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愚公移山》教案(语文版初三上)2doc初中语文

合集下载

初中语文愚公移山教案

初中语文愚公移山教案

初中语文《愚公移山》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愚公移山》全文;(2)了解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词汇;(3)分析愚公的形象特点及其寓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理解课文内容;(2)学会通过分析课文,提炼文章主题思想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坚定的信念,勇于面对困难;(2)培养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3)学会合作与团队精神。

二、教学重点:1. 课文内容的掌握;2. 愚公形象的分析;3. 课文主题思想的提炼。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语言理解;2. 课文寓意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分析愚公形象,提炼主题思想;2. 互动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讨;3. 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愚公的精神。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介《愚公移山》的背景及作者;2. 让学生自主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3. 分析愚公的形象特点,讨论其寓意;4. 提炼课文主题思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5. 课堂小结,布置课后作业。

六、教学内容1. 熟读并理解《愚公移山》全文,掌握关键语句和词汇。

2. 分析愚公的性格特征,探讨其坚持和毅力的来源。

3. 讨论愚公移山故事对个人成长的启示。

七、教学过程1. 课前预习:要求学生预习课文,提前了解愚公移山的故事。

2.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课文内容,分析愚公的形象和故事背后的深层含义。

3.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愚公移山故事对个人成长的启示,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

八、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启示的把握,以及对愚公移山精神的体会。

3. 知识测试:通过小测验或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知识的掌握。

九、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愚公移山》原文及相关注释。

2. 参考资料:有关愚公移山故事的背景资料、解读文章等。

愚公移山初三上册语文教案

愚公移山初三上册语文教案

愚公移山初三上册语文教案愚公,是神话传说的人物,“愚公移山”故事的主人公。

常用以比喻做事有坚强毅力、不怕困难的人。

毛泽东曾用愚公移山的故事鼓励和教育人民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以下是作者整理的愚公移山初三上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鉴戒与参考!《愚公移山》教案教学目标;一、分析故事情节,人物和写作特点。

二、领会故事的寓意,感受寓公精神的现实意义。

三、熟读并背诵课文。

四、深入知道课文,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学假想;鼓励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通过讨论、商讨,参照注释疏通全文,再指导学生口述故事,落实课文翻译;接着通过学生质疑、教师设疑的方式,细研课文,引导学生各抒己见,让学生在活跃的课堂讨论氛围中,感悟到愚公精神的宝贵及其现实意义;然后以完成文后练习的方式,巩固文中触及的一词多义及通假字;最后,在学生读懂、知道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熟读并背诵全文。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控文中难解词句,疏通全文,熟读背诵。

辨析古汉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难点: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课时安排第一教时;了解《列子》及作者,掌控文中的字、词、句、知道词性活用现象和古字通假。

讲读故事情节,体会愚公精神。

在知道故事情节的基础上比较人物性情。

第二教时;拓展浏览与实践。

在深化知道课文的基础上,古为今用,推成出新,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学步骤第一教时一、复习回想,说明下列重点词语:二、导入新课愚公移山,这是一则寓言。

寓言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当中。

好的寓言,常常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入的教育。

三、简介《列子》及作者《列子》,相传为列御寇撰写。

《汉书?艺文志》所录《列子》八篇,早已散佚。

今本《列子》八篇,多是东晋人根据古代有关资料编写而成,里面储存了很多先秦时期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列御寇,相传为战国时道家思想家,郑国人。

主张虚静、无为,被道家尊为先辈。

四、通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1、复习回想,说明下列重点词语:a、“方”七百里 (方圆,指面积。

第21课《愚公移山》教案(语文版九年级上)(2篇)doc

第21课《愚公移山》教案(语文版九年级上)(2篇)doc

语文版教案系列:《愚公移山》教学设计1一、教学设想课堂的行进按照“四三二一”之顺序:先提炼要素,揭示其作为一个隐喻,包含着励志故事的普遍特征;后以同类文本作比,彰显属愚公神话特有的异志;再提出良种假设,引入生活经验,将枯燥的“寓言说理”,转变为“人情故事”,重新来打量这个人物的种种可能,颇有趣味;最后借用西方人视角,评价这个古老的中国故事,让人在悚然一惊之后,从浓厚的文化浸润中拔身而出,发觉此文本悠久流传的寓言密码。

二、教学目的1.通过对故事情节的勾选提要,了解民族的朗健精神。

2.分角色朗读、辩论,懂得真理的相对性。

3.DV实录,小组讨论,探究愚公移山故事的文化内涵。

三、教学过程导入:歌曲《愚公移山》山移愚公[一]四大元素山人过程结局(听课文朗读)山是怎么样的愚公是怎么样的移山是怎么样的艰苦结局又怎么样方七百里,高万仞————艰巨的残年余力————————微弱的寒暑易节,始一反焉———长期的无垄断焉————————最后的[二]三处差异比较阅读:见材料一(夸父逐日,敬畏填海)1.人数课文(5个)材料,(1个)外援4 无结局成功失败愚公最终成功的原因是什么?2.引出愚公和智叟的对话。

辩:后息为胜,最后发言的人就是胜利者。

[三]两种假设“……何苦而不平?” 插入智叟曰:“…………(学生想象)”文章的最后插入智叟曰:“…………(学生想象)”两处额外添加请学生讨论——如何重新评价愚公?1.假如愚公早料到“帝感其诚”或者与帝达成了协议,你如何评价愚公?2.假如结尾是“后三年,愚公死,子孙承其志,世代挖山,时至今日,尚未休矣……”请大家猜想[四]一个疑问为什么直到今天,中国人还会对愚公的事迹津津乐道?引出两个外国人的思维(看DV,两位外国友人对愚公移山这个故事的评价:A他指望他的家人完成一项运用体力而不是脑力的机械工作,他是一个愚蠢的老头。

如果在西方,我们不会想到移山,我们会绕道而行。

B他是一个疯狂的老头,他为什么不在年轻力壮的时候做这件事呢?)学生回答。

九年级语文上册 6.21 愚公移山教案 语文版-语文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 6.21 愚公移山教案 语文版-语文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愚公移山》一、教学目标:1、认识愚公形象。

2、理解故事寓意。

3、运用对比和烘托的写法以及神话结尾的作用。

4、学习愚公移山的精神,培养学生顽强的毅力。

二、教学重点:1、认识愚公形象。

2、理解寓意。

3、背诵课文第三段。

三、教学难点:运用对比和烘托的写法以及神话结尾的作用。

四、教学课时:1课时。

教具:多媒体电脑、课件。

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走进“音画时尚”让学生欣赏《愚公移山》的MTV录像。

(二)自主学习,然后听录音,接着完成生字注音的练习。

屏幕显示生字:龀.匮厝荷..妻...担箕畚孀(三)直观教学,整体感知。

观看图片,然后让学生用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

(四)导思点拨,深入理解。

集体读一、二自然段,然后分组讨论,。

让学生提问题,最后老师归纳这两个自然段的重点问题:①愚公为什么要移山?家人的态度怎样?②愚公在移山中遇到哪些困难?通过引导学生在文中找出有关的语句。

屏幕显示答案:①塞、迂杂然相许②困难:山高大、工具简陋、路遥远、劳力少)勾出重点字词:且、方、聚室、许、反、焉2、学习第三段。

先分角色朗读,注意读出语气,智叟句句嘲讽,愚公先斥后驳,然后讨论问题:智叟和愚公的态度有什么的不同?(智叟:嘲讽;愚公:坚决)勾出重点词:惠毛如……何匮加增亡最后自由读,进行背书比赛。

3、学习第四段提问:结果怎样呢?神仙把山移走了。

讨论问题:文中以神话结尾有什么作用?明确:突出愚公精神的伟大。

4、归纳愚公形象,然后讨论:我们今天是否需要愚公精神?明确:愚公形象:不怕困难,坚持不懈。

5、总结寓意及写作特点这篇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明确: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的道理。

写作特点:运用烘托和对比的写法五、课堂练习:(另用纸)六、思维拓展、迁移提高辩论:有人说:“谁说愚公不愚,我看就很愚!高山挡了路,自己去挖山本来就很傻,为什么还要叫子子孙孙去吃这苦头呢?绕山开道或搬家不就行了吗?”你对此是怎么看的?引导学生从愚公这样做是“愚”还是“不愚”两方面进行辩论。

第21课《愚公移山》教案(语文版九年级上)5doc

第21课《愚公移山》教案(语文版九年级上)5doc

愚公移山(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列子》及其作者,掌握文中难解的字、词、句,能读准“仞、畚、孀、龀、厝、陇”等字。

2.学会辨认一词多义和通假字,能口述故事,流畅翻译全文,能概括寓意。

3.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二、教学设想:1. 教学思路:鼓励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通过讨论、切磋,参照注释疏通全文,再指导学生口述故事,落实课文翻译;接着通过学生质疑、教师设疑的方式,细研课文,引导学生各抒己见,让学生在活跃的课堂讨论氛围中,感悟到愚公精神的可贵及其现实意义;然后以完成文后练习的方式,巩固文中涉及的一词多义及通假字;最后,在学生读懂、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熟读并背诵全文。

2. 教学重点:掌握文中难解词句,疏通全文,熟读背诵。

3. 教学难点:辨析古汉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简介《列子》及作者。

2.疏通课文,掌握文中的生字和疑难词句。

3.能口述“愚公移山”的故事,翻译全文。

(二)教学过程:1.导人新课。

愚公移山,这是一则寓言。

寓言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

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

2.简介《列子》及作者。

《列子》,相传为列御寇撰写。

《汉书·艺文志》所录《列子》八篇,早已散佚。

今本《列子》八篇,可能是东晋人根据古代有关资料编写而成,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期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列御寇,相传为战国时道家,郑国人。

主张虚静、无为,被道家尊为前辈。

3.学生听课文录音,扫清文字障碍。

要求:掌握下列字词仞冀箕畚孀龀匮亡厝雍陇4.疏通课文。

(1)利用快速、连环朗诵的方式再次正音,并使学生能较流利地读准全文。

(2)教师划出难解的单音节词,引导学生在四人小组自学时,对照注解,自行解释这些难词。

(3)四人小组在扫清难词障碍的基础上,试着逐字落实翻译全文,并将组内无法解决的疑难语句划出来,以备全班讨论。

(4)师生共同研讨,解答疑难。

秋语文版语文九上第21课《愚公移山》word教案

秋语文版语文九上第21课《愚公移山》word教案

总第课时21、愚公移山主备人:审核老师:学生姓名:教学目标:1、诵读课文,做到字音正确,停顿恰当,并注意语气。

2、了解全文内容,理解其中深刻的寓意。

3、了解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的意思和用法教学重点:了解故事的寓意。

教学难点:学习通过对话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前口语训练二、导入:由精卫填海的故事,引入新课三、掌握作家作品《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历来脍炙人口。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四、学生自主学习1、利用工具书,给加点字注音惩山北之塞()()一厝雍南()万仞()河曲智叟亡以应()()无穷匮也()荷担者()曾不能损魁父之丘()()一厝朔东()始龀()箕畚()()指通豫南()2、找出句中通假字并解释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同“”,2)甚矣,汝之不惠“”同“”,3)河曲智叟亡以应“”同“”,4)一厝朔东“”同“”,5)指通豫南“”同“”,3、指出下列加横线词的古今意义1)何苦而不平古义:今义:2)曾不能古义:今义:3)损魁父之丘古义:今义:4)年且九十古义:今义:5)惩山北之塞古义:今义:6)聚室而谋曰古义:今义:7)如太行、王屋何?古义:今义:8)汝心之固古义:今义:4、指出下列句中“之”字的用法及意义1)冀州之南 2)山北之塞3)出入之迂 4)跳往助之5)何曲智叟笑而止之 6)操蛇之神闻之5、指出下列句中“而”字的用法1)面山而居2)笑而止之3)而山不加增4)何苦而不平6、指出下列加横线词的活用类型1)毕力平险 2)面山而居3)箕畚运于渤的海之尾7、指出下列同一词语在不同句子里的意思焉:始一反焉()杂然:杂然相许()且焉置土石()杂然前陈()固:汝心之固()且:年且九十()吾义固不杀人()且焉置土石()8、将下列倒装句改为一般语序1、且焉置土石?2、告之于帝3、甚矣,汝之不惠五、课后作业:完成学法大视野第一课时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以多种形式朗读课文2、指名回答: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并解释二、朗读课文1、自读课文,划分句读,有疑的地方画出,师生讨论2、个别同学读课文,其余同学听评3、分角色朗读,读出语气、语调、情感4、全班齐读5、全班背诵三、思考、讨论1、开头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出了两座山的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2、“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一句中,“本在”有什么作用?3、愚公为什么想要移山?4、对于愚公移山的倡议,众人的反映是什么?说明了什么问题?5、哪些人反对愚公移山?他们反对时所表现的态度相同吗?试分析。

语文版初中语文九上《21愚公移山》word教案 (5)

语文版初中语文九上《21愚公移山》word教案 (5)

21. 愚公移山教学目标1. 指导学生顺畅朗读,了解故事大意。

2. 分析愚公这一艺术形象,领悟其思想意义。

3. 拓展思维空间,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生活体验,进行多角度的阅读。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借助工具书及书本注释自读课文,通过生生、师生的合作解决学习过程中的存在问题。

一、导入新课1.课前可让学生欣赏歌曲《愚公移山》。

2.这支振奋人心的歌曲,歌名叫《愚公移山》。

《愚公移山》是一则长期在人民中间流传的寓言故事,相信在座的不少同学就熟知这个故事,有谁愿意给我国前期道家的代表人物之一。

)俗话说,吃菜要吃原汁原味,读文学作品也是如此,要多读原著。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愚公移山》这则寓言故事的原文,希望大家能从中品尝出独特的滋味。

二、自读感知1.借助工具书及书下注释,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停顿正确....。

(同座组成学习小组相互听读,根据要求相互评价。

)2.借助工具书及书下注释,逐字逐句读懂课文。

(自读中,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在书上打上问号,准备向同学、老师求助。

教师巡视,随时了解学生的自读进展情况。

)三、合作解疑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教师应该尽量要求他们自己查工具书解决,或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来解决,教师只解答学生经过努力仍然无法解决的问题。

四、检查自读(可用投影,也可课前打印。

)1.给加点的字注音:万仞.( ) 惩.山北之塞.() () 荷.担者()箕畚..() () 河曲智叟亡.以应() 一厝朔..东() () 始龀. () 无穷匮.也 () 雍.南()2.划出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2)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3.辨析多义词:且焉置土石(哪里)(1)焉有子存焉(呢)而山不加增(可是,表转折)(2)而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表修饰)何苦而不平(表承接)其如土石何(加强反问语气)(3)其其妻献疑曰(他的,指愚公的)惧其不已(他,指愚公)4.翻译下列句子:(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2)甚矣,汝之不惠(3)其如土石何(答案略)五、小组评价学习小组内,同学相互批改作业,教师巡视,解决学生争执不下的问题。

【最新精选】语文版初中语文九上《21愚公移山》word教案 (2).doc

【最新精选】语文版初中语文九上《21愚公移山》word教案 (2).doc
3.练一练:检查学生自主学习情况,落实重点文言词句,积累文言词句。
积累词句:
年且九十(将要);
惩山 北之塞(苦于);
指通豫南(直) ;
杂然相许(赞同);
且焉置土石(哪里);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用箕畚);
始龀(换牙) ;
始一反焉(通“返”);
汝心之固(顽固);
固不可彻(通,文中指思想的改变);
一厝朔东(放置);
何苦而不平(表承接)
(3)其 其如土石何(加强反问语气)
其妻献疑曰(他的,指愚公的)
惧其不已(他,指愚公)
第二课时
一、分析文意
1.说一说:概括故事情节。
2.课文研读。
思考:速读课文,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①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
②愚公移山的目的是什么?
③愚公移山的困难是什么?
④愚公移山的决心是什么?
⑤愚公移山的结果是什么?
河曲智叟亡以应(通“无”)。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固定 结构);
甚矣,汝之不惠(主 谓倒装)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其如土石何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多义词:
(1)焉 且焉置土石(哪里)
有子存焉(呢)
(2)而 而山不加增(可是,表转折)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表修饰)
《21愚公移山》
课题:
目标创设:
一、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理解课文内容,积累常用文言词汇及句式。
2.理解寓意,探究愚公精神的现实意义。
二、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寓意,积累重点文言词句。
难点:领悟愚公精神的现实意义。
三、教学课时:2课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1课《愚公移山》教案(语文版初三上)2doc
初中语文
一、学习目标
1. 明白得愚公形象的意义,认识愚公和智叟对话的内涵,体会神话结尾的含义和作用。

2. 明白得本文对比、衬托手法的运用。

3.把握文中重要的虚词、实词,明白得专门句式的语法特点。

二、教学设想
作为初二学生已积存了一些文言字词,把握了一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借助课本注释和工具书,差不多能够解决文言词语的明白得。

至于课文内容,可由学生先评点、讨论,老师引导、补正。

三、预习题:1. 借助课本注释和工具书翻译全文。

2. 这篇文章写了什么事?写了哪些人?对移山的态度有什么不同?请找出关键性词语来讲明。

〔具体评点愚公之妻和智叟的话〕
3.自我评点课文,发觉咨询题,自我解答。

四、教学步骤:
1. 导入:由江涛的歌曲«愚公移山»引入新课。

介绍作者列御寇、文章体裁〝寓言〞——明确学习目标
2. 朗读课文——正音——朗读——依照图片,复述故事
3. 预习检查〔配合幻灯展现〕
文言虚词:之而以焉其
专门句式:被动句:帝感其诚。

倒装句:甚矣,汝之不惠。

〔谓语前置〕
何苦而不平?〔宾语前置〕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定语后置〕
适应句式:如太行、王屋何?
其如土石何?
4.〝自读明白得评点〞检查
①这篇文章写了什么事?写了哪些人?对移山的态度有什么不同?请找出关键性词语
来讲明。

〔分析愚公、遗男的有关语句——具体评点愚公之妻和智叟的话〕〔板书〕
②愚公之妻与智叟讲的话差不多,他们对移山的态度是否一样?(朗读文段—板书〕
前者是献疑的角度,更多的关怀;后者是讥讽的角度,更多的是反对。

③〔愚公与智叟的对话〕智叟的话有没有道理,愚公怎么讲笨不笨?
a.智叟以静止的观点看咨询题,〔认为自然条件无法改变,而且只看到一代人的力
量〕愚公以进展的观点看咨询题〔挖一点少一点〕
b.移山的缘故:惩山北之塞→知移山之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明可移之理〔子子孙孙无穷匮,而山不加增〕→为子孙后代造福。

总结:愚公移山不是盲目的行动,他是考虑得专门周到的。

④愚公最终依旧靠神的力量搬走了这两座山,看来愚公到底是无能的,你同意那个观点吗?〔回扣咨询题③,归纳主题〕。

学生争辩→教师引导:神什么缘故会把山搬走呢?〔关键在于一个〝诚〞字。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这正是文章的主题。

愚公移山感动了上帝,使操蛇之神可怕。


〔这些恰恰表现了愚公移山精神的感人至深。

衬托〕
利用神话结尾,是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想象方式,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期望战胜自然、改造自然的良好愿望。

5.学生提出自读过程中的疑咨询,老师归纳咨询题,供同学们共同研讨:〔可能的咨询题附后〕
〔1〕什么缘故只写小孩去关心,而不写大人?
小孩天真无邪,有着对新事物、对有意义的事业的热情,不像大人干什么都带有功利性,未受世俗观念的阻碍;小孩前往帮忙,也确信得到了家人的同意。

〔2〕回答〝妻〞的疑咨询什么缘故只用一句话?
与智叟的对话中有回答,幸免重复。

〔写作材料安排的巧妙〕
〔3〕移山面临哪些困难?
山又高又大;人力少;工具简单;运土路途遥远;受到舆论的压力。

〔4〕.什么缘故〝智者〞反而叫愚,〝愚者〞反而叫智呢?
所謂的智者在文中不過是急功好利之徒,而其言語的打擊,正對應了愚公脫俗超凡
的假设愚大智。

颠倒的命名更加深了对比的色彩,达到更佳的讽刺成效。

〔5〕文中还有哪些地点运用了对比、衬托的手法?
愚公之妻、京城氏之子与智叟的对比;极写山之高大,运土路途的遥远,是烘托。

6.第三段背诵指导
智叟不惠〝无用〞〝无奈〞
(笑而止之) (甚汝) 〔以曾〕〔其〕
愚公斥驳………… 〔收〕
(长息) (汝固曾) 〔虽有子孙子子〕〔子而何〕
智叟
(亡以应)
7. 学法小结:①学习的知识点、能力点。

②学生预习、发言情形。

知识点:
背诵:结构经历法
头文字经历法
学生学习表现小结:
8.作业
教后小结:文言文教学大多是先解决字句翻译,然后再进行内容分析,比较程
式化,效率也较低。

本节课想进行一些探讨,期望通过〝移山〞这件事把故事中的人物逐个引出来,同时在〝引〞的过程中讲明有关文言词语,分析人物语言,比较人物形象。

从实际操作看,收到了专门好的成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