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太平洋秋刀鱼资源及其渔场
秋刀鱼的生物特性

xx的生物特性1基本概念西北太平洋的秋刀鱼(Colabissaira),属颌针鱼亚目,竹刀鱼科,秋刀鱼属,又称竹刀鱼。
体型细圆,棒状;背鳍后有5~ 6个小鳍,臀鳍后有6~ 7个小鳍;两颌多突起,但不呈长缘状,牙细弱;体背部深蓝色,腹部银灰色;吻端与尾柄后部略带黄色,最大体长可达40 cm左右。
秋刀鱼虽然鱼体不大,但味道鲜美,蒸、煮、煎、烤都可以。
秋刀鱼的营养丰富而均衡,蛋白质含量达20.6%,高于牛肉和猪肉,其蛋白质中含有17种氨基酸,具体组成和含量见表1。
除了蛋白质以外,秋刀鱼还富含钙,磷,维生素A,D,E,B2和B12等人体所必需的营养素。
常食秋刀鱼,可以延缓衰老,防治夜盲症、贫血、高血压、心肌梗塞和动脉硬化等疾病。
秋刀鱼为冷水性表上层洄游性鱼类,喜欢在寒暖海流交汇处聚集,适温范围为:10~ 20度,最适宜水温为15~ 18度。
具有明显的昼夜垂直移动现象,白天在距海面15 m左右的水层活动,夜间上浮至水域的表上层活动,具有趋光性和集群性。
秋刀鱼的生命周期短,仅为2 a,对捕获的秋刀鱼进行生物学测定时,基本上看不到3龄鱼,正因为其生命周期短,故生长迅速, 6个月~ 1龄时开始性成熟, 2龄全部性成熟。
产卵期长,几乎终年均产卵,秋刀鱼的上述生物学特性,决定了其资源恢复力也较强。
秋刀鱼在北太平洋已探明有4个种群,分别是日本海种群、北太平洋中部种群、加利福尼亚种群和西北太平洋种群。
西北太平洋秋刀鱼种群距离中国大陆较近,且对该种群的渔场、渔期、洄游路线和其它生物学特性掌握得最为全面,具备了对其开发利用的基本条件。
2主要类型及分布世界海洋水域中秋刀鱼的分布有5中,其中包括一个亚种。
其一:鱼体最长的称为北大西洋秋刀鱼,主要分布于大两洋北部和地中海;其二:鱼体较小体长仅有数厘米的称为太平洋秋刀角,主要分布于太平洋东部至夏威夷诸岛水域;其三:鱼体长十几厘米的也称大西洋秋刀鱼,主要分布于大西洋和印度洋;其四:为印度洋秋刀鱼,主要分布于印度洋和大西洋;其五:大西洋秋刀鱼。
西北太平洋公海秋刀鱼生物学特性研究

西北太平洋公海秋刀鱼生物学特性研究商李磊;朱清澄;晏磊;张阳【期刊名称】《江苏农业科学》【年(卷),期】2012(040)010【摘要】根据2010年5-10月份的西北太平洋公海秋刀鱼海上调查数据,对西北太平洋公海秋刀鱼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通过统计回归方法分析了秋刀鱼的体长分布、性腺成熟度、性比、摄食等级、体长与体重的关系等,并且对其生长率和生长方程进行了分析,简要分析了秋刀鱼的生长情况.结果显示:体长范围为108 ~344 mm,优势体长组为280~ 300 mm;性腺成熟度主要分布在Ⅱ、Ⅲ期,比例为41%和36%;秋刀鱼摄食等级主要分布在1、2、3期,分布占总样品的29.46%、43.92%和21.59%;性比接近1∶1;雌性优势体长组的个体出现频率明显多于雄性,群体可能属于不同种群,生长参数大于3.秋刀鱼体长相对生长率约为0.45%/d,绝对生长率约为1.26mm/d;秋刀鱼体重相对生长率约为3.18%/d,绝对生长率约为5.12 g/d.【总页数】4页(P198-201)【作者】商李磊;朱清澄;晏磊;张阳【作者单位】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科学学院,上海201306;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科学学院,上海201306;大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开发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201306;大洋生物资源开发和利用上海市高校重点实验室,上海201306;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科学学院,上海201306;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科学学院,上海2013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59.471【相关文献】1.北太平洋公海秋刀鱼生物学特性初步研究 [J], 朱清澄;夏辉;叶旭昌;许巍;花传祥;马伟刚2.西北太平洋公海秋刀鱼渔场浮游动物数量分布的初步研究 [J], 朱清澄;刘昊;马伟刚;刘瑜;夏辉;花传祥3.西北太平洋公海渔场秋刀鱼群体渔业生物学特征初步研究 [J], 闫鲁鑫;张弛;刘世刚;田浩;刘阳;田永军4.西北太平洋公海渔场秋刀鱼群体渔业生物学特征初步研究 [J], 闫鲁鑫;张弛;刘世刚;田浩;刘阳;田永军5.夏季西北太平洋公海秋刀鱼渔场浮游动物数量分布初步研究 [J], 朱清澄;马伟刚;刘昊;夏辉;刘瑜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西北太平洋秋刀鱼耳石形态学分析

秋刀鱼在西北太平洋 中从 亚热带到亚寒带南部都有 广泛 分布 , 它是一种资源量较 丰富的上层鱼种 , 其主要捕捞国和地 区为 日本、 俄 国、 韩 国以及我国的台湾省 。其 中 日本的渔获量
1 5 8 。 2 6 E 。样本采集时 , 从 每个 站点 的渔获 中随机抽取秋 刀
鱼2 0尾 ( 不足 2 O尾 则 取 所 有 样 本 ) 。
加得愈加 明显 , 翼 叶的增长速度大 于基 叶。幂 函数拟合秋刀鱼 T S L与体长 ( B L ) 的关系式为 T S L=0 . 7 0 2 7 4×B L 蜥
( i . 2 = 0 . 7 6 8 5 , / t ' = 1 2 3 ) , 秋刀鱼 T S L与体 长之 间的关 系为显著 ( P< 0 . 0 5 ) 。耳石最后端到耳石背面 的长度与体长 之间
定精确至 0 . 1 c m, 重量 的测定精确 至 0 . 1 g , 参考 E h r h a r d t 的
动与环境之 间的关系、 资源评估 与管理 、 摄食 特性、 渔具 渔法 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耳石 是鱼类 良好 的信息载体 , 其形 态
特征常用于种类或种群 鉴定 , 国外的一些 学者也对幼龄 秋刀
同时为下一步利用耳石 日轮技术研究秋刀鱼年龄 与生长打下
( 上海海洋大学海 洋科学学 院, 上海 2 0 1 3 0 6 )
鑫
摘要 : 秋刀鱼是大洋性的重要经济鱼类 , 其耳 石包含着 重要 的生态信 息。根据 2 0 0 9年 5 —8月于西北太 平洋公
海采 集的 1 2 3个秋刀鱼耳石样本 , 分 析其 耳石 的外部形 态 , 探讨其 耳石 的形 态差异及生 长模 式 。主成 分分析认 为 , 耳 石总长 ( T S L ) 、 耳石最后端到耳石背面的长度 ( D E D) 、 耳石腹 面到耳石 基叶 的长 度 ( D V R ) 、 耳石基 叶的长度 ( T a L) 可 用来 表征耳 的形 态特征。通过 灰色星座 聚类方法用 以上几个 主成分 的形 态特征指标对 西北太平 洋秋 刀鱼 的种群结 构进行聚类分析 , 根据综合指标值 以及星座 图的聚类情况可知 , 此次试 验渔获 的西 北太平洋秋 刀鱼只存在 一个 种群 。
北太平洋秋刀鱼生活史和资源渔场研究进展

中国水产科学 2019年7月, 26(4): 811-821 Journal of Fishery Sciences of China综述收稿日期: 2018-12-24; 修订日期: 2019-01-17.基金项目: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项目(2013BAD13B05).作者简介: 花传祥(1982-), 博士研究生, 工程师, 研究方向为渔业海洋学和远洋渔业系统集成. E-mail: cxhua@ 通信作者: 朱清澄, 教授, 研究方向为渔具渔法及海洋渔业资源管理. E-mail: qczhu@DOI: 10.3724/SP.J.1118.2019.18432北太平洋秋刀鱼生活史和资源渔场研究进展花传祥1, 2, 朱清澄1, 2, 许巍1, 宋利明1, 2, 李非11. 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科学学院, 上海 201306;2. 国家远洋渔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上海 201306摘要: 北太平洋秋刀鱼(Cololabis saira )是中国重要的远洋渔业鱼种, 被北太平洋渔业委员会列为优先管理的种类之一。
本文回顾和概述了秋刀鱼生活史、种群动力、资源渔场和栖息地适宜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分析和展望了秋刀鱼生长生物学、繁殖生物学、洄游、资源波动和栖息地适宜性等研究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主要建议包括: 基于耳石微化学信息和最适环境参数的时空分布变动, 探索秋刀鱼潜在的洄游路径和模式; 建立繁殖栖息地适应性指数模型, 分析海洋–气候对秋刀鱼补充群体潜在栖息地的影响; 建立秋刀鱼集群栖息地适宜性指数模型, 开发秋刀鱼渔场渔情速报系统。
本文的概述和分析旨在为秋刀鱼渔业资源等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秋刀鱼; 生活史; 资源; 渔场中图分类号: S917; S93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5-8737-(2019)04-0811-11北太平洋秋刀鱼(Cololabis saira )是竹刀鱼科(Scomberesocidae )现存种类的近代分支[1], 广泛分布于从中国东海、日本海至美国沿岸的北太平洋海域[2], 且分布在中国东海、鄂霍次克海、西北太平洋、中北太平洋和东北太平洋的秋刀鱼种群基因遗传结构无显著性差异[1]。
远洋渔业资源调查和探捕项目指南

远洋渔业资源调查和探捕项目指南一、项目目标XXXX年远洋渔业资源探捕项目继续以具开发潜力的公海渔业资源和我国主要入渔国海域的主捕鱼种为重点组织实施。
通过对西北太平洋公海秋刀鱼、东南太平洋公海西部竹荚鱼、毛里塔尼亚海域竹荚鱼、西南大西洋公海变水层拖网、西北太平洋公海(北太鱿钓传统渔场以东)鱿鱼以及摩洛哥海域沙丁鱼等资源和作业方式的探捕调查,掌握目标海域和目标鱼种的渔业资源状况、开发潜力、中心渔场形成机制及适合的渔具渔法,寻求可规模化开发的后备渔场,为远洋渔业持续、稳定发展奠定基础。
二、项目内容和资金使用方向(一)西北太平洋公海秋刀鱼资源探捕(延续项目)。
继续派出2艘专业鱿鱼钓船(须加装秋刀鱼捕捞专用设备和网具)对西北太平洋公海秋刀鱼资源进行探捕。
要求每艘探捕船派出2名科研人员随船实施探捕调查、收集相关数据,探捕站点不少于40个,提交探捕专题研究报告3份以上。
探捕补助经费每艘船150万元,共300万元。
(二)东南太平洋公海西部竹荚鱼资源探捕(延续项目)。
继续派1艘主捕竹荚鱼的大型拖网加工船对东南太平洋公海西部海域(现作业区域以外海域)竹荚鱼进行探捕。
要求派出2名以上科研人员随船实施探捕调查、收集相关数据,探捕站点不少于45个,提交探捕专题研究报告4份以上。
探捕补助经费200万元。
(三)西南大西洋公海变水层拖网探捕(延续项目)。
继续派1艘中型拖网渔船采用变水层拖网方式对西南大西洋公海(乌拉圭外海)鱿鱼和其他鱼类资源进行探捕。
要求派出1名科研人员随船实施探捕调查、收集相关数据,探捕站点不少于40个、提交探捕专题研究报告3份以上。
探捕补助经费100万元。
(四)毛里塔尼亚海域竹荚鱼资源探捕(延续项目)。
继续派1艘大型拖网加工船对毛里塔尼亚专属经济区内外侧大西洋竹荚鱼资源进行探捕。
要求派出2名科研人员随船实施探捕调查、收集相关数据,探捕站点不少于40个、提交探捕专题研究报告3份以上。
探捕补助经费150万元。
(五)西北太平洋公海(北太鱿钓传统渔场以东)鱿鱼资源探捕。
新高考地理海水的性质运动与海——气相互作用(解析版)

海水的性质、运动与海——气相互作用1.(2022·北京西城·一模)2021年6月,在距日照海岸线130海里的黄海深处,我国首座深海渔场——“深蓝1号”网箱首次实施规模化收鱼,标志着我国首次规模化养殖高价值冷水鱼类(最适生存温度为12~18℃)取得成功。
图为多年夏季平均温度(℃)在水面以下5米、10米、25米层的分布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绘图表示甲处夏季水温垂直变化,据图说出夏季安置网箱的深度范围。
(2)运用海洋权益的知识,说明我国在此海域建立海洋牧场的合理性和意义。
(3)说明离岸养殖相较于近岸养殖的优势。
【答案】(1) 网箱应设置在10-25米深度的范围内。
(2)合理性:距海岸线130海里,处于我国专属经济区的范围内(其所在区域处于我国大陆架)。
意义:建立海洋牧场,开发海洋生物资源,丰富资源类型,保障国家资源安全;开发和利用海洋空间资源,体现和行使海洋权益,维护国家海洋权益。
(3)养殖空间更大;海区生态环境更优,水产品质较高;相比近岸养殖污染小【解析】该题以我国首座深海渔场——“深蓝1号”网箱和多年夏季平均温度(℃)在水面以下5米、10米、25米层的分布图等相关信息为材料,设置了3个小题,涉及了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海洋权益等方面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绘图能力,培养综合思维能力和维护国家领土权益的观念。
(1)由图可知,甲处夏季水温在深度5米处,水温在21-23℃之间,在深度10米处,水温在17-19℃之间,在深度25米处,水温为12℃,由此可画出甲处夏季水温垂直变化(注意:需要绘制横、纵坐标轴及坐标轴名称、水温变化用曲线表示);根据材料可知冷水鱼类最适生存温度为12~18℃,因此可知网箱深度应该放置在水温12~18℃的深度范围内,大致在10-25米之间。
(2)合理性:该区域距日照海岸线130海里,属于我国的专属经济区范围内,专属经济区所属国家所享有的权力包括:勘探、开发、使用、养护、管理海床和底土及其上覆水域自然资源的权利,对人工设施的建造使用、科研、环保等的权利,因此所处位置合理。
俄罗斯、韩国、中国台湾等的渔船关注着利用西北太平洋公海的秋刀鱼资源

年中除夏季( 主要为索饵洄游期外 ) ,
存在 , 并确认具有开发利用 的价值。 然
美 国 、中国大陆 、 努阿 图和 中 国台 瓦
秋、 、 冬 春季都在产 卵, 所以在北太平
洋 的秋 刀 鱼 中有 秋 生 群 的冬 生 群 的 春
而 ,日本为什 么至今仍 未去开发利 用
呢, 究其原 因, 一是现下在 日本近海捕
本 , 什 么迟迟 到 今天 还 没有 正式 开 发 为 利用 西 北 太 平洋 公 海 的秋 刀 鱼 资 源 呢 ,
是 不 是 日本 不 重 视 开 发 利 用 公 海 的秋
1 0年 的 长 期 稳 定 的
新 渔 业 协 定
中西太平洋是 全球金枪鱼( 包
括鲣 鱼 ) 的高 产海 区。 推算该 海 区 据 20 年 的产量为 20 t 07 4 万 ,占全球金枪 鱼类 总产 量 中 的5 %。在 西径 10 5 5 度
两 国都重视。 这是 因为秋刀鱼是 日本传
统 的捕 捞对 象 之一 。日本 为 了查 明北 太 平 洋公 海秋 刀 鱼 的情况 ,自进 入本 世 纪 以 来 至 今 ( 0 9 8 ) 多 次 派 出 大 20 年 月 已 型秋 刀 鱼 舷 提 网船 ( 20 t 进 入北 近 0总 )
亚 、贝劳 、 马绍 尔 、 里 巴斯 等 l 多 基 0
资 源 , 到 有 关 渔 业 国 的 关 注 。 下 受 现
资 源调查 船——开 洋 丸( 60 t 以 24 总 )
中层 拖 网进 行 调查 和试 捕 。 今进 入 北 迄 太 平 洋 公 海 对 秋 刀 鱼 进 行 调 查 试 捕 的
国家 唯 有 日本 , 明 日本对 北 太平 洋公 表
西北太平洋公海秋刀鱼繁殖生物学研究

西北太平洋公海秋刀鱼繁殖生物学研究秋刀鱼(Cololabis saira)属于中上层鱼类,具有生长快、生命周期短等特点,其资源极为丰富,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广泛分布于西北太平洋公海及其沿岸海域。
虽然,秋刀鱼在中国大陆是一种不太熟知的食用性鱼类,但是近几年来,随着国家远洋探捕项目的执行,秋刀鱼也逐渐的为人所知,成为一种国内重要的远洋经济鱼类主捕鱼种。
充分了解西北太平洋秋刀鱼的繁殖生物学特性,能为秋刀鱼的繁殖生物学特性研究填补空白,为以后对其的生物学特性研究提供参考;能够补充和丰富北太平洋秋刀鱼的繁殖生物学信息及其资源生物量变动,能更好的开展秋刀鱼资源评估提供更全面的种群繁殖生物学信息,为我国在西北太平洋的秋刀鱼渔业发展服务,为合理的开发和利用西北太平洋秋刀鱼渔业资源提供理论依据;也为制定渔业管理措施提供可靠的基础数据,为合理利用及科学管理北太平洋秋刀鱼渔业资源提供了科研支持。
依据对2014年6-11月间执行农业部秋刀鱼资源探捕项目(38°38′N-44°31′N、146°36′E-162°26′E),通过舷提网捕捞作业海上随机采样得到秋刀鱼样本并带回实验室进行实验。
用Excel、Marine、Spss、Origin、Arcgis、WT-1000GM v2.0等软件和组织学石蜡切片的方法,就西北太平洋秋刀鱼进行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分析,对其繁殖生物学展开研究。
研究包括其性别比例,叉长组成,体重组成,叉长和体重以及最大体周的关系,摄食等级,肥满度,性腺成熟指数GSI,卵细胞形态,雌雄50%性成熟叉长,卵径分布,繁殖力等方面。
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2377尾样本中,雌性与雄性的比例为2.06:1。
经卡方检验,性比不符合1:1的比例(χ<sup>2</sup>=137,P<0.05)均以雌性个体数量占绝对的优势,。
(2)总样本叉长范围为189-346mm,平均叉长为282mm。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北太平洋秋刀鱼资源及其渔场发布时间:2011-10-31信息来源:来源:沈建华等收稿日期: 2003212208资助项目: 国家863 计划海洋领域项目(2003AA637030)“作者简介: 沈建华(1956 - ) ,女,上海市人,副研究员,从事渔业遥感与渔场海洋学研究。
Tel :021 - 65684690 - 8042 ,Email :dhyqzh @public4. sta. net. cn沈建华, 韩士鑫, 樊伟,周甦芳(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资源遥感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东海水产研究所,上海200090)摘要: 秋刀鱼渔业是西北太平洋的重要渔业之一,现在开展这一渔业的有四个国家和地区。
秋刀鱼渔获量有着十分剧烈的年间变化,渔场位置也随着环境状况的变化而变化,对渔场变动影响较大的环境因素主要有温度分布、浮游生物的分布、黑潮各分支的强弱配置状况和亲潮的强弱配置状况等。
关键词: 秋刀鱼;渔业和渔场;西北太平洋中图分类号: S931 文献标识码: ASaury Resource and Fishing Grounds in the Northwest PacificSHAN Jian2hua , HAN Shi2xin , FAN Wei , ZHOU Shu2fang( Key and Open Laboratory of Remote Sensing Information Application in Fishery Resources ,Chinese Academy of Fishery Sciences , East China Sea Fisheries Research Institute , Shangha 200090 , China)Abstract : Saury fishery is an important fishery in the Northwest Pacific. Now there are four countries and regions engaged in the fishery. The catch has been changed dramatically from year to year. The distribution of fishing grounds is varied largely with the environmental features such as temperature , phytoplankton , strength of the Kuroshio and Oyashio , etc.Key words : Saury ; fishery and fishing grounds ; the Northwest Pacific西北太平洋的秋刀鱼( Cololabis saira) 渔业是一项历史悠久的渔业,日本的捕捞历史长达300 年以上,主要渔场分布在太平洋日本沿岸的近海海域。
由于秋刀鱼资源丰富,渔法简单,渔获效率较高,且符合公众的食用口味,所以它是经济效益比较高的渔业之一。
我国目前正在发展远洋渔业,西北太平洋的秋刀鱼渔场距离中国大陆较近,可以作为一种选择。
1 生产情况秋刀鱼在西北太平洋从亚热带到亚寒带南部广泛分布,它是一种资源量较高的上层鱼种;主要捕捞国和地区为日本、俄国、韩国以及我国台湾省。
其中日本的渔获量最高。
秋刀鱼还是许多大型肉食性鱼类、鸟类以及鲸类的饵料。
日本从1670 年左右开始捕捞秋刀鱼[1 ] ,捕捞季节主要为8~11 月。
图1 为日本1894~2000 年间秋刀鱼渔获量的年变化情况[2 ] 。
在1940 年代末,当捕捞方法改为舷提网后,产量比原先用流网时大幅度增加,但年产量变化幅度也更为剧烈,长期呈波动很大的起伏形态。
秋刀鱼主要生产国日本的渔获量,近百年来最高的为1958 年的5. 72 ×105t ,最低的为1969 年的6. 3 ×104t ,在1950~2000 年间的年平均产量约为2. 578 ×105t 。
从20 世纪80 年代起,日本渔民为稳定鱼价,通过渔民协会的协调对总渔获量采取了控制措施,至90 年代,捕捞力量开始逐步下降,渔船从1975~1980 年每年500 艘左右,至目前的不到250 艘。
但资源量却仍呈现大幅度变化状态,如在1998 年产量突然下降到1. 41 ×105t (只有1997 年度的一半左右) ,到2000 年渔获量又恢复到2. 07 ×105t ,2001 年又上升到2. 66 ×105t[3 ] 。
很显然资源变动的原因不完全是过度捕捞所引起的。
在日本秋刀鱼作为限制可捕量(TAC 制度) 的规定鱼种之一,目前的TAC 为3. 1 ×105t 。
近几年,俄罗斯、韩国及我国台湾省的渔船也在西北太平洋捕捞秋刀鱼,捕捞渔场主要集中在千岛群岛附近及其南部的公海海域。
在那里,仅我国台湾省的捕捞船只就有56 艘,近两年渔获量接近5 ×104t 左右[4 ] ,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2 洄游路线和渔场秋刀鱼的洄游路线很长(见图2) ,从亚热带穿过环境状况极其复杂的黑潮- 亲潮混合区直到亚寒带[5 ] 。
在北太平洋秋刀鱼产卵季节也很长,从秋季一直延续到翌年春季。
秋季的主要产卵场在黑潮前锋北部的混合水域,冬春季则在黑潮水域。
幼鱼的生长及存活率与不同产卵群体有关。
在黑潮区产卵的冬季- 群体和在混合区产卵的春季- 群体比在混合区产卵的秋季- 群体其幼鱼存活率要明显高一些,所以冬季- 群体和春季- 群体在补充群体中占较大比重。
此外,在春夏季一部分进入日本海的秋刀鱼开始大量产卵,所以在日本周边秋刀鱼几乎常年都有产卵行为[6 ] 。
在春季随着水温的逐渐上升秋刀鱼开始北上索饵洄游,夏季到达千岛群岛沿岸亲潮区得到充足的饵料。
当鱼逐步成长和开始成熟后,鱼群开始南下。
也有一部分秋刀鱼进入日本海产卵,在海况条件适宜时,这部分鱼卵和幼鱼会通过津轻海峡进入太平洋,成为西北太平洋秋刀鱼补充群体的一部分。
捕捞是在秋刀鱼沿亲潮沿岸分支及第二分支进行南下洄游时进行的。
所以渔场主要分为日本东北沿岸的渔场和千岛群岛以南延伸到公海的外海渔场两块。
3 渔场的环境特点对秋刀鱼的捕捞是在其索饵洄游的后半程中进行的。
鱼群的聚集主要由其摄食特性、适宜温度等因素所决定的。
秋刀鱼以寒流系浮游动物(如甲壳类、毛颚类) 及鱼卵为主要食物,在索饵期的适宜温度为15~18 ℃。
一方面作为秋刀鱼饵料的浮游动物的丰度和分布受到海洋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秋刀鱼在索饵的过程中也要追求适宜的环境条件,所以秋刀鱼渔场的形成受海洋环境的影响很大。
图3 是根据Dodimead 等[7 ]及Favorite[8 ]绘制的北太平洋环流系统示意图改绘的影响秋刀鱼生活区的主要环流系统的示意图。
从中可以看出影响秋刀鱼索饵区的主要流系为黑潮第一、第二分支和亲潮的沿岸支流和第二分支。
秋刀鱼的食物大部分是由亲潮携入亚寒带海域的,由于亲潮的水温过低不适宜秋刀鱼的生存,所以秋刀鱼在亲潮前锋以外的黑潮- 亲潮混合区聚集的可能性较大。
至7、8 月,千岛群岛附近的水温也达到了接近15 ℃左右,且有丰富的饵料,所以秋刀鱼主要在千岛群岛和鄂霍茨克海索铒、育肥。
随着水温的下降,鱼群追随适宜的水温而逐渐南下,但仍靠近亲潮前锋,以获得充分的食物。
所以黑潮势力的强弱会影响种群的丰度;而亲潮的态势则会影响鱼群的肥满度和渔场的形成和位置。
宇田[9 ,10 ]和池田[11 ,12 ]两位日本科学家最早指出秋刀鱼渔场每月移动与适温水域(15~18 ℃) 及亲潮势力的扩张有关,秋刀鱼的两条主要的洄游路线由亲潮的沿岸分支和第二分支的位置所决定,渔场中心在亲潮前锋附近的亲潮冷舌前端,略微偏东,渔场呈椭园形,主轴与海流一致。
Yusuda & Watanabe etal [13 ]对亲潮影响秋刀鱼渔场也进行了分析,如果亲潮势力在夏季比较强,较多的寒流性浮游动物被携入混合区,鱼群的肥满度应比较好,而且渔汛开始时间会比较早,渔场比较偏北;如果亲潮势力在夏季比较弱,则渔汛开始时间会比较晚,开始阶段渔获率会很低,鱼的肥满度也会差一些;若亲潮第二分支比较强而沿岸分支比较弱,鱼群会比较分散,渔场面积较大渔获率相对较低;又若亲潮沿岸分支很强,则有可能形成日本沿岸的高产渔场,而外海渔场就会差一些。
四之宫等[14 ]的研究也表明:当亲潮势力较强、沿岸分支比较近岸、且向南扩展比较明显,第二分支也有向南扩展趋势的年度,近岸渔场呈丰渔情况;反之,当亲潮势力较弱,亲潮第二分支向外海偏移,则沿岸渔场就会出现不渔状况。
所以,对于主要以外海渔场为捕捞海域的中国渔船而言,黑潮势力较弱、亲潮外海分支较强的年份,将是渔获率和产量都比较高的年份,也是生产的极好机会。
关于秋刀鱼的最适温度,通常认为是15~18 ℃,但并非绝对,在不同的月份和不同的年份中略有不同。
曾有报道[11 ,12 ] ,秋刀鱼的适温范围在13~20 ℃内,最适水温在渔汛期间逐步下降。
相川[15 ]指出,高产渔场水温每月变化,9 月在14~20 ℃,10 月在13~21 ℃,11 月在12~22 ℃。
此外,最适水温年年不同,曾经在1949 年记录到历史最低的13~15 ℃,比一般年份低3 ℃左右。
野泽[15 ]等的研究表明,在卫星海色图和温度图的锋面区域有秋刀鱼渔场形成。
在沿岸区域渔场多形成在海色(即浮游植物分布) 前线附近,而在外海海域渔场主要在温度前锋的后方形成。
所以,浮游植物的分布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渔场的形成和分布,这方面的研究比较少,资料不够充分,有待于今后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此外,渔场的移动也受天气的影响,当强冷空气南下时,水温有可能骤降1~3 ℃,鱼群随适宜温度的位置移动而移动,渔场位置也会相应南迁。
在秋季,强台风的过境会使鱼群逃散,严重时可能导致渔汛的提前结束。
年度渔获量与该年度的总资源量有关,如果补充群体过小,即使海况条件适宜,也无法形成高产。
据田永军[16 ]的研究,资源量的大小与产卵场的海况情况有关。
秋刀鱼的补充群体以在黑潮区产卵的冬季群体占大多数,所以黑潮区的冬季水温对下一年度的资源量有很大的关系,冬季黑潮区水温较高时,下一年的补充群体会比较大一些。
总之,秋刀鱼作为一种资源量较高的鱼种,具有较好的开发前景。
如果能充分考虑到鱼群活动的规律及海况变化情况,就能获得较好的渔获率及经济效益。
特别是在鱿鱼产量低迷的年份作为补充捕捞鱼种,将会给企业多一种选择,以避免过大的经济损失。
参考文献:[1 ] 福岛信一. 北西太平洋系. ó?の洄游机构の综观的解析[J ] . 东北水研研报,1979 , 41 :1 - 70.[2 ] 田永军,赤岭达郎,须田真木. 北西太平洋にぉはる. ó?资源の长期变动特性と气候变化[J ] . 水产海洋研究,2002 , 66 (1) :16 -25.[3 ] 日本水产厅. 主要渔业动向[M] . 日本平成十三年水产年鉴. 2002 :110.[4 ] 王明彦,田永军,赤岭达郎,等. 秋刀鱼Cololabis saira (Brevoort) 舷提网渔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 ] . 现代渔业信息,2003 ,18(4) :3 - 7.[ 5 ] Tian Y, Ueno Y,Suda M,et al . Climate2ocean variability and the response of Pacific saury ( Cololabis saira) in the northwestern Pacific during the last half century[J ] . Fish Sci , 2002 , 68 (Suppl . I) :158 - 161.[6 ] Watanabe Y, Kurita Y, Noto M, et al . Growth and Survival of Pacific Saury Cololabis saira in the Kuroshio - Oyshio Transitional Waters[J ] . JOceanogr , 2003 , 59 : 403 - 414.[7 ] Dodimenad F , Dodimead A J , Hirano T. Oceanography of the Subarctic Pacific Region[M] . INPFC 13 , Rome , VANOUVER. , 1963 : 213.[ 8 ] Favorite F , Dodimead AJ , Nasu K. Oceanography of the Subarctic Pacific Region[M] . 1960 - 71 INPFC 33 , Rome , VANOUVER. ,1976 :187.[9 ] 宇田道隆. 千叶以北の秋刀鱼渔场的の移动につぃて[J ] . 水产物理谈话会报,1930 , 23 :1 - 43.[10 ] 宇田道隆. 东北海区にぉける. ó?渔场移动と亲潮寒流の关系[J ] . 日本水产学会志,1936 ,6(4) .[11 ] 池田信也. 东北海区にぉける昭和5 年秋刀鱼渔况の一考察[J ] . 水产物理谈话会报,1931 , 28 :423 - 430.[12 ] 池田信也. 东北冲にぉける昭和5 年. ó?渔况の一考察[J ] . 渔业连络试验报告- その1 ,水试报告,1933 , 3.[13 ] Yasuda I , Watanabe 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Oyashio front and saury fishing grounds in the north - west Pacific [J ] . A forecastingmethod for fishing ground locations. Fish. Oceanogr. , 1994 ,3 :172 - 181.[14 ] 四之宫博,石日出生,小沼一德,等. 东北海域にぉげる. ó?渔况变动と亲潮分支的举动[J ] . 日本大学农兽医学部学术研究报告,1993 , 50 :101 - 106.[15 ] 相川广秋. 太平洋沿岸にぉける鲣鲔及び秋刀鱼の鱼况[J ] . 水产学会报,1933 ,5(4) :54 - 69.[16 ] 田永军,赤岭达郎,须田真木. 北西太平洋にぉける. ó?の资源变动及ぼす气候と海洋のì . —à. μ¨の影响[J ] . 月刊海洋,2003 , 35 (3) :171 - 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