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干病变影像诊断
脑干病变

脑干病变脑干内有第3-12对脑神经核,以及上行和下行的神经纤维传导束。
脑干病变的最大特征是交叉性瘫痪,即病灶同侧损伤平面脑神经瘫痪,对侧损伤平面以下中枢性瘫痪。
这是由于病变累及同侧的脑神经运动核或其纤维,以及未交叉的锥体束所致。
脑干被盖部病变以脑神经瘫痪明显,脑干基底部病变则以肢体瘫痪明显。
瘫痪的肢体可伴有感觉障碍。
脑干比较狭小,组织致密,病变有时损害两侧,或起自一侧而蔓延至对侧,故临床上病人有时表现为双侧神经和双侧肢体均有症状。
引起交叉性瘫痪的病变有脑干肿瘤、脑干性脑炎、脑桥出血和脑干梗死。
一、脑干肿瘤缓慢发生交叉性瘫痪且逐渐加重的病例,提示脑干肿瘤的可能。
本病可见于任何年龄,5~30岁发病者占73%,主要为神经胶质瘤,其次有血管瘤、囊肿、畸胎瘤、转移性肿瘤。
临床症状包括一般症状和局部症状两部分,前者主要体现为头痛、性格改变、情绪变化等,后者随肿瘤部位而异,早期症状及具体脑神经损害出现的先后次序有助于确定肿瘤的部位。
肿瘤常起于脑桥一侧,最早出现的症状是一侧眼球内斜,或面肌瘫痪,或面部麻木,乃由于第6或第7或第5脑神经核受损所致。
部分病人的首发症状是够音困难、喝水反呛或吞咽困难,检查可见软腭提升不佳、咽反射迟钝,提示病变起自延髓,损害第9、10脑神经运动核,此种情况曾被误诊为食管憩室或食管癌,其后病人的对侧肢体或双侧肢体逐渐无力,出现锥体束征。
瘫痪多为轻度,伴有或不伴有感觉减退。
不少病人出现眼球震颤和共济失调,这是由于脑干内与小脑联系的神经纤维也被累及。
起自中脑的的肿瘤少见,病人出现眼球向上或向下注视困难,乃因病变损害中脑的上丘或下丘所致。
脑干肿瘤并非少见,约占颅内肿瘤的15%~20%。
大多起病徐渐。
典型症状为多脑神经麻痹,运动、感觉长束和小脑联系纤维障碍,以及晚期的颅内高压症。
脑干肿瘤的诊断较难,下列几点可供参考:(1)幼年患者;(2)早期或首发症状提示脑干损害;(3)病程发展中始终有脑干损害征;(4)进行性病程,有时可暂时缓解;(5)颅内压早期病例不多(约占1/10);(6)脑脊液大多正常;如侵犯脑膜,白细胞可增多;(7)气脑造影的典型改变为中脑导水管与第四脑室呈弧形向后上衣位,脑桥池变窄;(8)CT由于组织分辨率低,加之颅后窝伪影的影响,常与脑干梗死、脑炎、脱髓鞘疾病相混,极易造成漏诊或误诊;(9)MRI对于脑干肿瘤的诊断及预后评估有较大的意义,主要表现为脑干增粗、信号异常、占位效应、基底动脉包绕征、脑积水、脑水肿等。
脑炎病毒感染的中枢神经系统影像学特征

脑炎病毒感染的中枢神经系统影像学特征作为一种具有神经毒性的病毒,脑炎病毒感染中枢神经系统后,会在影像学上呈现出特定的特征。
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影像学医生,我将在本文中详细阐述脑炎病毒感染中枢神经系统后的影像学特征。
一、感染早期在脑炎病毒感染初期,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像学表现可能并不明显。
然而,随着病毒在中枢神经系统的繁殖,影像学表现逐渐显现。
常见的早期影像学表现包括:1. 脑实质异常:病毒感染导致脑实质出现异常信号,表现为局部或弥漫性的低信号。
2. 脑膜炎症:病毒感染引起脑膜炎症,表现为脑膜增厚、强化。
3. 血管改变:病毒感染影响血管,导致血管充血、扩张,出现异常强化。
二、进展期随着病毒感染的进展,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像学特征愈发明显。
进展期的影像学表现包括:1. 脑实质病变:病毒感染导致脑实质出现大片状的低信号,病变区域可见坏死、囊变。
2. 脑积水:病毒感染引起脑室系统炎症,导致脑积水。
表现为脑室扩大,第四脑室最明显。
3. 脑膜病变:病毒感染导致脑膜增厚、强化,呈线状或环状高信号。
4. 软脑膜炎症:病毒感染引起软脑膜炎症,表现为脑表面光滑的线状强化。
5. 血管改变:病毒感染导致血管充血、扩张,出现异常强化。
6. 坏死性动脉炎:部分病例可见坏死性动脉炎,表现为血管壁增厚、管腔狭窄。
三、晚期在病毒感染的晚期,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像学表现更加严重。
晚期的影像学表现包括:1. 脑实质大片坏死:病毒感染导致大片脑实质坏死,表现为低信号。
2. 脑室扩大:病毒感染引起脑室系统炎症,导致脑室扩大,脑积水加重。
3. 脑膜增厚:病毒感染导致脑膜增厚,呈线状或环状高信号。
4. 软脑膜炎症:病毒感染引起软脑膜炎症,脑表面光滑的线状强化更加明显。
5. 血管改变:病毒感染导致血管充血、扩张,异常强化更加严重。
6. 坏死性动脉炎:部分病例可见坏死性动脉炎,血管壁增厚、管腔狭窄更加明显。
四、并发症脑炎病毒感染中枢神经系统还可引发多种并发症,影像学表现如下:1. 脑膜炎:表现为脑膜增厚、强化。
脑干梗塞的临床表现与综合影像诊断

脑干梗塞的临床表现与综合影像诊断摘要】目的为充分了解脑干梗塞的临床与综合影像表现的相关性,对100例脑干梗塞的CT、MRI表现进行系统的分析。
方法所有病例均行CT、MRI检查,少数患者行MRA检查。
结果脑干梗塞患者中具备典型交叉性麻痹者少。
桥脑梗塞则有不同特点,其中交叉性麻痹24例;四肢瘫6例;纯偏身感觉障碍8例,4例伴肢体共济失调;偏瘫并偏身感觉障碍而无明确脑神经麻痹4例。
桥脑梗塞表现的共济失调与病灶同侧,亦可为对侧。
结论诊断脑干梗塞特异性检查是MRI,可发现超急性期的脑干梗塞,阳性率达95.8%,阴性结果与MRI检查时间过早有关。
临床考虑脑干梗塞,应及早做MRI检查;CT检查明显逊色于MRI,随着MRI设备及扫描技术的发展,脑干梗塞MRI检查结果与临床呈现明显的对应性。
【关键词】脑干 CT MRI以往我们认为脑干梗塞较为少见,随着影像设备的更新,使得临床表现与影像表现进一步统一,脑干梗塞已为临床医生所熟知。
脑干包括中脑、桥脑、延髓,是颅神经核团及传导束较密集的部位,发生梗塞后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
中脑和延髓血供分别有willis环和脊前动脉沟通两侧,侧枝循环十分丰富,发生梗塞的概率较小。
桥脑由基底动脉分支—桥脑动脉供血,属于终末支,且分支很少,是脑干梗塞最常见的部位,国内报道占80.25%左右。
基底动脉及其分支的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使动脉血管管腔狭窄、闭塞,导致急性脑供血不足引起的局部脑干组织坏死。
随着CT、MRI进一步普及,脑干梗塞的临床诊断率明显提高。
但对脑干梗塞早期的临床特征及影像表现的对应性尚缺乏系统全面的分析。
我们选择2010年1月~2011年10月本院确诊的脑干梗塞100例,对比分析其临床与CT、MRI特点,主要了解临床与影像表现的相关性,现报告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脑干梗塞100例患者中,男63例,女37例。
年龄41~93岁,平均61.63岁,≥50岁者73例。
其中延髓梗塞22例,脑桥梗塞42例,中脑梗塞32例。
脑干梗死临床特征及影像学表现

C i a 2De at n fNe rlg , h is fl td Ho ptlo a g iMe ia ie st, n i g 5 0 21 Ch n h n ; . p rme to u oo y t eF rtAfi ae s i fGu n x dc lUnv ri Na n n 3 0 , ia i a y
fo M a c 0 6 t v mb r 2 0 r m r h 2 0 o No e e 01 .Re ul :B a n se i f ci n l so s we e mo t fe u n l u d i o s h n i s t s r i t m n a t e in r s r q e t f n n p n ,t e n r o yo
r d c ra i n mp o e p o n s s e u e mo t l y a d i r v r g o i . t
[ ywo d ] ri tm frt n Ciia aue; T MR Ke r s B ans e i aci ; l c l trs C ; I n o n
S ialS N Y ̄fi U Weh i HE , e ,
1De a t n f Ne r l g , e p e S Ho p t lo n x n t ,Gu n x u n t n mo s Re in . pr me to u o o y P o l s i f Do g i g Ci a y a g iZh a g Au o o u g o ,Do g i g 5 8 0 n x n 3 1 0,
21 8第8第2 0年 月 l 2 1 卷 期
影像 与介入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脑 干梗 死 临 床特 征 及 影 像 学 表 现
颅脑各病变MRI表现及诊断描述

颅脑各病变M R I表现及诊断描述(总15页)本页仅作为文档页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颅内及脊髓各病变MRI表现长T1长T2信号(T1WI呈低信号, T2WI呈高信号)AVM(属脑血管畸形):平扫:见毛线团状(或蜂窝状血管流空影),(于T1WI呈低信号(或无信号)且于T2WI上呈高信号)或(长T1长T2信号),无明显占位征象,与血管(大脑前或中或后动脉)关系密切,边界欠清晰,形态欠规则,团块状边缘于FLAIR呈高信号。
MRA:见供血动脉、异常血管团、引流静脉及静脉窦。
椎管内血管畸形:平扫:双侧上颈段脊髓增粗,内部可见排列紊乱异常流空血管团。
由双侧椎动脉颅内、颅外分支供血。
增强扫描:畸形血管团明显强化,清晰显示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
星形细胞瘤Ⅰ、Ⅱ级:平扫:见片状(于T1WI呈低信号(或无信号)且于T2WI上呈高信号)或(长T1长T2信号),(Ⅰ级周边见片状稍长T1稍长T2信号、Ⅱ级周边见片状长T1长T2信号),(Ⅰ级未见明显占位征象;Ⅱ级轻度占位征象,周围组织见稍受压)。
诊断要点:1)肿瘤直接造成的信号强度及占位征象。
2)Ⅰ、Ⅱ级坏死囊变少,占位效应轻,强化程度低。
3)Ⅲ、Ⅳ级信号多不均匀,占位效应重,强化明显。
4)小脑星形细胞瘤,多位于小脑半球,囊肿有瘤,瘤中有囊,坏死囊变多见,占位效应重,强化明显。
(分级主要依据累及范围,形态,钙化、坏死程度,占位效应,主要根据DWI扩散程度)。
少突胶质细胞瘤:平扫:见片状异常信号灶,于T1WI呈低信号, T2WI上呈高信号,边界清晰,形态规则,周边见小片状长T1长T2信号,轻度占位效应(Ⅰ级)、占位征象重(Ⅱ级)。
增强扫描:明显强化。
诊断要点:1)多发于幕上半球。
2)钙化少,水肿重,囊变,出血,强化明显。
3)多见于成年人。
鉴别:星形、钙化性脑膜瘤、室管膜瘤、钙化性AVM、海绵状血管瘤、结核球。
脑干脑炎临床表现

脑干脑炎临床表现,针对脑干脑炎临床表现这个问题做如下介绍:1.症状(1)发病前1个月常有感染史,以上呼吸道感染最多,其次是腹泻、口唇疱疹。
(2)多数急性起病,2周内达高峰,少数呈亚急性经过,2~4周达高峰。
(3)临床分期:①先兆期:全身不适、低热、头痛,少数伴呕吐。
②进展期:出现脑干损害症状,呈进行性加重,脑干病变向上、下扩展。
③高峰期:脑干损害征达最严重程度。
④恢复期:脑干损害征多在2~3周内逐渐改变,在恢复后期可出现锥体外系等症状,持续2周或更长时间才消失。
2.体症周围性脑神经损害:脑干一侧或两侧脑神经核受损所致,最易受损的脑神经依次为展神经、面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动眼神经、三叉神经、滑车神经、舌下神经、听神经和副神经;出现瘫痪;偏身感觉障碍;共济失调;眼球震颤;注视麻痹;霍纳征。
是指发生于脑干的炎症,病因和发病机制多不明确,可能为病毒感染或炎性脱髓鞘。
临床特点包括:常有前驱感染史,急性或亚急性起病,主要表现为多颅神经损害、共济失调、长束征、意识障碍。
小儿报道较少,而以心血管表现为临床特点的小儿脑干脑炎更为少见。
简介脑干脑炎是发生于脑干的炎性脱髓鞘病变,临床上不多见,它转化为多发性硬化的几率为30%-50%,多留有后遗症。
本病的特点为:多发于青壮年;常为急性或亚急性发病,并进行性加重;发病前约有半数有上呼吸道或肠道感染史,临床表现有一侧或两侧脑干受累的症状或体征;脑脊液改变较少。
常有前驱感染史,急性或亚急性起病,主要表现为多颅神经损害、共济失调、长束征、意识障碍。
小儿报道较少,而以心血管表现为临床特点的小儿脑干脑炎更为少见。
临床表现脑干脑炎病症的严重程度,差别很大,轻度脑炎的症状跟任何病毒感染相脑干脑炎同:头痛、发热、体力衰弱、没有食欲。
较严重的脑干脑炎症状,是脑的功能受到明显的影响,造成心烦气躁、不安及嗜睡,最严重的症状是臂部或腿部肌肉无力,双重视觉(复视)言及听觉困难,有些病例的嗜睡现象,会转变为昏迷不醒。
神外专科复习题(含参考答案)

神外专科复习题(含参考答案)一、单选题(共99题,每题1分,共99分)1.关于动脉瘤的说法错误的是( )A、是由于局部血管异常改变产生的脑血管瘤样突起B、其主要症状多由于动脉痉挛引起C、发病原因是感染、创伤,肿瘤D、出血的相关因素:如与动脉瘤直径大小呈负相关正确答案:B2.颅盖骨由内外骨板及中央一层骨松质即 ( )构成A、骨膜B、板障C、肌突D、骨髓正确答案:B3. 颅底骨折判断有脑脊液漏,将标本滴于纱布或吸水纸上可见:( )A、血迹内有月晕样浅红色浸渍圈B、血迹内有月晕样深红色浸渍圈C、血迹外有月晕样浅红色浸渍圈D、血迹外有月晕样深红色浸渍圈正确答案:C4.为预防椎管内肿瘤术后病人出现脊髓压迫症,则以下护理措施错误的是( )A、仔细观察术后伤口情况,若发现渗液、渗血过多,通知医生换药B、耐心倾听病人主诉,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通知医生C、对于疼痛剧烈的病人要注意观察,及时给予止痛药,并评估止痛效果D、定时给予轴式翻身,动作要轻柔正确答案:C5.下面不属于帕金森氏病的主要临床表现是( )A、僵直B、运动减少C、头晕头痛D、静止性震颤正确答案:C6.以下属于癫痫的部分性发作类型的是( )A、失张力发作B、失神发作C、阵挛发作D、肌阵挛发作正确答案:C7.肢体能做克服地心引力的随意运动,是指肌力( )A、Ⅱ级B、Ⅳ级C、Ⅰ级D、Ⅲ级正确答案:D8.硬膜外血肿的特点是( )A、中间清醒期B、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C、持续性昏迷D、昏迷正确答案:A9.小儿脑损伤后,临床体征较重,一般症状常表现为( )A、偏瘫、失语B、头痛、头昏、进行性意识障碍C、口唇面色苍白,脉搏增快,血压降低,呕吐D、呼吸不规则,嗜睡,意识模糊,癫痫正确答案:D10.意识迟钝,反复呼唤偶尔能应,但不能正确回答问题,对强烈疼痛刺激有逃避动作,深浅反射存在叫做( )A、嗜睡B、轻度昏迷C、朦胧D、中度昏迷正确答案:B11.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丘脑下部,靠前区域为 ( )A、散热中枢B、产热中枢正确答案:A12.体温调节中枢位于 ( )A、丘脑上部B、丘脑下部C、丘脑前部D、丘脑后部正确答案:B13.动眼神经位于( )B、运动神经C、混合神经D、以上都不是正确答案:B14.语言运动区位于( )A、颞下回B、优势半球的额下回后1/3C、额中回后部D、颞上回前部正确答案:B15.关于脑脓肿,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颅内压增高症状明显B、脑脊液检查蛋白含量多数减少C、化脓性细菌侵入D、可引起全身感染症状正确答案:B16.颅内压増高导致视神经乳头水肿时,表现为( )A、早期视力障碍B、晚期视力障碍C、双颞侧偏盲D、始终不出现视力障碍正确答案:A17.颅后窝位置最低,前界是 ( )A、枕骨大孔B、枕横沟C、乙状沟D、岩骨嵴正确答案:D18.脑的表面有三层被膜,由外向内依次是 ( )A、硬脑膜,蛛网膜, 软脑膜B、软脑膜,硬脑膜,蛛网膜C、软脑膜,蛛网膜,硬脑膜D、硬脑膜,软脑膜, 蛛网膜,正确答案:A19.蝶鞍两侧是 ( )A、外展神经B、海绵窦D、动眼神经正确答案:B20.左侧小脑幕裂孔疝的典型临床表现( )A、昏迷,左侧瞳孔散大,左侧肢体瘫痪B、昏迷,左侧瞳孔散大,右侧肢体瘫痪C、昏迷,右侧瞳孔散大,右侧肢体瘫痪D、昏迷,双侧瞳孔散大,四肢瘫痪E、昏迷,右侧瞳孔散大,左侧肢体瘫痪正确答案:B2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长期服用抗癫痫药物,应按时按量服药,不能私自停药、换药、减量;B、服用抗癫痫药物期间,如临时使用其它药物可以一并口服;C、尼莫通的作用为扩张脑血管,改善脑供血;D、尼莫通主要用于预防脑血管痉挛及治疗急性缺血正确答案:B22.物理降温中的冰袋降温属于 ( )A、蒸发散热B、传导散热C、辐射散热D、对流散热正确答案:B23.硬脑膜的血管主要来自上颌动脉发出的 ( )A、脑膜中动脉B、脑膜前动脉C、脑膜后动脉D、椎动脉正确答案:A24.以下哪种情况观察到瞳孔缩小( )A、阿托品中毒B、吗啡C、脑疝D、颅内出血正确答案:B25.以下不属于高压氧治疗的适应症的是( )A、急性脑水肿B、窒息C、外伤合并气胸未处理者D、颅脑外伤及伤后脑功能障碍正确答案:C26.颅脑外伤后,腰椎穿刺的禁忌症是( )A、脑膜刺激征明显B、临床诊断为脑挫裂伤C、脑震荡后头痛加重D、昏迷加深,一侧瞳孔散大,血压升高脉搏徐缓者。
脑干的解剖及临床综合征(1)

2024/7/19
脑神经核
在生物进化过程中,脑神经的纤维成分分化的相当精细 复杂,其含有7种不同性质的纤维,脑干内也随之出现与 其相应的7种脑神经核团。
2024/7/19
脑神经核
1. 躯体运动性核(柱):支配舌肌、眼球外肌 2. 一般内脏运动性核(柱):支配平滑肌、心肌和腺体 3. 特殊内脏运动性核(柱):支配由鳃弓演化的骨骼肌,如咀肌、面肌、 咽喉肌等 4. 一般内脏感觉性核(柱):接受心血管和内脏器官的感觉纤维 5. 特殊内脏感觉性核(柱):接受味觉纤维 6. 一般躯体感觉性核(柱):接受头面部皮肤、口、鼻腔粘膜、角膜等 的感觉纤维 7. 特殊躯体感觉性核(柱):接受内耳听觉和平衡觉的纤维
脑干内部结构的特点 灰白质配布没有脊髓有规则 灰质柱断裂成一个一个的核团 网状结构发达
2024/7/19
脑干的灰质
脑干灰质的核团,根据其纤维联系及功能,可 分为3类:
➢ 脑神经核:与第3~12对脑神经发生联系 ➢ 中继核:经过脑干的上、下行纤维束在此进行中继
换元 ➢ 网状核:位于脑干网状结构中
2024/7/19
内侧丘系
薄束核与楔束核发出的纤维在中央管腹侧交叉称为 内侧丘系交叉,折向上行为内侧丘系
内侧丘系传递对侧躯体、肢体本体感觉和精细感觉
2024/7/19
2024/7/19
脊髓丘系
来自脊髓后角的脊髓丘脑束在脑干内上行构成脊髓 丘系的主要成份
传递对侧躯干、肢体的痛、温觉和粗略触压觉
2024/7/19
脑桥综合征
三.脑桥被盖部综合征(Raymond-Cestan综合征) 病变部位:前庭、展、面神经核;小脑结合臂;
内侧纵束、脊丘束、 内侧丘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1W
T2W
脑 干 腔 梗
桥脑腔梗
桥脑梗塞
(二)脑干出血
CT表现:
◆超急性期(4-6h):小于4h略高密度,CT值约 55Hu,4h之后密度增高,CT 值可高达90Hu ◆急性期(7-72h):高密度,CT值约90Hu ◆亚急性期(4d-3w):密度从周边开始逐渐降低 血肿直径<2cm,19d左右变成等密度 血肿直径>2cm,4-6w左右变成等密度 ◆慢性期(3w):囊性或低密度软化灶,20%的小 血肿可吸收消失
CT表现
◆超急性期(﹤24h):阴性 ◆急性期
(2~6d):低密度 (﹥42d):脑脊液样密度
◆亚急性期或吸收期(7~42d):低密度 ◆慢性期
MRI表现
◆脑实质内小片状或条状异常信号, T1W上呈低信号, T2W上呈高信号 ◆早期边界模糊,晚期边界清楚锐利 ◆ 周围无水肿,无占位效应
亚急性期梗塞
T1W
T1W C+
T1W C+
T2W
间变性星形细胞瘤
◆ T1W低信号,边界清 ◆ T2W等信号,灶周可见高信号环 ◆ 增强后环形强化 ◆ 瘤周多见中度水肿 ◆ 占位效应多明显
转 移 瘤
◆ CT表现 平扫多等或高密度,增强后明显结节状或 环形强化 ◆ MRI表现 T1W低信号,T2W高信号,信号可不均匀, 增强后明显结节状或环形强化
脑干区常见病变 影像表现
脑干区常见病变
◆脑干病变
梗塞、出血、损伤、肿瘤、炎症、代谢性疾病
◆脑干外病变
听神经瘤、脑膜瘤、表皮样囊肿、颅咽管瘤
脑干影像解剖
◆颅脑分为端脑、间脑、中脑、脑桥、 延髓及小脑 ◆中脑、脑桥及延髓合称脑干 ◆延髓向下经枕骨大孔与脊髓相连
正常CT表现
正常MRI表现
(一)脑干梗塞
M 27Y ,病灶位于延髓后方,T1WI 呈略低信号,T2WI 呈高信号。
脑 干 外 病 变
◆桥小脑角区肿瘤最常见为听神经瘤,约
占该区肿瘤的3/4 ◆其次脑膜瘤、表皮样囊肿、颅咽管瘤
听神经瘤
CT平扫略低密度,MRI检查T1W低信号,T2W高信号
脑 膜 瘤
表皮样囊肿
T1W低信号,T2W高信号,周 围可见钙化,增强后多数囊壁 和囊内容物均无强化
髓母细胞 瘤
颅 咽 管 瘤
谢谢!
急性期出血
MRI表现
◆超急性期:血肿成分主要为氧合血红蛋白, T1W上呈等信号或略高信号; T2W呈高信号,血肿分层不明显。 ◆急性期:血肿内去氧血红蛋白增加,有顺磁 性,T1W血肿仍呈等信号,周围见 低信号水肿带;T2W血肿中央为低 信号,周围呈带状高信号 。
◆亚急性期:去氧血红蛋白演变成高铁血 红蛋白(有很强的顺磁性),同时红细 胞开始溶解,周围有含铁血黄素沉积环, 故此期血肿表现复杂,等信号的核心层,高信号的核外
层,等或低信号的周围带;T2W低信号的核心 层,高信号的核外层,和高信号的周围带,有 时在后两者之间可见一薄层的低信号。 慢性早期:红细胞溶解,去氧血红蛋白全部 氧化为高铁血红蛋白,血肿呈短 T1,长T2的信号特点 慢性期:血肿完全吸收,形成类似于脑脊液 的囊腔,表现为T1W低信号; T2W为高信号
桥脑区脑出血
桥脑出血慢性出血期
桥 脑 出 血
(三)损伤
◆通常与旋转有关,损伤重
(四)肿瘤
◆ 90%以上为胶质瘤,多呈纵形弥漫生长。 局限性星形细胞瘤 间变性星形细胞瘤 ◆ 年长者需要除外转移瘤
局限性星形细胞肿瘤
◆ T1W低信号,信号均匀,边界清楚 ◆ T2W高信号,信号均匀 ◆ 增强后多无或轻度强化,少数中度强化 ◆ 无水肿或轻度水肿 ◆ 占位效应较轻
C-
C+
(五)炎症
MRI表现:T1W低信号 T2W高信号 增强后强化
(六)脑白质病——多发性硬化
MRI表现
◆ ◆ ◆ ◆ 典型表现呈“斜面状”或“靶状” T1W多发低信号 T2W多发高信号 PDWI上病灶数量及范围显示较多
多发性硬化
M 27Y ,病灶位于延髓后方,T1WI 呈略低信号,T2WI 呈高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