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医基础理论
藏医药基础知识

历史及现状——奠基
八世纪
历史及现状——奠基
八世纪
历史及现状——奠基
宇妥· 宁玛元丹贡布 (公元708—833)
九大名医之首,吐蕃时期的杰出医学家、藏族医学理论奠基人,而且
在世界医学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经过20多年的实践,在公元8世纪末终于 著成举世闻名的藏医经典著作《四部医典》,为藏医学体系的形成奠定了 基础,标志着藏医学从此走向了成熟发展的道路。
八世纪
历史及现状——奠基
四部医典 其它医学 阿拉伯医学 中医学 印度医学 《四部医典》 苯医理论
八世纪
历史及现状——奠基
四部医典
藏文名《据悉》,全名是《甘 露精华八支秘诀串》,囊括了 藏医理论和实践的全部内容, 媲美中医的《黄帝内经》。
根本医典 论说医典 秘决医典 后续医典
藏文名为札 居,藏医学 基础理论概 况 协居,理论部分: 生理、病理、病 因、病机等。 门阿居,最庞大部 分,临床百科全书, 总分404种,细分 600种疾病。 其玛居,临床技 能手册:临床应 用、用药指南。 亦是总结性部分, 前三部医典补充。
2006年,藏医药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全国的藏药企业有百家以上,西藏有40余家,青海有20多家,四川、云南等地也有少量的分布。 可生产360多个藏药品种,制定出国家标准,部分进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和医保目录,藏药产业 在2007年的产值达到了6.6亿元,增长速度30%每年。
职业医生出现
公元3世纪第二十七代吐蕃王托托日 年赞时期,藏区出现专门从事医事活动 的医生,天竺医生也开始来藏区行医。
历史及现状----萌芽
小 结:藏族先民创造了藏医药
诸多资料表明,藏族的祖先很早以前就在青 藏高原生活,他们在同自然和疾病斗争的漫长过程 中,逐步积累丰富的医药知识,进而创造了藏医药
藏医学基础理论

藏医学基础理论三因学说三因学说是藏医学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
藏医学认为,隆、赤巴、培根(藏语译音)这三种因素,是构成人体并进行生命活动的物质及其能量的基础。
其中隆是主导人体全身机能活动的一种动力,具有“气”的性质;赤巴是主导人体热能的一种因素,具有“火”的性质;培根与人体水液的物质保持密切联系,具有“水”和“土”的性质。
在正常的生理状态下,三因素在人体内保持着协调和平衡,因而它是生理性的;一旦三因素中的任何一个因素或几个因素由于某种原因而出现过于亢盛或衰微的情况时,则出现隆的病态、赤巴的病态、培根的病态,它们又变成了病理性的东西,治疗上就需要对三者进行调整,使其恢复到原来的协调状态达到健康的水平。
三因素的分类三因素互相依存、互相制约,既具有各自不同的具体属性,又具有共同的特性。
依据不同的生理机能和存在的部位,又可分为五种不同的隆、赤巴和培根。
隆,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遍布于人体细微组织各处。
具有糙、轻、寒、微、硬、动这六种性质。
“糙”的特点是性情急躁、舌苔厚而明显,皮肤粗糙,病情急骤等;“轻”指身轻动作敏捷,性情异变;“寒”指喜欢就火向阳,避寒就温,事物喜热,喜饮温水热水;“微”指随处可到,无孔不入之意;“硬”则指易卷聚成形,如易生痞块,不易化脓,肿块坚硬,腹硬不易下泻等;“动”是善行而数变、情绪易激动,健忘,多迷梦等。
藏医把人的体质分成三种类型,即隆、赤巴、培根型,凡是隆型的人都具有以上的这些性格和脾气特性。
赤巴,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热能。
具有腻、锐、热、轻、臭、泻、湿等7种性质。
其中的“腻”指皮肤油腻分泌较多;“锐”指性情暴躁,发病多急,换肿块时一般较易化脓;“热”指发病多为热性,喜凉食冷饮;“轻”是指得病较易治,轻松;“臭”指身体多汗臭,小便多而浓臭;“泻”指食不消化,易发生腹泻;“湿”指常有水湿痰液,易泻泄,易出现肿湿的病症。
凡是赤巴型的人,其性格、患病病情多有以上这些特性。
培根,具有使人体生长,延年益寿,调节和滋生体液的功能。
藏医药文化简介

藏文化、藏医药文化培训手册一藏医药基本理论藏医药学迄今有近4000多年历史,其医学风格独特、理论完整、实践丰富,强调整体观念与平衡协调,具有完整而科学的理论体系。
他不仅是藏族文化的精华之一,也是中国和世界传统医学宝库中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
我们从三个主要的方面来讲授藏医药的基本理论。
第一是藏医药的发展历史;第二是藏医药的理论的三大学说,它构成了藏医药学的理论基础;第三个方面讲一下藏医药学独特的树喻图,树喻图是藏医药学的医学挂图,又被称为曼唐,它形象而生动地讲述了藏医药学的理论与疾病治疗的思路和方法。
发展历史萌芽藏医药学萌芽时期是指从远古到公元6世纪的这一段时期,这一时期是原始藏药和医疗经验积累阶段。
约公元前1900年以苯教为主的象雄文化已臻于成熟。
藏医学界公认的第一位藏族医家的杰普赤西用象雄文总结苯教医师经验著成《苯医四续之根本医典》、《解毒疗法》等藏医学的奠基医典。
继后,木杂扎海、色妥介普等苯医学家在《苯医四续之根本医典》的基础上编著成另外三部苯医著作,统称为《苯医四续》,这是现行《四部医典》的母本。
奠基藏医药学奠基时期是指公元6世纪到9世纪中叶这一段时间。
这一时期,出现了众多名医,藏医药得到空前发展,众多博大精深的医学典籍流传至今。
这一时期藏医药学上最重要的发展是公元8世纪末《四部医典》的问世。
《四部医典》作者是藏王赤松德赞时期九大名医中最著名的宇妥·元丹贡布。
宇妥·元丹贡布在总结苯医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实践经验和中医学、阿拉伯医学以及印度医学,经过20多年的努力终于著成举世闻名的藏医药学巨著《四部医典》。
《四部医典》集古代藏医学之大成,内容丰富广泛,从人体卫生保健、胚胎发育、分娩、生理、解剖、医学理论到临床实践、从病因病理到诊断治疗、从药物到方剂、治疗原则、疾病分类等都有详细叙述,是藏医药的奠基之作。
后经历代藏医药名家不断整理和发扬,藏医药学的理论体系日益完善,其系统性和科学性举世罕见。
可以说《四部医典》的诞生,使藏医药学成为具有独立理论体系、临床各科齐全、经验丰富的一门医学,从此奠定了藏医药学的基础。
藏医专业理论培训计划

藏医专业理论培训计划一、培训目标1. 培养学员掌握藏医的基本理论和知识,能够熟练运用藏医医疗技术进行诊断和治疗;2. 培养学员具备藏医临床实践能力,能够独立进行医疗工作,并有效地治疗各种疾病;3. 培养学员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能够在藏医领域内进行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4. 培养学员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能够为人民健康事业做出积极贡献。
二、培训内容1. 藏医基础理论(1)藏医的起源和发展(2)藏医基本理论(3)藏医诊疗原理(4)藏医养生保健2. 藏医临床技术(1)藏医医疗技术的基本技能(2)藏医临床实践操作(3)藏医传统疗法和现代医学的结合3. 藏医药材与制剂(1)常用藏药的种类和功效(2)藏药的炮制和制剂方法(3)藏药的疗效评估和临床应用4. 藏医现代化发展(1)藏医现代科技理论和应用(2)藏医现代技术设备的使用(3)藏医与现代医学的融合发展5. 藏医学术交流和科学研究(1)藏医学术研究方法和技巧(2)藏医学术交流和学术会议参与(3)藏医科研成果的撰写和发表6. 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1)医疗伦理和医德医风(2)医患沟通与人际关系(3)文化传承和传统医学价值观三、培训方式1. 理论授课培训学员将通过专家学者的讲授,系统学习藏医基础理论和知识,掌握藏医诊治原则和方法。
2. 实务操作培训学员将在临床专业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藏医基本技能的操作实践,掌握藏医医疗技术和操作规范。
3. 现场教学培训学员将参与藏医临床实践,进行现场观摩和实际操作,加深对藏医诊疗技术的理解和掌握。
4. 学术交流培训学员将参与医学学术交流和研讨会,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学术讨论和交流,提升学员的学术交流能力和科研水平。
四、培训方法1. 理论学习采用讲授、教学研讨、案例分析等方式进行学习。
2. 实践操作采用模拟训练、临床实习、实际操作等方式进行技能训练。
3. 知识检测采用考试、作业、实训成绩等方式对学员掌握情况进行检测。
4. 实习实训根据学员实际情况和培训进度,安排临床实习和实训等实践环节。
藏医学的基础理论

藏医学的基础理论藏医学具有独到的理论体系,一般而言,主要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胚胎学说关于人体胚胎发育,早在公元7世纪,藏医学就开始了研究,《四部医典》中详细记述了胚胎发育的整个过程,《五部遗教》之一的《洛本嘎唐》则认为人体胚胎发育要经过鱼期、龟期和猪期三个不同的阶段。
三因学说藏医把人体的生理功能概括为"隆"(指气、风)、"赤巴"(指火)、"培根"(指粘液)三大因素。
"隆"在人体中的功能是维持生命、气血运行、肢体的活动和分解食物等,基本分为五种;即:"持命隆"、"下泄隆"、"上行隆"、"平住隆"和"通行隆"。
"赤巴"在人体内的功能是产生和调节体温、保持气色,生智慧、助消化等,也分为五种,即:"消化赤巴"、"容光赤巴"、"行动赤巴"、"视力赤巴"和"增色赤巴"。
"培根"在人体内的功能是提供营养、长脂肪、调皮肤、正常睡眠等,"培根"也分为五种,即:"根基培根"、"研磨培根"、"尝味培根"、"餍足培根"和"粘合培根"。
藏医认为,以上三种因素是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根本,组成人体的七种物质,即饮食的精微及血、肉、脂、骨、髓、精都是通过这三个因素联系在一起的,从而构成了人体有机的整体。
因此,如果这三个因素能在人体内维持平衡,正常的运转,人体就会处于正常而健康的状态,反之,就会产生各种疾病。
解剖及生理藏医学对人体的构造有较具体和深入的了解,在世界各种传统医学体系之中,藏医对生理学的研究可以说是最先进的。
藏医学专业学什么

藏医学专业学什么介绍藏医学是一门世界上独有的传统医学,深受西藏地区和周边地区民众的信任和依赖。
作为一门完整的医学体系,藏医学涵盖了诊断、治疗和预防各种疾病的理论与实践,以及与健康保持相关的知识。
本文将介绍藏医学专业所学的主要内容。
基础理论知识1.中医理论:藏医学的基础理论主要源自中医学,学生需要学习中医的诊断方法、经络理论、阴阳五行学说等基本知识,以了解人体的生理和病理状态。
2.藏医理论:学生还需要学习藏医学特有的理论,如藏医的病因学、证候学等。
这些理论包括藏医学对元素、气候、地理和环境等因素对健康的影响的认识。
药物学1.藏药学:藏药学是藏医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学生需要学习各种草药、矿物质和动物组织的药物学特性,以及药物的配伍和应用。
2.药物临床应用:学生需要了解各种藏药的临床应用方法,包括内服、外敷、熏蒸等。
他们还需要学习药物与疾病之间的关系,以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诊断方法1.脉搏诊断:藏医学重视脉搏的诊断,学生需要学习如何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判断体内的病理变化。
2.舌诊:学生需要学习如何观察舌头的形态、颜色和纹理,以诊断疾病。
3.针灸:学生还需要学习针灸的基本理论和技巧,用于治疗和预防疾病。
预防与保健1.饮食调理:学生需要学习不同食物对人体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饮食来预防和治疗疾病。
2.身体保健:学生还需要了解如何通过按摩、推拿和体育锻炼等方式来保持身体健康。
研究方法与实践1.科研方法:学生需要学习医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流程,包括文献检索、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等。
2.实践技能:学生需要通过实习和临床实践来提高诊断和治疗的实践能力,同时学习与患者和其他医务人员的交流技巧。
结论藏医学专业学习内容丰富多样,并结合了中医学和藏医学自身的理论和实践,培养了学生丰富的医学知识和临床技能。
通过学习藏医学专业,学生能够为人们提供更多元化的医疗服务,为健康和健康保持做出贡献。
藏医核心理论简述

能 依
能 化
能 味
能 足
能 合
三因学说指导价值
三因学说是藏医药学最基本,最核心的内 容。它犹如一把钥匙,是解释人体生理、 病理、药理的依据。 在临床上,疾病的诊断、治疗所采用的外 治手段、用药原则以及饮食起居都以三因 学说为指导,以三因平衡为目的进行所有 的诊疗活动。
五源
土
风
空
水
火
五源的功能
五
药王山
藏 医 学 核 心 理 论 简 述
讲解:仁旺次仁教授
引言
据有关历史资料表明,藏医药有近2000年的历史。公元前 3世纪,藏族就有了“有毒必有药”的哲理性论据,这概 念充分说明了在此以前青藏高原已初步形成了起居、饮食、 保健等原始医疗体系,当时虽然没有形成完整的医学理论 体系,但已有放血、火灸、涂摩,用酥油溶液来止血、用 青稞糟来治疗外伤等简易的治疗方法。到了公元7世纪, 藏王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建立强盛的吐蕃王朝,并邀 请周边其它民族的医学专家和译师专家,配合西藏的医学 专家,吸收了印度医学和汉族中医药的精华,整理和编著 了哲学、佛学、医学等各学科的经典著作,建立了完善的 藏医药理论体系。此后经过历代医家的不断发展,就形成 了现在呈现在我们面前独具特色的藏医药学。
藏医药学
基础理论
诊断学
治疗学
药理学
基础理论 三因学说 五源学说
七物质及三垢
三因
培根
隆
赤巴
三因
隆
赤巴
培根
生理功能 为呼吸、 肢体活动 感觉思维 排泄,是 推动人体 正常生理 活动力。
在病理状 态下,分 为头隆、 心隆、肺 隆、胃隆 小肠隆、 大肠隆、 肾隆、骨 隆等疾病
生理方面 的主要功 能是产生 热,调节 体温,帮 助消化。
藏医学理论基础

藏医学理论基础藏医药是中国传统医学宝库中的一朵奇葩。
据史料记载,具有三千九百多年的历史。
早在远古时代,生活在雪域高原的藏族先民同长期生活劳动生产过程和与大自然作斗争中逐步认识到了一些植物和矿物的性能及其用于治疗的经验;在狩猎过程中,又逐渐知道了一些动物的药理作用,从而产生了藏医药学。
因此藏医的形成和发展带有强烈的地域性,藏医学还受到藏传佛教的熏染,并吸收了汉族医学的内容,同时也受到古印度吠陀医学、古阿拉伯医学的影响。
藏医的理论体系以"五源",是指土、水、火、风、空和“隆”、“赤巴”、“培根”三因学说来解释人体生理活动、病理变化及药理、诊断、治疗、养生等现象,是藏医学理论的核心。
藏医理论认为,人体内存在三大因素、(龙、赤巴、培根);七大物质和三种排泄物。
其中三大因素是构成人体的物质基础,也是生命活动所不可缺少的能量和基础。
“龙”具有其的性质,是推动人体生命机能的动力,与生命活动的一切机能密切相关;“赤巴”具有火热的性质,是负责人体内脏腑机能活动的一种因素,也是一种生理活动所需要的火或热量,不是病理上的火邪不同。
“培根”具有水和土的性质,与人体内津液、粘液及其他水液的物质和机能保持密切的关系。
七大物质基础,即饮食精微、血、肉、脂肪、骨、骨髓、精;三种排泄物,即小便、大便、汗。
三大因素支配着七大物质基础及三种排泄物的运动变化。
在正常生理条件下,上述三者互相依存、互相制约,保持着相互协调和平衡,当三者中的任何一个因素或几个因素由于某种原因而出现过于兴盛或衰微的情况时,则变成了病理性的东西,而出现隆病、赤巴病和培根病,治疗上就需要对三者进行调整,使其恢复到协调状态。
龙、赤巴、培根各有自己的特点,各有自己的功能,但它们之间并非各自独立,互不相干的,而是互不依存、互相制约的。
藏医认为,人体有360块骨头,其中脊椎骨28块,胁骨24块,牙齿32颗,四肢大关节有12个,小关节有210处,韧带16处,头有21000根,汗毛孔有1100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藏医基础理论
(一)五源学说
五源学说是古代藏文化中一个朴素的哲学观念。
五源学说认为,土、水、火、风(气)、空是器世(物质世界)和情世(人和一切生物)产生的五大根源,故称五源。
五源是构成世界的基本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要素。
藏医认为,人也是有很精微的五源所构成的。
人体先天源于父精母血,又在胚胎发育阶段得以母体营养而增生。
五源不齐全,精血则不能受孕生胎。
藏医理论认为疾病的发生正是人体五源失去平衡的结果,所以治疗疾病的基本原理就是使人体五源失去平衡的异常现象归复平衡协调的正常状态。
(二)三因学说
三因学说是藏医学理论的核心内容,所谓三因,就是指隆、赤巴、培根三大因素。
藏医理论认为隆、赤巴、培根三大因素是构成人体生命活动的三种能量物质,易引发疾病的三种因素。
其中隆是主导人体全身机能活动的一种动力,具有“气”的性质;赤巴是主导人体热能的一种因素,具有“火”的性质;培根与人体水液的物质保持密切联系,具有“水”和“土”的性质。
隆、赤巴、培根三因素在人体各按其位、各具常量、平衡协调、相辅相成。
当正常发挥各自的功能时,则人体各组织和器官等的生理功能旺盛,健康无病、充满活力。
但是一旦因外在因
素的干扰,发生偏盛偏衰、太过不及,而相互失去平衡和协调,即发生病理变化之后,则引发各类疾病,成为发病的根源。
(三)寒热学说
寒热学说可以说是藏医学理论的总纲。
寒热学说将疾病、药物都分为寒热两种属性,不同的疾病有不同的寒热属性,不同的药物也有不同的寒热属性。
人体内的隆、赤巴、培根三因素、疾病以及人的意识等都源于五源。
根据五源成分的多寡,人体疾病概括起来分为寒热两种。
藏医学将火源偏多者成为热性疾病,土、水、风源偏多者称为寒性疾病,空源寒热症兼有。
(四)五源、三因与寒热的关系
藏医学五源、三因和寒热三大学说有机结合、不可分割,是辩证施治的医学理论。
其关系体现在以隆、赤巴、培根三因学说为核心,与另外两大学说紧密相关。
生理状态下的三因素具有很多属性和特点,主要有寒、热属性和五源属性。
从五源属性来看,隆五源属风(气);赤巴五源属火;培根五源属水、土。
从寒热属性来看五源,土源、水源属寒,火源属热,而风源则是位于二者之间,为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