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体系评估
福厦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现状

福厦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现状福厦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是指福州、厦门、泉州三地共同努力打造的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
该示范区建设的目标是加快创新驱动发展,构建国际一流科技创新体系,推动福建省经济实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截至目前,福厦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进展。
福厦泉三地的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福州、厦门、泉州三地相继设立了科技创新园区和创新实验区,吸引了一大批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创业人才。
三地积极推动科技创新机制改革,加大对科技创新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逐步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创新生态圈。
福厦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地紧密合作,形成了创新链条和产业链条,推动了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发展。
福厦泉三地的创新企业和创新项目日益增多,为区域经济持续增长提供了动力。
创新示范区建设也带动了人才流动和技术交流,加速了人才集聚和产业升级。
福厦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加强了科技创新与各领域合作的对接。
福厦泉三地积极主动地与国内外科技创新中心、高校、科研院所等对接合作,共同推动创新资源和创新成果的共享。
创新示范区建设也促进了科技创新与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推动了福建省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在福厦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中也存在一些不足和挑战。
创新示范区建设仍面临一定的资源瓶颈。
尽管三地在创新设施和研发经费方面有所增加,但与国内外一流创新中心相比,仍有一定差距。
创新示范区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当前,三地在科技创新中存在一定的重复与分散现象,需要加强统筹规划和协同创新。
科技创新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也是创新示范区建设中的一个关键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
福厦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和进展,为福建省经济的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仍需要进一步加大创新投入和改革创新,推动创新示范区建设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果。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效果评估及政策优化研究——以天津市为例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效果评估及政策优化研究——以天津市为例张再生;张奕野;杨庆【摘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中国在经济新常态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通过构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效果评估指标体系,选取2010—2015年天津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相关的统计数据为样本,运用灰色关联度法和熵值法对天津市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天津市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总体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具体而言,创新驱动对创新投入和区域效益有较为显著的影响,而对创新主体的影响力不足,创新主体主动性有待进一步提升.本文最后从创新主体培育与管理、创新资源投入、创新环境优化三方面对政策体系提出优化建议.%Implementing the strategy of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 is inevitable for China to achiev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under the new normal of economic growth.By constructing the assessment index system, this paper selects related statistical data of Tianjin from 2010 to 2015 as a sample, and evaluates the effect of implementing the strategy of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 by the gray relational analysis and the entropy method.The results show that overall, this strategy is implemented successfully, while despite the impact on innovation subjects, the impact of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 on innovation input and regional benefits are significant, indicating the initiative of innovation subjects needs to be strengthened.Therefore, countermeasures from three perspectives are proposed, namely innovating subject cultivation and management,innovating resource investment and innovating environmental optimization.【期刊名称】《经济与管理研究》【年(卷),期】2019(040)003【总页数】10页(P107-116)【关键词】创新驱动;政策优化;灰色关联度;熵值法【作者】张再生;张奕野;杨庆【作者单位】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 天津, 300072;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天津, 300072;山西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太原, 030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C934;G311一、问题提出由于长期依靠要素投入来推动经济增长,中国正面临着物质资源供给不可持续和生态环境质量持续下降等发展困境。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创新系统研究

程” 高校 1 8 所 。此外 , 还拥有 以中国科学院 , 中国工程 院为代 表的各 类 研发 机构 3 0 0 多家 , 明显 高于其他 高新 区。并 且配备有 大量 国家级 的 科研设施 , 如 国家重点 实验 室 8 4 家, 占全 国的3 0 %, 国家工程技术研 究 中心 5 0 家, 占全 国的 3 5 . 5 %。高端智力资 源 、 先 进的科研设施 聚集 在这 里, 创造大量的科研成果 , 而且与企业积极的结合 , 迅速将其产业化 。 ( 三) 中介机 构 示范 区 的中介机构 , 发挥 着知识 , 技术 传播与应 用 的中介枢纽 作 用, 加 速了科技成果 的转化 。中关 村示范 区在 多个 领域组建 了一批 产 业技术联盟 , 将 与民营科技 企业参 与 、 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 目, 如闪联 、 生物 医药 C R O联盟等 。还拥有 一大批 的大学科技 园 、 留学 生创业 园 、 企业孵化器 , 搭建起产 学研合作 的平 台。另外 , 风险投资机构也是 重要 的 中介机 构 , 包括示 范区 的风 险投 资公司 , 风 险投 资管理与咨询公 司。 目前 , 中关村 聚集中外风险投资机构超过 5 0 0 家, 管理 资金规模 超 2 0 0 0 亿元 , 涌现出一批 以创新工场 、 联想 之星 、 车库 咖啡等为代表 的市场 化 创业服务 机构 , 他们采 用“ 孵化+ 投资” 的模式 成为中关村 的创业 中心 。 还 有 帮助 中小 企业 贷 款 的担 保 机 构 , 比例 约 占北 京 市 担保 机 构 的 3 0 %。各 类金融 机构 对于 中关村 企业扩 充资本 实力 发挥着 巨大 的作 用, 是企业进行创新创业的基础 。
经济论坛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甄选体系设计与应用

科技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改革创新典型案例

一、科技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背景及意义1.科技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我国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升级的重要举措。
2.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创新驱动发展,加快构建创新型国家为目标,是我国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3.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建设,旨在推动区域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形成具有世界竞争力的自主创新中心。
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改革创新方案1.加强科技成果转化。
示范区在优化科技资源配置,鼓励科研院所与企业深度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2.构建创新生态环境。
示范区为推动科技成果的落地应用营造了良好的创新生态环境,提供政策扶持和资源保障。
3.推进行业协同创新。
示范区的改革创新方案中,鼓励不同行业之间进行合作创新,促进技术交叉融合,推动更多领域的创新发展。
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典型案例分析1.深圳市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深圳市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发源地,将自主创新作为推动全球化竞争力提升的核心引擎,构建以科技创新为主导的产业发展模式,取得了丰硕成果。
2.北京市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北京市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核心区域,致力于构建世界一流的自主创新生态环境,加强科技成果应用转化,推动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领域的创新发展。
3.上海市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上海市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强化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的深度融合,推动强基础、强科技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形成了多种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自主创新典型案例。
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改革创新成效评估1.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示范区在政策扶持、资源保障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功,促进了大量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2.创新生态环境的构建方面,示范区为吸引人才创新创业提供了有力支持,培育了一大批创新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3.产业协同创新方面,示范区成功推动了跨行业的合作创新,促进了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
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政策体系探索与优化

7第2卷 第26期〈区域发展〉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政策体系探索与优化*贾 宁,白笑怡,许真真(清华大学天津高端装备研究院洛阳先进制造产业研发基地,河南 洛阳 471000)摘要:积极探索如何发挥郑洛新自创区在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中的“试验田”作用,对于“十四五”时期郑洛新三市乃至河南的转型升级和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文章主要介绍了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政策体系现状以及在推广落实中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建议,为进一步深化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和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政策;政策体系优化中图分类号:F1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6164(2020)26-0007-03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在推进自主创新和高技术产业发展方面先行先试、探索经验、做出示范的区域。
自2009年3月,北京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成为第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来,已经有21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获批复建设。
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国务院批准的第12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主要依托郑州、洛阳、新乡3个城市高新区,举全省之力将其建设成为具有较强辐射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创新高地。
建设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既是我国在新时期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在河南的缩影,也是河南省贯彻落实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的体现,对全省转换发展动能、优化经济结构、提升产业能级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1 郑洛新自主创新示范区“1+N”的政策体系构建建设郑洛新自主创新示范区,关键的问题是构建完善的政策支撑体系。
自批复以来,河南省全力推动构建“1+N”的政策体系。
作为自创区政策体系中的“1”,《关于加快推进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意见》的印发,为示范区建设提供了高水平的顶层设计,创建了宽松的发展环境。
《意见》提出的30条先行先试政策,最大程度发挥激励引导作用,推动示范区建设尽快破题、取得成效。
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一体化创新服务平台一站式服务中心建设现状及对策建议

第10期2018年4月No.10April ,2018基金项目:江苏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项目名称: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一体化创新服务平台网络建设模式与运行机制研究;项目编号:BR2017029。
作者简介:柯婧(1991—),女,安徽黄山人,硕士;研究方向:科技管理,区域创新。
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一体化创新服务平台一站式服务中心建设现状及对策建议柯婧,陆红娟,朱军(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江苏南京210042)摘要:一站式服务中心是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一体化创新服务平台的线下服务站点,文章通过实地调研,了解各一站式服务中心的建设现状,并针对一站式服务中心建设遇到的瓶颈提出对策建议,为推进一体化平台建设、加快构建高质量的一体化创新服务体系提供参考。
关键词:一体化平台;一站式服务中心;创新服务体系中图分类号:G311文献标识码:A江苏科技信息Jiangsu Science &Technology Information引言2014年10月,国务院批复支持南京、无锡、常州、苏州、镇江5市的8个国家高新区和苏州工业园区建设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下简称“苏南自创区”),明确把苏南自创区建设成为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试验区、区域创新一体化先行区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经济发展高地(简称“三区一高地”)[1]。
作为全国首个以城市群为基本单元的自主创新示范区,苏南坚持把区域创新一体化作为建设自创区的主要特色[2]。
2016年8月,按照“互联互通、线上线下、统筹集成”的原则,省科技厅启动建设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一体化创新服务平台(以下简称“一体化平台”),通过建立市场化运作与政府宏观引导相结合的统筹协调机制,广泛集聚高端创新要素,探索人才、技术、成果、资本等创新要素统筹配置的新路径,促进创新要素在城市之间、园区之间的合理流动和高效组合,提升苏南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1苏南自创区一体化创新服务平台构架一体化平台按照“线上门户+线下站点”的模式建设,线上在苏南自创区门户网站的基础上,集成产业技术协同创新、科技基础设施共享、创新政策、科技投融资、开放创新合作、“双创”等6类创新资源;线下以省自创区建设促进服务中心为总部、苏南5市和各省级以上高新区一站式服务中心为站点建立覆盖省、设区市、高新区3个层面的服务网络(见图1)。
中共中央组织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教育部等关于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人才特区的若干意见

中共中央组织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教育部等关于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人才特区的若干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央组织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教育部•【公布日期】2011.03.04•【文号】•【施行日期】2011.03.04•【效力等级】党内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人力资源综合规定正文中共中央组织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教育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商务部、中国人民银行、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外国专家局、国家外汇管理局、中共北京市委员会、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人才特区的若干意见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加快建设人才强国,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北京市决定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下称“中关村示范区”)全面建设人才特区,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深刻认识建设人才特区的重大战略意义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
在我国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大力推动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与政策创新,提高人才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对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借鉴改革开放初期建设经济特区的经验,探索建设人才特区,是构筑我国人才发展战略高地、形成我国人才竞争比较优势、加快建设人才强国的战略选择。
建设人才特区,就是要在特定区域实行特殊政策、特殊机制、特事特办,率先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构建与国际接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人才体制机制。
要通过建设人才特区,大量聚集拔尖领军人才,促进各类人才的全面发展,依靠人才智力优势,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促进新兴产业发展,不断形成新的科学发展优势。
中关村示范区具有建设人才特区的坚实基础和独特优势。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建设,中关村示范区在海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力,聚集了大量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人才发展的辐射效应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体系评估摘要:文章从知识创新能力、技术创新能力、技术扩散能力、产学研协同创新能力四个方面建立区域创新体系效能评价的指标体系,利用粒子群算法改进的径向基神经网络模型对中关村、东湖、张江、长株潭四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创新体系效能进行评价,基于评价结果对四个地区的发展优势和存有问题进行了对比分析。
关键词: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体系效能;径向基神经网络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这个阶段是我国迈向高效率、低成本的新一轮稳态过程,经济发展的关键词从“高速增长”转变为“创新驱动”和“结构调整”,而“结构调整”的主要途径也是自主创新,因此,经济新常态下,研究创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009年以来,我国陆续成立了七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北京中关村、武汉东湖和上海张江是最早成立的三个自主创新示范区,示范区内自主创新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带动经济的快速增长,成为地区经济的增长极,推动了当地及周边地区经济的发展,因此,这三个地区构建创新体系的经验具有典型借鉴意义。
2014年12月,国务院批复成立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力争用十年时间建成创新驱动的引领区、体制机制创新的先行区、军民融合的示范区、城市群协同创新的示范区和中西部创新发展的增长极,为中西部地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探索模式,创造经验。
本文以发展较为成熟的中关村、东湖、张江三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经验借鉴对象,探索推动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体系建设的政策举措。
1创新体系效能及其评价1.1创新体系效能的内涵效能的基本定义为办事的效率和工作的能力。
创新体系效能强调创新体系内部创新主体的协同互动,创新资源的合理利用,创新机制的有效发挥,创新环境的友好营造。
它与创新体系的创新能力和创新体系效率有明显的区别。
第一,创新体系效能与创新体系的创新能力。
创新体系的创新能力强调创新成果和创新成果产业化转化的能力,关注创新所能带来的直接经济绩效。
创新体系效能强调系统内各个影响因素协同互动,共同发展,促进创新和成果的产业化,因此创新体系效能注重体系建设的良性运作以及由此带来的直接和间接经济绩效。
创新体系效能比创新体系的创新能力内涵更广,能更好的衡量创新体系建设的成效。
第二,创新体系效能与创新体系效率。
创新体系效率强调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比例的改进,低投入和高产出代表较高的创新体系效率。
创新体系效能强调创新过程协同互动,良性循环,而创新产出是衡量效能的标准之一,因此,与创新体系效率相比,创新体系效能包含的内容更多,能全面反映创新体系的发展现状。
1.2区域创新体系效能的影响因素创新体系效能注重创新过程分析,创新产出是衡量效能的标准之一,因此创新体系效能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以下三点。
第一,知识创造。
知识是创新的来源和基本要素,知识创造是新知识产生的过程,是创新体系构建的基础。
区域内知识创造的能力一定水准上代表了创新体系知识资源的拥有水准,高校和科研机构是知识创造的主体,因此,主体数量,资金支持力度和知识创新成果等均能衡量地区知识创造的实力。
第二,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指生产技术的创新,包括开发新技术,或者将已有的技术进行应用创新。
知识是技术之源,技术是产业之源,因此技术创新是区域创新体系发展的关键环节。
因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因此研发企业的数量、技术创新成果和成果产业化水准是衡量它的主要因素。
第三,技术扩散。
技术扩散是一项技术从首次得到商业化应用,经推广被采用的水准,技术扩散是区域创新体系发展的驱动力,决定了创新体系的成熟水准。
这个过程中中介机构是推动技术扩散的重要主体,政策环境、经济环境和产业发展状况等都是影响技术扩散的主要因素。
第四,产学研协同创新。
以上三个因素是创新体系效能发挥的必要过程和主要因素,产学研协同创新是则是对以上三个过程的高度整合,它强调不同创新主体的协调互动,合作发展,它是创新成功的关键,因此,产学研协同创新是影响创新体系效能的主要因素。
1.3区域创新体系效能的评价指标体系区域创新体系效能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需要以主要影响因素为基础,并充分考虑区域创新体系发展的现实条件。
图1是区域创新体系效能的评价指标体系,知识创造、技术创新、技术扩散和产学研协同创新是评价区域创新体系效能的一级级指标,如表1、2、3、4所示,相对应的一级指标评价由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组成。
2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体系效能评价2.1数据来源本文选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北京中关村、武汉东湖、上海张江和长株潭为实证研究的对象,为保证研究结果的及时有效性,用2013年度数据进行评价和对比分析。
需要说明的是,因为四个地区包括地域范围不同,为了研究和比较分析的精确性,本文搜集的数据除了单位为百分比和定性数据以外,其它数据以人口为基础,进行了平均化处理。
数据来源为三个方面:第一,基于直接获取数据进行处理后的数据,直接获取的数据来源于2014年度《国家统计年鉴》、《北京统计年鉴》、《湖北统计年鉴》、《武汉统计年鉴》和《上海统计年鉴》、《科技统计年鉴》、城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公报》、《中国知识产权统计年报》、各省市《第二次R&D资源清查公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官方网站统计信息、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政务网统计信息、张江高技术园区管理委员会统计信息等;第二,少量定性数据需要进行调查研究和发放调查问卷搜集。
作者参与湖南省某高校相关课题研究,参与了对中关村、东湖、张江、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调查研究,向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相关人员进行问卷调查,问卷调查分为纸质、邮件和电话三种形式,四个示范区累计问卷调查723份,收到回复的问卷调查557份,其中有效问卷调查结果为438份,根据有效问卷调查结果总结分析,得到三个定性指标的数据,包括合作创新成果的市场适应度、合作创新成果对企业的适应性和合作对学研发展的促进水准;第三,部分数据采用研究对象所在行政区划市的数据。
这种数据针对中关村、东湖和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原因在于数据搜集的局限性、基础设施正的外部性以及制度环境的区域性特征,对应的指标是创新环境所对应的四级指标;第四,缺省的数据。
因为数据涉及内容较广,极少量2013年的数据未能查到,本文根据前5年的趋势预测得到相对应数据。
2.2评价方法选取径向基神经网络为评价区域创新体系效能的方法,为改进神经网络算法评价精度,采用粒子群优化算法对关键参数进行优化。
人工神经网络是由大量简单元件连接而成具有高度非线性的复杂网络,可进行复杂的逻辑操作和非线性关系的实现。
径向基函数(RBF)神经网络属前馈局部逼近型神经网络,能以任意精度逼近给定的任意非线性映射,且具有较快收敛速度。
2.3评价结果利用基于粒子群算法改进的径向基神经网络对四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2013年区域创新体系效能进行计算评价,其中,输入层为表1~4中对应的三级指标,输出层分别为区域创新体系效能,一级指标知识创造、技术创新、技术扩散和产学研协同创新能力,以及二级指标知识创造主体、创新资源、知识创造成果、技术创新主体、技术创新成果、技术扩散主体、技术转移水准、创新环境、合作创新投入和合作创新产出,根据四个自主创新示范区各指标上下限划定分级标准,采用线性等距插值获取样本点,训练得到神经网络模型。
四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各指标具体得分值如表5所示。
3结论从以上实证分析可知,长株潭地区创新体系效能较低,并且与其他三个地区相比,知识创造、技术创新、技术扩散和产学研协同创新能力的评价值均比较低。
长株潭示范区可以借鉴中关村、张江示范区的人才和资金吸引聚集政策,调动创新主体积极性和推动中小型创新型企业发展的政策,学习东湖示范区规范和激励创新活动的体制机制改革和改善创新环境,营造创新氛围的相关政策。
参考文献:1PatricR,CamlineH.1nnovasioninRegions:WhatDoesReallyMatterJ.ResearchPolicy,2005,34(8).2Michael-Trippl,FranzT.DevelopingBiotechnologyClustersinNon-HighTechnologyRegions:TheCaseofAustriaJ.IndustryandInno⁃vation,2007,14(1).3RevillaDJ,KieseM.RegionalInnovationSystemsM.Mnster,2009.4BroekelT,BuergerM,BrennerT.AnInvestigationofTheRelationBe 259;tweenCooperationandTheInnovativeSuccessofGermanRegionsD.P aperinEvolutionaryEconomicGeography,UtrechtUniversity,2010.5柳卸林.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条件和关键因素J.中国科技论坛,2003,(1).6柳卸林.构建均衡的区域创新体系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7郭淡泊,雷家骕,张俊芳,彭勃.国家创新体系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J.清华大学学报,2012,27(2).8王元地,刘凤朝.国家创新体系国际化实现模式及中国路径J.科学学研究,2013,31(1).9刘建丽.新型区域创新体系:概念廓清与政策含义J.经济管理,2014,26(4).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体系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