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汽车”案例-国际市场营销

合集下载

“吉利汽车”案例-国际市场营销

“吉利汽车”案例-国际市场营销

吉利汽车一、东南亚汽车市场环境分析首先,让我们回顾下东南亚汽车行业现状。

东南亚地区,包括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缅甸、越南、老挝、柬埔寨、文莱十国。

东南亚人口约5亿,总面积462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750多万平方千米。

该地区盛产锡、稻米、天然橡胶、油棕、香料、木材等特产。

东盟各国经济差异较大:新加坡经济繁荣,马来西亚、泰国和文莱经济发展有一定基础,越南、菲律宾和印尼经济相对落后,缅甸、柬埔寨、老挝则经济落后。

2010年1月1日起,双方将相互开放市场,双方超过90%的产品贸易关税将降为零,这将形成一个拥有19亿消费者、接近6万亿美元GDP总值的大市场,市场潜力巨大。

2007年东盟汽车销量约为190多万辆,泰国、马来西亚、印尼、越南、菲律宾和新加坡销量分别为63万辆、49万辆、43万辆、13万辆、12万辆和10万辆,五国占据东盟汽车市场的90%以上。

此外,越南汽车市场增长迅速,2008年销量约为12万辆,柬埔寨和缅甸汽车市场也发展较快。

依靠东盟汽车市场的发展,2009年1-8月,中国出口东盟十国约为29244辆整车。

1.东盟汽车市场需求分析20世纪 90年代以来,世界汽车产业普遍出现产能过剩问题。

一方面,西欧、美国和日本作为世界三大汽车消费市场,整体上已进入成熟期,增长乏力,其汽车需求的增长主要表现在原有车辆的更新;另一方面,西欧、美国和日本目前是世界最大的汽车生产基地,但制造业成本居高不下。

相比之下,东盟正在成为日渐重要的汽车市场。

东盟各国经济增长迅速,人均收入水平较高,汽车开始进入或是即将进入大规模普及阶段,再加上东盟各国政府针对汽车行业的政策倾斜和支持措施,具备了发展汽车产业的有利条件。

根据福特公司预计,东南亚市场的汽车需求将从 2004年的 170万辆增加到 2014年的 300万辆左右,增幅超过 76%。

目前东盟国家中汽车普及率最高的是马来西亚,每 1 000人中接近 300人拥有汽车。

吉利收购沃尔沃案例分析

吉利收购沃尔沃案例分析

企业收购案例分析——吉利成功收购沃尔沃吉利收购沃尔沃的原因:(1)吉利战略转型对技术和品牌的诉求吉利从2007年开始就提出了战略转型:不打价格战,而是将核心竞争力从成本优势重新定位为技术优势和品质服务。

吉利这样说也这样做了,而且成效显著。

(2)民营企业走出去的一种方式吉利是民营企业,打入国际市场更困难,但是只有进入了欧美发达国家市场,才能够越做越强。

吉利需要打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而收购品牌无疑是捷径。

所以代表品牌市场的沃尔沃就毫无疑问地成了吉利走出中国的桥梁。

(3)学习系统的市场营销规模沃尔沃通过体育营销和大成本的营销让自己的品牌和‚绅士精神、挑战极限、高尚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锁定了追求生活质量、关注安全和环境并且又不爱张扬的用户群体。

能够近距离地学一学外资品牌的营销策略,对吉利以及中国自主品牌的车企来说,都是未来走向世界的前提。

福特出售沃尔沃的原因:(1)战略性出售:发展福特品牌为应对2006年福特创下有史以来最严重亏损(约127亿美元),福特决定缩减规模,主要发展福特品牌,并提出口号‚一个福特,一个团队‛。

2007年,福特以8.5亿美元的价格将阿斯顿〃马丁出售给英国的一个投资集团。

2008年,福特以23亿美元的价格将捷豹、路虎打包出售给印度的塔塔集团,同年,福特将其持有的20%的马自达股份出售,持股降低至13.4%。

可见出售沃尔沃是迟早的事。

(2)经济压力:沃尔沃成为烫手的山芋沃尔沃轿车在被福特收购后销售额在过去数年来一直下滑,自2005年至今更是连续5年亏损,每年的亏损额均在10亿美元以上,2008年金融危机使沃尔沃亏损加剧。

同时,福特汽车出现巨额亏损,福特自己身处险境还拿着沃尔沃这个烫手的山芋,当然急于丢给别人。

综合以上两点可知:福特出售手下企业是必然的而被出售的企业是沃尔沃主要因为它的亏损。

第二部分:案例分析宏观分析(PEST)政治环境(Political)(1)政策干预①我国实行‚走出去‛战略,国务院推出《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文件大力鼓励民营企业走出去,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加大信贷、保险外汇等支持力度,加强对‘走出去’企业的引导和协调。

基于自主汽车品牌营销策略的研究——以“吉利”为例 市场营销专业

基于自主汽车品牌营销策略的研究——以“吉利”为例 市场营销专业

市场营销专业论文题目:基于自主汽车品牌营销策略的研究——以“吉利”为例基于自主汽车品牌营销策略的研究——以“吉利”为例摘要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我国自主汽车品牌已经从自发模仿向自主创新阶段进行迈进,其产品品牌塑造和市场营销全面转型都已成为中国汽车工业的重大战略问题,特别是在国外汽车品牌"大举入侵"的关键时刻,我国自主品牌汽车更需要加大对市场营销战略的转变,不断完善市场营销策略。

汽车制造企业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汽车的产业链可以与钢铁、橡胶等产业耦合在一起。

作为高端制造业的产业之一,汽车制造产业的发展与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成正比。

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市场,国内市场的竞争已经从单纯的价格、技术升级到了营销策略。

吉利集团进入汽车行业较早且发展较好,但是与国际汽车制造商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因此,本文选取吉利集团为研究对象,从自主品牌的营销策略为切入点,以吉利为例进行介绍,分析了吉利面临的汽车行业的环境,通过五力模型的分析找出自身应对竞争的缺陷,从而得出了吉利集团在营销方面存在的问题,根据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希望能够对我国的自主汽车品牌的营销策略的制定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利汽车,营销策略,问题,对策,汽车品牌Based on the research of independent auto brand marketing strategy - a "lucky", for exampleABSTRACTAfter decades of development, our country independent brand cars from spontaneous imitation to independent innovation phases, its product branding and marketing comprehensive transformation has become a major strategic issue China automobile industry, especially in foreign brands "invasion" of the critical moment, our country independent brand cars need more and more change in marketing strategy, and constantly improve the marketing strategy. Automobile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 is a pillar industry of nat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automobile industry chain can with industries such as steel, rubber coupling. As one of the advanced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utomobil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a country's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is proportional to a certain extent. At present, China has become the world's largest car market, the domestic market competition has from pure price, technology upgrade to the marketing strategy. Geely group and early into the automobile industry development is quite good, but compared with international automobile manufacturers, there are certain gap. Therefore, this article selects geely group as the research object, from the independent brand marketing strategy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 introduces the geely, for example, geely automobile industry facing environment are analyzed,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five models to find their own deal with the defects of competition, thus obtained the geely group in the marketing problems, according to these problems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solution measures, hope to be able to of our country's independent auto brand marketing strategy formulation has a reference value.KEYWORDS:this car, marketing strategy, problems, countermeasures, car brand目录1 引言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现状 (1)1.2.1 国外学者的相关研究 (1)1.2.2 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 (2)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3)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3)1.4.1 研究内容 (3)1.4.2 研究方法 (4)1.5 研究的创新点 (4)2 相关理论综述 (5)2.1 自主品牌汽车 (5)2.2 营销策略概念 (6)3 中国汽车行业环境分析 (7)3.1 中国汽车市场的竞争现状 (7)3.2 中国汽车市场的消费现状 (7)3.3 中国汽车市场的营销策略现状 (8)4 吉利汽车在我国市场营销的分析 (10)4.1 吉利汽车市场现状分析 (10)4.1.1 吉利汽车市场定位 (10)4.1.2 吉利汽车的销售模式 (10)4.2 吉利汽车营销环境分析 (11)4.2.1 吉利汽车面临的机会 (11)4.2.2 吉利汽车面临的威胁 (11)4.3 吉利汽车的五力模型分析 (12)4.3.1 供应商议价能力 (12)4.3.2 购买者议价能力 (12)4.3.3 潜在进入者的威胁 (12)4.3.4 替代品的威胁 (13)4.3.5 行业竞争分析 (13)5 吉利汽车市场营销策略及存在的问题 (14)5.1 吉利汽车市场营销策略 (14)5.1.1 产品策略 (14)5.1.2 价格策略 (14)5.1.3 销售渠道 (14)5.1.4 促销策略 (15)5.2 吉利汽车营销策略存在的问题 (15)5.2.1 多品牌战略时机不成熟 (15)5.2.2 价格重叠 (15)5.2.3 销售渠道不完善 (16)5.2.4 降价销售降低品牌价值 (16)5.2.5 售后服务水平不高 (16)6 吉利汽车市场营销策略调整对策 (17)6.1 优化多产品策略,坚持多品牌策略 (17)6.2 实行差异化产品定价 (17)6.3 打造名牌战略,提升品牌价值 (17)6.4 提高售后服务水平 (18)6.5 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 (18)6.5.1 移动营销下社交及数据平台的应用 (18)6.5.2 “线上”与“线下”的互动与融合 (19)7 结论与展望 (20)7.1 研究结论 (20)7.2 研究展望 (20)参考文献 (21)后记 (22)1引言1.1研究背景历经多年的发展,我国汽车营销模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吉利成功跨国收购沃尔沃的案例分析

吉利成功跨国收购沃尔沃的案例分析

吉利成功跨国收购沃尔沃的案例分析摘要:吉利收购沃尔沃已经过去了7个年头,7年后的“两兄弟”因为本次收购财务状况较收购前得到了显著的改善。

本次收购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在于整个并购前期和过程中的并购方案设计、调查和杠杆收购的运用。

但是跨国并购也存在突出的整合问题。

总体来说,本次跨国并购对我国其他的海外并购有着深远的借鉴学习意义。

关键词:吉利沃尔沃跨国收购杠杆收购一、背景分析浙江吉利控股集团(下简称“吉利”或“吉利集团”)始建于1986年,于1997年开始生产经营汽车及汽车零部件的大型企业集团。

凭借民营企业的灵活机制和勇于创新的理念,吉利集团连续10年进入全国企业500强,连续八年进入中国汽车行业十强。

2012年7月,吉利控股集团你总营业收入179.8亿欧元进入世界500强,成为唯一入围的中国民营汽车企业。

沃尔沃作为瑞典著名豪华汽车品牌,是目前世界上最安全的汽车之一,沃尔沃汽车以质量和性能优异在北欧享有很高声誉,美国公路损失资料研究所曾评比过十种最安全的汽车,沃尔沃荣登榜首。

沃尔沃汽车原是美国福特汽车公司旗下的品牌,2010年3月28日,中国本土汽车制造商吉利集团正式宣布收购了沃尔沃百分之百的股权及相关资产(包括知识产权),使其成为吉利集团旗下品牌。

2010年8月2日,吉利集团收购沃尔沃的交割仪式在伦敦举行,吉利集团完成了对沃尔沃汽车公司的全部股权收购。

二、并购动因分析曾经有这么一种说法,吉利汽车的发动机可以宝马汽车的发动机相媲美,虽然吉利汽车在这一方面做得非常突出,但是由于其他技术层面的限制,吉利汽车一直专注于中低端领域,相凭借自主研发进入高端市场必定困难重重。

吉利公司为了克服这方面的短板,也收购了国外一些著名的汽车制造商来填补技术方面的不足。

为了快速提升吉利汽车的品牌优势,进军海外高端市场,也趁金融危机之后,欧洲和美国汽车市场大幅滑坡,各大国际汽车品牌身陷囹圄,,吉利集团决定展开对沃尔沃公司的收购。

吉利汽车的国际目标市场选择战略

吉利汽车的国际目标市场选择战略
( 三 ) 确 立 营 销 模 式
球 市场划 分为两个或更 多的消费者群体 ,从 而为企业 的国际 目标市场选 择 提供 依 据 的 活 动 过 程 。 国 际 市 场 细 分有 利 于企 业 发 现 新 的 国 际 市 场 机 会 ,选择 最佳 目标市场 ,制订科学 的国际商务 战略,增强 企业的 国际竞 争力。 企业 根据 各个 目标 市场 的营销 策略是否有差异 ,可 以分为无差异性 目标市场战略、差异性 目标市场战略和集 中性 目标 市场 战略。 国际 目标 市场扩展 战 略包括 波及 式 战略 ,落差 式战 略 ,官 子式 战 略 ,攀高式战略。这里重点介绍落差式战略。落差式扩展 战略是指所选 择 的 目标 市场其经济发展水 平和技术水平低 于母 国。其着 眼点在于寻求 种比较优势或绝对优势 ,利用这种优势位 差来 弥补 国际市场营销 的额 外 成本 支出和不利 ,胜过当地竞争对 手 ,实现国际成长 。 在 国 际 目标 市 场 战 略 决 策 中 ,企 业 不应 试 图 吸 引 每 一 个 人 , 而要 充 分 运 用 资 源 :辨 认 要 进 入 的 潜 在 市 场 ;逐 渐 地 、有 选 择 地 扩 张 到 那 些 认 为有吸引力的市场。

对 于营销模式 的确立 ,各家汽车公司的做法各有千秋 ,“ 取其 精华 , 去其糟粕”。吉利采用了风 险较高的 C K D模 式 ,即 以汽车 零部件 出 口, 再 由进 口商在 当地组 装政 策模式 和马来 西亚合 作 ,但是 导致 了吉利 亏 损 。对于像吉利这样刚刚进入国际市场,要站稳脚跟就必须拥有 广阔的 销售渠道 、适合企业发展的分销模 式。吉利在马来西亚 的失败 经历就是 最 好 的例 证 。
( 四 ) 确 保 国 内市 场份 额
吉利进入 国外市场的时候 ,其在国内的市场 的份额依 旧很 大。当初 出海进军 国际市场的 目的之一就是 为了使本 国车获得 国外 的检查 机构和 消费者 的认 可,从而利用 中国消费者普遍 “ 崇洋心态” 推动 国内消费者 的认 知 度 , 以扩 大 销 售 额 。 吉利 汽 车 没有 因 开拓 国 际市 场 而放 松 本 国 市 场 ,它的国际市场 的品牌建立增强 了国内消费者信 心,而 国内市场的稳 固无疑又足进军 国际 市场强有力的后盾和资本 。( 作者单位 :山东大学)

中国企业进行国际直接投资的案例分析

中国企业进行国际直接投资的案例分析

中国企业进行国际直接投资的案例分析随着世界经济趋向全球化、自由化、知识化发展,在进行了一系列的“引进来”措施,并收到了巨大的成效后,政府政策又逐渐向“走出去”的方向发展。

近年来,随着金融危机的迅速蔓延,发达国家的经济受到严重破坏,这让中国企业有了更多进入国际市场的机遇,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也常常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

本文将以吉利收购沃尔沃的成功案例来分析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原因以及对自身影响。

吉利收购沃尔沃的背景: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始建于1986年,是国内汽车行业十强中唯一一家民营轿车生产经营企业。

连续四年进入全国企业500强,被评为“中国汽车工业50年发展速度最快、成长最好”的企业。

沃尔沃汽车公司创立于1927年,是北欧最大的汽车企业,世界20大汽车公司之一。

受金融风暴波及,福特公司债务缠身。

严酷的国际背景带来的经济高压使福特急于放低身价出售沃尔沃。

国际金融风暴只是一定程度上减缓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对我国的经济并没有多大的影响。

而吉利汽车公司汽车销量保持迅速增长,吉利战略转型不断深入,吉利的发展形势令人鼓舞,其增长远远高于行业标准。

我国加大金融对外高新技术投资的支持充分发挥其政策导向功能,对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产业化项目的各个方面给予重点扶持;运用财政贴息方式,引导各类商业金融机构支持高新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与产业化,使我国高新技术迅速发展,为吉利集团收购沃尔沃提供了技术条件。

2010年8月2日,中国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在伦敦宣布,已经完成对美国福特汽车公司旗下沃尔沃轿车公司的全部股权收购。

按照规划,吉利收购沃尔沃后要力争在2011年前实现沃尔沃轿车公司扭亏为盈的目标。

吉利并购沃尔沃被称为“蛇吞象”行为,并购背后的艰难是巨大的,吉利的每一步都存在变数,但吉利的成功却成为了既定的事实。

福特出售沃尔沃的原因:沃尔沃轿车在被福特收购后销售额数年来一直下滑。

国际上,主要汽车市场近年来都呈萎缩态势,在这样的国际环境中福特确实没必要增加风险继续持有沃尔沃。

吉利案例分析

吉利案例分析
LOGO
吉利汽车战略计划
组 员:郭 兵 崔叶欣 程子健 刘 露 付鹏程 丁燕娟 郭嘉君 付桥涛 指导老师:孟 鹰
主要内容
1 2 3 4 5
公司简介
外部环境分析 内部情况分析
战略制定
战略实施
公司简介
吉利汽车公司是一家生产经营汽车及汽车零部件的企 业。我们的使命就是以“创造超值生活”为核心价值 观,为百姓提供低价优质的轿车;通过研发与创新, 不断提升我们的产品与服务,同时为企业员工提供充 分发挥个性和才能的人性化环境,为企业股东提供合 理的投资回报,为社会尽公司应尽的义务;建设有中 国特色的民族汽车工业、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让吉 利轿车走向世界。
在“十一五”只做经济型轿车,并 立 志做精、做强、做大,达到40万辆 的产销规模,做中国经济型轿车的 “领头羊”。 做好、做足、创新、发展上坚持走 经济型汽车的发展战略 目前已具备产品研发和年产15万辆 轿车、18万台变速器、20万台发动 机的生产能力,公司生产的轿车遍 布祖国的大江南北,并已成功出口 美洲、西亚市场。
得分高于一般指标2.5,外部环境对吉利有利
主要竞争对手分析
公司 天津一汽夏利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奇瑞汽车公司 拥有风云、旗云、QQ、东方之子、瑞虎 五种车型的轿车与其配套的发动机、变 速箱等系列产品。奇瑞具有政府背景 概述
中国经济型轿车行业领先企业。 主要生产“夏利”、“威姿”、 “威乐” 系列轿车。夏利具有丰田的背景
(2)金融危机对汽车行 业的冲击
人们的汽车消费观念
(1)价格与性价 (2)个性化、实用性
(3)品牌意识
(4)节能环保
政策(political)环境分析
中国国内政策 国家政策的支持: 1、自主创新的国家战略.在十一五规划中自主创新作为国 家战略提出,为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2、国家产业政策的支持.作为国家重点发展的支柱性产业 之一,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财物,积累了一定的人才和经验, 为下一步发展打好基础; 3、小排量汽车的解禁 国家政策的局限: 1、汽车税费过重; 2、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

吉利汽车的市场定位策略

吉利汽车的市场定位策略

吉利汽车的市场定位策略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
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
案例吉利汽车的市场定位策略
2004年5月21日,在浙江台州举行的“中国汽车工业50年”评选颁奖仪式上,吉利集团获得“中国汽车工业50年50家发展速度最快、成长性最好的企业奖”称号。

从2004年1月到目前为止,吉利更是创下了连续4个月,月月销量过万,市场成绩为之瞩目。

在汽车市场竞争白热化的今天,吉利集团仍然能够取得如此骄人的业绩,它是怎么做到的呢可以从吉利的6年发展历程中找到答案。

(1)目标市场定位准确,产品价格低廉,物超所值。

被称为“汽车狂人”的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提出“造老百姓买得起的好车,让吉利轿车走遍全世界”的创业理念,将吉利汽车定位为“老百姓买得起的好车”。

(2)抓住“个性化消费”,创造独具特色的产品理念。

以开创“色彩营销”为标志,吉利对经济型轿车设计理念进行了一次突破性创新。

如拥有红、绿、蓝三套靓丽“外衣”的吉利豪情色彩系列自上市以来,凭借亮丽的色彩、时尚的内饰与极具竞争力的价格成为大街小巷的新主角。

(3)坚持自主研发,孜孜以求的科技创新。

在2003年第四届西湖国际博览会国际车展上吉利推出了中国第一辆初级方程式一吉利纵横方程式赛车。

它的诞生是中国赛车制造史上零的突破,证明了吉利的研发能力和制造水平。

(4)积极投身汽车赛事,在民众之中推广汽车文化,提升品牌价值。

作为2004年汽车场地拉力赛参赛车辆最多的一支车队,吉利在赛事中获得更多的是品牌价值的体现和产品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摘自中华网论坛,2006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吉利汽车一、东南亚汽车市场环境分析首先,让我们回顾下东南亚汽车行业现状。

东南亚地区,包括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缅甸、越南、老挝、柬埔寨、文莱十国。

东南亚人口约5亿,总面积462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750多万平方千米。

该地区盛产锡、稻米、天然橡胶、油棕、香料、木材等特产。

东盟各国经济差异较大:新加坡经济繁荣,马来西亚、泰国和文莱经济发展有一定基础,越南、菲律宾和印尼经济相对落后,缅甸、柬埔寨、老挝则经济落后。

2010年1月1日起,双方将相互开放市场,双方超过90%的产品贸易关税将降为零,这将形成一个拥有19亿消费者、接近6万亿美元GDP总值的大市场,市场潜力巨大。

2007年东盟汽车销量约为190多万辆,泰国、马来西亚、印尼、越南、菲律宾和新加坡销量分别为63万辆、49万辆、43万辆、13万辆、12万辆和10万辆,五国占据东盟汽车市场的90%以上。

此外,越南汽车市场增长迅速,2008年销量约为12万辆,柬埔寨和缅甸汽车市场也发展较快。

依靠东盟汽车市场的发展,2009年1-8月,中国出口东盟十国约为29244辆整车。

1.东盟汽车市场需求分析20世纪 90年代以来,世界汽车产业普遍出现产能过剩问题。

一方面,西欧、美国和日本作为世界三大汽车消费市场,整体上已进入成熟期,增长乏力,其汽车需求的增长主要表现在原有车辆的更新;另一方面,西欧、美国和日本目前是世界最大的汽车生产基地,但制造业成本居高不下。

相比之下,东盟正在成为日渐重要的汽车市场。

东盟各国经济增长迅速,人均收入水平较高,汽车开始进入或是即将进入大规模普及阶段,再加上东盟各国政府针对汽车行业的政策倾斜和支持措施,具备了发展汽车产业的有利条件。

根据福特公司预计,东南亚市场的汽车需求将从 2004年的 170万辆增加到 2014年的 300万辆左右,增幅超过 76%。

目前东盟国家中汽车普及率最高的是马来西亚,每 1 000人中接近 300人拥有汽车。

泰国和印度尼西亚国内人均收入水平较高,而汽车保有量较低,汽车产业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影响一国汽车保有量的因素包括人均收入水平、总人口规模、城镇化水平、交通基础设施等,其中人均收入水平是最重要影响因素。

通过对1960~ 2002年45个典型国家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汽车保有量与人均收入水平存在非线性关系,呈S形的Gompertz函数关系,相应地分3个阶段。

第一阶段,人均收入水平在 3 000美元以下,汽车保有量的收入弹性小于1,这一阶段人均收入水平上升1%,汽车保有量增长幅度小于1%。

第二阶段,人均收入水平在3 000~ 10 000美元之间,汽车保有量的收入弹性变为2,这是汽车产业发展的快速普及阶段,人均收入增长1%,汽车保有量将变动2%。

上个世纪60年代的德国和日本就处于这个区间,而目前的东盟各国普遍处于或是即将进入该区间。

第三阶段,人均收入10 000美元以上,这时汽车保有量的收入弹性再次变小,人均收入增长与汽车保有量的增长相当,收入弹性为1,目前多数OECD国家处于这个区间。

如果人均收入水平和汽车保有量的这一函数关系成立, 2008年新加坡、马来西亚和泰国人均收入水平分别为37629. 2、7 969. 6和4 117. 3美元,已经进入汽车快速普及阶段,汽车保有量的收入弹性为2。

印度尼西亚2008年的人均收入水平已经达到2 236. 9美元,也即将进入第二阶段。

东盟的5个创始国中,只有菲律宾的人均收入水平较低, 2 0 0 8年为1 843. 7美元,汽车尚未进入普及阶段。

东盟的加入国除文莱( 2008年人均GDP是35 622美元)外,柬埔寨、老挝、缅甸和越南的人均GDP都在1 000美元以下,尚处于第一阶段。

因此,从近期看东盟真正具有发展潜力的汽车市场主要是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和菲律宾五国,其国内汽车市场已经或是即将步入快速发展阶段。

鉴于人口、市场规模和发展潜力等多种因素,我们只对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东盟四国的汽车市场作出分析。

一国的人口规模直接决定了其汽车市场发展空间的大小和人均汽车保有量。

由于汽车行业的规模经济要求,如果一个国家人口规模过小,即使人均GDP很高,但其国内市场仍然狭小,比如文莱和新加坡,汽车依然无法达到完全普及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综合比较人口数量、城镇人口比例和道路设施建设等指标发现,泰国和印度尼西亚是东盟各国中较具发展潜力的汽车市场。

从人口数量来看,印度尼西亚具有庞大的人口规模, 2008年中年人口数量为 2. 2亿,约占东盟4 0% ; 2 0 0 8年人均GDP为2 236. 9美元,即将进入汽车大量普及阶段; 2005年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为43. 1%,城镇具备良好的道路等基础设施,能够形成对汽车的有效需求; 2005年印度尼西亚总道路里程为391 009km,道路密度为159,道路铺设密度较高,为汽车普及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2东盟汽车市场结构分析市场结构上,东盟汽车市场各有自己的鲜明特征,泰国是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皮卡生产国,具备成熟的汽车装配产业;马来西亚是东盟最大的轿车市场;而印度尼西亚的国内市场集中在多用途商用车和微型客车;菲律宾的国内市场集中在多用途商用车。

二、吉利汽车企业经营与国际市场开发状况1.吉利汽车企业经营:发展民族汽车工业,为老百姓造买得起的好车,所以要以虚心的态度,向管理水平好的人的美德,对吉利这个新兴的汽车生产企业的发展来说尤为重要,良好的信誉、周到的服务、可靠的质量是公司发展的立足点,让国内外客户满意则是公司乃至吉利控股集团的一贯经营宗旨。

2.吉利汽车国际市场开发状况目前,世界汽车行业排名前十位的跨国汽车巨头都已经进入中国。

国内汽车中高端市场以德系、日系为主的合资、进口品牌夺取了绝大多数的份额;经济型轿车与低端轿车市场层级,虽然是自主品牌目前唯一能站得住脚的领域,但合资汽车企业凭借其雄厚的资金实力与品牌号召力,同时也针对国人的消费心理和消费文化,实行价格战,使得这一层级的市场竞争极为激烈,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只能在市场缝隙中艰难成长。

面对国内汽车市场这样的一个环境,吉利清醒地了解国内外汽车行业的格局,寻找突围的策略,选择市场国际化,打开一条光明之路。

首先,国内汽车市场竞争激烈,但吉利毕竟在低端市场站稳了脚,这对吉利发展国际市场有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其次,全球一体化发展,国际投资、贸易等壁垒已经不断破除,许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汽车消费迅速兴起,让已具备较高水平的中国自主品牌汽车企业之一的吉利汽车,有了切入国际市场的机会;再次,自主品牌汽车走出国门,建立全球品牌,通过树立国际品牌形象来提升品牌影响力,以一种更高的姿态与国际汽车巨头展开竞争,成为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走向海外过程中,吉利汽车品牌不断得到技术强化和品牌提升,反过来使国人改变了对吉利的成见。

这就是以另外一种形式参与国内的汽车市场竞争。

2003年,吉利汽车在上海设立国际贸易公司开始拓展国际市场。

2008年吉利汽车实现海外汽车销售出口达到37289台,比2007年的21111台增加16178台,增长77%,相比其他中国汽车企业,吉利汽车出口量排名第三,占到中国汽车出口总量约15%的份额。

吉利汽车在国际市场的运营中充分立足当地,实施本土化建设,积极利用集团的产品、技术、品牌等资源,通过与海外公司的合资、合作以及独资等模式,在多个国家建立起自己的组装生产基地、销售渠道、经销网络等。

目前吉利汽车的海外销售网点共200多个,遍布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

2007年,吉利CK-1 CKD组装项目正式落户印尼,使该项目成为吉利汽车进军东南亚和全球右舵汽车市场的跳板。

随后,吉利汽车又在乌克兰和俄罗斯建立了CKD装配基地。

随着本身的不断国际化,吉利汽车在欧洲也和著名的整车工厂寻求合作。

吉利汽车还积极参加国际著名的车展。

吉利集团2006年作为惟一受邀参展的中国汽车企业,亮相世界五大车展之一的法兰克福车展,并已经两度参加底特律北美车展。

2008年,吉利汽车因为在底特律车展上发布了一项重大的汽车安全技术——BMBS,被车展组委会授予“发明创新实践特别贡献大奖”。

吉利汽车在进入国际市场的过程中,打造了一支既懂国际贸易和汽车营销,又懂国际化管理的复合型人才队伍。

吉利还成立了自己的国际汽车营销学院,培养专门的海外营销人才,让派驻海外的代表首先具备营销管理意识和指导经销商解决问题的经验。

吉利汽车在开拓国际市场的过程中也面临了诸多的挑战,特别是受本次经济危机的影响,对东欧市场的开拓严重受阻。

但吉利汽车走向国际市场的决心不会变。

到2015年或之后几年内,吉利汽车计划在海外建成十五个生产和装配基地,实现海外年销售整车130万辆以上,成为全球有竞争力的品牌之一。

3.寻找合作伙伴在国际市场开拓、建立自己的国际营销渠道上,需要寻找国际合作,是吉利自主创新的必由之路。

吉利汽车就有这样的成功实践,并且在坚持原则的同时发挥着创造性思维。

关注北京奥运的人们也许看到,在北京的红墙黄瓦背景下,一款西方古典式的出租车出现在街头。

它,就是被伦敦人亲切地称为“Black Taxi”的伦敦出租车。

它车身高大,车内宽敞舒适,而且设置了方便残疾人乘坐的一些特殊装置。

现在,这款独具特色的出租车已经演变为第四代产品——TX4,成为吉利汽车与在英国伦敦上市的锰铜公司(MBH)的合资产品。

两家公司初期接洽始于2006年7月,经过短短3个月的谈判,2006年10月24日,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在英国伦敦,代表吉利在香港上市的“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上海华普汽车有限公司,与英国锰铜公司正式签署合资生产出租车的协议。

2007年2月13日,上海市外资委正式批复同意设立新合资公司“上海帝华汽车部件有限公司”。

2007年3月22日,MBH、上海华普汽车有限公司、国润控股有限公司三方在杭州吉利集团总部签署了包括合资公司合同、章程在内的一系列协议。

2007年6月,MBH以2.5英镑/股的价格定向增发570万新股用于等价置换国润控股有限公司在新合资公司48%的股权,最终MBH、上海华普汽车有限公司、国润控股有限公司三方各以48%、1%、51%的比例分别持有更名后合资公司“上海英伦帝华汽车部件有限公司”的股权。

与此同时,国润控股有限公司以持有MBH扩大后股本的22.83%,成为该公司的单一大股东。

本次国际合作对吉利和MBH双方来说都有诱人的前景:其一,英国品牌,中国制造。

双方在上海组建的合资公司将是未来伦敦出租车走向全球市场唯一的生产基地。

这家合资公司的组建,肯定将会发挥中国汽车产业的基础优势,显著降低TX4出租车的制造成本。

伦敦出租车利用吉利在中国各地建有的完善经销网络,在中国庞大出租车市场上必定大有可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