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料库的译者翻译策略研究——以《骆驼祥子》英译本为例
《《骆驼祥子》两个英译本的译者风格对比分析》范文

《《骆驼祥子》两个英译本的译者风格对比分析》篇一《骆驼祥子》两个英译本译者风格对比分析一、引言《骆驼祥子》是现代中国文学中的一部经典小说,自出版以来就深受读者喜爱。
其内容丰富,人物形象鲜明,情节紧凑,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代表作之一。
随着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这部小说的英译本也备受关注。
本文旨在对比分析《骆驼祥子》两个英译本的译者风格,以探究不同译者的翻译手法与特色。
二、译者及其翻译背景本文选取了两个较为知名的《骆驼祥子》英译本进行对比分析,分别是霍克斯(David Hawkes)和莫立德(S. M. Roberts)的译本。
霍克斯的译本在1980年代初出版,而莫立德的译本则是在21世纪初推出。
两位译者都在其翻译中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三、译者风格对比1. 霍克斯的译本霍克斯的译本更注重保持原作的文学性,其翻译风格较为细腻,注重对原文的解读和再创作。
在词汇选择上,霍克斯更倾向于使用一些富有文化内涵的词汇,使得译文更具有文学色彩。
在句式上,霍克斯更倾向于使用长句和复杂的从句结构,以表达原文中的深层含义。
此外,霍克斯在翻译中还注重对原文中人物心理的刻画,使得译文更具有情感色彩。
2. 莫立德的译本莫立德的译本则更注重传达原文的意义和情感,其翻译风格更为直接和简洁。
在词汇选择上,莫立德更倾向于使用一些简单明了的词汇,使得译文更易于理解。
在句式上,莫立德更倾向于使用短句和简单的从句结构,以表达原文的基本含义。
此外,莫立德在翻译中还注重对原文中的语言风格和文化背景进行解释和说明,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的内涵。
四、具体案例分析以《骆驼祥子》中的一段描述为例,对比两位译者的翻译风格。
这段描述中涉及到人物的心理活动、环境描写以及语言特点等方面。
在霍克斯的译本中,这段描述被翻译得更为细腻和富有情感色彩;而在莫立德的译本中,这段描述则被翻译得更为简洁和直接。
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可以更清晰地看出两位译者在翻译风格上的差异。
五、结论通过对《骆驼祥子》两个英译本的译者风格进行对比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两位译者在翻译手法和特点上的差异。
译者行为连续统评价模式视域下俗语英译研究——以《骆驼祥子》葛浩文译本为例

译者行为连续统评价模式视域下俗语英译研究——以《骆驼祥子》葛浩文译本为例发布时间:2021-08-13T15:21:04.483Z 来源:《文化研究》2021年9月上作者:侯雨薇[导读] 《骆驼祥子》是老舍先生京味小说的代表作品。
在这部小说中,老舍先生用生动的语言对军阀混战时期北平底层人民的真实生活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刻画,塑造了祥子、虎妞、刘四爷等一系列经典人物。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侯雨薇摘要:《骆驼祥子》是老舍先生京味小说的代表作品。
在这部小说中,老舍先生用生动的语言对军阀混战时期北平底层人民的真实生活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刻画,塑造了祥子、虎妞、刘四爷等一系列经典人物。
凭借其独特魅力,《骆驼祥子》这部经典作品也经过了无数优秀译者的翻译诠释,走出国门。
在众多译本中,葛浩文的译本因其地道表达和准确转换在西方读者中接受度较高。
以往关于《骆驼祥子》葛浩文译本的翻译研究大多针对译作本身的语言转换进行分析,对于译者及其行为的研究较少。
本文以周领顺的译者行为连续统评价模式为理论基础,将关注点限定在《骆驼祥子》葛浩文译本中的俗语翻译上。
笔者结合周领顺对该评价模式的阐释及本文的研究目的划分了三类译者行为,即求真、半求真半务实、务实。
通过对葛浩文译本中俗语英译进行案例分析,可以发现葛浩文会结合西方读者对于俗语中不同意向的接受程度选择不同的翻译策略,在原文与译文、原作者与译者之间找到了一个较优的平衡点,达到了一种“务实性求真”,这也可以解释为何该译本传播效果较好。
关键词:《骆驼祥子》;葛浩文;译者行为连续统评价模式;求真;务实1.引言《骆驼祥子》是老舍先生的代表作品。
描写了北平人力车夫祥子三起三落的悲惨一生。
凭借其对旧社会底层民众生活的真实描绘、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质朴传神的语言风格及鲜明的地方色彩,《骆驼祥子》成为了现代经典小说的代表。
包括伊万·金、施晓菁、葛浩文在内的诸多优秀译者都结合自身对这部经典作品的理解进行了英译。
基于语料库的《骆驼祥子》两译本翻译风格比较

基于语料库的《骆驼祥子》两译本翻译风格比较作者:刘芳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5年第26期摘要:本文基于《骆驼祥子》中文及两译本三个单语语料库,以Crown-Clob语料库中的原生英文小说为类比语料库,统计并分析了《骆驼祥子》的施晓菁译本和葛浩文译本在词汇(词频、平均词长、词汇密度、高频词及主题词)和语篇(平均句长和文本可读性)方面体现出的不同翻译风格,并试图从两译者的翻译目的解释风格差异。
关键词:语料库;骆驼祥子;翻译风格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6-0267-03一、引言译者风格研究是语料库翻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译者风格的描写性研究经历了从“声音”到“痕迹”的转变。
Hermans将叙事话语中包含的“另一种声音”称为译者的声音(胡开宝,2011:111),但他并未从语言形式角度考察和分析译者风格。
Mona Baker指出译者风格是“留在文本中的一系列语言和非语言的个性特征”(Baker,2000:245)。
译者风格包括译者对所译文本的选择、翻译策略的选择、前言、后记、脚注、文本中的注释以及译者个人偏爱的表达形式和重复出现的语言行为方式,即典型语言运用习惯。
译者风格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上述译者风格属于广义。
本研究所讨论的是狭义的译者风格,即“译者语言应用或语言表达的偏好,或在译本中反复出现的语言表达方式”(胡开宝,2011:109)。
本文拟使用单语语料库和可比语料库在译入译出两个翻译方向上,考察《骆驼祥子》两译本的文本形式特征。
主要考察词汇(词频、平均词长、词汇密度、高频词及主题词)和语篇(平均句长和文本可读性)等方面体现出的不同翻译风格,并试图从两译者的翻译目的解释风格差异。
《骆驼祥子》出版以来的70多年时间里,先后有多种英译本问世。
本文研究的两个译本分别为Camel Xiangzi译者施晓菁,2001年由外文出版社出版。
Rickshaw Boy译者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2010年由哈铂柯林斯出版公司出版。
《《骆驼祥子》两个英译本的译者风格对比分析》范文

《《骆驼祥子》两个英译本的译者风格对比分析》篇一《骆驼祥子》两个英译本译者风格对比分析一、引言《骆驼祥子》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由老舍所著。
自其问世以来,这部作品被翻译成多种语言,传播至世界各地。
本文将针对其中两个英译本进行对比分析,重点探讨其译者风格的不同之处。
二、背景介绍《骆驼祥子》是一部以北平为背景的写实小说,描绘了底层人民的艰辛生活。
该作品被翻译成英文后,出现了两个颇具影响力的英译本。
第一个译本由翻译家David Hawkes翻译,第二个译本则是由翻译家Sally Roberts在David Hawkes的基础上进行了修订和增补。
三、译者风格对比1. 翻译策略的差异David Hawkes的翻译以较为传统的直译为主,尽量保持原文的语言结构和表达方式。
他在翻译过程中对原文的句式和修辞手法进行了精细的处理,使译文能够较为完整地保留原文的文化特色和历史背景。
而Sally Roberts的翻译则更加注重语言的流畅性和可读性,她在保留原文基本含义的基础上,对部分句式和表达方式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和优化,使译文更加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
2. 对原文理解的差异两位译者对原文的理解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David Hawkes注重细节的捕捉和表达,使译文的意境更为生动,具有写实性;而Sally Roberts在翻译过程中更多地从宏观的角度出发,强调故事的整体框架和情节发展,使译文更加流畅连贯。
这种差异也体现在两位译者对人物性格的刻画上,David Hawkes更注重细节的描绘,而Sally Roberts则更注重人物性格的整体呈现。
3. 翻译风格的不同两位译者的翻译风格也有所不同。
David Hawkes的译文较为严谨、规范,用词精准、句式结构清晰;而Sally Roberts的译文则更加自然、流畅,用词更加贴近现代英语的表达习惯。
这种差异使得两位译者的译文在风格上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四、结论通过对《骆驼祥子》两个英译本的译者风格进行对比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两位译者在翻译策略、对原文的理解以及翻译风格等方面都存在差异。
《《骆驼祥子》两个英译本的译者风格对比分析》

《《骆驼祥子》两个英译本的译者风格对比分析》篇一《骆驼祥子》两个英译本译者风格对比分析一、引言《骆驼祥子》是现代中国文学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深刻的社会内涵吸引了众多翻译家的关注。
本文旨在对比分析《骆驼祥子》两个英译本的译者风格,以揭示不同译者的翻译策略和特点。
二、原文与译本简介《骆驼祥子》的英译本分别为霍克斯(David Hawkes)和米德(Diana Yeh)的译本。
霍克斯的译本较为广泛地被接受,而米德译本则以其独特的翻译风格和视角赢得了读者的关注。
三、译者风格对比分析1. 霍克斯译本霍克斯的译本在翻译过程中注重传达原文的意境和情感色彩,对原文的描绘和叙述进行了较为忠实的再现。
在语言运用上,霍克斯的翻译风格较为平实,用词简洁明了,注重传达原文的信息,使得译文易于理解。
在处理文化元素时,霍克斯采用了归化翻译策略,尽量使译文符合英语读者的阅读习惯。
2. 米德译本相比之下,米德在翻译过程中更注重传达原文的意境美和韵律美。
米德的用词更为细腻,常常采用较为复杂的句式和词汇来传达原文的情感和氛围。
此外,米德在处理文化元素时采用了异化翻译策略,尽量保留原文的文化特色和语言风格,使得译文更具有异国情调。
四、分析维度与发现在对比分析两个译本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 词汇选择:霍克斯的用词较为平实,而米德则更注重用词的细腻与优美。
在描绘人物、场景等方面,米德的译本更为生动形象。
2. 句式结构:霍克斯的句子结构较为简洁明了,而米德则更倾向于使用复杂的句式来传达原文的意境。
这种差异在描绘情感、氛围等方面尤为明显。
3. 文化元素处理:霍克斯采用了归化翻译策略,使得译文更易于被英语读者接受;而米德则更注重保留原文的文化特色和语言风格。
这种差异在处理中国特有的文化元素时尤为突出。
4. 翻译策略:霍克斯的翻译策略更为注重传达信息,使得译文具有较高的可读性和易懂性;而米德则更注重传达原文的意境美和韵律美,使得译文更具有艺术性。
《骆驼祥子》两译本人称代词显化分析——基于语料库视角

1993 年 Mona Baker 首次提出基于语料库的翻译研究思想,并提倡将这一新的研究范式应用到翻译普 遍性(即翻译共性)研究当中。关于显化,Baker(1993)是这样定义的:“相对于特定源语文本及非翻译文本 总体而言,翻译文本显性程度显著提高”[1](A marked rise in the level of explicitness compared to specific source texts and to original texts in general)。显化有两种不同的研究方法:一是从过程入手,基于原文与译 文的平行语料库,研究翻译过程中的显化策略。二是从结果入手,将翻译看成是一种语言变体,不考虑 原文,使用单语类比语料库,通过比较同一语言中的翻译文本与非翻译文本,发现翻译文本整体的固有 特征。Baker(1996)提倡用单语可比语料库来研究翻译中的显化现象[2]。她的假设是如果显化真是翻译固有 的特征,那么翻译文本可能会比原创文本更频繁地使用可选择性的句法元素。目前第二种方法已成为研 究趋势,但是两种显化研究方法并不矛盾,两种角度的结合更有利于我们全面理解显化,即显化是译者 在翻译过程中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添加,最终目的是使译文更清晰易懂。本文将语言间比较和语言内比较 结合起来,基于自建的《骆驼祥子》原文及两译本语料库和原生英语参照语料库,比较原文与两译本、 两译本与原生英语文本,研究《骆驼祥子》两译本中人称代词显化现象。 《骆驼祥子》出版以来的 70 多年时间里,先后有多种英译本问世。本文研究的两个译本分别为 Camel Xiangzi,译者施晓菁,2001 年由外文出版社出版。Rickshaw Boy,译者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2010 年 由哈铂柯林斯出版公司出版。参照语料库为北京外国语大学梁茂成教授和许家金教授建立的 Crown CLOB 语料库,由于这是一个平衡语料库,本文仅取其中 K-P 部分,即原生英文小说部分。 汉语人称代词分类参考了朱德熙 (1982)的分类观点 [3] ,英语人称代词的分类参考了 R.Quirk(1985) 的观点 [4]336。具体检索项见表 1。 一、原文及两译本人称代词统计 原文及两译本中人称代词频数及显著性见表 2。用 Wordsmith 5.0 和 Paraconc 1.0 软件,在汉语、两译 本和参照库这四个语料库中分别检索中、英文的人称代词出现的绝对频数,检索中文“人家”这个代词
以《骆驼祥子》译本为例探析汉英差异

以《骆驼祥子》译本为例探析汉英差异作者:余甜甜来源:《校园英语·上旬》2020年第04期【摘要】《骆驼祥子》是老舍的代表作之一,在中国现代文学历史上拥有重要地位。
本文以英文版本为例,对源语文本和译本进行对比分析,探究译文是如何完美呈现汉英差异与翻译的关系,从而充分彰显老舍先生独特的艺术情怀。
【关键词】过程取向;结果取向;散点与焦点;压缩策略【作者简介】余甜甜(1994.10-),女,汉族,安徽宣城人,华东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2018级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英语笔译。
一、基于英语重结果、汉语重过程对比英译汉翻译策略1. 对比汉语的过程取向与英语的结果取向。
(1)那头低得很深,双脚蹭地,跑和走的速度差不多,而颇有跑的表示的,是那些五十岁以上的老者们。
(a) Those who lower their heads and shuffle along, in what only looks like a run are men over fifty.(施晓菁译)(b) While those who ran with their heads down and shuffled along at a walking speed that only like a run were in their fifties or older.(Howard Goldblatt译)分析:汉语是一种极为灵活的语言,其灵活性主要体现在以动词的多种形式融入句子中,这种灵活性赋予了汉语动态的特性。
而英语是有着静态特点的语言,体现为通过活用形容词和介词等短语来表现动作。
原文“头低得很深”,这体现中文多用动词,施晓菁译为“lower their heads”。
而Howard Goldblatt译文处理为“ran with their heads down”,用介词表达动词含义,体现英语是静态语言,符合英语思维,重视过程。
《《骆驼祥子》两个英译本的译者风格对比分析》范文

《《骆驼祥子》两个英译本的译者风格对比分析》篇一《骆驼祥子》两个英译本译者风格对比分析一、引言《骆驼祥子》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由老舍所著。
这部小说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深刻的社会内涵,赢得了国内外读者的广泛赞誉。
本文旨在对比分析《骆驼祥子》两个英译本的译者风格,以揭示不同译者的翻译策略和技巧,并探讨其背后的文化背景和语言特点。
二、译者背景及译本选择本文选取了《骆驼祥子》的两个英译本进行对比分析。
第一个译本由英国汉学家David Hawkes翻译,第二个译本由美国翻译家Sally Richardson翻译。
这两位译者均具有丰富的中文文学翻译经验,且其译本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三、译者风格对比分析1. 翻译策略与技巧David Hawkes的译本更注重传达原文的意境和韵味,采用意译为主、直译为辅的策略。
他的译文流畅自然,对原文的词汇、句式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再创作,使译文更具可读性。
同时,他在翻译过程中善于运用隐喻、修辞等手法,将原文的深层含义展现得淋漓尽致。
相比之下,Sally Richardson的译本更注重忠实传达原文的语义信息,采用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策略。
她的译文较为严谨,尽量保持原文的词汇、句式结构,力求在形式和内容上与原文保持一致。
在处理文化负载词时,她通常采用加注或解释的方式,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
2. 文化背景与语言特点两位译者的文化背景和语言特点对其翻译风格产生了重要影响。
David Hawkes的译文更具有诗意和艺术性,这与其英国文化背景和深厚的文学修养密切相关。
他的翻译更注重传达原文的情感色彩和审美价值。
而Sally Richardson的译文则更注重实用性和准确性,这与其美国文化背景和对英语语言的精通程度有关。
她的翻译更符合西方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审美标准。
四、结论通过对《骆驼祥子》两个英译本的译者风格进行对比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两位译者在翻译策略、技巧、文化背景和语言特点等方面存在的差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语料库的译者翻译策略研究——以《骆驼祥子》英译本为例摘要:《骆驼祥子》[1]是老舍的代表作,出版后被翻译成多种语言,促进了中国文化在海外的传播。
本论文选取施晓菁和葛浩文的英文译本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比较两位译者翻译同一文学作品时不同的译者风格。
本文立足于描写翻译学和语料库翻译学研究范式,建立《骆驼祥子》原文语料库,施晓菁译本和葛浩文译本语料库,从词汇[2]、句法、篇章层面进行定量分析。
词汇层面的研究涉及分析类符/形符比、高频词、独特词等;句子层面的研究分为平均句长、句子类型,句首词等方面;语篇层面研究了篇章衔接手段。
此外,本文还结合文体学对两译本进行定性分析,探讨两位译者在文化负载词、成语、修辞、思想表达以及副文本等方面的翻译策略。
最后,本文从内部和外部两方面探讨译者风格形成因素。
通过比较两译本,可以发现葛浩文译本更侧重于对中国文化的诠释,更容易让国外读者所理解,翻译更灵活。
翻译文化负载词时,多运用异化翻译策略。
而施晓菁译本则侧重于对原文的忠实,在翻译文化负载词时,通常是运用归化翻译的翻译策略。
两位译者风格的不同与社会文化背景、译者主观因素等有关。
关键词:译者风格;骆驼祥子;语料库翻译一、引言老舍[3]被誉为“人民艺术家”、“语言大师”,他的小说在20世纪上半叶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好评。
他的代表作《骆驼祥子》用丰富的方言和生动的口语描写了北平市民。
这部经典的爱情包含了一个农村男孩祥子的悲惨故事,他想买一辆人力车,在北平开始他的新生活。
不幸的是,他的梦想破灭了。
他终于堕落成一个自私的人。
老舍以其成熟的写作技巧,描绘了二十世纪初的北平。
它已被翻译成17种不同的语言,受到国内外读者的欢迎。
这部小说分别由伊万·金、让·M·詹姆斯、施晓菁和葛浩文翻译成四个英文版本。
在这四个译本中,施晓菁和葛浩文的译本更值得关注。
一方面,两位译者在社会文化背景方面存在着更多的差异。
这两位翻译人员来自不同的国家,但都精通英语和汉语,并曾在国外学习过。
另一方面,施的翻译忠实于原文,但葛浩文仍然觉得不完美。
这可以追溯到施的翻译风格。
本文旨在找出两位译者在文体上的差异,并进一步分析其原因。
施晓菁是其中唯一的中文翻译。
在南京,她在日内瓦度过了童年。
施是北京大学联合国翻译培训班的首批毕业生之一。
她精通英语和汉语。
她的译文发表于1981年。
著名汉学家葛浩文教授中国现代文学和文化已有二十五余年。
他是一位杰出的美国现当代中国文学翻译家。
上世纪60年代,他参军去了台湾。
他翻译了30位作家的60多部作品。
三十年后,他发现《骆驼祥子》以前的译本不完善、不尽如人意,于是决定出版一部完整、忠实、可读的《中国现代经典》英文译本。
文通过比较两位译者的文体差异,试图找出他们翻译策略背后的原因,即译者的翻译策略及风格。
老舍的代表作《骆驼祥子》是一部对当时北平进行全面考察的经典文学作品。
葛浩文是一位经验丰富的翻译家和汉学家,他发现以前的翻译并不完美。
他决定在2010年翻译《骆驼祥子》。
这个版本值得更多的关注,因为葛浩文做了很多改进。
而施是四位译者中唯一的一位。
通过对英汉译者的比较,不仅可以全面了解两位译者的思维方式、文化背景,而且可以为翻译提供一些建议。
这有助于中国文学作品更好地被外国读者接受。
此外,在向世界介绍中国文化的背景下,中国文学作品的研究更值得关注。
通过比较中英译者的文体差异,充分展示译者的翻译策略和风格形成机制。
此外,本文还对中国文学作品的翻译提出了一些建议。
二、基于语料库的研究方法与研究目的利用语料库,对不同的文体进行了清晰的展示和分析。
运用定量统计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词汇、句法和语篇三个层面对两个译本进行了全面的描述。
该研究将展示从一般描述到具体例子的规则特征的全貌。
借助语料库,文体分析的研究更加客观、科学。
本文在描写翻译研究和语料库翻译研究的理论框架下,对葛浩文和施晓菁的五种翻译风格进行了研究。
因此,本文从定量和定性两个方面来研究这种文体差异。
定量分析从词汇、句法、语篇三个层面进行研究。
因此,本文采用定性的方法对文化负载词、习语、谚语以及并列词的翻译策略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
首先,收集了两个译本的文本格式和原著。
下一步是清理文本,构建语料库并对文本进行了预处理,收集了详细的统计数据,包括类型/标记比、词频、独特词、平均句子长度等。
此外,还引入卡方检验来检验统计数据是否有显著性差异。
通过定量的方法,收集科学的统计数据来说明两位译者的文体差异。
计算机化的数据将提供纯粹的案例研究难以观察到的潜在信息。
例如,统计数据将揭示一个译者独特使用的语言模式。
其次,采用定性的方法对翻译策略进行比较。
通过案例分析,我们可以比较译者在翻译中使用的策略。
翻译细节,如译者是直译还是意译,如何翻译文化负载词和地址,修辞格等。
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辅相成。
数据更加客观、科学。
案例更为详细,为翻译提供了直接的鉴赏方法。
最后,进一步研究了两位译者风格差异背后的原因。
通过收集有关译者的详细资料,讨论了民族认同、文化背景等外部因素和翻译动机、翻译方法思想等内部因素。
本文旨在利用语料库对译者的翻译风格进行详细的研究。
此外,文体差异背后也存在着深层次的原因。
因此,有必要对差异产生的动因进行研究。
除了比较风格差异之外,本文旨在建立一种研究译者风格形成机制的研究方法。
三、从三个维度分析基于语料库的翻译策略“语料库”[4]一词是指以机器可读形式保存的文本集合,能够通过使用不同的方法自动或半自动提取。
因此,基于语料库的翻译研究[5]是指借助语料库对翻译文本进行研究。
运用统计学的方法,使研究更加客观、科学。
以往的翻译研究都是建立在个人判断的基础上,缺乏说服力和客观性。
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提供了一种数据与案例相结合的新方法。
许多关于译者风格[6]的研究都是基于这种方法。
(一)词汇特征分析词是传达完整意义的最小单位,是书面语或口语的基本成分之一。
而且,一个词在交际中承载着大量的信息。
语法是这种词汇结构的产物,研究翻译的词汇特征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词汇直接反映了译者的风格。
除此之外,读者通常首先通过文字来欣赏译者的风格。
下面的两个例子表明施译比葛译使用了更多的词。
就是在拉包车的里面,这也算很名贵的。
(Lao,2001,p. 16)All this was rare even among men who pulled for private parties. (Gold blatt, 2010, p. 8)All these were rare qualities, even among rickshaw men hired on a monthly basis.(Shi Xiaojing, 2001, p. 17)“快洗洗吧,我怕!”曹太太只说了这么一句。
(Lao, 2001, p. 156)“ wash up,” Mrs. Cao said. "I hate the sight of blood. (Goldblatt, 2010, p. 83)"Hurry up and wash, you're a fearful sight!** was all that Mr.Cao said. (Shi, 2001,p. 167)两个文本都试图保留原文中的信息。
前面的例子表明,施的翻译更注重对原文的逐字再现。
而葛译非常重视读者的理解。
再往北看,可以望到万牲园外的一些水池,高低不平的只剩下几颗残蒲败苇。
(Lao, 2001, p. 500)And as his gaze drifted north, he spotted some uneven clumps of withered cattail reeds standing in marshy land on the far side of Wansheng Garden. (Goldblatt, 2010, p. 277)Further North were the marshes outside Wanshengyuan, dotted with clumps of withered reeds and grasses. (Shi, 2010, p. 501)施译了这个句子,没有改变结构。
她把主语放在后面,用“watch”这个词来翻译“看着”,而葛译把主语放在句子的结尾,用“spotted”这个词。
葛浩文的翻译更灵活。
他改变了叙事顺序,强调祥子就像一条狗。
(二)、句法特征分析句法是指词在句子中的语法排列,它是对基本语言单位构成的研究。
本部分将从平均句长、句型和句首词语三个方面考察葛浩文和施晓菁的译文。
平均句子长度通过总标记除以文本中的总句子来计算。
虽然长句给阅读增加了难度,但同时也能承载更多的信息。
短句更容易阅读,也更灵活。
译者和作者在写作中应把长句和短句结合起来,使文章具有可读性和吸引力。
东便道上有一大块阴影,挤满了人:老幼男女,丑俊胖瘦,有的打扮得漂亮近时,有的只穿着小褂,都谈笑着,盼望着,时时向南或向北探探头。
(Lao, 2001, p. 524)People filled a large patch of shade on the east side of the street, shoulder to shoulder—young and old, male and female, the ugly and the handsome, the fat and the skinny, some dressed with a modem flair, others in traditional mandarin jackets, but all chatting and smiling with keen anticipation and casting frequent glances to the north and south. (Goldblatt, 2010, p. 292)Over the pavement on the east side of the road was a large patch of shade where people crowded thickly. Men and women, old and young,ugly and pretty, fat and thin, some decked in their best, others just wearing a short jacket, all waited expectantly. (Shi, 2001, p. 525)施把句子翻译成两句话,省略了汉语的重点在意义上,因此,可以在同一句话中存在几个主语而不会导致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