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图像后处理技术
CT图像后处理技术主要包括哪些

CT图像后处理技术主要包括哪些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医疗技术也在不断更新。
在现代医疗技术诊断中,影像学技术已经成为了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通过CT检查不仅可以查出患者病变部位各个断层面上的不同图像,还能通过CT图像后处理来帮助医护人员建立一个二维、三维以及多种技术的图像,从而使患者的诊断更为准确。
一、了解CT图像后处理技术1.什么是图像后处理技术图像后处理主要是通过综合运用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再结合医学知识,将各种数字化成像技术所得到的人体信息按照一定的需要,在计算机上表现出来,使其可以满足后续医疗诊断等一系列技术的总称。
CT图像后处理技术可以弥补影像设备的成像不足,还能为医护人员提供解剖学信息和病理生理学信息。
这种技术打破了传统的医学获取和观察方式,提供了包括三维可视化、图像分割以及病变检测和图像融合配准的高级应用。
2.图像后处理技术的功能主要包括两大功能:辅助观察和辅助诊断。
(1)辅助观察:这类功能主要是为了给医护人员提供更多的观察方式,从而让医护人员有更多的参考,有利于医生更加快速正确的根据患者的病情做出相应的诊断,帮助患者尽快恢复健康。
(2)辅助诊断:这类功能可以给医护人员提供一些诊断方面的建议,包括测量得到的数据、分割和检测的结果,以及融合配准后新图像的信息等。
二、图像后处理技术主要包括哪些1.重建技术CT机内一般都装有不同的图像重建数学演算方法软件。
医护人员应当根据患者检查部位的组织成分和密度差异选择最适当的数学算法,使图像可以达到最佳的显示。
常用的算法主要有以下三种:(1)标准算法:是最常用的图像重建算法,这种算法适用于绝大多数的CT 图像重建,可以使图像的空间分辨力和密度分辨力达到均衡,例如可以用在颅脑重建等方面。
(2)软组织算法:则适用于需要突出密度分辨力的软组织图像重建,例如腹部器官的图像重建等。
(3)骨算法:适用于需要突出空间分辨力的图像重建,例如骨质结构和内听道的图像重建等。
CT常用图像后处理

二维图像后处理技术要点:
1)适当调整窗宽、窗位;
2)小间隔(<2mm)生成轴位预览图像以确
定病变位置和范围; 3)针对已确定的病变范围调整间隔、层厚和 图像帧数生成MPR图像; 4)如病人体位不正,须用斜面重建方式进行 调整以获得对称图像。
采集数据要求:
二、 应用: (1)肠道CTVE 可以在二维和三维影像间任意方向显示病变,解剖定 位准确。并且对绝大多数结肠肿瘤性病变可做出定性诊断。64 排以上螺 旋CT 的容积扫描可以显示直肠到回盲部的结肠全程,能完整地保存原 始数据,可任意方向重建,具有可重复性,可反复多次观察,有利于小 病灶以及多发性病灶的检查,可避免因人为因素导致的漏诊。对肿瘤的 形态、大小和部位,尤其是肿瘤对肠管周围的侵犯范围、淋巴结转移和 远处转移等明显优于纤维结肠镜检查,从而可以更准确地进行术前分期, 为临床制定手术方案提供依据。CTVE 检查与纤维内窥镜比较,不能对 发现的病变进行活组织检查,这也是CTVE 检查的最大缺点,同时不能 进行病灶切除等治疗。
(2)气道CTVE 利用CT 检查原始数据重建后经计算机后处理得到的立 体图像,避免了再次扫描而增加患者的辐射剂量,相对安全,容易得到 患儿配合。通过窗口技术再调以伪彩色,能直观的显示气管、支气管内 表面图像。对于气管、支气管内异物可直接显示其轮廓、大小、位置及 与管壁之间的关系。CTVE 与多平面重建图像相结合分析,可显示异物 直接、间接征象。对于CTVE 可疑异物,可通过多平面重建图像加以印 证。并且与纤维支气管镜相比,CTVE 操作简单、安全。且可越过异物 观察远端支气管情况,从而避免多发异物漏诊,有助于纤维支气管镜检 查前制定方案和术后复查,做到有的放矢,可减少手术给患儿带来不必 要的风险和创伤。CTVE仍存在局限性,对于小于3mm异物一般不能直 接显示;对于烦躁、不能配合扫描的患儿成像质量较差;CTVE成像效 果受运动、扫描参数的选择、阈值调节的影响,易于形成伪影,产生假 阳性或假阴性。
CT图像后处理技术知识讲解

容积重建( VR)
对全部容积数据进行遮盖成像 VR是目前多层螺旋CT三维图像后处理中最
常用的技术之一 优点:显示立体结构;美观;应用广泛 缺点:信息丢失量大;受阈值影响;不适
合精细结构 应用:各类3D重建
不能依靠VR图像判断管腔狭窄程度!!
射线总和投影 (Ray-sum projection) X-线模拟投影
定义:又叫腔内重建技术,是指调整CT阈值及组织透明度,不 需要观察组织透明度为100%,消除其影像;需要观察组织透 明度为0,保留其图像,再调节人工伪彩,即可获得类似纤维 内镜图像,并依靠导航方法显示管腔内结构
优点:无创、显示空腔脏器、气道、血管内表面结构 缺点:适用范围有限;检查前准备,
伪影多、不能活检等 应用:仿真结肠镜、胃镜、气管镜
概念:
影像检查产生的数字化图像,经计算机技术对其进行再加 工并从定性到定量对图像进行分析的过程称为医学图像后 处理技术。
基础
• 容积采集 • 数据各向同性
任何图像后处理技术都会丢失信息
曲面重建 (CPR)
是MPR的一种特殊方法,适合于人体一些曲 面结构器官的显示,如:颌骨、迂曲的血 管、支气管、输尿管、胰胆管等。
X-ray Proj 是利用容积数据中在视线方向上的全 部像元值成像的投影技术。重建后的图像效果类 似于普通X-线摄影,故称为X-线模拟投影。
优点:可进行多角度、多方位投影;可利用原始 数据做回顾性后处理
缺点:较平片分辨率低 X-ray Proj 主要用于骨骼病变的显示。
仿真内窥镜 ( VE)
总结பைடு நூலகம்
各种CT图像后处理方法的应用及优缺点 辅助日常工作,满足临床需求
原始轴位图像是一切后处理图像的根本
医学影像技术学第3章 数字X线成像技术-数字X线成像基础3.1.3 CR图像后处理

第一节数字图像的特征概念:模拟:以某种范畴的表达方式如实的反应另一种范畴。
这些信息量的变化是随时间或距离的改变而呈连续变化的。
这种信号称模拟信号,由此构成的图像称模拟图像。
如:传统的的X线荧屏透视影像、普通X线照片、影像增强器影像。
影像中的每处亮度呈连续分布,没有确定的值,只受亮度或密度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限制。
数字:采用结构逼近法,影像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的系列亮度值是离散的,每个像点都有确定的数值这种影像即为数字影像。
数字图像是以一种规则的数字量的集合来表示的物理图像,由不同的亮度或颜色构成的二维点阵。
数字影像的表达的两个要素:像素的大小和每个像素的灰度值。
数字影像的记录存储实质是点阵的大小和每个点灰度的值的记录。
A/D转换器:将模拟量转换为数字信号的器件称模数转换器把模拟量通过取样转换成离散的数字量的过程称数字化。
数字图像的优势:1.密度分辨率高。
2.可进行图像后处理。
3.实现数字化存储、调阅、传输、拷贝。
为网络提供可能。
矩阵:由纵横排列的直线相互垂直相交而成的数字方阵,呈栅格状的结构。
矩阵越大,图像越清晰,分辨率越强,信息量越大。
但密度分辨率随之下降。
一般有512*512,1024*1024,2048*2048像素:矩阵中被分割的小单元,称像素。
它是构成图像的最小元素。
其大小决定于图像的空间分辨率。
每个像素包含三个二进制信息,用以表达这个离散的点的空间坐标和灰阶信息。
数字图像术语矩阵:由纵横排列的直线相互垂直相交而成的数字方阵,呈栅格状的结构。
采集矩阵:数字曝光摄影时所选择的的矩阵,是被采集画面观察视野所包含的像素数量。
显示矩阵:监视器所显示的像素数目。
显示矩阵一般等于或大于采集矩阵。
像素与体素:像素是组成数字矩阵的基本单位具有数值,是二维概念,体素是一个三维概念,是某一层面的最小单元。
重建:由原史数据经计算而得到显示数据的过程。
窗宽:显示信号强度的范围,窗宽与图像层次成正比,与对比度成反比。
(医学课件)医学影像后处理

新技术和新方法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加强跨学科合作
03
建立跨学科的合作机制和平台,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和合
作,共同解决医学影像后处理中的问题。
05
医学影像后处理未来发展 趋势
人工智能在医学影像后处理的应用
深度学习算法的应用
利用深度学习算法对医学影像进行自动分割、分类和识别,提 高诊断准确性和效率。
将多个二维医学影像进行重建 ,生成三维立体图像,便于多
角度观察和分析。
3D重建
利用三维重建算法,将多个二维 影像数据融合为单一的三维影像 数据,提高诊断准确性和效率。
虚拟手术
通过3D重建技术,实现虚拟手术 模拟和训练,为实际手术提供参考 和指导。
图像可视化
2D可视化
将三维医学影像数据进行切割和分离,生成二维图像,便于观察 和分析。
起源
医学影像后处理技术起源于20 世纪80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 和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发展而
发展。
发展历程
经历了从最初的2D图像处理到 现在的3D和4D图像处理,从手 动处理到自动化处理等阶段。
未来趋势
随着人工智能和深度学习技术 的不断发展,医学影像后处理 技术将朝着更加智能化、自动 化的方向发展,以提高诊断的
准确性和效率。
02
医学影像后处理技术
图像增强
01
02
03
对比度增强
通过调整医学影像的对比 度,使图像的细节更加清 晰可见,提高图像质量。
锐化处理
通过滤波和锐化算法,突 出显示图像中的边缘和细 节,提高图像的清晰度和 分辨率。
去噪处理
采用各种滤波和去噪算法 ,去除图像中的噪声和干 扰,提高图像的纯净度和 准确性。
(医学课件)医学影像后处理

对医学影像后处理重要性的再强调
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医学影像后处理技术也在不断进步,未来将会有更多的新技术和方法出现,如深度学习、人工智能等的应用将会给医学影像后处理带来更多的可能性。
未来医学影像后处理技术将更加注重与临床需求的结合,实现更高效、更准确的诊断和治疗,同时需要关注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等问题。
02
脑梗塞诊断
利用影像后处理技术,早期发现脑梗塞病灶,提高诊断准确性和及时性。
心血管系统影像后处理
心功能评估
通过测量心室壁运动和心排血量等指标,评估心脏功能,预测心血管事件风险。
肺炎诊断与分型
肺结节检测与良恶性鉴别
肺气肿评估
呼吸系统影像后处理
通过显示胃肠道黏膜形态和结构,辅助诊断胃肠道炎症、溃疡、肿瘤等疾病。
医学影像后处理可以为医学研究提供高质量的医学影像数据,促进医学研究的进展和成果应用。
医学影像后处理的应用范围
临床诊断
无创手术
医学研究
手术导航
02
医学影像后处理的基本技术
1
图像重建
2
3
从投影数据重建图像的过程,常用在X光和CT等医学影像中。
反向投影法
在反向投影法基础上加入滤波器,对重建的图像进行平滑处理。
多普勒成像
利用多普勒效应,显示血流和心功能等动态信息。
三维与多普勒成像
图像分割
将图像中的感兴趣区域与背景进行分离的技术。
图像标注
将医生对病变区域的标注信息整合到图像中,辅助诊断和治疗。
医学影像的分割与标注
将医学影像转化为二维图形,便于观察和分析。
数据可视化技术
二维可视化
通过三维重建技术,将医学影像呈现为三维结构,有助于理解病变的立体形态。
图像后处理技术在医学影像CT教学中的应用

地 显 示 病 变 的 具 体 部 位 , 采 用 多 平 面重 建 的方 法 , 冠 状 重 可 如 建 、 状 重 建 、 位 重 建 等 等 , 不 同 角 度 展 示 病 变 的 部 位 及 矢 斜 从 其 与 周 围 脏 器 的 关 系 。对 弯 曲 的 结 构 , 口腔 内全 部 牙 齿 、 如 支 气 管 的 逐 级 分 支 等 , 用 曲 面重 建 的方 法 把 它 拉 直 展 示 , 直 可 更
学 中 的 难题 。 2 对 影 像 教 师 的 要 求
提 供 了 直 观 立体 的 图 像 信 息 , 抽 象 为 形 象 , 复 杂 为 简 单 , 变 变 全 方 位 、 角 度 地 刺 激 学 生 的感 官 , 利 于 学 生 清 楚 地 理 解 、 多 有 记 忆教 学 的 重点 和难 点 , 发 学 生 的 学 习 兴 趣 。 激
立起对这个疾 病 的立体 概念 , 此教 学与 实际 工作 相脱 离 。 因
我 们 用 C 图像 后 处理 技 术 把 繁 多 的 一 幅 幅 轴 位 图 像 制 作 成 T 三 维 立 体 等 多 种 效 果 的图 像 等 , 学 生 多层 次 、 角 度 理 解 影 使 多 像 知 识 , 兴 趣 中 完成 知 识 的链 接 与 融合 。例 如 , 了 更 清 晰 在 为
齐 齐哈 尔 医学 院 学 报 2 1 0 0年第 3 卷 第 2 l O期
・
3 03 ・ 3
图像后 处 理 技 术 在 医学 影 像 C 教 学 中 的应 用 T
史慧 萍 李冬梅 扈 碹 王 建云 张延 旭
【 要】 目的 用 图像 后 处理 技 术把 C 轴 位 图像 制 作 成 多种 效 果 的 图像 , 学 生 更 直 观 地 建 立 摘 T 使 起 病 变与 周 围脏 器全 方 位 的 立体 的概 念 , 而 使 学 生 高 效 率 地 获 得 影 像 学 知 识 。方 法 运 用 多平 面 重 从 组 、 面 阴影 显 示 法 、 大 密度 投 影 法 、 积 再 现 三 维 成像 等 图像 后 处 理技 术加 工 c 轴 位 图像 , 制 作 表 最 容 T 并 成 多媒 体 课 件 应 用 于 教 学 。 结 果 应 用 图 像 后 处 理 技 术 的 多 媒 体 立 体 教 学 , 高 了 学 习效 率 。结 提 论 图像 后 处 理 技 术 应 用 于 c T教 学 , 一 种 高效 能 的 教 学方 法 。 是 【 键 词 】 医 学影 像 学 多媒 体 立 体 教 学 图像 后 处 理 技 术 关 采用美国 G 螺旋 C E 4排 T机 , 需 做 图 像 后 处 理 的 区 域 对 进 行 薄 层 扫 描 , 厚 2 5mi, 2 v 1 0 2 0mA。对 此 区 层 . l 1 0k , 6 ~ 0 l 域 图 像 进 行 图像 后 处 理 加 工 图 像 后 处 理 技 术 应 用 于 教 学 , 及 教 学 中 , 体 方 法 是 :) 强 教 师 立 体 一 平 面 一 立体 形 象 思 具 1加 维 方 法 的 授 课 意 识 ;) 过 临 床 病 理 过 程 与 C 图 像 对 照 讲 2通 T 解 ;) 过 多 层 螺 旋 C 所 成 的 三 维 立 体 图像 、 真 内镜 成 像 3通 T 仿 等 与 C 轴 位 图像 对 比讲 解 ; ) 过 轴 位 C 图像 及 旋 转 C T 4通 T T 图 像讲 解 病 变 与 血 管 解 剖 之 间 的 关 系 。应 用 图像 后 处 理技 术 的 影像 教 学 , 致 地 显 示 各 环 节 , 过 视 觉 上 的 展 示 , 决 教 细 通 解
ct多平面重组原理

ct多平面重组原理CT多平面重组(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 MPR)是一种常见的医学影像处理技术,广泛应用于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 CT)图像的后处理中。
它通过将连续的扫描层面(slices)按照特定的角度和间距进行重新排列,生成新的图像平面,以提供更全面、更直观的解剖信息。
本文将介绍CT多平面重组的原理及其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
CT多平面重组的原理主要基于CT扫描的数据采集方式。
CT扫描通过旋转X射线源和探测器,以一定的角度和间距在患者体内进行多个层面的扫描,得到一系列的二维图像。
这些图像包含了患者体内各个结构的密度信息。
CT多平面重组利用这些二维图像的数据,通过计算机算法进行处理,生成新的图像平面,以展示感兴趣的解剖结构。
CT多平面重组的过程可以分为三个主要步骤:切割(slicing)、插值(interpolation)和重建(reconstruction)。
首先,根据所需的切割角度和间距,选择原始图像中的连续层面进行切割,形成切割平面。
其次,对于每个切割平面的像素点,通过插值算法计算其密度值,以填补切割平面上的空白像素点。
最后,将插值后的像素点重新排列,生成新的图像平面。
CT多平面重组可以在不同的方向上生成不同的图像平面,如冠状面(coronal plane)、矢状面(sagittal plane)和轴状面(axial plane)。
冠状面是垂直于身体纵轴且将身体分为前后两部分的平面,用于观察前后方向上的解剖结构。
矢状面是垂直于冠状面且将身体分为左右两部分的平面,用于观察左右方向上的解剖结构。
轴状面是垂直于冠状面和矢状面的平面,与身体纵轴平行,用于观察上下方向上的解剖结构。
CT多平面重组在临床诊断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首先,它可以提供更全面、更直观的解剖信息,有助于医生准确判断病变的位置、大小和形态。
例如,在肿瘤诊断中,冠状面和矢状面可以更清楚地显示肿瘤的扩展范围和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有助于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1.6 医学影像二维重建 技术
1. 多平面重建(MPR)
多平面重建(MPR)是通过原始的横轴位图像(薄层) 的容积采集获取数据,经计算机后处理后获得人体组织器官 任意的冠状、矢状、横轴、和斜面的图像。 如 MPR 重建图像所示, 4 张图片为是胸腹部各个方位的 MPR重建图象, 上面2 张图片为胸 腹部冠状位软组织窗 CT 重建 MPR 图,下方 左图是矢状位软组织 窗 CT 重建 MPR 图,下 方右图是斜位骨窗 CT 重建 MPR 。这样可以 从多个角度观察病变 的形 态,位置及妣邻 关系。
2. 周长与面积测量
病灶区的周长和面积同样具有诊断价值。在图像后处理软件 中选择“测量周长及面积”按钮后,在被捕获图像上测量起点按 下鼠标左键圈出欲测量周长及面积的区域,移动鼠标至测量终点, 松开按下的鼠标左键,在程序提示条中即可显示被测区域的周长 及面积,如图,在心脏彩超中,周长与面积的测量常用于判断器 官的狭窄扩张,血液反流面积等病变。
2.图像查看方式
• 选择屏幕上方或者左侧工具栏上“页版式”命令设置图像 查看方式,即在屏幕上显示不同数量的连续CT影像。
• 选择屏幕上方工具栏中的“全屏”命令将某幅感兴趣的 CT图像在整个屏幕上,
• 选择菜单上的“信息”命令以去掉图像上的文字信息利于 更好的观察图像
3. 图像的定位线标识
•
•
选择屏幕上方工具栏中的“定位线”命令可以将人体组 织与器官的平片图像与横截面图像有机结合进行观察。
• 在图像后处理软件中,实现伪彩色的操作方法是 选择需要进行处理的图像,然后选择后处理软件 左侧工具栏中的“伪彩”按钮,在弹出的“动态 影射”对话框中使用调色板与颜色掩码进行设置 与观察
• 伪彩色技术不仅应用于CT图像,还可以应用于X 光片、MRI、PET等诸多种类医学图像后处理技 术中。如图,显示的是头部MRI伪彩色图像,其 中a图显示的是头部MRI-T2WI像,b图与c图分 别将不同的头部结构用不同的色彩表示,使结构 观察更加清晰。
图像的定位线标识功能可以使临床医生能够直观地获得 每一幅图像的空间扫描位置。
10.1.2图像的几何变换
几何变换包括缩放、旋转、镜像、平移、定位、裁剪等功能。
•图像的放大与缩小
•放大功能用于局部细致观察病变的形态结构,通常病变太小, 肉眼可能难以分辨出来 •缩小功能主要用于要观察病变整体形态
2. 图像的旋转
• 图像锐化处理的操作方法是选择后处理软件左侧工具栏中 的“滤镜”按钮,在弹出的“滤镜”对话框中选择“锐化” 滤镜,并可以通过对强度的调节与对预览窗口中图像的观 察来选择最适合的图像锐化效果。
3. 浮雕效果
图像后处理过程中,还可以通过调节浮雕效果以满足对 图像轮廓与边界的特殊观察
选择后处理软件左侧工具栏中的“滤镜”按钮,在弹出 的“滤镜”对话框中选择“浮雕”滤镜,并可以通过对强度 的调节与对预览窗口中图像的观察来选择最适合的图像浮雕
• 图像增强的作用是把人眼难以辨认的区域 或轮廓增强,使其能清晰的显示毗邻的解 剖关系或细微的组织结构,有利于发现细 微病变。
6. 伪彩色处理
伪彩色技术是对原图进行预处理,识别出属于不同 性质的区域并赋予不同的色彩。伪彩色技术的原理是由 于人眼分辨不同彩色的能力比分别不同的灰度级的能力 强,因此把人眼无法区别的灰度变化,施以不同的彩色 来提高识别率。从灰度图像生成一幅彩色图像可以仿照 对温度的描述方式,当温度比较低,我们会想到蓝色 (冷色调),当温度较高的时候,会想到红色(暖色 调)。可以根据人感官上的这一特性,将亮度低的影射 为蓝色、亮度高的影射为红色进行伪彩色处理。
•
•
图像的旋转功能是指为符合医生的常规观察习惯而对图 像进行的角度变换
通过屏幕左侧工具栏的左旋、右旋与翻转命令对图像做 向左或向右不同角度的旋转。
原始图像
图像旋转
图像翻转
10.1.3 调整图像显示效果
1. 图像平滑
图像在采样与传输过程中,由于传输信道、采 样系统质量较差,或受各种干扰的影响,而造成图 像毛糙,此时可以对图像进行平滑处理。 图像平滑处理也称为图像均匀处理,处理的原 则是通过混合选区中像素的亮度来减少图像的杂色, 即搜索像素选区的半径范围以查找亮度相近的像素, 扔掉与相邻像素差异太大的像素,并用搜索到的像 素的中间亮度值替换中心像素
• 图像平滑处理的操作方法是选择后处理软件左侧工具栏中 的“滤镜”按钮,在弹出的“滤镜”对话框中选择“均匀” 滤镜,并可以通过对强度的调节与对预览窗口中图像的观 察来选择最适合的图像平滑效果。
2. 图像锐化
图像经转换或传输后,质量可能下降,难 免有些模糊。可以对图像进行锐化,加强图 像轮廓,降低模糊度,使图像清晰。 锐化的原则是按指定的阈值查找值不同于 周围像素的像素,并增加像素之间的对比度。 因此,经过图像锐化处理后,较浅的像素变 得更亮,较暗的像素变得更暗,
3. 宽度与容积测量
宽度测量主要用于对心肌缺血,心肌梗塞的诊断。如左图, 显示的是冠脉血管造影图像中对血管狭窄程度的测量,通过测量 冠状动脉宽度,判断有无动脉狭窄导致缺血改变。容积测量常用 于心脏分析功能,如右图,通过测量不同时间的心腔容积,计算 出心腔体积变化,判断心脏射血的能力。
4. 平均密度值测量
c
d
e
10.1.4窗宽与窗位
1. 调窗技术的应用 在X射线检查中,以胸部X平片为例。如果感兴趣区在 肺部,可缩小窗宽,调整窗位使肺纹理结构与肺野有良好的 对比度,细节显示清晰。此时纵隔结构、心影重叠结构因亮 度过高而细节显示不良。反之,如感兴趣区位于肋骨、胸椎, 则可适当增大窗宽,连续调整窗位,使感兴趣部位的细节显 示良好。 在CT检查中,窗宽是CT图像上显示的CT值范围。通常 在CT值范围内的组织和病变均以不同的灰度显示,CT值高 于此范围的组织和病变,无论高出程度有多少,均以白影显 示,无灰度差异;反之,低于此范围的组织结构,不论低的 程度有多少,均以黑影显示,无灰度差别。增大窗宽,则图 像所示CT值范围加大,显示具有不同密度的组织结构增多, 但各结构之间的灰度差别减少。减小窗宽,则显示具有不同 密度的组织结构减少,然而各结构之间的灰度差别增加。
1. 长度与角度测量
选择测量起点,移动鼠标至测量终点,再次单击,在屏 幕上显示测量结果。
长度测量用于病变大小,深度等的测定。同样方法可以 对角度进行测量,在屏幕上显示测得的角度值,角度测量通 常用于病变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测定和确定手术方案,如图的 是对头部CT的长度与角度的测量结果。
在影像后处 理工作站中,还 可引入骨科模板, 帮助医生进行手 术计划。如在髋 关节手术规划中 通过测量长度, 角度,放入模拟 钢针并且可以计 算钢针大小,形 态,放置位置等 重要手术参数
平均密度值测量主要应用在CT图像诊断,单位 使用CT值(HU),表示的是测量面积内的平均密 度值。通常CT图像与X光图像都可以用不同的灰度 来表示密度高低,吸收X光多的人体器官和组织密 度高,图像呈白色,反之则呈黑色。图像的黑白度 反映的是器官和组织对X线的吸收程度,黑影表示 低吸收区,即低密度区,如肺部;白影表示高吸收 区,即高密度区,如骨骼。平均密度测量在确定病 变性质,组织类型等诊断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10章 医学图像后处理 技术
1. 图像的调用 在查询对话框中,多种条件中进行组合查询
10.1.1 图像的调用与观察
• 查询条件设置完成后,选择“查询”按钮,在屏幕上会显 示所有满足条件的患者影像信息,此时还可以分别依据详 细资料与大图标两种方式进行查看,
• 然后用鼠标选择欲处理的患者影像,双击鼠标即可进入图 像后处理软件界面以进行下一步的后处理操作。
• 选择需要进行反相处理的图像,然后选择 后处理软件左侧工具栏中的“反白”按钮, 就可以对反相后的图像效果进行观察。
Hale Waihona Puke 5. 图像增强利用图像增强技术可以有效地突出图像的细节, 改善图像的视觉效果,方便特征的提取。目前图像 增强技术主要应用在X射线图片和CT影像等的处理。 图像边缘增强的原则是:将选择好的图像感兴趣区 域或边缘的像素值重新计算,得出一个新像素值, 它所表示的灰度值与原像素值有明显的差异,如果 像素的灰度显示为白(或亮),那么,新像素的灰 度则显示为更白。反之,如果原像素的灰度值显示 为黑(或暗),那么,新像素的灰度则显示为更黑。
2. 调窗技术的操作方法
在图像后处理软件中,调节窗宽与窗位方法包括如下两种: (1)选择需进行调窗处理的图像,然后选择后处理软件左侧 工具栏中“窗”按钮,在弹出的脑窗、肺窗、骨窗、纵隔窗、软组 织窗中进行选择。 (2)选择屏幕上方工具栏中“调窗”按钮,并使用鼠标在图 像上拖动直接进行调窗操作。
10.1.5 图像测量
图像测量主要目的是从图像中提取出对临床诊疗有用的 定量信息。在二维图像中,可以测量距离、面积、角度并统 计密度分布,如均值、方差和中值等信息;在三维图像模型 中,可以测量两点间距离、曲线长度、角度、表面积和体积 等信息。 图像测量的方法是:选择图像后处理软件菜单栏上“标 识/测量”命令,屏幕左侧工具栏变成图像标识与测量的相关 选项。
10.2医学影像三维可视化
医学图像的三维可视化是指利用一系列的二维切片图 像重建三维图像模型并进行定性、定量的分析,为医生提 供器官和组织的三维结构信息和分析工具并辅助医生对病 变体及其它感兴趣的区域进行定性与准确的定量分析,提 高医疗诊断的准确性和正确性。
10.2.1 三维重建的过程
四个步骤: 1. 数据获取,通过医学成像设备(CT、MRI、超声等)对人体进 行扫描而得到一组二维断层图像; 2. 可视化预处理,将某些断层图像中的噪声进行滤波以提高信噪 比。对三维体数据中包含的不同对象进行选择,并实施缩放、 平移、旋转、删除、改变其物理属性(颜色、透明度、发射系 数等)、剖切等操作,其中对数据正确的分类与分割是对病变 体或器官做定性与定量分析的基础,也为后续的可视化做必要 的数据整理与准备工作; 三维建模过程,完成将三维体数据变为几何数据(物体表面的 几何描述)的功能; 绘制过程,一种是面绘制,采用计算机图形显示算法对三维模 型重建出的物体表面进行显示;另一种是直接对三维体数据进 行显示,称为直接体绘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