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特小说特点

合集下载

gothic literature定义

gothic literature定义

gothic literature定义哥特文学是一种流行于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的文学风格,它以黑暗、神秘和超自然元素为特色。

哥特文学通常涉及恐怖、死亡、孤独和痛苦等主题,以及古老的建筑、荒凉的风景和阴森的氛围。

本文将探讨哥特文学的特点、起源、代表作和影响。

哥特文学的特点之一是其黑暗的氛围和恐怖的主题。

作品中经常出现怪物、幽灵、恶魔和不死生物等超自然元素,这些形象常常被用来表达人类内心深处的恐惧和痛苦。

此外,哥特文学也强调孤独和无助感,主人公常常被困在荒凉的环境中,与外界隔绝,无法摆脱自己的命运。

哥特文学起源于18世纪末的英国,受到了启蒙运动和工业革命的影响。

人们对科学和理性的追求导致了一种对超自然和非理性的渴望,哥特文学正是对这种渴望的回应。

最早的哥特小说之一是霍洛韦尔的《奥特兰帝亚号》,它被认为是哥特小说的开山之作。

此后,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布拉姆·斯托克的《德古拉》和奥斯卡·王尔德的《道林·格雷的画像》等作品也成为了哥特文学的经典之作。

哥特文学对后世的影响不可忽视。

它为后来的恐怖文学和惊悚文学奠定了基础,也对电影、音乐和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许多经典的恐怖电影,如《钟楼怪人》和《魔女宅急便》,都受到了哥特文学的启发。

此外,哥特元素也经常出现在流行音乐和摇滚音乐中,如西洋的哥特摇滚和日本的视觉系音乐。

哥特文学的魅力在于它能够触及人类内心深处的恐惧和痛苦,同时也反映了社会和时代的不安和压力。

它通过恐怖和超自然元素来探讨生死、爱恨和人性的边界,让人们对自己内心的黑暗面有所思考。

哥特文学的故事情节和氛围往往令人着迷,引发读者的想象力和情感共鸣。

哥特文学是一种以黑暗、神秘和超自然元素为特色的文学风格。

它的特点包括恐怖的主题、孤独和无助感以及黑暗的氛围。

哥特文学起源于18世纪末的英国,受到了启蒙运动和工业革命的影响。

它的代表作包括《奥特兰帝亚号》、《弗兰肯斯坦》和《德古拉》等。

哥特式文学理论的体现

哥特式文学理论的体现

哥特式文学理论的体现“哥特式”最早是文艺复兴时期被用来区分中世纪时期的艺术风格,通常以恐怖、超自然、死亡、颓废、古堡、黑夜、诅咒等为标志性元素。

哥特式风格用黑暗、恐惧、孤独、绝望等艺术主题,徘徊于内心世界神圣与邪恶的边缘,描绘希望与绝望之间的挣扎,内心的痛苦与现实的残酷。

哥特小说大多通过病态的写作手法,揭露社会的阴暗和人性的丑恶来进行深入的探索。

埃德加爱伦坡可以说是美国哥特式小说的领军人物。

爱伦坡是美国浪漫主义时期一位颇具特色的作家,他不仅仅是一位小说家,同时也是一位文学评论家和诗人。

在他的大多数作品中,多以死亡和孤独为主题,并且同时奠定阴森恐怖的感情基调,以独特的风格和丰富的想象力被称为“美国恐怖小说之父”。

对于“诗歌美”,爱伦坡在《诗歌原理》中强调诗的忧郁美。

为了追求这种美,他对于诗歌的安排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上,并且经过成百上千次的考究与斟酌,力图展现给读者一个鲜明完美的画面。

爱伦坡认为只有将“美”和“死”巧妙地结合才能体现出诗趣的最高格调,因此他的诗歌大多基调凄美,色彩阴暗,气氛诡异,而其风格却优美而豪华。

因此,在埃德加爱伦坡的作品中,哥特式元素是随处可见的,并且作者在奠定阴暗氛围的同时,也注重采用华丽的风格来装饰诗歌的美,达到二者完美统一。

坡的代表作品《乌鸦》便是通过非理性的意识,体现了他的“诗歌美”原理。

这首发表于1845年的《乌鸦》在评论界备受争议,这首诗中通过对主人公死去的爱人的哀悼和悲伤情绪的流露,体现了作者的哥特式情怀,本文通过对这首诗的具体分析来阐释哥特式文学理论是如何体现的。

一、哥特式的主题选择主题可以说是一部作品的灵魂,在一部作品中的感情基调、用词选择、表达目的都与主题息息相关。

在哥特式作品中,“死亡”是哥特作者惯用的主题,通过作品中一个或多个角色的死亡,或是令人不寒而栗的灵异事件,来奠定哥特式作品恐怖阴暗的感情基调。

《乌鸦》全诗共一百零八行,描述的是一个刚刚失去心爱之人的年轻人,在一个风雨交加的漆黑夜晚,独自一人静静追思已经死去的爱人,本想用读书来摆脱内心的苦痛但终究无法走出阴霾的情绪,可这时门外突然传来敲门声,在他第一次打开房门无果后,第二次打开窗子时,发现在漆黑的夜中,有一只乌鸦站在房门上方的雅典娜女神像上。

哥特小说的恐怖美学_崇高与诡异

哥特小说的恐怖美学_崇高与诡异

2008年3月第24卷 第2期Journal of Sichuan I nternati onal Studies UniversityMar.,2008Vol.24 No.2哥特小说的恐怖美学:崇高与诡异於 鲸(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 210097)提 要:伯克的崇高论与弗洛伊德诡异说直指哥特小说的重要美学特征———恐怖。

从存在论的角度看,崇高在哥特小说中显现为一种“为存在而存在”的“怕”,对外部世界的恐惧,在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快乐原则;而诡异在哥特小说中则显现为一种对存在的“畏”,它来自存在,也是存在本身,在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超越快乐原则”。

至于小说文本中的具体恐怖情境,又可以根据它们与崇高与诡异之间的联系,将它们区分为terr or和horr or两种类型。

关键词:哥特小说;恐怖美学;崇高;诡异;怕;畏中图分类号:I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31(2008)02-0048-07M acabre Aestheti cs i n the Goth i c:Subli m e and UncannyYU J ingAbstract:Burkean Subli m e and Freudian Uncanny are highly pertinent t o Macabre,one of the most i m portant Aesthetic characters of gothic novels.The Subli m e manifests in gothic novels as a fear of“being for the sake of being”,as a fear for the outside world,which is dom inated by“The Pleasure Princi p le”.The Uncanny,on the other hand,finds its way int o gothic novels as an fr om and in the being itself,which is subjected t o“Beyond The Pleasure Princi p le”.Relatedly, s pecific contexts of macabre can be categorized int o“terr or”and“horr or”with res pect t o their relati onshi p with subli m e and uncanny res pectively.Key words:the Gothic;macabre aethetics;subli m e;uncanny;fear;angst 与哥特小说联系最为密切的审美范畴非“崇高”(subli m e)与“诡异”(uncanny)莫属。

浅谈英国哥特小说

浅谈英国哥特小说

浅谈英国哥特小说摘要:哥特小说是十八世纪末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它以黑色话题为主,小说背景主要是废旧的城堡、荒凉的山庄等,给人一种阴森恐怖的感觉,但是小说的目的并不是单纯地制造恐惧,而具有深刻的主题。

哥特小说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三个繁荣时期,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之处,此种特色尤在各时期代表作中得以体现。

关键词:哥特小说;三个时期;独特;代表作;深刻主题;影响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 (2012)12-0000-02一、早期的哥特小说哥特,在德语里的意思是“疯狂”或”癫狂”等。

文艺复兴期间,欧洲内部动乱不断,宗教世界也不得安宁。

人们不再满足于基督教义提供的虚幻愉悦和未来天堂,以被解放的感官,充分欣赏者自然,男女,艺术之美。

这种新的自由在使人们陷入道德的混乱,个人主义的分崩离析以及国家的奴役之前,为人们创造了一个惊奇的时代,并且同时孕育出偏向黑暗与疯狂的哥特式文学。

哥特小说是十八世纪末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它以黑色话题为主,小说背景主要是废旧的城堡、荒凉的山庄等。

小说中神秘恐怖的气氛、被压抑的原始激情、大胆神奇的想象、浪漫的东方情调和迷人的异国风光深深地吸引着当时的读者。

“哥特小说是两类传奇的融合,亦即古代传奇和现代传奇的融合。

”[1]这种融合创造出的恐惧让人不寒而栗,但这种“恐怖”和后来的灵异小说、恐怖小说、恐怖性经典小说等小说形式的“恐怖”有着本质差异,因为哥特小说的恐怖渗透着一种独特的高贵气质。

哥特小说的出现是时代的一种创新,它开启了一种独特新颖的文学样式。

18世纪的英国文坛属于新古典主义作家,他们倡导文学创作从理性出发,追求作品的真实、典雅和庄重等。

而哥特小说的出现无疑对新古典主义写作教条产生了冲击,因为它反其道而行,关注所谓黑暗的中世纪,创造出大量科学和理性不能解释的怪诞灵异现象。

或许正是这份独特的恐怖吸引着广大读者的眼球。

无论是对个体还是社会而言,没有想象就没有灵性,而哥特小说恰好为人们的想象空间提供了一片沃土,读者摆脱了现实世界的束缚,自由的徜徉在想象世界中,感受别样的黑色浪漫。

哥特式小说_恐怖电影的文学渊源

哥特式小说_恐怖电影的文学渊源

1062007年第1期一哥特式小说是18世纪中后期的一种小说样式,先流行于英国,后蔓延到法国。

19世纪中叶勃朗特姐妹受法国作家霍夫曼恐怖故事影响,《简爱》、《呼啸山庄》等作品充满了哥特式小说味道,但已是英国哥特式小说的余韵了。

哥特式小说以恐怖与神秘为基本特征,环境多为荒郊充满阴森恐的怖城堡,故事往往发生在过去,特别是中世纪,情节充满鬼怪、神秘失踪、暴力、乱伦、幽闭、骇人听闻,甚至常有鬼怪精灵或其他超自然现象、离奇事件,人物多怪异、畸形、变态、阴冷,小说气氛阴森、神秘、恐怖,充满悬念,风格上常常有一定的理性色彩。

哥特(Goth)一词最初来自于条顿民族中哥特部落的名称。

原本居住在北欧的条顿民族,在长达几个世纪的迁徙流浪中,终于在公元5世纪摧毁了强大的西罗马帝国。

西罗马帝国灭亡一千多年后,意大利人法萨里(Vasari,1511—1574)在历史的封尘中又找出哥特一词来指称一种为文艺复兴思想家们所不喜欢的中世纪建筑风格。

这种建筑风格在12—16世纪期间盛行于欧洲,主要用于建造教堂和城堡。

法国的巴黎圣母院和英国的圣・保罗大教堂堪称代表性建筑。

这种建筑的特点是高耸的尖顶、厚重的石壁、狭窄的窗户、染色的玻璃、幽暗的内部、阴森的地道甚至还有地下藏尸所等。

在那些崇尚古希腊古罗马文明的文艺复兴思想家眼里,这种建筑代表着落后、野蛮和黑暗,正好是那取代了古罗马辉煌文明的所谓“黑暗时代”(theDark Ages)的绝妙象征;因此,用那个毁灭了古罗马的“野蛮”、“凶狠”、“嗜杀成性”的部落的名字来指称这种建筑风格自然就再适合不过了。

这样,在文艺复兴思想家们的影响下,哥特一词逐渐被赋予了野蛮、恐怖、落后、神秘、黑暗时代、中世纪等多种含义。

作为一种小说体裁,哥特小说产生于1764年。

这一年,贺拉斯・瓦尔浦尔(Horace Walpole)出版了著名小说《奥特朗托城堡》(The Gastle of Otranto)。

小说出人意料地成功,不到4个月就出了第二版,在这一版上,瓦尔浦尔为书名加上副标题“一个哥特故事”(A GothicStory)。

哥特式小说

哥特式小说

哥特小说,属于英语文学派别,是西方通俗文学中惊险神秘小说的一种。

一般被认为随着贺瑞斯·华尔波尔的《奥特朗图堡》而产生。

哥特小说可以说是恐怖电影的鼻祖,更重要的是,它使我们今天习惯地将哥特式与黑暗、恐怖联系在一起。

显著的哥特小说元素包括恐怖,神秘,超自然,厄运,死亡,颓废,住着幽灵的老房子,癫狂,家族诅咒等。

源起据历史文献记载,“哥特式”(Gothic)这个词来自“哥特”(Goths),而“哥特”是生活在罗马帝国东北边界的一个日耳曼部落。

长期以来,“哥特”与罗马帝国边界纠纷不断。

公元376年,该部落开始联合其他部落向罗马帝国大举进攻,并于410年攻克罗马,在城内大肆掠夺,无恶不作。

从那以后,“哥特”便有了“掠夺、野蛮”的含义,虽说他们后来撤离了罗马,在法兰西和意大利建立了哥特式建筑自己的王国。

自公元6世纪起,“哥特”的含义逐步有了扩展,人们开始用它来泛指日耳曼所有部落,其中包括449年以后定居在英格兰的盎格鲁人、撒克逊人和朱特人,而“哥特式”也成为指代中世纪欧洲文化的一个术语。

但这时,“哥特式”还没有摆脱“掠夺、野蛮”的含义。

这可从“中世纪”(公元7世纪至13世纪)被称为“黑暗时代”(theDarkAges)得到见证。

当时的英国评论家内森·德雷克即有这样的评论话语:“欧洲基督教黑暗时代是以粗暴、凶残的征服者的野蛮和无知为特征的。

”到了公元18世纪,“哥特式”依旧保留着“野蛮”的词义。

据这个时候问世的塞缪尔·约翰逊编撰的《英语词典》所下的定义,“哥特”这个词仍旧表示“未开化者,缺乏一般知识者,野蛮人”。

哥特式小说起源于18世纪后期的英国,开山鼻祖是霍勒斯·沃波尔。

他的《奥特兰托城堡》创立了早期古典哥特式小说的模式。

哥特式小说的出现,既与当时英国墓园派诗人的“哥特式”情结有关,也与埃德蒙·伯克(EdmundBurke,1729—1797)的“哥特式”美学标准有联系。

哥特式小说

哥特式小说

30年代后的美国似乎成为了新的“哥特式 小说中心”;而哥特式小说也在美国实现 了内在化、心理化。在此过程中贡献最大 的是爱伦•坡(《厄舍古物的倒塌》 The Fall of the House of Usher;《泄密的心》 The Tell-tale Heart)和霍桑(《红字》The Scarlet Letter )。
民族的哥特部落。大约公元7世纪以后,因 为被先进文明同化而失去了民族性,哥特 人作为一个民族在历史上消失了。 • 西罗马帝国灭亡一千年之后,意大利人法 萨里(Vasari,1511-1574)从历史的故纸堆 中找出了“哥特”一词来概括一种中世纪 建筑风格。这种建筑风格在12世纪至16世 纪盛行于欧洲,主要体现于教堂和城堡。
• 在通俗哥特式小说创作上,经过60年代的
“当代哥特小说大复兴”后,大批作家的 作品被改编成影视作品,从视觉上直接刺 激观众的感官,如斯蒂芬•金(Stephen King)的大部分小说和赖斯(Ann Rice)的 吸血鬼系列等等。这种文学与影视联姻的 做法,也使“哥特”一词一时间变成了时 尚用语,成为新人类、朋克、后朋克族们 标榜身份的重要标志之一。
• 广义的哥特式小说则指具有哥特元素的小
说,它们虽然或多或少受到前者影响,但 也超越了前者僵死模式的约束,其范围之 广、作品之多一时难以计数,从王尔德的 《道林•格雷的肖像》到赖斯的“吸血鬼系 列”小说都有人将之列入广义哥特小说的 范围。
三、哥特风格与“哥特式传统”
• 哥特”(Goth)一词原指居住在北欧属于条顿
多利亚女王统治时期),英国国内现实主 义在文坛中占主导位置,使哥特小说的地 位大为下降。但出于批判现实、揭露罪恶 的需要,现实主义作家们也大量使用哥特 手法,因此有人认为哥特小说实现了相当 程度上的社会化和现实化。该时期最具代 表性的“哥特式小说作家”有勃朗特姐妹。

读书心得——《雾都孤儿》中的哥特式创作手法分析

读书心得——《雾都孤儿》中的哥特式创作手法分析

读书心得——《雾都孤儿》中的哥特式创作手法分析哥特式的文学创作带有神秘、夸张及极端的特点,能使读者产生情感共鸣,并且在场景、人物及建筑等方面,哥特式小说有自身的特点与风格。

在狄更斯的代表作《雾都孤儿》中描写了英国底层社会人们的生活悲苦,其中人物具有爱憎分明的性格特征,结合特定的场景描写,能使读者感受作者想要表述的恐怖、陌生及痛苦的感觉,使小说十分生动形象并富有感染力。

狄更斯在《雾都孤儿》中通过哥特式的创作手法完成批判现实主义小说的写作任务及写作目的,通过小说的情节描写将社会黑暗深刻地进行批判与揭露。

一、哥特式内涵的特征哥特式最早出现于13世纪,主要被用来区分中世纪时期的艺术形式,哥特式最为主要的特点是以恐怖、黑暗、绝望、痛苦等为主题,死亡、古堡、黑夜、诅咒等为主要标志性元素,通过小说中神秘恐怖元素的描写,继而更好地体现人们内心世界中神圣与邪恶、爱与绝望之间的挣扎。

“哥特式”一词的来源主要是德语中“上帝”一词,因此,哥特式可以理解为“接近上帝”的意思,或形式上、感觉上能接近上帝的感觉。

哥特式艺术形式被广泛应用于建筑设计、文学创作、音乐表演、服装设计等领域,呈现夸张、奇特及复杂的艺术形式。

哥特式小说的繁荣发展主要是浪漫主义小说占据统治地位时期,但哥特式小说并非像浪漫主义小说一样,借助正面描绘手法构建理想社会氛围及政治制度、道德观念等,而是通过对人物及环境等实物的描写,揭露人性的阴暗及社会的黑暗。

在哥特式的发展过程中,通俗作家及现实主义作家更加喜爱且热衷于使用哥特式进行艺术创作,并且取得了较高的艺术成就。

例如,狄更斯的《雾都孤儿》通过哥特式的艺术表现手法更好地展现英国底层社会人们的不幸生活,使哥特式小说从边缘地位走向主流地位,充分展现了哥特式小说的传统性。

二、《雾都孤儿》中的哥特式情景及人物塑造1.哥特式主体在《雾都孤儿》中能感受到社会底层善良的力量与邪恶力量的相互交融,善良的小说主人公与邪恶势力形成鲜明的对比[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哥特之魂——哥特传统在美国小说中的嬗变王晓姝【摘要】:美国小说是以“哥特式”开始的,美国小说的萌芽期正值欧洲哥特小说的鼎盛期。

1 798-1799年间,美国第一位小说家查尔斯·布鲁克登·布朗承袭了英、德小说中的哥特传统,在两年内写出了四部美国哥特式小说,由此奠定了美国小说中的“哥特传统”。

200多年来,哥特传统一直陪伴着美国小说成长的每个阶段,并在美国文学发展的不同时期经历着不同的变化;虽有起有落,有高潮有低谷,其整体发展态势是螺旋式上升的,美国小说中的哥特传统在21世纪的今天依旧绽放着奇光异彩。

本论文试从对哥特传统的追踪溯源开始,以纵、横双向展开研究;纵向以时间为坐标并将研究分成四个不同的时期(美国建国初期、黑色浪漫主义时期、南方文艺复兴时期以及二战后的美国当代),分别描述哥特传统形成、上升、繁荣、鼎盛等发展和演变的轨迹;横向以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家为研究对象,研究他们在不同的文学视野下是如何继承、发展并丰富了美国小说中的这一传统的,这些作家包括美国哥特小说之父查尔斯·布鲁克登·布朗,美国黑色浪漫主义大师艾德加·爱伦·坡、纳撒尼尔·霍桑,南方哥特代言人威廉·福克纳、弗兰纳里·奥康纳,美国当代恐怖大师史蒂芬·金、安妮·赖斯等;纵横双向并行,由点及面地铺开,立体地绘制了哥特传统自1798年至今两个多世纪以来在美国小说中嬗变的轨迹。

2.3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gothic novelGothic fiction originally arose in England in the late 18th and early 19th century. It soon spread to other parts of the world, especially the United States, where it influenced the writing of many authors such as Nathaniel Hawthorne and Edgar Allan Poe. It falls in the realm of Romantic literature, although it often explores darker and more tragic themes than other Romantic works of the period. It is distinguished by a number of very specific qualities.2.3.1 Setting背景Gothic literature often is set in old, rundown structures: especially castles or great country manors. The building usually features hidden passages, trap doors, dungeons or secret rooms, and has suffered a decline from its former greatness.The environment around the setting reflects a bleak or foreboding atmosphere: dark forests, imposing mountains, stormy weather or areas far away from civilisation.2.3.3 Atmosphere and emotions气氛环境Gothic literature stresses an atmosphere of mystery, horror and dread. The plot involves hidden secrets which threaten the protagonist.Emotions run high in Gothic literature. Characters are often passionate and strong-willed, defying others or even their own common sense in pursuit of their goals. Women are often curious and havea tendency to swoon, while men storm and rage in reflection of unseen inner torments.2.3.4 Protagonists主角The protagonists of Gothic literature are isolated or alone. That isolation could be physical (trapped in a house far from civilisation) or emotional (cut off from the people around her), and may either be self-imposed or a result of circumstancesbeyond her control.The "damsel in distress" motif appears quite often in Gothic literature, with women threatened by tyrannical men or just the circumstances in which they find themselves. They often appear frightened and may suffer from some kind of ailment.2.3.8 The Supernatural超自然The supernatural often appears in Gothic literature, particularly ghosts and unexplained manifestations. In some Gothic novels, these elements ultimately have a rational explanation, but the implication always suggest something not of this world. Ominous implications precede dark events in Gothic literature. Unlucky omens appear, ancient curses linger in the air, and dark forces beyond the hero's ken thwart his ambitions.2.3.10 Drama情节The events in Gothic literature emphasise high emotion and often reflect a heightened sense of drama. Examples include murders, kidnappings, people going mad and tragic illnesses.The overall impression of a Gothic world is one of decay: a formerly great family, community, country or individual who has peaked and now begins a slow process of decline. This appears both in the landscape (crumbling buildings) and in the characters themselves.2.3 哥特小说的特点哥特小说大部分都被列入恐怖文学及魔幻小说的行列,其内容以死亡、神鬼、推理、血案、幽灵等为主,有着浓厚的恐怖色彩。

哥特式文学,对于黑暗压抑,死亡美学,宗教情结以及唯美主义,有着一种天生的近乎偏执的极致追求,他总是表现出一种孤僻疏离,阴沉的精神气质。

早期哥特式写作手法表现为:1) 小说的背景故事一般发生在荒僻地带,背景建筑往往是带有地下室、底下通道、阁楼、迷宫般的长廊和旋转的楼梯的城堡或庄园; 故事的转折常伴随极端天气、月光或摇曳的烛光2)故事情节哥特小说着力描写的就是各种恐怖与怪诞的场景与情节。

故事情节会充满悬念,恐怖刺激,有时涉及衰败和死亡,有时甚至会有暴力或性, 充斥着凶杀、暴力、复仇、强奸、乱伦等。

这些场景与情节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怪诞与恐怖是哥特小说的一种特质。

在哥特小说中, 恐怖是其主色调, 贯穿于小说始终。

通过对暴力、凶杀、非常环境的描写, 以及夜晚非常时间的选择, 哥特小说对恐怖的制造是由始至终的。

3) 主题哥特小说具有因果报应、爱情及复仇三大主题。

在因果报应这一主题上, 其创作与宗教有着密切的联系,对因果报应的描写目的在于对惩恶扬善这一思想精神的体现。

爱情主题的哥特小说通常为美丽善良的女主角在追求者之间举棋不定。

而复仇主题故事内容常涉及家族秘密。

4)人物形象在哥特小说中, 存在着四种人物形象: 英雄、教徒、不幸女子、鬼怪等超自然现象。

人物形象既有正、邪人物, 又有亦正亦邪的形象,人物形象较为丰富,。

在英雄形象的塑造上, 用专横残暴、冷酷无情、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来塑造这一形象。

哥特小说独创了“恶棍英雄”这一形象。

恶棍英雄“既引诱别人又自遭苦难, 既迷人又邪恶”, 具有两面性。

在教徒形象的塑造上, 哥特小说与宗教密不可分。

哥特小说中的教徒形象承载着“反教功能, 寓意着恶”。

在不幸女子这一形象的塑造上, 哥特小说着力描写了两种不幸:(1)出身贫寒,性格倔强不屈, 具有反抗精神,经历不幸,个人的权利、尊严得不到保障, 饱经痛苦或磨难;(2)出身富裕,性情柔顺,无法决定自己的命运或因争夺财产继承权而成为受害者在鬼怪形象塑造上, 鬼怪与人处于对立状态, 界限分明。

鬼怪常常被哥特小说用来揭示人性的丑陋与邪恶, 但其并不是哥特小说的主要描写对象。

其功能是为了有力地表现惩恶扬善的思想精神与因果报应观念, 这一形象的塑造都反映了社会与人生, 对人所面临的生存困境进行揭示, 因而“具有审美价值上的共通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