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酸染色的原理
抗酸染色的原理

抗酸染色的原理抗酸染色是一种常用的生物学实验技术,它主要用于细胞和组织的染色,以便观察细胞结构和功能。
抗酸染色的原理是利用染色剂对细胞或组织中的特定结构或成分进行染色,从而使这些结构或成分在显微镜下呈现出不同的颜色或形态。
本文将从染色剂的选择、染色原理和影响因素等方面对抗酸染色的原理进行介绍。
首先,抗酸染色的选择取决于所要观察的细胞或组织的特性。
一般来说,常用的抗酸染色染色剂包括伊红、伊红-甲苯酚蓝、伊红-伊红胶、伊红-甲苯酚蓝-伊红胶等。
这些染色剂在染色过程中能够与细胞或组织中的特定成分结合,从而呈现出不同的颜色或形态。
例如,伊红主要染色细胞核和胞质,而甲苯酚蓝则主要染色细胞质和胞质器。
其次,抗酸染色的原理是利用染色剂与细胞或组织中的特定成分发生化学反应,形成着色物质,从而使这些成分在显微镜下呈现出不同的颜色或形态。
具体来说,染色剂能够与细胞或组织中的亲酸性成分结合,形成盐类或络合物,这些盐类或络合物在显微镜下呈现出不同的颜色或形态,从而实现对细胞或组织的染色。
最后,抗酸染色的效果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染色剂的选择、染色时间、染色温度、染色溶液的浓度等。
正确选择染色剂、控制染色时间和温度、调节染色溶液的浓度等都能够影响抗酸染色的效果。
因此,在进行抗酸染色实验时,需要根据具体的实验要求和样本特性,合理选择染色剂和控制染色条件,以获得理想的染色效果。
总之,抗酸染色是一种常用的生物学实验技术,它通过染色剂与细胞或组织中的特定成分发生化学反应,从而使这些成分在显微镜下呈现出不同的颜色或形态。
正确选择染色剂、控制染色条件能够影响抗酸染色的效果。
希望本文的介绍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抗酸染色的原理,从而更好地应用于实验中。
抗酸染色原理

抗酸染色原理
抗酸染色原理是一种常用的染色技术,用于在组织切片中展示特定的细胞结构或化学组分。
它的原理是利用抗体与特定抗原之间的特异性结合来显示目标物质的位置和分布。
抗酸染色的步骤通常包括固定、脱水、透明化、切片、脱脂、水洗和抗原修复等。
其中,重点在于抗原修复和抗体染色步骤。
抗原修复是为了恢复组织中抗原的原始构象,以增加抗体与抗原之间的结合能力。
常用的抗原修复方法包括热处理、酶解和酸性条件下的退化等。
在酸性条件下进行抗原修复时,可以使用酸性缓冲液将切片浸泡一段时间,使组织成分适应酸性环境,提高染色的效果。
在抗体染色步骤中,一般会使用特异性的一抗和荧光标记的二抗。
一抗是针对目标抗原的抗体,可以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或免疫荧光等方法获得。
荧光标记的二抗则可以与一抗结合生成荧光信号,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
在整个抗酸染色过程中,需要注意控制各个步骤的时间和条件,以确保最佳的染色效果。
同时,还需进行对照实验,即使用非特异性抗体替代一抗来进行染色,以排除非特异结合造成的假阳性结果。
总的来说,抗酸染色原理基于抗体与抗原间的特异性结合,通过合适的步骤和条件来展示特定细胞结构或分子组分。
这一技
术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研究和临床诊断中,为我们提供了更多了解组织和细胞功能的信息。
抗酸染色检查的原理和方法

抗酸染色检查的原理和方法
抗酸染色检查是一种用于检测酸杆菌的方法,特别用于检测结核杆菌。
它的原理是利用染色剂对细菌细胞壁中的酸性成分进行染色,通过显微镜观察染色后的细菌来进行检测。
具体方法包括:
1. 准备标本:收集待检的样本,如痰液、尿液等,可选择直接或间接涂片法。
2. 固定染色:将标本制成涂片,然后固定在加热后的玻璃片上,通常使用95%乙醇、甲醛等固定剂进行固定。
3. 染色处理:将固定后的标本涂片进行染色处理。
通常使用的抗酸染色法有神经酸染色法、济南中国红染色法和抗酸染色法等。
4. 洗涤:将染色后的标本涂片用清水洗涤,以去除多余染色剂。
5. 干燥:将洗涤后的标本涂片在空气中自然晾干。
6. 观察:将干燥的标本涂片放置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通过放大镜放大视野,并使用油浸镜头进行观察,寻找染色后细菌的存在。
通过观察染色后的细菌形态和染色情况,可以确定是否存在酸杆菌或结核杆菌等细菌。
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检测出结核病等疾病的感染。
抗酸染色法实验报告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抗酸染色法实验报告篇一:抗酸染色法抗酸染色法目录1简介2抗酸染色的原理3抗酸染色一般步骤?1)初染?2)脱色?3)复染4抗酸染色的染液配制简介编辑抗酸染色法acid-faststainingmethod1882年由埃利希(F.ehrlich)首创并经F.齐尔(Ziehl)改进而创造出的细菌染色法。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为对结核菌的齐尔-尼尔森(Ziehl-neelsen)染色法和齐尔-加贝特(Ziehl-gabbet)染色法。
用石炭酸复红染色后,用盐酸乙醇分色,再用美蓝进行对比染色,即不再脱色而呈现石炭酸复红的红色。
抗酸染色的原理编辑分枝杆菌的细胞壁内含有大量的脂质,包围在肽聚糖的外面,所以分枝杆菌一般不易着色,要经过加热和延长染色时间来促使其着色。
但分枝杆菌中的分枝菌酸与染料结合后,就很难被酸性脱色剂脱色,故名抗酸染色。
齐-尼氏抗酸染色法是在加热条件下使分枝菌酸与石炭酸复红牢固结合成复合物,用盐酸酒精处理也不脱色。
当再加碱性美兰复染后,分枝杆菌仍然为红色,而其他细菌及背景中的物质为蓝色。
抗酸染色一般步骤编辑1)初染用玻片夹夹持涂片标本,滴加石炭酸复红2-3滴,在火焰高处徐徐加热,切勿沸腾,出现蒸汽即暂时离开,若染液蒸发减少,应再加染液,以免干涸,加热3-5分钟,待标本冷却后用水冲洗。
2)脱色3%盐酸酒精脱色30秒~1分钟;用水冲洗。
3)复染用碱性美兰溶液复染1分钟,水洗,用吸水纸吸干后用油镜观察。
抗酸染色的染液配制编辑1、石炭酸复红碱性复红酒精饱和溶液10mL5%石炭酸90mL2、3%盐酸酒精浓盐酸3mL95%酒精97mL3、吕氏美兰液美兰酒精饱和液30mL氢氧化钾(1:10000)100mL篇二:实验二十四抗酸染色-jpkchnadlcn课程名称:微生物学检验技术授课专业:医学检验学时:2学时实验十七结核杆菌检验(m.TuberculosisTest)一、实验目的⒈掌握结核杆菌的菌落特征,镜下形态、染色特性⒉掌握抗酸染色的原理、操作步骤,结果报告二、实验器材与试剂⒈菌种:bcg⒉试剂:抗酸染液⒊其他:三脚架、铁片、木夹子等三、实验内容㈠微生物学诊断⒈标本采取根据病灶器官取材,包括痰,尿,脑脊液,粪便等。
细菌抗酸染色

抗酸染色操作过程
取痰液→ 涂片(略厚)→干燥→固定 取痰液→ 涂片(略厚) 干燥→ 石炭酸复红加温染色3 石炭酸复红加温染色3~5min后,水洗 后 盐酸酒精脱色约1min 1min~ 用3%盐酸酒精脱色约1min~2min,脱色时 , 轻摇玻片,直到涂片颜色脱去为止, 轻摇玻片,直到涂片颜色脱去为止,水洗 用碱性美蓝复染1min 1min→ 用碱性美蓝复染1min→水洗 印干 → 镜检
细菌抗酸染色
学习目标
了解细菌抗酸染色的原理 了解细菌抗酸染色的临床意义 掌握细菌抗酸染色的操作方法 掌握正确观察细菌抗酸染色结果
细菌抗酸染色法
原理:分枝杆菌的细胞壁内含有大量的脂质, 原理:分枝杆菌的细胞壁内含有大量的脂质, 主要是分枝菌酸, 主要是分枝菌酸,要经过加热和延长染色时 间来促使其着色, 间来促使其着色,分枝杆菌中的分枝菌酸与 染料结合后,就很难被酸性脱色剂脱色, 染料结合后,就很难被酸性脱色剂脱色,故 名抗酸染色 应用: 应用:结核病检测 实验材料:结核病人的痰液标本、石炭酸复 实验材料:结核病人的痰液标本、 红染液、 盐酸酒精、碱性美兰染液、 红染液、3%盐酸酒精、碱性美兰染液、滤 纸片、载玻片、 纸片、载玻
南阳医专欢迎您! 南阳医专欢迎您!
注意事项
1、无菌操作 、 2、涂片厚度要适中 、 3、固定 、 4、冲洗 、 5、染色时间 、 6、初染加热的温度,勿沸腾 、初染加热的温度,
抗酸染色结果
结核杆菌染成红色,细长、 结核杆菌染成红色,细长、直的或微弯曲 杆菌 标本的其余部分及非抗酸性细菌染成蓝色 必须逐一观察各个视野, 必须逐一观察各个视野,直到整个涂片找 不到结核杆菌时,方可报告“ 不到结核杆菌时,方可报告“未找到结核 杆菌” 杆菌”。
抗酸染色原理

抗酸染色原理抗酸染色是一种常用的组织学染色技术,它可以用于观察细胞和组织的形态结构,为病理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抗酸染色的原理是利用染色剂与细胞或组织中的特定结构发生化学反应,从而使其显现出不同的颜色或形态。
下面将详细介绍抗酸染色的原理及其应用。
首先,抗酸染色的原理是基于染色剂与细胞或组织中的特定结构发生特异性反应。
在抗酸染色过程中,通常会使用一种叫做抗酸染剂的化学物质,它可以与目标结构中的特定成分结合,形成可见的染色产物。
这种染色产物可以在显微镜下观察到,从而帮助科研人员或医生对细胞或组织进行分析和诊断。
其次,抗酸染色的原理还涉及到染色剂的选择和特异性。
不同的抗酸染剂对不同的细胞或组织结构具有特异性,这就要求在染色过程中选择合适的染色剂,以确保染色的准确性和特异性。
一般来说,抗酸染色会选择对目标结构有亲和力的染色剂,这样才能在显微镜下清晰地观察到目标结构的形态和分布。
此外,抗酸染色的原理还与染色剂与细胞或组织中的化学成分发生的化学反应有关。
在抗酸染色过程中,染色剂会与细胞或组织中的特定化学成分发生化学反应,形成可见的染色产物。
这种化学反应的特异性和稳定性是抗酸染色能够准确显示细胞或组织结构的重要原因。
总的来说,抗酸染色是一种重要的组织学染色技术,其原理是利用染色剂与细胞或组织中的特定结构发生化学反应,从而使其显现出不同的颜色或形态。
这种技术在医学诊断、科研实验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为人们深入了解细胞和组织的结构和功能提供了重要手段。
在实际应用中,科研人员和医生需要根据具体的研究或诊断目的选择合适的抗酸染剂和染色方法,以确保染色的准确性和特异性。
同时,对抗酸染色的原理和技术有深入的理解,也有助于更好地掌握这一重要技术,为科研和临床工作提供更加可靠的数据和依据。
抗酸染色的原理和应用将继续为生命科学领域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
抗酸染色原理

抗酸染色原理抗酸染色是一种常见的生物组织学技术,广泛应用于医学、生物学、动物学等领域。
它的原理是利用酸性染料与切片中的细胞组织相互作用,并通过特定的处理过程来使染料显色。
本文将介绍抗酸染色的原理、应用及技术流程等方面。
一、抗酸染色的原理抗酸染色的原理是利用酸性染料与细胞中不同的生物化学结构发生反应。
在酸性条件下,酸性染料带有负电荷,能够结合细胞质中的阳离子,如核蛋白、粘多糖等。
这些阳离子结合后,染料被固定在细胞质中,从而形成可见的色彩。
一般来说,抗酸染色会选择一些带有芳香环结构的染料,如苏木精、伊红等,它们能够与细胞核及其他结构中的核酸、蛋白质等有机物结合,从而显色效果更为明显。
二、抗酸染色的应用抗酸染色在医学、生物学及动物学等领域中有广泛应用。
其中,它在组织学领域应用最广泛。
在组织切片染色中,抗酸染色被用于显示特定的细胞和组织结构,如细胞核、细胞膜、细胞质等。
通过观察染色后的组织切片,可以更好地了解细胞内各种结构的分布和形态,进而推断细胞的生理、病理过程。
因此,在组织学研究中,抗酸染色技术是必不可少的。
除此之外,抗酸染色还可以用于检测肿瘤、感染、免疫反应等病理过程中的细胞或病原体。
比如,在肿瘤组织切片染色中,淋巴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的染色可以帮助诊断和分级恶性淋巴瘤。
在感染组织切片染色中,抗酸染色可以检测到结核菌和分枝杆菌等病原体。
在免疫反应研究中,抗酸染色技术也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三、抗酸染色技术流程抗酸染色技术流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取得组织样本组织样本可以是活体组织、死亡组织或培养细胞等。
对于取得的组织样本,需要进行必要的处理,如切片、固定、包埋等,以便后续处理。
2. 染色在抗酸染色中,主要选择苏木精、伊红等抗酸性染料。
通常先将切片置于染液中浸泡一定时间,使染料渗入组织样本内部,然后进行洗涤,以去除多余的染料。
洗涤后,还可以进行酸性解剖和再次染色等操作,以增强显色效果。
3. 脱水、清洁与封片通过脱水、透明化和封片等步骤,可以将染色后的切片制成玻璃片,并用石蜡或树脂等物质固定切片。
抗酸染色的原理

抗酸染色的原理抗酸染色是一种常用的生物学实验技术,它可以帮助科研人员观察细胞和组织的结构、形态和功能。
在细胞生物学、组织学和病理学等领域,抗酸染色技术被广泛应用,为科学研究和临床诊断提供了重要的帮助。
那么,抗酸染色的原理是什么呢?抗酸染色的原理主要是利用染料与待染物质之间的亲和作用,通过特定的染色方法将染料牢固地沉积在待染物质上,从而使待染物质呈现出所需的颜色和形态。
具体来说,抗酸染色的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染料的选择非常重要。
在抗酸染色中,常用的染料有伊红、伊红B、甲苯紫等。
这些染料具有一定的亲和力,可以与待染物质结合并形成稳定的染色复合物。
染料的选择要根据待染物质的性质和要求进行,以确保染色效果的准确和可靠。
其次,抗酸染色需要进行前处理。
在进行染色之前,待染物质通常需要进行一定的前处理,以增强染料与其结合的能力。
比如,对于细胞和组织切片,通常需要进行脱水、脱脂、脱水、脱蜡等处理,以去除其中的水分和脂质,使染料能够充分渗透并与待染物质结合。
再次,抗酸染色需要进行染色操作。
染色操作是整个抗酸染色过程中最关键的一步。
在染色操作中,需要将染料溶液均匀地滴在待染物质上,然后进行恒温染色、洗涤和脱水等步骤,最终形成清晰、明亮的染色结果。
最后,抗酸染色需要进行结果观察和分析。
在染色完成后,需要对染色结果进行观察和分析,以确认染色效果是否符合要求。
观察和分析的方法包括显微镜观察、图像采集、颜色分析等,以确保染色结果的准确和可靠。
总的来说,抗酸染色的原理是通过染料与待染物质之间的亲和作用,将染料牢固地沉积在待染物质上,从而实现对待染物质的染色。
抗酸染色技术在生物学实验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对于细胞和组织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理解抗酸染色的原理,科研人员可以更好地掌握这一技术,为科学研究和临床诊断提供更可靠的数据和结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八章分枝杆菌属与放线菌
一、名词解释
1.抗酸杆菌2.索状因子3.旧结核菌素4.传染性免疫5.卡介苗(BCG) 6.硫磺样颗粒
二、填空题
l、分枝杆菌种类较多,将其分为三类①——、②——、③——。
2、结核分枝杆菌常用——染色,呈——色。
3、对人有致病性的结核分枝杆菌主要有——和——。
4、分离培养结核分枝杆菌常用——培养基,形成菌落需——时间。
5、结核分枝杆菌对干燥——、——和——抵抗力较强。
6、结核分枝杆菌对湿热较敏感,在液体中加热——℃——min即可被杀死。
7、卡介苗是用——制备而成的——疫苗。
8、卡介苗接种对象主要是——和——。
9、结核杆菌可发生——、——、——、——和——等变异。
10、结核杆菌感染分——和——。
11、结核杆菌生长——,一般需——周形成肉眼可见菌落。
12、结核病的治疗原则①——和——;②——、——。
13、麻风杆菌主要侵犯——和——,少数病例可累及——和——。
14、麻风分——和——两个型及——和——两大类,其传染性最强的是——型。
15、结核菌素试验常规取OT——个单位注射于前臂屈侧皮内——小时观察结果,如局部出现红肿结大于——mm者为阳性。
16、调查人群对结核有无免疫力,可用——试验,其原理是——,阴性结果一般说明机体——,无免疫力者应接种——。
17、放线菌属中的主要致病菌是。
18、放线菌为革兰染色——、——抗酸染色——的细长分枝状菌。
19、放线菌与真菌的根本区别是前者属于——型微生物,后者属于——型微生物。
20、衣氏放线菌存在于正常人的——,属正常菌群,引起的感染属——感染。
2l、诊断放线菌病的简便方法是在病变部位取脓汁查找——,其压片在显微镜下呈状。
——
22、放线菌在组织中形成的菌落被称为——。
三、最佳选择题
1、下列细菌中繁殖速度最慢的是( )
A.大肠埃希菌B.A群链球菌C.肺炎链球菌
D.结核分枝杆菌E.脑膜炎奈氏球菌
2、在液体培养基中形成菌膜生长的细菌是( )
A.变形杆菌B.葡萄球菌C.肉毒梭菌D.结核杆菌E.产气荚膜杆菌
3、与结核分枝杆菌抗酸性有关的成分是( )
A.磷脂B.蜡脂D C.分枝菌酸D.索状因子E.硫酸脑苷脂
4、不以内毒素或外毒素为致病物质的细菌是( )
A.绿脓杆菌B.炭疽杆菌C布氏杆菌D.白喉棒状杆菌E.结核分枝杆菌
5、卡介苗是( )
A.经甲醛处理后的人型结核分枝杆菌
B.发生了抗原变异的人型结核分枝杆菌
C.发生了抗原变异的减毒牛型结核分枝杆菌
D.保持免疫原性的减毒牛型结核分枝杆菌
E.保持免疫原性的减毒人型结核分枝杆菌
6、卡介苗的接种对象主要是( )
A.年老体弱者B.结核性脑膜炎患者C.结核菌素试验阳性者
D.新生儿和结核菌素试验阴性的儿童
E.严重结核病人,结核菌素试验阴性患者
7、从痰中检出具有临床诊断意义的细菌是( )
A.脑膜炎奈氏菌B.表皮葡萄球菌C.结核分枝杆菌
D.金黄色葡萄球菌E.甲型溶血性链球菌
8、目前尚不能人工培养的细菌是( )
A.结核杆菌B.麻风杆菌C.破伤风杆菌D.产气荚膜杆菌E.白喉杆菌
9、关于OT试验,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
A.阳性者,正患结核B.阴性者,无结核杆菌感染C.阴性者均应接种卡介苗D.阳性者,对结核杆菌有免疫力,细胞免疫功能正常
E.阴性者,对结核杆菌有免疫力
10、下述结核杆菌的特性哪项是错误的( )
A.专性需氧B.营养要求高C.生长缓慢
D.抗酸染色阳性E.有毒菌株的菌落为光滑型
11、关于麻风菌素试验,下述哪项是错误的( )
A.对麻风有诊断意义B.对麻风无诊断意义C.可用于麻风分型
D.与结核杆菌有交叉反应E.可判断机体对麻风的免疫力
12、对放线菌叙述错误的是( )
A.革兰阳性,非抗酸阳性菌B.为条件致病菌,引起内源性感染
C.临床特点为形成慢性肉芽肿并伴瘘管形成
D.诊断可取分泌物查找硫磺样颗粒压片镜检
E.病后可产生特异性抗体抵抗再感染
13、放线菌和结核杆菌的区别是( )
A.革兰染色阳性B.抗酸染色阴性C菌体细长有分枝
D.菌落为R型E.对抗生素敏感
14、放线菌引起的化脓性感染其脓液特征是( )
A.粘稠,呈金黄色B.稀薄,呈血水样C.稀薄,呈蓝绿色
D.稀薄,呈暗黑色E.可见到硫磺样颗粒
15、衣氏放线菌引起的感染类型属于( )
A.急性感染B.隐性感染C.外源性感染D.内源性感染E.接触感染
四、问答题
1、简述抗酸染色方法。
2、简述结核分枝杆菌类脂的成份致病中的作用。
3、简述结核菌素试验的原理及结果分析。
4、简述结核菌素试验的实际应用。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抗酸杆菌;抗酸杆菌的主要特点是细胞壁含有大量类脂,一般不易着色,但经过加
温或延长染色时间,着色后能抵抗酸性乙醇的脱色,故得名。
又因此类细菌的形态是细长微弯的杆状,有分枝生长的趋势,故又称分枝杆菌。
如结核分枝杆菌、麻风分枝杆菌等。
2、索状因子:是分枝菌酸与海藻糖结合的一种糖脂,因能使结核分枝杆菌在液体培养基中相连成索状而得名。
有毒菌株产生索状因子,它具有破坏线粒体膜及酶类,抑制粒细胞游走,引起慢性肉芽肿等作用。
3、旧结核菌素OT:是结核分枝杆菌在甘油肉汤中的培养物经加热浓缩的滤液,其主要成分是结核杆菌蛋白。
作为结核菌素试验的试剂。
4、传染性免疫:或称有菌免疫。
常见于某些胞内寄生菌的感染(例如结核分枝杆菌),机体特异性免疫的建立与维持有赖于病原菌在体内的存在,一旦体内病原菌消失,免疫力也随之消失。
故这种免疫称传染性免疫或有菌免疫。
5、卡介苗;是将有毒力的牛型结核分枝杆菌在含胆汁、甘油和马铃薯的培养基中,经过230次移种,历时13年所获得的减毒活疫苗。
预防接种后可使人获得对结核分枝杆菌的免疫。
6、硫磺样颗粒:放线菌感染的组织和脓性物质中肉眼可见的黄色小颗粒。
为放线菌在组织中形成的菌落。
显微镜下呈菊花状。
二、填空题
l、结核杆菌,非结核分枝杆菌,麻风杆菌2、抗酸,红3、牛型结核分枝杆菌,人型结核分枝杆菌4、罗氏或Lowenstein——Jensen,2~6周5、酸,碱,染料6、63℃,15 7、牛型结核分枝杆菌,减毒活8、新生儿,结核菌素试验阴性的儿童9、形态,菌落,毒力,免疫原性,耐药性10、原发感染,继发感染1l、缓慢,2~6 12、早期发现,早期治疗,联合用药,彻底治愈13、皮肤,周围神经,深部组织,内脏器官14、瘤型,结核样型,界、限类,未定类,瘤型15、5,48~72,5 16、结核菌素,Ⅳ型变态反应,无免疫力,卡介苗17、衣氏放线菌18、阳性,阴性19、原核细胞,真核细胞20、口腔,内源性2l、硫磺样颗粒,菊花22、硫磺样颗粒
三、最佳选择题
1.D 2.D 3.C 4.E 5.D 6.D 7.C 8.B 9.D 10.E 11.A 12.E 13.B 14.E 15.D
四、问答题
1、抗酸染色方法是涂片,干燥,固定后,按以下顺序染色:
(1)初染:滴加石炭酸复红液于涂片上,染色l0min或蒸染5min后,水冲洗。
(2)脱色:滴加3%盐酸乙醇,脱色时倾动玻片,直至无明显颜色脱出为止,水冲洗。
(3)复染:滴加碱性美蓝液复染1min后,水冲洗结果:抗酸菌染成红色,细胞及其他细菌染成蓝色。
2、结核分枝杆菌类脂的含量与其毒力有密切关系。
与致病性有关的主要类脂成分有:
(1)磷脂:能促使单核细胞增生,引起结核结节形成和干酪样坏死。
(2)分枝菌酸苷酶:具有减弱溶酶体酶、抗体及其它杀菌物质对结核杆菌的杀伤作用。
(3)索状因子:是分枝菌酸与海藻糖结合的一种糖脂,它能破坏细胞线粒体膜,影响细胞呼吸,抑制白细胞游走和引起慢性肉芽肿。
(4)蜡质D:是一种肽糖脂与分枝菌酸的复合物,可激发机体产生迟发型超敏反应。
(5)硫酸脑苷脂:可抑制吞噬细胞中吞噬体与溶酶体的融合,使结核分枝杆菌能在吞噬细胞中长期存活。
3、结核菌素试验的原理及结果分析:
(1)原理:结核菌素试验属于迟发型超敏反应,用结核菌素试剂作皮肤试验,感染过结核分枝杆菌或接种过卡介苗者,一般都出现阳性反应。
(2)结果分析:
硬结直径≥5mm阳性反应:感染过结核杆菌或接种过卡介苗。
>15mm.强阳性反应:可能有活动性结核,应追查病灶。
<5mm阴性反应:①未感染过结核杆菌,应接种或补种卡介苗;②原发感染早期;③细胞免疫功能低下(严重结核病、合并其他传染病、使用免疫抑制剂)。
4.结核菌素试验的实际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