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前方视野校核指南

合集下载

汽车组合仪表视野校核指南解读

汽车组合仪表视野校核指南解读

整车技术部设计指南143第 18 章组合仪表视野校核指南18.1 概论18.1.1 指南的主要目的目的主要有两个方面:1)掌握总组合仪表盲区校核包括的内容;2)掌握组合仪表盲区校核的主要步骤。

18.1.2 组合仪表盲区校核的重要作用汽车在行驶过程中,驾驶员会通过对组合仪表显示的信息来观察判断整车的运转状况,组合仪表的视野良好是保证安全驾驶的重要因素之一。

组合仪表视野在整车总布置过程中必须要进行相关法规的校核,因为它关系到驾驶的安全性。

组合仪表按照信号功能主要由车速表,转速表,油量表,水温表,报警指示符号及多功能显示屏组成。

18.2 18.2.1 组合仪表盲区校核组合仪表盲区校核引用的法规标准和要求1)相关标准SAE J1050 SAEJ941DESCRIBING AND MEASURING THE DRIVER’S FIELD OF VIEW MOTOR VEHICLE DRIVERS’EYE LOCATION2) 名词术语眼椭圆:根据座椅的调节行程以及不同人体眼睛位置区域。

18.2.2 组合仪表盲区校核过程1)数据输入a)组合仪表数模:要求输入在整车坐标下的组合仪表三维数模;b)方向盘数模:整车坐标下的方向盘,如果方向盘位置可调用设计位置校核;c)整车坐标下的眼椭圆。

2)数据简化a)把组合仪表、方向盘、眼椭圆装配到一起,如图 1 所示;整车技术部设计指南144图 1b)把方向盘阻挡组合仪表视野部分的尺寸边界线抽取出来,然后把边界线并合并为一体,以方便编辑和修改。

同时也将组合仪表最里层仪表盘的外边界轮廓抽取出来,并且将主要仪表的外轮廓抽取出,如图 2 所示方向盘图23)求组合仪表左右眼视野盲区过抽取好的方向盘边缘均匀做点,依次连接左眼椭圆中心点与方向盘内外边缘的点并延长至组合仪表的表面所在的平面,然后这些直线组成了一个锥形空间结构,然后过这些直线做曲面(如图 3 所示),并求与组合仪表所在面的交线,交线所围成的区域就是左眼的视野盲区(如图 4 所示),按照以上的方法可以作出右眼的视野盲区145整车技术部设计指南Array图 3左眼视野盲区图 44)校核结果左右视野盲区的重叠部分就是双眼视野盲区(如图 5 所示)。

驾驶员前视野的设计校核方法.

驾驶员前视野的设计校核方法.

图8:E点和P点相对位置尺寸图
●驾驶员眼点: GB 15084-94 中规定驾驶员的眼点为: 通过汽车制造厂确定 的驾驶员设计乘坐位置中心, 作一个平行于汽车纵向基准面的纵 向垂直平面, 从该平面内的驾驶员 “座椅基准点”(“R”点) 向 上 635 mm ,作垂直于该平面的一条直线段, 在此直线段与该平 面的交点的两侧各 32.5 mm 处(总距离为 65 mm )作两个点, 即 为驾驶员的眼点, 也称驾驶员视点。用于后视镜视野校核。
●设计座椅靠背角: 指过“R”点的铅垂线与车辆制造厂规定的座椅靠背设计位”点的铅垂线与躯干线之间的夹角,用3DH装置的背 部 角量角器测量。理论上实际靠背角与设计靠背角相一致 。
●驾驶员眼椭圆
1.概念 指不同身材的驾驶员按自己的 意愿将座椅调整到适意位置、并且 以正常的驾驶姿势入座后,他们眼 睛位置在车内坐标系中的统计分布 图形。由于图形成椭圆状,因此被 称为驾驶员眼椭圆。汽车驾驶员眼 椭圆的确立为研究汽车视野性能提 供了科学的基准。
表 8:
P点X轴坐标的修正值
若设计座椅靠背角不是25°时,P点还要按表5对X、 Z坐标进行修正。
● E点: “E点”指驾驶员眼睛的中心(简称眼点),通常以E1、 E2(E3 、 E4)四点表示头部中心点P在P1(P2)位置时的左右两 只眼点。E点和P点在同一水平面内。它们用于评价A柱视野障 碍。 E1和E2距P1各为l04 mm,E2距E1为65 mm。 E3和E4距P2各为 104 mm,E3距E4为 65 mm。
驾驶员前方视野的设计校核方法
车身中心 技术研究院
2004年张敏 12月
2008年8月
目录
●概述 ●视野设计、校核的相关法规 ●视野设计、校核的相关术语 ●前方视野的设计校核

驾驶员前视野的设计校核方法.

驾驶员前视野的设计校核方法.

(1)汽车纵向中间平面的迹线。 (2)通过R点的纵向铅垂平面的迹线。 (3)通过V1及V2点的纵向铅垂平面 的迹线。
• • • •
A = 68 mm B = 5 mm C = 589 mm D = 665 mm
图10:
风窗玻璃基准点
2.每根A柱双目障碍角不得超过6°。
A柱:指位于V点前68 mm处横向铅垂平面以前的任何车顶支撑 (不透明的零件),如门框、风窗玻璃镶条、支撑附件等。 若两A柱相对汽车纵向铅垂面是对称的,则乘员侧A柱障碍角 无需测量。
图1:不同百分位人群的眼椭圆侧视图
2.测定方法 眼椭圆的测定需在相当大的室或厅 内进行。在室或厅的一面墙上设有宽银幕, 银幕前方一定距离处停放测定用的汽车, 银幕中央安设一架照相机,在汽车驾驶员 旁侧一定距离处设置第二架照相机,两照 相机等高, 并且光轴互相垂直。测试场地 的布局如图所示。 被测驾驶员在明确了测定要求后, 将座椅按自己身材调整到舒适位置,以正 常驾驶姿态入坐。当银幕上放映出事先拍 摄好的市区街道交通景像时,驾驶员如同 在此交通情况下行车,进行相应的观察与 操作。 此时两架照相机便同步拍摄被测驾 驶员眼睛在汽车车身坐标系中位置的照片。 由于两照相机的光轴在同一水平面内, 且 互相垂直,故可根据照片确定眼睛在车身 坐标系中的位置。
视野设计、校核的相关法规
类 别 项目 国标 GB 115621994 EEC 77/649/EE C GOST R 51266-99 ECE SAE 南非 俄罗斯 M1 M、N M1 M1 SAE J3812000(无 中文版) GB 150851994 GB/T11565 -1989 GB 15084— 1994 2003/97/E C ECE R46 SAEJ 9852002 78/318/EE C AIS019 (暂无 标准) 载货车,大客车 和多用途车 适用范围 备注 前视野

驾驶员前视野的设计校核方法

驾驶员前视野的设计校核方法
表7是设计靠背角为25°时的P点相对R点的坐标:
P点
X
Y
Z
P1
35 mm
- 20 mm
627 mm
P2
63 mm
47 mm
627 mm
Pm
43.36 mm
0 mm
627 mm
表7: P点的相对R点的坐标
图7: P点的坐标方向
座椅水平调节范围超过108 mm时P1、P2点的X轴坐 标
按表8修正:
座椅水平调节范围
表4:眼椭圆自身坐标的偏移量
眼椭圆样板在车身视图上的标注符号说明如下: L17:H 点的前后方向的水平调节量; L40:座椅靠背角; L33:H 点至加速踏板踵点的水平距离; H30:H 点至加速踏板踵点的垂直距离; H50:H 点的垂直调节量; W3 :H 点向上 254 mm 处的驾驶室最小宽度; W7 :方向盘中心离汽车纵向对称平面的距离。
M、N
视野设计、校核的相关术语
●H点 ●R点 ●设计座椅靠背角 ●实际座椅靠背角 ●驾驶员眼椭圆:比较理想的视野设计工具,SAE法规采用。 ●V点(视原点):可代替眼椭圆进行视野设计,使作图简单化 , 国标、EEC法规用。 ●P点:用于评价A柱视野障碍。 ●E点:用于评价A柱视野障碍。 ●驾驶员眼点:用于后视镜视野校核,国标、ECE、EC指令采用。
驾驶员前方视野的设计校核方法
技术车研身究院中心 2004年张12敏月
2008年8月
目录
●概述 ●视野设计、校核的相关法规 ●视野设计、校核的相关术语 ●前方视野的设计校核
概述
●视野是指人眼所能观察到的空间范围,汽车行驶时80%以上的交 通信息是由驾驶员视觉得到的,因此驾驶员在汽车上的视野范 围好坏直接影响驾驶员的驾驶安全性及驾驶舒适性。

参考报告-驾驶员前方视野校核02

参考报告-驾驶员前方视野校核02

1 参考标准GB 11562—1994 汽车驾驶员前方视野要求及测量方法GB 11565—89 轿车风窗玻璃刮水器刮刷面积2 技术要求3.1驾驶员前方180°范围内直接视野3.1.1风窗玻璃透明区风窗玻璃透明区至少应包括风窗玻璃基准点连线所包围的面积。

这些基准点是:a.V1点水平向前偏左17°的基准点a;b.V1点向前沿铅垂面偏上7°的基准点b;c.V2点向前沿铅垂面偏下5°的基准点c;d.在汽车纵向对称平面另一侧,应增加3个辅助基准点a′,b′,c′,它们与a,b,c三个基准点相对称。

3.1.2 A柱双目障碍角a.A柱S1截面:从Pm点向前作与水平面向上成2°的平面,过此平面与A柱相交的最前点作水平截面;b.A柱S2截面:从Pm点向前作与水平面向下成5°的平面,过此平面与A柱相交的最前点作水平截面。

将S1、S2截面投影在P点所在的水平面内,双目障碍角在该平面内测量,每根A柱双目障碍角不得超过6°。

若两柱相对汽车纵向铅垂面是对称的,则右柱不需要再测量。

汽车不得有两根以上的A柱。

3.1.3前方视野在驾驶员前视野180°范围内,在通过V1的水平面下方和通过V2的三个平面(三个平面都和水平面向下成4°夹角,其中一个平面垂直于Y基准平面,另两个平面垂直于X基准平面)上方的范围内,除了A柱、三角窗分隔条、车外无线电天线、后视镜和风窗玻璃刮水器等造成的障碍外,不得有其它障碍。

但是以下情况除外:a.直径小于0.5mm的嵌入式天线,或小于1.0mm的印刷式天线,不认为是视野障碍;b.无线电天线的导线一般不得进入5.4规定的A区,但是导线直径小于0.5mm 时,可允许三根导线进入,此种情况不认为是视野障碍;c.最大直径为0.03mm,导线是竖直的,最小间距1.25mm,或导线是水平的,最小间距2.0mm的除霜及除雾导线,不认为是视野障碍。

汽车法规校核(内外后视镜视野校核)

汽车法规校核(内外后视镜视野校核)

(2) 以95% 2-D眼椭圆的主视图为平面基准,建立草图。
(3) 将后视镜的中心点和轮廓线投影在草图上。
(4) 以后视镜的中心点为圆心做外切于较远眼椭圆的圆弧,其切点为E1’。
(5) 将点E1’向Y方向平移到另外一个眼椭圆的相应位置,得到点E2’ (E1’与E2’相距64.6mm)。
(6) 以线段E1’E2’的中心点为端点,向后做长度为98mm的直线,此直线的另一个端点为点P。
4.3 校核方法
4 –内外后视镜校核
Page 4/90 返回目录
4.3.1. 后视镜可调 此部分校核可根据后视镜功能定义来确定是否具有可调功能。
4.3.2. 后视镜镜面尺寸 ➢GB & ECE 1. 圆角半径的校核 (内外后视镜相同): 要求镜面框架圆角半径不小于2.5mm (图4-3) 。
Section 01-01 01
注:本指南仅适用于乘用车。
4.2.1. 后视镜可调性
➢ GB与ECE要求相同:后视镜必须可调; ➢ FMVSS:后视镜必须能水平和垂直方向调节。
4.2.2. 后视镜镜面尺寸
1. 内后视镜 ➢ GB与ECE要求相同,要求如下:
(1) 后视镜镜面边框圆角半径≥2.5mm,若镜面超出边框,则镜面边缘导角半径≥2.5mm; (2) 能在反射面上绘出a为底边,高为40mm的矩形:a = 190/(1000/r +1) (r定义见表4-1); ➢ FMVSS:无规定。
r=90mm
α L2
r=70mm
L1 中间眼点
图4-8
图4-9
➢ GB
如果后视镜转轴距离三角块外表面距离≤ 90mm,则满足GB。如图4-9 (蓝色圆柱) 所示,此状态 不满足GB要求。

视野校核报告要点

视野校核报告要点

目录1.概述 (1)2.汽车驾驶员视野基本要求 (1)3.XX车型驾驶员前方视野校核 (1)3.1引用标准 (1)3.2汽车前方视野技术要求 (2)3.3XX车型视野校核状态的确定 (3)3.4XX车型前方视野校核 (3)3.5小结 (5)4.XX车型驾驶员后视野校核 (6)4.1引用标准 (6)4.2汽车后视野技术要求 (6)4.3XX车型后视野校核状态的确定 (8)4.4XX车型后视野校核 (8)4.5小结 (11)5 总结 (11)1.概述在汽车设计中,驾驶员视野直接影响汽车的使用和安全等,在进行布置设计时必须考虑视野是否符合法规要求,是否能够满足使用要求。

下面以相关标准和法规为基础,结合XX车型布置设计情况,对XX 车型驾驶员前、后视野分别进行校核。

2.汽车驾驶员视野基本要求在车身布置图上,确定了代表驾驶员眼睛分布位置的眼椭圆后,即可作出驾驶员的实际视野范围,进行前视野、外后视野、内后视野的校核。

根据相关国家标准,对汽车驾驶员视野的基本要求如下:2.1前视野规定了驾驶员前方180º范围内直接视野的校核。

2.2每根A柱双目障碍角不得超过6°。

若两A柱相对汽车纵向铅垂面是对称的,则右柱不需要再测量。

2.3汽车不得有两根以上A柱。

2.4对于总质量小于2000kg的M1和N1类汽车,驾驶员借助外后视镜必须能同时在水平路面上看见一段位于驾驶员眼点后4m处的宽度至少为1m的视野区域和一段位于驾驶员眼点后20m处的宽度至少为4m 的视野区域,其右边与汽车纵向基准面平行且与汽车左边最外侧点相切,并从驾驶员的眼点后20m处延伸至地平线;对于乘客一侧外后视镜的视野,要求相同。

2.5内后视镜的视野规定了驾驶员借助内后视镜必须能在水平路上看见一段宽度至少为20m的视野区域。

3.XX车型驾驶员前方视野校核3.1引用标准汽车前方视野必须符合标准GB11562-1994中的规定。

(1)风窗玻璃透明区至少应包括风窗玻璃基准点联线所包围的面积。

驾驶员前视野的设计校核方法.

驾驶员前视野的设计校核方法.

图9: GB 15084–94中规定驾驶员视点
前方视野的设计校核
●设计要求(5条) 1.风窗玻璃透明区至少应包括风窗玻璃基准点连线所包围的面。 透明区指汽车风窗玻璃或其它透明表面的透光率(当光线与表 面成直角测量时)不小于70%的区域。 风窗玻璃基准点指从V点向前的射线与风窗玻璃外表面的交点 。分别为: a.V1点水平向前偏左 17°的基准点. b. V1点向前沿铅垂面偏上7°的基准点. c. V2点向前沿铅垂面偏下 5°的基准点. d.在汽车纵向对称平面另一侧,还有3个与上述三点对称的基 准点。
表5: V1、V2点的位置
坐标的正方向如图6所示,若设计座椅靠背角不是25° 时,则按表6对X、Z坐标进行修正 :
图6: V点的坐标方向
表6:座椅靠背角变化时V点、P点坐标的修正值
● P点: “P点”是驾驶员眼睛高度上的头部中心点,通常以P1、 P2 两点表示驾驶员水平观察物体时P点的不同位置。Pm点是指通 过R点的纵向铅锤面与P1、P2连线的交点。 表7是设计靠背角为25°时的P点相对R点的坐标:
图8:E点和P点相对位置尺寸图
●驾驶员眼点: GB 15084-94 中规定驾驶员的眼点为: 通过汽车制造厂确定 的驾驶员设计乘坐位置中心, 作一个平行于汽车纵向基准面的纵 向垂直平面, 从该平面内的驾驶员 “座椅基准点”(“R”点) 向 上 635 mm ,作垂直于该平面的一条直线段, 在此直线段与该平 面的交点的两侧各 32.5 mm 处(总距离为 65 mm )作两个点, 即 为驾驶员的眼点, 也称驾驶员视点。用于后视镜视野校核。
(1)汽车纵向中间平面的迹线。 (2)通过R点的纵向铅垂平面的迹线。 (3)通过V1及V2点的纵向铅垂平面 的迹线。
• • •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整车技术部设计指南
138
第 17 章前方视野校核
17.1 概论
17.1.1 指南的主要目的
主要有两个方面:
1)掌握前方视野法规校核技术要求;
2)掌握前方视野法规校核的主要步骤和方法。

17.1.2 指南的校核内容
1)校核玻璃透明区是否满足要求;
2)驾驶员180°视野是否满足法规要求。

17.2 前方视野校核
17.2.1 前方视野校核引用的法规标准和要求
1)相关标准
a)GB/T11559-1989汽车室内尺寸测量用三维H点装置
b)GB/11562-94 汽车驾驶员前方视野要求和测量方法
c)GB/T11563-1995汽车H点确定程序
d)GB/11556-94 汽车风窗玻璃除霜系统性能要求及试验方法
2)点的定义
a)V点:表征驾驶员眼睛位置的点,它与纵向铅锤平面R点及设计座椅靠背角有关。

通常用V1和V2两点表示V点的不同位置。

b)风挡玻璃基准点:从V点向前的射线与风挡玻璃外表面的交点。

c)P点:驾驶员眼睛高度上的头部中心点。

通常用P1和P2两点表示驾驶员水平观察物体时P点的不同位置。

d)Pm点:纵向铅锤平面与P1和P2连线的交点。

e)E点:驾驶员眼睛的中心(简称眼点)。

E1,E2(E3,E4)分别为头部中心点P在P1(P2) 位置时的左右两只眼点,它们用于评价A柱视野障碍。

3) 技术要求(欧洲和美国法规要求相同)
a)风挡玻璃透明区至少应包括风挡玻璃基准点连线所包围的面积。

这些基准点是:
A.V1点水平向前偏左17˚的基准点a;
B.V1点向前沿铅垂平面向上7˚的基准点b;
整车技术部设计指南139
C.V2点向前沿铅垂平面向下5˚的基准点c;
D.在汽车纵向对称平面的另一侧,应增加三个辅助基准点a΄,b΄,c΄,它们与三个
基准点a,b,c相对称。

b)驾驶员前方视野180°范围内,在通过V1的水平面下方和通过V2的三个平面(三个平面都和水平面向下成4°夹角,其中一个平面垂直于Y轴基准平面,另两个平面垂
直于X基准平面)上方的范围内,除了A柱、三角窗分割条、车外无线电天线、后视镜
和风窗玻璃刮水器等造成的障碍外,不得有其它障碍,但一下情况除外:
1.直径小于0.5mm的嵌入式天线,或小于1.0mm的印刷天线,不认为是视野障碍;
2.无线电天线的导线一般不得进入A区(GB11556中5.1的规定),但是导线直径小于0.5mm时,可允许三根导线进入,此种情况不认为是视野障碍;
3.最发直径为0.03mm,导线是竖直的,最下间距1.25mm,或导线是水平的,最小间
距 2.0mm的除霜及除雾导线,不认为是视野障碍。

c)通过V2垂直于Y基准平面且与转向盘上边缘相切的平面,如该平面相对水平面
至少后下倾斜1°时,则转向盘上边缘以下的仪表板所构成的障碍是允许的。

17.2.2 前方视野校核解析
校核步骤如下:
首先确定V1,V2点坐标,V点相对于R点坐标的X,Y,Z坐标确定,如表1所示
表1
表1给出的是设计靠背角25°时的基本坐标,若设计座椅靠背角度不是25°时,则
按表2对X,Z坐标进行修正。

整车技术部设计指南140
表2
根据技术要求做出a,b,c, a΄,b΄,c΄把这六个点依次连线组成一个区域,该区域必须位
于透明区内方可满足法规要求,如下图1,2所示,
根据技术要求做出过V1和V2的三个平面,然后校核三平面所夹区域是否满足法规
要求,特别要注意转向盘,遮阳板不能出现在该区域内,如下图3,4 所示
整车技术部设计指南
141图1
图2
整车技术部设计指南
142图 3
图 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