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钻石】名词解释汇总

!新【钻石】名词解释汇总
!新【钻石】名词解释汇总

纹理:在钻石表面及内部常见许多清晰的与钻石结构有关的线,例如聚型纹、生长纹、双晶纹等,称为纹理。这些纹理方向的确定对钻石加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三角座:指钻石八面体晶体上的三角形凸起,是钻石的生长象,区别于三角凹坑的蚀象,三角座同八面体晶面方向相同,各顶角指向八面体晶面的顶角,边平行于八面体晶面的边。三角凹坑:指天然钻石的八面体面上因溶蚀而生长出的三角形凹坑,等边三角形,其角顶指向边棱方向。三角薄片双晶:钻石的接触双晶,由两个八面体相互以180度旋转相接触,上下两个三角发育较大,双晶结合部位有青鱼骨刺纹。青鱼骨刺纹:三角薄片双晶的结合部常有交叉纹理出现,是八面体晶面纹理旋转后形成的钻石标志性的双晶纹理,称为青鱼骨刺纹。结节:在三角薄片双晶的双晶结合部位有接触生长纹,常被称为青鱼刺纹,它是八面体晶面纹理旋转形成的可交叉纹理,在钻石贸易中称为结节。有结节的钻石加工难度大,常加工成花式琢型。开普系列钻石:钻石的颜色大体可分为无色-浅黄色系列、褐色系列和彩色系列,其中无色-浅黄色系列的数量占到宝石级钻石的绝大多数,又称开普系列钻石Cape Series Diamond,通过标准的比色石来确定样品宝石的颜色级别,从D色级到Z色级表示颜色从白到黄的不同等级,又称好望角系列钻石。花式琢型:花式琢型包括不是圆多面形琢型或单多面琢型的任何现代钻石琢型。据估计,大约只有2%的钻石原石加工成该琢型。花式琢型基本分为两组,每组都要求不同的工艺和不同的钻石原石。第一组为多面形琢型组,包括橄榄形、梨形、卵形和心形,第二组为阶梯形琢型组,常见正方形和祖母绿型。花系列琢型:1988年G·托尔舍夫斯基在新加波召开的世界钻石大会上发布的五种以花命名的全新的一系列钻石琢型,包括火玫瑰、大丽花、百日红、向日葵和金盏花琢型。这些特殊的琢型可以在琢磨大的原石时获得更高的成品率,得到较高的亮度和理想的闪烁效果,掩饰一些颜色缺陷,增强美学价值。克拉通:大陆地壳上长期稳定的构造单元,即大陆地壳中长期不受造山运动影响,只受造陆运动影响,发生过变形的相对稳定部分,常与造山带对应。钻石多产于这一地质条件下。地幔:地壳下面是地球的中间层,叫做“地幔”,厚度约2900公里,主要由致密的造岩物质构成,这是地球内部体积最大、质量最大的一层。地幔分为上地幔、软流层和下地幔。地幔是唯一与钻石形成有关的地球结构。岩筒:岩筒为发育在岩体中的一种构造,是后期同源岩浆向上涌动时在围岩中留下的通道。钻石常存在于金伯利岩筒或钾镁煌斑岩岩筒中。大洞:南非的金伯利矿岩筒1914年停止开采后,留下的深1075米直径450米的环形坑,称为大洞。金伯利岩:金伯利岩一般被认为是一种碱性或偏碱性的超基性岩。是具斑状结构和角砾状构造的云母橄榄岩。1887年发现于南非的金伯利,故名,旧称角砾云母橄榄岩。是产金刚石的最主要火成岩之一。钾镁煌斑岩:钾镁煌斑岩,它是一种过碱性镁质火山岩,主要由白榴石、火山玻璃形成,可含辉石、橄榄石等矿物,典型产地为澳大利亚西部阿盖尔。是一种含有钻石的原岩。黄地:位于金伯利岩岩筒上部,因岩石风化而成黄色,为钻石较富的矿段,便于露天开采。深度为10-20m不等,南非普列米尔矿黄地深度为10m。蓝地:岩筒的中、下部,未风化的金伯利岩,有一定深度,岩石坚硬,回收这些物质较难,使地下开采工作更加复杂,危险性大,开采费用昂贵。差异硬度:宝石材料的晶体结构中各个方向质点的排列密度不同,显示了各方向的硬度不同。在钻石加工中常用到差异硬度这一特性,即用钻石晶体较硬的一面来切磨钻石晶体较软的一面。看货会:戴比尔斯集团(De Beers Group)下属国际钻石商贸公司(DTC)每年会在伦敦、卢塞恩、约翰内斯堡举行10场钻石原石展销会,届时召集全球100余名看货人到场购买钻石,称为看货会。比色石:比色石是用来确定钻石颜色级别的一套标准样品。比色石要求非常严格,每颗样品必须符合以下要求:1、标准的圆钻型切工钻石。2、重量大于0.25CT,最重可达1CT左右,并且整套样品的重量大小要大致相同。3、除黄、灰、褐色调外,无其他杂色。4、无荧光。5、净度级别应为SI1以上。用比色石来确定钻石颜色级别时通过对比样品与比色石之间颜色的深浅来确定样品的颜色等级。比色石分上限比色石和下限比色石。DTC功能:DTC(Diamond Trading Company)国际钻石商贸公司为全球最大的天然钻坯供货商,拥有超过120年的钻石专业经验。DTC总部设在伦敦,负责为全球大部份天然钻坯作分类及评估。,同时也是全球最大的钻石开采与销售企业戴比尔斯集团(De Beers Group)旗下的专业分销及推广机构。DTC最重要的角色是分销钻坯,其客户被称为“看货人”。来自全球的100余位看货商每年都会前往伦敦、卢塞恩和约翰内斯堡参加每年十次的看货会。

DTC的功能主要有:

1、控制世界钻石原石60%,维护世界钻石市场稳定运行;

2、在全球范围宣传推广钻石;

3、同全球重要钻石矿山签订合同,按许诺价格收购钻石;

4、对钻石原石系统分级;

5、每年组织10次看货会,进行钻石原石销售;

6、对涉及钻石各领域的新技术研究。

库里南钻石:是1905年发现于南非普列米尔矿的一颗迄今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IIa型宝石级钻石原石,重3106ct。1907年由南非政府购买后献给英王爱德华三世,1908年由著名的荷兰阿舍尔公司进行切割琢磨呈9颗大钻石和96颗小钻石。库里南I号(非洲之星)重530.2ct,梨型,镶于英王的权杖上,库里南II号重317.4ct,坐垫型,镶于英王的王冠上。其余7颗大钻皆为英国王室所拥有。常林钻石:是我国到目前为止发现的第二块超过100ct的宝石级天然大钻石,也是我国现存的最大钻石。重158.786ct,颜色呈淡黄色,质地纯净,晶体形态为八面体和菱形十二面体的聚形。常林钻石是由山东省临沂市常林村农民魏振芳于1977年12月21日发现。她把这块宝石献给了国家,成为我国的国宝。这块钻石以发现地点常林村命名为常林钻石,现收藏于中国人民银行。金色庆典:1986年发现于南非,普列米尔矿,原石重755.50ct,金黄色。1988年戴比尔斯公司把它切磨成火玫瑰型,重545.65ct,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成品钻石。1995年在泰国展销会上露面,正直泰国国王在位50周年,由泰国商人共同出资送给泰王。霍普钻石:Hope Diamond(又叫希望钻石)世界上现存最大的一颗蓝色钻石,IIb型,重45.52ct 。该钻石现藏于美国首都华盛顿史密森尼博物院的国立自然博物馆中。传说中拥有这颗钻石的人大多受到诅咒而遭厄运,又称为厄运之星。

百年钻石:1986年发现于南非普列米尔矿,原石重599ct,成品重273.85ct,D色级,内无暇,改型的心型琢型,共247个刻面,1988年在戴比尔斯联合矿业有限公司成立100周年晚宴上首次展出,又称百周年纪念钻。德累斯顿钻石:世界上最大的一颗通体绿色的天然钻石,梨型琢型,重41ct,现存于德国。伊利加钻石:南非发现的第一颗钻石,原石重21.25ct,成品重10.73ct,黄色调,坐垫琢型。光明之山钻石:原产于印度,后镶于英国王太后的王冠之上,重105.6ct,无色,椭圆琢型。克拉溢价:对于成品钻而言,在其他条件(颜色、净度和做工)都相同的情况下,重量越大,其价格越高。在钻石行业中,钻石的价格是用“每克拉多少价”(Price per carat)来表示。通常缩写成P.C.。由于自然界越大的钻石越稀少,同时,社会上广泛存在拥有1ct、2ct、3ct的钻石比拥有稍小于1ct、2ct、3ct整数钻石更加感到荣幸的心理。这两种因素被清楚地反映在每粒钻石价格报价上。因而,市场上钻石价格与克拉重之间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会在克拉整数价点处会有一条向上跃升的线。图示:内含物:Inclusions,指每颗钻石的内部特征即包裹体。主要有:晶体包体、针尖、云状物、羽状体、胡须、双晶纹、生长纹、激光孔、充填物等。内含物的大小、数量、位置、性质和明显成都亦直接影响钻石的净度及价值。鱼眼效应:若亭深比过小(小于40%),标准圆钻型切工的钻石将出现鱼眼效应,是指从钻石台面观察,可看到台面有一白色圆环,环内是暗视域,像鱼的眼睛一样。这是由于亭深过浅,使钻石腰围在亭部成像形成一个闭合的白色圆环。黑底效应(块状钻石):若亭深比过大(大于49%),标准圆钻型切工的钻石将出现黑底现象,是指从冠部观察,钻石亭部是暗淡无光的,这是由于亭部角太大,光线不能发生全反射而从亭部漏掉的缘故。蝶结效应:透过马眼型、蛋型、梨型及偶尔从其他花式琢型钻石台面所观察到的横过钻石的蝴蝶结状暗区,这一情况出现于当钻石切磨太浅、过深或底尖太长及亭部取向不当的时候。劈开:在钻石加工中,対原石分割的一种方法,即沿与八面体晶面平行方向(解理面方向)切口后利用钻石有四组中等到完全解理的物理性质将原石劈开成形进行切磨加工。这种分割方法可以减少钻石的损耗提高出成率,但对原石要晶形求较高也有比较大的风险,若取向错误可将原石损毁。锯开:在钻石加工中,対原石分割的一种方法,即沿划线方向(与八面体晶面垂直或斜交方向)使用磷青铜锯片+蓖麻油+钻石粉膏利用钻石的差异硬度性质锯开钻石原石。目前钻石加工中大多采用锯开来分割钻石原石。锯开对于钻石原石的损耗略大(3%),且耗时较大,但各类钻石原石均可使用此种方法进行加工,且损毁风险小。

橄榄岩型(P型)钻石的主要包裹体:橄榄石、锆石、透辉石

榴辉岩型(E型)钻石的主要包裹体:铁铝榴石、金红石、绿辉石

同质多象:化学成分相同但能以一种以上可替换的晶体结构存在的材料,称为同质多象,即化学成分相同而晶体结构不同。如钻石与石墨。

CVD法合成钻石:是化学气象沉淀法合成的钻石。在高温低压环境下,将甲烷和氢气输送到真空反应舱内,微波加热气体和舱内基片,使甲烷气体产生C4+和4H1-,碳从气体化合物状态分解成单独游离的原子状态,经过扩散、对流最终以钻石形式沉淀在加热的基片上。基片为钻石,形成大颗粒金刚石;基片为其他矿物,

形成多晶质金刚石。氢原子对抑制碳原子形成石墨有重要作用。

血腥钻石:在非洲一些国家,钻石资源被反政府机构或恐怖分子所利用,他们用惨无人道的行径掠夺钻石以支持动乱和恐怖活动。主要来源国有:塞拉利昂、安哥拉、刚果等。

金伯利进程:2002年,国际社会为了制止血腥钻石的交易、保护钻石产出国利益和钻石生产、加工和消费的所有国家的利益,维护公众对钻石的信心,39个国家联合启动金伯利程序,要求进行贸易的钻石原石要开具钻石原产地证书,亦称金伯利证书,协议国进口和出口钻石原石都要求有该证书,每个证书有专门的编号和货单内容详细资料。

社会学概论名词解释(附答案)

公共管理学系行政管理专业 《社会学概论》期末考试试题 A卷 一、选择题,每题所给的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本部分1-40题,每题1分,共40分。 1.冲突论者认为人与人的关系事实上是建立在上的。 A.权力关系 B.金钱关系 C.资产分配 D.性别角色 2.“一个犯了错误的人,并不一定是他做的事真错,而是人们认为他错了。”持这种看法的是。 A.功能学理论 B.冲突论 C.交换论 D.标签理论 3. 是以文化使用者本身的眼光来讨论评价,而不以外人的眼光来论断其他文化。 A.文化本位主义 B.媚外主义 C.阿Q主义 D.文化相对论 4. 是指社会所订定的一套行为准则:提示人们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在什么时候做,怎么做。 A.社会规范 B.社会价值 C.社会律法 D.社会道德 5.以台湾地区为例,闽南人的行为规范是主流文化,客家人的某些行为方式有异于闽南人,因此,它可以说是一种。 A.低俗文化 B.次文化 C.反抗文化 D.崇他文化 6.人类学家发现某些文化项目似乎都可以在大多数的社会里找到,例如音乐、运动、婚姻等等几乎每一种文化都有。他们称这种现象为。 A.文化的整合性 B.文化的传播性 C.文化的普遍性 D.文化的大众化 7.“镜中自我”(looking-glass self)的概念是谁提出的? A. 帕森斯(Talcott Parsons) B. 米德(George H.Mead) C. 默顿(K.Merton) D. 库利(Charles Cooley) 8.中国人去拜访人家,习惯上要随身带点礼物,参加婚礼要送红包礼金等都是。 A.民俗 B.民德 C.民风 D.民有 9.社会学家相信影响个人人格最重要的因素是。 A.生理遗传 B.地理环境 C.个人的人生经历 D.社会文化 10.弗洛伊德把那些欲望产生时必须要马上获得满足的人格部分称之为。 A.本我(id) B.自我(eg) C.超我(super ego) D.社我(social self) 11.社会心理学家认为社会化最重要的执行者是。 A.家庭 B.学校 C.同辈团体 D.大众媒体 12.孩子们的计算机学得快,上网又快又熟,有些父母,甚或祖父母都跟儿孙讨教如何便捷

药剂学名词解释

1 绪论 1.Pharmaceutics (Pharmacy) 药剂学: 是研究药物制剂的基本理论,处方设计,制备工艺,质量控制,合理使用等内容的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 2.Dosage forms 剂型: 适合于疾病的诊断、治疗或预防的需要而制备的与一定给药途径相适应的给药形式,就叫做药物剂型,简称剂型. 3.Pharmaceutical preparations 药物制剂:各种剂型中的具体药物或者为适应治疗或预防的需要而制备的不同给药形式的并规定有适应症、用法和用量的具体品种,简称制剂. 4.DDS 指在防治疾病的过程中所采用的不同于普通剂型的各种新型的给药形式和方法 5.Pharmacopoeia 药典:是一个国家记载药品标准,规格的法典,一般由国家药典委员会组织编著,出版,并由政府颁布,执行,具有法律约束力. 6.Formulation 生产处方:是制剂生产或者调配的重要书面文件,是配料和成本核算的依据,包括药物,用量,配制方法以及工艺等内容。 7.Prescription 医师处方: 医生对病人用药的重要书面文件,包括药品的种类,数量和用法。 8.Prescritption (Ethical) drug 处方药: 必须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的处方才可调配,购买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的药品. 9.OTC 非处方药: 不需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的处方,消费者可以自行判断,购买和使用的药品. 2液体制剂 10.Liquid preparations 液体制剂: 指药物分散在适宜的分散介质中形成的供内服或外用的液体形态的制剂。 11.Solubilizer 增溶剂: 指具有增溶能力的表面活性剂.Solubilization增溶: 指某些难溶性药物在表面活性剂作用下,在溶剂中溶解度增大并形成澄清溶液的过程 12.Hydrotropy agents 助溶剂: 指难溶性药物与加入的第三种物质在溶剂中形成可溶性分子间的络合物,复盐或缔合物等,以增加药物在溶剂中的溶解度,这第三种物质称为助溶剂。 13.Cosolvents 潜溶剂: 使药物的溶解度出现极大值的混合溶剂cosolvency 潜溶:混合溶剂中各溶剂达某一比例时药物溶解度出现极大值的现象 14.Solutions 溶液剂: 指药物溶解于溶剂中形成的澄明液体制剂。15.Aromatic waters 芳香水剂: 指芳香挥发性药物的饱和或近饱和的水溶液16.Syrups 糖浆剂:指含药物的浓蔗糖水溶液17.Tinctures 酊剂: 指药物用规定浓度乙醇浸出或溶解而制成的澄清液体制剂18.Spirits 醑剂: 指挥发性药物的浓乙醇溶液19.Glycerins 甘油剂: 指药物溶于甘油中制成的专供外用的溶液剂。20.Paints 涂剂: 用纱布、棉花蘸取后涂搽皮肤,口或喉部黏膜的液体制剂21.Sols 溶胶剂: 指固体药物微粒分散在水中形成的非均匀状态的液体制剂,又称疏水胶体溶液,属热力学不稳定系统。 22.Suspensions 混悬剂: 指难溶性固体微粒分散在分散介质中形成的非均匀的液体制剂。属热力学不稳定体系。23.Flocculating agents 絮凝剂: 使混悬微粒絮凝时加入的电解质或使混悬剂产生絮凝作用的附加剂 24.Emulsions 乳剂: 指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其中一种液体以小液滴状态分散在另一种液体中所形成的非均相分散体系。 25.Emulsifying agents/Emulsifier: 乳化剂: 能显著降低油水两相表面张力并能在乳滴周围形成牢固的乳化膜的物质26.Liniments 搽剂:指专供揉搽皮肤表面用的液体制剂27.Lotions 洗剂:指专供涂抹,敷于皮肤的外用液体制剂28.Nasal drops 滴鼻剂:专供滴入鼻腔内使用的液体制剂29.Ear drops 滴耳剂:供滴入耳腔内的外用液体制剂30.Gargles 含漱剂:指用于喉咙,口腔清洗的液体制剂31.Drop dentifrices 滴牙剂:指用于局部牙孔的液体制剂

社会学名词解释汇总

导论 1.社会学社会学是一门人的行动与社会关系的科学,它试图对人类自身的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相互关系的发生、运行及其客观机制进行描述、解释、预测与规。 2.社会静学研究社会和部分(团体和制度)的建构方式、部分的功能,以及部分之间的关系。 3.社会动学研究世界上各种社会模式如何产生及如何改变。 第一章社会学的视野 第二章社会学研究 第三章文化 1.文化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文明现象与产品 2.文化结构指许多文化特质的一种聚合,它通常是一某种特质为中心,在其功能上与其它的特质发生连带关系或构成一系列活动。 3.文化特质指组成文化的基本要素或者最小的单位。 4.文化结丛指因功能上相互联系二组成的一组文化特质。 5.文化模式相关文化结丛的总称。 6.主文化指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为统治集团倡导,被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 7.亚文化指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地区、某一群体特有的文化。 8.反文化指与主文化在价值上、规上相对立的文化。 9.文化中心主义亦称种族中心主义。将本民族、本群体的文化模式当做中心和标准,以此衡量和评价其它文化,常常敌视或怀疑自己所不熟悉的文化。 10.文化相对主义认为各种不同的文化模式不能评价和比较。“好的文化就是适合当地环境的文化。” 11.文化震惊指生活在某一文化中的人,当它初次接触到另一文化模式时1所产生的思想上的迷惑、混乱与心理上的震撼。 12.边际文化指文化边缘地带,或两种文化的交界地带。 13.文化规即社会规,规是指导、约束人们行为的行动准则。 14.习俗人类最早出现的社会规,是人们在日常活动中时代沿袭与传承的习惯性行为模式。15.恩格斯:“一切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用了超人间力量的形式。” 16.道德是以善恶和荣辱观念来评价人们行为,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一种社会规。 17.法规是社会管理机关制定或认可的、并以强制力保证其施行的、调整社会和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 第五章社会化 1.社会化从个人角度来讲即将社会的文化规化的过程,并形成独特的个性的过程。从社会来说,就是将一个生物学意义上的自然人教化、培养为一个有文化的社会人的过程。 2.预期社会化也称初级社会化,指儿童在进入成人前,为承担正式的社会角色做准备时期

药剂学名词解释答案

1. 潜溶、助溶与增溶作用有什么不同? 潜溶是指当混合溶剂中各溶剂达某一比例时,药物的溶解度比在各单纯溶剂中溶解度出现极大值的现象。 助溶是指难溶性药物与加入的第三种物质在溶剂中形成可溶性络合、复盐或缔合物等,以增加药物在溶剂(主要是水)中的溶解度。 增溶是指某些难溶性药物在表面活性剂的作用下,在溶剂中溶解度增大并形成澄清溶液的过程。 简述药材的浸出过程及影响浸出因素。 一般药材的浸出过程包括以下几个阶段:⑴浸润、渗透过程,浸出溶剂润湿药材粉粒并通过毛细管和细胞间隙进入细胞组织中;⑵解吸、溶解过程:浸出溶剂溶解有效成分形成溶液。⑶扩散过程:药物依靠浓度差由细胞内向周围主体溶液扩散;⑷置换过程:用新鲜溶剂或稀溶剂置换药材周围的浓浸出液,以提高进出推动力。 影响浸出因素有:浸出溶剂、药材粉碎粒度、浸出温度、浓度梯度、浸出压力、药材与溶剂相对运动速度等。 4. 片剂制备过程中常出现哪些问题,试分析产生的主要原因 片剂制备过程中常出现的问题有:①裂片,产生原因有:物料细粉太多,压缩时空气不易排出;物料塑性差、易弹性形变;压片机压力不均,转速过快等。②松片:主要由于物料粘性力差,压力不足造成。③粘冲:主要原因为颗粒不够干燥,润滑剂选用不当或用量不足,冲头表面粗糙等。④片重差异超限:产生原因有颗粒流动性不好,颗粒大小相差悬殊或细粉过多;冲头与模孔吻合性不好等。⑤崩解迟缓:主要原因为粘合剂、崩解剂、疏水性润滑剂等辅料的选用或用量,以及压片时的压缩力造成片剂的空隙率低和润湿性差,水分渗入速度慢。⑥溶出超限:影响因素有片剂不崩解、颗粒过硬、药物溶出度差。⑦药物含量不均匀:所有造成片重差异超限的因素都可造成片剂中药物含量不均匀。可溶性成分在颗粒之间的迁移也是造成小剂量药物含量均匀度不合格的重要原因。 5 .什么是缓释、控释制剂,其主要特点是什么? 缓释制剂:sustained –release preparations ,药物在规定的释放介质中,按要求缓慢地非恒速释放,与相应普通制剂比较,血药浓度平稳,峰谷波动百分率小,并每24 小时用药次数应从3~4 次减少至1~2 次的制剂。 片剂:是指药物与药用辅料均匀混合后压制而成的片状制剂。形状有圆片状、也有异形片状。 1、片剂的优点:①剂量准确,含量均匀,以片数作为剂量单位;②化学稳定性好;③携带、运输、服用均较方便;④生产的机械化、自动化程度高,产量大、成本及售价较低;⑤可以制成不同类型的各种片剂,如分散片、控释片、肠溶包衣片、咀嚼片和口含片等。 2、片剂的不足:①幼儿及昏迷病人不易吞服;②压片时加入的辅料,有时影响药物的溶出和生物利用度;③如含有挥发性成分,久贮含量有所下降。 二、片剂的常用辅料 片剂由药物和辅料组成。不同辅料可提供不同功能,即稀释作用、粘合作用、吸附作用、崩解作用和润滑作用等。

《社会学概论》名词解释

《社会学概论——名词解释》 第一章(无) 第二章 1 社会学:研究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综合性社会科学。 2 描述性功能:那些为了了解和掌握发生了什么事,什么情况而进行的探索性研究。 3 解释性功能:对影响社会事实发生,变化的主客观因素,从其因果联系上加以说明的过程。 4 预测:要提示将来的社会事件和状态是怎样的,包括预见与对社会未来的测量双重含义。 5 规范性研究:确定预定社会目标及其达到预定目标而采取的行动与手段,以及对社会目标行动与手段的合理性可行性评价的过程。 6 社会批评:社会学参与社会的另一方面,就是对旧的思想,旧的观念和阻碍社会进步的事物,行为进行理论分析,提出克服和解决问题的意见与建议。 7 问卷调查:以文体表格形式向被调查者收集相关资料的一种定量研究方法。 8 实地研究又称田野调查:深入研究对象内部,以参与观察和结构访问的方式收集资料,并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定性分析来解释社会现象的一种研究方法。 9 参与观察:研究者在某种程度上置身于观察对象的环境和社会活动中,使自己成为被研究群体中的一员一种观察方法。 10 个案研究:对某个社会单位的生活全过程或关于它的某个方面的个别实力和整体相关联的一种研究方法。 11 科学实验方法:根据一定的研究假设,在有控制的条件下,通过观察记录分析发现证实社会现象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12 非介入性研究:它不是直接从研究对象那里收集所需资料,而是通过收集现存的,以文字数字符号画面等信息形式出现的文献资料,分析和探讨各种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社会现象的一种研究方法。 13 定性方法: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分类比较,进而对某个或某类现象的性质和特征作出概括的一种分析方法。 14 定量方法:对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与数量变化进行分析的一种分析方法。 第三章 1 社会:以一定的生产资料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活共同体。 2 角色:包括职位和由职位发生的权利义务以及行为规范,行为模式的总和,是由个人与社会的结合而产生出来而且比个人更具体的概念。 3 社会关系:人们在物质生产活动和社会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相互关系的总和。

名词解释题库及答案

1.《诗经》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也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反映了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诗经》最初只称为“诗”或“诗三百”,到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才称为《诗经》。全篇按《风》、《雅》、《颂》三类编辑。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对后世影响深远。 2.《楚辞》 楚辞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楚辞”的名称,西汉初期已有之,至刘向乃编辑成集。原收战国楚人屈原、宋玉等人辞赋共十六篇。后增入《九思》,成十七篇。全书以屈原作品为主,其余各篇也是承袭屈赋的形式。以其运用楚地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和风土物产等,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辞》,对后世诗歌产生深远影响。 3.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是指唐代中期以及宋朝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动。因涉及文学的思想内容,所以兼有思想运动和社会运动的性质。“古文”这一概念由韩愈最先提出。他把六朝以来讲求声律及辞藻、排偶的骈文视为俗下文字,认为自己的散文继承了两汉文章的传统,所以称“古文”。韩愈提倡古文,目的在于恢复古代的儒学道统,将改革文风与复兴儒学变为相辅相成的运动。在提倡古文时,进一步强调要以文明道。除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外,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等人也是其中的代表。 4.《红楼梦》 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共一百二十回,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情小说作品,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故事为主线,通过家族悲剧、女儿悲剧及主人公的人生悲剧,揭示出封建末世的危机。《红楼梦》对宫廷官场的黑暗、封建贵族的腐朽等社会现实及道德观念都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5.《呐喊》 鲁迅的第一部小说集,1923年8月首次出版。收1918年4月至1922年10月期间的作品共14篇。包括《狂人日记》、《孔乙己》、《故乡》、《阿Q正传》等著名作品。《呐喊》显示了鲁迅对传统文学和外来文艺的有机结合,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典型形象,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民族特色,代表了鲁迅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它的出版,改变了文学革命初期仅有理论建树而创作不丰的局面,

社会学概论期末考试题目答案

社会学复习内容 名词解释 一: ①社会角色: 定义一:社会学意义上的社会角色是指,有人的互动行为所表现的特定社会地位、身份所决定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和模式行为,既指人们对具有特定地位和身份的人的行为的一种期望,也包括人们的相应行为,是构成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的基础并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内容。 定义二:指与人们的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们的行为期望,它是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定义三:指个人在社会关系位置上的行为模式,它规定着一个人活动的范围和权利义务,是社会对处于特定地位的人的行为期待。 ②文化堕距:文化堕距:即文化滞后。由于社会的非物质文化往往慢于物质文化而变迁,正是由于两者的不同步,从而产生了差距。 ③社会制度:人们在共同体的生活中形成的、指导人们的社会活动的稳定的规范体系。社会制度包括政治法律制度、经济制度和思想文化制度等,这体现在对传播的控制方面即为传播制度。 ④社区: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生活共同体 二: ①集合行为:是指人数众多的自发的无组织行为,又称集体行为或“大众行为” ②社会解组: 定义一:社会规范和制度对社会成员的约束力减弱、社会凝聚力降低的一种社会状态。当社会发生急剧变迁时,旧的规范不适用了,新的规范又未建立起来,或某些规范功能发挥受到阻碍,或几种规范体系互相冲突,人们失去了行为准则,于是发生社会解组。 定义二:因为社会变迁,社会各组成部分之间联系微弱或者不协调,社会行为规范对社会成员失去约束,从而社会的组织程度低,以及处于无组织状态的现象。社会解组有三种形式:一是失范,二是文化冲突,三是价值崩溃。因此需要重建社会规范和秩序 ③社会流动: 定义一:指一个自然人因着本身的个人成就或失败,从而达至社会阶层的转变。它是社会结构自我调节的机制之一。 定义二:指社会成员在社会关系的空间中从一个地位向另一个地位移动。因此,社会流动被人们看作是社会变迁的指示器。 ④交换理论: 定义一:产生于50年代末的美国,交换理论最初是针对结构功能主义提出,在理论和方法上具有实证主义、自然主义和心理还原主义的倾向。基本研究范畴和概念包括价值、最优原则、投资、奖励、代价、公平和正义等。

药剂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药物: 指可用于诊断、治疗、预防人类与动物疾病以及对机体得生理功能产生影响得物质。按其来源分三类:中药与天然药物;化学药物;生物技术药物 药物剂型:根据不同给药方式与给药部位等要求而制备得药物不同给药形式,称为药物剂型,简称剂型(Dosage form)。 药物制剂: 药物剂型得具体药物品种,称为药物制剂,简称制剂(Preperations)。 药品:药物经过一定得处方与工艺制备成得制剂产品,就是可供临床使用得特殊商品。 药剂学:将原料药制备成药物制剂得一门学科。药剂学(Pharmaceutics)就是研究药物制剂得基本理论、处方设计、制备工艺与合理应用得综合性技术科学。具有工艺学性质与临床医疗实践性质。 制剂工艺: 将原料药物加工制成能诊断、预防、治疗人类与动物疾病需要得制剂产品得过程。药物剂型与药物制剂就是药剂学研究得核心主要研究对象。 临床医疗实践性:药物制剂研究必须与临床应用紧密结合,从临床实际问题出发,设计药物剂型,设计给药途径,设计制备工艺等,最后设计得制剂产品还需要进行临床试验验证。药物递送系统(DDS):将必要得药物,在必要得时间内递送必要得部位得新型递送技术。其目得就是提高原料药治疗效果,降低副作用。 药剂辅料:就是用于生产药品与调配处方释使用得赋形剂与附加剂。药品中,除活性物质外,其她得物质均称为辅料。 药典(pharmacopoeio):就是一个国家记载药品标准、规格得法典,一般由国家药典委员会组织编纂、出版,并由政府颁布、执行,具有法律约束力。 国家药品标准就是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颁布得《中华人民共与国药典》、药品注册标准与其她药品标准,其内容包括质量指标、检验方法以及生产工艺等技术要求。 取向力:极性分子间得永久偶极产生同极相斥,异极相吸,分子偶极发生转动,形成异极相对取向,而产生得分子间相互作用力。

社会学名词解释汇总

1、社会调查研究:在系统地、直接地收集有关社会现象的经验材料的基础上,通过的材料的分析和综合来科学地阐明社会生活状况及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活动。 2、社会调查:社会调查研究的一个阶段,是指运用观察、询问等方法直接从社会生活中了解情况、收集事实和数据,是一种感性认识活动。 3、研究:社会调查研究的第二阶段,是指通过对事实资料的思维加工,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4、社会调查研究的方法论:人们的思想方法和科学的一般方法在社会调查研究中的体现和应用,它提供了调查研究的指导思想。 5、社会调查研究的基本方式:也称研究方式,它表明贯穿于社会调查全过程的程序、步骤与操作方式,它说明研究者是通过何种具体途径得出研究结论的。 6、社会调查研究的具体方法:在调查研究的某一阶段中使用的方法、技术、工具等 社会调查研究的重要类型 1、应用性调查研究:通过社会调查来了解不断出现的新现象和新问题,并运用社会理论对这些问题做出科学的说明和解释、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或政策性建议。 2、理论性调查研究:通过对社会现实问题的调查来发长和丰富社会理论,并提供有关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知识。 3、普查:也称整体调查或全面调查,它是为了了解总体的一般情况而对较大范围的地区或部门中的每个对象都无一例外地进行调查。 4、抽样调查:从调查对象的总体中抽取某些单位或个人作为样本进行调查,并以样本的状况来推论总体的状况。 5、典型调查:从调查对象的总体中选取一个或几个有代表性的单问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 6、重点调查:从调查对象的总体中主观选取少数单位进行调查,并通过这些单位的情况来反映总体的情况。 7:个案研究:从总体中选取一个或几个调查对象进行深入研究,以深入、细致地描述一个具体单位的全貌和具体的社会过程。 8、探索性调查研究:采用“走马观花”和查阅资料的方式对社会现象进行初步考察的研究方法。 9、描述性调查研究:可以解答社会现象“是什么”的问题,它能对社会现象的状况、特点和发展过程作出客观、准确的描述。 10、解释性调查研究:可以解答“为什么”的问题,它能说明社会现象发生的原因,预测事物的发展后果,探讨社会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 11、横剖研究:在某一时点对调查对象进行横断面的研究。 12、横断面:指由调查对象的各种类型在同一时点上所构成的全貌。 13、纵贯研究:在较长时期的不同时点收集资料,并对社会现象做纵向研究。 14、趋势研究:一般是对较大规模的调查对象总体随时间推移发生的变化的研究。 15、同期群研究:对在某一时期具有同一特征的人群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的变化的研究。 16、追踪研究:对同一批人随时间推移而发生变化的变化的研究。 17、回溯研究:一种与追踪研究相似,即要调查同一批人的态度或行为的变化,但又只作一次调查,要求被调查者回想他们过去的态度或行为是怎样的,而现在又起了那些变化的研究方法。 18、统计调查:一种定量化的调查方式,它是从许多单位中收集多个单位的可对比的信息,并利用这种可对比的资料,进行汇总统计,以便对调查内容做更深入的定量分析。 19、实地研究:也称“实地调查”,是社会调查研究的另一种主要方式。这种调查方式是深

名词解释答案

重庆科技学院20___ /20__ 学年第 学期 试卷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卷) 课程名称: 选课课号: 适用专业/年级: 抽(命)题人: 考试方式: 卷面总分: 分 一.名词解释 (共50题,100分,每小题2分) 1.1 [库中题号:010050] 2分 单位面积通过的电流强度。 1.2 [库中题号:010049] 2分 指在同一注入压力下,某小层的吸水量占全井总吸水量的百分数。q i =%1001002?=?++Si S S Si Si n 1.3 [库中题号:010048] 2分 产生γ射线的装置叫伽马源,通常用137 S C 作伽马源。 1.4 [库中题号:010047] 2分 放射性核素原子核自发地释放出一种子带电粒子(α或β),蜕释成另某种原子核,同时放射出γ射线的过程叫核衰变。 1.5 [库中题号:010046] 2分 电阻距很不,(L=0.05m )且电极锒嵌在极板上的电极系,它由A0.05M 2组成的电极系叫微电西半球电极系。 1.6 [库中题号:010045] 2分 1立方厘米物质中所有原子核的微观俘获截面之各称作宏观俘获截面。 1.7 [库中题号:010044] 2分 两种不同浓度的溶液相接触,在浓度差的作用下,离子进行扩散,形成的电位,叫扩散电位。 1.8 [库中题号:010043] 2分 介质传播声波的快慢,单位时间传播的距离(米数)。 1.9 [库中题号:010042] 2分

成对电极在不成对电极的下方的梯度电极系。 1.11 [库中题号:010040] 2分 一个中子和一个原子核发生弹性散射的几率叫做微观弹性散射截面。 1.12 [库中题号:010039] 2分 在压力差的作用下,压力大的一方的液体中的离子除非流体一起向压力低的一方进行迁移,由于形成正负电荷的分别富集,这种作用形成的电位称为过滤电位。 1.13 [库中题号:010038] 2分 声波在介质中传播一米的时间,是声波速度的倒数。 1.14 [库中题号:010037] 2分 水溶液中所含盐的多少。 1.15 [库中题号:010036] 2分 成对电极间距离小于单电极与其相邻的成对电极间的距离,且成对电极位于单极的上方,这种电极系叫顶部梯度电极系。 1.16 [库中题号:010035] 2分 其定义为 L S =6/2R , 其中R 为减速距离,它是中子起始位置和变为热中子的位置间的直线距离,L S 为减速长度。 1.17 [库中题号:010034] 2分 用由两个屏蔽电极一个主电极组成的电极系测量地层电阻率的测井方法。 1.18 [库中题号:010033] 2分 孔隙体积占岩石体积的百分比。 1.19 [库中题号:010032] 2分 在井内由三个电极构成的测量电阻率的装置。 1.20 [库中题号:010031] 2分 声系由一个射换能器一个接收器构成的声速测井仪。 1.21 [库中题号:010030] 2分 从产生热中子起到其被俘获吸收为止,热中子移动的直线距离叫扩散距离(Rt ),扩散长度定义为 6/R =Le 2t 。

社会学概论名词解释 简答题

名词解释: 1、角色模式: 是一个人同时承担两个或两个以上角色的情况。一个人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会占有多个地位,承担不同的角色,他就是复式角色。 2、社会分层: 按照一定的标准将人们区分为高低不同的等级序列,叫社会分层。在社会分化过程中,由于社会是一个组织系统,因之在系统的结构上就形成上下不同,而有一定联结和关系的若干层次。社会分层是社会分化的一个重要形式。由于阶级、地位、权力等不同关系,就形成了不同的级别或社会等级。而职业的分工以及它们的社会价值和等级,则构成了社会分层的基础。 3、社会组织结构:简称组织结构,是指组织由哪些部分构成及部分之间所确立的关系形式。可分为正式结构和非正式结构。 4、种姓制度:般指职业世袭、内部通婚和不准外人参加的社会等级(身份)制度。曾以不同形式存在于古代和中世纪各国。 5、社会问题:是由于人与环境的关系或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失调,影响了广大社会成员的正常生活和社会进步,需要运用社会力量加以解决的问题。 应用社会学:是指把社会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社会实际生活、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研究,如对家庭、教育、犯罪、宗教、社会工作等方面的研究。 6、镜中自我:是美国社会学家库利使用的解释人们自我认识过程的概念和理论。库利认为,人们都是以他人为镜的,在社会交往中,人们通过他人对自己行为的态度和反应而反观自己、认识自己,就象照镜子一样,看到了自己。 7、家长制:是建立在下级对上级的效忠、服从和信赖基础上的组织管理方式。其基本特征是管理权利高度集中,管理者凭个人经验进行管理,无规章制度,或有规章而不循。 8、社会整合:也称社会一体化,是指社会各要素、组成部分相互联系与协调,结合成为一个统一整体的过程及结果。包括社会结构整合、社会制度整合、社会功能整合。 9、群体意识:是基于个人对群体的认同和归属而形成的成员对群体的责任感,它是群体成员为了维护群体利益、实现群体目标自己应该怎样做的考虑,具体表现为群体成员为了群体利益而采取的积极主动的努力。 10、社会制度:是为了满足人类社会需要,在一定的历史和现实条件下形成的社会关系,以及与此关系相联系的社会活动的规范体系。 11、应用社会学:是指把社会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社会实际生活、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研究,如对家庭、教育、犯罪、宗教、社会工作等方面的研究。 简答题: 1、简述社区的构成要素是什么? 社区是由聚居在一定地域内的、相互关联的人群形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社区由以下基本要素构成:以一定的社会关系为经常组织起来的、进行共同生活的人群;一定的有界限的地域;共同的社会生活;有自己的社区文化;社区居民在情感及心理上对自己所属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在不同的社区,具备这些要素的程度又有不同。 2、社会需要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是什么? 答:社会需要在社会生活中处于非常关键的位置。社会需要是人的行为动力,是人们活动的积极的动力源泉。社会需要是人们的社会关系的基础。社会需要和人的社会劳动、人的社会实践相结合,相辅相成,推动着生产和社会的发展。 3、社会保障的功能是什么? 答:(1)满足无劳动能力者的基本生活需要,保障其生活的安全。 (2)维护社会稳定。 (3)保护和维持劳动者的工作能力,保障劳动力的再生产,刺激劳动潜力的充分发挥。 (4)促进社会公平和社会进步。 (5)社会保障对社会的稳定、人和社会的发展发展发挥了积极的功能,也有反功能。 4、时尚的社会功能是什么? 第一,时尚可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与物质需求,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愉快。 第二,时尚作为对惯常行为模式的偏离,其流行可能会给社会带来清新的空气,使社会生活变得生动活泼。

社会学名词解释汇总说课材料

社会学名词解释汇总

导论 1.社会学社会学是一门人的行动与社会关系的科学,它试图对人类自身的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相互关系的发生、运行及其客观机制进行描述、解释、预测与规范。 2.社会静学研究社会和部分(团体和制度)的建构方式、部分的功能,以及部分之间的关系。 3.社会动学研究世界上各种社会模式如何产生及如何改变。 第一章社会学的视野 第二章社会学研究 第三章文化 1.文化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文明现象与产品 2.文化结构指许多文化特质的一种聚合,它通常是一某种特质为中心,在其功能上与其它的特质发生连带关系或构成一系列活动。 3.文化特质指组成文化的基本要素或者最小的单位。 4.文化结丛指因功能上相互联系二组成的一组文化特质。 5.文化模式相关文化结丛的总称。 6.主文化指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为统治集团倡导,被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 7.亚文化指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地区、某一群体特有的文化。 8.反文化指与主文化在价值上、规范上相对立的文化。

9.文化中心主义亦称种族中心主义。将本民族、本群体的文化模式当做中心和标准,以此衡量和评价其它文化,常常敌视或怀疑自己所不熟悉的文化。 10.文化相对主义认为各种不同的文化模式不能评价和比较。“好的文化就是适合当地环境的文化。” 11.文化震惊指生活在某一文化中的人,当它初次接触到另一文化模式时1所产生的思想上的迷惑、混乱与心理上的震撼。 12.边际文化指文化边缘地带,或两种文化的交界地带。 13.文化规范即社会规范,规范是指导、约束人们行为的行动准则。 14.习俗人类最早出现的社会规范,是人们在日常活动中时代沿袭与传承的习惯性行为模式。 15.宗教恩格斯:“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用了超人间力量的形式。”16.道德是以善恶和荣辱观念来评价人们行为,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一种社会规范。 17.法规是社会管理机关制定或认可的、并以强制力保证其施行的、调整社会和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 第五章社会化 1.社会化从个人角度来讲即将社会的文化规范内化的过程,并形成独特的个性的过程。从社会来说,就是将一个生物学意义上的自然人教化、培养为一个有文化的社会人的过程。

国际贸易课后名词解释、部分思考题答案汇总

《国际贸易学》 第一章国际贸易学的研究 一、名词解释 1、净进口:将某种商品的出口数量和进口数量相比较,出口量小于进口量 净出口:出口量大于进口量 2、总贸易:总进口加上总出口就是一国的总贸易额。总贸易包括所有进出入该国的商品, 主要反映一国在国际商品流通中所处的地位。 专门贸易:专门进口额加上专门出口额就是一国的专门贸易额。专门贸易额只包括那些进口是用于该国生产和消费的商品,出口是由该国生产和制造的商品,主要反应一国作为生产者和消费者在国际贸易中起的作用。 6、国际贸易商品结构:指各类商品在国际贸易中所处的地位,通常以它们在世界出口总额 中的比重来表示。 二、思考题 1、什么是国际贸易?它与国贸易有什么区别?国际贸易量的计算 1)国际贸易:指世界各国(或地区)之间在商品和服务方面的交换活动它是各个国家(或地区)在国际分工的基础上相互联系的主要形式。 2) 3) 2、什么是贸易差额?它与一国的经济发展有什么关系? 1)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一个国家的出口总值与进口总值之间的差额,称为贸易差 额 2)贸易差额是衡量一国对外贸易状况的重要指标。一般贸易顺差表明一国在对外贸易收支上处于有利地位,贸易逆差则表明一国在对外贸易收支上处于不利境地。但是长期保持顺差也不一定是好事。巨额顺差还会影响国货币政策对一国经济的调控能力。3、什么是国际贸易地理方向?如何正确看待国际贸易地理方向的集中与分散? 1)国际贸易地理方向又称国际贸易地区分布,用来表明世界各个地区或各个国家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地位,通常使用它们的出口贸易额(进口贸易额)占世界出口贸易额(进口贸易额)的比重来表示。相对于某一个国家或地区来说,它就是对外贸易地理方向,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进口商品的来源和出口商品的去向,从而反映该国与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的经济贸易联系程度。 2)对外贸易地理方向的集中和分散各有优劣。集中有利于信息的交流、扩大出口国商品在进口国的影响,但无论对进口还是出口而言,一国对外贸易地理方向过于集中,都会使该国容易受制于人,从而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不利境地。对外贸易地理方向的分散则可以降低一国在对外贸易中所面临的经济和政治风险、避免进出口厂商之间恶性竞争,但其不利之处在于市场的分散可能加大交易成本。 第二章、国际贸易的利益 垂直型分工:是指发达国家进口原材料,出口工业制成品,发展中国家进口工业制成品,出口原材料的国际分工 水平型分工:是指各国在工业生产之间的专业化合作。

《社会学概论》名词解释

《社会学概论》名词解释 1.社会:社会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产物,是人们按照自己不断增长和提高的劳动和生活的需要,创造性的结合成不同的社会关系,进行不同社会活动的生活共同体。 2.应用社会学:是指把社会学的理论知识(包括观点,方法,原理以及一些新的研究结论),应用于社会实际生活,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研究,如对家庭,教育,犯罪,宗教,社会工作等方面的研究。 3.优势需要:一般地说,人们的需要是从低级需要向高级需要发展的,但事实上人们的活动并不是同时只有满足一种需要活动,而是有几种需要活动并存的,不过在同时期内,只有一种活动占有优势,叫做优势需要。 4.角色扮演:当一个人具备了充当某种角色的条件,并按照这一角色所要求的行为规范去活动时,就称为角色扮演。 5.心理上的断乳:是心理学家对人的青年期的一种比喻说法,也叫第二次诞生。生理上的断乳是指改变婴儿生活习惯,是一次生理危机,而青年走入社会也是重大的转变,又一次形成危机,可以认为是心理上的断乳。 6.个性:是指一个人在他的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形成的观念、态度与习惯等心理特征。也就是说,个性是个人稳定的心理特征总和。7.社会群体:是指人们通过相互交往形成的、由某种相互关系连结在一起的共同体。8.家长制:是建立在下级对上级的效忠、服从和依赖基础上的组织管理方式。其基本特征是管理权力高度集中,管理者凭个人经验进行管理,无规章制度,或有规章而不循。这种管理方式俨如封建家庭中的家长对于成员,家长有绝对的权力,而不管对错,成员的顺从只因为对方是家长。正因为如此,具有上述特征的管理方式才称为家长制,应该说明的是,家长制并不仅仅是,甚至主要不是以家庭成员为对象的管理方式,而是指具有强烈封建色彩的落后的管理方式。 9.科层制:是德国社会学家韦伯提出的社会组织内部职位分层、权力分等、分科设层、各司其职的组织结构形式及管理方式。科层制的主要特征:(1)内部分工,且每一成员的权力和责任都有明确的规定。(2)职位分等,下级接受上级指挥。(3)组织成员都具有各专业技术资格而被选中的。(4)管理人员是专职的公职人员,而不是该企业的所有者。(5)组织内部有严格的规定、纪律,并毫无例外是普遍适用。(6)组织内部排除私人感情,成员间的关系只是工作关系。这是一种理想型的组织与管理模型。 10.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改变其居住地,从农村迁入城市,使城市数目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口不断向城市聚集的过程。从更深层的意义来讲,城市化又是农村人生活方式的变化。 11.过度城市化(超城市化):是农村人口大量流入城市,从而造成劳动力供给超过城市发展需求,给城市正常运行带来沉重压力的现象。 12.社会分层:按照一定的标准将人们区分为高低不同的等级序列,叫做社会分层。13.阶级:阶级首先是一个经济范畴。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这些集团在历史上一定社会生产关系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对生产资料的关系不同,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领得自己所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少也不同。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14.制度化优先:制度化优先是指当社会中有几种社会规范发生冲突时,有一种比较定规的

药剂学名词解释

增溶:表面活性剂在水溶液中达到CMC后,一些水不溶性或微溶性物质在胶束溶液中的溶解度可显著增加,形成透明胶体溶液的作用。 kraff点: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温度而变化的曲线,随温度升高至某一温度,其溶解度急剧升高,该温度称为Kraff点。 昙点:对于聚氧乙烯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温度升高可导致表面活性剂溶解度急剧下降并析出,溶液出现混浊,发生混浊的现象叫起昙,此时的温度称为浊点或昙点。 潜溶:在混合溶剂中各溶剂达到某一比例时,药物的溶解度比在各单纯溶剂中溶解度出现极大值的现象。 助溶:难溶性药物加入的第三种物质在溶剂中形成可溶性的络合物、复盐或缔合物等,以增加药物在溶剂中的溶解度,这种物质称为助溶剂。 等渗溶液:系指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会发生溶血现象,属于物理化学概念。 等张溶液:系指渗透压与红细胞膜张力相等的溶液,也就是与细胞接触时使细胞功能和结构保持正常的溶液,红细胞在该溶液中不发生溶血,属于生物学概念。 亲水亲油平衡值(HLB):表面活性剂分子中亲水和亲油基团对油或水的综合亲和力。 表面活性剂:指那些具有很强的表面活性、能使液体的表面张力显著下降的物质。 润湿剂:促进液体在固体表面铺展或渗透作用的称为润湿作用,能起润湿作用的表面活性剂称为润湿剂。 液体制剂:药物分散在适宜的分散介质中制成的可供内服或外用的液体形态的制剂。 灭菌制剂: 采用某一物理或化学方法杀灭或除去所有活的微生物繁殖体和芽孢的一类制剂。无菌制剂: 指采用某一无菌操作方法或技术制备的不含任何活的微生物繁殖体和芽孢的一类制剂。 湿热灭菌法:用饱和蒸汽,沸水或流通蒸汽进行的灭菌方法。 D值:系指在一定的温度下,将微生物杀灭90%或使之降低一个对数单位所需的时间。 Z值:系指降低一个1gD值需升高的温度数,即灭菌时间减少为原来的1/10所需要升高的温度数。 F值:系指在一定温度下(T0)给定Z值所产生的灭菌效果与T0下给定Z 值所产生的灭菌效果相同时所相当的时间,单位为分钟。 F0值:系指在一定灭菌温度(T)下、Z值为10C所产生的灭菌效果与121C、Z值为10C所产生的灭菌效果相同时所相当的灭菌时间。 散剂:指一种或数种药物均匀混合而制成的粉末状制剂44.Granules颗粒剂 :药物与辅料混合制成的颗粒状制剂 临界相对湿度:水溶性药物在相对湿度较低的环境下,几乎不吸湿,而当相对湿度增大到一定值时,吸湿量急剧增加,一般把这个吸湿量开始急剧增加的相对湿度叫临界相对湿度。 湿法制粒:在药物粉末加入液体黏合剂,靠黏合剂的架桥或粘结作用使粉末聚结在一起而制备颗粒的方法。

经济法名词解释答案

经济法学名词解释 作业2 1.中国经济法:是调整在国家协调经济运行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和法律规范的总称。是一个独立的、重要的法律部门。 2.经济关系:是指在一定的生产方式的基础上产生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多种关系的总称。 3.经济法律关系客体:一般是指经济法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共同指向的对象和目的,是经济法主体参与经济法律关系所追求的目标。 4.合伙企业:指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在中国境内设立的普通合伙企业和有限合伙企业。 5.财政法:指调整财政分配和财政管理活动中形成的财政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作业3 1.广义上的经济法主体:指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即参加经济法律关系,依法享有经济权利和承担经济义务的组织和个人。 2.外资企业:即外商独资企业,指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在中国境内设立的,全部资本由外国投资者投资的企业。 3.两合公司:指一部分股东对公司债务承担无限责任,另一部分股东对公司债务仅以其出资额为限承担有限责任的公司。

4.税收抵免:指居住国政府对其居民企业来自国内外的所得一律汇总征税,但允许抵扣该居民企业在国内外已缴纳的税额,从而避免国际重复征税。 5.金融法:是调整金融关系及其金融管理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作业4 1.我国《证券法》所称证券公司:指依照《公司法》和《证券法》的规定设立的经营证券业务的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2.对外贸易法:指确认对外贸易主管机关和对外贸易经营者的法律地位,调整它们之间形成的对外贸易关系的法律规范的系统。 3.反不正当竞争法:是调整在制止不正当竞争行为,鼓励和保护公平竞争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4.产品质量责任:指产品的生产者、销售者以及对产品质量负有直接责任的主体违反产品质量义务所应承担的法律后果。 5.政府定价:指依照价格法的规定,由政府价格主管部门或其他有关部门按照定价权限和范围制定的价格。

[资料]《社会学概论新修》名词解释

1、实证方法:实证方法是自然科学研究使用的基本方法,这种方法认为,科学的假说必须由经验事实来检验,理论只有得到经验证据的完备支持时才可以接受。 2、社会关系:按照马克思的观点,社会关系不是指个人间的关系,而是指两种不同属性的人们之间形成的社会交往形式。 3、社会结构:是指社会的不同类属之间的稳定的关系模式。一般指社会中各群体间的关系,其中包括职能部门之间,阶级阶层之间,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稳定的关系模式。 4、社会过程:从动态的角度考察社会,宏观视野关注的是社会过程,微观上则是社会行动。社会过程并不只是在社会形态的意义上才表现出来的,在中观甚至微观层面上也可以表现出来。 5、社会行动:是指人们有意识的,注入了某种社会意义的,并与他人发生关联的行动。 1、社会:社会由人群组成,它是人们相互交往,相互作用的产物,它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的有机体。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 2、社会关系:社会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在社会中占有一定位置的社会角色之间的关系即它们之间的稳定的,合乎社会期望的相互作用的模式。 3、文化: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的和精神的成果,它包括人类创造的器物和其他物质产品,技术和知识,规范和习惯,信仰和价值等。 4、主文化、亚文化:主文化是指在一定族群中占主导或统治地位的文化,也成主流文化,相对的,亚文化是指在这一范围内处于次要地位的文化。 5、我族中心主义:指站在本民族文化的立场上,认为本民族的文化优于其他民族的文化,进而排斥和否定其他民族文化的现象。 6、文化相对主义:文化没有高低优劣之分,文化之间的差异是相对的,因此不能站在本民族文化的立场上,用本民族文化的价值观念去评判其他民族的文化。 7、文化冲突:两种文化接触是在价值观念,行为规范,行为方式方面发生相互反对的情况。 1、社会化:社会学中所讲的社会化主要是指人的社会化。人的社会化是一个人学习社会的文化,增加自己的社会性,由生物人变为社会人的过程。 2、心理断乳:心理上的断乳也称社会性断乳,指少年,青年在其成长过程中力图脱离家庭及其他方面的监护,独立自主地进入某些社会生活领域,但是他们又经验不足,从而产生的危机状况。 3、代沟:两代人之间在价值观念,行为方式之间的差异。 4、再社会化:再社会化是由于原来的社会化失败或其基本上已不适用,而重新学习社会的价值和行为规范的社会化过程。 5、个性:也称人格。是个人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6、社会个性:是一个群体的成员所共有的个性特征,是指成员个性中共同的方面。 7、民族性:一个国家的各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通过互动形成的共有的个性特征。 1、社会行动:指向他人,并以他人的符合自己预想的反映为目的的行动。 2、社会互动:也称社会相互作用或社会交往,它是人们对他人采取社会行动和对方做出反应性社会行动的过程,是发生于个人之间、群体之间、人格与群体之间的相互的社会行动的过程。 3、“镜中自我”(库利):人们都是以他人为镜来认识自己的。在社会互动中人们通过他人对自己行为的态度和反应来反观自己,认识自己,就像从镜子里发现自己那样。 4、符号:是指所有能代表人的某种意义的事物,比如语言、文字、动作、物品甚至场景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