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与后来的《汉书》(班固)、《后汉书》
《史记》资料

史记简介《史记》(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与后来的《汉书》(班固)、《后汉书》(范晔、司马彪)、《三国志》(陈寿)合称“前四史”。
《史记》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公元前122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
作者司马迁以其[1]“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
“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时期开始,“史记”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称。
《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
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壁”。
作者简介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西汉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
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南芝川镇)人。
著有《史记》,《汉书·艺文志》著录有《司马迁赋》八篇;《隋书·经籍志》有《司马迁集》一卷。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任太史令,写古今通史的愿望没有实现,临终要司马迁完成其夙愿。
后来,司马迁继任父亲太史令之职,开始写《史记》,十多年后,终于完成。
司马迁早在20岁时,便离开首都长安遍踏名山大川,实地考察历史遗迹,了解到许多历史人物的遗闻轶事以及许多地方的民情风俗和经济生活。
汉武帝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司马迁38岁时,正式做了太史令,有机会阅览汉朝官藏的图书、档案以及各种史料。
史记与汉书的体例

❖ 《汉书》的纪比《史记》更具有以帝王为中心的特色。 ❖ 司马迁在撰写“本纪”体例时,是以“时势主宰者”的概
念作为他写作的立场;班固在撰写“纪”体例时,是以汉 代为中心,作为他撰述的出发点,而这样撰史态度的不同, 从他们对高祖称谓的差异,也可隐约表现出来。
❖班固割离古今的今史体,其目的就是为了“尊 显汉室”和“宣扬汉德”。
《汉书》把《史记》里的本纪改称纪之理由。
❖ 司马迁创“本纪”并不专记帝王,而班固却改为帝王专纪。 司马迁创“本纪”之意是为全书之纲,有纲纪天下政治之 意,凡当时在政治上起主导中心作用的人物均可立纪,而 班固只以天子入本纪。二者之纪所记载的范围不同、时间 的不同,而略有形式上的不同而已。
班固把世家除去之理由
❖ 班固将《汉书》里的世家除去的原因是顺应时代潮流,表 现为班固因事制宜的作史见识。
❖ 第二则受到他父亲班彪的思想所影响。《汉书》乃尽该为 列传(按班固传:该世家为列传,系其父彪变例)。传者, 传一人之生平也。王侯开国,子孙世袭,故称世家。今改 作传,而其子孙嗣爵者,有不能不附其后,究非体矣。班 彪认为“主有专己之威,臣无百年之柄”,也就是人君有 专制的威权,大臣没有成百年基业的权柄。这与汉武帝极 力消除地方诸侯势力的推恩众建政策有关。
《史记》、《汉书》历史观
从二者所体现的历史观、历史思想上来看:
❖司马迁不完全信从孔子的儒家说教,不完全以孔子思想作 为判断是非的标准,为一些被世俗瞧不起的小人物立传,宣 扬追求物质财富为人的本性,为秦末的反秦斗争唱赞歌,都 表现了司马迁进步的思想倾向;在政治上主张国家统一,反 对分裂;主张任贤施仁,反对酷吏暴政;在哲学问题上,司 马迁的认识论,有承认天人感应、天命支配人事的一面,还 有怀疑天命,以至不相信天命的一面,甚至明确表示了否定 天命的思想观点。
《汉书》纪传所记的都是西汉一代的史实所以叫断代史

《汉书》纪传所记的都是西汉一代的史实所以叫断代史《汉书》,又称《前汉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
由汉朝东汉时期史学家班固编撰,前后历时二十余年,于建初年中基本修成,后唐朝颜师古为之释注。
其中《汉书》八表由班固之妹班昭补写而成,《汉书》天文志由班固弟子马续补写而成。
《汉书》是继《史记》之后中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汉朝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29年的史事。
《汉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全书共八十万字。
作品名称汉书外文名Book of Han作品别名前汉书作者班固(主要作者)、班昭、马续创作年代105年文学体裁纪传体断代史纪12篇表8篇志10篇传70篇字数80万字记载朝代以西汉(含王莽)一朝为主《汉书》开创了“包举一代”的断代史体例。
《汉书》包括“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
它的记事始于汉高祖刘邦元年,终于王莽地皇四年。
《汉书》是一部断代史。
《汉书》把《史记》的“本纪”省称“纪“,“列传”省称“传”,“书”改曰“志”,取消了“世家”,汉代勋臣世家律编入传。
这些变化,被后来的一些史书沿袭下来。
《汉书》记载的时代与《史记》有交叉,汉武帝中期以前的汉朝西汉历史,两书都有记述。
这一部分,《汉书》常常移用《史记》。
但由于作者思想境界的差异和材料取舍标准不尽相同,移用时也有增删改易。
《汉书》新增加了《刑法志》、《五行志》、《地理志》、《艺文志》。
《刑法志》第一次系统地叙述了法律制度的沿革和一些具体的律令规定。
《地理志》记录了当时的郡国行政区划、历史沿革和户口数字,有关各地物产、经济发展状况、民情风俗的记载更加引人注目。
浅析史记与汉书的异同

浅析史记与汉书的异同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was revised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3, 2020浅析《史记》与《汉书》的异同《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代表了古代历史散文的最高成就,鲁迅称它是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班固编撰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它是继《史记》以后出现的又一部史传文学典范之作,因此,历史上经常把司马迁和班固并列、《史记》和《汉书》对举,一直以来后人对这两本书的评价都很高,也有人对两者作出不少的比较。
一、写作动机司马迁父亲司马谈曾任太史令,他重视孔子撰述《春秋》的精神,也积极地整理和论述上代历史。
然而他却无缘参与当世盛事—封禅大典,因而“发愤而卒”。
他死前将遗志嘱托儿子司马迁说:“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余不行,是命也夫!余死,汝必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①司马迁说:“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阙。
”②由此可见司马迁是秉承父亲的遗志完成史著。
《史记》以《封禅书》为其八书之一,亦可看出秉先父之意。
“汉以来,至明天子,获符瑞,建封禅,改正朔。
……主上明圣而德不载,灭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不述,堕先人所言,罪莫大焉。
”③可见司马迁撰《史记》,亦有颂扬大汉盛德之意。
另一方面,班彪为《史记》著作《后传》未成,便已去世。
班固对父亲的《后传》“所续前史未详”、“所撰未尽一家”的缺憾,深感不安,便决心以西汉为断限,著作《汉书》。
可见司马迁与班固撰史的动机皆有继承父业之意。
而班固先世婕妤是汉武帝的妃子,班氏世代受到汉王朝的重用。
因此班固著《汉书》也有意从儒家思想和道统着眼,宣扬汉朝威德。
“唯尧舜之盛,必有典谟之篇,然扬名于后世,冠德于百王。
”④就明显有为汉朝歌功颂德的心意。
因此,司马迁与班固撰述的动机都有为大汉王朝歌功颂德、润色鸿业之意。
然而,和班固著史动机不同的是司马迁著《史记》还有一个重要的动机就是把个人对历史的认识,对个人身世浮沉的变化的感慨,对历史上先贤伟人的崇敬而抒发心中的不平而作。
《经典常谈》题纲09-13

异同
《史记》“文直而事核”《汉书》“文赡而事详”。司马迁感慨多,微情妙旨,时在文字蹊径之外;《汉 书》却一览之余,情词俱尽。但是就史论史班固也许比较客观些,比较合体些。
《史记》《汉书》二书,文质和繁省虽然各不相同,而所采者博,所择者精,却是一样;组织的弘大,描 写的曲达,也同工异曲。二书并称良史,决不是偶然的。
宋初的诗专学李商隐,王禹独学杜甫,开了新风气。欧阳修,梅尧臣接着发现了韩愈,起始了宋诗的 散文化。散文化到苏轼便发展到了极致,南宋的三大诗家,诗家杨万里、范成大、陆游都是从苏轼的 江西诗派变化出来的。
论诗
向来论诗推尊唐以前的五言古诗是诗的正宗,唐以后的五言古诗,虽有变化可还是诗。七言歌行及近体成 立于唐代,只以唐代为正宗。宋诗议论多,又一味刻画,多用俗语,拗折声调。他们说这只是押韵的文, 不是诗。但推尊宋诗的却以为天下事物穷则变,变则通,诗也是如此。诗歌发展各朝各代均有优点和缺 点,只要求新、求变,便都是进步。
地位
《史记》创了“纪传体”,叙事自黄帝以来到著者当世,就是汉武帝的时候尾三千多年。《汉书》采用了 《史记》的体制,却以汉事为断,从高祖到莽,只二百三十年。后来的史书全用《汉书》的体制。断代成 书;二十四王史《史记》、《汉书》以外的二十二史都如此。这些也都被称为“正史”,《史记》、《汉 书》,可以说都是“正史”的源头
《史记》虽然窃比《春秋》,却并不用那咬文嚼字的书法,只据事实录,使善恶自见。书里时有著者 牢骚之辞,却增加了书的情韵。后世论文的人也因此推尊《史记》
十二本纪 记帝王政迹,是编年的。
十表 以分年略记世代为主。
三十五:《后汉书》、《续汉书》

三十五:《后汉书》、《续汉书》三十五:《后汉书》、《续汉书》"简而且周,疏而不漏"《后汉书》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并称"前四史",是纪传体史书的代表作之一。
全书包括帝后纪10卷,列传80卷,记载了王莽末年到汉献帝逊位其间200余年的史事。
《后汉书》的作者范晔(398-445年),字蔚宗,南朝宋顺阳(今河南淅川)人。
他是世家大族的庶子,少年时代即表现出过人的才华,但也深深体味了世态炎凉。
在刘宋政权中,他虽担任过很多官职,但一直受到权贵们的打击排挤。
他一生愤世嫉俗,具有突出的异端性格。
他曾写作《和香方序》,影射攻击当朝权贵,因此受到权贵嫉恨。
48岁时,他牵连进刘义康谋反案,被朝廷处死。
他还著有《汉书缵》、《百官阶次》等书,班已不存。
范晔著《后汉书》,着力探讨东汉社会问题,贯彻了"正一代得失"(《后汉书》附《狱中与诸甥侄书》)的宗旨。
书中的《王充王符仲长统传》,载王符《潜夫论》5篇,仲长统《昌言》3篇,都是探讨东汉为政得失的名作。
他又于传末写了一篇长约600字的总论,对王符等人的言论作出评判,由他们的得失之议,引向更高层次的历史变化之论。
范晔论史往往能抓住历史矛盾进行具体分析。
一般论史的人大都对光武帝建国后不任用功臣表示不满,范晔则在中兴二十八将论中指出这正是刘秀的深谋远虑。
他说光武帝对功臣崇以爵禄,而将吏事委之吏职,既避免了像西汉初年那样的分裂动乱、诛杀功臣之弊,又为一般士人广开入仕之途,满足了封建国家对人才的需要,是"至公均被"之举。
此论深合秦汉政治实际,颇具史家识见。
其它如《宦官列传》的序、论,言东汉"衅起宦夫"的原因和"阉尹倾国"的过程,《党锢列传》序,言两汉风俗之变,都合情入理,切中时弊。
《后汉书》对统治阶级的丑恶行为及封建政治的黑暗有所揭露和批判。
在《逸民传》中,他借汉阴老农之口,指责汉桓帝"劳人自纵,逸游无度"。
史记与汉书比较

司马迁对天下大势了如指掌,对事态的轻重缓急明于心而应于手,成功地运用了顺叙、倒叙、正叙、侧叙等手法,使人应接不暇而又无不了然。《史记》的场面描写也很精彩。司马迁采用白描、铺陈、渲染等笔法,传达出了各种宏大场面的实况及自己的独特感受。《史记》中的人物形象各具姿态,都有自己鲜明的个性特征。司马迁在一篇传记中同时写出人物性格的几个侧面,或者则采用旁见侧出的方法,通过多篇传记完成对某个人物形象的塑造。旁见侧出法,又称互见法,即在一个人物的传记中着重表现他的主要特征,而其他方面的性格特征则放到别人的传记中显示。《高祖本纪》主要写刘邦带有神异色彩的发迹史,以及他的雄才大略、知人善任,对他的许多弱点则没有充分展示。而在其他人的传记中,却使人看到刘邦形象的另外一些侧面。《项羽本纪》通过范增之口道出刘邦的贪财好色,《萧相国世家》、《留侯列传》表现他猜忌功臣,《魏豹彭越列传》、《郦生陆贾列传》 揭露他慢而侮人,詈骂诸侯臣如奴仆等。而汉书则喜用追叙、补叙的手法。《汉书?于定国传》的末尾是这样一段文字:
《汉书》的语言风格与《史记》恰好形成鲜明的对照。它详赡严密,工整凝炼,倾向排偶,又喜用古字,重视藻饰,崇尚典雅。范晔说:“迁文直而事露,固文赡而事详。”(《后汉书?班固传》)指出了《史》、《汉》的不同风格。这也代表了汉代散文由散趋骈、由俗趋雅的大趋势,值得注意。喜欢骈俪典雅的文章风格的人,对《汉书》的评价甚至在《史记》之上。
在《史记》以前,中国的叙事文学已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先秦历史著作中已有颇为庞大的战争场面的描写和较为复杂的历史事件的叙述,其中也包含不少生动有趣的故事,这为《史记》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史记》的叙事方式,基本上是第三人称的客观叙述。司马迁作为叙述者,几乎完全站在事件之外,只是在最后的“论赞”部分,才作为评论者直接登场,表示自己的看法。这种方式,为自如地展开叙述和设置场景提供了广阔的回旋余地。但是,所谓客观叙述,并不是不包含作者的立场和倾向,只是不显露出来而已。通过历史事件的展开,通过不同人物在其历史活动中的对比,实际也体现了叙述者的感情倾向。这就是前人所说的“寓褒贬于叙事之中”。这种含而不露的褒贬,是经由文学的感染来传达的。
从《史记》、《汉书》、《后汉书》看《论语》在两汉的流传的开题报告

从《史记》、《汉书》、《后汉书》看《论语》在两汉的流传的开题报告《论语》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在两汉时期也有着广泛的流传和传承。
本文将从《史记》、《汉书》、《后汉书》三部著作中对《论语》在两汉时期的流传进行探究,以了解其在历史上的重要性和影响。
一、《史记》中的《论语》流传《史记》是我国汉代史书的代表作,其中关于《论语》的记载主要集中在《先秦诸子儒林七家》和《儒林世传》两篇中。
其中,《先秦诸子儒林七家》一章中提到:“孔子之学,《论语》为其大旨,”明确了《论语》在儒家经典中的地位;而《儒林世传》中也有关于《论语》在两汉时期的流传和传承的描述。
据《儒林世传》记载,汉代儒家经学师承之中,《论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其中对《论语》的评价更是高度评价,对其思想内涵的阐述也十分深入。
同时,《儒林世传》还记载了汉代著名的儒家学者郑玄在《论语注》中的研究成果,成为后来《论语》的重要注解之一。
二、《汉书》中的《论语》流传《汉书》是我们国家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其中也有关于《论语》在汉代的流传和传承的记录。
《汉书·艺文志》中,列举了当时儒家经典著作和注解,其中《论语正义》就是其中之一。
据《汉书》所载,汉代儒学界对《论语》的研究和传承颇为繁荣。
那时的儒家经学教育也是围绕《论语》等儒家经典进行的。
三、《后汉书》中的《论语》流传《后汉书》是东汉时期的官修史书,其中也有关于《论语》的流传和传承的历史纪录。
据《后汉书·儒林传》记载,东汉后期出现了一批传承《论语》学说的杰出学者,如班固和王充等。
在这一时期,儒家经典的传承和研究已经成为了一种传统文化,厚重的儒学思想也成为了这个时代最为具有影响力的学说之一。
在此基础之上,《论语》的流传和传承也得到了较为充分的保障,为后来的儒家传统思想奠定了基础。
综上可知,《论语》在两汉时期的流传极为广泛,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学术体系和研究成果。
同时,这也促进了儒家思想的发展和传承,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6-7
谢谢观赏
1
项羽(前232—前202)
项氏,名籍,字羽,通常被称作项羽,中国古代 杰出军事家及著名政治人物,汉族,秦下相(今江苏 宿迁)人。秦末随项梁发动会稽起义,在前207年的 决定性战役巨鹿之战中大破秦军主力。秦亡后自立为 西楚霸王,统治黄河及长江下游的梁、楚九郡。后在 楚汉战争中为汉王刘邦所败,在乌江(今安徽和县) 自刎而死。项羽的勇武古今无双(古人对其有“羽之 神勇,千古无二”的评价),他是中华数千年历史上 最为勇猛的将领,“霸王”一词,专指项羽。
—— 《谭嗣同传》
2019-6-7
谢谢观赏
9
夏日绝句
【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2019-6-7
谢谢观赏
10
教师示范:
“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西楚霸王项羽选择了留 在乌江江畔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在这一刻我 们看到了一个铁血男儿不屈的铮铮傲骨。就算明 知前方是失败,是死亡,也绝不妥协屈服,这才 彰显英雄气概,男儿本色。准备好棺材,诀别妻 儿之后向嘉靖上疏的海瑞; 拒绝逃亡,为变法斗 争到最后一刻的谭嗣同:历史从来不缺乏这样的 “勇士”,他们虽然失败了,但他们不屈的精神 却足以激励后人继续前行。 从这个意义上而言, 失败的项羽比成功的刘邦更让我们震撼。
“粮少,欲听其约。”军吏皆曰:“善。”项羽乃 与期洹水南殷虚上。已盟,章邯见项羽而流涕,为 言赵高。项羽乃立章邯为雍王,置楚军中。使长史 欣为上将军,将秦军为前行。到新安。诸侯吏卒异 时故繇使屯戍过秦中,秦中吏卒遇之多无状,及秦 军降诸侯,诸侯吏卒乘胜多奴虏使之,轻折辱秦吏 卒。秦吏卒多窃言曰:“章将军等诈吾属降诸侯, 今能入关破秦,大善;即不能,诸侯虏吾属而东, 秦必尽诛吾父母妻子。”诸将微闻其计,以告项羽。 项羽乃召黥布、蒲将军计曰:“秦吏卒尚众,其心 不服,至关中不听,事必危,不如击杀之,而独与 章邯、长史欣、都尉翳入秦。”於是楚军夜击阬秦 卒二十馀万人新安城南。
2019-6-7
谢谢观—赏—《史记﹒项羽本纪》 13
2019-6-7
谢谢观赏
7
这样的悲剧英雄在中华民族历史的长河中,屡见不鲜
帝(明世宗嘉靖)得疏,大怒,抵之地,顾左 右曰:“趣执之(海瑞),无使得遁!”宦官黄锦 在侧曰:“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 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 留者,是不遁也。”帝默然。
——明史·海瑞传
2019-6-7
——《史记﹒项羽本纪》
2019-6-7
谢谢观赏
5
项羽为什么不过江东?
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 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 独不愧于心乎?
2019-6-7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谢谢观赏
6
乌江自刎,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项羽?
生命只为了轰轰烈烈的战斗,面对失败,他不会 忍辱偷生,卧薪尝胆。他可以坦承失败,但绝不会屈 服,即使命运无可改变,他也要斗争到生命的最后一 刻,让生命燃烧到最后一刻。这种始终不屈的气概让 我们看到一个傲骨铮铮的英雄。
2019-6-7
谢谢观赏
2
2019-6-7
谢谢观赏
3
四面楚歌
项羽之死
东城快战
乌江自刎
2019-6-7
谢谢观赏
4
项羽已杀卿子冠军,威震楚国,名闻诸侯。
乃遣当阳君、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救巨鹿。战 少利,陈馀复请兵。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 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 一还心。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 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涉间不降楚, 自烧杀。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巨鹿下 者十余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 观。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 军无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 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 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谢谢观赏
8
初七八九三日,君复与侠士谋救皇上,事卒不成。
初十日遂被逮。被逮之前一日,日本志士数辈苦劝君 东游,君不听。再四强之,君曰:“各国变法,无不 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 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卒不去,故及于 难。君既系狱,题一诗于狱壁曰:“望门投宿思张俭, 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 仑。”盖念南海也。以八月十三日斩于市,春秋三十 有三。就义之日,观者万人,君慷慨神气不少变。
2019-6-7
谢谢观赏
11
“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西楚霸王项羽选择了留在乌
江江畔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材料概述) 在这一刻
我们看到了一个铁血男儿不屈的铮铮傲骨(人物形 象)。就算明知前方是失败,是死亡,也绝不妥协屈 服,这才彰显英雄气概,男儿本色。(评价)准备好
棺材,诀别妻儿之后向嘉靖上疏的海瑞; 拒绝逃亡,
为变法斗争到最后一刻的谭嗣同:历史从来不缺乏这样 的“勇士”,他们虽然失败了,但他们不屈的精神却
足以激励后人继续前行。(联系历史或现实,分析)
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失败的项羽比成功的刘邦更让我
们震撼。(总结,回到项羽)
概述材料——表达观点——分析阐释——总结
(150字左右)
2019-6-7
谢谢观赏
12
章邯使人见项羽,欲约。项羽召军吏谋曰:
《史记》
与后来的《汉书》(班固)、《后汉书》(范晔、 司马彪)、《三国志》(陈寿)合称“前四史”。
《史记》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 下至汉武帝(公元前122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是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全书包括十二 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 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 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 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 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共一百三十篇。被鲁迅誉 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