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小刚电影与电影商业美学
从_娱乐_到_主流_冯小刚电影的平民化与商业价值_胡慧

大众文艺摘要:冯小刚作为中国新生代导演中的一个“怪才”,不仅成功的开中国贺岁片之先河,而且在票房的回报率上也遥遥领先,他是商业电影创作者之标杆,近年来,我们发现,冯小刚在坚持拍摄喜剧电影的同时已经悄然朝着弘扬主流价值观念的影片转变,从另一个角度向世人展示了冯氏电影的魅力关键词:冯小刚;喜剧;商业;主流价值作为中国新生代导演中的一个“怪才”,冯小刚利用电影独特的语言,以独有的方式和人生观向我们展示了他对生活冷峻的观察,深入的理解和赤裸裸的展示。
90年代,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中国电影多年以来的保护伞消失不见,电影院门庭若市的场景也继而消失,第五代导演局限在“铁屋子”里的作品纷纷在国际上获奖而在国内却遭到禁映的待遇,而在狭缝中成长的第六代关注现实,揭露现实,却只能在体制外创作上不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台面。
正当中国内地电影陷入“弥留”之际,冯小刚带着他那京味十足的冯氏幽默从天而降,《甲方乙方》是中国贺岁片的开端,它犹如一场及时雨拯救了疲软的中国电影市场,而冯小刚也顺利的成为贺岁档的领头羊,只要有他的电影上映,同一档期的其他电影甚至是好莱坞影片也要逊色三分。
冯氏电影也就顺理成章的形成了其品牌效应,至今仍是中国电影市场的一剂兴奋剂。
当然,一成不变并不是冯氏的风格,《天下无贼》之后,冯小刚已经开始悄然的转型,2012年,《一九四二》象征着冯小刚电影的转型已经达到了一个平稳的阶段,再往前追溯,《唐山大地震》超高票房和口碑,《集结号》使他获得的荣誉,《夜宴》的褒贬不一,都证实了冯小刚不仅仅是一个娱乐片,商业片的导演,而且做到了艺术性,娱乐性和商业性三性统一的要求。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冯氏的这种转变不单单是对电影艺术的追求,在这种主观愿望之下,也有着电影市场对冯小刚的考验和要求。
一、雅俗共赏的冯氏幽默早期的中国电影史上,娱乐片伴随着电影诞生,早期中国电影的主要是娱众悦众,承载着这类的影片并不少见,20年代末期的《火烧红莲寺》引起极大的轰动,短短的几年竟连拍18部续集;新中国成立之后,主流意识形态开始代替娱乐占据中国电影市场的话语权,娱乐片此时已经沦为“毒瘤”而销声匿迹。
由冯小刚作品看国产商业电影的美学特征

由冯小刚作品看国产商业电影的美学特征【摘要】冯小刚作为国内知名导演,其作品在中国电影市场具有重要地位。
本文从故事情节和人物塑造、用色与画面风格、对话和语言表达、音乐与配乐、商业元素的应用等方面分析冯小刚作品在国产商业电影中的美学特征。
冯小刚在故事情节和人物塑造上多以中国社会现实题材为主,塑造出具有鲜明特点的人物形象。
在用色与画面风格方面,他重视视觉效果的表现,常运用鲜明对比的色彩和独特的镜头语言。
在对话和语言表达上,冯小刚善于捕捉中国人的生活状态和情感表达,对话幽默搞笑且具有时代感。
音乐与配乐方面,他注重音乐在电影中的氛围营造和情感表达。
商业元素的应用上,冯小刚擅长将商业元素和文艺元素相结合,打造出深受观众喜爱的影片。
通过对冯小刚作品的分析,可以看出国产商业电影的美学特征,体现了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和特点。
【关键词】关键词:冯小刚,国产商业电影,美学特征,故事情节,人物塑造,用色与画面风格,对话和语言表达,音乐与配乐,商业元素,影响,总结1. 引言1.1 冯小刚及其作品简介冯小刚,中国著名导演、编剧、演员,1961年出生于河北省曲周县。
他以其擅长刻画中国社会百态和生动塑造人物形象而闻名,被誉为中国现代商业电影的代表人物之一。
冯小刚执导的电影作品包括《甲方乙方》、《手机》、《让子弹飞》等,大多数作品皆取得了巨大的票房和口碑成功。
他常常在作品中揭示社会现实问题,以幽默讽刺的手法展现生活中的荒诞和矛盾。
他对于人物塑造和故事情节的把控也是其作品成功的关键之一。
冯小刚以其独特的视角和风格在国内外电影界获得了广泛的赞誉,成为了中国商业电影的风向标之一。
他的作品不仅在商业上获得成功,更在审美和艺术层面上具有独特的魅力和深度。
通过对冯小刚及其作品的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国产商业电影的美学特征和发展轨迹。
1.2 国产商业电影的发展历程国产商业电影的发展历程可以说是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迅速发展起来的。
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中国电影产业逐渐走向市场化,商业电影开始崭露头角。
冯小刚电影的商业美学研究

冯小刚电影的商业美学研究【摘要】本文主要对冯小刚的商业电影进行美学分析。
电影是具有广泛的民众基础和社会影响力的大众文化娱乐方式。
它通过艺术和技术的结合,向世界展示了人类创造文化,创造历史,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强大力量,因此电影被普遍誉为最具艺术生命力,文化感染力和社会影响力的文化娱乐载体。
中国电影业从建国初期到现在已经有了相当大的发展和进步,然而面对当今社会的高速发展以及世界电影产业的严峻挑战。
面对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电影市场和越来越挑剔的电影观众,每个电影人在坚守的同时,也竭力地进行转变探索。
冯小刚是一位特立独行的电影探索者,他能在前进中求突破,恰到好处的寻求转型,且依然受大众的喜爱,不得不得益于他对市场,对艺术的成功把握,那么,他到底是如何成功转型,如何把商业电影和艺术完美融合的呢?【关键词】冯小刚;商业电影;美学分析一、冯小刚电影的商业性商业电影专指以获利为主要或唯一的创作目的的电影类型,电影诞生之初,由于它为观众带来了一种新奇的娱乐方式,因而只被电影商人当作牟利的工具,此后,电影生产的企业化制度也日趋成熟,因而有相当一部分制片人和投资者,以低成本、短周期的方式来摄制迎合大众口味的模式化的影片,从而获取“利市三倍”的商业经营效益。
好莱坞早期生产的大量类型电影均属此范畴,重娱乐而不重现实。
电影的商业化发展大概就是因为电影需要大量的观众,且观众也需要透过商业管道才能看到电影。
以“俗人”自居的冯小刚其电影的首要特征就是商业性。
一般认为,在1995年引进美国大片后的相当长的时间里,冯小刚是唯一一个能与好莱坞电影在票房上相抗衡的中国本土导演。
玉雪石在《冯小刚:中国电影导演中的‘另类’》一文中作出如下总结:谁是中国目前(指1997-2001年,作者注)最受欢迎的导演?谁是打败了美国的10个大片(除了《泰坦尼克》)赢得了几百万观众?张艺谋还是陈凯歌?还是比他们小的张元、贾樟柯、何毅?都不是,而是冯小刚。
冯小刚电影的叙事美学研究

冯小刚电影的叙事美学研究一、讲好故事与现实主义人文关怀1.冯小刚的贺岁片“贺岁片”的概念来自香港~自20世纪80年代起每逢跨年~演艺明星就会济济一堂~给观众奉上喜气洋洋的电影作品?。
冯小刚因导演贺岁片而成功、而成名。
尽管人们对其贺岁片褒贬不一~但不可否认~贺岁片在中国内地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始自冯小刚。
从1997年开始~《甲方乙方》(1997年)、《不见不散》(1998年)、《大腕》(2001年)、《手机》(2017年)等贺岁片陆续上映。
冯小刚的贺岁片定位于都市喜剧~以通俗的话语、小人物的朴实、狡黠及滑稽、反讽的情节产生轻松、欢快的效果~引发观众笑过之后的思考。
创作一部好的喜剧~并非易事。
冯小刚贺岁片的成功有两个基本要素:讲好故事和现实主义人文关怀。
冯小刚看重故事~注重影片的故事性~也善于讲故事~其核心在于总是以平凡小人物的视角~将生活中的种种无奈、困惑以夸张、滑稽的形式表现出来~并最终变为从悲到喜、大众易于接受的圆满结局。
这是“故事”的基本框架~而其故事素材~源于中国当代社会~源于人们当前正经历的、关注的问题~其贺岁喜剧中的人物~以近在“我们身边”的形象~来叙述悲与喜。
在故事的叙述中~冯小刚表现出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对普通百姓的同情~对美好而平凡的生活的1 / 3理解。
这种回到个体现实生活中的逼真画面~透露出个体日常生活的常态~既有个体面对生活窘境的挣扎与嘲讽~又有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努力。
在看似不加修饰的细碎生活中~呈现出强烈的现实主义人文关怀~构成了冯小刚电影重要的叙事视角。
2.《集结号》等对贺岁片的突破以上所述冯小刚贺岁片的文化背景和叙事风格整体上讲是中国北方的~而且京味十足~这无疑不利于冯小刚影片在全国的影响。
2017年~冯小刚贺岁片《天下无贼》上映。
这部影片以及2017年和2017年的贺岁片《非诚勿扰》(1、2)~选用刘德华、舒淇等香港演员~故事地点加入中国西北部、日本北海道等~显然试图弱化京味~以突破电影的地域性限制。
文艺学系列课程(3.7.9)--文化批评(冯小刚电影文化分析)

知识点:冯小刚电影的文化分析冯小刚电影与电影商业美学 冯小刚在当代中国电影产业化的进程中是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导演之一。
自上个世纪90年代末以来,从以《甲方乙方》等为代表的喜剧贺岁片系列,到好莱坞式类型片《天下无贼》和新近推出的国际化大片《夜宴》,他执导的影片虽然争议和质疑声不断,却一直保有稳定的票房和优势性的市场占有记录。
《甲方乙方》3000万元、《不见不散》4000万元,《没完没了》5000万元,《大腕》超过了3000万元,《天下无贼》票房过亿,最近的《夜宴》票房到达了1.3亿元……这些数字,在当年度的中国电影票房中大多能够居于前三位,甚至往往能够超过包括进口大片在内的所有影片,高居票房榜首。
他的这一国内票房的市场成绩甚至也是张艺谋和陈凯歌电影难以比拟的。
可以说,1997年以来,冯小刚电影一直是中国国产电影与外国进口影片竞争的主力军,而且往往是竞争的胜利者。
从这个意义上说,冯小刚可以看作是中国电影的一个“奇迹”。
这个“奇迹”的创造过程也是冯小刚在中国特殊的电影环境中,以自己超乎寻常的聪明、机智和判断力,努力平衡“艺术”与“商业”、现实性与娱乐性、类型成规与类型更新的关系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冯小刚成为了中国商业电影的一面旗帜,他不仅创作了一部又一部具有良好市场号召力的电影,而且形成了一套将线型叙述与喜剧类型、社会批判与主流价值、后现代态度与经典视听修辞、精英意识与商业元素结合在一起的商业电影美学体系。
电影商业美学电影是一种艺术,电影也是一种生意,或者说,电影艺术是依赖电影的商业性而存在、发展的;同时,电影生意也是依赖电影的艺术性存在和发展的。
因而电影是一种艺术的商品,同时也是一种商业的艺术。
而这正是好莱坞电影的本质也是电影商业美学的基础。
所谓电影的商业美学就是以市场需要和经济规则为前提的电影艺术设计和创作体系。
商业性制约、规定着电影的题材、主题、故事、风格、类型、场景、视听系统,甚至演员选择,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套完整的美学体系。
《非诚勿扰》镜像美浅析

墓地的女子因非诚而扰告吹时. 又是切人一个空镜 , 一个远
景, 这时空旷中色彩发生了变化, 不再是空灵的蓝色为主体, 而变成了朦胧的橙色笼罩全景, 景很美, 但在失意的主人公 那里却是一切景语皆情语。 与健忘症者和苗族女子见面前后 也是采用大的远景, 前一远景是采用平角度摄影 , 使得空间 狭窄, 但各种色彩的搭配很和谐很 自 汽车在奔驰 , 然, 预示主 人公马不停蹄奔赴征婚之途。后一个远景是俯拍镜头, 鸟瞰 海南景物全貌, 视野开阔, 现代化的建筑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这美好的一切预示着新的征程开始。 远景是景物为画面的主 体, 物体细部被消解和淡化的镜头. 这种镜头使画面显得空 灵和含蓄, 视觉形象简洁明快, 因而具有浓郁的抒情意味。 而 中景则是一种过渡性镜头。 与未婚先孕和炒股女子见面冯导 都用了荷花的镜头. 在这景中, 与未婚先孕者见面前有一相 连的中景和特写。 中景中荷花一片红绿相间, 上面衬以树枝, 多美的景啊。 让人浮想联翩以为暗示这次征婚的成功 ; 但接 下来的特写却是上面的繁华似锦藏以残枝败叶. 多形象的隐 喻镜头, 未婚先孕者的外貌气质多象这亭亭玉立的荷花, 而 她的经历与观念却让心仪不已的秦奋在瞬间觉得这女子就 是残枝败叶。 接下来与炒股女子见面前的荷花中景则是过渡 镜头, 这种美景过渡恰好揭示了主人公相亲走马观花似的流 程和麻木状态。 跟镜头、 正反打镜头和化入镜头的运用耐人寻味。征婚 开始使用了长后跟镜头, 接近二分钟的后跟镜头, 配以动 感、 浪漫的音乐, 营造了一种轻灵、 浪漫的相亲气氛, 观众在
× 一L c z ( o 0 0 l
z o ∞ o .
。பைடு நூலகம்
评 赏
烈 训
《 非诚勿扰》 像美 镜
梅书英
部《 非诚勿扰》 , 使冯小刚又一次实践了他的电影的商 业美学。 在影片中, 冯小刚运用大量的电影修辞格——镜像。
分析四位导演:赵宝刚、高希希、冯小刚、张艺谋的代表作品及各自的创作风格

分析这四位导演:赵宝刚、高希希、冯小刚、张艺谋的代表作品及各自的创作风格导演,是制作影视作品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是用演员表达自己思想的人,是把影视文学剧本搬上荧屏的总负责人。
作为影视创作中各种艺术元素的综合者,导演的任务是:组织和团结剧组内所有的创作人员和技术人员和演出人员,发挥他们的才能,使众人的创造性劳动溶为一体。
1、【张艺谋】 (电影导演)的代表作品及各自的创作风格张艺谋1982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最初担任摄影。
(1)代表作品:《红高粱》(1987年)、《大红灯笼高高挂》、《活着》、《英雄》、《有话好好说》《满城尽带黄金甲》《山楂树之恋》等作品。
几乎所有作品都入围国际重要电影节,有的获大奖。
(2)创作风格:张艺谋的作品的突出特点,是那种对中国传统封建意识的深刻认识和强烈的批判精神,是内蕴其中的浓烈的历史感和生命意识,是古朴民俗的奇特景观。
他竭尽所能去渲染感情,因而在他的电影中情感的表现往往饱满而炽热的,如《红高梁》。
而且他还注重气氛的营造,主要的是他的作品多以悲剧结尾。
同时张艺谋也在不断地改变着自己的创作风格,不断打破观众的欣赏定势。
①《大红灯笼高高挂》:造型艺术的运用造型方面构成电影造型有四大要素:色彩、光线、构图、运动。
张艺谋惯于在他的电影中使用色彩斑斓的造型来烘托电影的气氛,增强视觉效果,如《红高梁》这部影片就运用了造型艺术的特点。
这部影片在表现的时候,选取了一系列独特的造型:抬轿的狂颠,高梁地上的野合,酿酒时热闹繁忙的场面,伙计们抱着酒罐向日本的汽车冲去;太阳下爷爷奶奶泥塑般的造型,孩子声嘶力竭的哭喊和日食等。
这些造型可能是一幕场景,一些道具,也可能是一些动作,它们和故事情青节紧密结合,给予观众以强大的视觉冲击,也象征性地传递了导演想在电影中表现的主题。
②《活着》:艺术里的突破把皮影戏引入电影《活着》之中是张艺谋作为导演最匠心独运的一次尝试。
皮影戏使《活着》的故事演化成三层:福贵一家的故事,皮影戏的故事,以及人类的事。
冯小刚贺岁喜剧片的美学特征

却 力 透 纸背 、 满 活力 。《 见 不 散 》 述 在美 国超 级 都 市洛 充 不 讲
杉 矶 一 对 中 国年 轻 人 充 满 误 解 和巧 合 的感 情 经 历 。 洛杉 矶
手 的难 能 可 贵 , 带 来 观众 的好 奇 和 喜剧 的噱 头 。 这种 片 断 更 式 的 处 理 首 先 拆 散 了 叙 事 的 张 力 使 观 众 在 观 赏 中始 终 处 于 轻 松 的 赏玩 心 态 中① 任 何 时 间 都 可 以进 入 电影 , 须理 性 地 , 无 梳 理 内 容 。 同时 压 缩 和弱 化 叙 事 时 间 , 观众 的观 赏兴 趣 始 使 终 停 留 在影 片 内的 语 言特 色 和 细 小情 节 上 。
冯 氏 贺 岁喜 剧 作 品 在讲 故 事 时 很 简单 . 有复 杂 的 线索 没 穿插 、 时空 错 综 , 清 晰 流 畅 , 老百 姓 看 的懂 、 易懂 。 很 让 容 第一部贺岁片《 甲方 乙方 》 的叙 事 采 用 了 小 品 式 的 逐个 出现 的方 式 , 单 线性 地 讲 述 了 七 种 人不 同的 困 惑并 对 其 假 用 象 性 地 解 决 , 七 个 故 事 没 有 交 叉 , 系情 节 的是 好 梦公 司 这 联 不 断 展 开 的七 次业 务 和 男女 主人 公 E 渐 升温 的爱 情 。 《 l 不见 不散》 时间片断化 、 将 以一 年 一 个 单 元地 进 行 横切 面地 组 织 内容 , 元 和 李 清 每 次 充 满 误 会 和 倒 霉 的见 面 都 是 独 立 的 , 刘 若 一 定 要 找 到连 接 这 些 故 事 的 红 线 那 应 该 是 姻 缘 的 巧 合 。 在 《 诚勿 扰 》 非 中秦 奋 七 次 相 亲对 象 : “ 志 ” 阴宅 商 、 、 男 同 、 胖 r 头 、 姐 、 妇 、 婚 先 孕 女 、 资 女 的 出 现 也 是 如 同 小 品式 空 寡 未 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冯小刚在当代中国电影产业化的进程中是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导演之一。
自上个世纪90年代末以来,从以《甲方乙方》等为代表的喜剧贺岁片系列,到好莱坞式类型片《天下无贼》和新近推出的国际化大片《夜宴》,他执导的影片虽然争议和质疑声不断,却一直保有稳定的票房和优势性的市场占有记录。
《甲方乙方》3000万元、《不见不散》4000万元,《没完没了》5000万元,《大腕》超过了3000万元,《天下无贼》票房过亿,最近的《夜宴》票房到达了1.3亿元……这些数字,在当年度的中国电影票房中大多能够居于前三位,甚至往往能够超过包括进口大片在内的所有影片,高居票房榜首。
他的这一国内票房的市场成绩甚至也是张艺谋和陈凯歌电影难以比拟的。
可以说,1997年以来,冯小刚电影一直是中国国产电影与外国进口影片竞争的主力军,而且往往是竞争的胜利者。
从这个意义上说,冯小刚可以看作是中国电影的一个奇迹。
这个奇迹的创造过程也是冯小刚在中国特殊的电影环境中,以自己超乎寻常的聪明、机智和判断力,努力平衡艺术与商业、现实性与娱乐性、类型成规与类型更新的关系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冯小刚成为了中国商业电影的一面旗帜,他不仅创作了一部又一部具有良好市场号召力的电影,而且形成了一套将线型叙述与喜剧类型、社会批判与主流价值、后现代态度与经典视听修辞、精英意识与商业元素结合在一起的商业电影美学体系。
电影商业美学电影是一种艺术,电影也是一种生意,或者说,电影艺术是依赖电影的商业性而存在、发展的;同时,电影生意也是依赖电影的艺术性存在和发展的。
因而,电影是一种艺术的商品,同时也是一种商业的艺术。
而这正是好莱坞电影的本质,也是电影商业美学的基础。
所谓电影的商业美学就是以市场需要和经济规则为前提的电影艺术设计和创作体系。
商业性制约、规定着电影的题材、主题、故事、风格、类型、场景、视听系统,甚至演员选择,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套完整的美学体系。
这种体系首先要符合电影作为一种媒介生产所遵循的经济规律,同时也要符合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创造所服从的艺术规律。
好莱坞是电影商业美学运作的典范。
其核心是在电影制作中尊重市场和观众的要求,有机配置电影的创意资源(类型、故事、视听语言、明星、预算成本等)和营销资源(档期、广告、评论等),寻找艺术与商业的结合点,确立自己的美学惯例,并根据市场和观众的变化不断推出新的惯例。
无论是明星制度,或者是大制片厂制度,无论是类型片策略或是大制作策略,其实都是这种电影商业美学的必然产物。
美国电影从一开始就是在工业资本主义高度发展以后出现的一种文化产业或者是娱乐工业,正如美国电影史学家所说的那样,在美国电影发展的历史上,只有三个关键词,即:制作、发行、放映。
而这三个词的核心都是观众①。
可以说,美国电影在这三方面的所有变化都是为了赢得更大的市场、争取更多的观众、获得更大的利益。
正是在这种工业运作的过程中,随着美国经济的成熟,好莱坞电影工业也逐渐成熟,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和冷战时期的政治考验、电视竞争的文化考验、流行文化过剩的环境考验,形成了完整的市场化投资模式、工业化生产模式、商品化发行模式和消费化放映模式的运作体系。
好莱坞正是在这种产业化的基础上,寻求艺术规则与经济规则、文化规则与产业规则的融合,形成了富于活力、能够适应时代变化的独特的好莱坞文化产业,创造了如今神话般的美国电影大厦。
②如果说,在欧洲,电影首先被理解为一种艺术的话,那么,在美国,电影从一开始就被理解为一种娱乐。
美国电影主要不是作为一种艺术创作来发展的,而是作为一种娱乐工业来发展的。
对于电影,观众就是一切。
正是在这种观念下,美国电影往往通过展示暴力和性来宣泄观众的无意识冲动,以善恶有报、皆大欢喜来抚慰人的创伤性体验,以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灰姑娘、灰小伙的故事来为人们提供集体梦幻,以奇观化的画面、场面和强烈的声音、音响来刺激人们的视听习惯,形成了好莱坞电影特有的梦幻性机制、情节剧结构、奇观化风格、煽情型修辞和通俗性叙事的传统。
而在延续这些传统的同时,好莱坞又始终保持了一种开放和创新的机制,不断吸收新的电影人加入电影娱乐工业,不断将世界各地的优秀电影人吸引到好莱坞的娱乐工业体制中,为好莱坞电影提供新的艺术营养和新鲜风味,在坚持基本的大众电影模式的前提下,用艺术电影包装流行电影,用流行电影促进电影流行,这使得好莱坞电影在保持主流性的同时也保持一定的创新性。
这也是好莱坞虽然很难产生革命性电影,但是却始终能够保持其时尚性和流行性的重要原因。
实际上,在好莱坞的电影历史上,从制片厂制度、明星制度、高成本制作等制作方式到早期特技以及后来的电脑高科技的使用等技术手段,从类型电影和电影类型的形成到正反打、短镜头、交叉蒙太奇和限制性视点画面等电影语言特点的形成,其实都与好莱坞电影的商业美学定位息息相关。
这正是好莱坞电影一方面受到包括美国在内的几乎全世界的知识精英的反对,另一方面却成为全世界最流行的电影产品的根本原因。
好莱坞这种经济利益驱动下的商业美学经常因为市场策略的需要而让艺术原则屈从于商业目的,所以一直遭到媒体和学院派的严厉批评。
但是另一方面,好莱坞电影在全球市场的成功和近年来欧洲电影、香港电影、韩国电影、印度电影的效仿却也显示了该审美机制存在的合理性与合法性。
由于社会制度、文化、市场环境的差异,各国都在借鉴好莱坞电影经验的基础上发展符合自身特点的商业美学。
《快跑,罗拉》、《天使爱美丽》、《猜火车》、《两杆大烟枪》等新锐影片虽然与好莱坞经典差异很大,但从故事到叙述,从镜头到结构,从画面到声音,都在追求艺术探索与商业诉求的融合,都体现了商业与美学的一种结合。
在中国,由于长期的政治电影、作者电影和计划经济等观念和制度的影响,许多人往往将电影的商业与美学对立起来,即便一些人试图消除这种对立,但也无法找到政治、艺术与商业之间的融合规律,出现了主旋律电影、艺术电影与商业电影客观上的相互分离局面。
而商业电影往往在这种三足鼎立的环境中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歧视,甚至来自那些喜欢这些影片的观众的习惯性轻视。
所以,中国缺乏主流的商业电影传统,实际上这也成为中国电影产业长期陷入低谷、观众流失、市场萎缩的重要原因。
商业与美学的对立,严重阻碍了国产电影成为大众文化消费的重要方式。
而冯小刚正是在这样一种环境中,在舆论压力和商业风险中,以自己特殊的平民气质、灵活的市场判断力和良好的艺术感觉,以贺岁片为突破口,创造了一种独特的冯式主流商业电影,为今天终于大张旗鼓地走向产业化的中国电影的商业美学的形成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而这也许正是冯小刚电影的特殊意义和价值。
应该说,冯小刚是内地较早意识到市场和观众力量的导演。
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经一再强调你在拍电影的时候,你脑子里就得有一个市场的概念,③更多的时间我是一个观众,我不是一个导演。
④所以,从《甲方乙方》系列起,冯小刚就一直随着电影政策、市场环境、观众审美情趣、社会风尚、预算成本的变化而采取不同的市场运作方式,主动调整所拍摄电影的类型、叙事和视听风格,以艺术的变化来适应市场、扩大市场,形成了贺岁系列、以《天下无贼》为代表的商业类型片和以《夜宴》为代表的国际化大制作电影三个不同阶段的商业电影美学。
贺岁片:中国式都市喜剧在今天这种全球化背景中,喜剧是各国电影对抗好莱坞的重要法宝。
在英国、法国、意大利,国产电影中最能与好莱坞电影抗衡的影片,除了少数历史题材的大制作影片以外,基本上都是喜剧类型的影片,如《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天使爱美丽》、《的士速递》、《快跑,罗拉》等等。
而冯小刚也选择了喜剧形态作为国产电影进入和扩大市场的突破口。
从1997年起,冯小刚陆续导演了都市喜剧《甲方乙方》、《不见不散》、《没完没了》、《大腕》、《手机》,这些影片当年度几乎都是国产影片的市场主角,票房收入甚至超过了大多数当年引进的好莱坞重磅影片。
冯小刚都市喜剧系列大多属于中小制作影片,通常是针对中国农历年而定位为贺岁片,喜剧明星+漂亮女性的固定组合、小品似的故事、小悲大喜的通俗样式、小人物狡猾的胜利和命运的无奈构成了这些电影的基本特点。
如果说拍《甲方乙方》的时候,冯小刚第一次注意到电影档期对电影票房的影响的话,那么他之后的贺岁系列片则是有意为之,并把特殊档期观众的观影要求与电影的题材选择、风格特色以至影片的整体策划结合起来,以贺岁的面目见诸观众、营销电影,成为了一个具有必然性的产品系列,从而在观众的消费心理中获得了一种定位、一种消费期待、一种可以预计的消费效果,也为冯小刚带来了品牌效应。
⑤冯小刚的贺岁系列喜剧在电影商业美学上形成了几个显着特点:1、用小人物的悲喜剧来唤起大众认同在传统的美学观念里,喜剧把无价值的东西展示给人看,悲剧把有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的,两者泾渭分明。
但是在现代喜剧中,喜剧性与悲剧性的对立已经消失,界限完全打破,代替它的是充分地融会了悲剧因素的喜剧。
冯小刚都市喜剧就属于这种悲喜混杂的情况。
其核心故事是小人物在转型时代中的夸张而滑稽的挣扎、错位以及不期而遇的一点温情,最终将中国百姓在现实境遇中所感受到的种种无奈、困惑、期盼和愤怒都化作了相逢一笑,以笑来表现悲凉,以戏谑宣泄欲望,既提供娱乐消费快感,又有一定现实指向,不同于好莱坞喜剧类型片,也区别于国内黄建新等人的荒诞喜剧。
这种悲喜剧的实质是小悲大喜。
影片活动着的往往都是观众所熟悉的平凡、普通的都市小人物。
他们虽然对境遇不满,有时也会嘲讽现实,但自有一套克服社会矛盾的逻辑模式,经常以游戏化的方式化解悲伤,而且最终个人的愿望或多或少得以实现,结局圆满。
在挖掘人物欲望和本能,娱乐观众的同时,冯小刚有时也暴露社会的种种失衡和病态,但绝不触动现存社会秩序,都在主流框架中用嬉笑的方式宣泄被压抑的情绪。
这种喜剧观念,一定程度上说,是在电影环境、观众需求和导演艺术个性之间平衡和妥协的结果。
2、用社会互文本引起广泛共鸣传统的电影喜剧性的建构,通常是依靠形体动作、喜剧情景、语言艺术来完成,达到引人发笑的目的。
冯小刚都市喜剧系列却很少采用夸张的形体表演,主要通过喜剧情景的营造和特色语言来完成喜剧性的建构。
其中,折射社会现实的互文本方式是冯小刚建构喜剧情景的新途径。
影片通过与国内现实、流行文化的交互指涉,夸张展现当前消费社会种种司空见惯的现象,制造令人捧腹的效果。
这一方式使得冯小刚的都市喜剧融入了大量吸引观众入戏的时尚信息。
《大腕》的互文本方式最有代表性。
影片将近年来中国最流行的语言、最火红的明星、最焦点的事件、最重要的大众文化、最触目惊心的社会现象甚至最流行的广告都通过喜剧的改造融合在影片中,本土现实构成了丰富的喜剧资源,⑥把这样一个从前现代社会窜进后现代消费社会的转型状态的荒诞性表现得淋漓尽致。
3、用戏仿和反讽态度释放观众情绪冯小刚都市喜剧系列深受王朔影响,他的影片经常拿中国人熟知的文化、社会经验来调侃,随时套用最流行和最时尚的语汇,并掺杂有庄严的政治语汇,形成独特的语言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