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特式小说推荐

合集下载

哥特式小说简介

哥特式小说简介
风靡 衰败
十八世纪末 十九世纪初 1840以后
Penny Dreadful
哥特式小说代表人物 玛丽·雪莱 安·拉德克利夫 霍勒斯·沃波尔
《尤道弗的神秘》 《奥特兰托城堡》 《科学怪人》
哥特式小说 代表小说
奥特兰托的城堡
尤道弗的神秘
德拉库拉
科学怪人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Penny Dreadful
大革命时代
浪漫和现实碰撞
疯狂于未知科学
压抑及非理性
YOUThank
哥 特 式 小 说
从文学的门缝看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
哥特式小说涵义
哥特式小说历史 哥特式小说代表人物
哥特式小说代表小说
哥特式小说涵义 哥特式小说涵义
哥特式小说历史 哥特式小说历史 哥特式小说代表人物 哥特式小说代表人物
哥特式小说代表小说 哥特式小说代表小说
奇闻 超自然 神秘 恐怖 异事 主义
出现

爱伦.坡的短篇小说《黑猫》哥特式特征的多角度解析

爱伦.坡的短篇小说《黑猫》哥特式特征的多角度解析

爱伦.坡的短篇小说《黑猫》哥特式特征的多角度解析摘要:哥特小说写作巨匠爱伦・坡,他的短篇小说《黑猫》从“恶”与“善”人的本性角度,从病态人格的角度,以及叙述方式等角度以其独特的方式向我们展现了坡的哥特式的写作擅长和坡较高水平的创作。

《黑猫》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哥特式创作的艺术水平,更多的是引发我们对社会和人类善与恶、美与丑、罪与罚等更多深层次的思考。

关键词:哥特式“善”与“恶” 病态人格侦探小说美国诗人、小说家和文学评论家埃德加・爱伦・坡以其“独一无二”的风格屹立于美国十九世纪文坛,被冠以侦探小说鼻祖、科幻小说先驱之一、恐怖小说大师、短篇哥特小说巅峰、象征主义先驱之一、唯美主义者多种荣誉。

坡一生写了七十多篇短篇小说,取得了巨大成就。

JM罗伯逊等人认为, 爱伦・坡作为短篇小说家及评论家其成就特别值得注意, 他是“美国短篇小说发展史上的开拓者。

”[1] 这些小说主要特征是描写神秘、恐怖、死亡、暴力、悬疑等,让读者不仅从字里行间感受到恐怖气氛,更从内心感到恐怖。

而这种致使整个作品从里到外透露着恐怖的写作手法则要归功于哥特式描写。

显著的哥特小说元素包括恐怖,神秘,超自然,厄运,死亡,颓废,住着幽灵的老房子,癫狂,家族诅咒等。

坡在写作中成功运用了这些元素,以现实背景为依托,展开神秘奇幻的叙述,使情节在紧张中层层深入,把故事的哥特环境氛围描摹的精细。

对事件的偶然性的拿捏与故事缘由的推理使爱伦・坡对西方侦探小说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在西方被认为是侦探小说之父。

《黑猫》是爱伦・坡的哥特小说代表作之一,又坡自己评论最多的一篇小说,又以独特的凶杀案叙事方式体现着侦探小说的性质,这就更加重了《黑猫》的哥特色彩。

在这篇论文中,我们将从“恶”与“善”人的本性角度,从病态人格的角度,以及叙述方式的哥特式特征的角度去解析哥特式特征是如何在小说《黑猫》中体现的。

一、《黑猫》中“恶”与“善”之间的人性冲突体现的哥特式特征与中国的“人之初,性本善”相对,西方基督教义讲述的是“人之初,性本恶”,原罪论与人性堕落说就体现了这一点。

女性哥特式文学参考书籍

女性哥特式文学参考书籍

女性哥特式文学参考书籍
参考书籍:
1、《奥特兰托城堡:一个哥特式故事》
2、《女文人》
3、《女勇士》
一、哥特文学发展
1764年,英国作家霍勒斯以其著作《奥特兰托城堡:一个哥特式故事》开创了西方哥特式文学史的先河,奠定了哥特小说的写作风格。

该类小说在构思上大多沿袭中世纪哥特建筑风格,以高耸的古堡屋顶、幽暗的密室等意象为情景设计,在内容上也多为囚禁、暴力等病态情感、行为描述,旨在通过作家对压抑、恐怖等色彩渲染,达到令读者毛骨悚然的恐惧效果。

女性哥特这一概念由美国女作家埃伦·莫尔斯于1974年在其作品《女文人》中首次提出。

文学理论家艾布拉姆斯进一步指出“女性哥特式是女性性欲受压抑的结果,也是对性别等级和男性控制文化的挑战”。

作为一种衍生的文学体裁,女性哥特文学彰显男性文本中的女性挣扎、愤怒与渴求,解构了逻各斯中心主义与父权主宰,为20世纪中后期欧美女权运动带来深远影响。

二、汤亭亭与《无名女人》
《无名女人》是美国华裔女作家汤亭亭的代表作《女勇士》中的一个短篇故事。

在该故事中,作家凭借哥特小说特有的写作手法和艺术张力,以激昂的斗志将家族史上多年不能言说的禁忌跃然纸上,为被父辈有意忘却和消音的姑姑发声平反。

在作者笔下,姑姑不再是被社会唾弃、不守妇道的“野女人”,而是公然挑战男性权威,为追求理想生活而殉道的“女勇士”。

作家以女性独有视角与生命体验在历史和现实中自由切换,在审视族裔历史和剖析女性内心的过程中,扬弃了哥特写作手法,消解了传统哥特式符码的所指,继承和推动了哥特文学的发展。

世界哥特文学年表

世界哥特文学年表

世界哥特文学年表2011-06-27 22:08:43世界哥特文学共分为三个时期:分别为经典时期、复兴期、转型期。

经典时期((18世纪末-19世纪初)哥特小说在此诞生,并在浪漫主义时代的洪流中繁荣1747《克拉丽莎》赛缪尔理查森开创了“女郎-恶棍”这一经典的对立模式1764《奥特朗托城堡》霍勒斯沃波尔哥特小说的开山鼻祖,创立了早期古典哥特小说的模式1790《朱莉埃特》萨德1794《凯莱布。

威廉斯》威廉戈德温1794《尤道弗的奥秘》安莱德克里夫确立哥特式小说标准样式,使哥特式恶人(villain-hero)进入文学领域1795《修道士》马修刘易斯恐怖型哥特式小说的开创者1797《柯林斯的未婚妻》歌德开辟了正统文学中“吸血鬼”想象的先河1798《威兰》查尔斯布朗恐怖型哥特式小说的代表,具有独创性的复杂恐怖心理描写影响了后世的一些著名小说家。

1797《克里斯特贝尔》赛缪尔.泰勒.柯勒律治1799《睡谷》华盛顿欧文以桃花源式的乌托邦主题,哥特式风格以及叙述真实性,成为美国短片小说的经典1800《茱莉亚》萨利伍德感伤型哥特式小说的代表1804《庇护所》伊萨克.米契尔1813《麦布女王》雪莱1817《黑夜故事集》霍夫曼1818《弗兰肯斯坦》玛丽.雪莱哥特式小说在其经典时代的巅峰之作,科幻小说的鼻祖1819《圣艾格尼斯之夜》济慈复兴期(19世纪)哥特式小说作为半正统文学样式开始复兴,现实主意大师们也用哥特式说法描述社会与现实1819《吸血鬼传奇》威廉姆波利多里吸血鬼小说的鼻祖1819《艾凡&》瓦尔特司各特把哥特式的手法完美运用于中世纪历史小说中1827《拉。

古兹拉》梅里美1840《怪诞故事集》爱伦.坡把心里探索与道德探索完美结合,表现人物灵魂深处善恶冲突的哥特小说大师1843《古宅青苔》纳赛尼尔霍桑1847《呼啸山庄》艾米丽勃朗特维多利亚时代女性哥特的经典之作1847《简爱》夏洛特勃朗特为哥特注入现实的内容和激烈的情感1852《荒凉山庄》狄更斯惯用哥特式恐怖气氛描写现实,哥特式恐怖小说体裁同社会谴责小说体裁结合起来1866《吸血鬼变形》波德莱尔1872《卡米拉》雪利登勒法努第一部吧女性吸血鬼写作主角的哥特小说1891《道林格雷的画像》奥斯卡王尔德1895《空中骑士》安布罗斯比尔斯继承爱伦坡,霍桑哥特传统的同时,又开创了“邪恶灵异”的超自然成分1897 《德拉库拉》布拉姆斯托克塑造了哥特史上最著名的“恶棍英雄”吸血鬼伯爵德拉库拉1898《拧紧的螺丝钉》亨利詹姆斯1904《古董商灵异故事集》蒙塔古詹姆斯开创考古学式的哥特小说风格1908 《螺旋楼梯》玛丽罗伯茨莱因哈特联结起了哥特小说与推理小说的血统关系转型期(20世纪20年代)哥特小说发展的中心移到了美国,特别是在南方,哥特开始积极在各个文化领域拓展疆域1924《通向印度之路》福斯特1936《押沙龙,押沙龙!》威廉福克纳美国南方哥特小说开始真正繁荣1938《鬼魂出没》乔伊斯卡罗尔欧茨新哥特式代表,现代人哥特情怀的极端演绎1940《土生子》莱特运用哥特式恐怖来表现种族主义造成的可怕后果1943《伤心咖啡馆之歌》麦卡勒斯1952《慧血》奥康纳具有强烈的南方气息和独特的“哥特式”艺术特色1954《蝇王》威廉戈尔丁运用了哥特式小说的手法对人性作了深刻的探索1959《马尔科姆》帕迪1966《冷血》杜鲁门卡波特1976《夜访吸血鬼》安妮赖斯以其非凡的想象力构建起一个吸血鬼家族的史诗1987《宝贝儿》莫里森1995《衰落的城堡》洛伏克拉夫特使哥特的影响遍及文学电影音乐等各种艺术领域。

简爱 哥特式风格的相关知识

简爱 哥特式风格的相关知识

简爱哥特式风格的相关知识Jane Eyre is a classic novel written by Charlotte Bronte in the 19th century. It belongs to the Gothic genre, characterized by a bleak and dark atmosphere, supernatural elements, and an emphasis on emotions and the subconscious mind. The novel tells the story of Jane, an orphaned girl who overcomes adversity and finds love and independence.《简·爱》是夏洛蒂·勃朗特在19世纪创作的一部经典小说。

它属于哥特式风格,以阴郁和黑暗的氛围、超自然元素以及对情感和潜意识的强调而闻名。

小说讲述了简,一个孤儿女孩克服逆境,找到爱情和独立的故事。

One of the key characteristics of Gothic literature is the use of dark, eerie settings to create a sense of foreboding and mystery. In "Jane Eyre," Bronte masterfully utilizes Thornfield Hall, the estate where Jane works as a governess, as a backdrop for the unfolding drama. The decaying mansion with its hidden passages and mysterious attic serves as a metaphor for the hidden secrets and repressed emotions of the characters.哥特文学的一个关键特征是利用黑暗、诡异的场景来营造一种不祥和神秘感。

《献给艾米莉的玫瑰》的哥特式风格

《献给艾米莉的玫瑰》的哥特式风格

《献给艾米莉的玫瑰》的哥特式风格《献给艾米莉的玫瑰》的哥特式风格导言:《献给艾米莉的玫瑰》(The Rose for Emily)是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该作以其独特的叙述方式和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而闻名,被广泛赞誉为福克纳最杰出的作品之一。

本文将重点探讨福克纳在这部作品中运用到的哥特式风格元素,从而揭示福克纳对人性和社会变迁的深刻思考。

一、《献给艾米莉的玫瑰》的故事梗概《献给艾米莉的玫瑰》以美国南方小镇杰斐逊为背景,通过描写一位富有、高傲、神秘的女主人艾米莉·格里森,展现了一个家族的衰落与传承。

故事以艾米莉的死亡为引子,通过闪回的方式,逐渐剖析了她一生的经历。

在故事开始之初,艾米莉的父亲为她保持着高贵的地位,禁止她与外界有所接触,导致她的孤立和隔离。

随着时间的推移,艾米莉的父亲去世,她渐渐衰老,在城市发展的进程中,她的家族地位逐渐下降。

尽管她以过人的魅力吸引了一位北方建筑师霍默,但她将他囚禁在她的家中,并长时间与他过着隐居的生活。

最后,艾米莉死去,而霍默的尸体被发现在她的床上,揭示了她长久以来封闭、孤立的生活。

二、哥特式风格元素的呈现1. 神秘主义和超自然元素在《献给艾米莉的玫瑰》中,福克纳运用了神秘主义和超自然的元素,增加了故事的紧张感和诡异氛围。

比如,在艾米莉的家中有一座密闭的楼梯,禁止任何人进入;艾米莉一直与一个死去的男人生活在一起,以及她突然消失的那一段时间等等。

这些元素给读者带来了强烈的神秘感,使故事充满着令人难以启齿的秘密。

2. 暗黑的氛围和环境描写哥特式小说常常通过对环境的描绘来塑造一种悲惨、神秘和恐怖的氛围。

福克纳在《献给艾米莉的玫瑰》中也巧妙地运用了这一手法。

小说中,艾米莉的住宅被描述为一座阴暗、陈旧的废墟,周围是一片荒废和衰败的景象。

这种描写凸显了艾米莉与社会脱节的状态,同时也加深了故事中不可名状的恐怖感。

3. 社会变迁的阴影哥特式小说往往通过个人悲剧来反映社会变迁的阴影。

浅析爱伦坡在《黑猫》中哥特式的写作手法

浅析爱伦坡在《黑猫》中哥特式的写作手法

浅析爱伦坡在《黑猫》中哥特式的写作手法1. 引言1.1 爱伦坡简介埃德加·爱伦·坡(Edgar Allan Poe,1809-1849),美国著名诗人、小说家、文学评论家。

他的作品以神秘、恐怖、悲伤为特点,被誉为“哥特小说大师”。

爱伦坡擅长运用心理描写和象征手法,通过讲述诡异的故事来探讨人性的阴暗面。

他的创作对美国乃至世界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2 《黑猫》背景介绍《黑猫》(The Black Cat)是爱伦坡创作于1843年的一部短篇小说。

这部作品讲述了一个名叫普尔的酒鬼,因妻子阻止他虐待一只黑猫而将该猫杀害,随后又误杀了妻子并砌墙藏尸。

最终,黑猫的尸体被发现,使普尔罪行败露的故事。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通过对爱伦坡在《黑猫》中的哥特式写作手法进行分析,旨在揭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进一步探讨哥特式文学在恐怖氛围营造、人物心理描写等方面的特点,以及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

此外,本研究还旨在为我国哥特式文学创作提供借鉴和启示。

2. 爱伦坡哥特式写作手法概述2.1 哥特式文学特点哥特式文学源于18世纪末的英国,以恐怖、神秘、超自然和古堡等元素为特点,强调氛围的营造和人物的心理刻画。

哥特式文学作品通常充满紧张、压抑的氛围,以及对人性阴暗面的深入探讨。

2.2 爱伦坡哥特式写作手法爱伦坡是美国哥特式文学的代表性作家,其作品以恐怖、死亡、超自然等主题为核心,运用独特的哥特式写作手法,展现了一种令人毛骨悚然的艺术魅力。

他的哥特式写作手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独特的叙述视角:爱伦坡善于运用第一人称叙述,使读者更容易进入故事情境,感受到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2.恐怖氛围的营造:通过细腻的描绘和象征手法,爱伦坡将恐怖氛围渲染得淋漓尽致。

3.情节设置与悬念:爱伦坡擅长运用出人意料的情节转折和紧张的悬念,增强故事的吸引力。

4.人物形象与心理描写: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入剖析,展现人性的复杂和阴暗面。

2.3 爱伦坡在《黑猫》中的哥特式表现《黑猫》是爱伦坡哥特式写作手法的典型代表。

《丽姬娅——经典哥特小说集》序

《丽姬娅——经典哥特小说集》序

《丽姬娅——经典哥特小说集》序正是此人,在1764年创作了一部充满罪恶、暴力和凶杀的小说。

小说的背景是中世纪、是所谓的“哥特式”城堡,即《奥特朗托城堡》(TheCastleofOtranto);小说的副标题则是“一个哥特故事”(AGothicStory)。

由此,便有了“哥特小说”之谓,便有了我们关于中世纪城堡和修道院的一切联想。

与之相伴,哥特式的建筑风格也被逐渐定型于恐怖、怪诞、神秘的文学叙述。

甚至在当代的“学者小说”中,我们仍然可以通过艾柯(EmbertoEco)的《玫瑰的名字》《福科摆》《昨日之岛》,托尔金(JohnRonaldTolkien)的《指环王》等等,读到“哥特式”场景与某种特定氛围的天然联结。

“哥特”本来与文学无涉,而何以标志了文学的风格、又铸就了文学的想象呢?以外部环境解释文学的内在风格,其实并非华尔浦尔、或者任何一位英国人之所长,最著名的例子倒是法国批评家斯塔尔夫人(Staěl)和泰纳(Taine)。

有趣的是,这两位法国人都注意到欧洲“南方”与“北方”的深刻差异。

其中“北方”所代表的精神气质,恰好带有某些本然的“哥特”意味。

在他们看来,欧洲的南方人“住在可爱的风景区,站在光明愉快的海岸上,向往于航海或商业,并没有强大的胃欲”;北方人“住在寒冷潮湿的地带,深入崎岖卑湿的森林、或濒临惊涛骇浪的海岸,为忧郁或过激的感觉所缠绕,倾向于狂醉和贪食”。

因此,“南方”的古希腊罗马文化和拉丁传统,“倾向于……情感和气质方面的发展”,法国就是典型;“北方”则关联于基督教的骑士制度和日耳曼民族的激烈情绪,“喜欢战斗流血的生活”,英国和德国都属于此类。

在这样的基础上,“南方”与“北方”(地域)、“希腊罗马传统”与“中世纪的骑士制度”(时代及社会体制)、“多神教”与“一神教”(文化形态和宗教观念),都被纳入了文学性质的讨论,也都可能与我们面前的这部“哥特小说”隐约相关。

但是在上述讨论中付之阙如的,却正是“哥特小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哥特式小说推荐
华尔普(Walpole)的《奥特朗托城堡》(The Castle of Otranto)、安•拉得克里夫(Ann Radcliff)的《奥多芙的神秘》(The Mysteries of Udolpho)、路易斯(Lewis)的《僧侣》(The Monk),当然还有玛丽•雪莱(Mary Shelley)的《科学怪人》(Frank enstein)。

这些作品戮力于处理残酷的激情与超自然的恐怖主题,而小说的背景通常建构于荒凉的古堡或者幽深的修道院,主角(通常是稚嫩的少男少女)身陷于无以摆脱的魔性爱欲,和(通常是阳性的)施虐者展开一段以死亡为终结的际遇……在这些小说中包含的情欲/性别(sexual/gender)的关系,古怪地纠缠于神圣与魔鬼的角力;极度的情色高潮来自于破灭(也就是仪式的“完成”)的那一刻。

象征父权的宗教系统与企图超越的的黑暗(阴性)力量,在某种不可明说的层面,其实隐讳而酷异地分享著“爱欲交配死亡”的快感模式。

在当代的恐怖小说阵营中,象安妮•莱斯(Anne Rice)的作品《吸血鬼纪事》(The Vampire Chronicles)就流露出男同性恋情欲与父性机制的复杂互动。

这一时期许多哥特式小说家不断涌现,不仅哥特文学是对人类自身黑色阴暗面的展示,也是对当时社会正统思维模式的一种挑战,是一种恐怖,神秘色彩的混合体。

哥特小说中比较典型的角色是吸血鬼,例如布来恩•斯托克的《德古拉伯爵》这些都是经典之作了,很具有哥特的精神
小说类:国外:爱伦坡全部作品卡夫卡作品(特别是变形记)斯蒂芬。

金的作品希区柯克的作品蝴蝶梦罪与罚呼啸山庄一千零一夜香水梦的解析(弗洛伊德,虽然是心理学类的书,但有哥特式的特点,是真实的哥特经典)蝇王吸血鬼的助手,恐怖马戏团,血道三部曲BY达伦(看的人不多,但好看)中国:干将莫邪应该算吧李碧华的作品(特别是短篇怪异类小说)碎脸地狱的第十九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