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人教版】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1习题:第三单元 第3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 含解析

第3课促进民族大融合课后训练案巩固提升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
崤函帝宅,河洛王里(指洛阳地区),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魏书》材料二南朝将领陈庆之出使北魏,目睹了洛阳的风貌后发出感叹:“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
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摘编自《洛阳伽蓝记》(1)根据材料一,判断“魏主”是谁。
他有何意愿??与材料一有何内在联系?(1)问,根据材料可知,“魏主”表达了从平城迁都洛阳,移风易俗,实现霸业的意愿,由此可判断应为北魏孝文帝。
第(2)问考查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迁都洛阳促进了中原地区经济的恢复发展,使之出现“礼仪富盛,人物殷阜”的局面。
孝文帝。
意愿:迁都洛阳,便于移风易俗,实现霸业。
(2)现象:北方经济、文化从战乱中得到恢复和发展。
内在联系:孝文帝改革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北魏孝文帝没有不顾一切社会条件和人事条件去强制推行改革,而是大玩技巧,迂回取直,在摆脱反对派的围追堵截上……非常巧妙地让反对派乖乖就范、别无选择地朝着预定的目的地前进。
材料二著名史学家黄仁宇认为:孝文帝改革“不期然的做了中国再统一的工具”。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并用史实加以说明。
,谈谈你对黄仁宇观点的理解。
第(1)问,从材料一可知,北魏孝文帝采取“迂回”手段进行改革,即北魏孝文帝注重改革策略。
联系教材知识,可知迁都洛阳即是这一策略的最好证明。
第(2)问,从“中国再统一”的角度入手,联系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目的和效果进行分析即可。
注重改革策略。
迁都洛阳。
(2)改革的主观目的是缓和社会矛盾,改变北魏落后局面,巩固统治。
改革的客观效果是促进了民族融合,为隋唐大一统奠定基础。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第单元促进民族大融合课件

唱着《敕勒歌》豪迈奔放 评价孝文帝改革应以是否顺应历史发展趋势,促进历史前进,是否有利于整个中华民族的进步为标准,而不能以某一少数民族的“衰
亡”论道。 促进了民族的交流与融合,为唐朝大一统和文化繁荣(为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昨天我们吃胡食喝奶浆, 今天我们食汉菜喝羹汤
昨天我们奏琵琶和胡声 今天我们吹排箫抚瑶琴
昨天我们坐胡床住毡房, 着胡服胡装 今天我们坐椅凳居高堂, 穿汉服汉裳
今天文帝改革世人赞赏 明天民族融合天下安康
牧民变为农民,贵族转为地主; 生产、生活、习俗中原化。
2.对汉族:鲜卑优秀文化精华融入
吸收畜牧业生产经验和技能; 文学、生活习俗融入鲜卑色彩。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
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
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促进了民族的交流与融合,为唐朝大一统和文化繁 荣(为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促进了民族的交流与融合,为唐朝大一统和文化繁荣(为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从生产方式角度看,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 1、经济:促进了北魏社会经济发展和繁荣;
今天 均田租调忙
民族融合与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的。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1、顺应历史发展潮流。
昨天守平城偏僻荒凉 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繁荣;
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都具有曲折性。 文学、生活习俗融入鲜卑色彩。
商业日趋活跃 昨天我们在大草原上牧马放羊,
3、冯太后的支持和孝文帝本人以身作则,信心坚定。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3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

解决方案 实行三长制 汉化政策
采用汉制
俸禄制 整顿吏治 均田制 租调制
迁都洛阳
促进民族大融合
问题1:从魏晋墓葬壁画中可以反映出当时鲜卑族的生产 状况发生怎样的改变?
图1
图2
生产方式 农耕化
促进民族大融合
材料:北魏的洛阳,城内有大市、小市、
四通市,总称“洛阳三市”。市内有钟
鼓,开市、散市都以击鼓为号。市内设
D.①③
解析:孝文帝改革的一个主要的目的就是加快 鲜卑族的封建化,巩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①②③④ 都有利于加速鲜卑族的封建化。
答案:C
促进民族大融合
2.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产生了深刻的社 会影响,从社会进程的发展来看,其最主要的表现是 ()
A.改变了单一的生活方式 B.为结束分裂,完成统一奠定了基础 C.增强了国家的综合国力 D.促进了封建化进程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比较、辨析历史问题的能 力。两次改革的相同影响较多,但最主要的是促进 政权的封建化即社会制度的变化。 答案:D
鲜卑人乐俑
促进民族大融合
何为礼乐制度?
礼乐制度就是周代最早对“礼”(祭祀、朝食 等仪式)和“乐”(伴随着“礼”进行的乐舞“做 出规定的制度。孔子的“仁”是对礼乐的高度浓缩, 历代封建统治者沿用该制度维护统治。
问题4: 从以上材料和图片中,你能得出 什么认识?
社会制度封建化
南梁大臣陈庆之的感叹:
促进民族大融合
手工业的活跃 丝织业的发展 制瓷业的发展
洛阳市场繁荣 对外贸易发展 北魏贵族经商
问题3:经济的复苏和繁荣有何作用?
经济的复苏和繁荣推动了民族大融合,生产方式的变化促使 统治者进行更加彻底的政治改革来适应经济转型的需要。
3.3课促进民族大融合

社会制度封建化
北魏鲜卑族人着装画像
生活方式汉族化
北魏孝文帝出行图
第3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
一.经济:生产方式农耕化
---促进经济的复苏和繁荣
1.表现: 农业生产发展:
手工业生产日益活跃: 商业日趋活跃:
2.原因:
①孝文帝政策的调整:均田制、三长制、租调制 ②农业生产力进步:农具革新、耕作技术进步、 兴修水利 ③民族融合的推动: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④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创造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
2.关键因素: 均田制推行
例题:在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加速北魏政权
封建化的根本措施是
A
A 实行均田制
B 与汉族通婚
C 迁都洛阳
D 采用汉族政治制度
三.民族:生活方式封建化
---促进民族的交流和融合
民族融合既包括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又有汉 族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吸收。
1.交流与融合:
鲜卑族学习汉族: ①牧民转为农民,贵族转为封建地主 ②习俗的中原化
汉族学习鲜卑族: ①鲜卑族畜牧业生产经验的传播《齐民要术》 ②文学、生活融入鲜卑色彩
2.意义:
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更促 进了民族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 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例题: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中最重要的是
A 政权封建化
B 生活方式汉化 D
C 生产方式农耕化 D 促进民族融合
的研究性学习材料,他这些材料可用来说明 什么问题?你能在材料中帮他找出依据吗?
北魏商业和贸易繁荣;鲜卑族逐渐汉化。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出现这
一现象的原因。
北魏政府开明的商业政策;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等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三单元促进民族大融合课件

例题:阅读下列材料:
在长期的征服中,比较野蛮的征服者,在大多数情 况下,都不得不适应征服后存在的比较高的”经济情 况”,他们为被征服者所同化,而且大部分甚至还不得 不采用被征服者的语言.
①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①牧民转为农民,贵族转为封建地主
(3)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政治制度)
从材料和图片中,你能得出什么认识?
②改革必须符合历史潮流、顺应民意,同时要讲究改革的策略
生活方式汉族化 与此同时,一部分汉族人在与胡人接触过程中,受到胡文华影响。
由于中国古代历史上汉族的经济文化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少数民族,因此历次民族融合均以汉族为核心发生。 西晋末年以匈奴,鲜卑,、羯、氐、羌等五胡为代表的北方及西北少数民族,先后进入中原,建立了很多割据政.
②文学、生活融入鲜卑色彩 从习俗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
和“乐”(伴随礼进行的
乐舞)作出的规定制度, 民族融合既包括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又有汉族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吸收。
第3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
从孝文帝改革中得出什么认识 ①牧民转为农民,贵族转为封建地主 这是中国历史上的进步现象。
鲜卑人乐俑
是对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强
观察下列图片,思考北魏政权在孝 文帝改革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牧马(魏晋 墓壁砖画)
牵羊的少数民族(魏晋墓壁砖画)
扬场图 (魏晋墓 葬壁画)
耕牛图 (魏晋墓 葬壁画)
从魏晋墓葬的壁画 中可以反映出当时鲜 卑族的生产状况发生 了怎样的改变?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课件:3.3 促进民族大融合

探究点
当堂检测
2.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是在社会转型时期进行的重大改 革,两次改革不囿于传统,除旧布新,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 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面对社会转型,两次改革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各是什么?举例说明。 (2)依据改革的措施,概括说明两次改革“除旧布新”的形式有何不同, 并指出其对历史发展所起的相同作用。 思路解析:本题通过对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的比较,考查对改革 与社会转型之间关系的理解。第(1)问,要结合两次改革的背景判断 改革前商鞅和孝文帝所面临的社会矛盾是什么,再举例说明两次改 革如何解决矛盾的。第(2)问实际上是从改革的方式、作用的角度 比较两者的异同。
参考答案:合理。孝文帝改革用汉族文化取代鲜卑族的传统文化, 客观上使其丢弃了民族特色,导致了鲜卑族军事力量的衰退和统治 力量的削弱,加速了北魏的衰亡;但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孝文帝改 革推动了鲜卑族政权政治、经济的发展,加速了北方民族之间的融 合与交流,具有历史进步性,这是历史的主流。
探究点
当堂检测
探究点
当堂检测
参考答案:(1)评价:认为北魏发展源于孝文帝改革。原因:孝文帝改 革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复苏和繁荣;加速了政权的封建化,巩固了统 治;推动了民族大融合;为隋唐国家重新统一奠定了基础。
(2)赞同赵翼认为北魏衰落是由于孝文帝移风易俗造成的观点。 北魏移风易俗,学习汉族生活方式,放弃了鲜卑族勇猛善战等传统, 使政权失去统治根基;盲目照搬汉族的做法,使鲜卑族无法适应新 的生活环境,招致本国贵族的反抗。
【高中历史】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1教师用书:第3单元-第3课促进民族大融合

第3课促进民族大融合学习目标: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1.重点:孝文帝改革对政治和经济的推动作用。
2.难点:孝文帝与民族融合之间的辩证关系。
教材整理1经济的复苏和繁荣1.农牧业的发展(1)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耕作技术的提高。
(2)重视兴修水利,荒地得到更多的开垦,粮食产量提高。
(3)适应城市生活需要的经济作物的种植发展起来。
(4)畜牧业的发展。
2.手工业的成就(1)丝织业发展达到魏晋以来的最高水平。
(2)制瓷业的发展对唐宋时期北方瓷器的繁盛,有直接影响。
3.商业的活跃(1)洛阳大市场的繁荣。
(2)重新铸造铜钱,货币交易代替实物交易。
(3)对外贸易有长足发展。
[课中思考]阅读教材P41“学思之窗”:北魏的贵族大都经商的事实,说明了什么问题?【提示】北魏商业繁荣,商品经济发展,鲜卑族逐渐封建化。
教材整理2政权封建化的加速1.内容措施表现尊儒崇经,兴办学校孝文帝在洛阳建立孔子庙,亲自祭拜;下诏兴办太学,广招生员,教授儒家经典恢复汉族礼乐制度孝文帝亲自制定各种礼仪制度,废置鲜卑族的祭祀礼仪,改用汉族的祭祀礼仪,要求臣民以此规范自己的行为方式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模仿汉族官制,将北魏官制定为九品;修订律令,废除一些落后的残酷刑律,适应中原地区的法律需要2.影响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对北魏社会政治生活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深度点拨]封建化不只包括农业化过程封建化就是鲜卑族奴隶制统治模式向汉族封建制统治模式的转化。
主要指政治制度、生产方式、生活习俗、文化等方面的汉化,其中生产方式的汉化又是农业化的过程。
所以北魏孝文帝改革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促进了北方各少数民族的封建化;从社会经济的角度来看,促进了北方各少数民族的农业化;从民族关系的角度来看,促进了北方各少数民族的汉化。
教材整理3民族的交流与融合1.表现(1)生活习惯的汉化①鲜卑族经济生活的变化。
②鲜卑族的阶级成分的变化。
③风俗习惯也发生变化。
高中历史选修一(人教版 练习):_第三单元 第3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3 Word版含答案

第3课促进民族大融合基础巩固1成书于北魏的《齐民要术》,主张“湿耕泽锄,不如归去”,这表明当时的农民( )A.重视兴修水利B.注重改进耕作技术C.主张适时耕作D.开垦出大量的荒地,不如归去”,其意思是说在土地水分过大的时候进行耕作,会造成破坏。
因此,C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2北魏时期,“天下难得货咸悉在焉”,这反映了下列哪一城市的商业繁荣( )A.杭州B.苏州C.无锡D.洛阳3北魏贾思勰所著的《齐民要术》,开篇就直接介绍了耕、耙、耱等农具,这表明( )A.北魏时期人们非常注重精耕细作B.农业生产的工具有了革命性的变革C.改进农具对农业的发展非常重要D.鲜卑族与汉族的生产方式已无差异具,《齐民要术》将对这些农业生产工具的介绍放在开篇,可见精耕细作技术在农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4移风易俗是孝文帝改革的重要措施,下列相关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其目的是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的文化B.其内容涉及服装、语言、制度等众多方面C.其结果利于巩固鲜卑族对中原地区的统治D.其影响是鲜卑族由于丧失自身特色而衰落,鲜卑族接受了汉族先进的文化,加速了鲜卑族同汉族的融合。
无论从生产方式、社会制度还是社会风俗方面来看,这都是历史的进步,而不能说是鲜卑族的衰落。
5自孝文帝以后,北魏皇帝死后的谥号多采用“孝”字,如“孝文帝”“孝武帝”“孝明帝”等。
这充分反映出( )A.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B.鲜卑族具有尊宗敬祖的优秀传统C.北魏统治者深受汉族文化的影响D.只有讲求孝道才能巩固封建统治,它的大量使用表明北魏统治者深受汉族文化的影响。
6民族融合是历史上的进步现象。
下列关于孝文帝改革与北方民族融合关系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北方民族融合的趋势B.改革是加强民族融合最重要的方式C.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D.改革推动了民族融合高潮的到来, B项的叙述过于绝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7山西大同云冈石窟的大佛,一般是唇厚、鼻高、目长、颐丰、肩宽,有雄健气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门石窟开凿于公元493年,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前后。 历经东魏、西魏、北齐、 隋、唐、北宋诸朝,开凿 时间长达四百多年。据统 计,现存窟龛2300多个, 造像十万余尊,碑刻题记 2800多块,佛塔70余座。 由于孝文帝迁都后,大力 推行汉化,此时的雕像一 改云冈时期的风格,服饰、 装饰,甚至人物体形面貌 等处,都带有明显的汉族 文化的特征。
影响 孝文帝改革
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恢复 与发展; 加速了北魏政权封建化进程; 促进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一)前期:冯太后主持,创建新制 (二)后期:孝文帝主材料 对孝文帝改革的意义,学术界基本持肯定态度,但也 不乏不同声音。499年孝文帝去世后,北魏即进入内部动 乱不已的多事之秋,二十余年之后,爆发了六镇起义,再 过十余年,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二国,实权分别落入高 欢、宇文泰之手。因此,有学者认为造成北魏后来局面的 根源,实际上可以追溯到孝文帝改革。因为,孝文帝舍平 城迁洛阳,改鲜卑武勇之风为汉人文弱之风,进一步削弱 北魏军事力量,这是他终不能强大魏国的重要原因。并说 孝文帝的改革,学来的主要是汉人的繁文缛节,丢掉的恰 恰是拓拔的长处——勇武质朴,这就加速了北魏的衰亡。 问题:你同意上述见解吗?谈谈你的看法。
商业
洛阳多市场,货 源充足,交易活 跃,货币交易恢 复; 对外贸易长足发展
问题:北方社会经济恢复和发展的原因是 什么?
2 原因: (1)孝文帝采取发展经济的政策: 均田制、租调制度 (2)农业生产力的进步: 农具革新、耕作技术进步、 兴修水利 (3)北方民族大融合的推动: 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4)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创造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
生活方式农耕化:促进了北方社会 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问题: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每一方 面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1 恢复与发展:
农业
生产工具的改进; 耕作技术的提高; 兴修水利; 荒地开垦,粮食产 量增加; 经济作物的种植; 畜牧业的发展
手工业
民间、官府手工 业生产日益活跃; 丝织业的发展; 青瓷制造业的发展
再见
谢谢大家!
问题 经济的复苏和繁荣有何作用?
答:经济的复苏和繁荣推动了民族大 融合,生产方式的变化促使统治者进 行更加彻底的政治改革来适应经济转 型的需要。
社会制度封建化:加速 了北魏政权封建化进程
封建化:就是鲜卑族奴隶制统治模式向汉族封建制 统治模式转化
问题:归纳北魏政权封建化加速的 措施。
尊儒崇经,兴办学校; 恢复汉族礼乐制度; 采纳汉族封建统治模式
大同云冈石窟
洛阳龙门石窟
问题:这些作品的艺术风格有何不同?说明什么问题?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 3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
课标要求: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教材结构
孝 文 帝 改 革 的 作 用
一生活方式农耕化: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 的恢复与发展 二社会制度封建化:加速了北魏政权封建 化进程 三 生活方式汉族化:缓和民族矛盾,巩固 封建统治,促进民族融合,为统一奠定 基础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 大同市西郊武周山北 崖。现存主要洞窟45 个,大小窟龛252个, 石雕造像51000余躯, 是我国规模最大的古 代石窟群之一。主要 洞窟,大多完成于北 魏太和十八年(公元 494年)孝文帝迁都 洛阳之前。佛像的形 状一般是厚唇、高鼻、 长目、宽肩,有雄健 的气概,体貌表现了 少数民族的特征。
答(1)同意。在孝文帝统治期间,他通过 改革,学 习汉人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用汉人的文化改造了鲜 卑族,这些措施使鲜卑族丢弃了本民族的特色,导 致了鲜卑族军事力量的衰退和统治力量的削弱,加 速了北魏的衰亡。 (2)不同意。迁都洛阳后,鲜卑族在孝文帝改革的 推动下,其统治者接受了汉族先进的文化与制度, 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权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经济 的恢复和发展,更为重要的是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的 大融合,为隋唐时期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 家统一奠定了基础。因此,对孝文帝改革应充分肯定, 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
2 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是什么?从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 因中你得到了哪些认识?
一、成功的原因:改革顺应了时代潮流;符 合民族融合趋势和各族人民的愿望;符合统 治者巩固统治的需要;孝文帝的胆略和卓越 见识,冲破阻力,毅然改革。 二、认识:先进必然战胜落后;民族融合与孝 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的;改革必须符合历史 潮流、顺应民意;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 都具有曲折性。
生活方式汉族化:缓和民族矛盾,巩固封 建统治,促进民族融合,为统一奠定基础
问题: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融合有 何具体表现?
表现 鲜卑劳动者成为农民,鲜卑贵族成为封建地主,汉 族的风俗习惯成为整个社会风俗习惯的主体; 鲜卑族优秀文化融入汉族文化之中
前提: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 改革的有利条件:统治阶级汉化改革的奠基、 改革的必要性:北魏统治面临危机 改革的推动力:统治者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