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煤塌陷引起的地质环境问题及其治理

合集下载

煤矿开采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及防治方法

煤矿开采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及防治方法

煤矿开采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及防治方法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煤炭作为主要能源之一,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然而,煤矿开采对地质环境造成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本文将探讨煤矿开采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方法。

首先,煤矿开采对地质环境造成的主要影响之一是地表塌陷。

在煤矿开采过程中,地下矿井的开挖会导致地表上方的岩层失去支撑,从而引发地表下沉。

这种地表塌陷不仅会破坏土地的利用功能,还会对周边建筑物和基础设施造成严重影响。

因此,我们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减轻地表塌陷的影响。

一种常见的防治方法是填充矿井。

填充矿井可以通过向矿井中注入混凝土、砂石等材料,填充矿井空洞,从而减轻地表塌陷的程度。

此外,我们还可以采用地表回填的方法,将开采过程中挖掘出的土石方回填至地表,以增加地表的稳定性。

这些方法都可以有效地减少地表塌陷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其次,煤矿开采还会对地下水资源产生一定的影响。

在煤矿开采过程中,地下水会被矿井排水系统抽取出来,导致地下水位下降。

这不仅会影响周边地区的水资源供应,还可能引发地下水位过低而导致地下水污染的问题。

因此,我们需要采取措施来保护地下水资源。

一种常见的防治方法是建立地下水补给系统。

通过在矿井附近建设地下水补给系统,将地表水引入地下,补充地下水资源。

此外,我们还可以采用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方法,例如建设水库、引水渠等,以确保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这些措施可以有效地减轻煤矿开采对地下水资源的影响。

最后,煤矿开采还会对地质环境产生其他方面的影响,例如地质灾害的频发。

在煤矿开采过程中,地下岩层的变动和矿井的开挖都会导致地质灾害的发生,如地震、滑坡等。

因此,我们需要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来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

一种常见的防治方法是进行地质勘探和监测。

通过对矿区周边地质情况进行详细的勘探和监测,可以及时发现地质灾害的迹象,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此外,我们还可以建设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例如护坡、加固岩层等,以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

关于煤炭开采引发的地质灾害及治理措施

关于煤炭开采引发的地质灾害及治理措施

关于煤炭开采引发的地质灾害及治理措施摘要:在煤炭行业迅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了很多问题,煤炭数量多、分散且粗放的采矿方式给煤炭区域的地质环境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不但导致了大量的煤炭资源的浪费,还给区域内的生态环境带来了很大的损害,这对区域内的煤炭开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很大的负面作用,如何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已经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煤炭开采;地质灾害;治理措施一、煤炭开采引发的主要地质灾害1.1过度开采引发地面沉陷煤炭开发活动对地质构造和水资源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地质灾害风险种类繁多。

部分煤炭在采矿过程中,以长臂式采矿为主,该种采矿方式下,地表往往被大量疏松的黄土所覆盖。

而随着煤炭井下煤炭的不断开发,将会打破原来的地应力平衡。

在地面压力增加和地下承载力下降的双重作用下,矿井地下围岩层就会发生沉降或破裂,引起矿井地面塌陷。

另外,在煤炭资源的开发中,所使用的采矿机械设备也将会产生较大的机械振动,这也将会影响到岩层的稳定性,导致其发生一定的位移或变形,当变形量达到较大值时,就会引起局部陷坑或大面积地面沉陷,并且在这个过程中,经常会有地面出现裂缝等情况发生。

1.2开采引发矿井突水灾害矿井突水是一种典型的突发性突水,其危害程度高,一般具有水量大,防治难度大,造成巨大损失等特征。

因为它的特点是突发性的,而且是在采矿的时候,所以它在发生之后,一般都会给采矿工人的生命安全带来很大的危险,是煤炭公司需要优先防治的一种地质灾害。

1.3区域地下水位降低,地下水受污严重为了确保煤炭在采矿时的安全,一般在采矿前,都要对矿区的地下水源进行勘察,并将一些地下水源抽取出来,以使当地的地下水源达到一定程度,防止煤炭的突水。

然而,在这一降水量过程中,不但浪费了大量的水资源,还改变了该地区的地下水构造,导致地层产生孔隙,增加了地表坍塌的危险。

而在煤炭开采中,由于人类的各种行为,例如:爆破工艺、开采垃圾堆积等,也会对地下水产生一定的影响。

煤矿采空区沉陷引发的地质灾害综合治理——以孝义采煤沉陷区为例

煤矿采空区沉陷引发的地质灾害综合治理——以孝义采煤沉陷区为例

080地质环境DI ZHI HUAN JING1 引言该采煤沉陷区位于孝义市范围内。

区内地形陡峻,山峦起伏,沟谷纵横,岩石风化强烈。

在采煤沉陷的影响下,项目区内出现大范围的地面不均匀沉陷,致使多处林地、耕地被拉张地裂缝切割,严重影响了当地正常的农业生产。

沿着沟谷延伸方向及山体临空面,滑坡及不稳定斜坡地质灾害十分发育,危及生命财产以及交通运输安全。

地质灾害问题日趋严重,已经影响当地经济的发展,阻碍了当地经济从农耕型到经济林型的转变进程,急需开展治理。

2 地质环境条件2.1 地形地貌孝义市位于吕梁山脉东麓,西部山峦起伏,中部沟壑纵横,东部地势平坦,市境内海拔标高一般在740-1360m,地势西高东低。

项目区主体地貌属于黄土丘陵区,地面标高一般为1000-1160m,高差150m左右,多为浑圆状山顶。

项目区北中部属于山间河谷区,谷底高程1050m左右,较开阔、平缓,局部基岩出露。

2.2 地层岩性区内地表大部分为黄土覆盖区,根据以往地质调查资料,项目区地层主要包括奥陶系中统峰峰组,石炭系中统本溪组、上统太原组,二叠系下统山西组、下石盒子组、上统上石盒子组,新近系上新统、第四系。

2.3 气象与水文项目区地处山西高原,属暖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受季风环流、地理纬度和海拔高度的影响,四季分明。

冬季寒冷少雪;夏季气候炎热,雨量集中,多年平均降水量为463.9mm;春季多风干旱;秋季天高气爽,天气晴朗。

本区含水层的性质可分为:奥陶系峰峰组灰岩岩溶裂隙含水层、石炭系太原组灰岩裂隙岩溶含水层、 二叠系砂岩裂隙含水层、新近系砂砾层含水组、第四系冲积层含水组。

2.4 煤层开采情况项目区内山西组、太原组为主要含煤地层,共含有14层煤,其中山西组地层共含煤8层,太原组共含煤6层。

含煤地层平均厚144.0m,含煤系数为9.3%,可采煤层为山西组的1号、2号、3号煤层及太原组的7号、9号、10号、11号煤层。

原有西沟煤矿、梁上庄煤矿及三河口煤矿,批准开采2号煤层,厚度为0.9-1.2m,属薄煤层,以上3座煤矿1999年前已关闭,现有离柳集团兑镇煤矿,开采煤层为10号、11号煤层,项目区已开采完毕,目前采空区已经稳定。

煤矿开采沉陷的环境效应和生态修复技术

煤矿开采沉陷的环境效应和生态修复技术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推广生态修复技术,如土壤改良、 植被恢复等
加强监管力度,确保生态补偿和恢 复机制的有效实施
建立完善的环境监测体系,对煤矿开采沉陷进行实时监测和预警 定期进行环境影响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的环境问题 制定针对性的减轻措施,降低沉陷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加强与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合作,共同推进环境监测和评估工作
土地利用受限:塌陷坑和裂缝的存在使得土地利用受到限制,难以进行农业生产和建设 活动
地下水位下降 地面塌陷
地下水污染 水资源枯竭
土壤破坏:煤矿开采沉陷导致土壤结构破坏,影响植物生长 土壤污染:开采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和重金属污染土壤,影响植物吸收 植被覆盖率降低:沉陷区域地表塌陷,植被受损,覆盖率降低
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壤和植被破坏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平衡受到破坏
破坏土地资源
影响水资源
破坏生物多样 性
影响景观和土 地利用
PART THREE
土壤修复技术的定义和目的 土壤修复技术在煤矿开采沉陷区的应用 土壤修复技术的分类和原理 土壤修复技术的优缺点和案例分析
生态修复技术在水资源保护中 的应用
XX,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汇报人:XX
CONTENTS
PART ONE
PART TWO
地面塌陷:煤矿开采导致地面塌陷,形成塌陷坑和裂缝
地形改变:塌陷坑和裂缝的出现导致地形发生改变,影响景观和土地利用
土壤侵蚀:塌陷坑和裂缝的形成导致土壤侵蚀加剧,土壤流失严重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借鉴先进经验和技术成果。 关注新技术、新材料的研发和应用,提高修复效率和质量。 强化生态修复工程的设计和管理,确保修复效果可持续性。 推进生态修复技术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促进产业健康发展。

煤矿塌陷治理总结汇报

煤矿塌陷治理总结汇报

煤矿塌陷治理总结汇报煤矿塌陷治理总结汇报一、引言煤矿塌陷是矿井采空区域导致地表沉降或坍塌的现象,是煤矿开采过程中常见的问题。

随着煤炭资源的持续开采,矿井采空区域的问题日益突出,对于塌陷治理的研究与实践也日益重要。

本次汇报将介绍煤矿塌陷治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对实际情况进行总结与分析。

二、煤矿塌陷的原因1. 煤矿采空区域导致地层空洞:煤炭的开采过程中,会形成采空区域,当这些空洞得不到及时填补时,地层可能会发生弯曲、扭曲或塌陷。

2. 煤柱冒落导致地表塌陷:在煤矿开采中,煤柱冒落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当大量煤柱下沉或崩塌时,会导致地表出现不同程度的塌陷。

3. 煤矿开采导致地表下沉:随着煤炭的开采,地表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沉,这种下沉也会引起地表塌陷的问题。

三、煤矿塌陷治理方法1. 填充采空区域:在煤矿开采过程中形成的采空区域,可以通过填充材料来填补,减少地层的弯曲和塌陷的可能性。

常用的填充材料有煤矸石、工业废渣等。

2. 利用岩层压裂原理:通过钻孔注浆、注水等方法,在地层中形成压裂裂缝,从而减少地层的压力,防止塌陷的发生。

3. 调整矿柱布局:合理的矿柱布局可以减少煤矿开采过程中的煤柱冒落,达到减少地表塌陷的目的。

通过对矿井结构和开采方法的优化设计,可以减少煤柱的塌陷现象。

4. 物理加固方法:如采用钢压条加固、加固煤柱等方式,可以增加地层的支撑力,并减少塌陷发生的可能性。

四、煤矿塌陷治理的效果与问题1. 治理效果方面:通过各种治理方法的应用,煤矿塌陷问题得到了较好的控制。

填充采空区域、调整矿柱布局等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地表塌陷的发生,有效保护了地表的安全。

2. 治理问题方面:部分治理方法仍存在一定的技术难题,如填充材料的选择和填充效果的评估。

此外,煤矿塌陷治理的投入较大,需要充足的资金和人力支持。

五、煤矿塌陷治理的发展趋势1. 开展治理技术研究:针对当前存在的技术问题,加强对填充材料、加固方法的研究,提高治理效果和经济性。

实例分析采煤塌陷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

实例分析采煤塌陷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

实例分析采煤塌陷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煤炭能源已经成为中国尤为重要的生产能源以及使用能源,是必不可少资源。

但由于当下自然资源大范围开采,虽然某种程度而言为中国经济建设提供了发展资源,但是,也让自然环境转为恶劣,且导致较多环境问题产生。

随着我国重视可持续发展,并把国家未来发展道路定位为“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

因此,国家必须保护自然资源,加强资源管理建立节约型社会,从而实现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相协调,达到可持续发展状态。

在此,将重点分析煤炭塌陷等地质灾害形成原因以及地质环境治理对策,实现人与自然共同发展的可持续发展,这也是目前中国地质环境问题治理最为重要的难题。

一、采煤塌陷区地质环境治理概念采煤塌陷区地质环境治理指采煤地区塌陷以及环境治理的知识体系。

简而言之,可以理解为煤矿在开采中,因不同地质环境引发的采煤塌陷灾害,且由于各个形成条件不同,进而塌陷的发生环境以及对环境造成的问题较为不同,我们把这类状况统称为采煤塌陷区地质环境,其与自然环境有着较为紧密的联系。

二、采煤发生塌陷的影响因素对塌陷影响因素分为以下几类:(一)生态因素采煤时发生塌陷灾害主要受生态环境影响,相同的塌陷灾害在各不相同生态环境中所引发的地质环境问题也较为不同。

例如:土壤生态环境、植被生态环境以及水源生态环境等影响,其中植被生态环境是地区整体生态环境综合体现。

此外,因采煤塌陷区地质环境较为不同,对社会与环境产生的危害也各不相同。

(二)地形因素不同地貌形态所产生的煤矿塌陷危害也各不相同,对生产造成破坏程度也不同,且随着煤矿开采持续扩大对自然环境影响也随之加大,从而导致地质环境问题越发恶劣。

此外,采煤发生塌陷也受地层岩性质影响,岩性质不同,移动值以及塌陷状况也各不相同。

因此,采煤塌陷区地质环境治理也不同。

(三)煤矿埋藏因素因煤矿埋入较深,变形影响到地表时间较长,因此,地表变形减少,变形相对缓和平均。

但由于地表移动扩大化煤层厚度,采矿范围也随之增大,所以移动值增大,地产生裂缝概率增长,采矿区范围与松散不对应导致覆盖层较厚,变形值较小,移动增大,如是未豁性土出现裂缝的概率增长,如是粉土就发生煤矿塌陷等状况。

煤炭开采引发的地质灾害及治理报告范文

煤炭开采引发的地质灾害及治理报告范文

煤炭开采引发的地质灾害及治理报告范文一、矿山环境地质问题以沙峪煤矿为例,沙峪煤矿矿区范围内分布着4个行政村,农业人口2000余人。

矿区内沟谷发育,地形破碎,土地较贫瘠,受采煤的影响,使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日趋恶化。

土地退化、荒芜、房屋裂缝、水源干枯等环境地质问题日益突出,居民的基本生存条件受到严重威胁。

煤炭的大规模开采造成了对矿山环境的较大破坏,采空塌陷、地面裂缝、区域地下水位下降、煤矸石堆放、矿坑排水等一系列地质灾害和地质环境问题相继发生和出现。

1、地下水位下降据调查,沙峪煤矿现采某某某煤,矿坑排水主要来自其顶板(多层)砂岩裂隙水,达300~500m3/d,由于其集中排放,改变了地下水运移状态,周边地下水向井下巷道汇流,地下水位呈下降趋势,使煤层之上含水层储水结构遭到破坏。

矿区中部出露于二叠系石盒子组砂岩中的1眼天然泉以及各村中8处水井,浅层均先后干枯,使矿区内的村庄、居民及大小牲畜用水受到不同程度影响。

而矿坑排水大多数直接排放,造成了水资源的浪费。

2、采煤引发的地面裂缝、塌陷等地质环境问题3、煤矸石堆放的潜在危害1)煤矸石自燃对环境的污染2)煤矸石对水体和土壤的污染煤矸石经雨水淋溶进人水域或渗入土壤,会影响水体和土壤,并被植物根部所吸收,影响农作物的生长,造成农业减产,同时还会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危及人类健康;3)矸石山造成的滑坡和泥石流矸石山堆积过高,坡度过大,就容易造成滑坡;由于降雨等作用使得矸石山的含水量达到饱和状态时便可能形成泥石流。

二、治理与恢复方案1、避让搬迁2、采空塌陷、裂缝的治理与恢复耕地首先清理旧村庄,用推土机推平,通过压道机、推土机和运送汽车往复压实,及时覆盖黄土。

对因采空塌陷造成破坏的耕地采用人工或机械方式进行填埋(夯实)裂缝和陷坑,平整田面,因地制宜,修筑相应的田间道路及排水工程,并在各级梯田的外边缘修筑护田堤,控制水土流失,保护坝田,恢复农田的耕种功能。

土地复垦后,耕作层的土壤大部分变为生土,不利于作物的生长,需要在深翻的同时,配方施肥,培肥土壤。

采煤塌陷引起的环境问题及治理措施

采煤塌陷引起的环境问题及治理措施

1. 背景介绍采煤是一项对于国家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的行业,但同时它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其中最为常见和普遍的是采煤塌陷。

采煤塌陷不仅影响了当地民众的生产和生活,还对于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因此,对于采煤塌陷引起的环境问题的治理也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2. 采煤塌陷引起的环境问题采煤塌陷引起的环境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 土地沉降采煤过程中,地下煤层被开采后会造成地面沉降。

沉降的程度与开采的深度、煤层的形态和分布以及地表覆盖物的性质等有关。

沉降会导致地面不平坦,破坏房屋、道路等建筑设施的完整性。

2.2 土地变形采煤塌陷有时还会造成地表的变形,形成裂缝和坑洼。

这种变形不仅破坏了地表结构完整性,也使得地下水位变化,从而与周围的生态环境互动。

2.3 植被受损采煤塌陷导致土地变幻、抬升与塌陷,而土地的这种变化对周边的植被和生物的生长情况会造成重要的影响。

采煤塌陷可以造成当地的植被大面积消失,在大规模屠杀植被的同时也根除了周边动物的栖息地。

2.4 污染物泄漏随着地下煤层的开采,一部分地下水和有机物质会在泉附近排放到地面上。

部分的有机物质难以分解,会造成周边土地物质环境污染,导致植被与动物群系遭受剧烈的影响。

同时这些载有重金属和其他有害物质的水会汇入地下水系统或地表水,影响地区的水质。

3. 采煤塌陷环境治理措施针对上述提出的环境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环境治理措施来解决:3.1 利用大地测量技术大地测量技术是一种利用LaDAR(雷达測量)衛星等精确定位技术,测量采煤地区的地形萍层,以及测量地面沉降情况和地表变形程度等方法。

这可以帮助了解采煤塌陷对地表的影响范围,以及地表变化的趋势,为采煤后环境修复提供一定依据。

3.2 实行采煤区域合理利用为了减少采煤塌陷的影响,促进环保,一种比较可行的治理方式是科学合理利用采煤区域。

3.3 进行生态恢复为了复原生态系统以及对当地的生态环境进行恢复,可以在采煤结束之后,对采煤塌陷区进行绿化,造成一片自然场景和新家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采煤塌陷引起的地质环境问题及其治理
摘要:矿区采煤塌陷地环境整治直接关系到矿区的区域经济、社会稳定、生态环境,也关系到矿区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采煤矿区所面临的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

因此本文在介绍了我国现阶段采煤塌陷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采煤塌陷带来的危害及现阶段我国塌陷治理工作的不足之处,并进一步提出了采煤塌陷地的综合管理方法。

关键字:采煤塌陷,地质环境问题,治理措施
1.背景与意义
1.1我国煤炭开采现状
我国当前煤炭开采利用与环境保护严重失衡,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矿区的环境容量逐渐缩小。

据有关资料表明,每年的采煤塌陷土地约占全国被破坏土地的十分之一,而复垦整治率,仅占20 %左右。

采空区的大小、分布与各地区煤炭的累计开采量成正比。

根据1949~2002年的统计资料分析,按累计原煤产量占全国比重从大到小排序,依次是山西、河南、河北、黑龙江、山东、湖南、四川(含重庆)、辽宁、贵州、内蒙古、江苏、云南、安徽、陕西、甘肃、吉林、江西等,以上17个省区合计原煤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90%。

1.2采煤塌陷的危害
采煤塌陷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如地面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受到破坏、人民的生命财产受到损失,农田遭到严重破坏以及影响社会安定团结等等,其中,农田遭到破坏最为普遍和严重,采煤塌陷减少大量耕地,深层塌陷对耕地的破坏可以说是毁灭性的,对它的治理具有相当大的困难。

例如,位于华北平原的开滦煤矿的优质炼焦煤为我国工农业生产提供了大量能源,为我国的出口创汇以及唐山市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但经过140多年的开采,到2000年底,因地下采煤地表塌陷面积已达31.2万亩,其中绝产耕地6万余亩,形成大小塌陷积水坑53个,积水总面积3.14万亩,最大积水深度12米;因采煤塌陷已搬迁村庄94个,旧村址废弃地面积达1.06万亩;开滦各矿采煤排矸石形成16座矸石山,占地0.45万亩,季节性积水塌陷波及耕地20多万亩。

据预测,随着煤炭不断开采,今后每年将新增塌陷地2400亩。

矿区绝大部分位于平原地区,地面多为良田和城镇建筑。

由于矿区为多煤层开采,地下煤层全部采出后,地表最大下沉多达十多米。

塌陷使原本平整的土地变得凹凸不平,造成水土流失、季节性或常年积水。

据调查统计,矿区每采出万吨煤,塌陷土地2.4亩、塌陷水面0.75亩。

几个距市区较近的积水塌陷区过去成为煤矿矸石、电厂排灰、城市生活垃圾、建筑垃圾的排放地,加之部分工矿企业生产、生活污水的排放,矸石自燃释放出二氧化硫、一氧化碳,致使塌陷区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遭到严重破坏。

1.3意义
煤矿采空塌陷是人为引发的地质环境问题,给矿区群众生命财产和公共财产造成巨大损失,已成为影响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社会安定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据了解,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对能源和原材料的需求剧增,每年开采出约50亿t的矿产品,改变和破坏了地球表面和岩石圈的自然平衡,产生了采空塌陷等一系列地质环境问题。

再随着煤炭生产的发展,开采规模不断扩大,地下采空区日渐增多,地面塌陷区面积迅速增加,地面塌陷灾害日益严重,直接威胁着人民群众生活和生产的发展,严重地制约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长远规划的实现。

因此,对我们这样一个产煤大国来说,合理的防治与管理采空塌陷是一个重要课题。

我们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

2.设计方案
2.1总体思路
由理论知识我们知道,采煤塌陷引起的地质环境问题大致可以分为土地自然形态的破坏、土壤结构养分及理化性状的改变和地下水位上升对土地的破坏。

而土地自然形态的破坏会形成地表移动盆地或产生地裂缝,我们要解决这些地质问题,必须要将它们进行分类分别治理。

适时而宜,适地而宜。

因此,我们根据煤层厚度把采煤塌陷形成的地质分为浅层塌陷地、中度塌陷地、深度塌陷地三种类型,然后根据其各自的不同特点而进行不同方式的修复。

2.2详细内容说明
2.2.1塌陷地类型
(1)浅层塌陷地。

浅层塌陷是指煤层厚度在3m以下,煤炭采空后地面沉降在2m以内的采煤塌陷地。

地貌特征主要表现为地面倾斜,水系破坏,地表无积水,农田排灌设施及农田道路等需要修复。

(2)中度塌陷地。

中度塌陷地是指煤层厚度在3-5m之间,煤炭采空后地面沉降在2-4m之间的采煤塌陷地。

地貌特征主要表现为落差较大的斜坡地和季节性积水的塌陷坑,农田基础设施和农田道路等全部遭到破坏。

(3)深度塌陷地。

深度塌陷地是指煤层厚度在5m以上,煤炭采空后地面沉降在4m以上的采煤塌陷地。

地貌特征主要表现为少量的陡坡和大面积的常年积水的塌陷坑,生态环境均遭破坏。

2.2.2不同类型塌陷地的治理方法
(1)浅层塌陷地。

治理目标是以恢复耕种为主,农经结合。

其治理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削高填凹,划方整平。

具体做法是先将表层土剥离,然后将凸出土移往凹处,最后用剥离的表土加以覆盖、整平。

此方法虽费时费力,但生地整平后即可恢复耕种,基本上可保持原有地力。

若增施有机肥料,配以深耕效果更好。

二是修缮农田基础设施。

对因土地塌陷而损坏的农田水利排灌设施、农田道路桥涵等加以修复或根据复垦格局的调整重新配套,以保障现代农业生产的需要。

一般浅层塌陷地田、渠、路、沟等的综合治理,每公顷约需4.5万元,治理后2-3年内即可收回全部投资。

(2)中度塌陷地。

治理目标是以粮为主,粮渔结合。

其治理方法主要是挖深填浅,建鱼塘、筑台田,形成上粮下渔的格局。

对距矿井较近的塌陷地,也可利用煤矸石或电厂粉煤灰等充填, 然后覆土(80-100cm)耕种或用作建设用地,同时配套建设排灌设施及交通道路。

此方法治理塌陷地每公顷约需投资7.5万元, 治理后2-3年亦可收回成本,若配合建设高价值经济田,则效益更佳。

(3)深度塌陷地。

其治理方法为:一是对少量陡坡、斜坡地,尽量划方整平,恢复耕种,建设高价值经济田,如大棚蔬菜、瓜果等;二是对常年积水区的边沿部位及积水较浅或季节性积水的区域可挖池筑堤,建设养鱼塘;三是对积水较深的大水面应综合利用,如培植水生植物、利用网箱养鱼、建立水禽如鸭、鹅等基地、开发水上游乐项目等。

除此之外,对煤矸石的处理,应主要用于村庄和道路建设用地的充填,防止扩大污染。

3.方案可行性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全社会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 人们对土地整治的认识逐渐加深, 土地整治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会越来越明显。

由于历史的原因, 采煤塌陷地的处理多以征用方式为主, 由此带来的后果是土地荒芜现象严重, 大批农民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这不仅给煤炭企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而且给矿区的社会经济发展造成巨大的压力。

在过去的土地整治中,由于重工程轻生物、重农业轻生态观念的存在, 使整治起点低, 效果不明显。

究其原因,主要是土地复垦整治后土壤的理化性能差、质量低,导致资金难以回收,不能形成滚动发展,使矿区土地整治陷入徘徊的境地,挫伤了整治单位的积极性。

安徽淮北市在这里就有一例。

当地政府一改过去旧的治理方式,以建立示范区为龙头,以复田造地为重点,以恢复生态环境为目标,针对多层煤回采的深层塌陷区和单一煤层回采的浅层塌陷区的不同情况,分别建立了塌陷地复垦种植、塌陷地复垦基建、塌陷区深水面养殖利用等三大治理类型,有效治理利用采煤塌陷区土地10万余亩,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通过对采煤塌陷区的综合整治,基本做到了“沟路定向、田块成方、林带成网、能排能灌、种养配套、五业并举”。

形成精养鱼塘约2万亩,新增耕地约6.44万亩,新增建设用地2.1万亩;利用大水面塌陷区兴建湿地公园重建矿区生态环境系统,烈山南湖湿地公园、杜集东湖公园、濉溪乾隆湖公园已成为重要的风景旅游区。

因此,在土地复垦整治的实施过程中,地方政府应与煤炭企业密切配合,根据矿区生产和发展的实际情况,要因地制宜地对采煤塌陷土地进行科学合理的土地整治规划,做到定序、定位、定量、定用途,在资金和管理上予以落实。

提高土地整治的综合利用效益,处理好土地整治与煤炭企业生产的关系,是关系到矿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