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立体主义对现代绘画的影响

浅谈立体主义对现代绘画的影响
浅谈立体主义对现代绘画的影响

浅谈立体主义对现代绘画的影响

计算机10-3 钟娴 100824323

谈到立体主义对现代绘画的影响,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肯定是什么事立体主义。立体主义(Cubism)是西方现代艺术史上的一个运动和流派,又译为立方主义,1908年始于法国。立体主义的艺术家追求碎裂、解析、重新组合的形式,形成分离的画面--以许多组合的碎片型态为艺术家们所要展现的目标。艺术家以许多的角度来描写对象物,将其置于同一个画面之中,以此来表达对象物最为完整的形象。物体的各个角度交错迭放造成了许多的垂直与平行的线条角度,散乱的阴影使立体主义的画面没有传统西方绘画的透视法造成的三维空间错觉。背景与画面的主题交互穿插,让立体主义的画面创造出一个二维空间的绘画特色。

接着谈到立体主义的贡献和影响。

立体主义的产生是美术自身发展的必然。在传统绘画中只依看到的客观自然作画,所表现的只是自然的一个局部和一个片面,随着现代人的现代生活变化:客观与微观,速度和多变,机器对人的制约,这就要求绘画要表现这多样复杂性;古希腊柏拉图关于几何美的观点及塞尚着意描绘事物的结构、永恒性的观点加之非洲黑人雕塑的启迪,这就导致立体主义艺术的产生。立体主义画家的探索起于塞尚的理论和创作实践,他们把塞尚的“要用圆柱体、圆球体、圆椎体来表现自然”这句话当着自己艺术追求的理想。实质上这是20世纪初工业文明、机器时代的社会现实在画家精神中的折射反映。立体派根据塞尚的作法,把对象分割成许多面,同时呈现不同角度的面。因此立体派作品,看来像碎片被放在一个平面上。

立体主义是富有理念的艺术流派。它主要追求一种几何形体的美,追求形式的排列组合所产生的美感。它否定了从一个视点观察事物和表现事物的传统方法,把三度空间的画面归结成平面的、两度空间的画面。明暗、光线、空气、氛围表现的趣味让位于由直线、曲线所构成的轮廓、块面堆积与交错的趣味和情调。不从一个视点看事物,把从不同的视点所观察和理解的,形诸于画面,从而表现出时间的持续性。这样做,显然不主要依靠视觉经验和感性认识,而主要依靠理性、观念和思维。不断寻求创新的艺术家,布拉克与毕加索,寻找新的画中主题及空间的表达模式。他们受到了保罗·塞尚、乔治·秀拉、伊伯利亚雕塑、非洲部落艺术(即便布拉克驳斥这种说法),以及野兽派的影响。立体主义画家接受了P.塞尚关于创造视觉立体形象的观念,进而转向一种对心理的立体形象的追求。立体主义的艺术家追求碎裂、解析、重新组合的形式,形成分离的画面──以许多组合的碎片型态为艺术家们所要展现的目标。艺术家以许多的角度来描写对象物,将其置于同一个画面之中,以此来表达对象物最为完整的形象。物体的各个角度交错叠放造成了许多的垂直与平行的线条角度,散乱的阴影使立体主义的画面没有传统西方绘画的透视法造成的三度空间错觉。背景与画面的主题交互穿插,让立体主义的画面创造出一个二度空间的绘画特色。

立体主义创作的主要特征,即在画面上将一切物体形象破坏和肢解,然后再加以主观的拼凑、组合,以求所谓立体地表现出物体的不同侧面。就是在平面上表现出二度和三度空间,甚至表现出肉眼看不见的结构和时间(四度空间)。与狂野的野兽派完全相反,它代表唯理的倾向它。认为印象派、野兽派的绘画都是在模拟自然,基本上是表现性的艺术作品。它的意义在于空间处理的新观念,它实际上是主宰20世纪艺术中抽象的和非具象的绘画流派的直接源泉。与表现主义风格的浪漫特性相比较,立体主义风格可以说是古典的和形式主义的。

在西方现代艺术中外,立体主义是一个具有重大影响的运动和画派。其艺术追求与塞尚的艺术观有着直接的关联。立体派画家自己便曾声称:“谁理解塞尚谁就理解立体主义”。他们努力地消减其作品的描述性和表现性的成分,力求组织起一种几何化倾向的画面结构。虽然其作品仍然保持着一定的具象性,但是从根本上看,他们的目标却与客观再现大相径庭。他们从塞尚那里发展出一种所谓“同时性视象”的绘画语言,将物体多个角度的不同视象,结合在画中同一形象之上。画家们新创出一种以实物来拼贴画面图形的艺术手法和语言,进一步加强了画面的肌理变化,并向人们提出了自然与绘画何者是现实,何者是幻觉的问题。立体主义虽然是绘画上的风格,但对20世纪的雕塑和建筑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尽管立体主义受到世人的极端仇视,它毕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成为未来几十年许多画家的灵感来源和与传统分手的标志。这场运动的生计勃勃、硕果累累,与毕加索和布拉克密切合作是分不开的。立体主义在反传统的口号下有浓厚的形式主义倾向。立体主义美术运动的鼎盛期虽仅有7年,但却造成极其广泛的影响,立体主义在艺术形式上的探索,在二十世纪的最初十年影响了全欧洲的艺术家,并激发了一连串的艺术改革运动,如未来主义、结构主义及表现主义等等,尤其鲜明地反应在对现代工艺美术、装饰美术、建筑美术等注重形式美的实用艺术领域不小的推动作用上。

浅析塞尚的静物画

塞尚和他的静物 摘要。塞尚。静物画 保罗·塞尚(Paul Cézanne,1839—1906),法国著名画家,是后期印象派的主将,,被称为“现代艺术之父”,他的出现使西方传统写实主义绘画体系土崩瓦解。塞尚将画笔当作认识自然本质、探索自然规律的武器,从而将西方艺术引上了一条以科学研究为主旨的现代形式主义艺术之路。对于塞尚来说,静物画就是他策动造型、透视革命的发源地。 “以一枚苹果,我就能震慑全巴黎。”保罗·塞尚如此说。 塞尚对苹果情有独钟,就像梵高钟情向日葵,莫奈钟情睡莲,莫迪利阿尼钟情女人的身体一样。在他的那些静物画中,很多情况下总是有苹果出现。这些苹果聚集在画的中央,或是散落在画的边缘,不管是怎么样的一种姿态,总是惹人注目和爱恋。塞尚不仅以他的苹果震慑了全巴黎,而且还包括巴黎以外的世界。就像现在,我对着塞尚的一堆苹果发呆,不知道该如何描述这些苹果带给我心灵的撞击。 在塞尚之前漫长的艺术发展史中,所有的画家都把注意力放在再现客观对象上,而画家本人却做了模仿自然的奴隶。但塞尚则放弃了传统的艺术观念和法则,完全依靠自己独立的观察进行创作,有意识的地将注意力转向表现自己的主观世界,通过概括和取舍,从结构的观点来描绘对象。正是由于塞尚这种绘画的主观性改变了整个西方艺术的进程,对他以后的艺术家产生了观念上的震撼,这种震撼导致了艺术思想的全面解放。可以说,现代艺术起始于塞尚。 塞尚认为“线是不存在的,明暗也不存在,只存在色彩之间的对比。物象的体积是从色调准确的相互关系中表现出来”。他的作品大都是他自己艺术思想的体现,表现出结实的几何体感,忽略物体的质感及造型的准确 性,强调厚重、沉 稳的体积感,物体 之间的整体关系。 有时候甚至为了 寻求各种关系的 和谐而放弃个体 的独立和真实性。 在作品《苹果和橘 子》中,塞尚完全

立体主义的特点

P9 立体主义是前卫艺术运动的一个流派,对二十世纪初期的欧洲绘画与雕塑带来革命。立体主义创作的主要特征,即在画面上将一切物体形象破坏和肢解,然后再加以主观的拼凑、组合,以求所谓立体地表现出物体的不同侧面。就是在平面上表现出二度和三度空间,甚至表现出肉眼看不见的结构和时间(四度空间)。与狂野的野兽派完全相反,它代表唯理的倾向它。认为印象派、野兽派的绘画都是在模拟自然,基本上是表现性的艺术作品。它的意义在于空间处理的新观念,它实际上是主宰20世纪艺术中抽象的和非具象的绘画流派的直接源泉。与表现主义风格的浪漫特性相比较,立体主义风格可以说是古典的和形式主义的。那么说到立体主义就不得不提到塞尚,他是印象派到立体主义画派之间的重要画家。塞尚由毕沙罗(CamillePissarro)介绍加入印象派,并参加了第一届印象派画展。有人依他的风格也归于后印象派。他的作品对于19世纪的艺术观念转换到20世纪的艺术风格奠定基础。同时他的作品对于亨利·马蒂斯和巴勃罗·毕加索产生重要的影响。 立体主义是一个具有重大影响的运动和画派。其艺术追求与塞尚的艺术观有着直接的关联。立体派画家自己便曾声称:“谁理解塞尚谁就理解立体主义”。他们努力地消减其作品的描述性和表现性的成分,力求组织起一种几何化倾向的画面结构。虽然其作品仍然保持着一定的具象性,但是从根本上看,他们的目标却与客观再现大相径庭。他们从塞尚那里发展出一种所谓“同时性视象”的绘画语言,将物体多个角度的不同视象,结合在画中同一形象之上。画家们新创出一种以实物来拼贴画面图形的艺术手法和语言,进一步加强了画面的肌理变化,并向人们提出了自然与绘画何者是现实,何者是幻觉的问题。 立体主义在艺术形式上的探索,在二十世纪的最初十年影响了全欧洲的艺术家,并激发了一连串的艺术改革运动,如未来主义、结构主义及表现主义等等,尤其鲜明地反应在对现代工艺美术、装饰美术、建筑美术等注重形式美的实用艺术领域不小的推动作用上。 P10 现代主义美术比起以写实和模仿为基础的传统美术来,具有象征性、表现性和抽象性的特点。现代主义多流派标榜自己是反传统的,实际上它可能完全抛弃传统。它竭力否定和排斥的是19世纪中期以来的含有学院派特征的写实主义传统。 在对待历史遗产方面,它们更重视对原始社会艺术、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的美术、希腊古风时期美术、欧洲中世纪美术的研究。自印象主义之后,西方美术家开始把目光转移到中国、日本和印度的绘画、工艺品的表现语言上,探索写意的表现手法。野兽主义、立体主义的美术家们直接受益于非洲雕塑。同时,中东的伊斯兰教美术和大洋洲的艺术遗产,也是现代主义艺术家们研究的对象。上述人类历史上的美术遗产均为现代主义美术家们提供了有益的养料。 总的说来,20世纪以来西方的现代主义美术,适应了现代社会人们的需要,创造了一批可以列入人类经典文化的作品,但远非所有流派和思潮的理论都是无可非议的,更不用说其中有些作品的思想倾向颇值得研究。现代派艺术部分流派表现了唯心主义艺术趣味和颓废思想;但更多现代派艺术家通过创作体现他们的叛逆性格,强调自身的价值,表现艺术家的主观心灵,也创造了不少艺术表现方法和新材料。 P11 无 P12 它在发展历程中共经历了三个时期:1907-1909年的塞尚时期;1909-1912年的分析立体主义时期。他们首先打破了传统绘画中只能按照一个固定视点去表现,然后安排在同一个绘画平面上的方法。随着探索的发展,他们发现这样的“分析”往往使画面越来越失去本

未来主义

未来主义(Futurism) 现代文艺思潮之一。1909年意大利马利奈蒂倡始。1911年至1915年广泛流行于意大利。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传布于欧洲各国。以尼采﹑柏格森哲学为根据认为未来的艺术应具有"现代感觉"并主张表现艺术家进行创作时的所谓"心境的并发性"。 意大利诗人、作家兼文艺评论家马里内蒂于1909年2月在《费加罗报》上发表了《未来主义的创立和宣言》一文,标志着未来主义的诞生。他强调近代的科技和工业交通改变了人的物质生活方式,人类的精神生活也必须随之改变。他认为科技的发展改变了人的时空观念,旧的文化已失去价值,美学观念也大大改变了…… 随之而来的是文化界各领域的冠以“未来主义”名称的宣言纷纷发表。1914年7月,意大利年青的建筑师圣伊里亚发表了《未来主义建筑宣言》,激烈批判了复古主义,认为:历史上建筑风格的更迭变化只是形式的改变。因为人类生活环境没有发生深刻改变,而现在这种改变却出现了,因此,未来的城市应该有大的旅馆、火车站、巨大的公路、海港和商场、明亮的画廊、笔直的道路以及对我们还有用的古迹和废墟……在混凝土、钢和玻璃组成的建筑物上,没有图画和雕塑,只有它们天生的轮廓和体形给人以美。这样的建筑物将是粗犷的像机器一样简单,需要多高就多高,需要多大就多大……城市的交通用许多交叉枢纽与金属的步行道和快速输送带有机地联系起来。……建筑艺术必须使人类自由地、无拘无束地与他周围的环境和谐一致,也就是说,使物质世界成为精神世界的直接反映…… 从以上观点可以看出,“未来主义”的建筑观点虽然带有一些片面性和极端性质,但它的确是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为止,西欧建筑改革思潮中最激进、最坚决的一部份,其观点也最肯定、最鲜明、最少含糊和妥协。它是近半个世纪以来许多改革者的零散思想的集大成和深化的产物。不仅如此,直到20世纪后期,在世界上一些著名建筑作品中,我们还能看到这样那样的未来主义建筑师的思想火花,如巴黎蓬比杜艺术与文化中心(1972-1977)和香港汇丰银行大厦(1979-1985)等。 未来主义艺术家们的创作兴趣涵盖了所有的艺术样式,包括绘画、雕塑、诗歌、戏剧、音乐,甚至延伸到烹饪领域。意大利诗人菲利波·托马索·马里内蒂最早于1909年发表《未来主义者宣言》一文,宣扬他的艺术观点。宣言最先在米兰发表,之后刊载于法国的《费加罗报》上。马里内蒂总结了未来主义的一些基本原则,包括对陈旧思想的憎恶,尤其是对陈旧的政治与艺术传统的憎恶。马里内蒂和他的追随者们表达了对速度、科技和暴力等元素的狂热喜爱。汽车、飞机、工业化的城镇等等在未来主义者的眼中充满魅力,因为这些象征着人类依靠技术的进步征服了自然。 马里内蒂这种狂热的艺术观点立刻征服了那些米兰的画家们。波丘尼、卡拉和鲁索罗等人在视觉艺术领域发扬了马里内蒂的未来主义观念。鲁索罗同时还是一位作曲家,他将未来主义元素引入了音乐领域。画家巴拉和塞韦里尼于1910年结识了马里内蒂。这些人构成了第一批未来主义艺术家。 画家和雕塑家翁贝特·波丘尼(1882-1916)于1910年发表了《未来主义绘画宣言》。在宣言中,他声称:“我们将竭尽全力的和那些过时的、盲信的、被罪恶的博物馆所鼓舞着的旧信仰做斗争。我们要反抗陈腐过时的传统绘画、雕塑和古董,反抗一切在时光流逝中肮脏和腐朽的事物。我们要有勇于反抗一切的精神。这种精神是年轻的、崭新的,伴随着对不公的甚至罪恶的旧生活的毁灭。” 未来主义者们将沉溺于昔日时光的行为戏称为“过去主义”,将这类人称为“过去主义者”。他们有时甚至对这些所谓的“过去主义者”们进行身体上的攻击。这些“过去主义者”包括那些对未来主义的画展或演出没有兴趣的人们。 未来主义者对现代战争大加颂扬,认为战争是艺术最终极的形式。一些未来主义者们曾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幸存者,怀有深刻的民族主义思想。这些经历使得他们未来主义者公然支持意大利的法西斯主义。 未来主义对20世纪其他文艺思潮产生了影响,包括艺术装饰、漩涡主义画派、构成主义和超现实主义。未来主义作为一种艺术思潮从20年代开始衰落,如今已经基本绝迹,很多未来主义艺术家在两次世界大战中丧生。然而,未来主义所倡导的一些元素至今仍然是西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主义对年轻、速度、力量和技术的偏爱在很多现代电影和其他文化模式中得以体现。马里内蒂至今仍有很多思想上的追随者。比如,他的“人体金属化”的艺术主张在日本电影导演冢本晋也的影片中有所体现。未来主义对网络化的

毕加索及立体派画派

毕加索及立体派画派 通过运动与交换、拆分与重组,建立新的空间概念,立体派开创了人类观察世界的一种新方法。这派产生于1908年,繁荣在20年代,直到50年代仍有市场。立体派的创始人是移居法国的西班牙画家毕加索(1881~1973)和法国画家布拉克(1882—1963)。毕加索在1907年创作了第一幅立体派绘画《亚威农少女》,呈几何形分割的扁平人体丑陋而野蛮但不失和谐和统一。1908年,布拉克展示了他用小方块画的27幅作品。评论家说他的作品使“一切物体、风景、人物和房子变成了几何形和方块块”。立体派由此成为此类绘画的名称。立体派绘画的视点不止一个。画面上表现了一个物体在各个时间里被人们所看到的不同视图。立体派的第一阶段是分析的立体派时期,其特点是将画的对象分解成方形、三角和圆形等平面几何形体,色彩较简单,多用灰绿色、灰褐色。代表作有毕加索的《弹曼多林的少女》(1910)、《卡恩韦勒像》(1910)和布拉克的《葡萄牙人》(1911)、《列斯塔格的房子》(1908)等。第二阶段是综合的立体派时期,1912年毕加索开始在油画上贴报纸块,开拓了以实物代替“真实地表现”的艺术表现新观念。其代表作有《静物与藤椅》(1911~1912)、《乐器》(1914)。布拉克的代表作是《单簧管》(1913)、《巴赫的阿丽亚》。现代雕塑史上的真正转折点是毕加索。毕加索一生创作了数以万计的作品,他的雕塑作品始终保持了人的感情和对人的思考。《女人头像》(1909~1910)已经具有立体派雕塑的特点;蜡模翻制的青铜作品《苦艾酒杯》(1914)是他最早的集合艺术的尝试;《铁丝的构成》(1930)利用铁丝的组合与结合,造成透明的三度关系,扩充了立体主义的观念;最动人的石膏翻青铜作品《牧羊人》(1944)是对基督的隐喻;50年代的《狒狒和小狒狒》以玩具汽车作狒狒的头,近似于粗野的原始风格。

浅谈塞尚《苹果与橘子》 的艺术特色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772740657.html, 浅谈塞尚《苹果与橘子》的艺术特色 作者:李佳 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16年第08期 摘要:“现代绘画之父”保罗·塞尚是19世纪西方现代绘画伟大的开拓者,是继印象派、新印象派之后后印象派的杰出代表人物。塞尚的绘画有着结实的结构、理性的色彩、用心经营的构图,他并不向前期的流派画家一样再现生活,他认为“绘画不是盲目的去复制现实”,而是“把自己的感觉译成特有的光学语言”,他常将现实中的一切物体归为圆锥体、球体和圆柱体,运用色彩的冷暖来造型和表现空间透视关系,这一切形成了塞尚独特的绘画风格,并对后现代注意绘画的许多流派产生直接影响。通过对塞尚作品的研析我们可以看出他对色彩与形体、空间与形式的完美呈现进而将油画语言的形式美应用于我们的绘画创作中,同时开拓自己的创新精神和运用绘画语言的能力。 关键词:造型;色彩;空间关系;形式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23-0164-01 一、作品绘画语言分析 (一)造型形式 “艺术既不是一种模仿,更不是依据本能或情趣进行制作。艺术是一种表现作用。”在这幅作品中,作者运用了多边形构图形式,这让我们一眼看去具有画面张力又好像是前置的水果盘有种往下滑落的感觉,这正是塞尚精心研究探索的结果,将俯视和平视下的物体同时置于画面中进行夸张变形处理,在画面中我们看到的是形体的重叠却又好像是无死角的全面效果,静物之间的轮廓线随着造型的需要有实有虚,减少光影关系以增加平面感。另外还有对于色块形式的解构和重建,通过运用色块的并置加深静物内在结构的处理拉开了形体关系,增加了画面的形式感,非常具有现代性和装饰性。作者没有遵循古典绘画中对于事物的具体描绘和再现,他笔下的白色衬布受光源和水果颜色的影响较重,加深了布褶结构穿插来衬托苹果与橘子的位置。由于前置果盘加重了左侧画面的重量,塞尚在画面右上方放置了一个水罐获取平衡。 (二)色彩关系 塞尚最初是受印象派绘画影响的,但他并没有运用纯粹的原色作画,因为他认为印象派只重外光的绘画那样会有损画面的真实效果和内在结构,他势要将印象派的绘画存于博物馆中。在这幅作品中可以领悟到色彩运用的艳丽清透,用色的理性与平静,从而打破了古典绘画沉闷的棕褐色调。首先,我们可以看到作品中衬布的色调基本为紫灰色而水果大多为橙色,这样形成了补色关系。水果大多没有影子,明亮的白色衬布与五颜六色的水果色彩的强烈比衬,白色

构成主义艺术象征思索.pdf

谈到构成主义艺术,人们通常会首先联想到俄罗斯艺术家塔特林,联想到他那件气势恢弘的《第三国际纪念碑》模型。毫无疑问,这件被称为“塔特林之塔”的模型是“举世无双的作品”,因此而成为“构成主义艺术的象征”。各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造成强烈的冲击。一贯强调独立的艺术也被卷入这场翻天覆地的变革中。生性敏感的艺术家们在世纪之交便感受到了社会动荡。印象主义、象征主义、野兽主义、原始主义、立体主义、未来主义等一股股前卫艺术思潮应运而生。尽管俄罗斯在这些艺术运动中略显滞后,但他们很快把这些艺术风格转化为具有俄罗斯特色的艺术语言,另辟蹊径,走上了另一条前卫艺术的探索之路,并最终导致了构成主义的诞生。 构成主义深受立体主义和未来主义的影响。未来主义对一切过去的和现在的文化持否定态度,他们“透过马达的轰鸣声听到金属、石头和木头的呼吸”,在科技发展中听到了未来的召唤。因此,未来主义者宣扬艺术成为“机器的艺术”,试图从机器的形式中找到其构成之间的逻辑联系,建立起新的美学。画家们从冰冷坚硬的钢铁中获得灵感,认为“一块木头或者铁片产生的热远比女人的微笑和眼泪更令我们激动”。构成主义吸收了未来主义的理念,同样认为艺术应该从静态美的表现转为对机器的讴歌。然而,构成主义和未来主义却有本质的不同。如果说后者洋溢着摧毁一切的激情,那么前者的本质是建设性的,认为艺术应该对社会产生影响,应该“进入生活”。构成主义还受到立体主义绘画的启发,只是走向了立体主义的反面。立体主义艺术将物体肢解,是分裂的艺术;而构成主义艺术则相反,是综合性的艺术。立体主义是物体的抽象和概括,远离事物和实用主义;而构成主义却是物体本身,具有实用主义倾向。可以说,前者是对社会瓦解的感受及其体现,后者则渴望在瓦解的废第三国际纪念碑模型墟上建造起一座壮美的新世界。 如塔特林所言:塔特林的舞台设计塔特林的舞台设计作为同康定斯基和马列维奇齐名的俄罗斯前卫艺术家,塔特林走过了一条奇特的艺术道路。他从未受过系统正规的艺术教育,曾因“成绩不好,行为不良”被莫斯科绘画、雕塑和建筑学校开除。但在朋友们的眼里,塔特林却是一位艺术天才:擅长音乐,倾心表演艺术,喜爱弹奏乌克兰民间乐器班杜拉。对于绘画,塔特林对20世纪初的立体主义情有独钟。据说,他曾提出“每月支付20卢布”,让从巴黎回国的画家波波娃“教他立体主义”。更为离奇的是,“1913年,他自告奋勇当一名盲人民间乐师,在柏林的‘俄国展览’上弹唱班杜拉,用赚来的钱专程前往巴黎拜访毕加索,看到了毕加索的剪贴画。”似乎艺术使命必然降落到天才头上。正是从巴黎回来后,塔特林彻底断绝了同架上画的关系,开始了他所谓“绘画浮雕”的艺术实验,“在真实空间用真实材料”创作。1914年,塔特林在自己的工作室举办了“第一次绘画浮雕展”,其中不少作品于次年在未来主义最后一次画展“0.10”上展出。同时展出的还有马列维奇著名的“黑方块”。塔特林的“绘画浮雕”采用铁皮、玻璃、木头、纸板等工业材料,经过简单加工后把它们拼贴在一个画框内。这种把现实材料和现实空间运用到绘画和雕塑中的创作样式,在俄罗斯艺术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它“标志着整个俄国前卫艺术迈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俄罗斯文化界为此欢欣鼓舞。 诗人马雅可夫斯基在一篇随笔中感叹,终于“首次不是从法国,而是从俄国冒出一个新的艺术词汇——构成主义……”构成主义在俄罗斯产生绝非偶然。20世纪的最初20年,世界经历了巨大的动荡。工业和科技飞速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不可避免地对国际美苑ˉ109ˉArtPanrama“艺术应该成为人类文化进步的旗手、先锋队和推动力,在这个意义上,艺术应该是有用的艺术、构成的艺术。”这种关注材料着重于建设的实用主义艺术,在俄国十月革命前后十分契合当时的发展趋势。别尔嘉耶夫在《艺术的危机》(1917)中对此做了准确描述:“艺术急于超越自身的范围。一种艺术类型和另一种艺术类型之间、艺术和非艺术之间的所有界限均被打破。艺术和生活的关系、创作和存在的关系等问题从未像现在这么尖锐,也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热切地从艺术作品的创作转到生活本身的创造,新生活的创造。”构成主义似乎是历史的必然,因为新时代所面临的任务是“为高级的创作生活保留人的形象、人们的形象和人类的形象”。为此,需要“借助深入的方法,向另一个维度扩展,即深度,而非平面;借助知识,不是抽象的知识,而是生活的知识,存在的知识”。 艺术参与建设的热情一经点燃,随即爆发出无穷的创造力。十月革命后,塔特林满腔热情地投身于新文化的建设中。他提出“艺术进入生活”、“艺术进入技术”的口号,希望艺术积极参与构建新生活的过程。他开办前卫艺术教学班,在人民教育委员会、艺术文化研究所、高等艺术学院等机构担任职务,同时从事构成主义艺术创作。在继续创作浅浮雕的基础上,他还在服装设计、工艺设计、书籍装帧、舞台设计上大显身手。《第三国际纪念碑》模型(1919—1920)是塔特林构成主义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该模型综合了雕塑、建筑和技术,是建筑和雕塑史上的重大革命。塔特林在“我们目前的工作”一文中就模型的创作理念做了如下说明:“物质的运动和张力、艺术与实用的结合、现代科技的运用,这就是《第三国际纪念碑》的严肃课题,是构成主义新观念的实际体现。”根据塔特林的设计,纪念碑塔高400米(比巴黎埃菲尔铁塔还高100米)。塔身分为三层玻璃结构,由立方体、角锥体和圆柱体组成,各自环绕自身的轴心以不同速度昼夜不停地旋转。整座塔呈螺旋形,向上升腾,象征着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塔特林试图以此建立艺术和国家之间新型的关系,让艺术成为国家的宣传工具。因此,设计中的“塔”俨然是一座功能齐全的新闻媒体基地:内设广播台、会议厅、大会堂、演播厅、电报中心、剧院、电影院、画廊等场所。 基地四季恒温,在不知道“冰箱”为何物、广播事业也尚未在俄国起步的时代,这种技术复杂的设计显然十分超前,足以证明塔特林超凡的艺术想象力。这种带有乌托邦性质的设计,体现出艺术家对建立共产国际巨型大厦的梦想。塔

走进毕加索的艺术世界

走进毕加索的艺术世界 一、毕加索生平介绍 巴勃罗?毕加索(Pablo Picasso, 1881-1973)是20世纪最著名,最富有的画家,跟一生穷困潦倒的文森特?凡高不同,毕加索的一生辉煌之极,他是有史以来第一个活着亲眼看到自己的作品被收藏进卢浮宫的画家[1]。而关于他的论述也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些人不是把他看做一个稀奇而可怕的怪物,就是把他看做一位聪明绝顶的圣人。毕加索是一个早熟的天才,他4岁时的剪纸就能抓住并夸张周围人的特征,8岁时的油画《马背上的斗牛士》就已相当惊人。16岁时他完成的油画《科学与仁慈》,入选在马德里举行的全国美展。26岁时完成了《亚威农的少女》,表明了他对传统艺术的反叛,标志着立体主义的诞生。40岁以后,毕加索又转向了超现实主义[2]。在西班牙内战期间,毕加索坚定地站在人民阵线一边,反对独裁的佛朗哥政权。他创作了蚀刻版画《佛朗哥的梦和谎言》。在法西斯空军轰炸西班牙重镇格尔尼卡后,他创作了巨幅壁画《格尔尼卡》,以立体主义绘画语言表现了战争带给人类的灾难,批判、鞭挞了法西斯的罪行[3]。20世纪50年代,他以《和平鸽》、《朝鲜的屠杀》、《和平》等作品呼唤世界和平。他不是一个艺术至上主义者,他与社会同呼吸、共命运,他是那个时代的弄潮儿[4]。 他一生保持着超凡的创造力,留下了近8万件作品。他身边的女性不断变化亦如他多变的艺术风格,女性是毕加索创作的原动力,不同女性展现的不同风情,驱使毕加索加以改变。毕加索究竟是怎样一个人?“你自己就是个太阳,你腹中有着千道光芒,除此外则别无所有。”毕加索对埃?泰蕾阿德所说的这句话正是他自己的写照。毕加索就是一轮太阳,每个接近他的女人,都被燃烧、毁灭,甚至化为灰烬。好比希腊神话的伊卡洛斯接近太阳的命运一般,与毕加索有关的女性中大多下场凄惨:费尔南德穷苦潦倒,伊娃年纪轻轻便死于非命,奥尔加与朵拉最终疯狂,玛丽?特雷莎与杰奎琳自杀身亡[4,5]。 毕加索的性格错综复杂,可能前一分钟像天使,天真烂漫,非常迷人;但下一分钟却像恶魔,霸道粗暴。至今,艺术史学家谈及毕加索,任似是而非,捉摸不定。或许对毕加索最恰当的描述就是:“他谁都不爱,除了自己和绘画” [6]。 有的人一生都是一个老年人,有的人一生都是中年人,有的人一生都是一个青年。在毕加索身上,人类的卑劣与画家的赤子之心、极度的创造热情和习惯性的毁灭冲动似乎永远交织纠葛在一起,无法拆分,或许就是因为他一生都是一个青年。而毕加索一生画法和风格迭变,从他手中能诞生忽而美丽优雅、忽而童稚朴拙、忽而荒谬怪诞、忽而古怪凶狠的绘画、

浅谈塞尚的绘画艺术

浅谈塞尚的绘画艺术 [摘要]塞尚作为“现代艺术之父”,他认为画家应该用主体意志改变自然对象,在画面上创造“第二个自然”。其次他主张用色彩表现空间,代替造型。他的这些创新理论,推动了欧洲的纯绘画观念的流行和形式主义绘画的发展。 [关键词]塞尚绘画自然 塞尚曾经说过“孤独便是相适应我的一切”。尽管塞尚的一生是在遭遇不理解和孤独中度过的,然而这并没有改变他的人生信念,他所要寻找的一种真实,即绘画的真实。他的这种个性是经过长期痛苦思考、研究和实践之后才达到。概括塞尚的绘画艺术,共经过了四个时期:浪漫主义时期、印象主义时期、塞尚风格形成时期和塞尚风格成熟时期。 一、浪漫主义时期(1861—1870) 1861年塞尚初到巴黎,十分钦佩古典主义大师普桑作品结构的严谨和理性,也迷恋浪漫主义画家德拉克洛瓦充满激情的风格。他的早期绘画作品曾经常表现残杀、抢劫、性的诱惑和悲哀,从《谋杀》、《诱拐》、《圣安东尼的诱惑》、《验尸》、《野餐》等作品中,我们不难发现当时的浪漫主义文学及绘画对他的影响。在他的《诱拐》一画中就有这种倾向:画面阴郁、躁动不安,天空、树木、水面、大地都是用大笔触堆砌而成。人物均不合比例,画法也显得笨拙并带有一点变形。但画面富有激情,笔触粗矿、有力,用粗黑的线条来勾勒人物的轮廓,这些特点都体现了他受到浪漫主义的影响。 塞尚早期绘画的浪漫主义的倾向是由他孤僻的性格与沉郁的感情构成的精神状态决定的。当时他还处于彷徨阶段,一方面他喜欢古典主义绘画,敬佩普桑那具有永恒而又无法动摇的魅力;同时他又喜欢浪漫主义,被浪漫主义绘画的激情所感动。但他并不满足于此,他试图把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在一起,并从中寻找一种新的关系。他意识到他所追求的不是这种带文学色彩的绘画,而是抛开文学因素的一种独立绘画。他曾说对画家来说,只有色彩是真实的。一幅画首先是,也应该是表现颜色。艺术家应防卫自己倾向于文学的东西,这种倾向常常是画家离开真正道路的根源,这道路是具体地直接地钻研自然。 二、印象主义时期(1871—1874) 塞尚在巴黎期间经常接触到印象派画家并和他们在一起作画,通过马奈他认识了毕沙罗,建立了亲密的友谊。毕沙罗建议他去户外写生,仔细的观察自然。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塞尚感受到了色彩与光线,并融会贯通了印象派画家们发展出来的色彩与光线的理论。他不但向毕沙罗学习了使用细笔触画画等技法,更重要的是在作画中体会到了在大自然中才能找的感觉。艺术不和自然接触便不能有所发现,这是塞尚认识毕沙罗后对绘画有一个崭新的认识。此时,塞尚以一种对自

俄国构成主义设计运动

________。(俄国构成主义设计运动) 8、20世纪五六十年代,通用汽车公司总裁和设计师为了不断促进汽车销售,在其汽车设计中有意识地推行_____。(“计划废止制”) _____被称为日本现代设计之父。(龟仓雄策) 10、1981年,意大利设计大师索特萨斯带领7位年轻的设计师,在米兰成立了后现代主义中最有影响的组织——______。(孟菲斯集团) 1、奥地利的新艺术运动是由_____发起的。(维也纳分离派) 2、英国的新艺术运动的影响远不及“工艺美术运动”,在这场影响有限的设计运动中,取得了比较大成就的是格拉斯哥四人团,其领袖人物是___。(麦金托希) 3、比利时新艺术运动在比利时设计史上被称为_____,始于19世纪80年代。(先锋派运动) 4、在德国工业联盟的会员中,最著名的设计师是____。他是工业联盟的发起者之一,常被称为第一位工业顾问设计师。(彼得·贝伦斯) 5、俄国构成主义风格的确立,从艺术的角度上来看,与立体主义和____有很大的渊源关系。(未来主义) 6、20世纪初,在现代主义运动兴起的同时,在法国、美国和英国等国家展开得一场风格非常特殊的设计运动____。(装饰运动) 7、___年,包豪斯被纳粹关闭,结束了它的14年历程。(1933) 8、______在工业设计上的运用及生产积极效果,堪称20世纪50年代美国工业设计发展的一大特点。(人机工程原理) 日本的工业产品设计有一个很大的特点是_______。(集体主义工作方式) 10、1956年英国画家______创作了《是什么使今日的家庭如此不同,如此具有魅力》,宣告了波普时代的到来。(理查德·汉密尔顿) 1、地处斯堪的纳维亚的芬兰、丹麦、瑞典、挪威、___五国,因其独特的自然条件、地理环境和地域文化,而形成了自成体系的设计风格。(冰岛) 2、20世纪初,就在德国现代主义设计迅速发展时,荷兰也出现了具有相同设计风格特征的运动——“风格派”运动,其核心人物有____、蒙德里安、和里特维尔。(杜斯伯格) 3、俄国构成主义最重要的代表人物____,成立了一个“至上主义”小组。(马列维奇) 4、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现代主义的设计并不突出,但还是出现了_____,法国现代主义建筑运动的杰出代表,号称现代主义运动中最有影响力的三位大师之一。(勒科布西埃) 5、20世纪50~60年代,乌尔姆设计学院通过与_____的合作,真正实现了设计艺术教育服务于工业生产的教育宗旨,成为德国高度几何化、理性化、功能化、高质量化设计的典型。(布莱恩公司) 6、英国形成了20世纪60年代最具时代特征的风格——_____。(波普设计风格) 7、围绕环保设计思想,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设计理论和方法有很多,主要有:绿色设计、______、循环设计和组合设计等。(生态设计) 8、在20世纪六七十期间,荷兰的现代主义设计突飞猛进,有两个中心阿姆斯特丹和___。(海牙)名词解释 1.所谓“平面设计”,指的是在平面空间中的设计活动,其涉及的内容主要是二维空间中各个元素的设计和这些元素组合的布局设计,其中包括字体设计、版面编排、插图、摄影的采用,而所有这些内容的核心是在于传达信息、指导、劝说等等,而它的表现方式则是以现代印刷技术达到的。 5.波普艺术 波普(POP)来源于英语“大众化”,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最早起源于英国。代表波普艺术特征的作品是1956年由英国画家理查德.汉密尔顿创作的,题为《是什么使今日的家庭如此不同,如此具有魅力》。2.曲线风格

浅谈塞尚绘画特点(开题报告) (2)

1.选题目的 塞尚作品中的色彩构成,既再现物体,更在氛围后面重新发现物体。他追求真实,却又禁止自己去使用达到真实的手段。正是这种富于活力的创作,让他从一个个“苹果”的反复揣摩中,找到属于他自己的绘画特点。本选题以毕业作品为例对塞尚绘画特点进行浅析,能够让自己深入探究与学习塞尚在笔触及色彩处理方面的知识,获得其中的可取之处,提升自己以后的创作水平。 2.选题意义 塞尚作为后印象主义画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拥有不同于其他画家的笔触,以及感知眼前事物的独特思维,这些都助力他个人绘画特点的最终成型,也为世界美术史树立起一面极具影响力的旗帜。他在创作思维与创作风格上的成就,对于国内外艺术创作,都极具拓展作用。他将实物从写实中拎出来,抛开浮夸的画法,从真正意义上去关注事物本质与感受,这种显著的个人绘画特点持久影响着后辈,吸引着世人的目光。所以我觉得,通过这次论文来集中分析塞尚的绘画特点,是我个人对于塞尚成就的一种崭新探索,也是对我在艺术鉴赏方面的一种自我检测,同时对于我个人以后的绘画创作而言,也极具启示作用。 3.国内外研究现状 放眼当下出现的一些对于塞尚的研究来看,撇开人们对塞尚个人风格的深度挖掘,学者也不忘拿塞尚独特的后印象主义画风与国内、国外相似的写意写实创作风格相比对,从比较之中,获得崭新的思维。其中,由于中国国画也分类为写意与写实,写实主张真实刻画,而写意主求神似,注重画家内心情感,如“八大山人”的写意之风。后印象主义中的塞尚绘画特点便与中国的写意写实之风相通相合,但两者因各自民族文化的影响,必有相异之处,且自成风格、特点,产生各自的影响。这也是国内学者所看重的一场比较。初次之外,由其他地域所衍生而出的各类写意式艺术创作,都可作为与塞尚风格相对比的素材,从而得出可以再分析中获得有益于当代艺术发展的结论。同时,当今全球经济推动发展,除却专业学者涉及于此之外,更多的民众主动地参与到对艺术绘画的鉴赏之中,而塞尚绘画中对主观感受的强调与他特有的写实笔触,使得大众群体对后印象主义更为接纳,这也也引起了大众对这类绘画风格特点的更多关注。

浅谈立体主义

浅析立体主义 ————结合现代服装 姓名:孙双 学号:2131080117

摘要 立体主义(Cubism)是西方现代艺术史上的一个运动和流派。立体主义的艺术家追求碎裂、解析、重新组合的形式,形成分离的画面-以许多组合的碎片型态为艺术家们所要展现的目标。本文阐述了立体主义的产生背景及其发展简史,指出立体主义开创了现代艺术新时代,并为现代设计解决了造型难题。并分析了立体主义的几何形态理论与结构主义在服装设计中的理解。 关键词:立体主义;几何形态;解构

第一章立体主义开创新的艺术时代 1.1 什么是立体主义 立体主义(Cubism)是西方现代艺术史上的一个运动和流派,又译为“立方主义”,1908年始于法国。主要代表人物是毕加索和勃拉克。艺术家以许多的角度来描写对象物,将其置于同一个画面之中,以此来表达对象物最为完整的形象。 “立体主义”一词得名于曾给野兽派起名字的批评家沃赛,他曾讥讽勃拉克的作品是立方体组成,因此而得名[1]。但真正预示着立体主义产生的标志是毕加索1907年完成的《亚威农少女》,这幅画是第一张被认为有立体主义倾向的作品,这幅画在以后的十几年中使立体主义绘画得到空前的发展,甚而波及到其他领域。 1.2 立体主义画派的兴起 立体主义的探索起源于法国印象画派大师保罗·塞尚的理论和创作实践,他在1900年前后,开始探索绘画的“真理”,他创作了大量的风景绘画,采用小方块的笔触来描绘山脉、森林,他的这种探索追求找到描绘对象的实质,表达对象的精神,达到神似,而不是简单的表面写实主义再现的形似。受塞尚的启发,立体主义大师毕加索在理解和实践塞尚的艺术理念时走得更远。与塞尚不同的是,毕加索将形象的平面形状和色彩极端化,将自然形态的平面形体毫不掩饰地组合在一起。

浅析风格派和构成主义

浅析“风格派”和“构成主义”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和战后初期,俄国的“构成主义”运用和荷兰的“风格派”运动基本都是处于独立的发展状态,它们之间并没有多少关联,而对于世界的设计运动的影响也非常有限。但是,这两个运动都是从立体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且都把立体主义推进到一个非常绝对化,理性化,逻辑化的高度 (一)“风格派”形成 1918年,荷兰的一些青年艺术家和设计家组成了一个名为“风格派”的造型艺术团体。他们以《风格》杂志为宣传阵地,开始探索艺术和设计领域的新方法和新形式。风格派的成员们努力把设计,艺术,建筑,雕塑合为一体,强调几何结构单体或元素的组合,在结构简单的组合体中,单体仍然要有相对的独立性和鲜明的可视性。他们倾向于在集合结构中反复运用基本的原色。风格派有时又被称为“新造型”或“要素派”。总的看来,他是20世纪初期在法国产生的主体派的分支和变种。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蒙德里安回到荷兰,因为荷兰是战争中的中立国,因此他的探索并没有因为战争而中断。这个时期,他受到哲学家逊马克的哲学思想的决定性影响,完全改变了他原来的思想方法。逊马克认为我们的物质世界是由纵横两种结构组成的,认为世界上的3个基本颜色是红色,黄色和蓝色。蒙德里安受到他的这种思想的影响后,转向完全纵横直线结构的完全抽象绘画,色彩也是逐步转向单纯的黑色线条结构,白色底和红色,黄色和蓝色的三原色计划,走向高度的理性化方向。他认为立体注意并没有在自己发明的成果上扩大和发展,缺乏逻辑的发展和补充;他认为真正的视觉艺术应该是通过有机的运动而达到高度的平衡,在不平均但是平衡的对抗中找到平衡,在弹性的艺术中找出平衡点,对于人类来说有重要的意义,这是艺术表现真实的关键。 在蒙德里安的影响下,他的几个朋友在艺术创作中都出现了与他的完全抽象作品类似的探索。 “风格派”形成之后,这种通过蒙德里安的绘画发展起来的设计风格,开始成为运动的核心视觉因素,因为高度逻辑化,也就导致这个运动的素有成员都热衷于通过数学的计算来达到设计上的视觉平衡,他们都认为这种新的形式是时代的视觉符号。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认为战争的结果是涤荡一切污垢,摧枯拉朽的破坏旧时代,而将以一个崭新的时代取而代之。他们创造的这种简单的,理性的,数学统计的,纵横直线的形式和单纯的原色计划,就是新时代的形式特点。他们都认为这个内在规律的组成,是由科学理论,机械化大生产,现代都市的生活节奏就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形式规律基础。因此,虽然“风格派”表面上是没有俄国主义那么具有政治的激进,事实上他们的社会工程倾向依然是非常明确的,这种倾向在《风格》杂志的许多文章中都可以看到。 (二)一战时期的"风格派" 从1917年到1921年,杜斯伯格基本致力在荷兰国内发展一种中性的,现代的新风格。应该说,他的这种探索与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有关系的。他们的努力可以说是对于战争的反抗,创造一种中性的,理性的新形式,以对抗狂暴的,非理性的战争,同时也是对于战争以后的国际视觉特点找寻符号,因此,他们是一方面反对战争,同时也在为战后的新时代创造新的真是的艺术和设计。但是,这个时期“风格派”的发展基本全部在荷兰国内,并没有产生什么很大的国际影响。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荷兰作为中立国逃脱了战争的蹂躏,同时,作为一个中立国,

浅析塞尚的艺术风格

浅析塞尚的艺术风格 摘要 保罗·塞尚,他认为“绘画不意味盲目的去复制现实”,而是“把自己的感觉译成他特有的光学语言,给他所再现的自然以新的意义”,因此,他追求“一种牢固的、经久的、博物馆艺术”,追求画中物体的量感、体积感、稳定感和运用补色关系去表现画面的深度。而他总是全力以赴,下笔滞重,然而就是这种纯朴的笔下,蕴含着一种张力和别具深度的理解。他常说:“要运用圆柱体、球体和锥体来描绘对象。”在他的作品中都富于一些几何意味,这便形成了塞尚式结构绘画的独特风格和面貌。 关键词:塞尚艺术风格立体色彩

Analyses the artistic style Cezanne Abstract Paul Cezanne, he thinks "painting not mean blind reproduced reality", but "to make myself feel translated into his own optical language, to his natural with the reappearance of the ne w meaning" and, therefore, he pursuing "a solid and lasting, museum of art, the amount of objects in pursuit of painting sense, volume feeling, stability and use the color relations to express the depth of the picture. And he always do your best, ZhiChong writing, however is the wording of simplicity, contain a tension and don't have deep understanding. He often says: "to use the cylinder, the sphere and cone to portray objects." In his writings are abound geometrical means, then this some Cezanne type structure formed the unique style of painting and outlook. Keywords: Cezanne art style stereo colour

立体主义对舞台设计的影响

立体主义对舞台设计的影响 一位哲人说过:“形式体现了人的创造力量和审美理想,具有相对独立的审美价值。”舞台并不是设计者单纯表现自我意识形态的场所,而要受到剧本和演出本身的制约。由于设计师对演出主题及舞台美术的作用理解不同,在设计的原则和方法上,在表现形式和材料上呈现出的种种差异,从而使舞台布景在衬托环境、表现气氛、处理空间、创造演出的视觉形象上形成不同的类型、不同的样式。内容决定形式,不同的演出内容形成不同的主题风格,相应的舞台设计就与表演的主题风格相一致,这是整个演出风格中的一个重要因素,观众从布景样式上感受和领略演出的风格特征形成演出风格的重要标志。换句话说,整个舞台场景搭制出来以后,它本身就是一件视觉艺术品了,就会给观众以美的享受和愉悦。 在当代西方舞台中,舞美设计家们受到现代艺术各风格流派的影响,从商业性大歌剧的豪华到先锋派实验演出的质朴;从抽象的形、色的视觉运动到超级写实主义的复制现象;从没有任何装饰的钢铁骨架装置到诗意盎然的视觉表现;从传统的画框舞台到由旧车库改建的戏剧表演空间……各种彼此冲突的印象交叠在一起,形成光怪陆离、五花八门的各具代表特征的舞台美术流派,如立体主义将舞台看成各种几

何形体的世界;自然主义企图再现“自然的一角”;空间舞台力求达到空间的最大可能;构成主义者将布景看作“表演的机器”;阿庇亚和戈登?克雷的象征主义将它看作“思想的有形符号”;表现主义者视其为“角色心理的投射”;超现实主义远离现实、追求梦幻等等。 立体主义与立体主义舞台 “立体主义”画派是从非洲黑人的雕刻和后期印象派画家塞尚的一句话中得到启发,“你必须在自然中看到圆柱体、球体和圆锥体。”这句话使毕加索、勃拉克画家产生灵感把自然形体还原为它们的基本几何形态。他们主张把一切物体形象肢解,然后重新主观地并置、重叠,不但把自然形体分解为几何切面,还发展到在一个画面上同时表现事物的几个不同方面,其结果是画面支离破碎、客观形象分裂解体。毕加索创立的立体主义创作方法不仅仅是一种创作风格的改变,而且是一种观念、一种观察世界方式的改变,其中包括了空间观念和结构观念。毕加索的立体主义画派对20世纪舞台美术流派中产生立体主义布景起着巨大的直接作用,在许多场合他都亲自将立体主义的创作意图体现在舞台美术上,并在此思想下多次参与舞台美术设计。他不仅改变了人们观察现实

论毕加索的立体主义探索

论毕加索的立体主义探索 学号:2009107010714 班级:油画0904班 姓名:张欢欢

论毕加索的立体主义探索 搞要:在艺术这条长河中,倾注了无数艺术家的心血。他们各自在自己的领域中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有这么一个人,他是一个真正的天才,他一生的风格多变,他的女人也难以形容,他的作品与他的生活一样没有丝毫的统一、连续和稳定,他从不满足于现状,进入一个又一个不安分的探索时期,但他永远忠于的是——自由。对于作品,他说:“我的每一幅画中都装有我的血,这就是我的画的含义。”他就是毕加索。 毕加索令人最欣赏的一点是他对艺术那种狂热的追求,而令我想去深入了解这个人的是他创作的立体主义。因此,本文就以毕加索的生平简要介绍和立体主义艺术的发展和特点的描述为前奏,通过重点分析毕加索对立体主义艺术的探索,从其立体主义作品中分析其创造思维和艺术特点,从而深刻地理解一个艺术家天才怎样创造并发展一种艺术风格。 关键词:毕加索立体主义 1.毕加索 帕布洛·毕加索(1881—1973)出生在西班牙马拉加,是当代西方最有创造性和影响最深远的艺术家,他和他的画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据了不朽的地位。他以现代人的精神需要为尺度,立足于立体主义创造的价值,成为塞尚的继承者和超越者。毕加索是个不断变化艺术手法的探求者,印象派、后期印象派、野兽派的艺术手法都被他汲取改选为自己的风格。他的才能在于,他的各种变异风格中,都保持自己粗犷刚劲的个性,而且在各种手法的使用中,都能达到内部的统一与和谐。他有过登峰造极的境界,他的作品不论是陶瓷、版画、雕刻都如童稚般的游戏。在他一生中,从来没有特定的老师,也没有特定的子弟,但凡是在二十世纪活跃的画家,没有一个人能将毕加索打开的前进道路完全迂回而进。 2.立体主义艺术 立体主义艺术是现代世界艺术史上一次巨大的变革,它开创并影响了整个20世纪的现代艺术。它的出现受很多因素影响,包括现代哲学、自然科学、机械工程学等,甚至还受到非洲艺术的启发。其中最直接的,是法国印象派画家保罗·塞尚。他在19世纪末晚期绘画中运用的抽象视觉分析他在19世纪末晚期绘画中运用的抽象视觉分析方法影响了立体主义的两位创始人:毕加索和布拉克。立体派画家自己便曾声称:“谁理解塞尚谁就理解立体主义”(哈德史·奥斯本《20世纪艺术中的抽象和技巧》,四川美术出版社,1978年,第87页)。艺术界一般认为,1907年毕加索创作的油画《亚维农少女》是立体主义绘画诞生的标志。布拉克看到这幅画之后,很快与毕加索携手,共同致力于发展立体主义。他们抛弃了文艺复兴以来传统绘画的透视法跨越时空局限,将描绘对象简化为几何平面,通过分解与重构,按照一定逻辑组建出一种新的空间及形体结构,从而在二维平面上创造出了三维、甚至四维空间的效果,被称为“立体主义”绘画。这也是立体主义绘画最主要的艺术特点。立体主义一旦出现,立即为艺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