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环路初步设计说明书
市政道路初步设计说明书(范文)

工程设计证书编号:A222000384 工程编号:龙湖区龙祥街道夏桂埔社区“百村示范、千村整治”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工程初步设计二○一八年十一月目录1 设计说明书 (1)1.1 概述 (1)1.1.1 任务依据 (1)1.1.2 设计标准 (1)1.1.3 工程概况 (1)1.1.4 项目研究过程 (2)1.1.5 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意见的执行情况 (2)1.1.6 其他需要说明的事项 (2)1.2 功能定位 (2)1.2.1 规划情况 (2)1.2.2 交通量预测 (2)1.2.3 工程建设意义 (2)1.3 建设条件 (3)1.3.1 沿线自然地理概况 (3)1.3.2 工程地质条件 (5)1.3.3 交通设施现状与规划 (6)1.3.4 沿线环境敏感区(点)分布及对项目建设的影响 (7)1.3.5 项目区域内铁路、水运、航空、管道等运输方式对项目的影响 (7)1.3.6 沿线市政管线的现状与规划 (7)1.3.7 各项(地质、地震、环保、水保等)专项评价、评估结论对项目的影响 .. 71.3.8 有关部门对重大问题的意见,沿线居民的要求或建议 (7)1.3.9 其他 (7)1.4 工程设计 (7)1.4.1 设计原则 (7)1.4.2 设计依据 (8)1.4.3 技术标准与设计技术指标 (9)1.4.4 平面和纵断面设计 (9)1.4.5 横断面设计 (10)1.4.6 路基、路面结构设计 (11)1.4.7 道路附属工程设计 (14)1.4.8 桥梁、隧道及涵洞设计 (14)1.4.9 排水工程 (14)1.4.10 沿线环境保护设施 (15)1.4.11 近远期结合实施方案 (20)1.4.12 新技术应用情况及下阶段需要进行的试验研究项目 (20)1.4.13 设计配合及存在问题与建议 (21)2 工程概算 (21)2.1 工程概况 (21)2.2 编制依据 (21)2.2.1 工程项目及工程量: (21)2.2.2 定额及取费依据: (21)2.2.3 价格依据: (22)2.2.4 工程建设其他费用计算依据: (22)2.2.5 其他 (22)2.3 概算投资 (22)3 主要材料及设备表 (23)3.1 道路工程主要工程数量表 (23)3.2 污水工程主要工程数量表 (23)3.3 雨水工程主要工程数量表................... 错误!未定义书签。
蔡家组团中环线拆迁安置房一期工程建设结构设计说明

蔡家组团中环线拆迁安置房一期工程建设结构设计第一章总论一、概论(一)项目名称:蔡家组团中环线拆迁安置房一期工程(三)项目地址:重庆市北碚区蔡家组团 G 分区G28-2/1 地块(四)项目性质:新建(五)建设内容及规模建设内容包括:住宅、商业门面、幼儿园、配套用房、地下车库、室外管网及绿化等。
建设规模:本项目拟占地33374 m2(75 亩)。
总建筑面积为77296m2,其中住宅72445.85m2,商业建筑1454.75m2,配套建筑306.11 m2,地下停车库 2053.13 平方米。
(六)项目总投资及资金筹措1、项目总投资:8950.66 万元。
2、资金筹措:业主自筹资金 4450.66 万元;申请银行贷款 4500 万元。
(七)建设周期:2006 年 10 月至 2008 年 7 月二、业主简介重庆市蔡家组团建设开发有限公司于 2005 年 7 月由重庆市北碚区人民政府以北碚发[2005]62 号文件批准成立,是隶属于重庆市蔡家组团管委会领导的国有独资企业,企业注册资金 2 亿元人民币。
公司位于重庆市北碚区蔡家岗镇酢坊沟 58 号,法定代表人:漆飞。
公司在蔡家组团管委会直接领导下,进行土地整治,土地出让、受让、转让;土地开发及综合利用;房屋建筑工程;市政公用工程;土石方工程;建筑装修工程;园林绿化工程;房地产开发。
目前公司启动了经济适用房一期建设、蔡家引道项目建设、实施了中环线蔡家段建设、南部启动片区土地整治及对新房子、新井、草房子、李家坝、元滩社的土地征用工作。
三、编制依据(一)重庆市建设委员会渝建[2007]102 号“关于增加嘉皇小区一期工程拆迁安置房项目建设规模的通知”;(二)重庆市规划局渝规选[2006]碚字第0005 号“建设工程选址意见书”;(三)重庆市北碚区发展计划委员会碚计[2005]211 号“关于同意蔡家组团建设公司蔡家岗镇石井村新房子社拆迁安置项目立项的批复”;(四)国家计委、建设部颁发的《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五)国家颁发的有关建筑、电气、消防、给排水等各专业设计规程、规范和设计标准;(六)业主提供的相关基础资料;(七)业主对项目建设的主要意见及预期目标;(八)国家和重庆市其它相关规定和要求。
中环北线西延工程规划方案

中环北线西延工程规划方案一、项目背景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城市交通问题日益凸显,特别是在城市CBD区域,交通拥堵问题严重影响着城市的发展和居民的生活。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政府决定开展中环北线西延工程规划,以改善城市交通状况,提高交通效率,促进城市发展。
二、项目范围中环北线西延工程规划范围包括从目前的中环北线东延终点向西延伸至市区西部地区,主要涉及道路建设、地下通道、桥梁、隧道等工程。
三、项目目标1.缓解交通拥堵。
通过中环北线西延工程规划,缓解城市CBD区域的交通拥堵问题,提高交通效率,改善居民出行条件。
2.促进城市发展。
中环北线西延工程规划将改善城市交通状况,为城市的经济发展和城市规划提供有力支持。
3.提高居民生活品质。
改善城市交通状况将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减少通勤时间,带动周边商业和生活设施的发展。
四、项目规划1.道路建设。
中环北线西延工程规划将新建一条宽敞的城市主干道,与现有道路网连接,以提高城市交通效率和道路通行能力。
2.地下通道。
在特定路段,设计建设地下通道以减少地面行车和行人交通的冲突,提高交通安全性和城市景观。
3.桥梁。
针对跨越河流或其他障碍物的路段,设计建设桥梁以实现道路的连通,确保交通畅通。
4.隧道。
针对一些地形复杂或无法沿地面布设道路的路段,设计建设隧道以解决交通瓶颈问题。
五、项目实施步骤1.项目立项。
政府相关部门组织专家对中环北线西延工程规划进行评估和论证,确定项目可行性,提出项目建设要求和目标。
2.项目建议书。
组织相关单位编制中环北线西延工程规划的项目建议书,内容包括项目概况、建设目标、规划方案等。
3.项目申报。
将项目建议书提交相关部门进行审批和申报,获得政府批准后,正式启动工程建设。
4.初步设计。
组织设计单位对中环北线西延工程规划进行初步设计,细化规划方案和施工方案,确定工程施工的具体内容和步骤。
5.施工实施。
按照初步设计方案,组织相关单位进行工程建设和施工,确保工程的质量和进度。
中环电子地块控规说明书

目录1.规划背景与目标 (1)1.1规划编制背景 (1)1.2规划指导思想 (1)1.3规划依据 (3)1.4规划范围 (3)2.现状概况与分析 (4)2.1现状土地利用分析 (4)2.2道路交通现状 (5)2.3市政工程场站现状 (5)2.4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 (5)3.功能定位、规模与规划结构 (6)3.1规划层级划分及划分原则 (6)3.2规划原则 (6)3.3单元主导功能定位 (7)3.4总体结构与布局 (7)3.5规模控制 (8)3.6规划用地构成 (8)4.公共设施规划 (9)4.1规划原则 (10)4.2医疗卫生设施规划 (10)4.3文化娱乐设施规划 (10)4.4行政管理设施规划 (10)4.5商业服务设施规划 (10)5.绿地系统规划 (12)5.1规划策略 (12)5.2绿地规模及分类 (13)6.道路交通系统规划 (13)6.1交通规划目标和重点 (13)6.2对外交通系统 (14)6.3道路系统 (14)6.4交通设施规划 (15)6.5慢行系统规划 (16)7.城市设计控制 (16)7.1建设强度控制 (16)7.2建设高度控制 (16)8.市政设施规划 (16)8.1给水工程规划 (17)8.2中水工程规划 (18)8.3污水工程规划 (19)8.4雨水工程规划 (20)8.5电力工程规划 (21)8.6通讯工程规划 (22)8.7供热工程规划 (22)8.8燃气工程规划 (23)8.9环境卫生工程规划 (23)8.10公共安全设施规划 (23)9.城市六线控制 (25)9.1城市红线控制 (25)9.2城市绿线控制 (26)9.3城市蓝线控制 (26)9.4城市紫线控制 (27)9.5城市黄线控制 (27)9.6城市黑线控制 (28)10.规划控制体系 (28)10.1用地分类标准 (28)10.2控制指标体系 (29)10.3建设容量控制 (31)10.4建筑高度控制 (31)10.5规划图则体系 (32)11.规划实施建议 (32)11.1工业园区规划建设依据 (32)11.2规划建设实施原则 (32)11.3规划建设时序 (32)附录 (34)附表1 土地使用分类表 (36)附表2 规划用地平衡表 (39)附表3 配套设施配置指引表 (40)天津市西青区11p-16-05单元控制性详细规划(单元层面)说明书1.规划背景与目标1.1规划编制背景为了贯彻落实《天津市总体规划2005-2020》、《天津市西青区总体规划(2008-2020年)》,对规划内容进一步进行深化,实现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强化西青区规划建设管理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天津市西青区李七庄街道政府组织了本次《天津市西青区11p-16-05单元控制性详细规划(单元层面)》(以下简称单元层面控规)的编制工作,以期为李七庄街道具体的开发建设和规划管理工作提供依据。
中环路初步设计说明书

萍乡市中环路跨铁路大桥及萍水河大桥工程初步设计说明书一、项目背景萍乡市中环路工程起于安源大道(320国道)硖石段,终于迎宾大道(319国道)樟树下,连接青山镇、安源区主城区,跨萍水河,经五陂镇和安源镇,是《萍乡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安源区城区道路规划环形加十字型交通主干道的西部和南部部分。
该项目的建设,将有力推动安源区西部和南部的建设和开发,对扩大城市范围,加强安源区城区分区之间的交通联系,塑造城市形象,推进萍乡市红色旅游基地的实施将产生重大作用和深远影响。
本设计共两册,第一册内容为:跨铁路一号、二号桥;第二册内容为:K0+000~K3+200道路部分、绿化、亮化,以及萍水河大桥。
二、编制依据1、萍乡市安源区中环路项目建设办公室委托的设计合同2、现场考察及参考资料3、国家及行业有关法律法规4、地矿新余地质工程勘察院地质报告三、采用的规范1、《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90)2、《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06)3、《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04)4、《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CJJ75-97)5、《城市道路照明设计标准》(CJJ45—2006)6、《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 50220-95)7、《道路交通管理设施设置技术规范》(GBJ08-39-94)8、《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 5768-2009)9、《路面标线涂料》(JT/T280-2004)10、《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02)11、《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2004)12、《公路钢筋砼及预应力砼桥涵设计规范》(JTG D62-2004)13、《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 D63-2007)14、《公路圬工桥涵设计规范》(JTG D61-2005)15、《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2001)16、《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 50014-2006)三、主要技术标准1、道路等级:城市主干道I级;按双向6车道建设;桥面横坡2.0%。
闵行大道初步设计说明书

第一章概述1.1 设计依据⑴、规划路(闵行大道-TD23号路)初步设计委托书;⑵、规划路(闵行大道-TD23号路)道路、排水规划图;⑶、规划路(闵行大道-TD23号路)综合管线规划图;⑷、规划路相关地勘资料;1.2 采用规范和标准1. 《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90)2. 《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 —2001)3. 《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 —2006)4. 《公路路基设计规范》 (JTG D30 —2004 )5. 《道路交通标志与标线》(GB5768 —1999)6.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7.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 ( GB 50014-2006 )8. 《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268-97 )9. 《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 CJJ75-97 )10. 《城市道路照明设计标准》(CJJ45-2006)11. 《城市道路照明工程施工及验收规程》 ( CJJ89-2001 )12. 《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50052-95)13. 《低压配电设计规范》 ( GB50054-95 )14. 《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 1-2008 )15 .其他专业相应规范。
第二章现状评价及沿线自然地理概况2.1 道路现状评价2.1.1 道路现状道路沿线两侧为甲天下住宅小区,现状为正在建设的居民区。
2.1.2 现状评价道路红线范围内有多条混凝土道路与本工程平面交叉,道路宽度为6 至8 米,结构为10cm 水泥混凝土道路,道路两侧为土地,晴天尘土飞扬,雨天雨水聚积,泥泞不堪,这样的交通环境给周边居民的出行带来了很大的不便,且该道路沿线基本没有绿化,空气质量较低,将对诸位居民的生活造成不良影响,严重制约了小区的发展,也影响了城市的整体形象。
因此完善基础设施,将规划路工程改建成相应级别的城市道路是非常必要的。
市政道路设计说明

市政道路设计说明----78cc8ad4-715d-11ec-8993-7cb59b590d7d 道路施工图设计说明北城路是交通中心周边道路的市政工程建设项目之一。
道路位于规划交通中心北侧,靠近高速铁路客运站。
道路起点为在建北城路西段,终点为北城桥。
全长870.73米,红线宽30米。
现状裴城路为既有道路,既有路面为水泥混凝土结构,本次设计中将破除原有道路结构,按沥青混凝土路面结构新建。
道路采用城市次干道标准,断面为单块板。
道路周边地块形成于年,道路两侧分布有民用住宅区、教育机构和少量企事业单位。
基本上没有必要拆除道路红线范围内的建筑物。
本册设计内容含道路、照明、排水管线及交通工程等,本设计说明为道路部分及总体设计说明。
二、初步设计批准意见和实施(一)初步设计批复1.道路红线宽30m:4.0m人行道+2.0m绿化带+18.0m道路+2.0m绿化带+4.0m人行道。
(二)初步设计批复执行情况1.跟随回答。
三、设计依据及相应技术规范(一)设计依据(1)我院与建设单位(眉山发展(控股)有限公司)签订的设计合同(2021qt-005补1,2021.08);(2)北城路红线图(市交通中心至永通河)(美建轩[2022]65号);(3)《眉山市东坡大道、裴城路、红星路、环湖路东延段道路路面整治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审定版)》深圳市市政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2021年8月;(4)测量单位提供的实测道路横、纵断面数据;(5)我院相关设计人员现场踏勘资料;(6)初步设计批准意见和审查会议纪要;(7)眉山交通中心周边道路市政工程裴城路(永通河至双赋园(节)工程地质勘察报告;(8)眉山市公共交通客运公司关于裴城路公交港湾式停靠站设计的函(眉公交函[2021]7号)(9)其他有关资料。
(二)、技术规范(1)《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22)(2)《城市道路与建筑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2001)(3)《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004-89)(4)《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d50-2022)(5)《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21)(6)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D40-2002)(7),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 14-2022)(8),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9),建筑基础设计规范(GB507—2002)(10),道路交通标志和标志(GB57 68-2022)(11),《城市道路路面设计规范》(cjj169-2022)(12)《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规范》(cjj152-2022)(13)《北京市废旧轮胎胶粉沥青及混合料设计与施工技术导则》,北京市道路管理局,北京路科安发(2022)912;四、技术标准及主要技术指标1.道路等级:城市次干道。
红海路万环东路至灵新大道一期绿化工程设计说明

四、具体施工及要求:1、初步设计评审意见执行情况:(I)进一步优化路口绿化设计,确保驾驶员视线不受遮挡。
执行情况:驾驶员安全视距范围内未种植乔木。
(2)涉及绿化砍伐、迁移,概算中应包含恢复绿化补偿费及苗木迁移费。
执行情况:现场原有香樟39株,胸径25Cm左右,采用迁移回迁的形式,迁移距离在五公里内。
(3)可考虑利用原有绿化。
执行情况:起点段的绿化利用现场原有乔木,详见施工图。
2、施工图设计评审意见执行情况(1)补充对迁移乔木的技术要求,补充完善对香樟苗木采购的限制条件。
执行情况:根据意见,己补充迁移乔木的技术要求,详见“绿化工程设计说明”:香樟苗木的采购要求限制条件详见“工程数量表”。
(2)补充乔木支撑大样图,建议在人行道与边坡衔接处种植•排勒杜鹃,以加强人行安全性及景观效果。
执行情况:乔木支撑大样图详见“绿化工程设计说明”:根据意见,已在人行道与边坡衔接处设计一米宽勒杜鹃。
(3)建议取消黄榕球,或换用小叶龙船花执行情况:黄榕球和红绒球交替种植,搭配乔木和地被,丰富景观层次感,同时黄榕球遮挡性好,能有效隔开人行道与机动车道,给行人安全感:绿化带已选用地被大叶龙船花,因此未对黄榕球进行更改。
(4)图号C-Ll1-5渠化岛上应尽可能避免种植乔木及大灌木,以保证行车视距,应补充乔木种植间距标注。
执行情况:根据意见,己取消渠化岛乔木:乔木种植间距己补充,详见施工图。
(5)图号C-LHT应补充乔木枝下高要求,应补充乔木支撑大样图。
执行情况:根据意见,已补充乔木枝下高要求,详见“工程数量表”;乔木支撑大样图详见“绿化工程设计说明”。
(6)应补充绿化设计说明。
执行情况:已补充绿化设计说明。
3、乔木迁移:(1)移植前的准备①、苗木的修现:修剪是苗木移植过程中,对地上部分进行处理的主要措施。
修旧的主要方绿化工程设计说明为保证绿化施工能达到具体设计意图,确保质量,同时利于检查监督,现就红海路(万环东路至灵新大道)一期项目绿化工程施工要求作具体说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萍乡市中环路跨铁路大桥及萍水河大桥工程初步设计说明书一、项目背景萍乡市中环路工程起于安源大道(320国道)硖石段,终于迎宾大道(319国道)樟树下,连接青山镇、安源区主城区,跨萍水河,经五陂镇和安源镇,是《萍乡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安源区城区道路规划环形加十字型交通主干道的西部和南部部分。
该项目的建设,将有力推动安源区西部和南部的建设和开发,对扩大城市范围,加强安源区城区分区之间的交通联系,塑造城市形象,推进萍乡市红色旅游基地的实施将产生重大作用和深远影响。
本设计共两册,第一册内容为:跨铁路一号、二号桥;第二册内容为:K0+000~K3+200道路部分、绿化、亮化,以及萍水河大桥。
二、编制依据1、萍乡市安源区中环路项目建设办公室委托的设计合同2、现场考察及参考资料3、国家及行业有关法律法规4、地矿新余地质工程勘察院地质报告三、采用的规范1、《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90)2、《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06)3、《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04)4、《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CJJ75-97)5、《城市道路照明设计标准》(CJJ45—2006)6、《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 50220-95)7、《道路交通管理设施设置技术规范》(GBJ08-39-94)8、《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 5768-2009)9、《路面标线涂料》(JT/T280-2004)10、《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02)11、《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2004)12、《公路钢筋砼及预应力砼桥涵设计规范》(JTG D62-2004)13、《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 D63-2007)14、《公路圬工桥涵设计规范》(JTG D61-2005)15、《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2001)16、《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 50014-2006)三、主要技术标准1、道路等级:城市主干道I级;按双向6车道建设;桥面横坡2.0%。
2、计算行车速度:60Km/h;3、道路全长:12067米(本册设计全长3200米);4、主线路基标准横断面布置:56米宽路基标准横断面(两边各预留5米绿化带)为: 3.0米(人行道) +7.0米(辅道)+ 2.5米(绿化带)+11.75米(机动车道)+7.5米(中央分隔带) +11.75米(机动车道) +7.0米(辅道) + 2.5米(绿化带)+ 3.0米(人行道)。
5、桥梁宽度:1)、跨铁路一号桥和二号桥均分左右两幅桥,全桥宽均为39.5m:划分为1.5米(人行道)+14.5米(机动车道)+0.5米(防撞墙)+6.5米(分隔带)+0.5米(防撞墙)+14.5米(机动车道)+1.5米(人行道);2)、萍水河桥分左右幅桥,桥宽为56米:划分为3.0米(人行道)+7.0米(辅道)+2.5米(绿化带)+11.75米(机动车道)+0.5米(防撞墙)+6.5米(分隔带)+0.5米(防撞墙)+11.75米(机动车道)+2.5米(绿化带)+7.0米(辅道)+3.0米(人行道);6、设计荷载:公路-I级;人群3.5KN/m2;7、桥梁抗震等级为Ⅵ级,地震动锋值加速度0.05g;8、萍水河大桥设计洪水频率1/100;9、建筑界限:新场西牵线净空8.50m, 沪昆铁路线净空8.50m,萍乡联络甲线净空8.50m,青山煤矿铁路专用线铁路线净空8.06m,萍青公路及沿河路净空 5.0m;10、跨铁路一号桥和二号桥平面处于半径R=600m的圆曲线和直线段上,萍水河大桥处于直线上。
11、路基设计洪水频率:百年一遇(设计采用黄海高程系统);12、路面面层采用沥青砼路面;13、路面设计标准轴载:BZZ-100KN;14、平曲线最小半径:主线:600米;15、竖曲线最小半径:主线凹型:1500m,凸型:5000m;四、建设条件1、地理位置萍乡市境内山地、丘陵、河谷、平原交叉分布,地形比较复杂;地貌类型以丘陵为主,占全市面积的61.7%;其次为山地,约占全市面积的27.1%,河谷平地面积约占11.2%。
安源区地处江西西部,地理位置介于东经113°47′~114°04′,北纬27°38′~28°01′之间,总面积724.67km2,安源区属湘赣丘陵山区地貌,境内东南多山,地势较高,西北丘垄相间,地势低平。
2、气候萍乡市地处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有霜期短的气候特征。
3、地质萍乡市处于扬子板块与华夏板块聚敛带南侧,属华夏板块北缘赣中构造碰撞带,次级苑坑-神山倒转背斜的南西翼-倒转翼。
自加里东运动以来,遭受多期次构造运动的叠加改造,不同层次的构造形迹交织在一起,具有复杂造山带的特征。
即存在与俯冲-碰撞造山带有关的压缩构造体系,又有多期岩浆体构造作用引起的多层次、多序次伸展滑覆构造系统。
致使本区形成了错综复杂的构造图案。
4、水系萍乡市域境内主要河流有五条,即袁水、萍水、栗水、草水、琴水。
袁水发源于武功山北麓,自南向北再东折流入赣江。
萍水发源于武功山与罗霄山之间,草水发源于广寒寨北麓。
两河最终均注入湘江。
栗水源出于宜春西部,经上栗和湖南醴陵向西流入湘江。
琴水河发源于武功山,向南流入禾水,汇入赣江。
项目境内河流主要有萍水河和南坑河,均属湘江水系。
而影响萍水河中下游答口集居区防洪治涝安全的河注主要是萍水河及其支流南坑河。
5、地震路线经过该地区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g<0.05,即对应原地震烈度小于Ⅵ度,沿线构造物设计采用简易抗震设防。
五、路线设计本路线起于安源大道(320国道),终于迎宾大道(319国道)。
本册路线设计范围K0+000~K3+200,路线经过开发区、硖石、青山镇,平交一条规划路、城北路及建设路,跨铁路一号桥上跨沪昆线、萍乡联络甲线、萍青路,跨铁路二号桥上跨青山煤矿专用铁路及老站西路。
本册路线长3200米,道路宽56米,跨铁路桥宽39.5米,萍水河大桥宽56米,路幅形式为双向六车道,设计时速60Km/h。
设计路线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在控制工程造价的前提下,尽量采用高标准的线型指标,平曲线最小半径为600米,最大道路纵坡3.99%,凸型竖曲线最小半径5000m,凹型竖曲线最小半径1500m。
六、路基设计(一)、一般路基设计主线路基横断面:按双向6车道标准设计,采用整体式断面,路基宽56米(两侧各预留5米绿化带宽度未计入56米中),横断面布置为:K0+000~K3+200段:56米宽路基标准横断面(两边各预留5米绿化带)为: 3.0米(人行道) +7.0米(辅道)+ 2.5.0米(绿化带)+11.75米(机动车道)+7.5米(中央分隔带) +11.75米(机动车道) +7.0米(辅道)+ 3.0米(人行道)。
路拱横坡:机动车道采用2.0%的横坡,人行道采用向路内侧反向1%的横坡。
萍水河大桥桥梁宽56米,其横断面布置为:3.0米(人行道)+7.0米(辅道)+2.5米(绿化带)+11.75米(机动车道)+0.5米(防撞墙)+6.5米(分隔带)+0.5米(防撞墙)+11.75米(机动车道)+2.5米(绿化带)+7.0米(辅道)+3.0米(人行道);跨铁路桥梁宽39.5米,其横断面布置为:1.5米(人行道)+14.5米(机动车道)+7.5米(中央分隔带)+14.5米(机动车道)+1.5米(人行道)全线主线路基均不设置超高和加宽。
填方路基:主线路基高度根据百年一遇路基桥梁设计水位,当填方高度小于8m时,边坡坡度为1:1.5;当填方高度大于8m时,在8m处变坡,变坡上部8m坡度为1:1.5,下部为1:1.75,变坡处设2.0m填方平台,护坡道宽度取1.0m,填方平台、护坡道表面外倾横坡3%。
挖方路基:挖方边坡坡度根据坡高、地质情况,结合防护、排水工程,并考虑边坡的过渡、线形美观综合确定;当挖高小于8米以下时,边坡坡率为1:0.75,挖高在8米~16米之间时,边坡坡率为1:1,挖高在16米~24米之间时,边坡坡率为1:1.25,挖高大于24米时,边坡坡率为1:1.5,全线路基挖方段每隔8m高设平台一道,平台宽度为2.0m,根据防护情况在平台处设平台沟。
挖方路基在边沟外侧设置碎落台,宽度为1.0m。
路基征用地按路基边坡边沟外侧3米为用地范围,桥梁段以桥梁上部构造水平投影外侧3米以内为用地范围。
沿线清表、水鱼塘清淤、施工加宽刷坡等的弃方,应合理利用,减少废方,不可乱弃乱堆,弃方利用原则如下:1、尽量远调利用填筑路基;2、根据土质类别可部分留作桥涵台背填筑的用料。
3、清表土方可作为培路肩、培中央分隔带用土及开发区的场地平整用等。
路基填料要求路基不同部位填料的最小强度和最大粒径应符合《公路路基设计规范》的规定或参照下表执行。
路基填筑前,应先进行填前碾压和夯实处理,对基底夯实后方可进行路基填筑,路基应分层填筑、碾压。
本路段区内地形起伏较小,沿线地势低洼开阔平坦,河沟密布,湖泊、鱼塘众多,水网发达,路线经过多为稻田耕种区,依据《城镇道路工程施工及质量验收规范》(CJJ1-2008)其路基填筑分述如下:I、一般路段(路基填深H≥0.8)时,路床(0~80cm)压实度≥95%,上路堤(80~150cm)压实度≥93%,下路堤(150cm以下)压实度≥90%,清表及填前压实30cm压实度≥90%,清表后基底压实度≥88%;填石路基石料最大的粒径不大于分层填筑层厚的2/3。
Ⅱ、路基填土高度(路基填深H≤0.8m)时,沿原地面下挖至路基填深H=0.8m,路槽深度0~80cm压实度≥96%;路基填筑压实度参见如下:填土路基填料厚实度要求(重型击实标准)Ⅲ、桥涵台背回填应15cm一层逐层填筑,台后的路基填料,要求采用内摩擦角35度以上,粒径不大于5cm的透水性材料填筑。
台后应在大于10米范围内的填筑,建议采用水密法进行施工,重型压实(固体体积率)要求路槽底面以下0~80厘米范围内密实度≥97%,80~150厘米范围内≥95%,150厘米以下≥93%。
由于本路段淤泥、软土不深,不良地质地段主要采用换填、抛石挤淤法处理。
(二)、特殊路基设计本路段特殊路基主要存在形式为水田、水塘段,其淤泥软土不深,主要采用换填、抛石挤淤的方法处理。
(三)、路基防护设计根据本路段所在区域的气候特征以及路基填料特征,为确保路基的稳定性,视具体情况分别对各部采用不同的防护形式,分述如下:1、护坡道防护路堤护坡道采用植草防护,并适当的配以常绿乔木进行绿化点缀,株距5米。
2、路基边坡防护1)路堤边坡防护为防止路基边坡风蚀及雨水冲刷的影响,确保路基边坡的稳定,推荐防护形式如下:①路基高度≤4米时,采用边坡喷播草籽植草防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