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企业借壳上市风险及其对策

浅析我国企业借壳上市风险及其对策
浅析我国企业借壳上市风险及其对策

论文名称:浅析我国企业借壳上市风险及其对策

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专业:财务管理

指导老师:马玲玲

班级:11财务管理

学生姓名:王合娟

学号:114140526

时间:2014年5月15日

浅析我国企业借壳上市风险及其对策

摘要:近年,我国有不少企业采用借壳的方式来间接实现上市,既有成功也有失败,真可谓“几家欢乐几家忧”,对于企业而言“借壳上市”究竟是捷径还是迷途?在改革开放中不断壮大的民营企业重组上市公司尤其是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此起彼伏,企业借壳上市已成为证券市场的热门话题,特别是在经历了“化腐朽为神奇”般的业绩提升后,企业借壳上市现象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

关键词:国美强生实例借壳上市我国企业问题策略

一.概念重组及我国企业借壳现状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企业在市场的上市融资方式也呈现出多样化特征。如何尽快拓展融资渠道,提高资本实力、扩大资产规模、改善公司治理结构、增强创新能力、提高管理水平成为我国企业发展面临的的首要任务,而上市无疑是其快速壮大资本实力的一种重要手段,上市公司的上市资格俨然已成为一种稀缺资源。但由于证券市场连续几年的低迷以及证券管理机构对企业上市发行股票融资做出了种种限制和 IPO(Initial Public offerings)的简称,即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的门槛限制,使得很多缺乏资金的企业或需要资金来实现宏伟发展目标的企业没法通过直接在国际市场上发行股票来获取资金;另一方面,有些上市公司机制转换不彻底,不善于经营管理,其业绩表现不尽如人意,丧失了在证券市场进一步筹集资金的能力,而中小企业由于发展规模的限制也无法达到上市资格,从而丧失很多机会,于是借壳(所谓的“壳”就是指上市公司的上市资格)方式得到了很多企业的青睐。

所谓“壳”,是指上市公司的上市资格,由于上市资格的稀缺性,“壳”成为一种资源,即壳资源。要充分利用这种上市公司的壳资源,就必须对其进行资产重组。要充分利用这种上市公司的壳资源,就必须对其进行资产重组。借壳上市就是充分利用上市资源的资产重组形式,对于节约社会成本和提高证券市场的运行效率具有重要意义。在实践中,指母公司(集团公司)通过将主要资产注入到上市的子公司中,来实现母公司的上市。母公司可以通过加强对子公司的经营管理,改善经营业绩,推动子公司的业绩与股价上升,使子公司获取配股权或发行新股募集资金的资格,然后通过配股或发行新股募集资金,扩大经营,最终实现母公司的长期发展目标和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

本文首先对借壳上市的现状进行回顾,然后对上海强生集团、国美借壳上市等的相关案例进行分析,找出借壳上市在实践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并提出成功借壳上市的相关对策,为目前正在进行的和拟上市的公司提供一些借鉴。

我国企业借壳上市的影响,尤其是对于上市公司的中长期影响逐渐现实地表现出来,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值得人们思考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对于已经发生的企业借壳上市事件进行比较全面的分析和反思,从而完善企业借壳上市的各种

制度安排,积极引导企业对上市公司进行战略改造,真正提高上市公司质量。

二.案例分析

借壳上市,首先要找到一个比较好的“壳”。那么如何选定适合的壳呢?自1997年以来深沪股市上百起资产重组案例,可以总结出壳公司有以下一些共同的特点:首先是所处的行业不景气。在我国, 由于二级市场收购成本较高,而且目标公司较少,因此借壳上市大都采取股权协议转让方式,股权关系简单、相对集中的壳公司易于股权协议转让。由于规定不允许上市证券公司拥有实业资产,为了便于剥离实业资产而注入金融资产,就需要找到隐形负债少,相对“干净”的壳,最好对壳公司有相当的了解,能在业务及股权上有密切联系,以降低不必要的成本。

在确定了壳公司之后,便进入整个并购过程中最关键的一步,双方就壳公司股权的转让进行磋商和谈判,就收购条件(如壳公司的股份、资产、债权、债务的处理)、收购价格、收购期限以及其他事项达成协议。就完成借壳上市的借壳过程来看,其借壳路径结合上市公司股改主要有以下三种模式:其一是借上市公司股改之机,以把上市公司原有的资产、业务等全部剥离给其大股东为代价,回购其大股东所持上市公司的股权,之后上市公司定向增发新股吸收合并证券公司;其二是在上市公司股改的同时,将上市公司原有的资产、业务等与证券公司的大股东持有的证券公司股份进行资产置换,之后上市公司吸收合并证券公司,完成壳公司的收购;其三则是完成股改之后的上市公司将全部资产及负债剥离给大股东,然后以新增股份换股吸收合并证券公司,此种模式以海通证券借壳上市为代表。三种模式具有共同点,可以概括为借壳公司通过协议方式、资产置换方式或二级市场收购方式依法收购壳公司,取得对该壳公司的控制权。

案例一:强生集团

借壳上市成功的典型案例是强生集团的“母”借“子”壳。强生集团由上海出租汽车

公司改制而成,拥有较大的优质资产和投资项目,近年来,强生集团充分利用控股的上市子公司—浦东强生的“壳”资源,通过三次配股集资,先后将集团下属的第二和第五分公司注入到浦东强生之中,从而完成了集团借壳上市的目的。我们可以把其借壳上市的过程归纳为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步:将强生集团的一部分优质资产剥离上市。

第二步:通过上市公司的大比例配股将集团公司的其他重点业务逐步注入到上市公司中。

第三步:通过配股将其他非重点业务注入到上市公司中,实现借壳上市。

案例二:国美香港买壳之路

国美香港借壳上市的成功之处在于由一家国内民营企业变成一家中外合资零售企业,再摇身一变成为香港上市企业,国美上市的经历可谓精心策划。首先,从黄光裕将国美资产打包装入"国美电器有限公司",到Ocean Town接手北京亿福所持国美电器65%的股权,国美一直在走香港H股IPO的路线。但是随着国美的竞争对手苏宁电器在中小板块上市的计划出台,国美如果要走完复杂而漫长的IPO过程,至少需要9个月,而如果审核过程中出现了什么问题,国美上市将被拖得更久。面对苏宁的扩张势头,国美的发展计划对资金的需求尤为迫切。因此选择借壳上市,抢在苏宁前面融得资金、掌握先机,是国美变更初衷的重要原因。

其次,香港联交所新修订的《上市规则》的实施对借壳上市进行了限制,主要体现在增设"反收购行动"一项,将进行反收购的上市公司视作新申请人,必须按照IPO的程序审批。《上市规则》对反收购的界定是:注入资产值达到壳公司资产的100%,且收购事项发生后,上市公司控制权发生变动;在上市公司控制权发生变化的24个月内,上市公司向取得控制权的人士收购的资产值达到壳公司资产的100%。由于国美和中国鹏润的控制权实际上都掌握在黄光裕手中,而黄光裕取得中国鹏润也已超出24个月的时限,顾这次实际上的反向收购成功得绕过了《上市规则》的限制。再次,此次中国鹏润通过增发股份和可换股票据支付,没有动用公司一分钱现金,而是将83亿港元的收购代价分三个部分支付:一,中国鹏润向黄光裕定向配发及增发价值2.435亿港元的代价股份,这些股份不受任何禁售期限制;二,中国鹏润向黄光裕定向发行第一批价值70.314亿港元的可换股票据,相关换股权可在自票据发行日起三周年内的任何时点随时行使,满三年后强制行使;三,中国鹏润向黄光裕定向发行第二批价值10.269亿港元的可换股票据,相关换股权仅于北京国美偿还所欠国美电器相关债务后方可行使。这无疑大大减轻了中国鹏润的现金压力。

三.借壳上市优势

从强生集团与国美借壳上市的案例之中可以总结借壳上市的优势:

(1).获取更多的融资机会。借壳上市为企业提供了一条上市的捷径,提供了融资的渠道。企业在借壳上市后可以通过增发新股或者配股的方式再融资,即通过扩大股本数,从股票市场上募得现金。因此,大规模、低成本、多渠道的融资就构成了上市公司的融资优势。

(2).简化上市手续。一般来说,借壳上市不像首发上市那样须经过层层关卡,不必经过漫长的审批、登记、公开发行手续,企业财务披露也较宽松,被不少企业当作上市的捷径。

(3).扩大企业知名度,宣传企业形象,带来广告效应。上市公司一般在产品、证券市场上的表现及广告宣传等方面,都有较高的知名度,随着人们对股份制和上市公司的日益加深,借壳上市可以通过上市公司的特殊效应扩大企业的影响,得到迅速的发展。

(4).部分企业家还期望通过借壳上市,将私人公司改组为公众公司,引入外部股东,建立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改善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有利于企业长远发展,并可以获得地方政府更多的优惠政策的扶持,可使企业的发展如虎添翼。

(5)提升企业整体绩效。对于企业而言,壳资源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源,弃之糟粕,用之精华,将为企业带来了巨大的资金市场和投资机会;对于壳公司而言,借壳使得公司的业绩大幅改观,营业收入和净利润等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借壳上市为壳公司注入了新鲜血液,使之焕然一新。

而在我国企业借壳上市中也同样出现诸多的问题:

1、壳资源选择不当

借壳上市能否获得成功一个关键因素是借到的壳应是个“净壳”,净壳就是壳公司在进行资产处置时能够切实得把所有的资产、负债、业务剥离出壳公司,而不受壳公司原有资产、负债和业务的影响。但目前我国企业成功借壳上市的企业并不很多,其中一点就是选壳不当。

2、相关法律制度不够完善

当前我国相关法律制度还不够完善。世界各主要国家对企业借壳上市等的并购活动, 都有完善的法律制度进行监管,而我国现有的配套法规还不够健全。由于有关的法律规范不健全, 使得取证难、处罚轻,究其处罚的理由,都是基于在借壳上市中未及时将有关情况上报、信息披露不及时等而承担的领导责任,而并非他们本人在事件中存在内幕交易等舞弊行为。处罚结果通常是对事件主要责任人罚款了事。监管层的处罚力度过轻,有隔靴搔痒之嫌。但在多起借壳上市的案例中,如果说涉及此事的众多高管人员中,没有一个人会将消息外泄,致使相关者从中渔利,这恐怕也无人相信。但问题是取证太难。

3、风险分析欠缺

有一部分企业在借壳上市的过程中并没有实现其借壳目的,反而使企业自身陷入困境,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进行相关的风险分析。借壳上市往往风险较大,后续发展难以预测,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壳资源获得风险。一是信息不对称风险。企业在进行壳公司选择时,主要依据的是壳公司提供的信息资料。二是财务制度不规范风险。中国许多上市公司财务制度不规范,相当多的财务信息没有入账,而会计师事务所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也放松了对上市公司财务的审核,从而造成报表不实。三是控制权风险,包括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未获得控制权。第二种是虽然获得了壳公司控制权,但耗费资金或代价过大,控股后背上沉重包袱而又不能脱身。

(2)重组失败风险,即壳公司与控股壳公司的控股公司之间以资产重组为核心的一系列重组的失败风险。重组失败的典型表现形式是壳公司核心竞争力仍未形成,业绩仍未改善甚或更糟,股票市场上股票价格仍然低迷,面临被ST、PT甚至退市的危险。

重组失败的原因众多,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一是借壳方整体实力不济,没有强大的资金、资产、技术、管理等综合实力对壳公司进行实质性支持和重组。二是重组方式、方法和策略不当,包括注入资产质量不符合壳公司改善业绩要求、作价过高、支付方式不当等情况。三是控股方心术不正,控股壳公司不是为了重组,而是为了配合在证券市场上股票的抄作,这种现象在我国证券市场比较普遍,最后,壳公司质地太差,隐藏或有债务太大,致使借壳方不敢轻易重组或无法进行重组,也是重组失败的重要因素。

(3)融资风险。由于壳资源的稀缺性和人为的干预,壳的价格非常昂贵。企业在买壳过程中要付出较高的收购成本,买壳需要付出少则几千万多则上亿元的巨大资金,收购方通常资金实力有限,难以承受巨大的收购成本,使得自身资源提前透支,严重地影响了其可持续发展。

四.中国企业借壳上市对策

根据以上对我国企业借壳上市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的分析,可采取以下对策,以使企业能更好采用借壳上市这种融资方式促进其更好发展。

1、企业认清自我,借壳量力而行

借壳方的综合实力包括资金、资产、人才、技术、管理、营销、公关、谈判等,资金实力仅是综合实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而且,对壳公司的重组改造,仅有资金的注入是远远不够的,最重要的是优质资产、优秀人才、管理和技术的注入。

2、明确借壳目的,促进长远发展

尽管目前借壳上市的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健全、证券市场还不完善,投资者也还不成熟,纯粹以投机为目的的买壳上市还有一定的活动空间,但是,监管部门的监管力度在加大,证券市场在逐步完善,投资者也在日益成熟,通过买壳上市

进行投机以牟取暴利的风险已经是越来越大了。所以,借壳方借壳上市的目的应该从增发圈钱转变为以经营的发展壮大以及对某一个产业领域的进入为主要诉求,收购的对象也应从纯粹的壳资源转变为上市公司所拥有的企业资源和产业资源。

3、组建高效工作班子,制订科学操作方案

借壳上市是一项高级、复杂的资本经营活动,需要极高的运作技巧和非凡的智慧,需要众多的高级人才的协同工作才能顺利实施和完成。因此,必须成立以公司最高行政领导为首的工作班子。在人员搭配上,注意将经济、财务、审计、金融、营销、法律、技术、管理、公关、谈判等人员有机组合,必要时必须聘请知名中介机构协助。

4、聘请知名中介机构,提高方案可行性

借壳上市活动的技术性很强、操作性很强,涉及多方面的利益和各种复杂关系,特别是在我国目前市场机制和法律法规尚不健全、不完善的情况下,具有较大的风险。因此,聘请在资本运作方面具有丰富经验和特殊专长的投资银行、财务顾问等中介机构,倾听并吸收它们的合理意见和建议,对于企业特别是初次涉足资本市场、从事借壳上市活动而企业自身又不太具备资本运作人才和经验的企业,意义更为重大。

5、全面分析和评估壳公司

企业借壳在上市前,应对目标公司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对其行业情况、财务状况、经营手法、资产质量、技术水平、设备状况、组织结构、人员构成、产品需求状况、股票二级市场表现等,都要进行认真周详的分析。 6、国家要完善相关法律制度

(1)建立一套完善的资产评估、会计制度。国有股, 法人股不能流通, 股票市场价格仅反映流通股价并不反映国有股、法人股的价格, 一般地讲, 股票市场的价格大大高于非流通的国有股、法人股的价格。

(2)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由于我国监事会作用得不到发挥, 董事会独立性不强, 为政府操纵借壳上市提供了空隙, 也为侵害中小股东的利益的行为提供了机会。为弥补这一缺憾, 建议完善我国独立董事制度,明确规定上市公司的大股东协议转让股权时, 由独立董事就此发表独立意见, 以提醒中小股东, 监督和约束大股东的行为, 保障中小股东权益不受政府行为侵犯, 防止大股东政府随意转让股权行为的发生。

借壳上市经典案例全集

借壳上市 借壳上市定义 借壳上市是指上市公司的母公司(集团公司)通过将主要资产注入到上市的子公司中,来实现母公司的上市,借壳上市的典型案例之一是强生集团借子壳。强生集团由上海出租汽车公司改制而成,拥有较大的优质资产和投资项目。近年来,强生集团充分利用控股的上市子公司--浦东强生的壳资源,通过三次配股集资,先后将集团下属的第二和第五分公司注入到浦东强生之中,从而完成厂集团借壳上市的目的。 借壳上市和买壳上市的相同与区别之处 借壳上市和买壳上市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是一种对上市公司壳资源进行重新配置的活动,都是为了实现间接上市,它们的不同点在于,买壳上市的企业首先需要获得对一家上市公司的控制权,而借壳上市的企业已经拥有了对上市公司的控制权, 从具体操作的角度看,当非上市公司准备进行买壳或借壳上市时,首先碰到的问题便是如何挑选理想的壳公司,一般来说,壳公司具有这样一些特征:即所处行业大多为夕阳行业,具体上营业务增长缓慢,盈利水平微薄甚至亏损;此外,公司的股权结构较为单一,以利于对其进行收购控股。在实施手段上,借壳上市的一般做法是:第一步,集团公司先剥离一块优质资产上市;第二步,通过上市公司大比例的配股筹集资金,将集团公司的重点项目注入到上市公司中去;第三步,再通过配股将集团公司的非重点项目注入进上市公司实现借壳上市。与借壳上市略有不同,买壳上市可分为买壳--借壳两步走,即先收购控股一家上市公司,然后利用这家上市公司,将买壳者的其他资产通过配股、收购等机会注入进去。 借壳上市企业的会计处理 针对部分有证券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反映,对于非上市公司通过购买上市公司的股权、实现间接上市交易应当如何进行会计处理存在一些理解差别,财政部会计司日前发布《关于非上市公司购买上市公司股权实现间接上市会计处理的复函》,明确相关问题。财政部在复函中明确,非上市公司取得上市公司的控制权,未形成反向购买的,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的规定执行。 非上市公司以所持有的对子公司投资等资产为对价取得上市公司的控制权,构成反向购买的,上市公司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应当区别以下情况处理:交易发生时,上市公司未持有任何资产负债或仅持有现金、交易性金融资产等不构成业务的资产或负债的,上市公司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应当按照《财政部关于做好执行会计准则企业2008年年报工作的通知》(财会函[2008]60号)的规定执行;交易发生时,上市公司保留的资产、负债构成业务的,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及相关讲解的规定执行,即对于形成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的,企业合并成本与取得的上市公司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应当确认为商誉或是计入当期损益。 非上市公司取得上市公司的控制权,构成反向购买的,上市公司在其个别财务报表中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等的规定确定取得资产的入账价值。上市公司的前期比较个别财务报表应为其自身个别财务报表。

申通快递借壳艾迪西上市的案例分析

申通快递借壳艾迪西上市的案例分析 随着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各式各样的融资方式层出不穷,上市作为一种重 要的融资方式,以其融资成本低、融资速度快等优势受到众多企业的青睐。在证券市场上市主要有IPO和借壳上市两种途径,但由于我国采用的是审核制,对于IPO发行的门槛设置较高,审核过程复杂,导致许多新兴企业难以满足IPO发行条件,无法获得IPO发行资格。而作为一种可以绕过IPO严格审查程序的上市方式,借壳上市为许多无法满足IPO条件的非上市公司提供了上市的渠道。非上市公司通过收购上市公司的股份,获得上市公司的控制权,并进一步将自身的优质资产 注入上市公司,实现资源的优化整合,达到间接上市的目的。 企业成功借壳后,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和实际控制人都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因此,借壳上市实质上是一种特殊的并购交易。越来越多的非上市公司通过借壳实现了间接上市,学术界对借壳上市的研究也成为了一个热点,尤其是对借壳的 过程、借壳的原因以及借壳的模式的研究越来越多。然而,现有的研究主要建立在并购的基础上,细分到借壳上市的研究并不多,且主要以宏观为主,是在大环境背景下的针对所有企业的笼统研究,仅有少量关于房地产行业和证券行业的专项研究,而其他行业的专项研究大多处于空白。 因此本文采用理论分析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新兴行业中首家上市的 快递公司进行分析,以申通快递借壳艾迪西为主要研究对象,分别从申通快递借 壳上市的原因、艾迪西让壳的原因以及其借壳上市过程及成功原因等方面入手对案例进行分析。同时,进一步对申通快递在借壳艾迪西成功上市后,借壳上市对申通快递的影响以及借壳上市对艾迪西的影响进行研究。通过对申通快递借壳艾迪西在A股上市的案例进行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结论:(1)由于申通快递无法满足 IPO发行条件转而通过借壳实现上市的目的,其上市的主要原因是为了融资扩大 企业规模;(2)经营不善是艾迪西卖壳的主要原因,管理成本的上升以及海盐募投项目的投入导致其在2015年经营处于亏损状态,使其为了避免退市进行并购重组,引入优质资产实现企业的优化升级;(3)申通快递借壳上市引入了优质资产, 有效提高了并购交易后企业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以及发展能力,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基于以上的研究和结论,得出如下启示:(1)借壳上市是非上市公司进入资本市场的重要途径;(2)选择合适的壳企业是借壳上市成功的前提;(3)借壳

企业借壳上市的理论依据24页

二、企业借壳上市的理论依据 2.1 场外电子柜台交易市场(OTCBB) 借壳上市在国际证券市场上较为普遍,尤其是在美国非常盛行。美国是壳资源市场最发达和市场化程度最高的国家,其市场规模、组织和监管都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它的壳资源市场交易萌芽于20 世纪30 年代,现在已经发展为一个年交易金额达数百亿美元的大市场,成为美国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国内企业多选择美国、新加坡和中国香港作为境外上市的目的地,特别是拥有世界最雄厚资金的美国资本市场。美国的证券市场是个多层次的资本市场:第一,纽约证券交易所和纳斯达克全国市场构成向大企业提供股权融资的全国性市场;第二,美国证券交易所(AMEX)和纳斯达克小型资本市场构成了向中小企业提供股权融资服务的全国性市场;第三,由波士顿股票交易所、芝加哥股票交易所、太平洋股票交易所等地方性股票交易所构成的区域性交易所市场;第四,由场外电子柜台交易市场(OTCBB)、粉红单市场等构成的向广大中小企业提供股权融资的柜台交易股票市场。场外电子柜台交易市场(OTCBB)从1990年6月开始运作,是全美证券商协会管理的柜台证券交易实时报价服务系统,为不在纽约证券交易所、美国证券交易所和纳斯达克挂牌交易的权益证券、认股权证、基金单位等提供及时报价、成交价和成交量等信息。它主要服务于成长期的中小企业,具有真正的创业板特征:规模小,门槛低,费用少,在股价、资产、利润方面没有维持报价或挂牌的标准。 在复杂的多层次市场中,场外电子柜台交易市场(OTCBB)很适合中国有

条件的 优质企业借壳上市。 中国企业可以先在这个市场中经过充分的锻炼,待其经营业绩和市场表现赢得投资者的关注和认同后再向主板市场攀升。在场外电子柜台交易市场(OTCBB)上交易的公众公司,如申请在主板市场挂牌,只要净资产达到400万美元,年税后利润超过75万美元或市值达到5000万美元,股东在300人以上,股价达到4美元/股的,就可以直接升入纳斯达克小型股市场;净资产达到600万美元以上,毛利 达到100万美元以上时,公司股票便可直接升入纳斯达克主板市场。 2.2 壳资源实质 所谓“壳”,是指上市公司的上市资格,由于上市资格的稀缺性,“壳”成为一种资源,即壳资源。美国的壳资源市场从市场层次结构来说,可以划分为纳斯达克壳资源市场、场外电子柜台交易市场(OTCBB)和粉红单壳资源市场三个层次,其中,纳斯达克小资本市场发生的交易数量大约占整个壳资源市场的不到1/4,其余3/4 都发生在场外电子柜台交易市场(OTCBB)和粉红单市场上。 要充分利用这种上市公司的壳资源,就必须对其进行资产重组。借壳上市就是充分利用上市资源的资产重组形式,对于节约社会成本和提供证券市场的运行效率具有重要作用。大部分壳公司具有以下特征:所处行业大多为夕阳行业,主营业务增长缓慢,盈利水平微薄甚至亏损;公司产品生命周期处于衰退晚期,并且无法换代;新产品开发和市场导向严重失误,经营失效;公司因成本太高,无竞争力等。壳资源可以按照交易情况和形成

《论企业财务风险的分析与防范》刘晓丽

论企业财务风险的分析与防范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我国经济制度的不断完善,我国现有企业也逐步步入稳步发展阶段,但是仍然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经营风险,其中财务风险是企业面临的最大风险之一。财务风险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始终,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关注财务风险已经成为当今财务研究的重要方向。企业财务风险是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由于各种难以预料的内外部因素的影响而给企业财务稳定性带来了潜在的威胁性。为了保障经营者正常进行生产经营,确保经营目标的实现就要进行合理的财务风险管理,恰当避免和减少风险所带来的损失。本文通过对企业财务风险的特征与成因的分析,提出相应的合理规避风险的实用性建议。 关键词:财务风险;风险成因;规避风险

Abstract:Along with our country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and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our economic system in China,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the existing enterprises have gradually into a stage of stable development, but still face a variety of business risks, including financial risk is one of the biggest risk facing enterprises. Financial risk throughout the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 of enterprises process throughout, with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 attention closely related financial risk has become the most important financial research direction. Enterprise financial risk is enterprise production and management process, because all sorts of unpredictable internal and external factors that influences the enterprise's financial stability to bring a potential threat. In order to guarantee the normal production and business operators to ensure the realization of the target management is about to undertake reasonable financial risk management, appropriate to avoid and reduce risk the damage.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 of the financial risks of enterprise with the analysis of the causes, and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reasonable avoid risk practical Suggestions. Keywords:Financial risk;Risk causes ;Avoid risk

借壳上市

借壳上市案例分析 ——第一组课题四 小组成员: 左国永 201205000724 魏铖 201205000707 杨志腾 201205000727 李焰斌 201205002458 刘小宁 201205000711 杨晨 201205005812 李国念 201205000718 江黎 201205000706 黄崟庭 201205000702 管柏舟 201205006035 2015年10月9日

摘要:借壳上市是企业通过兼并收购实现上市的一种相对简单的途径。借壳上市是随着证券市场的不断发展而发展的一种资本运筹的现象。在我国证券市场上很多非上市公司通过壳公司实现了自己业务和资产的上市。使公司的筹资、融资的途径得到拓展。同时壳公司通过这一过程提升了业绩,同时提高了公司的整体实力,降低了公司本身被停牌的风险。由此看来,借壳上市对于借壳公司与壳公司来说无疑是一个能够带来双赢利益的捷径,但也不排除借壳上市失败的风险。本文将通过成功的借壳上市案例和失败的借壳上市案例来全面分析借壳上市。 关键字:借壳上市、绿地集团、苏州大方 一、券商借壳上市的动因分析 1.IPO的高门槛使得公司不得不以“借壳”间接上市。IPO对公司的 财务数据要求比较严格,其中要求最近三年必须盈利且最近三年的 累计净利润不低于3 000万元。这对于刚刚从困境中走出来的公司 们显然很不现实,于是借壳成为公司上市无奈的选择和必然的路径。当然,也有公司选择IPO,如光大证券多次重申直接IPO的愿望, 但这需要等待和实力,对于大多数公司来说,融资的迫切程度容不 得长时间的等待。在此背景下,耗时较短的借壳上市无疑成为了多 数公司的二次优选择。 2.证券市场的完善以及以“净资本为核心”的动态监管。股权分置 改革的完成及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中国经济也将进入证券化时代,直接融资也将随之得到迅速发展,类似中国工商银行等大型企业集 团也将进入A股市场和企业债券市场。大型企业集团的上市,在为 券商提供业务机遇的同时,也对券商的资本实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券商迅速改变目前资本规模偏小的现状。以“净资本为核心”的动态监管凸现了券商资本规模的重要性。2006年7月23日,证监会公布了《证券公司风险控制指标管理办法》和《关于证券公 司净资本计算标准的通知》,此举意味着以净资本为核心的动态监 管将在证券业中推开。净资本已经成为券商各项业务开展和规模扩 张的必然条件,也是决定券商在未来市场中地位的关键因素。2007 年以来,越来越多的券商采取了借壳上市的上市融资方式。 3.借壳上市的强大动力来自激烈的行业竞争。一方面,来自国外同 行的激烈竞争;自2006年12月11日,中国金融业全面履行加入WTO协议中的对外开放承诺,国内券商将直面国际金融机构的残酷 竞争,由于在资金、管理、服务、人才等诸多方面与外资金融机构

8种借壳上市的基本方式与经典案例

8种借壳上市的基本方式与经典案例 借壳上市,是华远地产、金融街集团、中关村、北大方正、苏宁环球、中国华润等众多知名企业成功上市的方式。 所谓借壳上市,系指非上市公司通过收购或其他合法方式获得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权,将原上市公司资产、业务进行必要处置或剥离后,再将自己所属业务“装进”已上市公司并成为其主营业务,从而实现未上市资产和业务间接上市的行为。 本章着重结合并购实践,探讨获取上市公司实际控制权的8种具体方式。 一、协议收购:金融街集团(000402)是怎样上市的? 协议收购,指收购方与上市公司的股东以协议方式进行的股权转让行为。 协议收购是我国股权分置条件下特有的上市公司国有股和法人股的收购方式。 1、借壳背景 北京金融街集团(以下简称“金融街集团”)是北京市西城区国资委全资的以资本运营和资产管理为主业的全民所有制企业。 金融街主营业务为房地产开发,在当时政策环境下,房地产公司IPO有诸多困难。 重庆华亚现代纸业股份有限公司(000402,以下简称“重庆华亚”)成立于1996年6月18日,主页为纸包装制品、聚乙烯制品、包装材料等的生产和销售,其控股股东为重庆华亚的控股股东华西包装集团。 2、运作过程 为利用上市公司资本运作平台,实现公司快速发展,1999年12月27日,华西包装集团与金融街集团签订了股权转让协议,华西集团将其持有的4869.15万股(占总股本的61.88%)国有法人股转让给金融街集团。 2000年5月24日,金融街集团在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深圳分公司办理了股权过户手续。 2000年7月31日,重庆华亚更名为“金融街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融街控股”)。 之后,金融街控股将所有的全部资产及负债(连同人员)整体置出给金融街集团,再由华西包装集团购回;金融街集团将房地产类资产及所对应的负债置入公司,置入净资产大于置出净资产的部分作为金融街控股对金融街集团的负债,由金融街控股无偿使用3年。 2001年4月,金融街控股注册地由重庆迁至北京。至此,金融街集团实现借净壳上市。 2002年8月,公司公开增发融资4.006亿元;2004年12月公开增发融资6.68亿元,2006年12月27日定向增发融资11.81亿元,累计融资22.469亿元。 备注:总市值是按2007年9月28日收盘价计算的。 3.借壳上市后公司产业扩张情况 借壳上市后,通过多次再融资,促进了房地产业务快速发展,成为房地产上市公司“五朵金花”之一。 同样以股权协议转让方式成为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并借壳上市的,还有香港华润集团的全资子公司--中国华润总公司。 2000年6月20日,中国华润总公司一次性受让深万科(000002)第一大股东--深圳经济特区发展(集团)公司持有的5115.5599万股国有法人股,占万科总股本的8.1%。 在此之前,香港华润集团的间接控股公司--北京置地有限公司已经持有2.71%的万科B 股。 至此,香港华润成为万科的第一大股东,由此组成了中国房地产业的“巨无霸”。

中信集团香港借壳上市案例分析

中信集团香港借壳上市案例分析 2014年8月25日晚间,中信泰富宣布已经完成对母企中信股份的收购,8月27日起将更名为“中国中信股份有限公司(CITIC LIMITED)”,9月1日起“新中信”(指完成本次借壳上市后的中信泰富)开始交易。至此,中国最大的综合性集团中集团信完成在港整体上市,新中信此前共引入国内及海外共27家投资者,总认购金额亿港元。 同时,中信泰富宣布,在获得所有相关监管机构的批准後,公司已完成对中信股份100%股权的收购。今年3月26日,中信泰富启动以现金及配售新股(代价股份)形式收购其控股股东中信股份100%股权的进程。“新中信”包含中国内地最大综合性企业中信集团绝大部分净资产,股东权益高达2250亿元人民币。 “新中信”即中信股份将取代中信泰富,成为香港恒生指数成份股公司。中信股份所覆盖的行业和领域与中国经济增长和发展高度契合,包括金融业、房地产及基础设施业、工程承包业、资源能源业、制造业等行业。 1、交易结构概况 图1 交易前后公司变化情况 资料来源:依据公司公报作整理,更详细的变动情况见附录1 注*:剩余%的股份由Dunearn Investments (Mauritius) Pte Ltd 持有。淡马锡持有中信资源控股有限公司%的股份呢。中信有限本次交易后成为中信泰富的全资附属公司,淡马锡成为关联人士,因此Dunearn Investments(淡马锡的全资附属公司)所持股份将不计入公众持股量。 本次交易中在中信集团在香港上市的控股子公司中信泰富通过配股增发的方式引入战略投资者,同时通过“股份+现金”的方式收购母公司中信集团全资子公司中信股份所持有的中信集团资产,实现中信集团在香港的整体上市,交易完成后,保持了中信集团注册地在大陆,而业务实体部分新中信注入中信泰富。 2、引入战略投资者 本次交易中所引入的27家战略投资者的股份属于公众持股部分,配股价港元,共计3,952,114,000股,资金总额亿港币,资金净额亿港币,约占新中信总股份的%。本次所引入的27家战略投资者分布比较多元(见下表),既有特大型国企、金融央企,又有国内着名民营企业和海外资本。投资者来源广泛,且均为国内外知名企业,,在所属行业均

借壳上市风险

四、借壳上市对非上市企业存在的风险 借壳上市通过对原有企业不良资产的剥离,注入优质资产等方式,给许多失去成长性的壳公司带来活力,使公司在转型后业绩出现大幅度增长,为资本市场注入优质资产和新经营理念,活跃了市场交易。但国内企业境外借壳上市的过程中,也暴露出诸多不利的负面效应。 4.1 信息不对称导致法律与财务风险 4.1.1 壳资源风险 壳资源市场信息不对称,全面了解一家海外上市公司的情况难度较大,尽管经过专业化的中介机构的评估和尽职调查,由于难以判断海外壳公司的真实性、合法性和规范性,有可能陷入壳公司精心设计的法律或财务陷阱,使借壳方难以获得海外间接上市的有利地位。 企业在进行壳公司选择时,主要依据的是壳公司提供的信息资料。壳公司选择的风险主要来自民营企业的买壳预期与壳公司实际情况存在差异的风险,而导致差异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壳公司提供的信息资料失真。由于买卖双方的利益不一致,壳公司可能有意隐瞒对自己不利的信息。同时,中国许多上市公司财务制度不规范,相当多的财务信息没有入账,而会计师事务所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也放松了对上市公司财务的审核,从而造成报表不实。这一方面是因为我国许多国有上市公司的财务制度尚不规范,不少债务并未入账。另一方面是因为存在信息不对称,壳公司比买壳企业更了解许多未披露的信息,因双方利益不一致,壳公司趋于隐瞒许多对己方不利的信息,如对可能存在的大量或有负债不加以披露等,买壳企业如果没有注意这一点,常常会产生买壳预期与实际的差异,产生买壳风险。 4.1.2 法律与财务风险 国内企业在境外借壳上市过程中由于对国外法律制度不熟悉,缺乏足够的经

验,往往导致在借壳中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如果购买了垃圾股票,控股后非但不能从市场筹资,反而会背上债务包袱。美国的交易所还规定如果收购行为引起在资产、业务性质和管理层等方面出现较大变化,则将被视为新上市公司,相应的要求及费用就会高得多。所以必须要有专业的精通美国市场运作方式的中介机构,否则在挂牌和融资的过程中会有很大风险。 4.2 巨大运营成本和法律会计责任 企业上市后,企业每年约增加审计和律师方面的费用10 万-20 万美元,投资者关系费用为8 万-12 万美元,并需要进行各项申报。借壳上市的企业每年增加企业的营运成本约30 万-50 万美元。 境外证券市场对上市企业的监管力度大,公司的财务状况不再是商业机密,公众可以了解上市企业的各项财务数据、重大变更、主要股东和高层管理人员的利益分配。所有营业数字包括负债必须经得起国际会计师的审计,必须按期完成对证交所主管部门的申报,否则不仅对股价有负面影响,还会面临被撤牌的危险。对于公司治理及内控相对薄弱的中国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来说,必须增加透明度和加强内部监管程序,企业承担了巨大的法律会计责任。 4.3 可能损害中小股东的利益 借壳上市必将涉及大量关联交易,法律难以全面监督,一些企业私自到海外进行借壳上市,违反规定、未经批准擅自将境内资产以各种形式转移到境外上市,控股者可能借此转移、侵吞企业资产,影响国家的整体发展策略。 借壳上市常常导致上市公司主营业务发生重大改变,中小投资者将被迫面临他们不熟悉的行业,承担不合理的投资风险。原来百分之百控股的公司要在上市时放弃部分股权,做出相应的稀释。注册资本金增加过多,企业利润分红压力加大,不利于企业的正常发展。 4.4 可能加剧证券市场的投机风潮 由于借壳上市不必受正常申请上市规定的限制,在注入业务和资产的时间上有较大的选择性,因而一度是国内公司境外上市的重要途径。壳公司原本是境外

浅析企业财务风险及防范措施 正文

浅析企业的财务风险及防范措施 企业的财务风险是指在各项财务活动过程中,由于各种难以预料或控制的因素影响,从而使企业有蒙受损失的可能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要完全消除风险及其影响是不现实的。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目标在于:了解风险的来源和特征,正确预测、衡量财务风险,进行适当的控制和防范,健全风险管理机制,完善财务政策,将损失降至最低程度,为企业创造最大的收益。 一、财务风险的含义 风险是指当一项活动可能产生几种不同的结果,而这些结果的可能性或概率又可以推算时,则认为这些活动是有风险的。一般来讲,企业面临两种风险:一是经营风险;二是财务风险。企业的财务风险往往是由经营风险引起的,是企业在财务活动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财务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偏离,因而造成经营过程中的某一方面和某个环节的问题。都可能促使这种风险转变成损失,导致企业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的降低。 二、企业财务风险成因分析 只有了解了企业的财务风险的成因,才能采取相应的预防对策,加强财务风险的防范。不同企业财务风险形成的具体原因也不尽相同。总的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企业财务管理系统不能适应复杂多变的宏观环境 企业财务管理的宏观环境复杂多变是企业产生财务风险的外在成因。众所周知,持续的通货膨胀,将使企业资金供给持续发生短

缺,货币性资金持续贬值,实物性资金相对升值,资金成本持续升高。例如,世界原油价格上涨导致成品油价格上涨,使企业增加了运营成本,减少了利润,无法实现预期的收益。而利率的变动必然会产生利率风险,包括支付利息过多的风险、产生利息的投资发生亏损的风险和不能履行偿债义务的风险。市场风险因素也会对财务风险有很大的影响。这些因素存在于企业之外,但对企业财务管理产生重大影响。宏观环境的变化对企业来说,是难以准确预测和无法改变的。宏观环境的不利变化必然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财务管理的环境具有复杂性和多变性,外部环境变化可能为企业带来某种机会,也可能使企业面临风险。财务管理系统如果不能适应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必然使企业理财陷入困境。 (二)财务管理决策缺乏科学性导致决策失误而产生财务风险 财务决策失误是产生财务风险的最直接的原因。目前我国企业的财务决策普遍存在着经验决策和主观决策现象,从而导致决策失误经常发生,导致产生财务风险。具体表现在: 1.固定资产投资决策缺乏科学性导致投资失误。在固定资产投资决策过程中,由于企业对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缺乏周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加之决策所依据的经济信息不全面、不真实以及决策者决策能力低下等原因,导致投资决策失误频繁发生。决策失误使投资项目不能获得预期的收益,投资无法按期收回,为企业带来巨大的财务风险。 2.对外投资决策失误,导致大量投资损失。企业对外投资包括有价证券投资,联营投资等。由于投资者对投资风险的认识不足,缺乏科学的论证,导致企业盲目投资和投资决策的失误使企业产生巨大的投资损失,由此产生很大的财务风险。 3.筹资规模和结构决策不当导致财务风险的产生。在我国有的企业盲目的扩大生产规模,本身资金又不够,只好向外筹集大量的负债资金,造成资金结

借壳上市的风险与防范

借壳上市的风险与防范 随着绝大部分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的完成以及股票限售期的陆续结束,大股东拥有的上市公司股票可以依法在证券市场自由流通,股票的流通价值得以真正体现,这也大大激发了公司股东对公司股票上市的积极性。公司股票上市一般有两种途径,一种是由公司向社会公众发行股票并同时申请股票上市(简称“首发上市”),另一种是借壳上市。由于首发上市条件相对严格,前期改制、辅导期限较长,以及发行进程受政策的影响较大(如在证券市场较低迷的时候,中国证监会往往会通过控制首发上市的进程来稳定证券市场),因此,某些公司会选择借壳上市的途径来实现公司股票上市的目的。 借壳上市是指一些非上市公司通过收购某个业绩较差的上市公司,剥离被收购公司的资产,注入收购方的相关资产,从而实现上市的目的。国内已经发生了多起借壳上市的案例,如海通证券借壳都市股份、华远地产借壳ST幸福等。与首发上市相比,借壳上市的方案设计复杂,审批程序也较首发上市更加繁琐,且在操作过程中会面临首发上市并不涉及的风险。 一、借壳上市的基本方案 无论是海通证券借壳都市股份,还是华远地产借壳ST幸福,借壳上市方案基本包括以下内容: 1、壳公司的资产处置 一般被借壳的公司都是资产质量较差、盈利能力较低、被证券交易所特别处理的上市公司,如较多是ST公司。因此,在借壳上市的方案中首先会将壳公司目前的资产、负债、业务剥离出上市公司,通常的做法是由壳公司将目前全部资产、负债和业务出售给第三方(一般是壳公司目前的控股股东),并由第三方安置全部

人员。 2、收购方的资产注入 壳公司在进行资产处置的同时,收购方的资产也会同时注入。一般是由壳公司向收购方定向发行股票,收购方以其拥有的相关资产为对价购买该部分定向发行的股票,也同时把相关资产注入了壳公司。为使借壳上市获得顺利审批,收购方注入壳公司的资产应是能给壳公司带来良好收益的资产,使壳公司具有持续的盈利能力。 3、某些壳公司还需要同时进行股权分置改革 目前还存在有些上市公司尚未完成股权分置改革的情形,即被冠名“S”的上市公司,因此在借壳上市的同时往往会进行股权分置改革,借壳上市过程中优质资产的注入将成为股权分置改革方案的一个组成部分。 上述方案的最终达成往往取决于各方的利益博弈,方案的进行也往往互为前提、不可分割,任何一个方案未获得完全的审批或审批程序终止,其他方案将同时终止。 二、借壳上市涉及的审批事项 借壳上市的方案繁复,因此涉及的审批程序也较繁杂,从借壳上市本身来说,涉及定向发行股票需经中国证监会发行审核委员会审核,涉及重大资产的出售和收购需经中国证监会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审核委员会的审核。如果壳公司股权中有国有股权,还需要经相应的国资管理部门审批;如果收购方属于外资,还需要经商务部审批等等,具体如下: 1、壳公司发生重大资产重组,需要经中国证监会审核 2008年4月16日,中国证监会发布了《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根据该份文件的规定,上市公司借壳上市涉及到重

借壳上市的8种基本方式及经典案例分析

借壳上市的8种基本方式及经典案例剖析 借壳上市,是华远地产、金融街集团、中关村、北大方正、苏宁环球、中国华润等众多知名企业成功上市的方式。所谓借壳上市,系指非上市公司通过收购或其他合法方式获得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权,将原上市公司资产、业务进行必要处置或剥离后,再将自己所属业务“装进”已上市公司并成为其主营业务,从而实现未上市资产和业务间接上市的行为。本章着重结合并购实践,探讨获取上市公司实际控制权的8种具体方式。 一、协议收购:金融街集团(000402)是怎样上市的? 协议收购,指收购方与上市公司的股东以协议方式进行的股权转让行为。协议收购是我国股权分置条件下特有的上市公司国有股和法人股的收购方式。 1、借壳背景 北京金融街集团(以下简称“金融界集团”)是北京市西城区国资委全资的以资本运营和资产管理为主业的全民所有制企业。金融街主营业务为房地产开发,在当时政策环境下,房地产公司IPO有诸多困难。 重庆华亚现代纸业股份有限公司(000402,以下简称“重庆华亚”)成立于1996年6月18日,主页为纸包装制品、聚乙烯制品、包装材料等的生产和销售,其控股股东为重庆华亚的控股股东华西包装集团。 2、运作过程 为利用上市公司资本运作平台,实现公司快速发展,1999年12月27日,华西包装集团与金融街集团签订了股权转让协议,华西集团将其持有的4869.15万股(占总股本的61.88%)国有法人股转让给金融街集团。 2000年5月24日,金融街集团在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深圳分公司办理了股权过户手续。 2000年7月31日,重庆华亚更名为“金融街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融街控股”)。 之后,金融街控股将所有的全部资产及负债(连同人员)整体置出给金融街集团,再由华西包装集团购回;金融街集团将房地产类资产及所对应的负债置入公司,置入净资产大于置出净资产的部分作为金融街控股对金融街集团的负债,由金融街控股无偿使用3年。 2001年4月,金融街控股注册地由重庆迁至北京。至此,金融街集团实现借净壳上市。

最全借壳上市资源资料整理:取得壳公司的控制权、资产重组

最全借壳上市资源资料整理:取得壳公司的控制权、资产重组…… 资本市场有两种方法上市,第一种就是我们最熟悉的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即IPO;第二种就是我们常常听到的借壳上市。IPO只要走完流程没什么重大事情基本就可以,重点说说借壳上市。 借壳上市主要是把非上市的企业或者资产置入到已上市的公司中,彻底改变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实际控制人以及名称,上市后在一定条件下再通过增发股份(为何要增发?因为之前的资产是买进来的,上市简单的说就是圈钱,借壳并不能圈到钱,只有通过增发股份,才能达到圈钱的目的)。 什么时候借壳会失败? 借壳上市不是说有钱就行,借壳上市过程中需要通过N多审批部门,审批程序繁 多复杂,任何一个审批关节不行,借壳就会失败。及时这些都通过了,如果没有设置好债务的隔离措施,会使得收购方陷入壳公司复杂的债权债务关系当中,也会导致借壳的失败。 对于内幕信息的泄露,也会使得借壳的失败,即在股票进入停牌阶段之前,如果在市场上反应出来了疯狂炒作以及明确泄露了借壳消息,监管部门会找上门,谈及到信息披露不及时的问题以及涉嫌内幕交易,这个时候就会阻碍借壳上市(所以说,满大街都 知道XX股票要被某某借壳的消息,你把它当真就是坑了自己了)。 借壳过程中包括以下基本环节: 第一步:取得壳公司的控制权。

有三种方式取得公司的控制权: 1、股份转让方式:收购方与壳公司原股东协议转让股份,或者在二级市场收购股份取得控制权; 2、增发新股方式:壳公司向借壳方定向增发新股,并达到一定比例,使收购方取得控制权; 3、间接收购方式:收购方通过收购壳公司的母公司,取得实现对上市公司的间接控制权。 第二步:对壳公司进行资产重组: 其中分为两个方面: 1、壳公司原有资产负债置出: 实施借壳上市,通常需要将借壳对象全部资产、负债及相应的业务、人员置换出去,可以根据资产接受方与借壳对象的关系分为关联置出和非关联置出。 关联置出:向借壳对象大股东或实际控制人进行转让,或者由借壳企业的大股东接受。 非关联置出:想与借壳对象不存在直接控制关系的第三方转让,往往需要支付一定的补偿 2、借壳企业的资产负债置入: 借壳企业将全部(或部分)资产、负债及相应的业务、人员置入借壳对象中,从而使得存续企业即为借壳企业,可以根据借壳企业资产上市的比例分为整体上市和非整体上市。 整体上市:借壳企业全部资产、负债及相应的业务、人员均被置入借壳对象; 非整体上市:借壳企业未将全部资产、负债及相应的业务、人员置入借壳对象。 借壳时候会考虑到的问题:

借壳上市的审计风险研究

借壳上市的审计风险研究 由于借壳上市较IPO上市程序简单、时间周期短,在IPO暂缓发行的特殊形势下,近年来借壳上市的公司数量不断增加。从企业融资的层面上看,借壳上市对IPO上市机制起补充作用,在资本市场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与此同时 借壳上市也可能带来存在内幕交易、对市场估值体系的破坏、舞弊动机高等诸多问题。 且借壳上市作为一种特殊的并购行为,面临着并购重组业务产生的整合风险以及复杂的委托关系。与一般并购常建立在行业和产业链的战略整合上不同,借壳上市的双方公司具有鲜明的特点:壳公司常为经营不善或所处行业环境不佳,盈利能力较差,面临退市风险的“类ST公司”;借壳公司常为有融资需求的民营企业,且其面临借壳上市后的业绩承诺。 由此观之,借壳上市的双方均有较高的舞弊动机,借壳上市的审计风险更高、影响因素更复杂。因此,本文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借壳上市审计风险的构成与影响因素。 研究现状与本文特色:一方面,关于借壳上市的相关研究主要关注上市前后公司的绩效、借壳上市动因及风险等方面,但对借壳上市审计风险却鲜有论及;另一方面,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审计风险模型的理论基础上,审计风险评估方式不断多元化,但目前学术界和实务界对审计风险的主要研究领域集中在IPO审计和并购审计,针对借壳上市审计风险的研究较少。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本文在相关文献与理论研读的基础上,对比借壳上市审计与常规的上市公司年报审计、IPO 审计、并购审计的异同,在分析借壳上市审计风险成因的基础上,归纳出借壳上市审计风险的构成及影响因素。

通过九好集团借壳上市审计失败的案例,分析借壳上市过程中企业舞弊的压力与动机和机会,并分析由此产生的审计风险,总结重大错报高风险领域。再从注册会计师及事务所的角度,分析其未能合理把握借壳上市审计风险的原因,最终提出对策与建议。 本文建立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理论基础上,运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定性分析法,对借壳上市的审计风险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与应对措施。研究发现:本文分析了借壳上市审计风险的构成与影响因素,并运用其对九好集团借壳上市案例进行分析,发现借壳公司存在面临证监会审核、面临业绩承诺、借壳公司的资金需求、为使借壳方资产高估合理化等压力与需求动机,促使九好集团进行舞弊,产生重大错报。 而由于其公司治理结构失衡、缺乏发现舞弊行为的内部控制,且存在信息不对称及违规成本低的问题,为九好集团舞弊制造了机会,使重大错报未能被及时发现。所以借壳上市企业的舞弊风险高,对应重大错报领域审计风险高。 由于借壳上市存在多方的利益关系,带来复杂的博弈和信息不对称,造成借壳上市审计风险的影响因素较为复杂。在借壳上市前的准备阶段,注册会计师应关注备选目标公司的资产负债质量,以确定恰当的壳企业;在借壳上市实施阶段,注册会计师应重点审计借壳公司的盈利能力、持续经营能力、企业价值评估的合理性和高舞弊风险带来的重大错报风险,以及壳公司的资产负债质量;借壳上市完成后,主要关注整合风险及商誉等的会计处理。 本文的研究价值与实践意义:由于借壳上市的双方均有较高的舞弊动机,且借壳上市的审计风险高、影响因素复杂,本文针对借壳上市业务,分析其审计风险构成及影响因素,为实务中借壳上市审计业务提供参考,从而使审计人员更加有

港股与A股的借壳规则对比分析

港股与A股的借壳规则对比分析 2016年6月,华资实业接到的证监会反馈意见中,被要求“说明本次增资是否属于《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第十三条规定的借壳上市。如否,请公开承诺。” 同样在上半年接到反馈意见的奥马电器,也被要求说明公司是否如媒体所质疑的一样,通过定增规避构成借壳。 同样接到此类反馈意见,被要求说明本次或未来是否可能达到借壳标准的还有三元达和海润光伏等公司。2016年6月17日,证监会发布《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对原《重组办法》做出了一系列修改,尤其是明确了对借壳上市认定的一系列规则。 根据这些公司的反馈回复,新规之下,它们或许依然不会被认定为“借壳上市”。但如奥马电器和博盈投资这样曾被市场热议的案例,在港股规则中则已难逃“借壳”。 社群有群友在《征求意见稿》发布的第一时间,解读此次对借壳认定的修改颇有港股市场认定反向收购时“五项测试指标”的意味。而小汪在阅读新规时,也确实在此次修改中看到了不少港股市场上市规则的影子。

所谓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对于成长阶段较为早期的A股市场来说,监管体系的构建绝非一日之功。那么国内关于规避借壳限制的政策还有哪些可能性呢? 今天小汪@并购汪,就带大家对比一下作为成熟的资本市场,港股借壳规则究竟能给未来A股带来怎样的启发。 1、港股市场“借壳上市”认定相关主体规则 ?五项测试指标 根据香港联交所现行《上市规则》,某项资产收购就有关交易计算所得的任何百分比比率为100%以上,即为非常重大收购事项。 这些比率具体包括:资产比率、代价比率、盈利比率、收益比例,和股本比率。这就是社群群友所提到的“五项测试指标”,在香港上市规则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借壳上市学名反向收购 所谓“借壳上市”,在港股市场被称为“反向收购”。社群的小伙伴评论香港方面规则,“买壳”与“借壳”相互割离,只有构成反向收购的交易才从实质上构成了“借壳上市”,而通过

论文 借壳上市 终稿

财务管理课程设计论文借壳上市——捷径还是迷途? 课程名称:财务管理课程设计 指导老师:谢德明 专业:会计学 班级: 2007102班 小组成员:张琳琳陈艳萍 李文静段文君 苏欢欢陈雁凌 成绩: 完成日期: 2010年1月5日

目录

借壳上市——捷径还是迷途? 摘要:本文从“借壳上市”的概念出发,以近年来的典型案例为依托,对我国企业借壳上市的主要环节及借壳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成功借壳上市的对策,为目前正在进行的和拟上市的公司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上市融资借壳上市问题对策 一、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企业在市场的上市融资方式也呈现出多样化特征。如何尽快拓展融资渠道,提高资本实力、扩大资产规模、改善公司治理结构、增强创新能力、提高管理水平成为我国企业发展面临的的首要任务,而上市无疑是其快速壮大资本实力的一种重要手段,上市公司的上市资格俨然已成为一种稀缺资源。但由于证券市场连续几年的低迷以及证券管理机构对企业上市发行股票融资做出了种种限制和 IPO(Initial Public offerings的简称,即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的门槛限制,使得很多缺乏资金的企业或需要资金来实现宏伟发展目标的企业没法通过直接在国际市场上发行股票来获取资金;另一方面,有些上市公司机制转换不彻底,不善于经营管理,其业绩表现不尽如人意,丧失了在证券市场进一步筹集资金的能力,而中小企业由于发展规模的限制也无法达到上市资格,从而丧失很多机会,于是借壳(所谓的“壳”就是指上市公司的上市资格)方式得到了很多企业的青睐。 所谓“壳”,是指上市公司的上市资格,由于上市资格的稀缺性,“壳”成为一种资源,即壳资源。要充分利用这种上市公司的壳资源,就必须对其进行资产重组。要充分利用这种上市公司的壳资源,就必须对其进行资产重组。借壳上市就是充分利用上市资源的资产重组形式,对于节约社会成本和提高证券市场的运行效率具有重要意义。在实践中,指母公司(集团公司)通过将主要资产注入到上市的子公司中,来实现母公司的上市。母公司可以通过加强对子公司的经营管理,改善经营业绩,推动子公司的业绩与股价上升,使子公司获取配股权或发行新股募集资金的资格,然后通过配股或发行新股募集资金,扩大经营,最终实现母公司的长期发展目标和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 近些年来,我国有不少企业采用借壳的方式来间接实现上市,既有成功也有失败,真可谓“几家欢乐几家忧”,对于企业而言“借壳上市”究竟是捷径还是迷途?究竟什么样的企业适合走这条上市之路? 本文首先对借壳上市的现状进行回顾,然后对上海强生集团、汉骐借壳上市等的相关案例进行分析,找出借壳上市在实践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并提出成功借壳上市的相关对策,为目前正在进行的和拟上市的公司提供一些借鉴。 二、我国企业借壳上市的现状 借壳上市在国际证券市场上较为普遍,尤其是在美国非常盛行。美国是壳资源市场最发达和市场化程度最高的国家,其市场规模、组织和监管都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而在国内,借壳上市发展相对较晚。1994年4月,民营企业珠

浅谈筹资风险

摘要 筹资风险是企业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筹资风险不可能被消灭,但企业只要从自身出发就完全可以控制。本文在分析企业筹资风险产生根源的基础上,提出有效防范企业筹资风险的策略。 关键字 企业;筹资风险;防范

一.筹资 筹资是指企业作为筹资主体,根据其生产经营、对外投资和调整资本结构等需要,通过筹资渠道和金融市场,运用筹资方式,经济有效地筹措和集中资本的活动。筹资活动是一个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起点,企业筹集资金的目的之一是为了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提高经济效益,以此为目的而进行的筹资必然会增加按期还付利息的筹资负担,由于企业资金利润率和借款利息率都具有不确定性(可能提高或降低),从而使企业资金利润率可能高于或低于借款利息率。假如企业决策正确,治理有效,就可以实现其经营目标。在市场瞬息万变的经济条件下,任何不利于企业的情况发生,都会使筹集资金使用效益降低,从而产生筹资风险。筹资风险是企业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筹资风险不可能被消灭或避免,但企业只要从自身出发就完全可以控制。新形势下,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市场行情瞬息万变,为企业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但是,机遇与风险并存,企业在发展中为扩大经营规模,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而进行筹资经营,与此同时企业也必须承担一定的筹资风险。因此,企业应加深对筹资风险的认识,充分重视筹资风险的影响,学习和掌握防范筹资风险的措施,将筹资风险降到最低,使之在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中发挥出积极的作用。本文在分析企业筹资风险成因的基础上,提出企业筹资风险控制的策略。 二.筹资风险 企业投资利润率和借入资金利息率的不确定性。当企业投资利润率高于借入资金利润率时,企业使用一部分借入资金,可以因财务杠杆的作用提高自有资金利润率;低于借入资金利息率时,企业使用借入资金将使自有资金利润率降低,或是亏损,严重的还会导致资不抵债而破产。企业筹资风险又称财务风险,它是指企业因借入资金而给财务成果带来的不确定性。一般企业筹集资金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提高经济效益,从而实现财务管理目标。企业为了取得更多的经济效益而进行筹资,必然会增加按期还本付息的筹资负担,由于企业资金利润率和借款利息率都具有不确定性,从而会使企业资金利润率可能高于或低于借款利息率。如果企业决策正确,管理有效,就可以实现其经营目标。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市场行情的瞬息万变,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都可能导致决策失误,管理措施失当,从而使得筹集资金的使用效益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由此产生了筹资风险。 企业筹资渠道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所有者投资,包括企业的资本金及由此衍生的公积金、未分配利润等;另一类是借入资金。对于借入资金这一类筹资活动而言,筹资风险的存在是显而易见的。借入资金均严格规定了借款人的还款方式、还款期限和还本付息金额,如果借入资金不能产生效益,导致企业不能按期还本付息,就会使企业付出更高的经济和社会代价。例如向银行支付罚息,低价拍卖抵押财产,引起企业股票价格下跌等,严重的则会导致企业破产倒闭。因此,借款筹资的风险,表现为企业能否及时足额地还本付息。 对于所有者投资而言,它不存在还本付息的问题,它是属于企业的自有资金,这部分筹入资金的风险,只存在于其使用效益的不确定上。正是由于其使用效益的不确定,从而使得这种筹资方式,也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具体表现在资金使用效果低下,而无法满足投资者的投资报酬期望,引起企业股票价格下跌,使筹资难度加大,资金成本上升。此外,企业筹入资金的两大渠道的结构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