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医的理论特点

合集下载

藏医药学概论

藏医药学概论

藏医药学概论藏医药学是一门经过千百年的实践经验和理论研究,形成了独特的医疗体系。

它在个人、社区和国家的健康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随着人们对藏医药学认同度的增加,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这门学科。

本文将探讨藏医药学的概论,并介绍其历史、特点以及一些主要的治疗方法。

一、历史藏医药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世界。

据说远古时代,一群藏北原始人,被虎咬伤后,采用了草药来治愈,首创了藏医药学。

此后,藏医药学不断发展,并形成了许多现代医学无法解决的治疗方法。

14世纪至17世纪,藏医药学在西藏大发展。

经过辗转流传,终于到达藏族。

当时,藏医药学在西藏广被应用,使得西藏成为了藏医药学的发源地。

此后,由于在治愈疾病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藏医药学得以继续发展。

二、特征藏医药学具有一些特征,这些特征是其独特的作用和效果的原因。

以下是几个比较显著的特征:1. 藏医药学主张上下调节,以治百病。

2. 藏医药学将患者作为治疗的重心,注重发现患者的问题,而不是只注重疾病本身。

3. 藏医药学结合了药物、复合体、穴位以及拔罐、刮痧等物理疗法,治疗病症。

4. 藏医药学注重和谐。

在治疗过程中,它强调了治疗者和患者之间的和谐关系。

三、主要治疗方法藏医药学以其独特的治疗方法而闻名于世。

其主要特点是药物治疗和饮食疗法。

以下是几种主要的治疗方法:1. 草药疗法藏医药学最主要的疗法之一就是草药疗法。

藏民家中种植的草药种类繁多,并含有许多有效成分。

这些草药可以治疗各种疾病,如肝脏问题、心脏问题和肺部问题等。

2. 饮食疗法藏医药学饮食疗法是一种特殊的疗法。

用食物来调理人体的基本元素,达到保健和治疗的目的。

例如,经常喝青稞酒,可以调节身体的水分和钠的含量,保持人体的平衡。

吃肉汤可以提高体力和提高血红蛋白等。

3. 针灸疗法针灸法是藏医药学的另一种治疗方法。

该方法利用针头刺激人体神经、肌肉和结缔组织,来调理身体的功能,达到治疗作用。

此外,针灸治疗还可以改善身体某些局部的循环,促进血流畅通。

藏医理论体系

藏医理论体系

藏医理论体系藏医学是源远流长的中医学派别之一,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医学经验而闻名于世。

藏医学的理论体系包括藏医四体系理论、藏医脏腑理论和藏医辨证论治等。

本文将分别介绍这些理论,并探讨其对于现代医学的价值和意义。

一、藏医四体系理论藏医四体系理论是藏医学的核心理论之一。

它认为人体由四个基本体液(心气、肝气、脾气和肺气)构成,这四个体液在人体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维持了人体的生理平衡。

当其中一个体液失调时,会导致人体出现各种疾病。

心气代表火,具有温热、兴奋的作用;肝气代表木,主要调节气血运行;脾气代表土,负责消化吸收和水湿代谢;肺气代表金,控制呼吸和皮肤的开合。

藏医四体系理论认为,当这四个体液平衡协调时,人体健康;当其中一个体液过盛或不足时,就会形成疾病。

这一理论提供了诊断和治疗疾病的重要依据。

藏医师通过仔细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等,判断体液失调的病因和病症,然后采用针灸、药物等疗法进行治疗。

在一定程度上,藏医四体系理论为现代医学提供了借鉴,帮助医生更准确地诊断和治疗疾病。

二、藏医脏腑理论藏医脏腑理论是藏医学的另一个重要理论。

脏腑在藏医学中是指人体的各个器官,包括心、肝、脾、肺、肾等。

脏腑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依存,形成了人体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

藏医脏腑理论认为,脏腑之间通过经络系统相连,经络是人体内气血运行的通道。

当人体某个脏腑出现问题时,就会影响到整个经络系统的运行,进而导致其他脏腑的功能紊乱,从而引发疾病。

据藏医学家的研究,不同脏腑对应着不同的情绪和性格特点。

比如,心主喜、肝主怒、脾主思、肺主哀、肾主恐。

当人的情绪失调时,就会对相应的脏腑产生影响,导致脏腑失调,进而引发疾病。

藏医脏腑理论为现代医学的整体观念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在西医学中,通常将器官视为相互独立的个体,并忽视了其相互关联的作用。

而藏医脏腑理论则强调了脏腑之间的相互依存性和整体性,有助于医生更好地理解和综合分析疾病。

三、藏医辨证论治藏医辨证论治是藏医学最独特的特点和最重要的治疗方法。

藏医理论体系

藏医理论体系
人体内的器官,藏医认为也有五脏六腑。五脏指心脏、肝脏、脾脏、肺脏和肾脏,六腑指大肠、小肠、胃、膀胱、胆和三姆休。对于各脏器的生理功能,古代藏医用生活中的各种活动和所需的用品来作比喻。如:心脏---国王,端坐在宝座上,居人体胸腔的正中;肺脏---犹如大臣和太子,围绕着君王;肝脏和脾脏---似君王的大、小后、妃,远处在君王下端,介关系又很密切;肾脏---像一座房屋的脊梁,没有它,身体就不能成一栋大厦。它又如一国中的外戚;三姆休---相当于中医的三焦。但藏医认为,它在男性指精囊,在女性指卵巢,犹如一国中的珍宝库;胃---等于一个家庭中的炒锅,是用来盛装食物的,且负责把食物煮熟;小肠、大肠---在一个国家中,它的位置相当于王后的奴仆;胆---是一个风皮袋,内可盛装重要的东西;膀胱---在一个家庭中,好比一个储水罐,用来盛装水。
藏医还指出,胎儿的形成,还需要正常的"五源"条件。所谓"五源",是指土、水、火、风、空。无独有偶,汉族中医也认为,胎儿形成后,逐渐发育,"四月而水受之,五月而火受之,六月而金受之,七月而木受之,八月而土受之",二者不谋而合,只是藏医的"五源"与中医的"五行"稍有不同,中医的土,是发育的土地,而藏医的"空",是胎儿发育的空间,意义上都相差不远,也都认为,这五种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而且五者应互相协调,胎儿才能正常发育。
龙:是维持人体生理活动的动力,其性质近似于汉族中医的风或气,但含义比中医的风或气更为广泛。
赤巴:译成汉语是胆维持体温,增强胃的功能,长气色,壮胆量,生智慧等。
培根:译成汉语是涎或水和土,它相当于中医的津、涎,但含义较为广泛,与人体内津液、粘液及其他水液的物质和机能保持密切的关系。

藏医药理用药特点

藏医药理用药特点

藏医药理用药特点
藏医药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用药特点。

1. 注重整体调理:藏医药注重人体内部的整体调理,认为人体内部存在着气、脉、肉、骨等不同的部位和器官,这些部位和器官共同构成了人体的整体,彼此协调、相互促进。

因此,藏医药在治疗疾病时,常常从整体出发,通过调理气、脉、肉、骨等不同部位和器官,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 强调因人制宜:藏医药强调因人制宜,认为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体质和病情,因此需要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在治疗疾病时,藏医药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年龄、性别、体质、病情等,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以确保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3. 注重药物天然性:藏医药注重药物天然性,认为自然界中的植物、动物、矿物等都可以作为药物使用。

因此,藏医药在治疗疾病时,常常使用天然药物,如藏红花、藏紫草、藏柴胡等,以确保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4. 强调炮制加工:藏医药强调炮制加工,认为经过炮制加工的药物才能更好地发挥治疗作用。

因此,藏医药在治疗疾病时,常常对药物进行炮制加工,如将藏红花、藏紫草等浸泡在酒中,以增强药物的疗效。

藏医学的基础理论

藏医学的基础理论

藏医学的基础理论藏医学具有独到的理论体系,一般而言,主要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胚胎学说关于人体胚胎发育,早在公元7世纪,藏医学就开始了研究,《四部医典》中详细记述了胚胎发育的整个过程,《五部遗教》之一的《洛本嘎唐》则认为人体胚胎发育要经过鱼期、龟期和猪期三个不同的阶段。

三因学说藏医把人体的生理功能概括为"隆"(指气、风)、"赤巴"(指火)、"培根"(指粘液)三大因素。

"隆"在人体中的功能是维持生命、气血运行、肢体的活动和分解食物等,基本分为五种;即:"持命隆"、"下泄隆"、"上行隆"、"平住隆"和"通行隆"。

"赤巴"在人体内的功能是产生和调节体温、保持气色,生智慧、助消化等,也分为五种,即:"消化赤巴"、"容光赤巴"、"行动赤巴"、"视力赤巴"和"增色赤巴"。

"培根"在人体内的功能是提供营养、长脂肪、调皮肤、正常睡眠等,"培根"也分为五种,即:"根基培根"、"研磨培根"、"尝味培根"、"餍足培根"和"粘合培根"。

藏医认为,以上三种因素是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根本,组成人体的七种物质,即饮食的精微及血、肉、脂、骨、髓、精都是通过这三个因素联系在一起的,从而构成了人体有机的整体。

因此,如果这三个因素能在人体内维持平衡,正常的运转,人体就会处于正常而健康的状态,反之,就会产生各种疾病。

解剖及生理藏医学对人体的构造有较具体和深入的了解,在世界各种传统医学体系之中,藏医对生理学的研究可以说是最先进的。

藏医药理用药特点(一)

藏医药理用药特点(一)

藏医药理用药特点(一)
藏医药理用药的特点
1.##悠久的历史
–藏医药理用药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藏族。

–经过长期的实践,藏医药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药物治疗方法。

2.##综合性治疗
–藏医药理用药不仅关注病症,还考虑了整体的身心健康。

–藏医药采用综合性治疗的方法,包括药物治疗、饮食调理、按摩推拿、针灸疗法等。

3.##药物多样性
–藏医药理用药中使用了许多天然草药,如藏红花、龙胆草、金银花等。

–这些草药根据不同的病症组合使用,既有单味药也有复方药。

4.##个体化治疗
–藏医药理用药重视个体化治疗,强调因人而异。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年龄等因素,给出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5.##注重病因治疗
–藏医药理用药注重病因治疗,追求根本解决问题。

–医生会通过综合辨证施治,寻找病因所在并针对性治疗。

6.##疗效温和安全
–藏医药理用药疗效温和安全,少有副作用。

–大多数药物是天然的植物或动物提取物,疗效渐进,不会对身体造成过大负担。

7.##强调调节平衡
–藏医药理用药强调调节平衡,包括平衡体内的阴阳、五行、元气等。

–通过调整身体各系统的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8.##融合现代医学
–藏医药理用药不排斥现代医学,而是在传统基础上与现代医学相结合。

–针对一些疑难病症,藏医药可以与西医诊断和治疗进行配合。

以上就是藏医药理用药的一些特点,这种独特的医疗方式对于保持身体健康、治疗病痛具有积极的作用。

藏药与中药的区别

藏药与中药的区别

藏药与中药的区别中药和藏药都是中华民族医学宝库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理论上讲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

中医是二元论,药理是四元五味,而藏医与中医有很大的区别,所以藏药也较有独特性。

藏药与中药的区别除了表现在产生地域的不同上,还表现在理论体系以及药材采集、炮制等方面。

1、藏药的无污染特性和治标治本功效藏医的理论主要讲究药物的生长、性、味、效与五源(水、土、火、风、空),另外,讲性、味、效是临床用药的理论基础。

藏药的药味有六种:甘、酸、咸、苦、辛、涩等,其中以苦味为药物效果最佳。

如蒂达藏药的独特,一般是全草入药(整个草药入药),而且是阴干,所以它的高效的药物成份没有被破坏。

另外由于藏药一般生长在海拔3800多米的雪峰上,所以药物没有被污染,药物的有效成份没有受到其它物质的干扰和破坏,所以它的药效比中药还要见效快。

另外,藏药治病的最大特点是直入病灶,直接抑制病毒,从机体根本上去治疗。

2、藏药原材料的采集藏药的采集与中药也不同。

中药是跟着季节去采集,而藏药是在药材有效成份含量最高时采集。

全草类一般应在植物生长最旺盛时采集,所以在入药时发挥的药效也最高,因此在治疗疾病上有极佳效果,而且基本是一年只采集一次,珍贵稀有。

3、藏药的炮制藏药的炮制术语中药存在差异。

藏药炮制技术吸收了古罗马、古阿拉伯、古印度、中医汉方等世界医药学炮制技术之长,并且与高原医药炮制技术有效融为一体,非常善于将多种矿物质与重金属经过上百道去毒化工艺炮制,去毒存性,又与动物、植物药材科学配伍,成为多种复方配伍成药。

如金诃仁青常觉就是其中的翘楚。

它是由一百六十余味名贵动物、植物、矿物直接入药,加上水银炮制洗炼前后陆续添加的一百四十味珍稀藏药材,其机理成分极为复杂,各药成分机理环环相扣,治调补养相结合,临床治疗由五脏六腑病变发展成的各种肿瘤,整体治疗效果良好。

4、藏药的文化背景藏药不仅是藏医学领域的奇葩,它跟几千年的藏传佛教有着深刻的联系,既是医学界的成就,也是佛教文化的传承,内涵丰富。

藏医药学理论

藏医药学理论

藏医药学理论(一)基础理论藏医有自己系统而完整的理论,在这些理论中,三因素理论(又称三因学说)是它的核心内容之一。

藏医学认为,隆、赤巴、培根(藏语译音)这三种因素,是构成人体并进行生命活动的物质及其能量的基础。

其中隆是主导人体全身机能活动的一种动力,具有“气”的性质;赤巴是主导人体热能的一种因素,具有“火”的性质;培根与人体水液的物质保持密切联系,具有“水”和“土”的性质。

在正常的生理状态下,三因素在人体内保持着协调和平衡,因而它是生理性的;一旦三因素中的任何一个因素或几个因素由于某种原因而出现过于亢盛或衰微的情况时,则出现隆的病态、赤巴的病态、培根的病态,它们又变成了病理性的东西,治疗上就需要对三者进行调整,使其恢复到原来的协调状态达到健康的水平。

依据三因素不同的生理机能和存在的部位,各自又有五种不同的隆、赤巴和培根。

它们互相依存、互相制约,既具有各自不同的具体属性,又具有共同的特性。

隆:具有糙、轻、寒、微、硬、动这六种性质。

“糙”的特点是性情急躁、舌苔厚而明显,皮肤粗糙;“轻”指身轻动作敏捷,性情易变;“寒”指喜欢就火向阳,避寒就温,食物喜热,喜饮温水热水;“微”指随处可到,无孔不入之意;“硬”则指易卷聚成形,如易生痞块,腹硬不易下泻等;“动”是善行而数变、情绪易激动。

藏医把人的体质分成三种类型,即隆、赤巴、培根型。

凡是隆型的人都有以上的这些性格和脾气特性。

赤巴:具有腻、锐、热、轻、臭、泻、湿等七种性质。

其中的“腻”指皮肤油腻分泌较多;“锐”指性情暴躁,发病多急,患肿块时一般较易化脓;“热”指发病多为热性,喜凉食冷饮;“轻”是指得病较易治,轻松;“臭”指身体多汗臭,小便多而浓臭;“泻”指食不消化,易发生腹泻;“湿”指常有水湿痰液,易泻泄,易出现肿湿的病症。

凡是赤巴型的人,其性格、患病病情多有以上这些特性。

培根:其特性为腻、凉、重、钝、稳、柔、粘等。

这里的“腻”指粘腻而带有油性,如舌苔腻滑,排泄物也多粘腻而油质之感;“凉”为身常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藏医的理论特点菩提针(1547592609) 2012-3-5 21:08:58藏医的理论特点藏医理论认为,人体内存在着“隆”(气)(树图中蓝色)、“赤巴”(火)(树图中红色)、“培根”(土和水)(树图中黄色)三大因素;饮食精微、肉、血、脂肪、骨、骨髓、精七种物质基础;大便、小便、汗液三种排泄物。

三大因素支配七种物质基础和三种排泄物的运行变化。

“隆”主气血、肢体活动、五官感觉、食物的输送分解和生殖机能等;“赤巴”可生发热能、调解体温气色、管饥渴消化、胆识智慧等;“培根”输送液体、调解肥瘦、主管味觉、睡眠和性格等菩提针(1547592609) 2012-3-5 21:09:30藏医藏药基本情况藏药是在广泛吸收,融合了中医药学,印度医药学和大食医药学等理论的基础上,通过长期实践所形成的独特的医药体系,迄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是我国较为完整,较有影响的民族药之一.藏药历史上有许多经典著述,成为今天研究藏药的主要文献和藏药种类发展的历史记录.《月王药诊》是较早的一部藏药史籍,收载的药物包括植物类440种,动物类260种,矿物类80种,其中300多种药物为青藏高原特产,多数药物沿用至今,如螃蟹甲,伞梗虎耳草,耳草,囊距翠雀,船形乌头,喜马拉雅紫茉莉,纤毛婆婆纳,水柏枝,翼首草,毛瓣绿绒蒿,蓝石草,乌奴龙胆,山莨菪,樟牙菜,青稞,熊胆,牦牛酥油和糌粑等.菩提针(1547592609) 2012-3-5 21:11:02藏医的治疗方法丰富多采,根据不同的病症,灵活运用。

(一)药物治疗根据藏医的理论,人体由三因素,即隆、赤巴、培根构成,三者之间在正常情况下保持协调和平衡状态,疾病是由于这三者失去协调与平衡。

用药物治疗的目的,就是要矫正这种不协调状态,重新恢复平衡。

另外,以疾病的性质而言,大致可以分成寒热两大类型,药物也有寒热属性的不同,利用这种特性,来纠正疾病的寒热偏胜,达到治病的目的。

在用药物治疗时,藏医主张用药引子,以便把所用的制剂引向患病的部位,例如用白糖做为药引子治疗单纯性的热病,也就是不杂有其他合并症者;用红糖块做引子治疗寒性病;甲蜂蜜做引子以治疗培根病或黄水病等等。

除药引子之外,对药物的服法也有讲究,以保证较好的疗效。

比如说,丸药一般是用开水送服,其中寒性病用热开水吞服;热性病则反之,用凉开水送服;至于混合型的病症,亦即寒热兼有的,就用温开水送服。

凡隆病宜用动物骨熬的汤送服,赤巴病宜用獐牙菜汤送服,而培根病则宜用芫荽子熬的汤送服等。

对于服药的时间,藏医也比较讲究,尤其要注意与进食时间互相配合,以获得最佳的疗效。

此外,用药物治疗还要注意在复杂病症中的用药原则,要分清病症的主次及标本。

比如,人体内部的各种病症,应当先调理脾胃,以改善身体的营养状态,因为脾胃是身体抗力的根本;对心、大肠、命脉这三种患病者,应该以调理隆的协调为主;而对胃、脾,肾这三者的病症,应以调理培根的协调为主;对肺、肝、胆三者的病症,应以调理和清理体内的热为主,这样才能取得应有的疗效。

菩提针(1547592609) 2012-3-5 21:11:26放血疗法这是藏医治疗学中一种颇具特色的治疗技术,具有较好的疗效。

施行放血疗法必需严格掌握适应症、放血时间、部位、手术过程及放血量等等。

适应症:放血疗法适用于热性病症及体质壮实的患者。

如瘟病、波动热、扩散伤热、疖肿、丹毒、黄水病、麻风病、疮疡症等等。

而有一些病症则不宜用放血疗法,如偏寒性病症,象浮肿、胃火不足的胃寒消化不良、隆病及培根病,对于孕妇、虚弱、产后、小儿、七十岁以上老年人等,均为禁忌之列。

放血时机:根据病情和病种的不同,大致可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这三种不同时机进行治疗。

凡是热性病早期,应在热症才起,热势亢盛的时期,及时放血。

有些病则在病程的中期,当寒战才停,身体才感麻重之时,就及时刺血,放出恶血,以免热性扩散,难以控制。

而在血病及赤巴病过程中,病血已散布在脉道之中,或因饮食不当而有余热未消,已散布于脉道,虽属晚期,也可放血治疗。

放血时,如流出液色黄而稀,甚或有泡沫、粘液者,均为歹血病血。

如果放出的血色鲜红且较稠者,则显然不是病血,不能再放。

至于放血多少合适,也要根据病情和病人的一般情况而定,一般病人体质较壮实者,可略多放些。

放血后,一旦病血流尽,一现好血,即应该停止,勿放血过多。

藏医放血过程:分为鼓脉、进刀、察血、掌握出血量等步骤。

所谓鼓脉法,就是设法使血流旺盛,这需要在放血前三天先服一些药如三果汤(由诃子、毛诃子、余甘子组成),目的是把病血和好血分开。

放血前应温暖躯体,待血流旺畅时,用扁形细绳捆扎放血以上部位。

放血进针的穴位都有固定,要避开要害部位及命脉部位。

菩提针(1547592609) 2012-3-5 21:11:45灸法藏医灸法历史悠久。

由敦煌石窟出土的“藏医灸疗法”残卷中,可以看到,早在公元7世纪,藏医学中己广泛应用灸疗法治疗各种各样的疾病。

当时用灸法也可治疗各种热性病,甚至象赤巴症、瘟疫病等。

可见灸疗法在藏医中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

藏医做灸的材料,主要是艾叶。

一般在秋天择吉日采集艾叶,待干后,用棍把它打碎,再把它揉成团。

艾绒团的大小看所灸的部位不同而有差别,一般作成下宽上尖的圆锥体,便于点燃。

如果灸四肢大关节部位,则艾炷大如拇指;当用来灸头部及四肢者,则小一些,有如小指节。

如用于躯体一般穴位,则艾炷应做成羊粪大小。

此外,还可做成豌豆大小、诃子般大小,用于儿童。

也有做成艾绒条者。

目前,艾灸一般已不用于热性病,而多用于寒性病,特别是胃火衰微、消化不良、浮肿、水肿、痞块、寒性胆病、头部及四肢的黄水病、炭疽、瘰疬病、虚热病、神经错乱、癫痫、健忘以及热性病的恢复期。

凡是由培根、隆病转化的寒性病症,均宜用灸疗法,疗效均较满意,尤其是黄水病、脉病,效果最好。

藏医施灸,一般都有固定的穴位。

穴位可分为两类,一类与汉族中医的“阿是穴”相似,就是根据病人自诉疼痛的穴位,痛点即是施灸所在的穴位。

另一大类则是分布在全身各个部位的固定穴。

具体施灸时,是将艾炷放在穴位上,点燃之后,病人取静坐或静卧姿式,切勿随意移动,直到完成所欲达到的壮数。

所谓“壮”,就是指一个燃着的艾炷在烧着后,到病人感觉灼热,甚至略有些疼痛,就应移去,是为一壮。

根据病情的需要,各种病所需的壮数也不一样,因而也有不同的灸法,主要区别在于灸疗壮数的差异,具体有:煮法:凡慢性的顽症,如瘰疬、痞块、痈疖等,一般需灸20壮以上;烧法:适应症范围为心风病、黄水病等,一般需灸15壮;烤法:适用于隆病、虫症、大小便秘闭不通者,一般需灸5~7壮;拟法:所用艾炷较小,大致与豌豆大小差不多,多用于儿童患者,一般只灸1次。

此外,对于产后、泻症等症病后,都只能灸3次左右,过多则有危害。

灸疗法施术之后,让病人稍停片刻,再活动散步,最好当晚不再饮过多的水,以免影响灸热。

另外,还应注意在饭后不要马上施灸,否则疗效不佳。

菩提针(1547592609) 2012-3-5 21:12:09催吐法催吐法就是利用服用药物导致呕吐的一种疗法。

它也有自己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适应症包括积食不化,胃中或上脘痞积,误食毒物以及腹中寄生虫上逸至口中而又返回腹内,还有胃中各种培根,包括紫痰、灰痰等等,用吐法皆可收到较好效果。

吐法的禁忌症,主要是体弱年老、孕妇、小儿,均不可用。

至于误服毒物,如时间已久,则毒物已不在胃中,不可再催吐。

施行吐法之前,需要事先做点准备工作。

一般可以用油脂涂搽全身,如是热症可用新鲜酥油,寒症则用植物油,但腹部可少涂或不涂。

并令患者安静休息片刻。

吐法的具体实施,是在黎明时,饮下汤药,饮后立即漱口,然后端坐,不要讲话,也不要受凉,应该穿暖。

如果开始感到恶心,要稍加抑制,忍耐,而不要立即低头吐出,可回吞口中分泌物一二次,然后低头吐出。

如果感到头昏、膝部发抖,应观察吐出物内容。

如果光恶心而未能吐出,应该用鸡毛探吐,扫动咽部,或用手指摸喉部,当可立即呕吐。

吐出物的内容,一般以水样液为好,粘液样的差一些。

吐出量如达到2升,表明已全吐出,效果较好,如果是1升,效果也不差,如只有半升,效果就差一点。

催吐是一种较剧烈的治疗,有时会发生一些反应,应当予以密切注意。

例如吐出大多,连胆汁也逸出,要用石榴子、熊胆、红花各等分的药末内服。

如果吐出物中有血,应急以熊胆、朱砂、豌豆花、大黄、白糖研末,用紫草茸煎的汤送服。

呕吐后,应当平卧休息,或倚靠椅背休息,并用清水漱口,房中应用香附、新酥油焚烟薰之。

还可饮服光明盐水,以清除引吐剂之药力。

吐后,胸中一般顿觉轻快,口味香郁,效果明显。

菩提针(1547592609) 2012-3-5 21:13:45搽涂外敷法搽涂疗法,是藏医中比较特殊的一种方法,因为这是一种通过外涂以治疗体内病症的方法,简便易行,在民间也常应用。

藏医认为,搽涂疗法对身体具有补养的作用,它的适应症也不少,大约包括皮肤粗糙,出血所致精血亏虚不足,体力虚衰,年迈体弱,思考过度,视力衰减,精神不畅,劳累过度,失眠等,都可以用此法治疗。

搽涂疗法也有禁忌症,凡食不消化、皮肤病、痘疹、大腿僵直、服珍宝药而中毒、胃气衰微,以及水肿、培根等病,均不宜用搽涂疗法,以免产生不良后果。

搽涂法常与按摩疗法结合,也即先搽抹,然后加以按摩或摩擦。

考试大网站整理常用的搽药为油脂类,其次是软膏。

罨敷法又称外敷法,藏医早就应用这种方法治病。

早在《四部医典》中,藏医就应用冷敷和热敷等方法来治疗。

其适应症有培根型、隆型的消化不良、内脏绞痛、黄水病、血病等,而其禁忌症则有浮肿、肝病黄疸、羊毛疫、麻疯、水肿病、肥胖症、痘疹等。

其中,冷敷法一般多用于发热病;热敷法多用于风寒引起的疼痛。

(六)药浴疗法这种疗法也是藏医学较特殊的一种治疗手段。

药浴疗法的适应症包括:四肢强直或拘挛、跛行、疖肿、炭疽、妇女病、黄水积存在肌肉和关节,关节炎所致强直、驼背、弯腰。

药浴最常用的是水浴。

水浴有两种:一是取天然温泉水做药水浴。

这是因为温泉中含有各种矿物质,有利于某些病症的恢复。

对于风湿肌肉关节疼痛、疖痛、关节强直、弓背弯腰、肌肉干瘦等均有一定疗效。

另一种是五味甘露汤。

由圆柏叶、黄花杜鹃叶、水柏枝、麻黄、丛生亚菊(青蒿)组成。

每份至少用药1斤,将所有草药放入大锅中,加满水煮熬至水剩半量,再取出药水;剩渣再加满水熬,十去其六,再取药液;然后第三次加满水,熬剩十分之三,把三次所得药液放在一起,以供药浴之用。

用这种药水洗浴,以1至3周为一疗程,患者可根据自己的病情掌握。

洗浴时最好温度适宜,不过热,不太凉,浴洗过程中,如水温下降,应再适当加温,取舒适为度。

为加强药力,每隔几天要再加入一些新煎的浴液,以保证疗效。

除上述药液洗浴外,还可视病情酌加其他药物,以加强药效。

如因血盛而头晕者,可用白檀香、紫檀香、硫黄各3钱,研细末加在浴液中;因受风寒之邪而致消化不良者,可加寒水石、荜茇、姜等研末加入药液中,视情况而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