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红楼梦》的悲剧性de yishu

合集下载

红楼梦的悲剧色彩

红楼梦的悲剧色彩

红楼梦的悲剧色彩红楼梦是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一部巨著,以其细腻的描写和复杂的情节而备受赞誉。

这部作品不仅展现了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病和无情,更深刻地揭示了人生的无常和悲剧色彩。

本文将从主人公命运的悲剧转折、爱情的挫折、友情的破裂和人生的转折四个方面来探讨红楼梦的悲剧色彩。

首先,红楼梦中主人公命运的悲剧转折是整个故事中最引人瞩目的部分之一。

贾宝玉作为贾府的烟花之子,本应享受荣华富贵,然而却命途多舛。

作品的开始,贾府风光正盛,贾宝玉天真烂漫,生活无忧无虑。

然而,随着贾府的衰落和家族的争斗,贾宝玉的命运开始转折。

他不得不面对功利的婚姻、腐败的社会和残酷的人性。

最终,他在爱华期间多次遭遇分离和挫折,最终永别了荣府,再也无缘与爱华相见。

这种悲剧转折不仅展示了主人公的悲惨命运,也呈现了封建社会不公和现实残酷的一面。

其次,红楼梦中的爱情经历了一次次的挫折,增添了故事的悲剧色彩。

贾宝玉与林黛玉是整个故事中最动人的一对情侣。

然而,他们的爱情却充满了磨难和悲伤。

由于社会的束缚和宿命的压抑,他们的爱情始终未能得到圆满的结局。

林黛玉对贾宝玉的爱恋和痴迷,以及最后的病逝,给整个故事注入了浓厚的悲情色彩。

同样重要的是薛宝钗与贾宝玉的婚姻。

尽管薛宝钗是美丽贤淑的,但她无法与林黛玉相提并论。

贾宝玉最终无法忘记林黛玉,这使得他与薛宝钗的婚姻变得苍白无力。

这种爱情的挫折和无法实现的爱慕,为整个故事增加了深深的悲剧色彩。

第三,红楼梦中的友情也经历了破裂,进一步衬托了故事的悲剧色彩。

贾宝玉与宝玉的好友贾琏之间的友谊被权力和利益的纠葛所破坏。

贾宝玉和贾琏原本是志趣相投的朋友,但贾琏的权力欲望和勾心斗角改变了他们之间的关系。

由于贾琏的背叛和贪婪,他背叛了他们之间的友谊,最终导致贾宝玉的命运开始转折。

这种友情的破裂凸显了人性的复杂和无情,也使整个故事更具悲剧色彩。

最后,红楼梦揭示了人生转折的悲剧色彩。

整个作品中的人物都经历了不同程度的转折和改变。

对红楼梦悲剧主题的理解

对红楼梦悲剧主题的理解

对红楼梦悲剧主题的理解
《红楼梦》是一部深刻的悲剧小说,其主题涵盖了多方面的内容。

从女性角色的命运入手,可以看到封建社会妇女地位低下的无奈和宿命感,这也是整个封建社会的悲剧。

另外,小说中揭露了封建家族的虚伪、贪婪和腐朽,控诉了封建贵族阶级的无耻和堕落。

同时,宝黛爱情的悲剧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阶层矛盾和人性的复杂性。

小说通过无处不在的悲剧元素,表现了人生无所不在的悲剧现象,堪称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精品】浅论红楼梦的悲剧意义

【精品】浅论红楼梦的悲剧意义

【精品】浅论红楼梦的悲剧意义《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中一部具有深刻的悲剧意义的巨著。

小说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悲剧爱情为主线,展示了一个豪门贵族家族的衰落和社会黑暗面的揭示。

本文就从小说的情节和文化背景两个方面探讨其悲剧意义。

一、从情节角度探讨悲剧意义小说主要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为主线,这段悲剧爱情的发生并不是自然而然的,而是由文化和社会的因素所导致的。

贾宝玉自小被人们看作是一个异类,他继承了家族中的文化基因,喜爱诗词、音乐和戏曲等艺术形式。

然而,这与其所处的封建社会文化环境不符,他渴望现代思想的冲击,却又无处寻求。

林黛玉则是身世悲惨的宝贵之女,清高、明理而又内心敏感、脆弱。

她对纯真爱情的渴望,与其所处的贵族家族固有的婚姻制度互相抵触。

两人的相爱相杀,正是文化和社会背景的反映。

此外,在小说中还有很多其他的悲剧情节,如荣府贾母娘娘的病逝,黛玉的身世揭示和遭受贾宝玉、王熙凤的欺骗等。

这些情节揭示了豪门贵族家族的凋敝,也反映了社会黑暗面的存在,无不折射出小说的悲剧意义。

中国古代文化中有“命运”这个概念,人们多认为命运是由天数决定的,如同《易经》所说的“天人合一”,人的命运是天数合适的结果。

这种思想形成了中国悲剧的根源。

在小说中,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注定了无法在世俗的礼教中得到认可,他们的命运也注定了失败和悲剧。

以宝玉为例,他是红楼贾家的瑰宝,却同时又受到家族内部的排挤和在封建道德上的囚禁。

他的命运不仅在他自己手中,还与他的家族和整个封建文化密切相关。

从文化背景来看,小说也是对封建文化的批判。

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悲剧恰恰是中国封建文化束缚人类天性、破坏人性自由与幸福的反映。

总之,《红楼梦》的悲剧意义不仅体现在情节和人物形象上,更深层次地反映了封建文化所带来的社会难题和思想体制下的命运掌控。

它的存在和价值,不仅在于对封建社会情感丰富的呈现,更在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对人类自由精神的探索。

浅析《红楼梦》的悲剧意识

浅析《红楼梦》的悲剧意识

浅析《红楼梦》的悲剧意识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部巨作,被认为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明珠。

作品中表现出了浓厚的悲剧意识,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命运不可掌控
在《红楼梦》中,作家对命运的描写几乎贯穿始终。

小说中的人物都承担着使命和责任,然而,他们的命运都是不可预知的、充满了变数的。

比如薛宝钗曾经是高雅、睿智的女子,但是由于父亲的一场丑闻而被强嫁给曹雪芹,最终沦为了病弱、消沉的妇人;贾宝玉虽然是贵族之后,却承受了家族的衰败和贫困,而他对林黛玉的爱情也因为各种原因而没有实现。

这些例子都表明了作家深刻的命运观。

二、虚幻与现实交错
小说中的世界既是美丽、华丽的虚幻世界,又是严酷、残酷的现实世界。

作品通过虚幻与现实的交错,表现出人生中无法抵御命运巨轮带来的挫折和苦痛。

例如,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人曾经经历过美好的童年和青春期,但是随着时间推移,他们开始面对社会艰苦的现实和自己身体和心灵的痛苦。

三、生死与离别
小说中频繁地出现生死和离别的情节,这也是作品深刻的悲剧意识的体现之一。

作家通过人物的死亡和离别,展现出失去和
绝望的悲哀。

例如,贾母、贾琏、林黛玉和薛宝钗等人的死亡,以及园内园外许多亲情友情的离别,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无奈和痛苦。

综上所述,悲剧意识是《红楼梦》的一个重要主题,它不仅使小说形成了深刻的思想内涵,而且让读者感受到作者对人生的矛盾和无奈的思考。

论述红楼梦的悲剧意义

论述红楼梦的悲剧意义

论述红楼梦的悲剧意义问题一:红楼梦的悲剧意义古今中外许多美学家对悲剧的论述,总是具备这样一个基本特征:从幸福到苦难,从追求到幻灭,从有价值到毁灭。

根据悲剧的这一基本特征,一部《红楼梦》,我们可以看出其悲剧性具有三重意义。

即从写作题材的表层意义看,全书是通过贾府兴衰过程及宝、黛、钗的爱情婚姻悲剧来写时代悲剧;从写作题材的深层意义看,是通过几个女子的毁灭过程来写文化悲剧;从写作题材的象征意义看,是通过由好到了、由色到空的变迁过程来写人生悲剧。

下面具体谈谈悲剧的三重意义。

一、时代悲剧:如果说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清王朝思想钳制造成的精神悲剧的话,那么,曹雪芹通过封建贵族世家盛衰的描写,则较全面地表现了清王朝腐朽没落造成的时代悲剧。

纵观《红楼梦》全书,我们可以得出几点认识――荒淫,是贾府这个贵族世家衰败的原因之一。

一方面,贾府上下的男人大都生活 ... ,道德沦丧,荒淫在这个贵族世家被视为平常之事。

贾珍的公媳 ... ,贾琏的“ ... ”,贾赦对鸳鸯的企图,甚至连王煦凤与侄辈贾蓉也有染,等等这些,正应证了老仆人焦大的那句“爬灰的爬灰,养小叔的养小叔”的话。

另一方面,由荒淫所引起的人事 ... 、甚至恶毒的残 ... ,更是不断地动摇着这座封建大厦。

虽然也有不少清白的女儿家门努力地在这罪恶的泥潭里挣扎反抗,但最终也都与这腐朽的家族同归于尽,几乎没能有一个落得好下场的。

奢侈,是这个贵族之家衰败的原因之二。

且不说那些名目繁多的美器珍玩如何填满这个家族的每个角落,也不说那些精心烹调的美味珍馐如何充塞这个家庭的每个盛筵,单就秦可卿之丧事与贾元春之省亲,那奢华靡费程度就够惊人的了。

虽然凤姐、探春等人在最后已感到家庭经济危机的来临,但这时谁也无法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了。

“一代不如一代”,更是这个贵族之家的致命伤。

贾敬访道,贾赦淫乐,贾政的迂腐无能、头脑古板,贾珍、贾琏、贾蓉等纨绔子弟个个沉湎酒色,毫无廉耻,诸如此类,大观园中比比皆是。

《红楼梦》的悲剧意义

《红楼梦》的悲剧意义

《红楼梦》的悲剧意义《红楼梦》的悲剧意义曹雪芹的《红楼梦》向世人昭示一个人们感情上难以承受,但却无可改变的哲理:人生和社会永远处于摆脱的命运悲剧之中。

他从三个层面揭示了从社会到个人,从表层到深层的悲剧意蕴。

一.社会悲剧。

《红楼梦》写出了由家庭悲剧构成的社会悲剧。

它以四大家族的兴衰为基本线索,以宝、黛爱情为中心事件,写出了从家庭到社会的悲剧命运。

1.封建官僚家庭政治上的腐败是他们必然衰败的根本原因。

如“护官符”的作用,点出“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黑暗内幕。

2.从生活的穷奢极欲写出四大家族必然崩溃的结局。

如一顿螃蟹宴便是庄稼人一年的生活费。

奢侈和荒淫是分不开的,贾府的淫乱无耻已经到了乱伦的地步。

3.作者以贾府一代不如一代的生动描写,揭示出封建家庭自然枯萎的悲剧命运。

贾宝玉的形象在贾府的社会悲剧发展过程中具有特殊的意义。

作为社会新思潮代表人物的贾宝玉与作为腐朽的封建势力化身的家庭是格格不入的水火关系。

贾宝玉的爱情悲剧也是社会悲剧的一个缩影。

由于无法找到自己理想的社会道路,他把自己的精力转移到爱情生活上来。

二.道德文化悲剧。

儒家思想在本质上是一种伦理思想,它的突出要点就在于一方面它用“仁爱”来作为每一个人的道德信念和行为准则,又强调个人对社会的服从原则,这是要以牺牲个性价值为代价的。

作者通过一系列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对以仁爱为核心和以个人服从社会为前提的儒家思想提出了大胆的质疑。

从贵族后裔身上看到儒家思想的失败,青年女子的不幸命运,往往也可以从儒家道德文化的影响中找到原因。

如薛宝钗尽管是婚姻上的胜利者,然而在个人自我上却是彻头彻尾的失败者,作为封建道德文化造就的标准的淑女形象,她只是以压抑个性去服从社会和家庭。

三.人生悲剧。

人生悲剧则是从哲学上思考生命的本质,《红楼梦》在悲剧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已经达到中国悲剧作品的顶峰。

《红楼梦》对中国传统悲剧意识的最大突破,就在于它彻底抛弃了那种自欺欺人,始终幻想喜从天降的浅薄悲剧意识,将人生无所不在的悲剧现象上升到哲学高度来认识其永恒的不幸。

中国文学批评史作业

中国文学批评史作业

浅谈《红楼梦》的悲剧性鲁迅先生说,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人的价值的被毁灭是最大的悲剧,《红楼梦》就是一出最大的悲剧。

可以说,《红楼梦》整部书始终都笼罩在悲剧的氛围里,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悲凉之雾,遍被华林”。

《红楼梦》中描写了各种悲剧,而爱情、婚姻悲剧又是其中最主要、最普遍的一种,从宝黛之间刻骨铭心的真挚爱情,到司棋与潘又安之间的真情表露、双双殉情;从张金哥与守备公子之间至死不渝的爱情,到尤二姐对柳湘莲的一往情深,可以说无一不是令人痛惜的爱情悲剧。

即使象小红与贾芸之间的遗帕相思,贾蔷和龄官之间的情意缠绵,也都带有淡淡的哀伤。

其他如尤二姐的爱情婚姻悲剧,薛宝钗、元春、迎春、李统、平儿、香菱等的婚姻悲剧等等,不胜枚举。

《红楼梦》正是通过这些不同身份、不同性格的青年女子的爱情、婚姻悲剧,揭示了当时(封建)社会“自由恋爱”的不可能成功的必然性及封建包办婚姻和一夫多妻制、封建礼教等给妇女带来的痛苦和不幸,同时也说明了这些青年女子的爱情悲剧是历史的悲剧,在那个时代她们的爱情之花是必然要枯萎的。

我们知道,《红楼梦》描写了各种各样的悲剧,而各个悲剧又构成《红楼梦》整个的大悲剧,因而《红楼梦》整部书都充满悲剧气氛。

从第一回甄家的衰败,就预示了后来贾府的衰败。

这种悲剧气氛在甄士隐和贾雨村这两个全书最早出场的〔尘世)人物身上都有所体现,并且,这两个人物本身都是悲剧性的。

比如,第一回在甄士隐家还很富足的时候就笼罩着一层悲剧气氛,书中说士隐“如今年已半百,膝下无儿,只有一女”,这从当时“人丁兴旺”的角度来看,甄家已显出后继无人的荒凉景象来了,几偏又遇上一僧一道说了些“疯话”,就更觉不祥。

后来,甄家遭火灾败落,甄士隐落了个出家的结局。

甄家的这个悲剧,全面预示了贾府的悲剧,甄(真)就是贾(假)、贾(假)就是甄(真)。

贾雨村也是如此,“因他生千末世,父母祖宗根基已尽,人口衰丧,只剩得他一身一口”,因而进京求取功名,却“又淹蹇住了”。

《红楼梦》的悲剧意识

《红楼梦》的悲剧意识

《红楼梦》的悲剧意识《红楼梦》虽然写的是家庭琐事、闺阁闲情,却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的巨著,内容丰富,意蕴深厚。

读者无论从哪个角度审视剖析,都会为其深邃的思想内涵和浓厚的悲剧意蕴所震撼。

王国维《红楼梦评论》认为:《红楼梦》一书与一切喜剧相反,彻头彻尾之悲剧也。

大体上说,《红楼梦》的悲剧意识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人生悲剧。

这主要指主人公贾宝玉无材可去补苍天以及探春生逢末世无力补天的人生悲剧。

《红楼梦》开卷从女娲炼石补天神话引申而来,写青埂峰下一块顽石因未能入选补天而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

后被一僧一道幻形为通灵宝玉,携至尘寰,亲历了人间的离合悲欢与炎凉世态。

这是《红楼梦》最基本的情节模式。

主人公贾宝玉,其实就是这块无材补天、幻形入世的石头。

小说第三回有后人的两首《西江月》词,批宝玉极洽。

词中称他潦倒不通庶务,愚顽怕读文章。

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还称他于国于家无望。

这幅形象确是顽石的翻版。

然而,宝玉和顽石不同,他决不因自己无材补天而自怨自叹、悲号惭愧,相反,他根本就不想把自己锻炼成为一块有裨于天的石料,从而走上了一条叛逆道路。

宝玉平生喜爱杂学旁收,却最怕读书,最厌恶八股文。

他认为除明明德外无书,儒家经典都是前人无故生事,而杜撰出来的。

他对科举考试深恶痛绝,斥之为饵名钓禄之阶,嘲笑读书上进的人皆为全惑于功名二字的国贼禄鬼。

他懒与士大夫诸男人接谈,又最厌峨冠礼服贺吊往还等事。

因此,当他会见贾雨村之类的官僚时,便是一副萎靡不振、心不在焉的神态,一点儿也没有与姐妹们相处时的风流洒脱。

尤其是宝玉否定了统治者所提倡的最高道德标准,指斥文死谏、武死战皆非正死,竟何如不死的好。

他从精神上背叛了封建礼教,他所动摇的是支撑苍天的四极。

作为封建礼教的叛逆者,他在异端的路上越走越远,已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

庚辰本第二十一回脂评认为,宝玉有三大病,一是恶劝,二是重情不重礼,三是有情极之毒。

所谓重情不重礼就是以情抗礼,这是他叛逆精神的核心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红楼梦》的悲剧性
摘要:《红楼梦》可以说是我国古代带有浓重悲剧色彩的一部长篇小说,是中国古典小说长足发展的里程碑,真正称得上是中国悲剧文学的极峰。

它的悲剧性不仅仅有时代的因素,与其中人物的性格也是密不可分的。

但《红楼梦》的悲剧与西方文学史上的悲剧还是不尽相同的。

通过对其的研究我们能更加体会悲剧的意义。

关键词:红楼梦悲剧时代性格
鲁迅所说:“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①的确,在阅读悲剧时,我们总会为美好事物的破灭而叹息,但是,悲剧是两种精神的结合,“一方面像音乐一样,是苦闷从内心发出的呼号;另一方面,它又像雕塑一样,是光辉灿烂的形象。

”②《红楼梦》便是如此,它不仅有着令人悲悯的情节,而且还包含着丰富的、美的形象与生活。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它的成就可谓登峰造极,产生了专为研究《红楼梦》而形成的红学。

王国维在论述《红楼梦》的时候曾经讲到:“《红楼梦》一书,彻头彻尾的悲剧也。

”③而作为一部悲剧性的巨著,她不得不让人哀惋叹息。

从开篇的“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④到“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⑤,都是对“悲剧”二字的尽情演绎和完美诠释。

悲剧是打动人心的,同时,它留给人们的思考是悠长的。

全书是通过贾府兴衰过程及宝、黛、钗的爱情婚姻悲剧以及几女子的毁灭过程来写这个大悲剧,
时代悲剧:曹雪芹通过几个封建贵族世家盛衰的描写,尤其是贾家,从侧面反映了清王朝的没落,也较全面地表现了清王朝腐朽没落造成的时代悲剧。

奢侈,是这个贵族之家衰败的原因之一。

且不说那些名目繁多的美器珍玩如何填满这个家族的每个角落,也不说那些精心烹调的美味珍馐如何充塞这个家庭的每个盛筵,单就秦可卿的丧事与贾元春之省亲,那奢华靡费程度就够惊人的了。

大观园是怎样的豪华美丽,应有尽有是所有读者都了解的。

虽然凤姐、探春等人在最后已感到家庭经济危机的来临,但这时谁也无法挽狂澜了。

其次便是家族上下的腐败以及道德的沦丧。

贾府上下的男人大都生活腐败,贾珍的公媳乱伦,贾琏的处处留情,贾赦对鸳鸯的企图,甚至连王煦凤与侄辈贾蓉也有染,等等这些,正应证了老仆人焦大的那句“爬灰的爬灰,养小叔的养小叔”⑥的话。

另一方面,由这些引起的人事纠纷、甚至残杀,更是不断地动摇着这座封建大厦。

虽然也有不少清白的女儿家门努力地在这罪恶的泥潭里挣扎反抗,但最终也都与这腐朽的家族同归于尽,几乎没能有一个落得好下场的。

最终贾家一代不如一代,贾敬访道,贾赦淫乐,贾政的迂腐无能、头脑古板,贾珍、贾琏、贾蓉等纨绔子弟个个沉湎酒色,毫无廉耻。

诸如此类,大观园中比比皆是。

家族的种种腐朽已无可救药,唯一较有灵性的贾宝玉也只能痛苦地呼吸着这令人窒息的悲凉之雾。

而他的思想与封建传统的不相容,这必然导致了宝黛爱情的悲剧结局,在这个时代不容纳他们,他们也不屈从时代的悲剧冲突中,随着腐朽力量的由盛转衰,新生力量
也落了个由萌芽到夭折的结局。

这是《红楼梦》告诉我们的那个时代的悲剧,人人概莫能外。

由此看来,在社会发展的一定阶段,腐朽有可能萌发新生,却不可能催化新生,相反,当腐朽势力还相当强大时,还会扼杀新生。

《红楼梦》的家庭婚姻生活正是从这一角度折射出时代的悲剧。

可以说贾府的悲剧正是时代悲剧的一面镜。

然而,也不能说这个悲剧仅仅是由时代所造成的,我相信,人物的性格与悲剧也是有一定联系的。

这在诸多文学作品中都有体现,如俄狄浦斯王,如哈姆雷特等等,性格特征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也预示了人物的悲剧。

《红楼梦》中最主要的人物当是贾宝玉了,贾宝玉生在贾家这样一个名门望族,而且他的品貌才华又出众,作为家族的嫡系子孙,他是应当担当起支撑家族的使命的。

然而,他厌弃封建社会的仕途文化、等级制度等一切,从小在礼教的缝隙中寻觅个性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在众姐妹中成长,根本无心仕途,他的个性是新生力量的萌芽,在我们今天看来是十分伟大且不容易,然而这却是为那个时代所不容的,于是他走到了最后出家的地步,这也能算是一个比较好的结局,这样的命运较几位女性而言,还是幸运的。

曹雪芹是极爱女子的,书中塑造了无数个栩栩如生的动人女子,从金陵十二钗到活泼俊俏的丫鬟,她们都是才情绝佳、才貌双全的人物,于是,她们的悲剧读来也格外让人动容。

封建社会下连这样一群女子也容不下!
林黛玉与薛宝钗作为《红楼梦》的主要人物,命运令人扼腕叹息。

黛玉是一个任情任性,冰心玉壶,敏感而又自尊,不矫饰,不屈从,一往情真的女子,作为绛珠仙子下凡的她,孤高自许,目下无尘,是封建阶级不折不扣的叛逆者。

这注定了她的悲剧命运。

黛玉在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完完全全听任真实情感的流露,既正直、单纯,又诚实、多情,从不阿谀奉承别人;宝黛情意相投,便由两小无猜发展成为生死相恋的情人。

她口齿伶俐、才思敏锐。

然而寄人篱下的生活使他的性格变得敏感多疑,这造成了她在贾府的生活中变得不被人喜欢,宝钗、惜春无一不领受过她尖刻的讽刺。

她刻薄的言辞破坏了所有的人际关系,即便她是用口在表达对世俗的嫉恨,人们也不能宽容她,换来的是大家共同的指责,认为是她心胸狭窄、尖酸刻薄、爱使小性儿的妒忌。

她在贾府成了一个锋芒毕露、争强取胜的出众者,同时在精神上不自觉的抵触了社会所给予妇女的规范,结果就以自己脆弱的生命去尝试那个时代的冷酷与摧残,她本人也就在性格的导引下走向悲剧的结局。

如果林黛玉的悲剧是其性格造成的,那么宝钗呢,她不是一个努力迎合时代的、左右逢源的人么?但是正因为这一点,在爱情上、才学上、生活上,宝钗被封建文化磨去了自己应有的个性锋芒,对所爱的人与物不敢有太强烈的追求,而对自己不喜欢的人与事也不敢断然决裂,生命处于一种不生不死的浑沌状态。

这种自我压缩使她的生命过早地枯萎了。

宝钗整天生活在这雪洞般的环境里,独自一人,那是怎样的一种生活状态,她并非如林黛玉一样,因为贾宝玉有一日没理她,因为小丫头误会没开门就啼啼哭哭,这不是轻而易举就能装出来的。

除了可以得出宝钗“冷”的表象特征外,也可以感受到宝钗那孤寂平实、高洁的心态特征。

这种独处是对封建礼规的遵守的结果,应该从中认识到封建三纲五常等对女性的压抑。

在这些压抑之下,她是不会得到幸福的,于是,她也走向了悲剧。

贾府中的女子的悲剧性结局或多或少都与自己的性格有一定的联系,像迎春的懦弱,惜春的逃避现实,晴雯的率真勇敢等等,然而,我们不能就说是他们
的性格导致的他们的悲剧,他们都同样有生存的权利,归根结底还是那个时代造成的。

无论是林黛玉还是其他不同的悲剧类型,导致悲剧的原因都各有不同,他们力图摆脱命运的束缚,可悲的是在那样一个男权深重的社会,无论女性想用何种方式改变命运,都要付出惨痛的代价,她们的悲剧在那个时代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无论成功与否,我们都看到了他们的努力与挣扎,那种精神力量也是可敬可佩的,这是她们不一样的美。

从幸福到苦难,从追求到幻灭,从有价值到毁灭。

一部《红楼梦》,让人唏嘘不已,它丰满的人物形象和生动的故事情节让人回味至今。

有着那样美好艳丽的开头,却有着如此凄恻的结局。

一个故事的完结,一个梦的幻灭,留给人无尽的沉思,那不只是叹息,相信还有很多。

不能单纯的停留在书中看书,那样永远看不到全貌与不同。

《红楼梦》作为中国一部伟大的悲剧与西方的悲剧是有一定区别的,贾宝玉在最后遁入空门,这一定程度上是顿悟的表现,而在西方的悲剧中很少有类似产生顿悟倾向的作品,如莎士比亚的作品,剧中主人公多因为命运、性格、社会等等因素最终走向死亡,如《哈姆雷特》和《罗密欧与朱丽叶》等等。

与此相反,中国的悲剧则走向另一面,常常是历尽艰险最后喜得团圆,即使死后冤屈也会得到昭雪,如《窦娥冤》。

“中国古典文学即便是悲剧性的作品,强调的是美与善的结合,而西方,尤其是悲剧,则强调美与真的结合,主张一悲到底。

”⑦但是无疑《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悲剧艺术的顶峰。

我们在深刻挖掘人物内部的悲剧的同时,也要在宏观上把握,用比较的眼光,世界性的眼光来研究《红楼梦》,这部伟大的悲剧巨著,相信我们能从中学到很多,让我们不懈地将之传承下去!

吴春平:美学课堂笔记

蒋孔阳:《美学新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395页。


王国维:《红楼梦评论》,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曹雪芹:《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8年版,第7页

曹雪芹:《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8年版,第1482页

曹雪芹:《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8年版,第114页

吴春平:美学课堂笔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