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林高等院校创新型人才的素质要求及
农林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文化素质教育

总第 2 期 ) 7
Nq 2 0 ( 18 S m . 7 1 0 6 Vo. u No 2 )
农高人培模的革文 素教 林 校才养式改 与化 质 育
● 娜 1斯 温 5 , t 宁 陈世体 。 ,
(. 1 内蒙古农业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高教研究所;. 2 . 3人事处, 内蒙古 呼和浩特 001) 108
不广。以上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 农林高校学生创新能力
的培养, 妨碍了 农林高校创新型人才的脱颖而出, 制约了高等农
林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 削弱了高等农林人才的市场竞争力。 因此 , 农林高校 的人才培养模式 、 知识结构必须坚持适应 市场、 适应社会的原则 ,既要有共性的培养要求 , ; 又要有个性特 色的充分发展空问。要重视学生独立性和创造性 的培养, 重视 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高等农林院校只有培养 出
球化趋势下人才素质的新走向 , 它为高等农林教育开辟 了广阔 的空间。因此, 高等农林院校要转变教育观念, 改革人才培养模 式, 把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 能力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 把
培养高素质 、 宽口径、 厚基础的复合型人才作为培养 目 。 标
I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
低, 这是造成传统农林高校毕业生“ 滞销” 的—个重要原因。
3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 .
自 身的素质和创造力也有待提高。 灌输式” 填鸭式” “ 和“ 的 教学方法居多 , ; 启发式 、 讨论式、 参与式 、 多媒体教学方法推而
分化的基础上 , 呈现出越来越综合化 的趋势。不仅 自 然科学相
互交叉 , 而且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也相互渗透。
许多高校对人才培养模式开始质疑和反思, 已经认识到大学生
高等农业院校本科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思考和举措

中国大学教学 2011年第4期28廖允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院长,教授;韩 娟,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讲师;海江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高等农业院校本科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思考和举措廖允成 韩 娟 海江波摘 要:为农业现代化培养创新型人才已成为中国高等农业院校的迫切问题,通过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以探究为基础的研究型教学方式、发挥基层教学组织的功能、推进教学内容与方式方法改革、构建多元互补实践教学新体系五个方面的探索和实践,达到培养本科创新型人才的目标。
关键词:高等农业院校;本科;创新型人才培养21世纪以来,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步伐加快,尤其是加入WTO 后,国际科技和贸易交流更加频繁,农业科技的发展面临重大机遇与挑战。
农业从业人员综合素质不高、创新思维不够、实践能力不强,技术不精等问题成为制约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瓶颈。
因此,高等农业院校依托自身特色和优势,创新本科生模式培养,为中国农业现代化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一、本科创新型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与分析1.缺乏比较完整的创新教育理论体系我国高等教育经历了精英化教育阶段,目前已进入了大众化教育的新阶段,社会发展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而我国高等农业院校中,由于长期忽视了教学改革的深度思考,无论是教学一线广大教师还是教学管理部门对创新教育理念的理解还不够深入,特别对创新人才的内涵,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方面理论和知识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尚未形成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
实际上,创新人才培养既是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发展对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也是一种教育理念。
不是说本科毕业就成为创新人才,而是应该为学生今后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相应的知识、素质和能力基础,应按照创新人才的成长规律设计教学方案,强调所掌握知识体系的全面和基础性,具备基础能力,具备良好的探索、创新和合作精神,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把适应能力培养放在重要位置,注重学生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等。
地方高等农林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篁
李文信
( 夏 大学 农 学 院 , 夏 银川 宁 宁 702) 5 0 1 培 养 创 新 型 人 才 是 时 代 赋 予 高 等 农 林 教 育 的 重 任
地 方 高 等 农 林 院 校 创 新 型 人 才培 养 模 式 的 探 索 与 实 践
摘
要 : 社 会 主 义 新 农 村 建 设 中 , 方 高等 农 林 在 地
了 良好 成 效
担 负 着 为 农 业 和 农 村 现 代 化 发 展 提 供 人 才 支 持 和 知 识 贡
献 的 双 重 使 命 , 农 业 发 展 的 智 力 依 托 和 创 新 基 地 , 仅 是 不
在 知 识创 新 、 授 、 播 及 应 用 方 面 具 有 基 础 作用 , 且 讲 传 而 在 培 养 掌 握 先 进 生 产 力 、创 造 先 进 生 产 力 的 创 新 型 的 农 业科 学 技 术和 人 才管 理具 有 不可 替 代 的作用 。 “ 社 会 主 义 新 农 村 建 设 的 进 程 中 , 论 是 农 业 的 发 在 无 展 、 村 的 进 步 , 是 农 民 的 致 富 , 离 不 开 教 育 、 技 的 农 还 都 科 支撑” 。…建 设 社 会 主 义 新 农 村 迫 切 需 要 更 多 高 素 质 的 农
学 科 建 设 方 面 的 差 异 , 新 整 合 与 划 分 校 区 功 能 , 求 这 重 要 些 高 校 能 够 进 一 步 明 确 主 校 区 与 其 他 校 区 的 关 系 ,明 确 学 校 发 展 和 学 科 建 设 的 走 向 。 因 为 ,对 多 数 地 方 高 校 来 讲 . 校 区 均 衡 发 展 并 不 现 实 , 使 校 区 相 距 遥 远 的 高 校 多 即 也 应 当 逐 步 确 立 主 次 关 系 , 确 定 位 。 当 然 , 们 也 要 正 明 我
林草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计划

林草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计划林草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计划一、背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林业和草业在国家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为了满足国家对林草产业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各地纷纷开展了相关的人才培养计划。
本文旨在提出一份全面详细的林草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计划。
二、目标本计划旨在通过多种方式培养具有较强林草科技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以满足国家对林草产业发展所需的各类专业人才。
三、实施方案1. 基础教育阶段在基础教育阶段,要加强学生对于自然科学和生态环境方面知识的学习。
同时,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有关环保和植树造林等活动,提高其对于林业和草业发展的认识。
2. 高等教育阶段(1)本科教育在本科阶段,应该注重学生对于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培养。
建立一系列完善的课程体系,包括林学、草学、生态学、环境科学等相关专业课程。
同时,注重实践教学,鼓励学生参加校内外各种实践活动和科研项目。
(2)研究生教育在研究生阶段,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思维。
建立一系列完善的科研项目和平台,提供优质的导师资源和实验条件。
同时,鼓励学生参加国内外各种相关会议和交流活动,提高其国际视野和交流能力。
3. 实践培训阶段在实践培训阶段,要加强对于实习基地的建设和管理。
建立一系列合作机制,与国内外相关企业和机构合作,在校外提供优质的实习机会。
同时,注重对于学生进行职业素质培养和职业规划指导。
4. 人才引进与留用在人才引进与留用方面,要加强对于优秀人才的引进工作。
建立一系列优惠政策和奖励机制,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加入林草科技创新队伍。
同时,注重对于现有人才的留用和激励,提高其创新意识和工作积极性。
四、实施效果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提高我国林草产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同时,可以培养出一批具有较强科研能力和创新思维的高素质人才,为我国林草产业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简述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素质要求

简述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素质要求创新型人才培养是指针对现代社会对创新能力的需求,培养具备创新思维和能力的人才。
对于创新型人才的素质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创新型人才应具备广泛的知识储备。
现代社会的变革速度非常快,要想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进行创新,就需要有广博的知识基础。
只有掌握了各个领域的基础知识,才能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并产生创新性的解决方案。
因此,创新型人才应具备不断学习、善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素质,通过不断积累知识来提高创新能力。
其次,创新型人才应具备批判性思维。
创新需要不断挑战既有的惯性思维和观念,而批判性思维能够帮助人们识别、评估和改进现有的问题。
创新型人才应能够独立思考,审视自己的观点,并主动提出质疑。
只有不断批判和反思,才能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推动创新的发展。
第三,创新型人才应具备团队合作能力。
创新往往需要多学科、多领域的知识交流和合作,因此团队合作能力非常重要。
创新型人才应具备良好的沟通和协作能力,能够与不同背景的人合作,协调团队成员的工作,进行有效的知识共享和协同创新。
同时,创新也需要在团队中互相启发,通过集思广益,促进创新的产生。
第四,创新型人才应具备创业精神。
创新与创业密切相关,创新型人才应具备敢于冒险、勇于挑战的创业意识和精神。
他们应具备自我驱动力,能够面对风险和困难,坚持不懈地追求创新的目标。
同时,创新型人才应具备市场洞察力和商业意识,具备将创新成果转化为商业价值的能力。
第五,创新型人才应具备创新思维和方法。
创新思维是指跳出传统思维模式,打破常规,寻找新的思路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创新型人才应具备开放的思维,敢于尝试新的想法和概念,具备辩证思维和系统思维,能够从整体上把握问题,发现问题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
综上所述,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素质要求包括广泛的知识储备、批判性思维、团队合作能力、创业精神和创新思维和方法。
这些素质要求是互相关联和促进的,通过培养这些素质,可以显著提高创新能力,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变革需求的创新型人才。
林业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林业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引言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对环境问题日益重视,林业技术专业的培养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为了培养出优秀的林业技术专业人才,我们制定了本方案,旨在提供全面系统的培养内容和方法,以满足行业对高素质专业人才的需求。
二、培养目标1. 理论基础:掌握扎实的林业学科理论基础,包括森林生态学、林木培育与繁殖、森林资源管理等方面的知识。
2. 实践能力:具备一定的实验设计和实施能力,在实践中掌握林业技术的应用和操作方法。
3. 技术创新:培养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和研发能力,能够解决林业领域的实际问题和面临的挑战。
4. 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具备团队合作精神、沟通能力和创业意识,具备跨学科知识和综合运用的能力。
三、培养内容1. 专业课程1.1 林业基础课程包括森林生态学、林业遗传育种学、森林测量与遥感等课程,为学生打下坚实的学科基础。
1.2 专业核心课程包括森林资源管理、森林培育与繁殖、森林保护技术等课程,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应用能力。
1.3 实践课程包括实验技术与方法、实习和实训环节,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
2. 课外拓展学校将定期组织林业实地考察、科技文献研读和学术讲座,培养学生的学术深度和广度,并拓宽其视野和知识面。
四、培养方法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
2. 研究与创新能力培养通过科研项目的参与和创新实践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思维。
3. 导师制度为每位学生分配专业导师,指导学生的学业发展和个人成长,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
4. 交流与合作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术交流、竞赛和实践合作活动,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跨学科能力。
五、质量保障1. 师资队伍建设学校将加强对林业技术专业教师队伍的培养和引进工作,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2. 实验设备投入学校将加大实验室和设备的投入力度,确保学生能够在良好的实验条件下学习和实践。
与新农村建设需求相适应的农林院校人才培养探究

大 、社 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急需 人才素质能力 的整体提高 的现
1 、农业院校具有人才培养优 势 ,是培 养和输送农科人才
留得住 干得好 , 作风朴 实, 敬 市场经济活动的经 营者 。既需 求进行农业和农 村管理工 作的 养质 量培 养的人才要 能够下得去, 管理者, 又需求进行 “ 三农”科学研究和技 术推广的研究 推广 业奉 献。这部需要农林 院校认真研 究探讨并付诸 人才培养的
人员。同时更加 渴望得到能够 开拓创新的创 业型 、创新 型高 实 践 。
、
新农 村建设 对人 才 需求分 析
1 . 人才需求 的类型 多样化
要求农林 院校 必须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国农村发展 战略 目标 的重 大调 型 人才和应 用型人才的重任 。建设新农村, 是我 培养研究 型人才要具有 自主创新能力, 能够 整, 更需要培养数以万计的精通农林科 技与市场的高级应 用型 调整人才培养 目标, 担负起 解决新农村建设科技难题的责任, 培养应用型 人才要具 人才和一大批农 林创新型 人才 。建设 “ 生产发展 、生活宽裕 、 乡风文明 、村容整洁 、管理 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 但标 有 解决农林科技方 面复杂实 际问题 的创新创业 能力、管理能 不 要求农林 院校必须优化人才培养结构, 要培养 准高而且要求全, 涉及到生产经济 、生 态环境和政治文化 等各 力 。建设新农村. 个 方面 。新农村建设 标志着我 国已经进入农业 多元化 的新阶
农业经济
2 1 /1 0 10
与 新农柯 建设 霈术租 遣应 的农林院校人才培 养揉 究
新农科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的探讨

新农科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的探讨——以临沂大学农业生物安全专业建设方案为例刘云国冯桂芳*巩敏康大成王芳芳于娇娇刘一萌(临沂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山东临沂276000)摘要本文以临沂大学农业生物安全专业的建设方案为例,对新农科创新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探讨,从国内外农业生物安全专业现状、人才培养目标、多元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全程课程设置、软硬件教学资源、实验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劳动教育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新农科人才;农业生物安全;专业建设;培养方案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31(2023)07-0178-04Discussion on the Culture Regimen of New Agricultural Innovation Talents ——Taking the Agricultural Biosecurity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Scheme of Linyi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LIU Yunguo FENG Guifang*GONG Min KANG Dacheng WANG Fangfang YU Jiaojiao LIU Yimeng(College of Life Sciences,Linyi University,Linyi Shandong276000)Abstract It was discussed on the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 innovation talent training program by taking the construction plan of the agricultural biosecurity major of Linyi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It was discussed about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agricultural biosecurity majors at home and abroad,talent training goals,diversified innovative talent training models,full curriculum settings,school software and hardware teaching resources,experimental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and strengthened labor education.Keywords new agricultural talents;agricultural biosecurity;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culture regimen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剧,国际贸易往来频繁,生物入侵所带来的生物灾害和生物安全问题日益严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新是时代发展的主旋律。
没有创新的国家和民族将无法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屹立世界强国之林。
胡锦涛同志多次强调指出:“加强自主创新,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用15年左右的时间把中国建设成为创新型的国家”、“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在人才,尤其在创新型科技人才”。
因此,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旨归的高校应义不容辞地担当这一使命,“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成为目前中国高校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当前,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迫切需要创新,高等农林院校肩负着为农业发展培养大批急需的富有创新型人才的艰巨任务,因此,农林院校就其自身人才素质要求及培养路径也在不断进行艰辛探索和深入思考。
1农林院校创新型人才释义及若干思考1.1农林院校创新型人才内涵界定何谓为创新型人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具有较高思想道德水平,雄厚科学文化基础,精良专业技能,健康身心素质,良好潜力和极富开拓、创新精神的人才[1];能孕育出新观念,并能将其付诸实施,取得新成果的人[2];发现新思路、发明新成果或找到新方法来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促进社会发展的人力资源[3];具发展和解决新问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能够开创新领域和发明新事物潜质的人才[4]。
上述说法概括了创新型人才的共性,但缺乏对个性的分析。
基金项目:福建农林大学教改资助项目"农林院校创新型人才成长机理、培养体系及实证研究"(010956)。
第一作者简介:雷国铨,男,1966年出生,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通信地址:350002福建福州金山福建农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E-mail :lgq707816@ 。
收稿日期:2009-04-20,修回日期:2009-04-27。
农林高等院校创新型人才的素质要求及培养路径探讨雷国铨1,王海林2,梁正1,曹滨斌1,谢芬1,童玲1(1福建农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福州350002;2福建农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福州350002)摘要: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时代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育人的根本任务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
阐述了农林院校创新型人才内涵、基本特征和培养的紧迫性,探讨了农林院校创新型人才素质要求及培养路径,对农林院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农林院校;创新型人才;素质要求;培养路径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The Discussion on the Quality Requirements and Cultivation Path for the InnovativeTalent in the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High SchoolLei Guoquan 1,Wan Hailin 2,Liang Zheng 1,Cao Binbin 1,Xie Fen 1,Tong Ling 1(1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Fuzhou 350002;2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Fuzhou 350002)Abstract:Cultivate innovative talent is an inevitable requirement of the times,and it is the fundamental task ofthe educating of the high school and the key of building an innovation-oriented countries.This article explain the Connotation,basic features and the urgency for the cultivation talent for the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high school,discuss the requirement and the path for cultivation for the innovative talent in the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high school,it will play a reference role for the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high school to cultivateinnovative talent.Key words: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high school,innovative talent,quality requirements,cultivation path 中国农学通报2009,25(13):298-302Chinese Agricultural ScienceBulletin据此,结合农林院校的实际,笔者以为农林院校创新型人才,指农林高等院校实施培养的在学生全面发展基础上所形成的具有强烈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高度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并不断取得创新成果,且热爱农业事业、愿意致力于农业发展的人才。
它是农林院校育人的根本任务和目标,通常表现为创新思维占主导地位,热衷用新思路和新方法处理问题。
能用自己掌握的信息和知识生产、再造新的知识和技术、重组知识结构、解决新问题。
1.2农林院校创新型人才基本特征根据上述内容,农林院校创新型人才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2.1积极主动的创新意识意识是行动的先导。
创新意识是对创新理论、方法、能力和效应的根本态度和观念体系,是创新活动的前提条件。
创新意识表现为对农林学科知识有永不满足的好奇心、永无止境的求知欲,主动积极探索、不断求新求变。
惟有在创新意识指引下,才会产生确立目标、发挥潜能、实施评价等创新行为,以锻炼和提高创新能力。
1.2.2求真务实的创新精神精神是行动的动力。
创新精神是人对创造性活动所持有的比较稳定的态度倾向,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心理取向,表现为对已有农林专业知识不惧权威、大胆质疑、敢为天下先,对创造性设想持执著追求、顽强拼搏和必胜信念,体现崇尚科学、进取精神和务实精神。
创新精神有助于萌发创新理念、培养创新热情、增强创新实践和激励创新目标。
1.2.3标新立异的创新思维思维是行动的导向。
创新思维往往破除成规、喜欢标新立异,致力于问题的探索和解决,具发散、联想、灵活和求异等特点。
创新型人才思维方式表现为容易摆脱思维惯性,追踪农林学科知识前沿信息,对事物做出准确分析、判断和综合;思维严密不僵化,有超强适应性和新颖性;思维活跃,不断提出非比寻常且又能接受的观点。
1.2.4丰富多样的创新能力能力是行动的保障。
创新能力是运用一切技术和方法以确保创新活动有序进行的各种能力统称。
创新型人才必须具备多样化思维能力和丰富创新技能,包括对农林学科需求的敏锐预测能力、正确把握能力、分析探究能力及创新成果转化生产力能力,还包括质疑批判能力、观察应变能力、操作能力、迁移能力、系统分析和决策能力等卓越创新技能。
唯有如此,才能不断提高创新活动的效率和价值。
1.2.5推崇求变的创新人格人格是创新的基础。
推崇求变创新人格决定潜在创新能力,指创新者具有与创新相适应的情感特征、鲜明个性、团队精神和奉献精神,表现为远大的理想、顽强的意志、高度的独立性,强烈的成就动机、良好的合作精神、卓越的组织才干等方面,在创新活动中起着支持、定向和强化作用。
良好健康的人格,会催化和激发创新能力;卑劣的人格,则会压抑和摧残创新能力[5-6]。
1.3农林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紧迫性一方面,农林院校培养创新型人才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当前,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步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发展新阶段。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大任务,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报告强调把解决好“三农”问题始终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这要求我们更加重视农业、支持农村和关心农民,以更快实现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而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
发展现代农业、建设一流农业强国,农业院校担负着巨大的历史使命。
另一方面,培养创新型人才也是农林院校本身发展的需要。
当今社会的竞争主要体现在人才的竞争上,看一所学校是不是高水平,是不是一流,最重要的标志是它培养出来的学生的质量,是不是培养出了一流的学生、能够创新的学生。
通过创新人才的培养,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造就了一大批高素质的农林人才,为中国的农业现代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时代赋予农林院校的历史新任务,也是农林院校实现自身发展价值的历史机遇。
因此,迫切需要农林高等院校根据时代发展要求,坚持以创新理念为指导探析创新型人才素质要求及构建和完善其培养路径,使之成为占主导地位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
2农林院校创新型人才的素质要求探析对创新型人才素质要求的探讨,学界各执己见。
创新型人才需有开放思想观念、广阔学术视野、个性化知识结构、创造性能力结构、健全心理素质、良好人文素养[7];有人认为,具宽广知识面并对新知识充满渴望、提出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强烈的创造欲望和激情、科学研究素质、勇于攀登精神和严谨学风[8];充分的知识准备、高度发达的智力和能力、自由发展的个性、积极人生价值取向和崇高献身精神、强健的体魄[9];知识性要素、实践性要素、创新能力要素、品德要素[10]。
笔者以为,依据上述创新型人才基本特征、素质要求分析和农林院校自身特点,新形势下农林院校创新型人才必须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素质要求:雷国铨等:农林高等院校创新型人才的素质要求及培养路径探讨··2992.1广博精深的知识结构随着大量科技成果引入农林科技领域,现代农林科学综合化和社会化趋势日益明显,更加广泛地与其他自然科学、人文科学交叉融合,形成许多新的边缘学科;农林科学研究和技术科学、信息科学不断渗透,大力促进了农林科学的发展,也对传统研究模式带来巨大挑战。
这要求农林科技创新型人才既要有深厚而扎实的基础知识、了解相邻学科及必要的横向学科知识,包括专业知识、技术知识、人文科学知识和工具学科知识等在内广博而精深的知识,又要精通所从事学科并掌握该学科最新成就和发展趋势,这是新时期农林院校创新型人才素质的前提。
2.2新颖独特的创造性思维创新是一项复杂的思维过程,即思维敏捷而独特、想象力丰富而集中,具开创性、瞬时性和前瞻性等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