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段文字

合集下载

《西游记》名著阅读经典习题汇总(含答案)

《西游记》名著阅读经典习题汇总(含答案)

《西游记》名著阅读经典习题汇总(含答案)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并填空答题。

那大圣趁着机会,滚下山崖,伏在那里又变,变了一座土地庙儿:大张着口,似个庙门,牙齿变作门扇,舌头变作菩萨,眼睛变作窗棂。

只有尾巴不好收拾,竖在后面,变作一根旗杆。

真君赶到崖下,不见打倒的鸨鸟,只有一间小庙,急睁凤眼,仔细看之,见旗竿立在后面,笑道:“是这猢狲了!他今又在那里哄我。

这段文字节选自我国古代长篇神话小说《_________》,第六回原标题为“观音赴会问原因,________________”。

选文中的“大圣”是__________,从这段文字中表现了他__________的特征。

2.名著阅读。

(1) 下列对《西游记》有关内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西游记》是一部章回体神魔小说,全书一百二十回以丰富的想象描写了师徒四人在取经途中历经磨难的过程,歌颂了取经人百折不挠的精神。

B.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在师傅唐僧写下一纸贬书后,径直回花果山,后来猪八戒用激将法将其请出。

C.唐僧师徒受阻于火焰山,土地公公交代了此山的来历,是当年大圣“蹬倒丹炉,落了几个砖来,内有余火,到此处化为火焰山”。

D.取经路上,如来授唐僧为“旃檀功德佛”,孙悟空为“斗战胜佛”,八戒为“净坛使者”,沙僧为“金身罗汉”。

(2) 取经路上,孙悟空因和唐僧产生矛盾曾三次离开。

其中哪一次是他主动离开的?后来又是怎样回到唐僧身边的?请简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下列关于《西游记》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西游记》开头用7回的篇幅让孙悟空进行了充分的表演,为他后面的取景降魔做了铺垫。

中考语文小语段阅读10题

中考语文小语段阅读10题

小语段阅读10题1.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答题。

ㅤㅤ日升月降,潮起潮落,湿地见证着自然的变迁.。

古黄河、古长江每年都会携带大量泥沙堆积在入海口,这些泥沙不断被【甲】(A.侵蚀B.腐蚀)、被塑造,沉积在陆地附近,有的被高高垒起变为沙脊.。

湿地上渐渐隆起一片沙洲,它继续向外淤积增长,形成规模庞大、世界hǎn 见的辐射状沙洲群,70多条沙脊似蛟龙,匍匐在滚滚海潮中,【乙】。

沙洲群主要分布在潮间带上,涨潮时,沙脊群“犹抱琵琶半遮面”,把一片汪洋大海被覆盖;落潮时,奔腾海水以弶港为中心向外逸散,它们终于愿意放下矜持,揭开“蓝色面纱”。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在横线上写汉字。

(2)从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填入【甲】处。

(3)下列填入【乙】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①向外辐射形成北宽南窄的不对称格局②宛若一把在海中展开的巨扇③势如破竹般由南向北延伸、向东西横跨④且北部露出较多而南部露出较少A.①④②③B.①②④③C.③①④②D.③④②①(4)画线句有语病,把正确的句子写下来。

2.班级组织了一场读书分享会,小文同学也准备上台分享自己的读书感受,可是她觉得自己的发言稿有些地方存在问题,请你帮她改一改。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ㅤㅤ①大家好!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的确,读书,可以拓.A ____宽我们的眼界,获得丰富的知识;读书,能引导我们明理,学会如何做个有修养的人;读书,还能培养我们的阅读水平,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ㅤㅤ②【甲】作为学生,离不开书的滋养,就像花朵离不开阳光的诃护,草儿离不开雨露的滋润。

热爱读书的人,身上有一股书香气,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久远”。

ㅤㅤ③读书能使人收获知识和智慧,因为“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乙】是啊,书中有知识,那是聪慧而勤奋的先人们,在慢长的时间之流中,探寻和打捞出来的闪光的珍珠;书中有情感,那是真诚与多情的人们,活生生的生命力量的凝结;书中有精神,那是勇敢而坚韧的人们,在不断的追求中,将理想上升为行动生长而成的生命之华;书中有思想,那是长久的思考与无畏的批判者,以全部的精神力量种植的永恒之果;书中有智慧,那是用生命的证悟与理性的考问,融会而成的灵魂之光……ㅤㅤ④读书是一种快乐,是一种享受,更是一种极致。

2024年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学生版——专题10 小说阅读

2024年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学生版——专题10 小说阅读

2024年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学生版——专题10 小说阅读专题01 基(2024·陕西·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赳赳老秦①肖建国①油灯忽闪,一条黑影已站到大帐之内。

②我大骇,唰地抽出腰刀,厉声喝道,谁?③来人微微一笑,孟将军,无须惊慌,我是咸阳派来的救兵。

④我忙唤卫兵,燃亮壁灯。

⑤面前就一老者,身穿交领窄袖长衫,头包方巾,儒雅中透着刚毅。

我验过手信,不假。

确实是咸阳来的。

⑥兵呢,来了多少?我抬头向帐外张望,天已蒙蒙亮,除了站岗放哨的侍卫,看不到其他人员。

⑦兵呢?我又问。

⑧就在你眼前啊。

老者笑容不变,双眼直视着我。

⑨开什么玩笑,我可是要和匈奴人打仗的。

⑩我知道,你已和匈奴打了两次仗,一次小胜,杀敌八十,自损二十。

一次平手,双方各有伤者,没有折损。

十天前,匈奴增兵万余人,你只有一千多,故退守上郡,依靠城垣坚固,闭门待援,请王派兵。

⑪这老头儿,知道的事还不少。

可我没心情夸他,我要的是兵。

没有兵,上郡难守,咸阳也将遭到威胁。

⑫兵呢?我提高嗓门,明显充满火气。

⑬就在你面前。

老者不再笑,很严肃地回答。

⑭(A)就你一个人?⑮是。

⑯你来救我们?⑰是!⑱按手信上的命令,老者是我的上司,我归他管辖。

我这样咄咄逼人,他分分钟有斩杀我的权力。

想到这一点,我忍不住打了个寒战。

⑲孟将军,老者说,依我三天的观察,你现在缺的不是士兵,是士气。

⑳士气?面对十多倍于我的匈奴,没有足够的兵马,我们只有傻气。

要知道,匈数人骑马很多都不配鞍的,那屁股就像长在马背上一样。

人马一体,自由伸缩。

手中挥舞的弯刀,呼呼生风,要多快有多快,让人不寒而栗。

㉑老者说,看来,你还是没有醒悟。

现在天也快亮了,你带着手下的将领和亲兵扮演匈奴,我是大秦士兵,咱们来一场较量如何。

㉒你一个人?㉓是的。

㉔(B)我手下有六员大将,八名亲兵,再加上我,可有十五人啊。

这老头儿,难道真的身怀绝技?我从上到下再三打量他一番,那神态、那筋骨,怎么看都不像武艺高强的人。

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共6分)甲12021年1

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共6分)甲12021年1

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共6分)甲12021年
1
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每小题2分,共6分)
[甲]辽阔的燕赵大地,从古至今(显现、涌现)了一代又一代的英雄豪杰,他们如同夜空中(shǎn yào)的繁星,熠熠生辉。

[乙]河北的地貌丰富多样,山脉如镰,河流如扇,平原如毯,海洋如盘(kān chēng)我国地貌类型的“博物馆”。

[丙]从三星堆的“祭祀坑”中,我国考古工作者发掘出了青铜神树、青铜立人像、青铜纵目面具等珍贵文物。

这些文物的出土 (震惊、惊动)了天下。

[丁]天问一号探测器着陆火星,迈出了我国星际探测征程的重要一步,这是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又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进展。

(1)、根据上面[甲][乙]两段文字中的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2分)
①(shǎn yào)②(kān chēng)
(2)、给上面[丙][丁]两段文字中加点的词语注音。

(2分)
①发掘( ) ②着陆( )
(3)、从[甲][丙]两段文字中的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分别填入[甲][丙]两段文字的空缺处。

(2分)
2、在下列横线上填写出相应的句子。

(每空1分,共6分)
(1)、浅草才能没马蹄。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2)、又恐琼楼玉宇,。

(苏轼《水调歌头》)
(3)、古来共谈。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4)、在《论语·子张》中,子夏认为,“博学而笃志,”,仁德就
在其中了。

(5)、在《三峡》一文中,郦道元仅用“,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寥寥数语,就写出了三峡两岸山势高峻的特点。

2024年高考语文命题猜想与仿真押题专题09小说阅读仿真押题含解析

2024年高考语文命题猜想与仿真押题专题09小说阅读仿真押题含解析

小说阅读(仿真押题)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无须多言[美]鲍勃·佩克斯“你们不知道这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

这些年来,我始终以为你们对我的话不感爱好。

”老人这样对他们说。

这是我离开餐厅的时候听见的。

餐厅里济济一堂。

坐在我四周的要么是家庭聚餐,要么是挚友聚在一起聊聊最近的新闻、商务会议,也有像我这样只是来放松一下的。

当然,大家都热情地交谈着。

不过我对面的那张桌子上有点不一样,那张桌子上的人总是默默无语。

我刚坐下来时,望见两个男人静静地坐在那里。

其中一个看上去30多岁,穿着旧工作服,头上仍旧戴着棒球帽。

另外一个我猜有80岁左右,一张饱经风霜的脸上满是皱纹,呈现着岁月的痕迹。

身上穿着一件建筑工人常穿的红格子衬衫夹克,比较厚,外出时穿着应当很温煦,但是也不会厚到会限制你的行动。

不过看起来他没有什么地方要去,就像他们之间的谈话一样,没什么要说的。

“噢,我今日实在是饿坏了,爸爸。

铲雪、扫雪的工作就是这样。

”年轻人说。

“嗯,是啊。

”老人答道。

接下来又是很长时间的缄默。

突然,我听到年轻人说:“他们来了。

”手指着门口。

年轻人看上去轻松了很多。

最终有人要加入到他们中间,把谈话接着下去了。

新来的两个人,看起来一个是母亲,一个是十来岁的孩子。

女人坐在年轻人的旁边,老人起身给孙女让出一个位子。

女人边坐边说:“爸,真兴奋见到您。

”“我也一样。

”老人说。

接下来又是缄默,甚至比之前缄默的时间还要长。

服务员走过来,他们点了早餐。

老人起身,嘴里叨念着:“我要去一下洗手间,人上了年纪,总是这样。

”老人离开后,年轻人说:“天啊,我真不知道该对他说什么。

我们就坐在这里到处看,他总是不说话。

”“我明白,可是该对他说什么?”女人说。

“他这么个老人,对一个老人该说些什么呢?”孩子插了一句。

哦,不。

我起先坐不住了,我简直无法坐在那里再听他们说下去。

我要说上几句,话到嘴边我咽不下去了,哪怕他们可能会说这不关我的事。

“问一问他童年的事情。

2024届新高考九省联考 语文试题(含解析)

2024届新高考九省联考 语文试题(含解析)

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游牧地带是游牧生活与草原环境相互结合的产物。

中国境内属于游牧地带的范围很广,除了位于大兴安岭以东的西辽河流域外,几乎北纬40°以北、大兴安岭以西的草原地带也都可以成为游牧民族的家园。

草原游牧地带经蒙古高原、天山南北、青藏高原一直伸向欧亚大陆的腹地,成为世界上最广远的绿色长廊。

地学研究成果指出,推动畜牧业从原始农业分离出来的动力是气候变迁。

距今3500~3000年欧亚大陆气候转入冷期,正是冷期的出现,使得畜牧业在对气候变化最敏感的地方从原始农业中分离出来,并在草原环境下发展为游牧方式。

成熟的游牧业依托的环境为广袤的草原,而它的萌生地却在农牧交错带。

农耕区与畜牧区是依人类经济生活方式而划分的基本区域,介于两者之间的则为农牧交错带。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在环境上具有敏感特征,每当全球或地区出现环境波动时,气温、降水等要素的改变首先发生在自然带的边缘,这些要素又会引起植被、土壤等相应变化,进而推动整个地区从一种自然带属性向另一种自然带属性转变。

由于农、牧业生产依托的环境不同,农牧交错带的敏感特征也会影响史前人类的经济生活方式,促使人们从一种生产类型转向另一种生产类型。

随着这一地区自然带属性的更移,人类首先打破原始农业“一统天下”的局面,在原始农业基础上萌生了畜牧业,然后渐次形成独立于农耕业的畜牧业。

萌生于原始农业的畜牧业,并不具备迁移特征,属于放养型畜牧业,游牧型畜牧业(游牧业)则晚于放养型畜牧业。

只有游牧业出现,畜牧业才真正从原始农业中分离出来,形成独立的生产部门。

迁移是游牧生活的基本特征,因此驯化马匹,发明控制牲畜行动、适应频繁迁徙的用具,是摆脱定居农业,迈向游牧生涯的关键。

马具是推动牧人与畜群走向草原的物质依托,从人们跃上马背的那一刻起,广袤的草原就成为他们的舞台。

全新世温暖期结束之后,气候转冷、转干的地区不只限于中国北方。

雨中登泰山精段精练

雨中登泰山精段精练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文后练习。

(《雨中登泰山》精段精练)①是烟是雾,我们辨识不清,只见灰濛濛的一片,把老大一座高山,上上下下,裹了一个严实。

②古老的泰山越来越发显得崔嵬。

③我们才过岱宗坊,震天的吼声就把我们吸引到虎山水库的大坝前面。

④七股大水从水库的桥孔□出,仿佛七幅闪光的黄锦,直□下去,碰着嶙嶙的乱石,□起一片雪白水珠,脱线一般,□在洄漩的水面。

⑤这里叫做虬在湾:据说虬早已被吕洞宾度上天了,可是望过去,跳掷翻腾,像又回到了故居。

⑥我们绕过虎山,站在坝桥上,一边是平静的湖水,迎着斜风细雨,懒洋洋只是欲步不前,一边却喑噁叱咤,似有千军万马,躲在绮丽的黄锦底下。

⑦锦是方便的比喻,其实是一幅细纱,护着一幅没有经纬的精致图案,透明的白纱轻轻压着透明的米黄花纹。

⑧——也许只有织女才能织出这种瑰奇的景色。

1.加点的字注意错误的一项是( )A.崔嵬(wéi)B.跳掷(zhèng)翻腾C.绮(yǐ)丽D.喑噁(yīn wū)叱咤2.依次填入文中方格内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喷流扬落B.喷铺扬撒C.跃铺激撒D.跃流激落3.文中四处画直线的短语,均有省略的主语,仔细阅读、分析,省略的主语分别是哪一组( )A.浪花虬湖水七股大水B.虬虬湖水七股大水C.虬虬细雨千军万马D.浪花虬在湾细雨千军万马4.根据观察点和所写景物划分这段文字的层次,正确的一项是(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5.对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烟雨中的泰山全景B.虎山水库桥孔中的七股大水C.虎山水库雄伟瑰奇的水景D.虎山水库的全景6.末句在文中的表达作用是( )A.景色实在美,因而断定只有天上的织女才能织出来。

B.景色实在美,因而推测只有天上的织女才能织出来。

C.景色实在美,因而有必要探究一下它形成的原因。

D.景色实在美,作者发出了由衷的赞叹。

2024年新高考语文三轮冲刺卷三(解析版)

2024年新高考语文三轮冲刺卷三(解析版)

2024年新高考语文三轮冲刺卷三(解析版)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莱夫勒在研究白喉的早期,证明了实验动物因注射白喉杆菌而死亡时,细菌仍留在注射点的附近。

他认为动物死亡是由细菌的毒素所造成。

根据这一假说,鲁(法国细菌学家)做了大量实验,企图证实细菌培养液中的这种毒素,虽做了很多努力,却都失败了。

尽管如此,鲁仍坚信这一假说,最后孤注一掷,给豚鼠注射了三十五毫升的大剂量培养液滤液。

奇怪的是,这只豚鼠在注射了如此大量的液体后居然没死。

过了一些时候,他满意地看到这只豚鼠死于白喉中毒。

确认了这点以后,鲁很快就查明,他的困难是因培养液中细菌培养时间不够,从而产生毒素不足所致。

因而,增加细菌培养的时间就能制成毒性很大的滤液,这一发现引出了预防白喉的免疫法,并使抗血清用于治疗。

贝尔纳根据神经冲动沿交感神经传导并引起化学变化从而在皮肤中生热的假说,切断了家兔颈部的交感神经,希望导致兔耳变凉。

使他吃惊的是,该侧的耳朵却变得更热了。

贝尔纳没有意识到耳血管与通常使耳血管保持适当收缩的神经作用是有联系的;结果血液流量增大,耳朵变热。

他是完全偶然地发现了动脉中的血流量是由神经控制这一事实。

这是自哈维经典性的发现以后,对血液循环认识最重要的进展之一。

贝尔纳在实验过程中显示了他放弃原有推断、追踪新线索的能力。

他在叙述这次经过时写道:“我们对于正在研究的设想,绝不应过于全神贯注。

”在大不列颠和澳大利亚西部某些地方出现一种羊群的神经性疾病,叫做缺铜病,原因多年不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陵中学八年级形成性检测语文试卷2014.4一(23分)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完成1—4题《欧罗巴秋韵》是郑健访问欧洲的收获。

秋季是欧洲最迷人的季节。

从大西洋吹来的季风,清凉而湿润,它拂过阿尔卑斯山脉,亲吻伏尔加河。

经秋风秋雨染过,山林、牧场、草原、田野,一片黛绿 A 一片金黄,版画般的质感,油画般的绚丽,一齐呈现在眼前。

那片土地上的秋韵,让作家chīmí。

倾注于笔墨间的秋韵,既是自然风光,又有人文jīdiàn。

面对斑斓的景观,作者静下心来,尽力挖掘遗留的历史文化。

尽管行程匆匆,但寻求很仔细,思索很深刻,观察很认真,留下的记忆很鲜明。

写山写水,写城写乡,他写出了山水的文脉,写出了城乡的dǐyùn。

1.(3分)根据拼音在田字格内用正楷写出相应的汉字。

2.(2分)A处应填的标点符号是3.(2分)画线句子有语病,请写出修改意见。

4.大自然是迷人而多情的,而鸟儿则是大自然的精灵。

鸟类是我们人类的朋友,保护鸟类是我们人类应尽的责任,因此海陵中学初二年级组向全县的中小学生发出了倡议,倡议书如下:关于保护鸟类的倡议书春天来了,报春的杜鹃唤醒了沉睡的生灵,南飞的大雁捎来了春天的消息。

鸟是大自然的精灵,是人类的好朋友,是自由与生命的象征。

人类离不开鸟儿,保护鸟儿就是保护环境,保护人类自己。

爱鸟、护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此,我向全县的中小学生们发出倡议:一、主动学习鸟类保护知识,遵守野生动物保护法律、法规。

二、三、发现捕杀、贩卖鸟类的不法行为要及时向有关部门举报。

四、拒食野鸟等野生动物,并劝告亲朋不食用野生动物。

亲爱的同学们,让我们拉起手来,争做保护鸟类的守卫者,用我们的行动,保护生态,呵护生命,让鸟儿自由地飞翔,为建设美好家园做出自己的贡献。

2014年4月海陵中学初二年级组⑴:(4分)以上倡议书在格式上有两处错误,请指出:①:②:⑵:(2分)请把倡议书补充完整,把你补充的内容写在下面的横线上:⑶:(2分)请根据语境仿写句子:曾有人说,鸟儿是上帝的客人,假如天空中没有快乐的鸟儿在飞翔,晴朗的天空就会变得寂静;,;假如我们人类没有了鸟类,我们将失去原来那美丽的家园。

请把仿写的内容写在横线上:,5.(8分)用课文原句填空:⑴淮南秋雨夜,。

⑵,相伴过年华。

⑶抽刀断水水更流,。

⑷,小桥流水人家。

⑸《池鹤》中表现出诗人对仕宦生活的厌倦和无奈的句子:“,”。

⑹范仲淹的《渔家傲》中表现作者慨叹功业未立和思念家乡复杂情感的句子是:“,”。

二(62分)(一)阅读下面古诗,完成6—7两题。

(8分)水槛遣心①去郭轩楹敞②,无村眺望赊③。

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注释】①此诗作于上元二年(761),共两首,这是第一首。

诗人自上一年春定居浣花溪畔,经营草堂,至今已初具规模。

水槛,指水亭之槛,可以凭槛眺望,舒畅身心。

②轩楹:指草堂的建筑物。

轩,长廊;楹,柱子。

③赊:长,远。

6.(4分)简要赏析“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这两句的妙处。

7.(4分)诗歌的最后两句采用了怎样的手法?突出了“此地”什么特点?(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17分)毛遂自荐赵王使平原君求救于楚①,平原君约其门下食客文武具备者二十人与之俱,得十九人,余无可取者。

毛遂自荐于平原君。

平原君曰:“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

今先生处胜之门下三年于此矣,左右未有所称诵,胜未有所闻,是先生无所有也。

先生不能,先生留!”毛遂曰:“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使遂早得处囊中,乃脱颖而出②,非特③其末见而已。

”【注释】:①“赵王”句:赵王指赵孝成王,名丹,在位二十一年。

平原君赵胜是赵丹的叔父。

当时(前258年),秦将白起兵围赵国国都邯郸,情势危急,赵王让平原君去向南方大国楚国求救。

后来取得楚魏两国的救援,击败了秦军。

②脱颖而出:颖是谷穗。

这里是说自己像谷穗那样整个地显现出来。

③特:只,仅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8.(4分)请用/给下面句子划分停顿,每句划一处。

⑴夫贤士之处世也⑵毛遂自荐于平原君9.(4分)翻译加点的字。

赵王使.平原君求救于楚()其门下食客文武具.备者()先生不能.()胜未有所闻.()10.(4分)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今先生处胜之门下三年于此矣⑵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11.(5分)结合《马说》选文,完成下面的题目: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毛遂自荐》和《马说》两篇文章对人才的被选拔、任用有不同的认识,《毛遂自荐》的表现出的观点是:,《马说》的观点是:。

由毛遂自荐这个故事你获得了怎样的启发?(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2—16题(20分)怪风揭秘邓万祥(1)风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但是,大自然也造出了许多怪风。

(2)有一句俗语:“清明前后刮鬼风”,这种所谓的“鬼风”能转着圈跟着人走。

世界上当然是没有鬼的,这种风其实是一种尘卷风,它一旦遇到障碍物,便会改变前进的方向,在一个地方打转,有时它还挟带着泥沙、纸屑旋转上升。

(3)有一种叫“焚风”的风,最早是指气流越过阿尔卑斯山后在德国、奥地利和瑞士山谷出现的一种风。

它的特点是热而干燥。

实际上在世界其他地区也有焚风,如北美的落基山、中国新疆吐鲁番盆地等。

焚风主要是因为气流受到山脉阻挡时沿着山坡上升而形成的。

当受阻气流上升到山脊附近后,变得干燥,然后在背风坡一侧顺坡下降,气温常有太幅度的升高,从而形成焚风。

阿尔卑斯山脉在刮焚风的日子里,白天温度可升高20℃以上,初春的天气会变得像盛夏一样,不仅热,而且十分干燥,易引起森林火灾,遇特定地形,还会引起局地风灾,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4)在怪风家族里,还有一种叫“布拉风”的风,这种风具有飓风力量而且无比寒冷。

经研究发现,这种可怕的风是由于陆地上空控制的冷空气团和不断上升的海上热空气之间的气压差而形成的。

布拉风的风力可以达到12级,甚至更高,具有极强的摧毁力与破坏力。

约10年前,俄国黑海舰队的四艘舰艇停在海岸边,忽然刮来一阵枉风,卷起千层巨浪,刹那间船被冻成了一座冰山,最后全部沉没。

(5)对人类危害最大的还得算台风。

它既大刚又大柔,一边画圈一边大呼大啸大跃进。

台风是一种形成于热带海洋上的风暴。

太阳的照射使海面上的空气急剧变热、上升,冷空气从四面八方迅速赶拢来,热空气不断上升,直到到达高空变为冷空气为止。

这些热空气冷凝后,立即变为暴雨,四面八方冲来的冷空气夹着狂风暴雨形成了一个大漩涡,从而形成台风。

它对人类危害极大,有时会把大树连根拔起,把房顶救掉,伴随狂风而来的瓢泼大雨还会淹没庄稼、中断交通。

海面上台风的破坏力更是惊人,它掀起滔天巨浪,威胁着海上作业人员和海上航行船只的安全。

翻一翻苍茫历史,可知1970年11月13日,台风曾“叩问”孟加拉湾,飓风上岸潮高约6米,顷刻之间20多万人成鱼鳖,100多万人无家可归。

(6)如果台风在空中产生带有垂直转轴的旋涡,就会形成龙卷风,这是一种强烈的小范围旋风,其破坏力远远大于台风。

上海浦东地区就曾受到过龙卷风的袭击,那场风把一只11万吨重的储油罐轻而易举地抛到120米以外。

(7)怪风家族里的一些“微风”也具有一定的破坏力。

一个晴朗的夏夜,一座70米高的铁塔在一声巨响中轰然倒塌了。

当时除了阵阵微风外,没有任何异常情况,人们不知道铁塔为何而塌。

后来,人们才发现当气流贴着物体流动时,会形成一个个小旋涡,这旋涡会产生一种使物体左右摇摆的力,从而危及建筑物。

建筑物的设计师们没有注意到这种微风的破坏力,那座铁塔就是被这微风吹倒的。

(8)怪风虽怪,但如果我们巧妙地加以利用,有些怪风也可以为人类造福。

比如,人们在经常出现焚风的地方种植一些作物和果树,便可利用焚风带来的热量来促进植物的生长,从而使当地也可种植一些原本要栽在南方的植物。

同时,作物和水果的品质也得到了改善。

由此看来,只要我们能够认识它们,就一定会找到兴利避害的好办法。

12.(3分)阅读文章(3)—(5)段,请用短语完成填空。

作者都是从怪风名称、、、这四个方面对焚风、布拉风、台风进行揭秘的。

13.(2分)根据文中第(3)段内容,给“焚风”下一个定义。

(不超过35个字)14.(6分)结合语境,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①怪风虽怪,但如果我们巧妙地加以利用,有些..怪风也可以为人类造福。

②那场风把一只11万吨重的储油罐轻而易举....地抛到120米以外。

15.(3分)说说文中画线句子的作用。

16.(6分)科学家们不断探索,揭开了一个个自然之谜。

回顾你学过的课文,并结合上文说说科学家们的“揭秘”有何意义。

帮你回忆:《沙漠里的奇怪现象》《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7—20题(17分)雨中听花语⑴那个雨天,我在偶然中看见了凌霄花。

⑵那天的雨下的很大,风吹着雨伞不停地摇晃,我就站在雨中看着那些凌霄花。

⑶年轻时读过舒婷的诗:如果我爱你,绝不学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在我年少的印象中,凌霄花一定是妖艳、娇媚善于炫耀、张扬的花朵。

⑷可是,第一眼看见那些花时,我不敢相信传说中喜欢攀附、依赖、炫耀自己的花,竟是这样的普通而纤弱。

⑸很大的风,吹着从高处低垂下来的藤蔓,那些点缀在绿色枝叶里的花儿,便随着摇摆的藤蔓在风雨中来回的晃动着。

雨点不停的打在花朵上,每一个雨点砸下来的时候,花身便向下倾斜着、颤抖着,好似在寒风中行进的女子,纤弱的身姿惹人心痛。

一阵狂烈的风雨过后,那些花儿又小心翼翼地重新向上站直了身子,雨一阵阵地落下,花儿便一次次地倒下又挺立起来。

⑹风吹过来时,花枝和藤蔓一起在风中乱舞,像是在抵抗,像是在挣扎。

风不停地吹,我的心也在风雨中随着花一起颤动。

我担心那些细小的枝蔓会不会在风雨中折断,我又担心那些花儿会不会在风雨中坠落。

我好想用手心去托起那些花朵,我不忍看着这些柔小的生命因为一场雨而陨落。

⑺但我明白,生命都是无常的。

大自然中植物和动物都要在自然的风雨中经过百般砺炼。

我无法替它们承受风雨,只有站在雨中默默地用心守护着这些生命的精灵。

⑻雨停了,花儿们慢慢的挺直了身子,那些坠缀着花骨朵的枝条也不再狂舞,它们静静地像墨绿色的流苏一样温柔地低垂着。

让我惊讶的是,那些看似细弱的花枝,在风中竟然没有一枝被折断,那些花儿也在雨中坚强地站立着,没有一朵坠下枝头。

⑼在风中,我所担心的一切都没有发生,疾风骤雨后留下的残露在一点点地滴落,仿佛是一场较量后遗留的尾声。

⑽我看见雨润后的凌霄花愈加青翠,我知道以后的花事也将是愈加繁盛。

我突然想起了“洗礼”这两个字,生命经过洗礼后会散发别样的光辉吧!我惊叹凌霄花竟会在这样的时候,用这样的方式给了我生命的启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