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医史话
藏医学发展简史方面的文献

藏医学发展简史
藏医学,又称藏传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分支之一。
它在藏族地区长期形成并发展,具有独特而丰富的理论体系和医疗技术。
藏医学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公元7世纪。
早期的藏医学主要依赖于宗教信仰和经验总结,通过长期的实践积累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医疗体系。
随着时间的推移,藏医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在历代医家的努力下,藏医学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包括阴阳五行学说、藏药学说、脉诊学说等。
在现代,藏医学得到了充分的认可和发展。
许多藏医药大学和机构致力于传承和研究藏医学知识,为藏族地区和其他地方的居民提供医疗服务。
藏医学注重整体观念,在治疗上强调平衡身体的阴阳、调理脉络,采用草本植物和矿物质等天然材料制成的藏药,对某些疾病具有显著疗效。
总的来说,藏医学的发展史是一个与藏族文化紧密相连的历史过程。
它不仅为人们提供了治疗疾病的方法,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
藏医发展历程

藏医发展历程藏医学是中国传统医药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理论体系。
藏医学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藏族先民的医疗实践,经过漫长的发展演变,逐渐形成了独立完整的医学体系。
在古代,藏民族生活在高海拔地区,面临着恶劣的气候环境和自然条件,因此对疾病的治疗有着迫切需求。
据考古学家的研究发现,在青海、西藏等地出土的文物中,已经发现了一些古老的藏医学文献和医疗工具,显示出古代藏民族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医疗实践经验。
直到公元7世纪,藏传佛教传入西藏后,藏医学开始逐渐发展壮大。
佛教与藏医学的结合,使得医药学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西藏的一些著名寺庙成立了医馆,开设医学院,培养了大批优秀的藏医学人才。
这些人才经过几百年的努力,探索出了许多有效的治疗方法和药物配方,丰富了藏医学理论体系。
19世纪中叶,西方医学传入中国大陆地区,对藏医学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西方医学强调科学性和实证性,与传统的藏医学存在一定的对立。
西藏政府也开始重视西医,并建立了藏医学校,试图将西医和藏医学相结合,进行综合医疗。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了弘扬和传承藏医学,政府组织了一系列的研究和保护工作。
成立了专门的藏医学研究机构,编纂了一系列重要的藏医学著作,促进了藏医学的发展。
此外,政府还加大了对藏医学人才的培养力度,采取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和经济支持,为藏医学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藏医学也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应用。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学习藏医学,各地的藏医学研究机构和医疗机构得以发展壮大。
同时,现代科学技术的运用也为藏医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可以说,藏医学的发展历程是一部传承和创新的历史。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藏医学不断吸收西医学和现代科学的优点,为民族的健康和生命贡献了巨大的力量。
相信在未来,藏医学必将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拥有三千年历史的藏医药

拥有三千年历史的藏医药四部医典雪域高原自从有了人类以来,就以她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特色萌生了颇具特色的传统藏医。
藏民族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下,与疾病进行长期斗争的过程中,形成了藏医药学完整的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并在预防保健、疾病诊疗、调理康复等各项医疗活动方面形成了独到的技术,在中国传统医药领域占有重要地位。
【历史沿革】历史文献资料显示,藏医药已有3000余年的历史,对世界屋脊上的藏族人民的生存、繁衍生息和生产力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公元前3世纪,藏族就有了“有毒必有药”的哲理性论据,充分说明在此以前,青藏高原已形成了起居、饮食、保健等藏医原始医疗体系,并逐步发展完善。
同时,简易的涂抹、酥油止血、青稞糟消毒等实践技术也为现有的放血、火灸等独特治疗技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公元7世纪,藏王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建立强盛的吐蕃王朝,并邀请周边其他民族的医学家和译师,配合西藏医药学家,吸收印度医学和汉族中医药精华,整理编著了哲学、佛学、医学等各学科的经典著作,建立了完善的藏医药理论体系。
此后,经过历代医家的不断发展,形成了现在呈现在我们面前独具特色的藏医药学。
玉妥·云丹贡布(708~833)是吐蕃王朝时期最杰出的医学家,曾担任过赞普的御医,是当时藏医发展的最主要代表者。
他走遍世界各地,广泛搜集和研究民间医方,总结民间医药经验,并多次赴五台山、印度、尼泊尔等地拜中外名医为师,还曾邀请汉族中医学家东松(即韩文海)、印度医学家新提嘎瓦、尼泊尔医学家达玛锡拉及克什米尔医学家库雅巴等来藏交流医术,最终根据藏民族自身医学体系,借鉴印度等其他医药学精华,编著了以《四部医典》为主的藏医药学典籍30余部,为藏医理论从零散的民间医学整理和规范起到了突破性作用,并为藏医临床实践提供了完整的理论依据。
15世纪,随着医疗实践的发展,藏医药学逐渐形成了北方和南方两大派。
北方派稍早于南方派,以强巴·南杰查桑为代表,南方派则以舒卡·年姆尼多吉为代表,他们分别总结了北部高寒地区和南部河谷地带多发病及其治疗经验,并各有效验。
藏族医药简史

藏族医药简史藏医药是一门历史悠久,具有完整理论体系和丰富临床实践经验的传统医药。
千百年来,它广泛吸收汉族医学和印度、尼泊尔、斯里兰卡等民族医药学的精华,对某些疾病有独特见解和疗效,使其在祖国民族医学之林独树一帜,同其他民族医学一样,成为祖国文化宝库的有机组成部分,为藏民族的繁衍昌盛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早在原始社会,藏族先民就在生产生活过程中,积累了一些极为原始的医疗卫生经验。
据藏族史书记载,聂赤赞普在位时,他的心中存在一些疑虑的问题,包括盗贼、敌人、野牛,毒物和咒诅。
当时,他的臣下集拉嘎玛月德对他说:"可以用赔偿的办法来对付盗贼,用亲友来对付敌人,用药物来对付毒物,用禳解来对付咒诅"。
这表明,在二三千年前的西藏地区,尽管当时的生产水平还十分落后,但人们已经掌握了一些药物,用来治疗中毒和其他病症。
这段时期估计是在由原始社会制度向私有制过度的时期。
大约在这个阶段,人们由图腾崇拜而产生原始的宗教观念,这是社会意识形态方面的一个进步。
高原上的原始宗教是本教。
本教的教旨认为,世界可以分为三部分,即上、中、下三个世界,上界为天神所居,中界为念神,下界为龙神。
本教徒为人们卜卦祈福,上观天象、祀天神,下镇鬼魔,还能预卜卲凶,为病人乞求神药,息灾送病,为死者营建墓穴。
这种巫术与医术混为一体的现象,表明医术也有了一定的进步。
例如从敦煌出土的藏文卷就有"人神不悦,引来魔怪、妖精、瘟疫、厉鬼等。
国王与尚论生命危险,凶";还有"属于'火土',身无病,生命平安,卲;……病人无须服药能愈"。
史料还表明,公元前1、2世纪的统治者巩杰赞普也请本教巫师卜病:"囊辛百脱坚以卜卦召福,祈神乞药……楚辛百村坚息灾送病……"。
这表明本教徒确是用祈卜与医药合用的方法来为人治病的。
本教不仅相信多神,而且认为人体的疾病与"龙"神有关,认为一切疾病都来自"龙",这些"龙"能引致癞病、水疱、疱疮、痘疮、瘟疫、跛子、梅毒等,病种可多达400种以上,而引致这些病的"龙"也各不相同。
藏医药的起源

藏医药的起源藏医藏药历史悠久。
早在远古时代,生活在西藏高原的居民在同大自然作斗争中逐步认识到了一些植物的性能及其用于治疗的经验;在狩猎过程中,又逐渐知道了一些动物的药理作用。
相传在公元前三世纪,就有了"有毒就有药"的说法。
据《宇妥·云丹贡布传》记载,钦绕诺布(当代著名藏医家)组织编绘。
图中有五世达赖阿旺洛桑嘉措、宇妥宁玛·云丹贡布、第司·桑结嘉措等十三位为藏医学的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著名藏医的画像。
现收藏于西藏藏医院。
西藏最早流行的一种医学叫《本医》,当时还没有系统的理论,主要靠三种疗法,即放血法、火疗法、涂摩疗法来治病。
同时,还用酥油止血,用青稞酒、盐治疗外伤等等原始简单的办法。
公元四世纪,天竺的著名医学家碧棋嘎齐和碧拉孜入藏,传播了《脉经》、《药物经》、《治伤经》等五部医典,对《本医》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公元六世纪以来,从内陆传来了医学和天文历算;七世纪,文成公主入藏,带来了"四百零四种病方,五种诊断法,六种医疗器械"以及四种医学论著如《门介钦莫》(即《医学大全》)等。
八世纪,金城公主入藏时又带来了许多医药人员和医学论著,并把其中一些著作译成了藏文,如《索玛拉扎》(即《月王药珍》)等等。
赤松德赞时期,藏医有了很大发展,出现了九大著名医学家,即玉妥.云登贡布、碧棋列贡、吾巴曲桑、齐齐谢布、米娘绒吉、昌提杰桑、聂巴曲桑、冬门塔杰和塔西塔布。
其中玉妥.云登贡布最为有名。
宇妥·云丹贡布(708~835年)是吐蕃王朝时期最杰出的医学家,曾担任过赞普的御医,是藏医学理论体系的奠基人。
他走遍西藏各地,广泛搜集和研究民间医方,总结民间医药经验,还多次赴内陆五台山以及印度、尼泊尔等地,拜中外名医为师,曾邀请著名中医学家东松(即韩文海)、印度医学家新提嘎瓦、尼泊尔医学家达玛锡拉、克什米尔医学家库雅巴等来藏研讨学术。
他结合中外医学成果,编著了三十多部医学论著从而形成了藏医的一整套体系。
藏医基础理论

藏药抗菌药、保健药开发研究 藏药质量标准及有效成分研究 心血管、肿瘤、癌症研究 在资源保护、栽培等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
1. 历史及现状 2. 三大学说
藏医三大学说
五源学说 三因学说
寒热学说
3. 树喻图
藏医三大学说
五源学说 三因学说
寒热学说
三大学说之
五源学说
土 水 火 风 空
是古代藏文化中一个朴素的哲学概念 是构成宇宙万物的要素
药物 治 疗
药物 的 味 道 及 性 能
隆病的外治法
赤巴病的外治法
外 治 疗 法
培根病的外治法
赤巴病愈后 转培根病
隆病愈后转 培根病
疾病的归类
热病
寒病
诊断树
望诊
触诊
问诊
诊断方法-望诊
尿诊
赤 巴 培 根
隆
培 根
舌诊
赤 巴
隆
诊断方法-触诊
培 根 病 得 脉 象 ¨ 沉
赤巴病脉象:洪、弦、数
、 迟 、 弱
隆病脉象:浮、虚、细
诊 断 方 法 隆 的 问 诊 法
5 4
6
7
8
症状
3 9 2 10 1
二、奠基时期 藏医药学奠基时期是指公元6世纪到9 世纪中叶这一段时间。
编写了举世闻名的藏医药巨 著《四部医典》
九大名医之一 宇妥宁玛元丹贡布 (公元708—833年)
《四部医典》
四部医典 根本医典 论说医典 秘决医典 后续医典
囊括了藏医理论和实践的全部内容
三、发展时期主要成就
尤格仁钦翻译了《八支精要自注》、《八支精义》《月光》等医籍 扎巴翁西认真学习《四部医典》,并传给后人 若端· 贡却嘉从天竺学得《医学八支》 巴诺秀敦著《群协卫翁万布》、《本扣茶》等临床秘诀,并培养出 众多名医 小宇妥·元丹贡布对《四部医典》进行评注和修订,使之更加完善 昌狄· 降贝桑布和昌狄· 班旦措西对《四部医典》的研究和人体解剖 学做出重大贡献 俄金巴·仁钦华翻译《水银泡制经》、《耳传卫本》等医学典籍,其 门徒根据用药经验著成《药名之海洋》
藏医治病传说故事

藏医治病传说故事
藏医的治病传说故事有很多,其中一个故事是这样的:相传在西藏山南地区,猕猴和罗刹女结合生子,逐代繁衍,藏民族由此产生。
他们懂得在山洞里居住,摘果实,用火种取暖煮食,种植粮食。
在西藏山南地区,由于居住和饮食条件的改变,人类的寿命开始延长,体质也开始改变,已经具备了基础医学的研究范畴。
并能消除八万邪魔,使一切愿望都实现。
如需了解更多关于藏医治病的传说故事,建议查阅相关资料或咨询藏医专家。
千年藏医起源治愈神秘黄水病.doc

千年藏医起源治愈神秘黄水病分布于青藏高原的古老民族――藏族,在与大自然搏斗的过程中,努力探索健康生存的技能,掌握了颇具特色的治疗疾病的方法,从而得以顽强地生活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
.藏医:自然为药,内外兼治藏区至今仍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传统藏医生在教孩子们辨认黄牡丹等特色藏药材。
(供图/奇正藏药)“雪域人间出现的第一种疾病,是消化不良;第一种药物,为白开水;第一位病人,叫希布;第一位医生,叫仓巴。
”希布,实际上就是人的意思,仓巴,本意是人们的一位先祖。
有人的地方便有疾病,但藏人却善于从任何一点自然的馈赠中找到医治病痛的方法。
关于传统医学的起源,不少都能找到各类神话传说,藏医也不例外。
但真正有文献证明的藏医发展的故事却少之又少。
据藏医史记载,距今五千年前,藏族地区就已出现了畜牧业和农业,三千年前的藏王直贡赞布时期,畜牧业和农业不但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藏人们还学会了用融化的酥油止血、用酒清洗伤口、敷酒糟消肿等简单的医疗方法。
经过不断的摸索和代代沿袭,聪慧的藏人得知身边的植物、动物甚至矿物可以用来医治疾病。
他们将羊毛烧成的灰烬用于消炎,用麝香内服治疗胃病、外敷治疗跌打损伤,用藏雪鸡治疗感冒和眼病,用松柏燃烧的烟雾净化空气、消除病毒。
这些方法均取自于自然,用之于人身,也奠定了藏医学观念的基础:自然为药。
直到公元300年前后,吐蕃第二十七代赞普藏王拉妥妥日年赞时,古印度的医学才正式传入西藏。
藏医距今有约两千三百余年的历史,经过漫长的历史积淀,藏医学已成为一种具有完整理论体系和丰富临床实践经验的传统医学。
起源:“圣医”与药浴疗法藏医学同其他传统医学一样,最初都存在不少“神秘”的成分。
藏族医生们用高原独有的动植物、矿物治疗患者,并且在很长一段时期中,这种藏医学的传授是在寺庙中隐秘进行的。
而藏医真正形成系统的理论,和公元8世纪时编写完成的《四部医典》密不可分。
《四部医典》是宇妥宁玛・云丹贡布所著,传说宇妥宁玛・云丹贡布出生前有药仙托梦,自小便颇有天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藏医史话李富 2005-12-22 11:20:17青藏高原自从有了人类以来,便以它独特的方式产生了颇具特色的保养身体、抗拒病毒和治疗疾病的方法。
古人云:“病因之始溃于,沸水能治矣。
”藏族地区数千年前,在同各种自然灾害和疾病作斗争时,经过长期的经验积累,便开始用开水来治疗肠胃系统的病,用熬化了的酥油来止血。
至今藏医理论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有的人认为,藏医理论也像佛学一样是从外地传来的,他们说藏医学是从公元七世纪印度的《阿耶本达》和汉地的中医而创作产生出来的一种学科。
为了消除这种误传,我在这里需要讲讲藏医真正的起源和发展。
丹巴西绕是最早的藏医象雄是藏族文化最早的发源地,也是藏族原始本教的发源地。
象雄位于今天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普兰县一带。
这个地方是雍仲本教创始人登巴西绕的诞生地。
根据本教的传说,他诞生有一万多年,但实际上他同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是同一个时代的,也就是公元前657年藏历木鼠年诞生的。
他从小就开始学习本教等文化知识并长期精心从事自然界的观察和研究,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任何事物都包含着4种元素,即土、水、火、风。
这4种最小的分子,他认为世间万事万物的变化都是由于这4种元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后来他写出了《宇宙从蛋生》、《藏医九显论》、《五行历算》、《天文历算》等一些理论著作和打卦驱鬼等一些册子。
本教的第一本“医典”传说登巴西绕一生娶了9个部落主的女儿做妻子,并生有8个子女,其中一个姓翟的妃子为他在公元前637年藏历木猴年生了杰布楚西。
杰布楚西后来成为登巴西绕的医学继承人,并将他父亲的医学论著编纂命名为《多个梦移》,这部书就是现在我们使用的《四部医典》中的宗源书之一。
它的后记记载了从杰布楚西到公元七世纪所有继承人的历史。
登巴西绕将《干酪药九显论》传承给了本教主要继承人杰布楚西,后来由姆扎扎嘿、色拖杰江、东青吐青、杰察马琼依次相传下来。
杰察马琼召集了7个本教人想修改佛教时险些被害,幸亏这7位本教人把书藏在上藏(藏就是现在日喀则的地名)杰马拥宗的岩洞里,后来由一个名叫布错色白恰布的本教徒挖出藏书传给了麦欧的学者巴青,又由康区呷的僧人、本教的宏扬者中姆尼尔将此书在藏区广为传播。
藏王御医们的译著公元629年藏历土牛年,第33代藏王松赞干布执政后,派了吞米桑布扎等聪明能干的年轻人去印度学翻译,还从印度邀请了巴拉当扎、汉地的韩王航、大食的呷勒弄3位名医,让他们同藏族御医一起翻译了《牟晓麻布切穷》、《甲解拖不如》、《恶恩度巴》等医书。
经他们3位讨论后同各自的医论相结合写出了《无畏的武器》。
呷勒弄后来定居西藏成为藏王的御医,称卓洛家族。
据说汉地和尚马哈地瓦和藏文翻译家群则二位合译了文成公主从汉地带来的中医书籍。
和尚马哈金达、群布知子、群布多楚、甲楚干坑、脚拉木朗巴等合译了公元712年金城公主进藏时带来的一部分医书。
那时从大食请来的名医密切增巴些拉哈,他也写过大、中、小3种医书。
他的后代居住在西藏称为木吉家族,都是藏王麦阿充的御医。
群布知子、群布多楚、甲楚干坑、脚拉木朗巴等一些学者研讨了新翻译的医书后写出了《医法月王诊》,当时前后翻译出了的医书包装在绸缎里称为“宫廷秘医”。
公元762年藏历水虎年赤松德赞时期,著名藏医宇妥·云登贡波在工布麦落首次创立了藏医学院,招收学生300余人。
他和大学者毗卢遮那负责授课,学制10年。
他们将《索瑞梦忆》修改为《四部医典》作为教材。
同时根据学员的水平制定了一系列学位,最高学位是“梦让巴”(相当于博士)、“然将巴”(相当硕士学位)、“呷举巴”(学士学位),最低就是“杜然瓦”这4个层次。
他们严格规定了医生的医德,要求每一个医生都要具有同情心、责任心和医务水平。
根据现在所见的历史资料,这所学校属历史上首届管理比较正规、学科比较齐全的。
10年后,他们培养出“梦让巴”50名,“然将巴”50名,“呷举巴”100名。
这批人推动了西藏藏医事业的向速发展。
宇妥·云登贡布到西藏东部和祖国内地旅行考察返回后,开始扩大招收第二批藏医学生。
学生们来自西藏各地、印度、大食和汉地等地区,大约有1000余人进行藏医学习和研究。
来自汉地的马哈金达、大食的曾巴西拉哈和印度达麻那扎研究和汇集了各民族的医术特点,写出了《宝石堆》这一医学论著。
这时西藏的兽医也开始发展起来。
据《知识总汇》记载,国王赤松德赞有匹他非常喜欢的马得了病,他把西藏各地有名的医生邀请到拉萨并给马会诊。
甲楚色拖、象雄的克来木克、霍尔的本根次仁、博(山南地区)的脚若忙薄仁、瓦下(阿坝地区)的它那曲却几位医生给他的马治病。
他们会聚一起讨论将多种医术相结合写出了《兽医理论》上贡给国王。
赤松德赞特别尊重医生,为此他专门下令全国人们要尊重医生。
那时人们称国王为“拉”,意为神,称医生为“拉杰”意为神的上司,一般的医生称梦巴。
公元841年,最后一位藏王朗达玛被杀,吐蕃王朝解体。
西藏陷入长期分裂状态,后来阿里古格王朝首领益西沃重新弘扬佛教,派27名年轻人到印度学翻译,其中有个叫仁青桑波(公元958-1055年)学完回藏后,他翻译了印度的《八支集要》、《兽医夏那火扎》等部分医书,并培养了一部分接班人。
仁青桑波的医术有两支传承,其中忙洛门宗后成为藏区最有名望、事业最发达的医生。
那时卫藏的大部分医生都到他那里学医取经。
他把自己的所有医术都传给了切吉邓巴。
切吉邓巴的第四个儿子切吉雄登锡布撰写了《医学概论》、《医学章节》、《医学注释》、《医学实践》等名著。
切吉邓巴的学生章德·当马贡布也写出了“纪要”、“精要”等医学方法的手册,后来章德·当马贡布将这支传承传给了珀东寺学派。
仁青桑波对藏医的理论和实践有着非常大的贡献。
他翻译的《八支集要》为藏医对照研究提供了方便。
大约在这时,卫藏地区的藏医9大学者:卫藏上域的不吉冷勒、吾巴却省、却吉多纳嘎;中域的藏医大学者宇妥·甲嘎那吉、林亚达瓦、藏得吉布;下域的雅如贡布、堆龙医生松默、卫如·它西等,另外,扎巴·恩协坚、达布大畏协弄等有名的汉医学专家都在这时出现,他们编著了许多医学专著,特别是达布达畏协弄创立了人体解剖学。
他妈妈吃了萝卜因消化不良去世了,于是他解剖了尸体,用药物进行实验,经多次验证,后来他研制出“达布麦浪”(黑药)专治消化系统的病症。
直到今天,医生们仍然使用这种药来治疗肠胃病。
第二位宇妥·云登贡波《四部医典》的宏扬者宇妥·云登贡波生于公元1126年第二饶迥的火马年,章得顾依热堂(日喀则)。
他从小聪明好学,8岁开始学医。
12岁跟随查笼巴·如登干布甲医生学习《四部医典》,用一匹马和全套马具作学费。
在那里他随同老师看病、识别草药,后来他写出了《俄本青布》,意为草药全集。
那时的《四部医典》中只有200多种药物。
后来经他补充增加成为380多种。
他还编写了“十八分支”《八支纪要的注释》和《四部医典》的金注和铜注等。
他还培养了徒弟松得益西绒、宇妥·四朗孙根等接班人。
公元1202年藏历水狗年,宇妥·云登贡波圆寂。
“珍宝丸”的发明者竹青·乌金巴出生于1230年藏历第四饶迥铁猴年。
小时他随父亲学密宗,16岁到珀东寺学习,21岁出家当喇嘛。
他拜第二世噶玛巴为上师学习了“大手印”的传承、理论等,精读了“金岗论”,特别研习了天文历算和藏医,后来他为了寻求到更高深的密宗、天文和医学知识去了印度、阿富汗等一些国家。
回藏后,他新创立了一个教派——多吉宋杰提珠。
他悉心研究了药物的性能,并发明了提炼黄金、矿石和水银的方法,运用提炼出来的原料配制出了仁青日布。
他为藏医事业作出的贡献是前所未有的。
西藏历史上认定转世活佛的制度也是经过他实现的,他的上师噶玛巴去世后,他找到了一个从阿里来的小孩认定他为第二世噶玛巴的转世,即三世噶玛巴攘琼多杰,这是历史上第一个被认定的转世活佛。
他还写出了《百蹦》和《提炼水银的方法》等医学理论多本经书。
他于公元1309年圆寂。
第三世噶玛巴攘琼多杰,公元1284年藏历第五饶迥木猴年生于阿里贡塘地方,因家中贫困,小时随父母到处乞讨,过着流浪的生活。
有一天,他们一家来到堆龙楚布寺见到了竹青·乌金巴,乌金巴一见他就觉得这个小孩气宇非凡,不是一般人,便认定他为第二世噶玛巴的转世。
于是攘琼多杰就留在了他身边,从此开始在楚布寺里学习各种知识。
他聪明好学有慧根,不久便掌握了很多密宗和显宗的知识,他对藏医和天文历算有着特别的兴趣。
他研究了宝石、植物和动物等的性能,并研制了830多种药物,对其药味、疗效都进行直接实验鉴定。
著有《药名大海》,这部书比《四部医典》的药物增加了近两倍,为后来的藏医研究发展留下了非常宝贵的财富,也为他们认识自然、利用资源打开了大门。
攘琼多杰于公元1339年在北京圆寂,享年56岁。
另外,在这个时期还出现了许多著名藏医专家,他们撰写和挖掘出许多藏医著作,并以各自的特长创造和发明了治疗和抗拒疾病方法,同时还预测到今后将出现的疾病以及治疗方法,例如《甘洛大瓶》、《甘洛小瓶》、《让木歇麦预防药物》、《甘洛麦瓶》、《天法咒药》、《汤东杰布的白丸和红丸》等。
中世纪藏医的北派和南派。
绛北派是绛巴·襄杰扎桑传承下来的。
绛巴·襄杰扎桑,1395年生于后藏昂仁地方官家中,从小学习藏医。
他编写了《八支纪要·如意宝珠》120卷、《本论注·议义明灯》、《释论注·甘露河流》、《后论释难·万想如意》等;培养出他的儿子麦西尼玛、拉宗扎西巴桑、索朗益西降泽等接班人。
他们也写出了《四部医典的注释》和《四部医典的补充》等一些专著并创立了绛北派。
藏医绛巴·襄杰扎桑1475年圆寂,享年81岁。
对此派最有贡献的人是第悉·桑杰嘉措。
他在拉萨创立了第一所“药王山藏医学院”,培养出了许多医生。
由他编写了四部医典的注释《蓝琉璃》。
此书的第一、第二、第四部摘自于原宿喀·洛追杰波的《祖先言教》一书,第三部是他自己写的。
南派是宿喀·娘尼多吉传承下来的。
宿喀·娘尼多吉别名阿欧曲杰,公元1439年生于前藏塔波拉妥地方。
10岁时梦见受到宇妥·云登贡波的接见,跟他说:“从前的老医生因为文化知识不高,至使《四部医典》中有不正确的说法,你一定要将其修正。
你的喇嘛是宇妥巴,你的佛法任务就是学医。
”于是他专攻医学,有《医学四续广注·水晶彩蛋》、《四续问难·银镜》等多种著述,又于后藏夏却恩噶寺中,会集前藏山南专区涅·洛甲及塔工地区阿尼洋工布等处名医合著《珍宝药物形态识别》、《药味·铁鬘》、《甘露宝库》等书,以论述药物的味道、功效、性能、本质、释名及其作用等。
他还培养了许多学生,其中4名佼佼者密九·泽登木长于医术窍门;查丸·索朗扎西的医学事业出类拔萃;泽旺多吉有看丰富的实践经验;勒穷·白马甲是理论讲述的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