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得见风景的房间》的语用分析

合集下载

看得见风景的房间 影评

看得见风景的房间 影评

去佛罗伦萨看风景吧A Room with a View / 看得见风景的房间的评论1.女人总是喜欢看得见风景的房间,而对于男人来说,风景是在心里的。

蓝蓝的天,小鸟的歌唱,这一切都在心里。

爱默森先生用叉指着自己的胸口,虔诚地说道。

这是《看得见风景的房间》那对奇怪的爱默森父子刚出场时的一句台词。

于是来自英国的美丽的露西小姐在牧师的说服下接受了他们的好意,和表姐——所有欧洲古典文学里最常见的陪衬角色——一个老处女搬进了能够看见佛罗伦萨美丽风景的房间。

镜头拉伸,从露西小姐的视野看出去,窗外是Arno河,意大利的美丽风光安静地铺陈在整个画面里。

故事就是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的,舒缓而宁静,带着欧洲古朴的生活气息。

福斯特的原著我觉得甚至不如电影拍的好,有些章节太拖沓,不如电影脉络清晰。

整部影片我最喜欢的地方,就是它被分成了十几个小节,每一个小节开始之前会出现一个用繁复的花纹做外框的标题,有一种英国特有的严肃刻板的幽默成分,并且带着十足的欧洲文艺腔。

影片里的台词大部分还是忠于原著,花哨而正式的句式,从直着脖子持一口英国英语的演员嘴里说出来,显得格外的动人。

第一次看这个片子看的是中文配音版。

我认为西片如果是配音的,一般来说,好看程度就要打很大一个折扣。

因为老的配音演员总喜欢过于夸张地表现外国电影中的人物情绪。

这一次再看,不但让我感受到演员们平缓而得体地表现福斯特笔下优美的语句,而且还看到中文版中已经被剪切掉的,英国古典电影中不多见的一场裸戏。

那是露西和她的未婚夫还有妈妈一起散步时,遇见自己的弟弟、乔治还有镇上的牧师在池塘里洗澡的情境。

从露西的眼神以及偷笑的表情就可以看出,她不是那种被繁文缛节束缚着的英国上流社会人家的小姐,她必不甘于作为自己未婚夫的摆设,她的心里太多激情。

这也就是为什么在佛罗伦萨开满罂粟花的乡间,露西被乔治强吻之后,表面上如同一个大家闺秀应该做的那样愤怒地离开了他,其实心里却偷偷地萌发了爱的念头。

说起那个不由分说的吻,再和露西与那个假模假式未婚夫订婚后的那个吻一比较,后者便让人忍俊不禁了。

解析《看得见风景的房间》中节奏的运用

解析《看得见风景的房间》中节奏的运用
又教资 0-B 中 刊 料203号 旬 1-  ̄
解 析 《 得 见 风 景 的 房 语学 院 , 苏 无 锡 江 江 摘 要 : 十 世 纪 英 国 著 名 小说 家 爱 德 华 ・ 根 ・ 二 摩 福 24 2 ) 112
斯 特 在《 说 面 面观 》 从 七 个 面分 析 小说 , 奏便 是 其 小 中 节 中之 一 。 文 以 福 斯 特 的 节 奏 观 为 理 论 视 角 分 析 《 得 见 本 看 风景 的房 间》 中贯 穿 于文章 始 终 的水 意 象和 形 成 鲜 明对 比 的 亲 吻 场 景 所 构 成 的 典 型 节 奏 的 运 用 , 为 理 解 和 欣 赏
二 、 斯 特 的节 奏观 福
着 ,她 从 来 没 有 像 演 奏 完 乐 曲 之 后 那 样 清 楚 地 知 道 自 己 的 渴 望 .她 对 从 来 没 有 什 么 不 平 凡 的 事 情 发 生 在 自 己 身 上 感 到 不 满 。 独 自一 人 走 进 了 市 政 广 场 , 那 儿 的 生 活 她 在

引言
爱 德 华 ・ 根 ・ 斯 特 是 二 十 世 纪 英 国 著 名 的小 说 摩 福
家 、 篇 小说 家 、 文家 和评 论 家 。他 是 作 为一 位 小说 家 短 散 而 在 英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中 占 有 重 要 地 位 的 。 看 得 见 风 景 的 《
房 间 》 他 的 六 部 长 篇 小 说 中 基 调 最 明 快 的 一 部 , 述 了 是 描
这 部 小说 的 主 题 提 供 了一 个 新 视 角 。
到 , 领 略其 美感 。 二种 节奏 与 贝 多芬 的第 五交 响 乐整 并 第 个 节奏 相类 似 , 法 从 小说 中举 出例子 。 斯 特 的小 说理 无 福

景中节奏——《看得见风景的房间》中的节奏运用

景中节奏——《看得见风景的房间》中的节奏运用
个 排 除 一切 风 景 和 激 情 的 世 界 。 接 下 来 露 西 又 失 去 了勇 气 : 退 回 熟 悉 的 常 规 的世 界 , 次 她 再 拒 绝 “ 景 ” “ 爱 的 , 待 在 窗户 那 儿 。 路 上 的人 会 看 到 你 。 风 :亲 别 ” 巴特 利 特 小 姐 说 。 露 西 听 话地 走 开 — — 她 再 次 处 于 表 姐 的掌 控
景 中节 奏
朱 静 朱 莉
作究 品 研
《 看得见风景的房间》 中的节奏运用
英 国著 名 小 说 家 爱 ・ ・ 斯 特 ( .M.F r e,17 — 摩 福 E os r 8 9 t 17 ) 12 春 天 发表 了 一 系 列 名 为 《 说 面 面 观》 演 讲 , 9 0 在 9 7年 小 的 旨在 为 小 说 读 者 和 小 说 家 提 供 阅读 小 说 和 审 视 作 品 的 新 视 角 。 其 中 , 提 到 了 小 说 的 节 奏 。与 音 乐 中 的 节 奏 类 似 , 说 的 节 他 小 奏 也 是 通 过 不 断 重 复 和 变 化 某 些 成 分 从 而 使 小 说 在 内 部 形 成 个 统 一 体 ,同 时 赋 予 小 说 一 种 类 似 音 乐 的 美 感 。本 文 以 《 看 得 见 风 景 的房 间》 论述 福 斯 特 如 何通 过 对 关 键 词 “ 景” , 风 (i ve w)和 “ 乱”( d l)的重 复使 用 , 造 出这 部 小 说 的 节 混 mu de 创


物 聚 在 一 起 去 费 艾索 尔 ( i oe “ 风 景 ” Fe l) 看 s 。终 于 摆 脱 了 拉 维 什 小姐 ( i ai ) 巴特 利 特 小 姐 , 西 独 自去 寻 找 毕 博 先 生 M s L vs 和 s h 露 和 伊 戈 尔 先 生 ( E ge 。由 于 意 大 利 马 车 夫 的 误 会 , 被 带 到 Mr a l) 她 了乔 治跟 前 。于 是 , 一 次 露 西 放 开 自 己 , 现 了无 与伦 比的 风 第 发 景 。而 且 除 了实 在 的风 景 , 还 有 露 西 和 乔 治 在 彼 此 身 上 看 到 的

从《看得见风景的房间》看福斯特含蓄的语言特色

从《看得见风景的房间》看福斯特含蓄的语言特色

从《看得见风景的房间》看福斯特含蓄的语言特色作者:綦连胜来源:《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年第05期摘要:福斯特的作品风格独特,他不属于任何一个流派,在他的文学作品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那份清新和淡雅,还有那英国绅士与生俱来的含蓄。

通过《看得见风景的房间》这部文学作品来研究福斯特身上所特有的含蓄,在分析中我们能清楚地看到福斯特巧妙的心思和娴熟的写作技巧,也正是这种含蓄的象征手法,使得小说更加的耐人寻味,更加具有可读性。

关键词:看得见风景的房间;语言特色;含蓄;福斯特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4)05-0118-02一、引言爱德华·摩根·福斯特是西方世界里非常有影响力的英国作家,许多评论家认为他可能成为托马斯·哈代以后的最伟大的小说家。

他的作品风格独特,意义非凡,在21世纪的前50年里,将引起各界的广泛关注。

福斯特是一位十分特殊的作家,可以说他是文字世界里的独行侠,他不属于任何一个流派。

但他又是文字世界里的万人迷,怀疑主义者、自由主义者、个人主义者这些名称放在他的身上又都是适用的。

福斯特的一生创作了很多不朽之作,其中主要的长篇小说就有六部,即《霍华兹庄园》、《最长的征程》、《印度之行》、《莫里斯》、《天使们不敢踏上的地方》,还有《看得见风景的房间》。

这本《看得见风景的房间》最能体现福斯特含蓄的语言风格。

二、福斯特和《看得见风景的房间》爱德华·摩根·福斯特是20世纪英国的著名作家,他的长篇小说反映的都是英国中上层阶级的生活,更多地表现了这一阶层精神上的困惑和束缚。

在每一部小说中,主人公都试图摆脱社会生活习俗和精神上所带来的双重压迫,来追求自由和人性的解放。

福斯特的语言风格清新淡雅,又有着一种英国绅士与生俱来的含蓄,他所塑造的人物性格很容易被读者把握,但对于人物命运的安排却令人难以揣测,往往都是潘多拉魔盒,不打开永远不会猜到结果。

逃离城市:《看得见风景的房间》的另一种解读

逃离城市:《看得见风景的房间》的另一种解读

逃离城市:《看得见风景的房间》的另一种解读《看得见风景的房间》(A Room With A View)这部小说具有逃离城市的主题,主人翁露西所期望的“风景”不是在“房间”中观察,而是发自自我内心寻找到的风景。

所以露西敢于追求自我,寻找真我。

本文试着从主人翁露西慢慢觉醒的意识中叙述这一主题。

标签:看得见风景的房间;逃离城市城市,从地理学上讲就是非农产业和非农人口的集聚点。

它涉及到广泛的区域,人口相对比较稠密之处。

“城”与“市”如果分开来讲,“城”是用来防御的,“市”是贸易的公共区域。

这两种解释中都涉及到人的因素在其中,有人喜欢城市的喧闹,有人侧喜欢脱离城市的喧嚣,追求自己内心的所向。

《看得见风景的房间》中的女主人翁露西展现出逆城市化现象,她对大自然的美好充满了向往,同时也展现作家福斯特的写作主旨:女性冲破传统思想意识的束缚,奔向自我选择的生活。

作为“房间”的城市是封闭空间在小说的题目中,“房间”是一个密闭的空间,在文化生活中它象征令人压抑的生活空间———城市。

小说的第一个章节中,叙述到:女主人翁露西看到“望着悬挂在英国人背后、装在厚实宽边镜框里的已故女王与已故桂冠诗人的肖像;望着那张英国国教的通告,这是墙上除了肖像外的唯一装饰品”,这个唯一饰品突显了露西的厌恶感,同时还有当地人说着“满口伦敦东区土话”,女主人翁感觉到“好像还在伦敦”。

这个时候,“房间”的象征意义,就是自身被当时社会阶层及城市的束缚丝毫没有减少,使主人翁感受到这所“房间”的影响如此深远,以至于自己还有压抑的空间围绕在四周。

小说中的塞西尔和牧师伊格就是女主人翁周围的“房间”,是他们的束缚使露西想逃脱周围的这个生活环境。

塞西尔没有自由平等的思想,只是把女人看做自己生活中的艺术品;牧师伊格表面上是一个堂堂正正的传道士,让人感觉到他很神圣,事实上他好如一個装在套子里的人,极度装作正派高尚而已。

在这个社会的束缚之下,有一个牺牲品形象跃然在读者眼前,这个人就女主人翁的表姐巴特利特。

《看得见风景的房间》中的象征艺术论析

《看得见风景的房间》中的象征艺术论析

作者简介:张雪茹,硕士,助教。

研究方向:20世纪英国文学。

收稿日期:2021-2-8关系。

小说上下两部作品中的故事分别发生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和英国本土,并且小说对完全不同的两个人物的心理进行刻画,主要对比了两种道德理念。

通过小说结构的合理构造,作者将中产阶级迂腐的道德准则和人性化道德准则进行了对比,让读者深刻体会到作者福斯特要表达的思想:在小说中的时代背景下,女性长期生活在男权控制下,女性受到男性的支配,处于被动地位。

露西从小就被告知“女人的使命是鼓励别人去取得成就,而不是自己去取得成就”,她的存在就是为了维护男权社会的利益,这些思想使得她与生俱来的女性意识逐渐钝化(程海燕,2014)。

塞西尔属于英国中产阶级,是当时社会的“宠儿”,他是福斯特笔下男权社会的代表人物。

塞西尔在实际生活中思想守旧、循规蹈矩,燃尽了自己生命中的活力,正如小说中描写的那样,他就如“一尊哥特式雕像”,丧失活力而又高傲。

塞西尔是男权社会的典型,作为一位丈夫,他对露西的爱可以说是男性对女性的施舍,看不出真诚感情的流露。

塞西尔遵守陈腐的社会道德,将自己的情感也一同深埋了起来,这种丧失真实自我的男性,也是男权思想的一种失败。

伊格牧师是男权思想积极的捍卫者,因为艾默森夫妇的结合不为男权社会允许,所以牧师就散布谣言说“在上帝的眼里”艾默森杀害了自己的妻子。

牧师还在艾默森妻子因儿子乔治生病痛苦难忍时,引导她反思自身的罪孽,而不是给予她安慰和帮助,这导致艾默森妻子最后思想崩溃。

《看得见风景的房间》小说最后,女主人公露西逐渐脱离了男权社会的牢笼,从英国本土又来到了意大利。

露西在意大利呼吸着自然、清新的空气,感受着自己真实的内心——这是她最宝贵的东西,可以让她独立面对爱情、自然和死亡。

她意识到,自己也能够像男人一样独立。

她在意大利接触到了艾默森父子,他们与之前的英国“绅士”完全不同。

男权社会评价艾默森父子“言行粗鲁、缺乏教养”,但是他们在思想上与露西有很多共鸣,露西也从与他们的接触中受到了启发,她逐渐看透了那些表面文雅的人的虚伪本质。

象征手法在《看得见风景的房间》中的运用

象征手法在《看得见风景的房间》中的运用

象征手法在《看得见风景的房间》中的运用作者:马继伟来源:《青年与社会》2013年第07期【摘要】通过对小说中的“中世纪”,小说的“章法结构”和“紫色”做象征手法的分析,得出“中世纪”象征中产阶级的腐朽思想;紫色象征露西与乔治爱情的圣洁;小说的“章法结构”则是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有力写照。

【关键词】中世纪;章法结构;紫色;看得见风景的房间已经有人在论文中探讨过《看得见风景的房间》(ARoom with a View)中“view”的象征意义和引申出来的:乔治·爱默生与父亲的对话:“我有一间可以看得到美景的房间(I have a view)。

这是我的儿子,他的名字叫乔治,他也有一间可以看得到美景的房间(He has a view,too)。

如果你们愿意的话,我愿意把我们的房间让给你们去住。

”及女主人公露西的姓“Honeychurch”的寓意。

本文欲从小说的目录“中世纪的遗风”和“中世纪的结束”,紫罗兰的紫色的象征含义,及小说的“章法结构”来做小说的分析。

一中世纪(Middle Ages)(约公元476年-公元1453年),是欧洲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主要是西欧),由西罗马帝国灭亡(公元476年)数百年后,在世界范围内,封建制度占统治地位的时期,直到文艺复兴时期(公元1453年)之后,资本主义抬头的时期为止。

“中世纪”一词是从15世纪后期的人文主义者开始使用的。

这个时期的欧洲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来统治。

封建割据带来频繁的战争,造成科技和生产力发展停滞,人民生活在毫无希望的痛苦中,所以中世纪或者中世纪的早期在欧美普遍称作“黑暗时代”,传统上认为这是欧洲文明史上发展比较缓慢的时期。

中世纪或者中世纪的早期在欧美普遍称作“黑暗时代”,既然是“中世纪的结束”,那就意味着“黑暗时代”的结束。

也象征着人们封建思想意识的结束,曙光开始照耀在每一个人的身上,人们的思想开始解放,不再受到传统思想的束缚,开始寻找属于自己内心的自己和自己想要的生活。

品读《看得见风景的房间》探寻福斯特语言韵味

品读《看得见风景的房间》探寻福斯特语言韵味

品读《看得见风景的房间》探寻福斯特语言韵味
邵小卉
【期刊名称】《语文建设》
【年(卷),期】2016(0)5Z
【摘要】英国著名作家福斯特的作品独具一格、风格独特,从中不仅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清新淡雅,还能体会到他那绅士深入骨髓的含蓄。

本文通过《看得见风景的房间》来研究作者身上与生俱来的含蓄特质,在分析福斯特语言韵味的过程中,人们能深刻地见识到福斯特匠心独运的巧妙心思、娴熟的写作技巧以及含蓄却又恰到好处的象征手法,使得这部作品更加耐人寻味。

【总页数】2页(P33-34)
【关键词】《看得见风景的房间》;福斯特;含蓄;象征手法
【作者】邵小卉
【作者单位】聊城大学东昌学院外国语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561.074
【相关文献】
1.从《看得见风景的房间》看福斯特含蓄的语言特色 [J], 綦连胜
2.“含蓄的讽刺”——对E.M福斯特的《看得见风景的房间》的人物解析 [J], 孙肖杰
3.从《看得见风景的房间》来欣赏福斯特含蓄的写作特征 [J], 白萍
4.自由与规训--评《看得见风景的房间》中福斯特二元悖论思想 [J], 唐蕾
5.走进福斯特的风景——兼谈巫译《看得见风景的房间》 [J], 李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文题目:《看得见风景的房间》的语用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科专业:英语语言文学(语言学)作者姓名:指导教师:完成日期:论文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论文中除了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其他同志对本研究的启发和所做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论文使用授权声明本人同意上海海事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上网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本规定。

A Pragmatic Study of Fictional Communication as Reflectedin A Room with A View《看得见风景的房间》的语用分析ByQu JingA DissertationSubmitted to the Graduate Schooland Foreign Languages School in Partial Fulfillmentof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Degree of Master of English Languageand LiteratureUnderThe Supervision ofProfessor Zheng LixinShanghai Maritime UniversityJune 2009ContentsAcknowledgement .................................................. 错误!未定义书签。

Abstract ................................................................... 错误!未定义书签。

摘要.................................................................... 错误!未定义书签。

Chapter 1 Introduction (i)1.1 Lead-in remarks (1)1.2 Purpose of the study (2)1.3 Justification for the study (2)1.4 Methodology of the study (3)1.4.1 Combination of pragmatics and communication theory (3)1.4.2 Consideration of pragmatic study and fictional development (4)1.4.3 The nature of inter-disciplinary study. (4)1.5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 (5)Chapter 2 Literary Review (6)2.1 A pragmatic study of literature at the theoretical level (6)2.1.1 Cooperative principle application in literary study (6)2.1.2 Politeness principle application in literary study (7)2.2 A pragmatic study of literature at the empirical level (8)2.2.1 Study with the purpose to improve the theory (8)2.2.2 Study with the purpose to improve literary study (8)2. 3 A Pragmatic study of literature in China (9)2.3.1 The study at the theoretical level (9)2.3.2 Empirical study (9)Chapter 3 Pragmatics and Literary Communication (11)3.1 Pragmatics (11)3.1.1 Cooperative principle (12)3.1.2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 (13)3.1.3 Politeness principle (14)3.2 Literary communication (16)3.2.1 Literary communication (16)3.2.2 Participants of literary communication (16)3.2.2.1 Author and reader (16)3.2.2.2 Character (16)3.2.2.3 Narrator (16)3.2.3 Means of literary communication (18)3.3 Pragmatics in literary communication (18)3.3.1 Applicability of pragmatics in literary communication (18)3.3.2 CP & PP in character language and narrator language (19)3.3.2.1 CP in character and narrator language (19)3.3.2.2 Implicature in character and narrator language (20)3.3.2.3 PP in character and narrator language (21)Chapter 4 A Room with a View and its Author (23)4.1 E. M. Forster’s life and literary career (23)4.2 Cultural thoughts in E. M. Forster’s novels (24)4.3 The story of A Room with A View (24)Chapter 5 A Pragmatic Study of A Room with a View (26)5. 1 CP & PP in communication during the first meeting of lovers (26)5. 2 CP & PP in communication during Lucy’s back to England (37)5. 3 CP & PP in communication when lovers meet again (41)5. 4 CP & PP in communication when Lucy takes actions (50)Chapter 6 Functions of Pragmatic Study of the Fiction (58)6.1 Function of CP&PP in character molding (58)6.1.1 Spiritual transformation of Lucy (58)6.1.2 Spiritual deficiency of Cecil (61)6.2 Function of CP & PP in revealing cultural thoughts (62)6.2.1 Deficiency of “Undeveloped hearts” of Engli sh middle class (62)6.2.2 Communication as the remedy of “Undeveloped hearts” (63)6.2 Function of CP & PP in plot development (64)Chapter 7 Conclusion (66)7.1 Findings of the study (66)7.2 Limitations of the study (67)Bibliography (66)AcknowledgementFirst and foremost, I owe my deepest gratitude to my supervisor Professor Zheng Lixin. Professor Zheng’s profound knowledge, remarkable expertise, and intellectual ingenuity have guided my study at Shanghai Maritime University. His insightful instruction and warm encouragement give me the best enlightenment. His valuable suggestions have contributed greatly to my writing of this thesis. It is Professor Zheng’s supervision that makes possible this degree paper.I should also express my great gratitude to Professor Cai Yongliang, Professor Rong Xinfang, Professor Wu Jianguo and Professor Zhang Yan. Their informative lectures either in linguistics literature benefit my study.My thanks also extend to many of my classmates and friends. Whenever I feel discouraged by the tough and huge task of writing, their kind encouragement and timely help make me keep up my spirit again.My last but most tender affection should be expressed to my mother. Her constant cares make me a healthy and spiritually integrated person. In return, this thesis is a gift to express my lifelong gratitude.AbstractLiterature is a sort of extension and application of certain properties of language. Linguistic study includes study of all languages, including literary language. Despite the complementary relationship between linguistics and literature study, to build a bridge between linguistics and literature is by no means a happy experience. Many opposing voices get in the way. Scholars in literary circle demean the rigid grammar and rules that ruin the aesthetic beauty of literature as an art, while literary men are criticized for their purely sensible judgment and appreciation which is lacking of scientific and systematic study of language. Despite of several opposing voices, some scholars still endeavor to build up bridges between linguistics and literature study. This becomes possible when linguistic theory develops in different branches. Among different linguistic branches, a scholarship named as “pragmatics” made its appearance in last two decades of 20th century. Several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s, pragmatics associations, journals, books all contribute to its later popularity. The prosperity of pragmatics results in a “pragmatic turn”, which is a shift from the earlier theories and hypothesis, in particularly the syntax-only approach of Chomsky to the emphasis of language use in human communication as determined by specific context. Pragmatics emphasizes meaning conveyed in human communication. Literary criticism also admits that literary writing and reading is a communication by the carrier of language and that the meanings are conveyed and understood in the specific context created by the literary text. Thus in the communicative perspective, pragmatics should also be valid in dealing with literary communication, not only daily conversation. This proposition makes the bridging between linguistics and literary study possible.Finally, pragmatics, with its primary aim to study language use in daily conversations, proves itself to be one of the sound approaches to study literarylanguage. More and more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studies appear and these studies open up a new inter-disciplinary scholarship which successfully builds bridges between pragmatics and literary study.Based on the achievements by scholars in this field, this thesis makes an attempt to carry out a pragmatic study of fictional communication in the novel A Room with a View by British novelist E. M. Forster. It applies cooperative principle and politeness principle to analyze the character language and narrative language in the fiction and studies how these principles promote to convey and understand meanings in the specific context.The thesis firstly reviews the studies made in this field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Scholars at the preliminary stage demonstrated the applicability of pragmatic theories into the study of literature. Later this was followed by more empirical study to apply certain pragmatic theories into the study of specific literary texts. In next part the thesis introduces necessary theories. It includes introduction of cooperative principle and politeness principle, participants of and means of literary communication. The next part is the body of the thesis. After giving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fiction A Room with a View and its author, it chooses character language and narrative language as examples to show how pragmatic principles are of help in conveying and understanding meanings in the context. After the analysis of cases at micro level, the thesis discusses how this pragmatic study of literary language is of significance in revealing vivid personalities, profound cultural thoughts and attractive plot of the fiction. The final part concludes the findings, the limitations of the study and the potential for further research.It is expected that this study can be a preliminary attempt to incorporate pragmatics into literary study so as to shed some light on understanding and appreciation of literary text.Key words: A Room with a View; pragmatics; cooperative principle; politeness principle; literary communication摘要语言学研究的对象包括文学语言,同时文学也是一种语言形式的运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