雅爱情也是不存在的。

这意味着性关系是不可能的。

因为在两性关系中存在着实在界这个创伤性内核,它顽固地阻止着完美的性关系的发生,故主体必须通过幻象来屏蔽它。

但幻象的身份是含糊的,一旦与它靠得太近,那将陷入致命的快感漩涡。

而电影中四种不同性场景的
呈现正说明了幻象与快感实在界之间的微妙关系。

齐泽克认为,标准的缝合理论是不可能的,所以他通过三种电影叙事的唯物主义逻辑:
普遍性及其例外,缝合与界面,主观与客观之间的短路来阐释线性叙
事中的例外,并用这一不可能被缝合的例外来颠覆标准的好莱坞缝合理论。

本文最后试图围绕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电影文本来呈现齐泽克的唯物主义电影理论的具体应用。

而这种分析理论就是以实在界为核心,来展现例外在辩证分析过程中的颠覆性与否定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