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文化背景下的道德
东西方文化的人性观差异及其对道德认知的影响

* 通讯作者: 彭凯平,E - mail: pengkp@ mail. tsinghua. edu. cn。
第 39 卷第 1 期
吴言动等 东西方文化的人性观差异及其对道德认知的影响
35
Janoff - Bulman 等( 2009) 近期区分了两种不同 的道德形式: 一种是禁止性道德( proscriptive morality) ,指消极的、关注于抑制不良行为的禁止性道德 ( 如不要伤害他人) ; 另一种是规范性道德( prescriptive morality) ,指积极的、关注于主动行善的规范性 道德( 如帮助他人) 。他们认为这两种道德根植于 不同的自我调节系统: 禁止性道德对应于回避调节 ( avoidance regulation) 系统,即避免不好的结果; 规 范性道德则对应于趋近调节( approach regulation) 系 统,即主动追求好的结果 ( Carver & Scheier,1998, 2008; Carver,2006) 。这两种道德在强制程度上存 在显著差异: 禁止性道德是相对强制性的,即人人都 不应该做坏事; 规范性道德则是相对自由的,即做不 做好 事 是 一 种 个 人 选 择,不 必 强 求 ( Janoff et al. , 2009; Janoff - Bulman,2011; Sheikh & Janoff - Bulman,2010) 。
目前关于人性的探讨大多停留在思辨层面,关 于人性观的实证科学研究仍然十分有限。在心理学 领域,Wrightsman ( 1964,1966,1991) 提出了人性观 的六个基本维度: 可信 / 不可信 ( trustworthiness versus untrustworthiness) 、意志力 - 理性 / 外控 - 非理性 ( strength of will and rationality versus external control and irrationality) 、利他 / 自私( altruism versus selfishness) 、独立 / 从众( independence versus conformity to group pressure) 、复 杂 / 简 单 ( complexity versus simplicity) 、相 似 性 / 差 异 性 ( similarity versus variability) 。基于这一理论模型,Wrightsman 开发了 84 题 的人 性 哲 学 量 表 ( Philosophies of Human Nature Scale) ,是目 前 相 对 使 用 较 多 的 人 性 观 测 量 工 具。 此外,Rotter( 1967) 也曾开发过一套人际信任量表 测量,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反映一个人对人性的看 法( 是否可信) 。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名词解释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名词解释
东西文化是指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是两种不同的文化体系。
东方文化主要指东亚文化,包括中国文化、日本文化、韩国文化等;西方文化指的是欧洲文化和美国文化。
东西方文化在哲学上也存在一些差异。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哲学名词解释:
1. 道德:道德是指人们对于行为的评价标准和规范。
在东方文化中,道德强调和谐、敬畏自然,注重个人修养和与他人的关系;而在西方文化中,道德强调个体权利和自由,强调公正和人权。
2. 自由:在东方文化中,自由强调个体的内心自由和追求心灵的自由;而在西方文化中,自由更多地强调法律保障下的社会、政治和经济自由。
3. 知识:在东方文化中,知识被看作是智慧和修养的源泉,强调通过学习和实践来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而在西方文化中,知识更多地被视为实用性和技术性的东西,注重通过知识获取财富和成功。
4. 人性:在东方文化中,人性是一种内在的本质,强调人的内心和潜力的发展;而在西方文化中,人性被看作是一种不断变化和冲突的力量,注重人的欲望和个体间的竞争。
这些是一些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名词的解释,它们反映了东西方文化在价值观、思维方式和人生观等方面的差异。
中西文化差异的背景分析

中西文化差异的背景分析1. 中西文化差异的概念解析中西文化差异是指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文化在价值观、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社会制度等方面的显著差异。
这些差异源于历史发展、地理环境、宗教信仰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得中西方文化在很多方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价值观方面,中西方文化有着根本性的差异。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集体主义、和谐共生、道德伦理等观念,而西方现代文化则更注重个人主义、竞争激励、自由选择等价值观。
这种差异使得中西方人在面对问题时,往往会有不同的解决思路和方法。
在思维方式上,中西方文化也存在较大差异。
中国传统文化倡导“以道为本”的辩证思维,强调事物的相互联系和对立统一;而西方现代文化则倾向于分析性思维,注重逻辑推理和实证研究。
这种差异使得中西方人在解决问题时,可能会有不同的侧重点和策略。
在行为规范和社会制度方面,中西方文化也有很大差异。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礼仪、孝道、忠诚等美德,而西方现代文化则更注重法治、人权、民主等价值。
这种差异使得中西方人在处理人际关系和社会问题时,可能会有不同的行为准则和方式。
中西文化差异是一个复杂而多样的现象,涉及到价值观、思维方式、行为规范和社会制度等多个方面。
要深入理解和把握这些差异,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促进文化交流与互鉴。
2. 中西方历史背景的差异分析在探讨中西文化差异时,历史背景的差异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中西方的历史发展进程各自独特,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双方的文化内涵和特点。
中国自古注重家族、宗族观念,历经数千年的封建社会,儒家思想深入人心,注重礼仪、和谐与长期关系。
农业文化在中国历史上占据主导地位,形成了一种崇尚自然、顺应时令的文化特色。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的文化强调的是整体性、统一性和连续性。
例如中国的哲学体系儒释道交融贯穿中国历史,造就了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
历史上所诞生的历史人物及历史事件,也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的历史背景深刻地塑造了中国的文化面貌。
东西方文化背景下的道德观差异

前言/PREFACE
20世纪 90年代 ,文化心理学的崛起为人们认识人的社会性提供 了有益视角。文化心理学认为人类心理与文化是相互生成的关 系 ,文化习惯及其意义是由心理过程转而生成和转换而来的 ,而 文化习惯及其意义又可以进一步填充和表示心理过程。文化心 理学假定 ,人的认知、情感、动机和行为皆是通过人们生活于其 中的文化世界所塑形的 ,心理并非独立自主的过程 ,只有通过与 文化发生紧密联系才能存在和发挥作用。
是以集体和个人责任为导向的道德观念东方道德观道德观念结论与观点西方道德观符合道德的人际关系应该是平等和公正的在这种人际关系中人都有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个人的道德表现应该根据社会公正的规范和价值观来加以评价第一二阶段被称为前世俗水平处于该水平的人为了避免惩罚戒得到奖赏而遵守规范
东西方文化背景下的道德观差异
Gilligan 关爱道德
观
宽恕道 德观
第一、二阶段被称为前世俗水 平 ,处于该水平的人为了避免惩 罚或得到奖赏而遵守规范; 第三、四阶段被称为世俗水平 , 处于该水平的人认同社会规范和 有利于社会整合的恰当行为并承 认其价值; 第五、六阶段被称为后世俗水平 , 对处于该水平的人来说 ,道德是 基于对个人权利的保护以及对生 命、自由、平等这些抽象原则的 信念。
目录
CONTENTS
1
研究问题
2
研究方法
3
结论与观点
4
思考与启示
思考与启示
当前道德心理学的研究不仅应当关注道 德体系的多样性 ,更应当关注各种道德 体系的可能性基础之间的相通之处 ,从 而有助于发展出更具跨文化解释力的基 本道德框架。
不同社会的道德观最终还是由不同类型 的文化所决定的 ,而且文化的差异不仅决 定着人们在道德判断方面的表现 ,还会造 成多样化的道德情感。 人类的心理现象和心理过程都是 特定文化背景下的产物 ,其发生、 发展和变化都与主体赖以存在的 文化背景息息相关。
试析西方文化中的个人价值观

试析西方文化中的个人价值观论文摘要:文化是一个体系,中国与西方受不同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影响,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
生活在这两种不同文化环境里的人,所持有的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行为的道德规范等都不一样。
要提高跨文化平等交际的功效,就应使交际双方能充分发出属于自己文化的声音,最大限度地相互接近和理解,以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沟通。
论文关键词:文化差异;跨文化意识;价值观;社团价值一、文化差异及其文化差异敏感性文化差异是人们在不同的生态和自然环境中形成的语言、知识、信仰、人生观、价值观、思维方式、道德、风俗习惯等方面的不同。
跨文化意识就是在外语学习的过程中对外语所反映的文化的认知和接受的一种态度。
它在外语学习和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具有跨文化意识是学生获得真正外语交际能力的体现,因为语言和文化是不可分的。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载体。
每一种语言都与某一特定的文化相对应并反映这一文化。
而文化是一个体系,它涉及到一种民族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方方面面。
因此文化具有民族性——一个民族使用共同的语言,遵守共同的风俗习惯,养成共同的心理素质和性格。
中国与西方由于在地域上相差甚远,受不同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影响。
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
因此,我们要学好外语,首先要具备文化差异的敏感性。
汉威(R.G.Hanvey)把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对于表面的明显文化特征的识别,人们的反应通常是认为新奇、富有异国情调。
第二阶段是对于细微而有意义的,与自己的文化不同的文化特征的识别,反应通常是认为不可置信或难以接受。
第三阶段是通过道理上的分析可以接受。
第四阶段是能够做到从对方的立场出发来感受其文化。
要真正实现Hanvey的这四个阶段是十分困难的,不过,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尽可能地引导学生进人“神入”,即第四阶段。
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体现在各个方面,本文仅从价值观这个侧面来谈谈中西文化差异。
东西方文化背景下的道德观差异

东西方文化背景下的道德观差异1王恩界,乐国安南开大学社会心理学系,300071WangEnjie@摘要: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文化心理学认为,人类心理与文化环境是相互生成、相互影响的关系,因而,道德观念也必然是由人们生活于其中的文化世界所塑造的。
时至今日,东西方文化还是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这一点反映在道德观方面表现为:西方道德观强调个人自由、权利、公正、关爱和宽恕等;而东方的道德观念则更加强调以集体和个人责任为导向的道德观念。
关键词:文化心理学、道德观、公正、关爱、宽恕1.引言西方心理学从诞生之日起就努力向自然科学靠拢,在价值中立原则的指导下力求实证性和精确性的研究。
但是,科学心理学的研究在揭示人的社会性方面往往力不从心,由于其在方法论上坚持还原主义、机械主义和个体主义,所以,忽视了人类的心理现象和心理过程都是特定文化背景下的产物,其发生、发展和变化都与主体赖以存在的文化背景息息相关这一重要事实。
进入20世纪90年代,文化心理学的崛起提供了认识人的社会性的有益视角。
文化心理学认为人类心理与文化是相互生成的关系,文化习惯及其意义是由心理过程转而生成和转换而来的,而文化习惯及其意义可以进一步填充和表示心理过程。
文化心理学假定,人的认知、情感、动机和行为皆是通过人们生活其中的文化世界所塑形的,心理并非独立自主的过程,其只能通过与文化发生紧密联系而存在和发挥作用。
文化心理学的上述观点对心理学、尤其是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此后,几乎所有的社会心理学研究领域都开始关注研究对象的文化背景,虽然道德观研究向来不是心理学家的研究重点,但这一研究趋势在道德观分析中还是得到了非常突出的体现。
心理学关于道德心理的科学研究发轫于20世纪20年代,到了20世纪60年代形成了一些系统理论,在其后的二十年里西方研究者就道德观念问题阐发了三个重要的研究主题,即公正道德观、关爱道德观和宽恕道德观。
就理论基础而言,道德心理研究可以看作是规范伦理学和实证心理学的交叉领域,实证心理学着重探讨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过程的本质及功能,通过实证研究和统计分析研究道德现象的心理机制,发现道德心理活动的规律[1];规1本课题得到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04BSH022)和天津市社会科学重点项目(TJ03-JX007)资助。
中西方文化对个人价值取向的差异影响

中西方文化对个人价值取向的差异影响东西方文化的不同对于个人的价值观取向具有重大的影响,不同的文化,不同的背景,不同的价值观,之前到底存在着什么样的联系呢?下面就和本文库一起看一看中西方文化对个人价值取向的差异影响!追求自我价值实现是否是个性的张扬,是现当代社会下个人对于自我价值实现的不同定义。
在不同背景下,所形成的对于自我价值实现的判断标准,也是有所不同的。
价值观代表了人们最基本的信念:"从个人或社会的角度来看,某种具体的行为模式或存在的最终状态比与之相反的行为模式或存在状态更可取。
"价值观作为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
价值取向就是价值观的倾向性,它对人的思想、态度、行为具有统领作用和整合作用,是文化的核心内容。
任何文化或文明都是建立在一定的历史条件基础上的,不同的地理位置,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统治手段和不同的经济形势,都会导致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思想和价值取向的不同。
1.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生背景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是建立在农耕文明的基础之上了,中国古代的人们开垦荒地,多数沿河流而居,方便他们农耕。
小农经济的影响下,人们渴望的是风调雨顺的生活,对自然环境有很强的依赖性。
在这种大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很早就形成的是"天人合一"的主流思想。
在这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据统治地位的情况下,日常生活中缺少物物交换的贸易经济,即使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促进的商品经济的发展,小农经济依旧在中国古代占据统治地位。
最终形成的是,人们重实际求安稳的农业文化心态。
农耕文明中,对于自然的依赖性,造就实践经验的重要性,形成了对于掌握自然规律的崇拜感。
最终体现在宗法制度中,形成父系家长制。
中国传统文化中,多信奉祖先,尊重长者,孝道文化,也因此而来。
在自给自足的生活模式和"家天下"的思想统治下,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浓厚的集体主义色彩。
"家国同构"、"君父一体"成为中国古代政治构架的最大特点。
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的差别

中国文明与西方文明的差别一,中西方启蒙教育的认知方式不同东西方民族各自具有独特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心理结构,生产活动方式和发展水平不同,反映在思维,认识方式和风格上就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西方民族思维方式以逻辑分析为主要特征,而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民族思维方式则以直观综合为基本特征.中西方不同的认识方式深深影响了本民族理论思维和科学文化沿着不同的路向发展.西方重唯理,思辩,中方重经验,直觉希腊哲学是西方哲学的源头,古希腊对自然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关心世界本源,主客体关系,事物如何发展变化等。
虽然他们在简单仪器下的观察和实践缺乏逻辑连贯性,理性的方式并不系统,但人们的这种直接观察总是弥漫着理性思维的色彩,抽象思辩是西方思维的特征.而作为东方民族典型代表的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则以直觉和经验为特征.中国古代科学和哲学的各种范畴是靠向内思维得到的,是将各种经验现象酝酿体会,豁然贯通而提出的概念的。
这些概念的理解与西方向外思维逻辑演绎所得到的不同,理解只能意会而难以言传,如对中医医理和气功的理解,又如对一幅书法作品,一幅国画的欣赏,只能向内领会,才能领略作者的神韵的起伏。
西方的细节分析与中方的整体综合西方文化结构以细节分析居优,东方文化结构则以整体综合见长.如:在姓氏排列中,中国姓氏先是宗姓,辈份,其次才是自己的名字,突出的是氏族整体.西方国家则先是自己的名字,再是父名,然后才是族姓,突出的是自己。
又如:在时间,地址的书写表达顺序上,中国人习惯以年,月,日从大到小依次为序,地址则是按省,市,县到门牌号码排序,突出的是从整体到个别的析出关系,西方人则与中国人的顺序表达恰好相反,突出的是个别到整体的合成关系.可见在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和意识结构中,从整体出发的综合观占突出地位,而这种整体综合观在考察事物时,通常忽略细节和成分分析,往往提供的是关于对象模糊整体的图景。
二,中西方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的着眼点与执著不同杜维民教授认为:”中国文化关注的对象是人”.人与人的关系是中国文化关心的核心问题,人们立足于现实人生,所以政治伦理学相当发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西方文化背景下的道德
——来自于文化心理学视角的分析
王恩界乐国安
道德与文明2006年第2期P52-56
心理学关于道德心理的科学研究发轫于20世纪20年代,到20世纪60年代形成了一些系统理论,在其后的20年里,西方研究者就道德观念问题阐发了三个重要的研究主题,即公正道德观、关爱道德观和宽恕道德观。
就理论基础而言,道德心理研究可以看作是规范伦理学和实证心理学的交叉领域,实证心理学着重探讨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过程的本质及功能,通过实证研究和统计分析研究道德现象的心理机制,发现道德心理活动的规律[1];规范伦理学对道德原则和道德观念的阐释应该受到人性假设和人类心智模式等心理学基本问题的限制。
不过,规范伦理学的道德理论其实也可以不依赖于实证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它的许多道德命题在实证心理学产生之前已经被提出,并且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得到不同类型的解答。
因为近九十年以来的道德心理和道德观理论大多是建立在西方文化体系基础上的研究,所以其跨文化的解释力是非常值得质疑的。
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存在着非常显著的差异,这一点反映在道德观方面也是如此。
当东方的研究者对一些西方道德心理学研究成果进行文化分析时,必然会得出这样的结论:所有的文化系统都会涉及是非善恶以及道德与否的评判标公正道德观认为,符合道德的人际关系应该是平等和公正的,在这种人际关系中人都有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个人的道德表现应该根据社会公正的规范和价值观来加以评价,因此,道德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客观存在的、不偏不倚的社会规范和准则,也有赖于个体公正意识的发展和成熟。
在皮亚杰看来,具有社会公正感才是个体道德成熟的主要表现,这样的人才能按照社会规定的准则和规范去公正地为人处世。
因为公正道德观的基调是个人主义,所以在公正道德观看来,个体没有助人的义务,促进他人权利的实现或帮助他人不是源于道德准则的要求,因此,一个人是否帮助别人,是否愿意为集体和社会做出贡献取决于他的个人选择,助人和集体优先等原则都不是公正道德观的必然要求。
迄今为止,大多数有关道德观和道德心理发展的心理学研究都是基于公正道德传统的。
个体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也随之悄然发生改变。
道德观作为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
分,反应了人们内心的信念和态度,是人们关于道德的本质、善恶美丑等问题的
根本看法和观点体系,因此,研究道德观可以了解在当今社会背景下人们对周围
环境和自身关系的态度以及他们的价值取向。
大学生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群体,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未来的中坚
力量,这个群体的价值观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未来的发展与文明的进
步。
通过构建大学生道德观结构模型,研究其统计学上的差异,可以加深对大学
生道德观的认识,了解大学生对道德的具体理解,可以为我们采取更好的方法培
养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供有效的科学根据,同时也能为他们的全面健康发展
提供有力的心理学依据。
道德观是人们
内心信念的反应,是人们之间相互关系和个人行为的原则和规
范。
它强调人的内在自觉性,核心在于自律。
人的道德观形成于
后天生活的客观环境,同时又反作用于客观环境。
良好的道德观
具有导向功能、激励功能和凝聚功能,对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具
有促进作用。
当代大学生道德观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支流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