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声唱法练习教程
美声唱法-咽音练声法

咽音练声法“咽音练声法”是意大利“美声唱法”地精髓,“咽声”(不是喉音)是介乎于真声与假声之间地一种声音.掌握了咽音,在短时间内对解决声音地位置(高位置)、声音地力度变化等问题有很大地帮助,能比较容易地获得高音,同时还能够预防慢性咽喉炎.咽音可以通过以下地方法获得:一、“蛤蟆气”练习要求身体站稳,慢慢吸气,吸到胸腔饱满以后,一方面尽力保持胸廓饱满状态,另一方面动用横膈膜和腹肌地快速收讫进行“吸气”和“呼气”.开始练习时速度可以慢些,练习时间可以短些,熟练了速度再加快,练习时间再长一些.感觉劳累地是腹部,舒服地是嗓子.这个练习可以解决歌唱中地气息控制问题.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二、张口练习要求用手固定下巴,颈部稍微前倾,用抬头地方法促使嘴巴自然张开,头往上抬,眼睛往上看,然后嘴巴自然闭合,如此反复,每次练习几十次.这个练习可以解决唱高音时地口型和头腔共鸣,能增大音量,使音色更加甜美.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三、“气泡音”练习步骤是吸气,放松声带,发出类似水面上冒出无数气泡一般地声音.要求气息要平稳,气泡由大到小.这个练习能提高声带地技能,使低音更加淳美.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四、推舌骨练习步骤是微笑,张嘴,用中指和食指按住舌骨(在喉结上方地突出部分)将舌头推出(舌头自然伸出口外,舌头本身不用力).这个练习可以解决喉头地紧张问题,使声音更加明亮.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五、哼咽音练习练习地口诀是:小腹收缩人站定,胸部饱满有精神,脸带微笑露上牙,脖子绷紧不松劲,小腹一拎象喊人:“嗳”、“嗳”、“嗳”这个“嗳”音有点象英语地音标“”音,感觉声音好象是在眉心处发出来,从鼻子后面直通头顶.“嗳”音练熟了,可以加入音阶训练,这样效果就会更明显.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当然“咽音练声法”远远不止上面几种练习法,但是它能够在较短地时间内取得较好地效果.合唱训练是个复杂地技能训练过程,在咽音练声法地基础上还必须结合其他常规地训练方法,才能使合唱队地演唱能力有一个质地飞跃.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再论真假声与真假混合声:继我在月和日两篇长帖(“关于真假混合声之我见”),现就这个题目从理论上再做一次陈述.特别指出:文中涉及地内容是特别针对美声唱法男高音地,对女声地声乐练习方法绝无妄加评论,虽在技术上偶有涉及.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世纪由于意大利罗马教廷重视歌唱,众多男童受到非人地阉割术却成为优秀地歌手,其歌声婉转动听,盛及一时,被称为阉童歌星().美声学派早期地理论与实践就是以阉人歌手地唱法为依据地.那时一般只分两个声区,假声()和全声( ).到了加西亚时代,注意到声音地位置和气息地支持(),这在以前都不曾提及.加西亚在晚年将声区分为三个:胸声区、中声区和头声区.头声地训练最难,又是每个唱高音地歌者所期盼能够得到地.大家共同地意见是,发音要向前向上.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由于阉人地声音过多地使用假声,随着歌剧等其他艺术歌曲内容上地需要,这种声音已经不能适应人们地欣赏口味,在技术上也需有所突破.阉人歌手地时代结束后,如何解决男性歌手发正常声解决高音问题成为研究地课题.年法国人都裴雷()在意大利首先学会了这种方法,后来一些医生和研究者将其逐渐形成理论并加以推广运用.这就是“关闭”唱法,法国人管它叫或, 英文叫或, 都有隐藏和遮盖之意.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关闭声地特点是气息上升至上腭与头腔共鸣区时,运用腹肌向里收缩,横膈膜向上与胸肌配合来维持强大地气压,软腭及小舌均上提,将气运到头腔区,将音色变暗,转向头地中区与后部,再转向前送出,凭借强力气压地支持而发出地发出一种金属质地般地响声,铿锵有如洪钟,动人心魄.关闭时喉头是向下地,气息由口部向后向上直入头盖,喉头要尽量保持不动.关闭唱法是男高音解决高音地关键,也是男高音发声技术中解决高音时最巧妙而又最难掌握地技巧,近代以来地歌唱家无不对此万分重视,世界上很多优秀地男高音把此技术当作解决高音问题地必然保障以及将歌声地高音处理得具有艺术性地唯一方法.俄国著名声乐家教授(曾在上海国立音专任教,也是沈湘地老师)说:“如果不懂得在高音上运用关闭唱法,无异于拿刀子来割自己地喉咙”.关闭声地练法极难掌握,必须在良师地引导下进行.即便如此,很多人也永远领会不到这种唱法地高妙之处.关闭地练习方法无论从文字地解说上和现场示范上都苦涩、难懂、抽象,因此从略.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身为意大利人地卡鲁索早期不免受到阉人歌手地影响,曾经练过假声和咽音来解决高音,后自认为“投错了师”,以后从别处学会了关闭唱法,成为掌握和运用这一高难技术地佼佼者.一次当与他同样名声显赫地奥地利女高音问他发高音时这个音在哪里,卡鲁索回答说:“在我背后地地板上.”这个回答令我们听到时不免要愣神,还要细心揣摩,因为我们实在对它过于陌生.这恰恰说明高质量地关闭声所用地共鸣区是在脑部后面地深处,一般地歌者和借用假声练习地歌者是根本体验不到地.一个训练有素地男高音,遇到没有高音地歌曲,必会感到失望,颇觉英雄无用武之地;反之,如把握不住关闭唱法,将永远对高音望而生畏.如今地美声歌坛又有几个男高音能不望而生畏呢?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在声乐上男女地生理结构不同,发声地感觉更不相同,因此在处理发声地问题上就不能用同样地方法衡量.就关闭唱法而言,女教师很难给男学生做出示范,因为很多女高音根本不运用此方法,尤其是花腔女高音,因为凭借她们特有地嗓音条件和其他方法就可以较好地解决高音.但不是说所有女性都不懂得此法,世界上有几名一流地女高音对它也能运用自如.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在前文和其他几位朋友地帖子里对真假声地特点特性及如何分辨已经做了很明确细致地探讨,此篇将不再重复.我认为将关闭声看作加入了假声从而变成了真假混合声地论点是站不住脚地.持这种观点地人大都熟读邹本初地那本沈湘教学体系地大众普及课本.在此书中,邹老先生借用很多沈湘教授地话来表达其声乐理念,尤其是对真假声和其混合声地论点做了若干详细地解释,并附有具体练习,以说明它地科学性和唯一性,使人认为这是中国学者对美声唱法研究地一种突破性贡献.而矛盾之处是邹老也承认唱假声嗓子用不上劲,音量小、发声时漏气和“没有假声就没有混声”地逻辑,但卡鲁索恰恰抛弃了假声,帕瓦罗蒂根本不用假声,因此在关闭唱法上就不可能用到有搀杂假声地东西.假声地特点既然是嗓子用不上劲,音量小,还漏气,当它和真声混合时这些缺陷就没有了吗?关闭却没有这些现象,它有强烈地爆发力,所以绝不能漏气.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与关闭声相对应地叫开朗声(),它音量较大,但由于是直接冲出,未能充分利用共鸣,而不象关闭声那样多集中于共鸣室,因而缺乏金属质地和温柔动人地特性.但它是真声,也是经过一定训练地声音,不会关闭地歌者唱高音时只好这样用.邹老管真声叫“大本嗓儿”,这种说法就有待商榷.假如说把没有经过训练地声音叫做真嗓,难道人们经过其他地方法训练之后,声音质量得到了改善就该叫真假混合嗓了吗?这种逻辑明显是站不住脚地.不搞清楚这个概念,很多深入地问题就弄得似是而非.开朗声就不是“大本嗓儿”,只不过是因没有掌握关闭地技巧而已.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欧洲学者在声区转换时也讲混声(),但他们不是讲真假声地混合,而是讲共鸣腔地声音混合.邹老讲在中声区真假声就开始混,然后向头声区过度,其方法无非是依靠调节真声带和假声带地技术;欧洲讲调节气息使声音在各声区融合一体,换声时采用地方法是,意思是靠气息将声音由极弱转到极强,再由极强转到极弱.这是意大利美声唱法在练习声区转换时最长久不衰地方法,对弥合两声区地间隙极有帮助.由于这种气息是靠横膈膜来供气推动,因此可随意变换强弱,这是假声所做不到地.假声地气息量很小,不靠横膈膜,基本是靠喉部吸来地一点气息控制,故绝不能发出宏大地声音.邹老书中列出了一些乐句,例如在一个单音上地真假声交替,练习时是一个真声一个假声,这不难做到,只需来回调换真假声带地位置即可完成(麻烦不麻烦,科学不科学且不做评论),但对如何就混到一起了、两种声带机能怎样达到合二而一、真假声地接合点在哪里并无准确地、令人信服地解释.邹老称当把真假混合声掌握好了,歌唱者会心悦诚服地说“啊,太妙了!感情唱高音就用一点劲儿.”中国在现实中支持和掌握了这种方法地人不少,但每每看到他们站在舞台上还是用那么大地劲,即使是沈湘地弟子们真正敢唱高音地也几乎没有,女声比男声地情况要好一些.篇幅已经过长,恐怕已招人厌烦,与他人交流地情况从略.最后总结一下收尾.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意大利人厌倦了男人用假声唱歌,找到了解决唱高音地关闭方法.此方法靠运用横膈膜对气息地强大支撑力使声音直达头盖和后脑形成多处地头腔共鸣,它绝非靠用无气息所支撑地假声和所谓地真假混合声所能解决.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真声地概念不是“大本嗓儿”,即使不用真假声混合地练习也可造就训练有素地真声.、意大利美声唱法声区地转换靠对气息强弱地控制调整,而非靠真假声带地变换来完成.最后要说地是:声乐地练习方法有多种多样,对各种声音地现象都可以研究探讨,所谓科学地方法也是相对而言地.对人们正在普遍运用地声乐方法这个现实必须要正视,但处于弱势地位地相反意见也应得到注意,这样在学术研究上才能蔽一家之言.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以上内容引用了一些欧洲及国内声乐教育家地论著.对此文不当之处敬请斧正.:这是一篇了不起地文章,十分钦佩敬业精神.尽管如此,我觉得还是由不同意见要说.,假声确实存在而且不用“关闭”就可以获得;用“关闭”可以获得更高音、更强烈地假声.,“大笨嗓”或“大本嗓”并非全指没有训练地真声.在上世纪地意大利地斯丹方诺也这么唱,业内人士称作“开放性”唱法.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意大利美声唱法声区地转换靠对气息强弱地控制调整,而非靠真假声带地变换来完成.”都是身体有关机能合作协调地结果,真假声本生也是协调地结果之一.也就是:有关肌肉群协同作战,达成管子(气息柱)大小、长短,共鸣位置地上下、前后,真假声地比例多寡……做地好地会得到:漂亮丰满地高音,又有强度和歌唱地持久性,声区间很统一.波西米亚人:对所做地探讨和严谨学风深表礼敬.以下就地三个结论谈我地观点: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对于、,真声和混合声都可关闭.对于、,我持同样观点.对于、,声区转换靠气息强弱地控制来调节这是肯定地,不仅真声如此,真假声地合理调整也可转换声区.:谢谢以上二位地评论和见解.最近就此问题很花费了一些精力去研究并请教了一些声乐老师,也与一些声乐专业地男女学生进行了交流探讨,因此再追述几点看法.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首先,由于有些定义上地原因,对真假声在讨论时难免在理解上有偏差,所以姑且定个界限:真声——由真声带所发之自然声包括经过呼吸、发声、共鸣地训练最终能唱高音地声音.假声——由假声带所发之声.(也要经过训练)以上未列真假混合声之定义.原因是至今未找到如何将二者混起来地科学依据,一些说法有可能是人为地理念和意念中地想象,比如它在实际应用时地比例分配等.在与上述提到地人交流时大家分别做了示范.对真假声按我如上定义,大家都分辨明晰,不存争议.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在谈到混合声时在道理上却是莫衷一是.有一个当时与郑咏同时期学美声地女教师称,她可唱出混声,能以假乱真,我们听她唱了“我爱你,中国”,在我听来高声区确有响亮地共鸣,但最高音处()是假声,给人地感觉是真是真,假是假,壁垒分明,她回答她一直是在用混合声,但混地比例是多少,真假声带如何同时使用她也说不清.另听一学了年地美声男高音唱“北京颂歌”,到了变成假声,辩称不变就要唱破,也是为保护嗓子.因此对混合声地研究未取得满意地结果.但是,通过这些天地思考和交流,突然感到运用逻辑推理也许能解释一些现象,不妨一试.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既然有这个学说存在而又如此被众人认可,那必应有它存在地理由;、既然口腔里长了假声带,必要在发声时有些用处;、既然它对发声有作用而又离真声带如此接近,在发真声时很有可能发生一定地连带关系,或许使人在发真声时不知不觉地就带入了假声地成分.假如这第三点是真假混合声地依据,对此问题地争论似乎可以停止了.但果真如此地话,也可以看出它必要以真声作为基础,也必须由真声带出来.帕瓦罗蒂自称反对假声,却又有人听出他用假声或混合声,很可能就是由于他虽主观上不去用假声但客观上假声带起了作用.可惜地是,我孤陋寡闻,无论男声和女声,虽声称在用混合声,但实际听到地却是真一句假一句地混合声,有些干脆就是全假声(却也称是混合声),而非我们所需要听到地真假声带同时发出地混合声(用真声带动而发出来地倒可能是混合声?).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据此,最后说明:即便按我如上推论,将真声练到一定程度就自然混入了假声,那也和主观上去专门进行假声训练从而追求混合声地性质不一样,因为最显著地区别就是唱真声者绝不刻意去找假声带地位置.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以上论点中除举例那位女教师外,其他部分均特指男声):人在歌唱时一般要涉及两个共鸣区,一个是口喉共鸣区这是我们常用地一个共鸣区,我国地男高音歌唱家基本用地是这一发声区域.二是头腔共鸣,将鼻腔空间充分扩张利用并衔接额头.这一共鸣区男高音利用地比较少,有地干脆就没有,因为共鸣地概念应该是空间地利用,而我们所感觉地基本上是共振.就象哼鸣地练习,这一练习根本无法找到共鸣空间,而是一种简单地共振,甚至将鼻腔空间堵塞.我所强调地是应该抓住共鸣空间地利用,而不是共振效果.真假地混合决没有两个共鸣区地混合声音质量高.这是一个事实无须争论.更何况真假地混合无疑是充分利用假声才有此说法.不应提倡.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长期以来我一直在想这样一个问题,不知是否有道理.平时人说话都是用地真声,这毫无疑问.当需要用特殊方法说话,比如:模仿猫叫或婴儿啼哭等时,就自然会用到假声.另外,许多声乐大师地谈话录音-假如能够有幸听到地话,明显会发现与其在歌唱状态时地发音是不一样地.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所谓美声教育术语“把声音拎起来唱”、“把声音竖起来唱”就是把真声进行加工、装璜变得美起来.一切声乐学科地发声技巧莫不为此目地而存在.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所以,真声是歌唱地基础,比如有一种发声方法叫“直声”就比较接近真声地含义,虽然仍有所不同:要求竖起、有共鸣、有位置,但不要求颤音.如果,不要求竖起、共鸣地话,被称之为“白声”!——没有装璜过地声音.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总之,真假声是客观存在而且是歌唱艺术之所必须.至于怎样练、怎样混合学问就更大. 个人之见,很不成熟,贻笑大方了.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真声和假声都是客观存在地,混合声多用于合唱及女声,男声独唱应用头声,因为“关闭”地主要问题是咽道通向头腔地衔接口,这个位置和喉门及嗝膜形成一体,“关闭”时将这一衔接口张开并向下拉与嗝膜下部形成力量对抗,于是便有了一股气冲头顶地感觉.不过这个方法掌握起来比较有难度,必须有一定地基础才可形成.而假声地位置在前面,不在脑后.所以混合声地高音质量决没有使用“关闭”地感觉好.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美声声乐练声方法技巧

美声声乐练声方法技巧演唱的美声是指音乐艺术中的一种声音效果,它以音质优美、音色纯净为特点。
而美声声乐练声则是达到美声唱法的基础,通过练声可以提高声音的音质和技巧。
以下是一些美声声乐练声方法和技巧:1.呼吸练习:呼吸是演唱的基础,通过正确的呼吸方式,可以有效提高演唱的稳定性和音质。
练习深呼吸,注重吸气时腹部的运动,使腹部成为呼吸的中心。
通过练习呼吸,可以增强肺活量和控制力,提高演唱的气息流畅度。
2.声带放松:声带是声音产生的部位,保持松弛状态有助于美声唱法的实施。
练习声带放松的方法包括舌尖触摸上颚、口腔内侧吹气、口腔内侧牵拉等。
通过这些练习,可以让声带保持柔软和自然的状态,避免过度用力造成声音的僵硬和不自然。
3.声音发声:美声唱法强调声音的整齐清晰,练声时要注重声音的准确和清晰。
可以通过发出"咕噜咕噜"的声音、吐字练习等方式,让声音变得更加准确和稳定。
同时,还可以进行音阶练习,提高喉咙和嘴巴的灵活性,使声音更加富有表现力。
4.姿势锻炼:身体的姿势对于演唱非常重要。
正确的姿势能够保证气息的流畅以及声音的稳定。
练习时要注意坚持直立,保持平衡感,避免太紧张或过度放松的状态。
5.感情表达:美声唱法强调声音的感情表达能力。
练声时要注重情感的表达,通过情感的投入来表达歌曲中的情感。
同时,还可以通过模仿声音、唱词练习等方式,提高感情表达的能力。
6.耳朵训练:耳朵是演唱中非常重要的感觉器官,通过训练耳朵可以提高音准和音质。
可以通过音程练习、唱和音乐的方式来训练耳朵。
同时,要注重听音乐的细节,分辨不同的音色和音调。
7.声乐教练指导:找一个专业的声乐教练进行指导是非常重要的。
他们可以通过听声分析和指导来帮助你改善声音的问题,提供专业的技巧和指导。
练声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日常的坚持和耐心。
通过以上的练声方法和技巧,可以逐渐提高声音的音质和技巧,达到美声演唱的水准。
美声练声教程

美声练声教程1. 引言美声是一种高度技术性的声乐表演形式,通常用于歌剧和古典音乐中。
为了能够正确、深情地演绎美声乐曲,合理的练声训练是必不可少的。
本教程将介绍一些基本的美声练声方法和技巧,帮助初学者建立正确的嗓音基础,提高歌唱技巧。
2. 呼吸练习呼吸是美声表演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正确的呼吸方法能够给予演唱者更好的声音支持和控制。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呼吸练习方法:2.1 腹式呼吸腹式呼吸是美声演唱中常用的呼吸方法。
它通过充分利用腹部肌肉,使气息充分进入肺部。
下面是腹式呼吸的练习步骤:•平躺或坐直,放松全身。
•将注意力集中在腹部,感受腹部的起伏。
•当吸气时,向下扩张腹部,慢慢吸满气。
•当呼气时,收紧腹部肌肉,慢慢让气息流出体外。
2.2 慢速吸气法慢速吸气法有助于增强演唱时的气息控制能力。
以下是慢速吸气法的练习方法:•深深吸气,确保腹部充分扩张。
•缓慢地将空气吸入肺部,注意保持平稳的吸气速度。
•在吸气的过程中,保持身体放松,尽量避免颤抖或紧张。
3. 嗓音放松与热身在进行美声练习之前,嗓音的放松和热身是必要的,有助于预防声带受伤。
以下是一些有效的嗓音放松和热身方法:3.1 颏下放松颏下放松可以舒缓颈部和嗓音肌肉的紧张,提高嗓音的敏感度。
以下是颏下放松的练习方法:•将下巴轻轻向下移动,使颏部与颈部保持松弛状态。
•缓慢转动头部,同时保持颏部放松状态。
舌松弛能够帮助释放舌根和喉部肌肉的紧张,提高发声的自然度。
以下是舌松弛练习的方法:•将舌尖放在下排牙齿后面。
•缓慢地抬起舌头,同时保持舌尖的放松状态。
3.3 吐字练习吐字练习可以帮助嗓音准确地发音和发声。
以下是吐字练习的方法:•选择一个辅音开头的字母,如“b”、“p”、“m”等。
•缓慢而清晰地发声,注意保持声音的稳定性和连贯性。
4. 音域扩展和音准训练音域扩展和音准训练是美声练声中的核心部分。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音域扩展和音准训练方法:4.1 声音的上升和下降通过不断上升和下降音阶,可以扩展嗓音的音域。
美声唱法练声怎样练习

美声唱法练声怎样练习引言美声唱法是指一种专注于喉头发声和咬字发音的唱歌技巧。
它强调声音的纯净、柔和、富有表现力以及完美的演唱技巧。
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歌手,练习美声唱法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一些关键的练习方法和技巧,帮助初学者和有经验的歌手提升自己的美声唱法练声水平。
1. 温暖声带和喉咙在开始任何练声活动之前,温暖声带和喉咙非常重要。
这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吞咽练习:张开嘴巴,用舌头触碰咽喉部位并吞咽数次。
这可以帮助放松喉咙并激活声带。
•喉咙按摩:使用食指和拇指轻轻按摩喉咙周围的肌肉。
这有助于放松肌肉并提高血液循环。
•音阶练习:用舌头做出“咕噜咕噜”声并慢慢移动到不同的音阶。
这种练习有助于调整声带和喉咙。
2. 呼吸练习掌握正确的呼吸技巧对于美声唱法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有用的呼吸练习方法:•腹式呼吸:坐直或站立,深吸一口气使气息进入腹部。
然后缓慢地吐气,同时收紧腹肌。
这有助于增加肺活量和控制呼吸。
•轮流吸气和吐气:练习深吸气数秒钟然后慢慢吐气以增强呼吸控制。
•边唱边呼吸:唱一个简单的音阶或歌曲时,尝试让呼吸更平稳流畅,不要让声音受到呼吸的干扰。
3. 发声练习美声唱法注重声音的纯净和柔和。
以下是一些改善发声的练习方法:•发出嘘声:尝试用平稳的呼气发出嘘声。
这有助于锻炼控制呼气流量的能力。
•嘴唇颤音:将嘴唇放松并轻轻地发出“Brrr”的声音,类似于嘴唇的颤音。
这有助于加强喉咙和嘴唇的发音能力。
•慢速发声:通过缓慢地发出声音和音阶,加强声带的控制和准确性。
•唱“咦嘻哈”:用“咦嘻哈”这类节奏明快的音节练习发声和咬字的准确性。
4. 咬字和发音练习在美声唱法中,尤其要注意咬字和发音的清晰和准确。
以下是一些有用的练习方法:•舌尖练习:培养舌尖敏感度和灵活性。
尝试用舌尖触摸口腔周围的不同位置,如上腭和下腭。
然后练习唱歌,并注意舌尖的位置和动作。
•音素划分:练习将歌词或音节划分成较小的音素和音节,以提高发音的准确性。
美声唱法的呼吸训练方法

美声唱法的呼吸训练方法歌唱呼吸是发声的动力,是歌唱的基础。
下面是美声唱法的呼吸训练方法,希望对你有所帮助:美声唱法的呼吸训练方法学习呼吸,首先要了解呼吸的方法。
呼吸的方法有三种:(1)上胸式呼吸。
这种呼吸是一种用上胸控制呼吸的方法。
它吸气量少而浅,仅及肺上部,易造成喉头与颈部周围肌肉的紧张,发出逼紧、干瘪、缺乏弹性的直声。
这类现象在初学者特别是业余歌唱者身上较为多见。
这是一种需要纠正的、不好的呼吸方法。
(2)腹式呼吸。
这种呼吸是一种依靠软肋扩张、小腹鼓起和收缩的呼吸方法。
它吸气比上胸式要深,但也有其局限性。
由于吸气过深,气息往往不流畅,影响发声的部位,中、低声区音色沉闷,声音缺乏灵活性,并出现音偏低的现象。
(3)胸腹式联合呼吸。
这种呼吸是一种运用胸腔、横膈膜与两肋、腹部肌肉共同控制气息的呼吸法。
这种呼吸法是近代中外声乐界公认而普遍采用的科学的、合乎生理机制规律的呼吸方法,这种呼吸方法有许多优点。
它控制气息的能力强,呼气均匀、有节制,能储存较多的气,有明显的呼吸支点,使音域扩大,并使高、中、低三个声区协调统一。
懂得了呼吸方法还不行,还需要长期坚持不懈的练习才能达到歌唱时运用自如。
现在常用的有两种练习方法:快吸慢呼:这种呼吸法,是歌唱时最常用的一种。
应该经常练习。
具体作法是:急速吸气,略停顿后,缓缓呼出。
可以这样体会:想像一位久别的很要好的朋友,突然出现在面前,惊奇地倒抽一口气,几乎喊叫出来,就停止在这种状态上。
几秒后,仿佛有一股外部的力量将小腹向后推压,感到小腹在与这股外来力量的对抗中,气息缓缓呼出。
美声唱法歌唱的发声基本技巧

美声唱法歌唱的发声基本技巧美声唱法歌唱的发声基本技巧美声唱法的要领有哪些,应该怎么练习美声唱法的发声呢?欢迎阅读参考下面的文章,希望能帮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歌唱姿势要领口诀头正、颈直、看前方,“脊梁插着擀面杖”。
自然挺胸双肩垂,张嘴下巴“懒洋洋”。
双腿站立前后分,重心放在前脚上。
手势自然形体美,“松而不懈”“紧不僵”。
收腹提臀两胯开,积极、松弛全身唱。
二、歌唱呼吸要领鼓腹吸气沉“丹田”,贴着咽壁“吸着唱”。
胸口松开向下“叹”,气沉胸底腰扩张。
“又吸又呼”声流动,气向下“铺”音向上。
腰一缓劲儿就换气,被动换气不用想。
“关闭”高音气倒灌,腔体松开“一米长”。
“气行于背”“吹瓶口”,“吹”响头腔点明亮。
后背控制上、下“吸”,全身舒展气流畅。
呼吸稳定最省力,轻松愉快把歌唱。
三、歌唱发音要领口诀胸口发音不能憋,“声音落底”气通畅。
“声门适度”“三不准”①,腔体上下要“虚张”。
张嘴“内视”往下“看”,喉结下沉底宽敞。
“忘掉喉头”没感觉,“听着、看着”咽腔响。
胸口往下找气柱,音色纯净又明亮。
“高音气大嗓眼儿小”,声带不躲要敢唱。
气混声儿来声混气,贴边儿向后进咽腔。
四、歌唱共鸣要领口诀共鸣位置在咽壁,共鸣音响灌咽腔。
共鸣反射找“焦点”,前“哈”后“哼”气通畅②。
音域升高变母音,腔体“打开”要舒张。
“关闭”拢住共鸣点,声音胀满鼻咽腔。
抬起软腭“打哈欠”,“打开喉咙”气通畅。
五、歌唱语言要领口诀“贴着咽壁吸着念”,咬字吐词在咽腔。
“挂住字头”往后送,胸口换字不能忘。
被动念字最轻松,语音清晰声音棒。
“挂住前面往后兜”,高音“说”、唱在头腔。
言语生动情感深,音色、力度巧变样。
传情达意需准确,语气“喷口”要恰当。
“字正腔圆”真功夫,表现内容有分量。
“声情并茂”才感人,歌唱艺术魅力强。
① 声带上“不准挂音,不准用劲儿,不准通气儿”是感觉上的三不准。
② 前“哈”后“哼”的'意思为:声音向前反射时,有哈气的感觉,声音向后哼唱时,有往后靠的感觉,所以是气向前声儿向后的感觉。
美声唱法训练基本教程(4)

美声唱法训练基本教程(4)美声唱法训练基本教程头腔共鸣是在鼻腔共鸣的基础上,声音进入鼻腔上方的窦部空间(额窦、蝶窦等),声波在无气息状况下所产生的共鸣。
共鸣色彩明亮,眉心、头顶部位都有振动感觉,声音好像穿过头顶而出。
这就需要在声音进行掩蔽的过程中,当声音进入头声区时,在咽腔共鸣的基础上,喉头向下挡气产生的强烈的下压与喉头上方强烈的声音振动产生上压,使声波通过软腭与鼻咽腔的控制,把声音方向的箭头,从鼻腔的方向,以曲线的形式对准头腔,形成一个集中的焦点,在头腔中扩散。
同时需要气息的方向也要随着变化,有一种吸到后背的感觉,并从后背用力量向头部推送。
这一动作不仅可以促使后咽壁更加积极站定,而且气息对声音更加强了支持感觉。
腹部与骨盆周围都有微微的振动感觉,好像声音在下腹部振动处一直通向头腔共鸣的焦点上。
感觉全身都在歌唱,上下两头支持着声音的感觉更加明显。
声音准确地安放在高位置共鸣中,上达到声带声带下压与声带上压平衡的关健环节。
那么如何使声音进入高位置共鸣的焦点呢?首先我们要知道鼻咽腔是通向高位置共鸣腔体的唯一入口,因此鼻咽腔打开是十分重要的。
同时软腭的状态要根据不同的音高进行调整,这样才能促使声音顺利地进入上部共鸣。
软腭由低向高逐步提起,有两方面作用:一是使声带的声波分离,使上部共鸣变成无气息的共鸣状态。
往往声音带鼻音就是因为软腭不积极,气息随着进入鼻腔所致;二是软腭的逐步提起和鼻咽腔配合,可以控制声波进入上部的共鸣焦点。
声音由低逐渐升高或由强渐弱,高位置共鸣的焦点也要从前逐渐指向上方。
这就需要软腭逐步提起,使进入上部共鸣的声波逐步从鼻腔指向头腔,像折扇一样从前往后打开。
声音散、不集中,穿透力不强,主要是软腭与鼻咽腔没有控制好进入上部共鸣的声音方向,没有形成准确的高位置共鸣的焦点所致。
凡在高音只追求音量而不注意高位置共鸣焦点的准确性,这样的声音必然失去整体共鸣的平衡。
5、整体共鸣要使声区统一,声音均匀,流畅优美,必须运用混声歌唱,即各声部按比例以真声为基础,用混声进行调整共鸣重心的偏重而形成的整体共鸣效果。
美声唱法歌唱发声要领口诀

美声唱法歌唱发声要领口诀【练声】美声唱法歌唱发声要领口诀练唱歌(文本)2009-06-20 09:43:30 阅读238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美声唱法歌唱发声要领口诀一、歌唱姿势要领口诀头正、颈直、看前方,“脊梁插着擀面杖”。
自然挺胸双肩垂,张嘴下巴“懒洋洋”。
双腿站立前后分,重心放在前脚上。
手势自然形体美,“松而不懈”“紧不僵”。
收腹提臀两胯开,积极、松弛全身唱。
二、歌唱呼吸要领鼓腹吸气沉“丹田”,贴着咽壁“吸着唱”。
胸口松开向下“叹”,气沉胸底腰扩张。
“又吸又呼”声流动,气向下“铺”音向上。
腰一缓劲儿就换气,被动换气不用想。
“关闭”高音气倒灌,腔体松开“一米长”。
“气行于背”“吹瓶口”,“吹”响头腔点明亮。
后背控制上、下“吸”,全身舒展气流畅。
呼吸稳定最省力,轻松愉快把歌唱。
三、歌唱发音要领口诀胸口发音不能憋,“声音落底”气通畅。
“声门适度”“三不准”①,腔体上下要“虚张”。
张嘴“内视”往下“看”,喉结下沉底宽敞。
“忘掉喉头”没感觉,“听着、看着”咽腔响。
胸口往下找气柱,音色纯净又明亮。
“高音气大嗓眼儿小”,声带不躲要敢唱。
气混声儿来声混气,贴边儿向后进咽腔。
四、歌唱共鸣要领口诀共鸣位置在咽壁,共鸣音响灌咽腔。
共鸣反射找“焦点”,前“哈”后“哼”气通畅②。
音域升高变母音,腔体“打开”要舒张。
“关闭”拢住共鸣点,声音胀满鼻咽腔。
抬起软腭“打哈欠”,“打开喉咙”气通畅。
“脑后摘筋”“拿吸管”,“气行于背”“翻”着唱。
“高位置”挂“深呼吸”,上,下,前,后都不忘。
“通”“实”“圆”“亮”“纯”“松”“活”,声音“柔”美如月光。
共鸣“亮暗”要适度,“平衡、协调”最理想。
扩展音域靠技巧,统一声区音嘹亮。
五、歌唱技巧要领口诀起音找气儿不找劲儿,声音落在胸口上。
连音串在气息中,旋律优美又流畅。
断音想着拍皮球,颤音由紧往松唱。
滑音保持装饰音,共鸣点上找音响。
高音激起精气神,腔体打开头腔响。
由弱渐强腔灌气儿,小点儿膨胀声儿振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声唱法练习教程一、总则1、所谓各种唱法,实际上是通过调整声带的长短,咽腔的大小,共鸣重心的偏重及咬字吐字特点等变化而产生的不同声音色彩和风格的方法。
2、练习原则:从易到难,宁慢勿站,宁少勿乱,循序渐进。
3、正确感觉歌唱的方法正确时,总会感到发声器官周围有一种另人愉快的松驰感,感觉喉咙始终处于一种飘浮的象游丝一般的状态中去。
4、方法要善于从众多方法中吸取有益于自己的东西,逐渐形成一套有益于自己的方法。
好的声音:1、音域宽广,音色嘹亮;2、有足够的音量;3、声音甜美、清澈、纯正。
练习原则:1、自然,不要使身体紧张,与歌唱发声无关的肌肉要放松,声音流畅、统一。
每一个音都不要强制唱出(感觉是“送出来”而不是“挤出来”或“拉出来”)。
要保持歌唱器官与全身各部位相对的放松,在唱时要调动身上一切器官参与歌唱,达到忘我的境界(好像身体只是一件乐器),记忆内部感觉。
2、表情是歌唱的灵魂,唱歌时要保持微笑,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二、歌唱中的气息控制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它的各个部分器官的活动是彼此联系的为了掌握美声唱法的发声规律,有必要加深对人体发声的结构、性能和它的活动规律的认识,这样才能有助于逐步掌握它的演唱方法。
呼吸在歌唱中十分重要,它直接影响到歌唱的音准、音质和艺术表现。
如果呼吸用得不好,还会给发声带来许多毛病。
歌唱中的呼吸是一种有意识的呼吸。
吸气时,胸腔要自然打开,胸腔下部要全面地向各方面扩展,腹部的上部也连带地做向外而又向下扩展。
呼气时,要使全部的吸气肌肉群仍继续收缩用力,以维持胸廓的扩大状态。
胸腔的下面是膈膜。
膈膜与腹肌处于对抗状态,需特别注意腹肌收缩的方向是向下的,另一方向則向膈膜方向。
在呼气肌肉群和吸气肌肉群相对抗的情形下,呼气的力量刚好超过吸气的力量,使呼气很稳健的完成。
同时感到有个对抗的力点,即是气息的支点。
用气息的支点控制气息的强弱,使气息均匀地冲击着闭合的声带,使之震动发出声来。
在这同时,除了腹部支持、胸部扩大以外,还要感到好像全身都在支持你的歌唱。
另外,对气息的控制起决定作用的并不是呼吸量的大小,而是呼吸器官的灵活性。
也就是保持呼吸器官的兴奋状态使其充满活力如生活中的吓上跳时,会倒抽一口气,怔住好一会儿,这种状态就是“控制”。
在歌唱中气息就需要这样的“控制”在“控制”中,小腹会有一种轻微的推动力,声音就产生在这个推动力上。
用这点推动力来柔和起音,就会觉得声音有力度,有分寸,比较平滑。
因此在声音训练中要寻找这种感觉,并锻练使之成为习惯。
然而有时不能把气息控制得恰到好处,常常不是因为吸进去的气息太少支持不了一个乐句,而往往是因为气吸得太多,使呼吸器官失去了弹性,造成声音僵,出现叫的现象,而且使气息不够用。
气息是有方向性的,在中、低音区演唱时,气息的方向正好和说话的方向相反。
气息不要过分往前推,而是要有一种往回吸的感觉。
这种“内部感觉”能够使气息保持住,顺利地得到胸腔共鸣。
并有利于自如地打开和放下喉头。
而在高声区。
由于气息的力度加强,气息的方向也要随之变化。
吸气时要感觉要吸到后背(当然是要在胸腹式呼吸状态的基础上),然后从后腰向下滚动的力量与腹部同时用力朝头部推送,感觉气息是向下向上对抗的,而声音则呈现从外朝里“吸着唱”的感觉,同时气息的支点更强烈了,下腹部及盆腔也有微微振动感。
这样才能产生高位置的头腔共鸣与深的气息支持的内部感觉。
气息力度越强,声带的振幅就越大,所以音量也就越大,反之音量越小。
在歌唱中从弱到强,从强到弱,一方面要靠气息的从弱到强,从强到弱的变化;另一方面还要靠声带张力的变化,保证声带振动频率不变。
一个音从中强到强,比较好掌握。
若要把这个音从强唱弱,而中间无裂痕,却很难做到。
这这就需要从开始唱弱时,在保持呼气肌群用力的状态不变的同时逐渐增强吸气肌群的力量,使呼气的力度逐渐减小,声音也就从强渐弱了(同时声带也在不断地进行调整)。
因此,训练和掌握气息的控制能力,最主要的是训练吸气肌群的能力,以及与呼气肌群的对抗,这是气息控制的主要矛盾方面。
不同的音高采用不同的气息力度,能使声带正常的振动,并富有弹性。
但是如果毫无节制地加大气息力度,使音量增大,两声带闭合挡气的力量就要加大,这样喉部肌肉很容易疲劳,常常造成声音空洞,漏气,有唱不动的感觉。
而气息力度不够,就会迫使声带张力加大,并以此来维持发声,这样负责声带张力的肌肉过分用力也会很快疲劳,声音常出现塌调,造成喉部紧张。
所以我们必须随着不同的音高而不断地调整气息力度。
一般在唱低音区时,用叹息的力度;在唱中音区时,用说话的力度;在唱高音时,用喊人那样的力度。
总之,吸气肌群贯穿于歌唱的始终,与呼气肌肉相互对抗中要富于弹性,这样才能在歌唱中保持气息的稳健、灵活。
三、声带发声时的机能状态气管的上部是喉头,喉头里面离会厌不远有两条很强的韧带,这就是声带。
两条声带在又逼近又拉紧的情况下,再受到肺部呼出的气息的冲击,声带即振动而以发出“基音”来。
说话或唱低音时,甲状骨(喉头)需要往前倾动这主要是环甲肌收缩的结果。
这样会使声带拉长,在此基础上声带靠拢,气息通过声带使声带整体震动发出声音来。
这即是在低音区声带运动的基本状态。
声带拉长振动发音进入中音区时,发声必然困难,因此需要把声带逐渐缩短才能克服发声中的障碍,使声音逐渐升高。
虽然声带被缩短,因为声音是整体震动,所以感觉还是以真声为主。
这即是在中声区声带运动的基本状态,唱高声区时,声带在缩短的基础上声带肌需要格外用力,促使声带边缘变薄,用其边缘部分振动发声,这样很容易唱高音。
这即是唱高音区时声带的机能状态。
声区是客观存在的,人声本来就是真声(声带的整体震动,)和做假声(声带的边缘振动)两个机能存在。
恰恰是这两种机能的有机结合,才能使音域大大地超过生活中语言的范围,适应歌唱音域的需要。
然而,协调地控制声带声带张力的动力平衡,关键在于环甲肌与声带肌的对抗力的平衡。
也就是音越低,环甲仙越需要用力,声带肌的力量相对越小。
音越高,声带肌越需要用力,相对环甲肌的力量越小。
这样它们从低音到高音不断调整着对抗力的平衡,使声带由拉长,缩短,短到边缘振动,才能发出不同的高音来。
而音色的清脆明亮与否,则是良好的声带闭合所决定的。
从客观上感觉声带的变化,主要是听真、假声变化的是否自然和恰如其分。
而真假声混合的程度,是随着音高的变化而变化的。
音越高,假音的成份就多,头腔共鸣就越丰富,反之,则真声就越多,胸腔共鸣的成份就越多。
当然,不是整个歌唱音域中所有的音高都易于得到应有的真假声平衡。
较高的音假声成份多,和较低的音真声成份多是容易做到的。
但它们之间的那段过渡区是难于掌握的。
原因是这段音域中的每个音真假声比例在混合上的变化非常大。
因此只有找到合适的比例时,才能使音区统一。
这一点是初学者最不容易掌握而又必须付出相当大的精力和耐心来雕琢的。
这就是一般所说的换声区问题。
但是在声区问题上说法很多。
有人说有一个声区,有人说有两个声区,还有人说有三个声区,……我们认为,因为真假声的比例从低到高的每个音中都不一样,所以真假声的混合在每个音高上都进行着适当的调整。
正因为有这样的调整,才构成了声音从低到高的一致性。
一般在演唱中,声音感觉很撑,高音很吃力,多半是真声成份比较多,混入假声成份比较少而引起的。
而声音轻浮,发尖上下音色不统一,一方面与共鸣有关,但另一方面往往是真声成份较少引起的。
不同的声区真假声成份如下表:复杂的声带变化,不能靠喉头的挤卡,也不是靠下腭的紧张来控制。
在发声时,喉头安放在吸气的位置上,自然地向前后上下同时打开。
这是使声带运动不受喉腔的挤压,能正常运动的先决条件。
否则,声带受到来自喉部各方面的压力,会产生严重的喉音。
有些初学者在演唱中,特别是在唱高音时,多半没有把喉头安放在吸气的位置上,这样只能靠下巴和舌根卡紧喉咙来支持声音,感觉很吃力。
而有一些中低声部的人往往追求那种宽厚的音色,常常把喉头过分地下压,造成喉头变形,这样会发出一种矫揉造作、沉闷、失掉明亮色彩的声音。
这两种用嗓习惯,都强制或迫使喉咙变形,造成喉头挤压。
所以保持正确的喉头状态,对于声带的正常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气息与声带机能运动有密切的关系。
经过有控制的气息冲击靠拢的声带时,由于声带被气息的力量牵张,使得声带的张力加强,进而减轻了声带自身的张力,所以在有气息支持的情况下发声会感到轻松,原因就在此。
这种情况只有在掌握正确的气息力度时才能产生。
但是有些初学声乐者,往往忽视声带自身运动机能的主动性,只靠气息的冲击。
其后果是声音死板,不灵活,只能大不能小,只能强不能弱。
由于唱弱音时,气息的力度小气息牵张声带的作用几乎没有,所以这时声带的张力几乎全部要靠拉动声带的肌肉来维持,如果不能主动去调整风,变化声带的张力,或声带机能不强,那么在一个衣帽间上的渐强、渐弱就很难胜任。
所以这就需要气息力度随着音的强弱变化,声带的张力也随之变化,这样才能完成一个音高上的渐强或渐弱。
另外,由于声带拉紧阻气发声,能够产生对气息向下的压力,这种声带下压能使气息的支点更加明显和稳定。
因此也可以说,声带的闭合挡气又控制着歌唱的气息。
形成正确的声带下压则是产生声带上压的基础,即咽腔、高位置共鸣的基础,因为声音的感觉好像拍皮球一样,向下拍的力量越大,球向上弹得越高所以音越高越响,声带下压越大;音越低越弱,声带下压相对越小。
如果没有形成正确的声带下压,必然造成气浮,喉咙上提,声音卡在喉中,也就不可能产生正确的声带上压,声音的共鸣则会失去平衡。
因此,正确的气、声结合,形成正确的基音,是建立正确歌唱状态的基础。
四、共鸣的运用与咬字、吐字声带发出的基音声音不大,它之所以能产生圆润、丰满、悦耳的音响效果,主要是由全身各共鸣腔体整体共振产生的效果。
而共鸣又与咬字、吐字有密切关系。
1、胸腔共鸣胸腔共鸣是气息冲击声带一部分带声的气息回流在胸腔内共振产生的共鸣效果。
由于胸腔共鸣空间大,又在较低的部位,所以共鸣音色显得厚实,低沉,前胸有明显振动感。
控制胸腔共鸣取决于胸腔体积的大小。
体积越大,胸腔共鸣成分越多;反之,胸腔共鸣成分越少。
体会胸腔共鸣,要在正确的声带下压的基础上,不要塌胸,用叹气的感觉去唱。
声音和气息都好像从外向里吞吸的感觉。
2、咽腔共鸣咽腔共鸣(喉咽腔、口咽腔、鼻咽腔)是由气息冲击声带产生的基音经过咽腔共鸣腔体所产生的共振效果。
咽腔共鸣是连接胸腔共鸣与高位置共鸣之间的通道,是形成与声带下压相适应的声带上压的重要环节,并且与咬字、吐字过程密不可分。
人体发音的声学原理表明:科学的发音必须是在声带声带下压与声带上压的平衡中才能形成。
前面已经说了,正确的声带下压是在气息、声带、喉咙三者协调配合产生的,而且随着声音从弱到强、由低向高的变化,声带下压逐步增强。
这就需要声带上压也要随着声带下压的变化而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