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颅底手术入路相关解剖论文

合集下载

额底纵裂入路技术与解剖

额底纵裂入路技术与解剖

额底纵裂入路技术与解剖对技术的不断追求至今仍是神经外科发展的主线。

当然,技术的进化是以观念为先导的。

新的观念会产生新的或改良已有的旧有技术,反过来技术的进步也会促使新的观念出现。

所以,神经外科医生应专注于手术,且能“跳出少陵窠臼外”,借助新工具新理念,促使新技术不断地衍生,以使手术愈加精准和微创。

那种轻视技术之风害人(病患)害己,绝非主流。

虽然在技术装备有了革命性进步的今天,但鞍区—下丘脑—三脑室区域手术对于神经外科医生仍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近 2、3 年来,我在做了大量额底纵裂入路手术的基础上,对此类手术又有了一些新的领悟,并在技术上做了若干创新改良。

下面我分两个部分对这些新进展做一个全面的诠释。

1、论额底纵裂,经鸡冠入路我将额底纵裂入路做为切除颅咽管瘤的主流手术入路(但并不是机械的将此做为唯一的入路),已经有十年了。

因颅咽管瘤大多发生于位于中线处的垂体柄,故其主要的侵犯区域为鞍区-下丘脑-三脑室的范围。

这一区域突出的特点是深狭、结构繁杂,所涉神经组织-下丘脑,更是关乎人体多种最基本生命活动的调控中枢,犹然致命。

而颅咽管瘤在其生长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其深在的起源部位及其特有生物学性质,极易与“脆弱的”下丘脑形成异常紧密的粘连甚如“浸”入其内。

这些均构成了以往手术难以逾越的障碍-下丘脑保护,而保护下丘脑正是此类手术成败的最关键因素。

如今,通过采用恰当的手术策略及入路-额底纵裂入路,已能在术中直视下从容而精准的处理下丘脑区域的肿瘤,从而最大限度的保护了下丘脑,达到了手术微创的目的。

在额底纵裂入路手术中,虽能达成对下丘脑区域的直视,但在手术实践中,它亦表现出诸多局限:(1)如果当肿瘤“顶”至三脑室的“穹顶”水平或更高时,由于此入路的骨窗前下缘仅至眉弓,故所获得的由下向上的观察角度会受到限制,使其直视点很难到达三脑室的穹顶部之莫氏孔乃至室间孔水平。

此时若肿瘤与三室的“穹顶”结构如脉络丛或大脑内静脉形成粘连(尽管少有发生),这一视角的限制就变成此种手术的缺陷,使不能直视的穹顶部成为手术死角。

颅底常见手术入路

颅底常见手术入路

硬膜外经岩骨前入路
暴露解剖结构: 颞骨岩部颈内动脉、 内听道、脑桥、 基底动脉、 三叉神经、外展神经、
面神经和听神经。
硬膜外经岩骨前入路
优点:
缺点:
硬膜外岩尖切除; 技术复杂;
颞叶牵拉轻;
有丧失听力的危险。
保留听力和平衡功能。
2 颞下窝入路
到达区域: 颞下窝 颅中窝
4 经迷路后入路
经迷路后入路
到达区域: 桥小脑角
经迷路后入路
暴露解剖结构: 迷路、乙状窦、 面神经、听神经。
经迷路后入路
优点: 减少脑组织牵拉
缺点: 暴露术野狭小; 有听力丧失的危险。
5 经乙状窦后入路
经乙状窦后入路
到达区域: 桥小脑角
经乙状窦后入路
暴露解剖结构: 大脑半球、 脑桥、 4-11颅神经、 椎基动脉。
后外侧入路
优点:
缺点:
广泛显露岩斜坡区; 有损伤静脉窦的危险。
减少脑牵拉;
可扩展暴露程度。
2 经迷路入路
经迷路入路
到达区域: 桥小脑角
经迷路入路
暴露解剖结构: 大脑半球、单侧脑桥、 5-11颅神经、 椎基部、 小脑前下动脉。
经迷路入路
优点:
缺点:
无需牵拉脑组织; 损失听力
经上颌入路
优点:
缺点:
同时暴露斜坡、 翼腭窝和颞下窝;
有菌手术通道; 术后面部瘢痕和畸形;
硬膜外入路无需开颅。 牙齿脱落。
4 经颅入路(经基底及扩大的经基底进路)
经颅入路
到达区域: 前颅窝 额窦 斜坡
经颅入路
暴露解剖结构: 前颅窝、筛窦、 蝶窦、上鼻咽、 视神经管、视交叉、 终板、硬膜内颈动脉、 嗅神经、垂体和斜坡。

经口、咽入路处理颅颈交界区病变的应用解剖分析

经口、咽入路处理颅颈交界区病变的应用解剖分析

经口、咽入路处理颅颈交界区病变的应用解剖分析目的对经口、咽入路处理颅颈交界区病变的应用解剖进行分析。

方法选取2013年1月~12月成人尸体头颈部标本18例,通过模拟不同经口、咽入路入路手术,对经口、咽入路处理颅颈交界区病变的应用解剖进行分析。

结果单纯经口咽入路处理显露于斜坡下1/3~C2椎体下缘范围;经软、硬腭切开入路处理使纵向显露范围增加,且能显露于斜坡中部至C2/C3间隙范围;经上颌骨截骨入路使纵向显露提高,且能显露至斜坡上1/3及蝶窦。

结论临床采取经口、咽入路进行颅颈交界区病变处理能较好显露病变,且临床创伤小,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合适术式处理颅颈交界区病变,有较好临床指导意义。

Abstract:Objective The application of oral,pharyngeal approach in treatment of lesions of craniocervical junction region of the anatomical analysis. Methods Select 18 cases of adult cadaver head neck specimens in 2013 January ~12 months,by imitating different oral,pharyngeal approachapproach operation,the application of oral,pharyngeal approach in treatment of lesions of craniocervical junction region of the anatomical analysis. Results Simple transoral processing is exposed in the slope under the 1/3 to C2 range of the centrum lower edge;soft,hard palate incisionapproach makes the longitudinal extent of exposure increased,and exposure to the middle of the slope to the C2/C3 gap range;the maxillary osteotomy to improve longitudinal exposed,andexposed to the slope 1/3 and sphenoid sinus. Conclusion Clinical take by mouth,pharynx approachfor treatment of lesions of craniocervical junction region can be well exposed lesions,and the clinical trauma,according to the specific situation to take appropriate surgical treatment of lesions of craniocervical junction region,has better clinical significance.Key words:Oral,pharyngeal approach;Lesions of craniocervical junction;Anatomy隨着临床对经口咽入路深入研究,出现经软硬腭切开入路、标准经口咽入路及经上颌骨截骨入路等三种入路方式,其均对于颅颈交界区病变有解剖意义,但于临床解剖方面有一定不同。

侧颅底及颅后窝手术入路应用解剖

侧颅底及颅后窝手术入路应用解剖

侧颅底及颅后窝手术入路应用解剖夏寅;王天铎【期刊名称】《山东医科大学学报》【年(卷),期】2001(39)2【摘要】目的 :研究侧颅底手术入路和乙状窦后进路相关的应用解剖。

方法 :通过测量 4 0例颅骨 ,确定茎突根部至侧颅底、星点至颅后窝各孔裂间连线的长度和各连线与正中矢状面所成角度。

结果 :茎突根部至圆孔、棘孔、颈动脉管外口、颈静脉窝、舌下神经管外口的距离和夹角分别为(2 4 .2± 2 .5)mm〔(149.8± 5.2 )°〕、(18.9± 2 .6 )mm〔(154.6± 5.0 )°〕、(9.1± 1.9)mm〔(12 0 .4± 8.1)°〕、(3 8± 1 6 )mm〔(85.9± 5.4 )°〕、(16 6± 2 1)mm〔(85.5± 5.2 )°〕。

星点至三叉神经压迹、内耳门、颈静脉孔、舌下神经管内口的距离和夹角分别为(58 3± 3 3)mm 〔(139.4± 5.6 )°〕、(4 4 6± 7 9)mm〔(134.5± 7.0 )°〕、(4 2 9± 3 5)mm 〔(12 8.3± 8.0 )°〕、(55 7± 3 7)mm〔(116 .7±7.8)°〕。

结论 :围绕两种手术入路测量所得结果。

【总页数】3页(P155-157)【关键词】解剖学;颅骨测量;侧颅底;颅后窝;手术入路【作者】夏寅;王天铎【作者单位】北京市耳鼻喉研究所;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耳鼻喉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23.1【相关文献】1.内镜技术在经颅入路侧颅底手术中的应用 [J], 朱广通;黄辉;戴缤;关峰;肖智勇;毛贝贝;胡志强2.侧颅底手术入路简述及神经内镜在侧颅底手术中的应用 [J], 高宝成;张永发;欧阳劲松;太柏;赵建华;周良学3.侧颅底病变手术入路总结及内镜在侧颅底的应用探索 [J], 王方园; 张驰; 侯琨; 杨仕明; 侯昭晖4.颅-耳-颈联合入路在复杂侧颅底手术中的应用 [J], 杨仕明;申卫东;吴南5.颞下经下颌入路显露侧颅底区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J], 蒋健;刘宁;朱风仪;赵春生;陈新成;骆慧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不同方式扩大经蝶入路与Le fort Ⅰ型上颌骨截骨术颅底中线部位的解剖分析

不同方式扩大经蝶入路与Le fort Ⅰ型上颌骨截骨术颅底中线部位的解剖分析

不同方式扩大经蝶入路与Le fort Ⅰ型上颌骨截骨术颅底中线部位的解剖分析作者:黄纯海万一田志 ,张晶晶田志良张芳来源:《医学信息》2014年第04期摘要:目的探讨和分析采取不同方式扩大经蝶入路与Le fortⅠ型上颌骨截骨术对颅底中线部位解剖结构的暴露影响。

方法选取9具成人尸体头颅为解剖标本,在神经导航的帮助下,分别采取经唇下、经改良唇下以及经单鼻孔下行扩大蝶入路和Le fortⅠ型上颌骨截骨术,依次使用同一台显微镜观察和记录三种不同方式术式解剖下对颅底结构的暴露范围,并使用神经导航仪对上述术式下斜坡方向、栓侧海绵窦以及向前颅窝的解剖范围进行测量。

结果经唇下入路式和经鼻入路式解剖下暴露的前颅窝结构范围对比无显著性差异,而Le fortⅠ型上颌截骨术和经改良唇下入路式在上述指标对比下有显著性差异;而在斜坡方向和双侧海绵窦等解剖暴露指标上,四种解剖术式均有着明显的差异(P关键词:颅底结构;扩大经蝶入路;Le fortⅠ型上颌骨截骨术为探讨临床上外科颅内手术选用何种手术入路,能使得颅底结构得到充分暴露,本文选取三种方式扩大经蝶入路及Le fortⅠ型上颌骨截骨术对选取的9具成人尸体的颅内结构进行了解剖,应用显微镜对上述四种术式下颅底中线部位结构的暴露情况进行观察和记录。

1资料与方法1.1材料与器械选取9具成人尸头为解剖标本,其中男5具,女4具。

手术器械主要为:手术显微镜、高速手术气钻系统、经蝶窦手术器械、国产头架以及手术导航系统。

1.2术前导航在对选取头颅标本进行解剖前,将对称黏贴在标本头颅上的8个导航标记使用丝线进行固定,随后使用CT扫描仪对颅底薄层水平位进行扫描,层厚取1.2mm。

将CT扫描图像导入手术导航系统中,完成术中导航准备工作;将标本头颅使用头架进行固定,取后仰位,在头架上安置导航参考架。

1.3手术入路在导航系统的指引下,分别对选取的9例成人头颅标本实施模拟经唇下、经改良唇下、经单鼻孔下和Le fortⅠ型上颌骨截骨术进行解剖。

2021侧颅底的解剖学结构的观察与测量范文1

2021侧颅底的解剖学结构的观察与测量范文1

2021侧颅底的解剖学结构的观察与测量范文 目前,侧颅底区域的手术开展广泛,但侧颅底区域狭小,神经、血管分布复杂,术中极易伤及颈静脉球、颈内动脉、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等重要的血管、神经,手术创伤大,出血多,严重的甚至危及生命,给临床工作带来极大挑战。

根据侧颅底手术的需要,作者对侧颅底的解剖学结构进行了观察与测量。

从而有利于手术中安全扩大手术视野,有效避免术中损伤重要血管、神经,最大限度地保留面神经功能,减少并发症,最终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1、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 年 2 月至 2013 年 2 月,我们根据开展的侧颅底区域应用解剖学研究,结合临床侧颅底手术进行观测,得出相关的测量数据。

本研究应用10%甲醛浸泡的成人尸头10 个( 20 侧,来源于潍坊医学院解剖学教研室) ,主要工具为耳科显微器械包、SXQ-Ⅱ型手术显微镜和游标卡尺( 精确度为 0. 02 mm) 。

1.2 方法将尸头固定于眶耳平面,暴露乙状窦全程显露至颈静脉球、颅后窝脑神经和血管,电钻磨除颈内动脉周围骨质,暴露颈内动脉至前床突段上部。

在肉眼和SXQ-Ⅱ型手术显微镜下观测颈静脉球区域神经血管解剖关系及颈内动脉毗邻的解剖关系。

用游标卡尺对有关结构之间的距离进行测量。

1.3 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取三次测量值的平均值。

本研究所采用的计算统计软件为SPSS10. 0。

各相关的测量参数及计量资料用 x珋 ± s 形式说明。

三平均值比较采用方差分析方法 2、结果 2.1 颈静脉球的形态颈静脉球由乙状窦在颈静脉内口处移行而成,其形态可分为两种类型: ①低平型。

颈静脉球低平无隆起,占 30% ( 6 侧) ; ②隆起型。

颈静脉球隆起呈圆顶状,占 70% ( 14 侧) 。

左侧低平型占 40%,隆起型占 60%。

右侧低平型占20% ,隆起型占 80% ;2. 2 颈静脉球的毗邻关系乙状窦垂直部下端到颈静脉球的长度为( 5. 8 ± 1. 5) mm,后半规管腹壶端到颈静脉球的长度为( 3. 9 ± 3. 5) mm,面神经垂直段到颈静脉球的长度为( 8.8 ±2.7) mm。

侧颅底肿瘤手术入路(附44例报告)解读

侧颅底肿瘤手术入路(附44例报告)解读

侧颅底肿瘤手术入路(附44例报告)摘要:目的:探讨切除侧颅底肿瘤的最佳入路。

方法:44例患者中,采用下颌外旋入路17例,耳后C形切口入路16例,上颌外旋入路7例,颞额入路4例。

结果:25例良性肿瘤术后无复发;19例恶性肿瘤中,术后生存不足1年2例,1年以上4例,2年以上7例,3年以上6例。

结论:下颌外旋入路适用于切除咽旁间隙、颞下窝、鼻咽部、口咽部、蝶骨、斜坡及上颈椎肿瘤;耳后C形切口入路适用于切除颞骨肿瘤。

关键词:侧颅底;颅底肿瘤;外科手术,耳鼻喉;下颌外旋中分类号:R 739.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8202(2000)04-0213-02Operation approa ches in lateral skull base neoplasms:With areport of 44 casesXia Yin Wang Tianduo Chen Ying(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handong Medical University,250012)Abstract:Objective:To seek for better approaches in the resection of lateral skull base tumors. Method: 44 patients with lateral sku ll base tumors were treated by surgery,the surgical procedures were maxillary swing app roach in 7 cases,mandibular swing approach in 17 cases,postauric ular “C” incis ion approach in 16cases,temporofrontal approach in 4 cases.Results: 25 cases with benign tumors had no recurrence.In 19 cases of malignant tumors,2 died in one year postoperatively ,4 survived for one year,7 for two years,6 for three years.Conclusion:The mandibular swing approach fits the dissec tion of parapharyngeal space, infratemporalfossa,pharynx,sphenoid,sphenoik bone ,clivus and upper cervical vertebrat tumors.The postauricular “C” inci sion approach applies to resection of temporal tumors.Key words:Skull base,lateral;Skull baseneoplasms;Surgery,otorhinolaryngologic;Mandibul arswing发生于颞下窝、咽旁间隙、鼻咽部、颞骨等处的肿瘤均可向上侵及侧颅底,甚至累及颅内。

颅底远外侧入路的应用解剖研究

颅底远外侧入路的应用解剖研究

颅底远外侧入路的应用解剖研究摘要】目的:对颅底远外侧入路手术区域主要结构的形态和毗邻进行观察测量,讨论其临床应用。

方法:对35个成人干颅骨标本的结构及毗邻关系进行解剖测量。

结果:通过对成人干颅骨的观察测量,解剖学发现有一下几点。

星点与横乙两窦交汇处无确切对应;枕髁与舌下神经及右侧颈神经外口的位置关系;枕动脉与头最长肌的位置关系;脊神经在肌肉骨附着部外侧进入肌肉从而进行支配。

结论:对颅底结构的解剖研究可以熟悉相应结构,确定表浅解剖标志,从而避免在手术中损伤重要的神经血管等结构,提高手术疗效。

【关键词】颅底;枕髁;远外侧入路;解剖研究在临床上,颅底可用手术治疗的病变种类很多,包括硬膜外和硬膜下的病变。

包括肿瘤、血管性病变、炎性病变、代谢性病变等,其中硬膜下肿瘤主要是脑膜瘤和神经鞘瘤,占到90%,此外还有表皮样囊肿及胶质瘤等【1】。

硬膜外肿瘤包括脊索瘤、软骨瘤等。

但是此部位的位置深,解剖复杂,传统的手术入路有明显缺点,治疗效果不佳。

颅底远外侧入路相对于传统入路的优点在于可以降低手术野深度的同时增大侧方显露角度减小对脑干的损伤,可以一次性切除肿瘤,而且术后发生脑脊液漏也更容易处理。

应用远外侧入路手术必须对颅底的肌肉血管神经等解剖结构的位置有定量的描述,所以该入路有很大的研究价值【2】。

1.材料与方法1.1材料成人干颅骨标本35个(70侧)、成人连颈尸头颅15个(30例)。

1.2器材游标卡尺、量角器、神经外科显微手术器材、常规开颅手术器材、手术用放大镜(×4.5)、摄影器材。

1.3方法1.3.1在35个(70侧)成人干颅骨标本上测量枕髁以及相邻的各种结构。

1.3.2模拟颅底远外侧入路手术,使用手术放大镜(×4.5)对15个成人连颈尸头颅进行解剖。

以中线枕外隆凸下5cm为起点向上作皮瓣切口至枕外隆凸正上方。

依次对远外侧区的肌肉解剖并且对相关结构进行测量并记录参数【3】。

对枕下区的动静脉测量并记录参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用颅底手术入路的相关解剖研究【中图分类号】r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3)03-0483-01
【摘要】目的:选用经上颌窦入路实施颅内手术作为考察的对象,对其相关的解剖学进行研究。

方法:选取成人的尸头,在其上实施上颌窦入路实施颅内手术,仔细的观察其中颅底、翼腭窝部位的解剖结构和暴露的情形。

结果:翼腭窝的内容物,一般划分为血管层和神经层,其神经层处在后内侧,而血管层处在前外侧。

在试验中发现,翼腭窝最主要的解剖标志是蝶腭孔、上颌神经及圆孔。

磨除圆孔中颅窝的底部,进而可以有效地打开蝶窦,就可以暴露眶上裂、眶尖以及完整的海绵窦。

结论:通过以上实验可知,上颌窦入路手术解剖的标志一般是蝶腭孔、上颌神经及圆孔,并且透过该实验的入路能够完全的暴露出完整的鞍区、海绵窦,非常值得借鉴。

【关键词】:上颌窦入路实施颅内手术;解剖研究;翼腭窝;暴露情形;海绵窦;
对于颅底肿瘤而言,特别是颅内外的串通的肿瘤手术的治疗,这些年来广泛的应用面部的手术入路,例如经上颌窦入路实施颅内手术。

现今,颅底手术入路有多种,在其不同效果下,广泛应用于各种手术中。

临床应用中,只有熟悉每一种颅底手术入路的操作程序,懂得每一种的临床症状使用情形,才有助于减少手术过程中的面部流血,减少手术的创伤。

本文选取成人的尸头,在其上实施上颌窦入路实施颅内手术,仔细的观察其中颅底、翼腭窝部位的解剖
结构和暴露的情形。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临床资料
选取5个成人带颈的尸体头颅作为标本,都经过4%的甲醛固定,利用红色的乳胶进行灌注其双侧的颈总动脉及其椎动脉。

1.2 方法
在标本的术侧唇龈沟上方,沿着第2齿到第5齿细心的切开骨膜和黏膜,长度大约3 cm。

切开其黏膜和骨膜,并将切口上方骨膜和黏膜直接的向上剥开,暴露出上颌窦的前壁骨面,以及眶下神经孔的下方区域,并进行拉钩的固定。

对于犬齿窝,应用一种圆骨凿将它凿开窦腔,其骨腔的直径达到0.5 cm时,再用枪式的咬骨钳扩张。

手术过程中,同时可以在显微镜下直接显露出眶下神经。

细心磨除其上颌窦的后壁,仔细寻找其三叉神经中上颌神经支。

应用手术磨钻,直接磨开上颌窦的后壁,而后在其磨开的部位的顶壁、颌窦后壁、内壁中的交界部位做一个完整的标志,同时仔细观测翼腭窝上的筋膜层、神经层,并观测其具体的走向。

利用仪器追查上颌神经到圆孔。

在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后,剪去后组中的筛窦,直接进到蝶窦腔,这样可以有效地揭开蝶窦黏膜。

鞍下的骨质在取出以后,再切开垂体中的硬膜的包囊,这样就能够暴露整个海绵窦。

最后一步就是剪去蝶窦的前壁和它的外侧壁,同时切开覆盖的对侧颈内的动脉中部的硬模。

2 结果
翼腭窝的内容物,一般划分为血管层和神经层,其神经层处在后内侧,而血管层处在前外侧。

在试验中发现,翼腭窝最主要的解剖标志是蝶腭孔、上颌神经及圆孔。

在对圆孔实施大致的磨除其中颅窝的底部,进而可以有效地打开蝶窦,就可以暴露眶上裂、眶尖以及完整的海绵窦。

3 讨论
现在,颅底手术入路患者逐年呈现上升趋势,另一方面,颅底手术入路患者大多数错过身体发育阶段年龄、恢复慢以及心理因素,造成临床治疗比较繁琐。

对此,颅底手术入路患者对实际临床治疗有着比较高的要求,要求医生充分掌握各种病症的特性,或者病种的变化以及手术过程中需要应用的非生物性材料。

由于患者在手术后还需要进行较好的护理,这就给临床护理也带来比较大的挑战,对此,颅底手术入路的发展现状急切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手术治疗方法与专科护理能够满足日益复杂多变的需求。

从本文研究中可以发现,实验样品的翼腭窝最主要的解剖标志是蝶腭孔、上颌神经及圆孔。

在实验中也进一步证实翼腭窝内容物一般划分为血管层上的神经层和脂肪组织中的筋膜垫。

神经层处在其后内侧,而血管层则是处在前外侧。

手术过程中能够沿着眶下神经查找其上颌神经到其圆孔。

同时发现在样品中的翼腭窝内侧,大致在蝶腭孔处的分离部位,是能够寻找出蝶腭动脉和蝶腭神经,在它的圆孔和翼管处做一个标志在实施手术操作,在手术过程中可以直接打开其中颅底的时候,透过翼管中的出口与圆孔交界处,再画
出一个连线,在手术操作时,就在这个连线内上方实施。

实施过程中,由于是样本出现了一些磨损现象,但在临床实践中,对于一个活生生的病人而言,医生应当采取有效地措施,切勿损伤患者的内部结构,避免引发大的创伤。

在临床上,另一个应用比较多的就是经眉弓眶上锁孔入路,这种手术方法有如下:创伤小,操作简便,见效快,外观美观,并且比较符合现今的微创、显微神经外科的要求,主要应用在鞍区和前颅底肿瘤。

通过以上实验可知,上颌窦入路手术解剖的标志一般是蝶腭孔、上颌神经及圆孔,并且透过该实验的入路能够完全的暴露出完整的鞍区、海绵窦,非常值得常用颅底手术入路的相关解剖研究的借鉴。

参考文献
[1] 周格知;袁坚列;陈杰;单国进;章威;;经眉弓眶上“锁孔”手术入路的显微解剖[j];浙江医学;2006,11(01):113--115
[2] lan q, dong j, huang q. minimally invasive keyhole ap-proaches for removal of tumors of the third ventricle[j]. chin med j(engl), 2006,119(17): 1444-1450.
[3] paladino j, mrak g, miklic p, et al. the keyhole concept in aneurysm surgery--a comparative study: keyhole versus stan- dard craniotomy[j] minim invasive neurosurg,2005,48(5): 251-258
[4] kabil ms, shahinian hk. application of the
supraorbital en-doscopic approach to tumors of the anterior cranial base[j]. j craniofac surg, 2005,16(6): 1070-1074.
[5] 何玉泉,沈云霞,唐军华,等. ct扫描观察及测量国人颅底卵圆孔[j]. 医学影像学杂志,2006,16(3)﹕318-31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