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论学_练习题(附答案)
语文北师大八年级上册《孔孟论学习》同步练习2

《孔孟论学习》同步练习一. 句子翻译1.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2.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4. 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二. 下面文学常识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B. 《论语》中的“子”“先生”均指的是孔子。
C. 孔子,名丘,字仲尼,是战国时代鲁国人。
D.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E. 孟子被后世尊称为“亚圣”。
三.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知,通“智”,智慧)也。
”(《为政》)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弘毅:胸怀宽广、意志坚定),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其恕乎,那大概是“恕(道)”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1. 《论语》十则告诉我们,学习必须。
2. 第一则讲了三个方面的内容,即、、。
3. 曾子经常反思的一些事是什么?4. “温故”和“知新”是不是两件并列的事?该如何理解?5. 文中强调学习与思考必须结合起来的一则是。
6.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这一则是为了告诫弟子。
7. 孔子曾说过:“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资:这里有借鉴的意思)。
”用文中的话说就是。
8.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孔孟论学》阅读理解及答案

1、孔子,是春秋末期(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学生言行的书。
2、《孟子》,儒家经典之一,主要记载了孟子游说诸侯各国的言行和当时各学派辩论的情况。
孟子,战国时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有“亚圣”之称。
内容理解:1、本文节前四则选自《论语》。
作者是我国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是儒学派的创始人。
后四则选自《孟子》,作者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
2、第一则,是写孔子为学一生的过程和体会,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生经验需要不断积累的一个过程;第二则,强调了学习与思考必须要紧密结合这样才能相得益彰;第三则,阐发了孔文子的谥号“文”的含义,表明学习态度要谦虚,不懂就问;第四则,是关于学习的态度,坚持不懈才能获得成功,关键在自身的努力。
3、后二则中,第一则告诉人们一个有关学习的道理:学习不能一曝十寒,必须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不能三心两意,必须集中精力,专心致志;第二则,告诉我们学习的态度:不要迷信书本,要汲取书中的精华。
要有貭疑精神。
4、从文中归纳出的成语有不耻下问、功亏一篑、一暴十寒、专心致志。
三、理解性阅读一)孔子的这些话从什么角度,阐明了关于学习的什么道理1、第一则:(孔子论学习的作用:学习将会使人终身受益。
)2、第二则:(孔子论学习方法:学习和思考要紧密结合。
)3、第三则: (孔子论学习方法和态度:要勤勉好学,不耻下问。
)4、第四则:(孔子论学习态度:不能止步不前,要不断学习,坚持不懈。
)二)孟子的这些话从什么角度来论学的?5、第五则:(孟子论学习的态度:学习不能一暴十寒,要持之以恒、专心致志。
)6、第六则:(孟子论学习的态度:不要迷信书本,要有怀疑、批判的精神。
)7、孔孟论学言简意赅,却讲究说理方法。
如运用比喻、举例、对比等说理的方法。
请试作说明。
1)以(“为山”“平地”)比喻(学习),来阐明(坚持不懈的重要性)。
文言文复习-18.孔孟论学(答案)

《孔孟论学》一、150个实词1、七十而从心所欲:听从,顺从2、以至仁伐至不仁:攻打,讨伐3、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喜欢,爱好4、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全部,都5、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前进6、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一起7、孔孟论学:议论,谈论8、五十而知天命:规律,法则9、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填平,铲平10、取二三策而已矣:选取,采用11、弈秋,通国之善弈者:善于,擅长12、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生长,出生,诞生13、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生长,出生,诞生14、使弈秋诲二人弈:假使15、譬如为山:堆积16、今夫弈之为数:作为17、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相信,信任18、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容易19、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用尽,极尽20、其一人专心致志:专门,专一二、其他1、前四则选自《论语》,作者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是儒家学派经典著作之一;后两则选自《孟子》,作者孟子,名轲2、有:通“又”,置于零数与整数中间3、立:自立,指立于礼,即做事合于礼4、不惑:不受迷惑5、天命:指自然的规律、法则6、耳顺:指听到别人说的话,用不着怎么想,就能领会7、逾矩:超过规矩、法度8、罔:迷惑9、殆:危险10、何以:因为什么11、谓:称为12、耻:以……为耻13、是以:因此14、为山:堆积土山15、未成一篑:只差一筐土而没有堆成篑土筐16、平地:填平洼地17、覆:倾倒18、无或:不值得奇怪惑同“惑”奇怪19、暴:同“曝”,晒20、见亦罕:和王相间的次数太少21、弈:围棋22、为:作为23、数:技巧,技术24、惟弈秋之为听:只听弈秋的话25、鸿鹄:天鹅26、援弓缴:拿起弓和箭援拿27、《书》:指《尚书》28、策:竹简,这里作量词,相当于“片”29、以:凭借、依靠30、至仁:极仁道的人,指周武王31、至不仁:极不仁道的人,指商纣王32、何其血之流杵:怎么会血流飘杵三、翻译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初中文言文考前演练:《孔孟论学》(含题目和答案)

初中文言文考前演练(1)孔孟论学(节选)无或乎王之不智也。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9.这段文字的作者是时代的大思想家 (人名)。
(2分)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11.“弈秋诲棋”的故事’固然给予我们专心治学的启示。
但作者在这段话中讲述这个故事的主要意图是( )(选择最确切的一项填序号)(3分)A.启示人们下棋不能”一日暴之,十曰寒之”。
B.告诉人们智力的高低不是决定成败的关键。
C.让人明白不专心致志,像下棋这样的小技术也学不成,学习治国之道亦如此。
D.希望大王能够经常地与他探讨治国之道,采纳他的治国策略。
初中文言文考前演练(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乙】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蒉,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9.甲文中方仲永的悲剧印证了乙文中“”的论断,给我们的启示是。
(4分)初中文言文考前演练(3)A.文中借天下易生之物来阐述观点。
B.本文以学弈二人作对比论述观点。
C.本文阐明了抵御外部诱惑的道理。
D.本文显示了说理雄辩有力的特点。
初中文言文考前演练(4)(甲)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乙)①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8、甲文选自课文《》,乙文选自《论语》,它是家经典。
孔孟的考试题目及答案

孔孟的考试题目及答案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10分)1. 孔子认为“仁”是其思想的核心,那么“仁”的含义是什么?A. 忠诚B. 礼仪C. 爱人D. 智慧答案:C2. 孟子提出的“性善论”认为人的本性是:A. 恶B. 善C. 中性D. 无善恶之分答案:B3. 孔子提倡的“礼”主要是指:A. 个人品德B. 社会秩序C. 政治制度D. 宗教信仰答案:B4. 孟子认为“仁政”的实施需要:A. 强制手段B. 道德教化C. 经济利益D. 军事力量答案:B5. 孔子强调的“中庸之道”是指:A. 极端主义B. 平衡和谐C. 无为而治D. 激进变革答案:B二、多选题(每题3分,共15分)6. 孔子的教育思想包括以下哪些方面?A. 有教无类B. 因材施教C. 学而优则仕D. 重文轻武答案:A、B、C7. 孟子的政治理念中,以下哪些是其主张的?A. 民贵君轻B. 君为臣纲C. 仁政爱民D. 重农抑商答案:A、C8. 孔子的“礼”包括哪些内容?A. 家庭伦理B. 社会规范C. 政治制度D. 宗教仪式答案:A、B、C9. 孟子提出的“四端”包括:A. 恻隐之心B. 羞恶之心C. 辞让之心D. 是非之心答案:A、B、C、D10. 孔子的“仁”与“礼”的关系是:A. “仁”是“礼”的内在要求B. “礼”是“仁”的外在表现C. “仁”与“礼”相互独立D. “仁”与“礼”相辅相成答案:A、B、D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5分)11. 孔子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对)12. 孟子主张“人性本恶”,需要通过教育来改变。
(错)13. 孔子强调“君子不器”,意指君子不应局限于一种技艺或职业。
(对)14. 孟子认为“天命”是不可改变的,人应顺从天意。
(错)15. 孔子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仁”的具体体现。
(对)四、简答题(每题5分,共10分)16. 简述孔子的“礼”与“仁”的关系。
答:孔子认为“礼”是社会秩序和规范,而“仁”是个人品德和内在修养。
沪教版八上《孔孟论学》word练习

《孔孟论学》练习
一、句子翻译: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3、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能有生者也。
4、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
5、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6、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7、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二、文学常识:
1、孔子,名字,末期思想家、教育家,是家学派的创始者。
2、孟子,名,字,时期思想家、教育家,被认为是学说的继承者,有“”之称。
三、内容理解:
1、下列话语分别阐明了关于学习的什么道理?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3)、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能有生者也。
(4)、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2、解释下列成语的意思:
(1)、不耻下问:
(2)、功亏一篑:
(3)、一暴十寒:
(4)、专心致志:。
《孔孟论学》巩固练习题九下复习 答案.doc

中考复习之课内文言文:《孔孟论学》巩固练习题参考答案
A套
1.《论语》;儒家。
2.这是因为他的聪明才智比不上那个(把心思全放在学习上面)的人吗?回答:不是这样的。
(关键词:为、其、若、然)
3.A(错在孔文子不是孔子,另外“文”是谥号不是尊号。
)
B套
1.孔子;孟母三迁。
2.(如果)晒它一天,冻它十天,没有(植物)能够活下来。
(关键词:暴、之、寒)
3.D(错在根本原因是没有专心致志)
C套
【答案】
1.孔子;至圣。
2.(他)聪明而且喜欢学习,不以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
(关键词:而、好、耻、下问;注意补充主语)
3.C(错在应是表明学习要勤勉且不耻下问)
2014届闸北二模卷
【答案】
1.轲、战国(一空1分)
2.其中一人把心思全放在上面,只听弈秋的话。
(3分)(其、惟解释要准确,整个句子要通顺完整)
3.C(3分)
2014年上海市中考语文卷
1.(2分)为学(1分)儒(1分)
2.(6分)第一空:②(3分)第二空评分量表:
1.(4分,各2分)轲儒
2.(3分)那人虽然和他一起学习,但是不如他。
3.(2分) B
1。
《孔孟论学》复习梳理练习教师答案

《孔孟论学》复习练习答案(1)一、解释加点字:1、六十而耳顺..()2、止,吾止.也()3、譬如平.地()4、不专心致志(比喻一心一意,注意力集中。
)5、虽与之俱.学()6、尽信.<<书>>,则不如无<<书>>()7、取二三策而已矣()8、以至仁伐至不仁()9、学而不思则罔.()10、思而不学则殆.()11、未成一篑.()12、使奕秋诲二人弈.()13、思援.弓缴而射之()14、一日暴之()15、以至仁伐至不仁()16、取二三策而已矣()17、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18、不逾矩..()19、是以..谓之文也。
()20、如.……何.()21、虽覆.一篑()22、无或.乎王之智也()23、今夫弈之为数.()二、解释句子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说:“学习而不思考,人会被知识的表象所蒙蔽;思考而不学习,则会因为疑惑而更加危险。
”2、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到七十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3、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比如下棋作为一种技艺,只是小技艺;但如果不专心致志地学习,也是学不会的。
4、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堆积土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那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5、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譬如填平洼地,即使只倒下一筐,这时继续前进,那是我自己要前进的。
6、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孟论学》练习
一解释加点字:
1、六十而耳顺.()
2、止,吾止.也()
3、譬如平.地()
4、不专.心.致.志.()
5、虽与之俱.学()
6、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7、取.二三策而已矣()
8、以至仁伐.至不仁()
9、学而不思则罔.()
10、思而不学则殆.()
11、未成一篑.()
12、使奕秋诲二人弈.()
13、思援.弓缴而射之()
14、一日暴.之()
15、以至.仁伐至不仁()
16、取二三策.而已矣()
17、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18、不逾矩
..()
19、是以
..谓之文也。
()
20、如.……何.()
21、虽覆.一篑()
22、无或.乎王之智也()
23、今夫弈之为数.()
二、解释句子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3、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4、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
5、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6、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三、内容理解:
1、本文节前四则选自《论语》。
作者是我国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是儒学派的创始人。
后四则选自《孟子》,作者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
2、第一则,是写孔子为学一生的过程和体会,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生经验需要不断积累的一个过程;
第二则,强调了学习与思考必须要紧密结合这样才能相得益彰;第
三则,阐发了孔文子的谥号“文”的含义,表明学习态度要谦虚,不懂就问;第四则,是关于学习的态度,坚持不懈才能获得成功,关键在自身的努力。
3、后二则中,第一则告诉人们一个有关学习的道理:学习不能一曝十寒,必须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不能三心两意,必须集中精力,专心致志;
第二则,告诉我们学习的态度:不要迷信书本,要汲取书中的精华。
要有貭疑精神。
4、从文中归纳出的成语有不耻下问、功亏一篑、一暴十寒、专心致志。
5、第一则中的有些词语,已成为年龄的别名。
如三十岁称,四十岁称,五十岁称,六十岁,七十岁称;耄耋(mao die)则是指岁的年纪(泛指老年)。
6、“四书”指的是
7、“五经”指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