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新儒学思潮概览

合集下载

新儒学浅析

新儒学浅析

从戊戌变法到辛亥
From the wuxu reform
革命是新儒学的萌 芽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表现
为康有为、梁启超 等人日趋成熟的托 古改制的社会改良 思想,即用儒学来 解释改良思想。
movement to the revolution is new Confucianism embryonic stage This one phase mainly for the modification by kang youwei's and liang qichao's people mature of the reform of the "social improvement ideas, which is the Confucianism thought to explain the improvement.
这一阶段主要表现为儒家学者在西方文明冲
击之下被动接受西方文明的一些内容以求自 强。
“Chinese learning “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 ”
是这一阶段的代 表思想。
for the essence, western learning for practical use”
is the representative thought of this stage.
文化大革命结束以
After the cultural
后是新儒学的恢复 和发展阶段。
revolution is new Confucianism rehabilitation and development stage.
恢复阶段的主要特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核心,以“穷理”为精髓,以“存天理,去人欲”、“主 静”、“居敬”为存养工夫,以“修身、齐家、治国、平 天下”为实质,以“为圣”为目的。

大陆新儒家的政治诉求——新儒家思潮

大陆新儒家的政治诉求——新儒家思潮

外国国籍,丢弃祖国,对中国人遭遇的苦难视若无睹,乃是忘本负恩,未能觉察个人生命之所依所根。

唐君毅赞成民主自由。

他说孔子的“为仁由己”的自由定义,可以涵盖中西各种自由观念。

他指出,由于儒家思想的民主精神只局限于道德领域,未能进展到唐君毅牟宗三杜维明而永远之革命,亦不能立万世之太平。

儒家所言之革命,遂化为后来之群雄并起,以打天下之局。

”“君主之家天下,毕竟仍是天下为私。

同时人民在政治上之地位,不能与君主平等,所谓‘臣罪当诛,天王圣明’;则在人格道德上,以不能与君主平等。

反之,如君主与人民在道德人格上真正平等,则人民在政治上,应亦可言‘人民圣明,君罪当诛’。

若欲使此事成为可能,则君主制度必然化为民主制度。

”海外新儒家上述言说,遭到大陆新儒家蒋庆猛烈指责。

只有反抗压迫的消极意义而无更高的价值目的。

”蒋庆在这里强调了等级制度,明确表示不赞成自由、平等、民主。

其实,这正是儒家社会学说的精要。

这不能不使人想起另一位大儒梁漱溟有关“严尊卑”的精辟论述了。

梁先生在1922年出版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中说:“几千年来,维持中国社会安宁的就是尊卑大小四字。

没有尊卑大小的社会,是他(笔者按:指中国人)从来没有看见过的。

原来照前所说,中国的拿办法的蒋庆All Rights Reserved.大陆还有一位新儒家康晓光,多次演讲并发表文章,主张儒化,呼吁在中国实行儒家仁政,建立儒教。

不过,康晓光提倡的儒教,要比蒋庆、张祥龙的儒教开放一些。

2005年,他的演讲和文章合集为《仁政》一书在新加坡八方文化创作室版。

康晓光对现实中国持强烈批判态度。

他说,今天的中国为政不仁,为富不仁。

“为什么每隔两分钟就有一个同胞杀?为什么每十五秒钟就有一个同胞自杀未遂?难道答案还不清楚吗?这个世界没有温情没有道德,没有正义,有的只是康晓光All Rights Reserved.All Rights Reserved.陈明在《文化儒学:思辨与论辩》一书中说,张之洞提出的中体西用,是原教旨主义;李泽厚提出的西体中用,是全盘西化。

当代新儒学思潮概览

当代新儒学思潮概览

当代新儒学思潮概览一、当代新儒学思潮概览(人民观察)郭齐勇新儒学思潮是当前我国社会具有一定代表性和影响的社会思潮。

深入把握这一社会思潮的来龙去脉,理性辨析这一思潮的功过得失,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当代新儒学思潮的发展脉络与思想贡献新儒家用以指宋元明时期的道学或理学,最初是冯友兰为方便西方汉学界认知中国哲学而使用的名词。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台湾与旅居美国的华人学者又用新儒家(学)指称新文化运动后旨在复兴精神性的儒家或儒学的思潮、流派与学者。

为区别于宋明理学,后来人们一般以当代新儒学(家)指代后者。

现当代新儒学思潮形成于五四运动前后东西方文化问题论战和“科学与人生观”论战期间,这也可以视为这一思潮发展的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思潮发生在抗战时期及抗战胜利后的中国大陆。

第三阶段思潮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中国台湾和香港地区。

第四阶段思潮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的海外,改革开放后又由一些华人学者引入中国大陆。

第一阶段思潮可以简称为“五四”前后的新儒学,第二阶段思潮可以简称为抗战时期的新儒学,第三阶段思潮可以简称为港台新儒学,第四阶段思潮可以简称为海外新儒学。

其代表人物,第一阶段有梁漱溟、熊十力、马一浮、张君劢等,第二阶段有冯友兰、贺麟、钱穆、方东美等,第三阶段有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等,第四阶段有杜维明、成中英、刘述先等。

近代以来,中国遭受西方列强侵略,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

有人持“思想文化决定论”,把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归结为中国思想文化落后尤其是儒学落后。

这种观点在甲午战争后愈演愈烈,在新文化运动中发展到一个高峰,形成了诸如“打倒孔家店”、全盘西化等极端思想。

把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绝对地对立起来,把清末的衰败一概归咎于传统文化,无疑是简单粗暴的做法。

那时,儒学面对的困境是空前的。

儒学从对社会无所不在的渗透,变成了西方汉学家所谓的博物馆文化、图书馆文化或古玩文化。

儒学的新发展范文

儒学的新发展范文

儒学的新发展范文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影响力。

近年来,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儒学也在不断发展和演变。

本文将从儒学的当代发展、儒家思想的时代性解读以及新儒学的新思考等方面展开论述。

儒学作为一门哲学学派示人之道,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道德伦理。

现代社会的社会关系和价值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也促使儒学在当代的发展中进行调整和更新。

当代儒学倡导“利他主义”、“和谐共生”等理念,强调个体与社会的和谐共生与互联互通,强调人际关系的平等和互动。

这种儒学的发展方向反映了当代社会对道德伦理需求的变化和对个体关怀的重视。

儒家思想的时代性解读是对儒学的一种当代理解和再思考。

过去,儒学多被视为一种封建道德伦理,强调等级和权威。

但在现代社会,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和人们的价值观的多元化,儒家思想被重新解读。

儒家思想的时代性解读认为,儒家思想不仅强调地位和权威,更强调个体的发展和社会的繁荣。

儒家思想在当前社会中的价值,是它能够为社会提供一种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以促进社会和谐与发展。

新儒学是对传统儒学的新思考和拓展。

它挖掘和激活儒家经典中的智慧,试图找到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儒家思想。

新儒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将儒家思想与西方哲学进行对话和融合。

通过与西方哲学的对话,新儒学试图寻找与现代社会和世界对话的儒家哲学资源,为当代社会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这种对话和融合不仅帮助儒学在当代社会中找到自己的定位,也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对话。

在新儒学的新思考中,儒家思想追求的是一个和谐共生的社会。

它提倡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个体与社会的和谐。

在儒家看来,和谐共生的社会是一个人人平等、互相尊重、互相扶持的社会。

而要实现和谐共生,需要注重道德教育和个体的内在修养,发扬儒家“仁”的精神,培养人们的仁爱之心、责任心和社会责任感。

不过,儒学的新发展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新儒学的发展需要与现代社会的需求相契合,但如何提升其实用性和现实性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后现代视域中的现代新儒学

后现代视域中的现代新儒学

本文拟在后现代视域中对现代新儒学予以评析。

这样做的意图主要有二。

其一,以往对新儒学的论析主要是以现代化或现代性为参照系的,在后现代视域中对新儒学予以评析,应当有利于更为完整地把握新儒学这一中国当代思潮的基本理论特质。

其二,当中国文化还处在向现代转型过程中时,西方文化已经步入了后现代时代。

在西方后现代转向的比照下,究竟应当怎样看待中国文化的发展走势?这是一个已经引起国内外学界广泛关注的问题。

在后现代视域中对作为中国现代三大思潮之一的新儒学予以分析,有利于具体地透视这一问题。

首先需要指出的是,由于这一论题关涉面相当宏阔,限于学力和篇幅,本文所做的只是从新儒家对于现代性的基本态度与新儒学的基本理论意旨两个方面对“后现代视域中的现代新儒学”问题试作评析,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如所周知,人类社会从“民族历史”向统一的“世界历史”的转进是在西方主导下进行的。

在这一过程中,作为现代化之结晶的“现代性”首先在西方文化文化中生长发育并随之产生了世界性的示范作用。

中国文化的近现代化是以向西方学习为历史起点的,作为现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的成熟形态与主要代表,现代新儒家在强调向西方学习、吸纳以科学民主为代表的西方现代文化之优长方面,与其直接的理论对立面——西化派之间在相当程度上保持了一致性。

但是,由于新儒家鲜明地突显了民族文化精神的本位性,因而,在新儒学与产生并成熟于西方的“现代性”之间就呈现出一种颇为复杂的关系状况。

明确主张学习、吸纳以科学、民主为代表的西方现代文化之优长,这是新儒家对待现代性的基本态度。

面对中国文化传统近代以来在西方现代文化的强势冲击下从物质层面到制度层面直到理念层面节节败退的历史事实,新儒家明确认肯向西方学习的必要性。

这一点在其开山鼻祖梁漱溟那里就已经得到了明确的体现。

在此之后,如何吸纳西方文化之优长,如何为作为现代文化之标志性成果的科学精神与民主精神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确立内在根据,成为了新儒学的时代课题。

儒学的发展趋势概括

儒学的发展趋势概括

儒学的发展趋势概括
儒学的发展趋势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 政治取向的减弱:传统上,儒学一直与政治紧密相关,但在现代社会,政治的重要性逐渐减弱,儒学也逐渐转向更加关注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伦理的发展。

2. 儒学与科学的融合: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儒学开始与现代科学进行对话和融合,尝试通过科学的方法和理论来推动儒学的发展,为现代社会提供道德和伦理的指导。

3. 强调人文关怀:儒学一直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强调关爱和互助。

在当代社会,儒学逐渐强调人的尊严和个人价值,关注人类的幸福、自由和公正,强调人的人文精神。

4. 儒学全球化: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儒学也在向全球传播和交流。

在现代社会,人们更加关注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对话,儒学也开始与其他文化进行互动,寻求共同发展和进步。

5. 修正与创新:儒学在与现代社会相结合的过程中,也面临一些挑战和争议。

一些学者开始对传统儒学进行修正和创新,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并提出新的儒学理论和观点来推动儒学的发展。

国学经典导论08-06:现代新儒学的基本思想

国学经典导论08-06:现代新儒学的基本思想

08-06:现代新儒学的基本思想现代新儒学的思想理论颇为丰富,就其根本观念而言,不外乎“儒学复兴”、“返本开新”、“儒家资本主义”三个命题。

(一)复兴儒学所谓“复兴儒学”,其宗旨就是认为儒家思想不仅没有过时,而且还代表着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发展的未来方向,因而通过弘扬、复兴儒学,不仅可以解救中国,甚至可以解救世界。

新儒学第一代开山祖师的梁漱溟先生首先提出“儒学复兴”的命题。

梁先生指出:“世界上只有两个先觉:佛是走逆着去解脱本能路的先觉;孔子是走顺着调理本能路的先觉。

以后局面不能不走以理智调理本能的路,已经是铁案如山,那就不得不请教这先觉的孔子。

”因此,他断言“世界未来文化就是中国文化(实指儒家文化)的复兴”。

“复兴儒学”的主张奠定了现代新儒学的总基调和总方向。

大陆新儒家蒋庆也提倡复兴儒学,曾概括儒学在当今中国问题上的七大功用:通过儒学安顿中国人的个体生命、重建中国人的社会道德、重塑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重建中国人的希望,建立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政治制度以及奠定中国现代化的道德基础等。

(二)返本开新所谓“返本开新”,即是返传统儒学之本,开民主、科学之新。

换句话说,也就是由所谓“内圣”之学(儒家心性论)——开出“外王”之功(现代民主和科学)。

用牟宗三先生的说法,儒学在新时期发展的使命就在于:“道统之肯定、学统之开出、政统之继续。

”牟先生又将这种“三统并建”说归结为“内圣开出新外王”。

所谓“内圣”,即传统儒家的心性之学,用牟先生的话说就是“道德良知”,相当于“道统之肯定”。

所谓“新外王”,就是科学和民主,分别相当于“学统之开出”和“政统之继续”。

至于“内圣”何以开出“新外王”,牟先生又创“道德良知自我坎陷”之说,谓道德良知经过自我限制、自我否定,自觉地从德性主体转出知性主体,即从道德良知(内圣)开出科学和民主(新外王)。

新儒家第二代“返本开新”命题的提出是以对传统儒学内在价值与精神生命的认同为其前提的。

新儒家致力于中国学术文化的核心———儒家心性之学的研究,发现在儒家的思想信仰中有一“宗教性的安身立命之所”,他们进而肯认儒家的心性之学亦谓之人文教与现代民主和科学并不矛盾,民主科学和现代化实是出自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自觉的要求,出自儒家生命智慧之自然展现。

当代大陆新儒家思潮述评

当代大陆新儒家思潮述评

当代大陆新儒家思潮述评新儒家思潮是近年来在中国大陆持续升温的学术潮流之一,它以儒家传统文化为基础,结合现代社会实际,探讨中国价值观念与传统文化的当代意义。

新儒家思潮的兴起,标志着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重新获得认可和传承。

本文将对当代大陆新儒家思潮进行述评,探讨其成因、影响及其意义。

一、新儒家思潮的成因新儒家思潮的兴起有其一定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原因。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多元化,人们对传统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的关注逐渐增强。

传统文化逐渐成为人们探讨国家命运、社会建设及个人修养的重要资源。

西方现代化浪潮的冲击,也使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

新儒家思潮的兴起既有社会的需要,也有文化认同的诉求。

大陆学术界对西方哲学文化的长期研究,也为新儒家思潮的兴起提供了一定的思想资源。

西方哲学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解读,激发了对儒家思想的重新关注和反思。

西方哲学的解释和评价,也为新儒家思潮提供了外部的参照和启示。

种种因素共同作用,促成了新儒家思潮在当代中国大陆的兴起。

在当代中国大陆,新儒家思潮的代表人物有很多,其中以牟宗三、钱穆、熊庆来、茅海建、余英时等为代表。

这些人士通过不同的路径和方式,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阐述,推动着新儒家思潮的发展。

牟宗三是新儒家思潮的领军人物之一,他在20世纪初提出了“实用主义儒学”理论,强调儒家思想不是一成不变的传统,而是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通和修正。

钱穆则着力于阐述儒家思想中的伦理道德观念,试图通过传统儒家思想的现代解读,为当代社会道德建设提供参考。

茅海建则专注于对儒家思想与现代科技的关系进行思考,提出了“儒家科技伦理”理论,认为儒家思想对于科技伦理问题有着独特的启示作用。

熊庆来致力于儒家思想与政治形态的关系研究,探讨了儒家民主的可能性和路径,提出了“儒家共和主义”的理论,引发了广泛的讨论。

余英时则重点探讨“儒家文化复兴”的问题,提出了儒家文化与国家命运、社会管理及文化变革的思考,为新儒家思潮的发展贡献了重要的理论资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新儒学思潮概览
新儒学思潮是当前我国社会具有一定代表性和影响的社会思潮。

深入把握这一社会思潮的来龙去脉,理性辨析这一思潮的功过得失,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当代新儒学思潮的发展脉络与思想贡献
新儒家用以指宋元明时期的道学或理学,最初是冯友兰为方便西方汉学界认知中国哲学而使用的名词。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台湾与旅居美国的华人学者又用新儒家(学)指称新文化运动后旨在复兴精神性的儒家或儒学的思潮、流派与学者。

为区别于宋明理学,后来人们一般以当代新儒学(家)指代后者。

现当代新儒学思潮形成于五四运动前后东西方文化问题论战和“科学与人生观”论战期间,这也可以视为这一思潮发展的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思潮发生在抗战时期及抗战胜利后的中国大陆。

第三阶段思潮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中国台湾和香港地区。

第四阶段思潮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的海外,改革开放后又由一些华人学者引入中国大陆。

第一阶段思潮可以简称为“五四”前后的新儒学,第二阶段思潮可以简称为抗战时期的新儒学,第三阶段思潮可以简称为港台新儒学,第四阶段思潮可以简称为海外新儒学。

其代表人物,第一阶段有梁漱溟、熊十力、马一浮、张君劢等,第二阶段有冯友兰、贺麟、钱穆、方东美等,第三阶段有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等,第四阶段有杜维明、成中英、刘述先等。

近代以来,中国遭受西方列强侵略,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

有人持“思想文化决定论”,把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归结为中国思想文化落后尤其是儒学落后。

这种观点在甲午战争后愈演愈烈,在新文化运动中发展到一个高峰,形成了诸如“打倒孔家店”、全盘西化等极端思想。

把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绝对地对立起来,把清末的衰败一概归咎于传统文化,无疑是简单粗暴的做法。

那时,儒学面对的困境是空前的。

儒学从对社会无所不在的渗透,变成了西方汉学家所谓的博物馆文化、图书馆文化或古玩文化。

在这种形势下,当代新儒学围绕“返本开新”进行了诸多努力。

当代新儒学思潮反思现代性,反思唯科学主义,重视人类与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与价值理性,其论域、问题意识与思想贡献主要有:跳出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二元对立,重新思考东亚、中华精神文明与现代化、现代性的关系问题,批评把现代化等同于西方化的看法;提出开展文明对话与建设文化中国;揭示儒学价值与现代全球伦理、环境伦理、生命伦理的内在关联;强调儒学与现代民主具有一致性;发掘儒学的“内在超越”意涵,论证安身立命的“为己之学”具有超越意义;等等。

当代新儒学致力于发掘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之源,阐述道德理想主义,肯定道德主体性,这对于纠正当代社会中存在的西方中心论以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是有积极意义的。

港台新儒学的成就与局限
港台新儒学最著名的事件,是1958年唐君毅、牟宗山、徐复观、张君劢等人联合发表《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

这个宣言主要是针对西方人对中国文化的误解而发的。

该宣言认为,“中国文化问题,有其世界的重要性”;中国文化不是“死物”“国故”,乃是“活的生命之存在”。

中国文化的伦理道德思想和实践,不仅是一种外在规范,而且是一种内在精神生活的根据。

从孔孟到陈朱陆王的心性之学“是中国文化之神髓所在”,是人之内在的精神生活的哲学。

由此,港台新儒学提出了“返本开新”的思想,即返回儒家心性之学的根本,开出“新外王”——现代科学和民主政治。

台湾鹅湖学派等继承港台新儒学的思想,坚持其理念,继续在民间起着弘扬儒学的作用。

在台湾,分散在不同大学和研究院所的儒学教授们人数不多、力量不大,但他们坚持中国文化的理想,坚持中华文化认同,坚持中国经典与常道的阐扬、传承与转化,是难能可贵的。

目前,这一阵营正处在分化、重组的过程中。

在肯定其成就的同时也应看到,港台新儒学存在不少局限性。

儒家价值系统在现代港台社会仍然有其价值和意义,但需要重新定位。

历史和现实昭示我们,将儒家的终极关怀、道德理想主义的合理因素融入我国新文化体系中,甚至使其超越国界、融入人类新文化体系中,都是必要和可能的。

但像一些港台新儒学学者所坚持的那样,试图将儒家“内圣外王”的基本结构原封不动地保存下来,则是不
可能的。

现代生活非常复杂,发扬儒学在现代生活中的价值,必须实现儒学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大陆新儒学的界定与发展走向
大陆新儒学(家)究竟如何定义,学界见仁见智。

有人以此相标榜,但学界却不以为然,因为他们持封闭的立场,脱离了时代与现实。

因此,需要为大陆新儒学(家)正名。

中国哲学界一些专家的看法是:就其主流而言,所谓大陆新儒学(家)或新时期中国大陆的新儒学(家),是受当代哲学思潮特别是现代新儒学思潮的影响,面对中国大陆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的实际问题,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西方哲学互动的背景下,以儒家哲学思想的学术研究为基础,积极调动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促进儒学与现代社会相适应,并创造性地诠释儒学精义、推动儒学现代化与世界化的学派。

大陆新儒学有一个共同的价值取向,即强调中西融合与儒学的根源性、当代性、开放性、包容性、批判性、创造性和实践性。

改革开放以来,大陆新儒学在理论与实践两方面都取得了积极进展。

在理论上,大陆新儒学在儒学新话语体系的建构上颇有创见与贡献。

比如,汤一介的天人、知行、情景“三个合一”论,庞朴的“一分为三”说,张立文的“和合学”,蒙培元的“情感儒学”,牟钟鉴的“新仁学构想”,陈来的“仁学本体论”等,在国内外都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

大陆新儒学的哲学思考受到西方新思潮、新问题的启发,也对后者予以回应和批评。

对于儒学经典,大陆新儒学是接着讲而不是照着讲的。

大陆新儒学思考的中心是传统儒学与当今时代的关系问题,致力于调动儒学资源回应时代的需求和挑战。

受到现代西方哲学“拒斥形而上学”“反本质主义”的影响,大陆新儒学大都主张消解形而上学,或者只承认广义的形而上学的意义,主张终结狭义的形而上学,把真实的“情”放在最高地位。

在实践上,大陆新儒学的一些学者积极支持、引导民间儒学发展。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大陆一些地方自发形成了民间儒学。

民间儒学可以理解为在民间、在日常生活世界里的儒学,或民间组织推动发展的儒学,既包括乡村儒学,又包括城市社区儒学,还包括各地书院的重建。

其主要目标,是使儒家文化的做人做
事之道即儒家仁义之道在国人的心中扎根。

从一定意义上说,民间儒学的发展是儒学灵根自植、融入当代社会的积极探索,能使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等儒学的核心价值进入寻常百姓家,成为百姓的生活指引与安身立命之道,从而实现安立世道人心的价值目标。

为推动民间儒学发展,一些大陆新儒学学者纷纷到民间去弘扬儒学,把会议儒学、书本儒学转化为民间儒学、生命儒学。

虽然其形式还有待探索、成效还有待检验,但这种努力值得肯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