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陈可辛电影的艺术性与商业性

合集下载

论电影的商业性与艺术性-精选资料

论电影的商业性与艺术性-精选资料

论电影的商业性与艺术性在电影问题的研究中,商业性与艺术性的关系是一个重要问题,它一方面显示了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所具有的社会经济特性,另一方面也表明了电影发展中所面临的困境与难题。

正确看待和处理二者的关系,可以更好地推动电影的创作与发展。

一电影从诞生之日到现在,经历了百余年的发展历程。

和其它的艺术样式,如戏剧、诗歌、音乐相比,电影的出现时间虽短,但其社会影响却丝毫不逊色于它们,甚至已经超过了它们,成为现代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电影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和它能够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有关。

和其它艺术形式相比,电影与技术和科学的关系更加密切,所以,有的人把电影称为技术产品。

但是,电影和一般的工业制品不同,虽然它也存在复制性,但其特性更在于创意和创新,因此,一部优秀的影片往往包含着编剧和导演的大量心血和智慧。

目前,有关电影艺术性的认识还存有分歧,这主要体现在对电影类型的功用和价值的认识上。

有的人从娱乐公众的角度,将电影分为大众电影和小众电影,认为大众电影重在娱乐性,小众电影重在艺术性。

这种从娱乐/艺术的角度区分电影价值的做法,带有鲜明的二元论色彩,是粗浅的。

因为,艺术活动和娱乐游戏的共通之处在于给人一种愉悦的体验,让人身心放松,精神愉快。

所以,不管是“阳春白雪”的高雅之作,还是“下里巴人”的通俗作品,最终都是给人提供精神享受的。

何况稚与俗、艺术与娱乐也不是截然对立的,二者存在相通之处。

有的高雅之作往往吸收通俗的内容或形式以获得新生,通俗之作里也有高雅的成分。

如金庸武侠小说中许多古典诗词的化用以及所渗透的儒道释文化使其作品呈现出雅俗兼备的艺术效果。

在西方的传统绘画中,宗教题材的画作往往是画家表现的主要内容,下层百姓的日常生活通常被摒弃在外。

启蒙运动以来,随着对人的发现和重视,一些旨在表现普通人的画作逐渐获得人们的认可,并成为典范,如法国19世纪著名的现实主义画家米勒的画作《拾穗者》《晚钟》《播种者》等。

特别是《晚钟》,通过一对田间耕作的农民夫妇的虔诚祈祷活动,传达出一种浓烈的宗教情感。

陈可辛电影探析

陈可辛电影探析

陈可辛电影探析作者:张静来源:《电影评介》2014年第22期陈可辛“是一个善于把艺术和市场揉合到一起”的人,往往能得到口碑和票房的双重肯定。

电影《中国合伙人》最终以5.39亿的票房,创造他进军内地后最高票房记录。

本文将以电影《中国合伙人》为例,从电影叙事、电影镜头、声音的运用、寻根文化的身份认同四个方面,对陈可辛的电影进行解读。

一、电影叙事陈可辛在多年的电影创作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

在他的电影中,常常把观众需求放在第一位,然后进行故事类型的重组,拍出观众需要的温情电影。

陈可辛说过:“我从来都是千方百计地拍和观众接近的电影,大众喜欢的电影,不要说商业片还是文艺片,它就是大众电影,我从来不拍小众电影。

”[1]电影采用多重线索复调式结构,讲述三个内地人“中国式”成功的励志故事。

影片包括爱情、友情和事业三条线索。

第一条线索是插叙式的谈判事件。

第二条线索为爱情线索。

第三条线索也是最重要的一条线索为友情、事业线索,可概括为三次相聚,两次别离。

陈可辛说:“《中国合伙人》包含了所有我喜欢的元素:情怀、回忆、怀旧、梦想、友情、创业,还有对美国的一种梦想和价值观,还有梦想从破灭到成功——都是很温暖的。

”[2]二、电影镜头陈可辛的电影之所以受到大众欢迎,很大程度上源于导演对影片基调、细节、质感的把握,他善于刻画人物细腻的情感,善于变换运用镜头,注重聚焦表现人物内部、外部事件的冲突和情感的冲突。

陈可辛常用摇镜头、特写镜头、俯拍、仰拍、空镜头等,这些镜头构成了如诗的电影语言。

李·R波布克在《电影的元素》中提到:“一部电影的质量,归根到底取决于影像各方面的质量。

镜头是看见影像的眼睛,是摄影机的焦点。

要产生符合要求的精确影像就需要选择精确的镜头。

决定选择什么镜头,是把影像转移到胶片上的关键因素。

”[3]对于摇镜头,巴拉兹在《电影美学》中认为:“摇镜头不仅可以使画面显得特别真实,而且能使观众与摄影机一同移动的时候,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陈可辛导演艺术风格论

陈可辛导演艺术风格论

陈可辛导演艺术风格论香港导演陈可辛在华语电影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自1991年拍摄处女作《双城故事》起,至今共执导电影14部,收获了各类电影奖项。

陈可辛导演遵循电影市场的商业规律,其作品力求电影市场与艺术创作的完美融合,在保证电影票房的同时,每部电影作品都呈现出陈可辛导演鲜明的艺术风格。

陈可辛的导演经历、其电影呈现的特征以及二者共同构成的导演艺术风格也是这一时期华语电影文化的重要表征之一,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华语电影文化的发展。

因此,系统地对陈可辛导演艺术风格的形成与发展、价值与意义进行研究,对当下的电影创作及理论将有重要启示。

本文结合关于陈可辛导演的访谈类书籍与视频等资料,以陈可辛执导的14部电影为研究对象,在内容分析与文本分析的基础上,从创作主题、叙事方法、视听语言三个衡量导演艺术风格的主要因素及其综合审视对陈可辛导演的艺术风格及其成因进行系统性分析,并进一步探讨陈可辛导演的价值与意义,以期对当代电影导演的创作提供有益启发。

具体来说,本文主要由五个部分构成:绪论部分包含研究问题、研究综述、研究思路与方法,以及在此基础上对本文研究意义的思考。

第一章阐明“导演艺术风格”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明确衡量导演艺术风格的三个主要因素及其成因的划分依据。

本文的第二、三、四章则分别从衡量导演艺术风格的三个因素入手,把握陈可辛导演在电影创作中呈现的形式与内容上的具体表现。

原因在于,正是这些表现的形成与发展,使得陈可辛导演的艺术风格得以最终展现。

第五章从整体上对陈可辛导演的艺术风格及其成因进行透视与思考。

导演艺术风格研究的三个因素中所表现出来的特点是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的,而这些具体的联系与成因以及价值等是本章研究的主要内容。

最后,在结语部分,则肯定了陈可辛导演在商业电影大行其道的今天充分融入其思想意蕴与艺术创造的执导驾驭能力,这一点也是非常值得后人学习与借鉴的。

总的来说,本文通过对陈可辛导演艺术风格的研究,力求完善并充实对陈可辛导演的理论研究以及对华语导演艺术风格的研究。

从电影《中国合伙人》看陈可辛导演的现实主义表现手法

从电影《中国合伙人》看陈可辛导演的现实主义表现手法

从电影《中国合伙人》看陈可辛导演的现实主义表现手法【摘要】电影《中国合伙人》是陈可辛导演的作品,通过现实主义表现手法,生动描绘了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和事件。

影片中准确还原了历史事件,突出了社会问题,展现了人物真实的内心世界。

在电影中,观众可以看到社会变革的背景下,人们的生存状态和精神追求。

陈可辛导演成功地运用了现实主义表现手法,将现实生活中的故事展现得细腻真实,使观众能够感受到作品背后更深层的社会意义。

通过对现实生活的反映,观众不仅可以体验电影带来的触动,也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近现代的历史发展和社会变迁。

【关键词】电影《中国合伙人》,陈可辛导演,现实主义表现手法,描绘现实生活,突出社会问题,准确还原历史事件,人物塑造真实,成功运用现实主义表现手法,现实生活的反映。

1. 引言1.1 背景介绍陈可辛是中国知名导演,以其对现实生活的表现手法而备受称赞。

电影《中国合伙人》是他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准确还原和人物塑造的真实性,展现了其深厚的现实主义表现手法。

在影片中,陈可辛通过细腻的描绘现实生活和突出社会问题,成功刻画了那个时代的人物形象,同时也反映出了当下社会的种种问题。

在接下来的正文中,将会深入探讨他是如何运用现实主义表现手法来塑造影片的。

2. 正文2.1 描绘现实生活在电影《中国合伙人》中,陈可辛导演通过细腻的场景描写和真实的人物对话,成功地展现了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细节。

影片中反映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社会风貌。

在片中可以看到街头巷尾的小摊小贩、拥挤的公交车、熙熙攘攘的市场场景等,这些细节都展现出了中国社会的多样性和繁华景象。

导演还通过对角色生活轨迹的展现,让观众更深入地了解了他们的日常生活和感受。

影片还通过展示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来描绘人物性格和心理变化。

在影片中,主人公们面对竞争、合作、欺骗等各种复杂关系,展现了当代中国人在商业社会中的生存状态。

导演还通过精心安排的家庭、朋友关系等情节,展现出了人物的家庭背景和情感纠葛,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和真实。

论电影《亲爱的》艺术性突破

论电影《亲爱的》艺术性突破

论电影《亲爱的》艺术性突破作者:张丁心来源:《现代交际》2018年第14期摘要:在艺术本体逐渐萎缩的当下中国电影市场,陈可辛导演的《亲爱的》的成功,为电影艺术性的回归带来了新的希望。

陈可辛从常态的社会环境切入,着眼于社会家庭问题,对人性的挖掘,对社会的揭露都是比较深刻的。

这与“浮”在历史话题和特定环境之上的片子相比,显得更加地贴合现实社会。

影片不失商业水准,又兼具艺术性内涵,并且在艺术性上较当下电影视市场而言,有了很大的突破。

关键词:陈可辛艺术性批判叙事颠覆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14-0080-02“希望是饭,不吃不行。

”田文军说的这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当他寻子无果时,回想之前骗子的种种伎俩,反而觉得有个人来骗骗自己都是好的,至少能给自己带来一点希望。

正是希望,推动他不懈地寻找,直至成功。

笔者认为,在艺术本体逐渐萎缩的当下中国电影市场,尽管一部《亲爱的》改变不了整个市场格局,也无法提升影界整体水平,但《亲爱的》为电影艺术性的回归带来了新的希望。

《亲爱的》在不失商业水准的同时,在艺术性方面较当下电影市场而言,有了很大的突破。

一、现实与批判近些年,电影市场少有写实题材的佳作出现。

即使有,也大都会发生在特殊的历史环境下,这样才更具有话题性,引起广泛的关注与共鸣。

《唐山大地震》《归来》都是在“地震”“文革”这样特殊的背景下发生的。

人物的命运变迁是特定环境的产物,影片反映的不是常态的社会环境。

陈可辛从常态的社会环境切入,着眼于社会家庭问题,对人性的挖掘、对社会的揭露都比较深刻,这是同类型电影没有达到的。

其难能可贵的就是通过家庭这样一个点,发散、关联、再发散、再关联,点线面在不同的经纬度结合,最终映射出很多现实且具有代表性的社会问题。

这与“浮”在历史话题和特定环境之上的片子相比,显得更加贴合现实的社会。

故事中,孩子被拐不具有社会的代表性,但寻子路上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却非常具有代表性。

关于电影的艺术性与商业性的差别

关于电影的艺术性与商业性的差别

电影的商业性和艺术性,一直都是广为争论的话题。

就怎样看待两者的关系,从大众的角度和从导演的角度会有不同的诠释。

虽然电影理论史上早已有人认识到电影是一种商业与艺术的双生体,但是对于该如何处理电影的商业性与艺术性间的关系,如何使这两种属性在电影中和谐共存,至今还没有一个很好的答案。

然而这却是一个电影发展中无法回避的问题,因为它从根本上关系到电影乃至整个人类文化的健康发展。

其实,关于这一问题,早在上世纪30年代,德国学者本雅明曾经有过相关论述,他的理论直到今天都还有着充分的借鉴意义。

笔者在本文中试图对本雅明关于电影的商业性与艺术性及两者间关系的论述进行梳理,并对其不甚科学之处做出修正,尝试使之更加合理完善。

一、电影作为一种商品的本质属性首先本雅明明确指出,电影的商业性来自电影的“机械复制”本性。

一方面,从电影本身来讲,电影能够被“机械复制”,从而实现其大众化传播。

电影可以不用像画作展览一样,只局限于一时一地,它可以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甚至同一时间不同地点被最广泛的公众欣赏,而且电影也不像戏剧,每次上演都需要演职员重复之前的工作,因为它是被机械复制的,一次制作便可以进行几乎无限次数的放映,这就大大节省了其生产和发行的成本。

电影的“机械复制”特性,允许和决定了电影的大量发行和大众化接受,因此商品化也就成为电影生产得以延续的必然途径。

另一方面,则需从电影的受众即现代社会中的大众讲起。

现代社会中的大众,对艺术有一种强烈的近距离占有的欲望。

电影通过机械复制的大众发行,使自身商品化,从而满足了自身得以发展延续的条件,而大众则通过电影的商品化近距离地占有了电影,从而实现了自己的艺术权力。

这不但反映了现代社会中,艺术感知方式的变化,还从更深层面体现了现代社会中大众寻求政治平等的强烈诉求。

机械复制彻底毁灭了艺术品“本真性”的概念,此时,如果有人想从一批照片或电影拷贝中找出哪份是原本便成为一件毫无意义的事情。

由此,被汲除了“灵韵”的电影便蕴含了一种平等的潜能。

导演眼中电影的艺术性与商业性

导演眼中电影的艺术性与商业性

导演眼中电影的艺术性与商业性“电影的艺术性好比一个小孩,天马行空,比较认真、任性;电影的商业性好比爸爸,比较有势力,也比较负责任,因为他得赚钱养家。

”陈可辛导演这样形容电影商业性同艺术性之间的关系。

电影的商业性和艺术性,一直都是广为争论的话题。

就怎样看待两者的关系,从大众的角度和从导演的角度会有不同的诠释。

从大众文化的角度看,更注重的是电影的观赏性和商业性,它是电影在走向市场的过程中必须具备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事实上,在高度物质化的现代社会,即使是一部艺术电影也必须或多或少地考虑到自身的商业化效果,当然一部商业电影也或多或少带有导演的主观艺术成分。

完全的商业和完全的艺术是不现实的。

其实电影艺术性本身就是大有文章的,拍摄技巧、拍摄手法、电影故事性、思想性,甚至演员台词、服饰,电影背景音乐、电影插曲……每一个环节都有它的章法可言、文化可言、艺术可言。

导演是怎样权衡两者之间的关系的呢?陈可辛认为:“商业性跟艺术性本身就是分不开的,商业性和艺术性电影都需要,我们需要很多很有想法很天真的导演,需要对电影工业上做出票房贡献的导演。

现在看到这个界限越来越模糊,但是同时也非常有独特的艺术性。

”冯小刚的体会是艺术性和商业性,两者在不同情况下有不同的体现。

在电影市场不好的情况下,电影院流失观众,不去电影院,在对电影没有热情的情况下,导演所追求的艺术性可能稍微要让利一点他的娱乐性和他的商业性,目的是使这个市场能够变得活跃起来。

当这个市场做得非常好、当观众看电影热情特别高的时候,比如说现在的中国电影市场就是这样一个局面。

在这个时候恐怕导演拍电影的那些艺术性,个人对这个世界、对生活的看法,就可以强调一点。

因为实际这也是观众的需要。

冯小刚觉得最商业的一个导演,实际上都希望在电影里头有他个人的一个表达,不会有丧心病狂商业的人。

根据观众的情况,导演也在调整自己。

就目前的中国电影市场来说,已经可以明显的感觉到观众对电影的不足、不满意产生了很大的变化。

陈可辛电影的商业运作策略

陈可辛电影的商业运作策略

一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收稿 日期 ] 2 0 1 4 . 0 2 . 1 6
7 2
湖 北广播 电视 大学学报
第 5期
阶段 。 ”【 7 1 卜 世纪 8 O年代的香港,“ 嘉禾 ” 、“ 金 公主 ”及 “ 德 宝” 在 院线市场上j足鼎立 ,是香港 电影营销 的支 柱。它们的旗 下各有 予公司为其供 片,片源 与影片质量 都比较稳 定。港产 片在 8 O年代中期深受中 国台湾、韩国及东南亚地区观众 的 欢迎 ,票房大大高于当地电影。为了稳定片源 和保障盈利, 中国台湾 、韩国及东南亚地区投 资人纷纷投入香港制片业 。 大量外资在香港影市流通, 一批影人脱离三大 院线下属 的子 公司,自组电影公司, 曾志伟和谭 咏麟顺应 时势, 成立 了“ 好 朋友 ”电影公 司。因 《 英雄无泪 》一片 与导演吴宇森 结缘得 以顺利进入香港影圈的陈可辛也 由 “ 嘉禾 ”公司转投 “ 好朋
友 ”旗下 , 担任 总经理和监 制的职务。陈可辛 以监制 的身份 负责 电影题材 、 角色 的选 定及规划 统筹电影制作等方面 的事 宜 。院线子公 司制度迅速瓦解后 的 1 9 8 8年至 1 9 9 2年 问,台 湾地区 的资金迅速涌入香港 电影 圈,电影产量激增 ,良莠不 齐 的影 片充 斥市 面,为影业埋下危机 。1 9 9 1年 ,陈可辛 以 日后导演薪酬参股形式和 出资人 曾志伟 、钟珍创立 了 “电影 人制作 公 司 ” ,( “ U n i t e d F i l mma k e r s O r g a n i z a t i o n” ,简 称 “ U F O” 。 )公司成立之初 ,便 吸引了李志毅、张之亮、陈德 森 、黄炳 耀、阮世生、奚仲文等幕后精英陆续加盟 ,这使其 出品的电影质量 得到保证 。以拍摄高品位、高质量影片为特 色的 “ 电影人制作 公司”在 当时盛行跟风抄袭 、粗制滥造 的 香港影坛异军突起。“ 在 1 9 9 4年 ,港产片全年票房不足 1 O 亿 港元 , 收入逾 2 0 0 0 万 元的影片只有 9部, ”电影人公 司当 年拍片三部 ,票房过 6 0 0 0万 ,其 中陈可辛执导 的两部 电影 《 新难兄难 弟》和 《 金枝 玉叶 I》票房均过 2 0 0 0万 ,分 别为 2 1 3 6万和 2 9 1 3万 。但是 由于仅仅利用 自有资金制作 电影, 即使这样的票房成绩也无力解决公司拍摄经费的 困难 。 1 9 9 6 年 ,电影人公司被嘉禾收购 , 陈可辛在拍摄完 《 甜蜜蜜》后 , 与李志毅 、张之亮纷纷离开 ,各谋发展 。 1 9 9 9 年 ,陈可辛应斯皮尔伯格 的邀请为梦工厂拍摄 了 《 情书》 。 在美 国创业期 间,他近距 离地认 识了美国电影产业 运作 的具体方式 。但是好莱坞 电影工业流水化 的生产模式 , 限制 了导演 的创作空 间, 这对于执着 个人风格 的陈可辛来说 无疑是无法 忍受 的。由于在 导演 事业上未能有 所突破,陈可 辛 毅然返 回香港 ,开始 了 自己在产 业运作 方面的第二 次尝 试 。2 0 0 0年 ,陈可辛在 “ 东方魅力 ”资金的支援 下 ,与陈 德森及 冯意清组 建 Ap p l a u s e P i c t u r e s电影 公司。陈可辛和陈 德森主要从 事制 作,冯意清 专门负责发行 工作。陈可辛根据 自己多年从 事监 制、制片的经验 ,大胆提 出 “ 泛 亚洲 电影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陈可辛电影的艺术性与商业性
【摘要】:电影既是一种物质生产,是一种特殊形态的商品,因此具有商业性,又是一种精神生产,具有艺术性。

这门综合艺术不但是人类所创造的各门艺术的元素的综合,是科学与艺术的综合,是美学层次上的综合,更是将艺术、文化、传媒、商业集于一身的特殊艺术形式。

从电影发展史看,追求电影的商业性,探寻电影艺术性,将二者有机结合,历来是电影人追求的专业目标。

陈可辛就是这样一位成功的探索者和追寻者。

本文第一章分为两大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内容分析陈可辛成长的社会背景和个人背景,论述时代精神和风俗习惯是解释陈可辛电影风格的基本原因,以此说明陈可辛电影商业性和艺术性产生的社会根源和个人因索。

第二部分内容梳理陈可辛电影的创作分期及其类型电影,以期对其作品有一个概貌性的了解。

第二章分析陈可辛电影中商业性的表现,商业性是电影的本质属性。

本章分析陈可辛在时代风气和个人经历的影响下秉承商业理念,从市场定位、商业卖点和商业化视听三方面探索陈可辛遵循市场规律,成功进行商业化运作,并最终形成独特的影像风格的成功经验。

第三章分析陈可辛电影中艺术性的表现,艺术性是电影的根本属性。

文章从视听艺术特色和影像风格特色两方而探索陈可辛注重影片内涵表达、抒发个人怀旧情怀、关注社会文化特色和时代精神的艺术追求精神,达到了在艺术高度上的诉求。

第四章分析陈可辛把握商业性和艺术性之间辩证统一的关系,从而将商业性与艺术性有机结合,形成了自己的表述特色。

陈可辛以世俗故
事、草根人物表达商业话语,体现商业价值的诉求,以影片的主题内涵表达精英思考,从而完成了商业性与艺术性的缝合。

同时,用新历史主义叙述的方式解构传统的历史主义现实观,以世俗大众的视角,从小人物人生际遇、历史轶闻中多侧而多角度的诠释历史,进行商业化表达,而主题意蕴中则体现了其对传统价值观、人生理想、人生意义、人文情怀的彰显,从而使得商业性与艺术性互相渗透、体现在作品中,受到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的一致推崇。

结语则肯定了陈可辛在商业性与艺术性的结合中取得的成功经验,指出了对中国电影发展的实践指导意义。

【关键词】:类型片商业性艺术性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J911
【目录】:中文摘要8-10ABSTRACT10-12引言12-14第一章陈可辛的成长背景和类型电影14-301.1陈可辛成长的社会背景14-151.2陈可辛成长的个人背景15-171.3陈可辛电影的创作分期17-221.4陈可辛的类型电影22-301.4.1凄美温情的爱情片23-241.4.2温馨含蓄的喜剧片24-261.4.3蕴藉幽深的动作片26-281.4.4惊悚柔情的恐怖片28-30第二章陈可辛电影的商业性30-402.1市场定位战略31-352.1.1产品差
别化战略32-332.1.2服务差别化战略33-342.1.3消费人群定位34-352.2商业卖点35-382.3商业化视听38-40第三章陈可辛电影的艺术性40-483.1视听艺术特色40-433.1.1画面语言特色41-423.1.2听觉艺术特色42-433.2艺术风格特色43-483.2.1怀旧的艺术体验44-453.2.2温情的人文关怀45-463.2.3漂泊的双城情怀46-48第四章陈可辛电影的商业性与艺术性48-544.1商业话语与精英话语的缝合48-514.2历史述说话语的解构与建构51-54结语54-55参考文献55-57附录:陈可辛导演作品一览表57-59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59-60致谢60-62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62-64 本论文购买请联系页眉网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