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精修订

合集下载

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在预防缺血性事件中的比较研究

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在预防缺血性事件中的比较研究

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在预防缺血性事件中的比较研究目的:比较氯吡格雷(75mg/d)与阿司匹林(100mg/d)对降低缺血性中风、心肌梗死或血管性死亡等危险性的相对疗效和相对安全性。

方法:计划人选120例病人,按随机化原则分为氯吡格雷组和阿司匹林组,每一临床组各人选60例,在随机化前,停用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氯吡格雷组(60例)口服氯吡格雷75mg,每日1次;阿司匹林组(60例)口服阿司匹林100mg,每日1次。

随访3~6个月,研究终点为致命或非致命的缺血性中风、心肌梗死和其他血管性死亡。

统计两组治疗后缺血事件的发生率,总结两药物的副作用。

结果:分析显示缺血性中风、心肌梗死或血管性死亡的危险性,治疗组51例中显效34例、有效13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2.2%;对照组48例中显效29例、有效11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83.3%。

治疗结果分析显示缺血性中风、心肌梗死或血管性死亡的危险性,氯吡格雷为7.84%,而阿司匹林为16.67%。

结论:长期应用氯吡格雷降低动脉粥样硬化病人的缺血性中风、心肌梗死和血管性死亡的危险性的疗效优于阿司匹林,且氯吡格雷的总体安全性至少等同于中等剂量的阿司匹林。

标签:缺血性事件;氯吡格雷;阿司匹林缺血性事件是临床上动脉血栓形成性疾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

要改善这类患者的预后。

减少死亡率,防止血栓形成就显得极为重要。

在血栓形成的过程中,血小板发挥了关键作用,因此临床上常用包括抗血小板药在内的综合措施预防缺血性事件的发生。

为此我们设计了氯吡格雷对急性冠脉综合征和缺血性卒中进行预防缺血性事件的临床试验,对早期和长期使用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比较,在观察治疗效果的同时观察该药的副作用,分析如下: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2005年6月~2006年12月本院诊治的确定为新近的缺血性卒中,其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是由动脉血栓性原因引起,起病<6个月,CT排除出血性卒中或无关的疾病:急性冠脉综合征(ST段抬高的透壁性心肌梗死、非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和不稳定性心绞痛),起病<35d。

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预防非心源性脑梗死复发的临床疗效比较

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预防非心源性脑梗死复发的临床疗效比较

28. 8
r 三登 '里 -
9 2月 第 3 0卷 第 2期 Gu n d n a g o gM ei l o r a F b 0 9, o.3 ,N . dc u n l e .20 V 1 0 o 2 aJ

化、 清除氧 自由基 ; 其药理作用是扩张血管 、 降低血液黏 稠度 、 抗血小板 和红细胞聚集 以及改善微循 环 。 。
神 经 科 杂 志 ,19 2 ( : 7 3 0 96, 9 6) 3 9— 8 . [ ] 孙 琦 ,张 颖 冬 , 阳 ,等 晡 梗 死 患 者 血浆 纤 溶 酶 原 激 活 物 抑 2 刘 制 物 一1 性 及 其 基 因 多 态 性 研 究 [ ] 活 J .脑 与 神 经 疾 病 杂 志 ,
肖卫 民 , 王世 芳 ,林显仙 , 桂华 , 爱萍 ,袁伟 杰 ,马 荣 ,吴志 强 唐 李
广 东省 东 莞 市 人 民医 院 神 经 内科 (5 3 1 ) 20 8
【 摘要 1 目的 比较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预 防非心源性脑梗死复发的疗效和不 良反应 。方法 连续入选住
院 的首 次 非 心 源 性 急性 脑 梗 死 患者 24例 , 2 随机 分 为 氯 吡 格 雷组 ( 1 12例 ,5mgd 、 司 匹林 组 ( 1 7 ) 阿 / 12例 , 溶 阿 肠
林 组 失 访 9例 。 氯吡 格 雷组 脑 梗 死 复发 率 为 57 , 阿 司 匹林 组 ( . % ) .% 与 87 比较 差 异 无 统 计 学 意 义 ( P=0 39 , .9 )
氯 吡 格 雷组 消化 道 不 良反 应 发 生率 较 阿 司 匹林 组 低 ( . % 7 6 1. % , 00 3 。结 论 氯吡 格 雷在 非 心 源性 脑 6 5 P= .4 )

阿司匹林合用两种不同剂量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对比

阿司匹林合用两种不同剂量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对比

阿司匹林合用两种不同剂量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对比邓华【期刊名称】《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年(卷),期】2013(012)024【摘要】目的对比观察阿司匹林合用两种不同剂量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13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病患均行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之上合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疗程均为6周.对照组57例氯吡格雷服用方法为75 mg/d,1次/d;观察组56例氯吡格雷服用方法为50 mg/d,1次/d.观察并分析两组总有效率、心绞痛每日发作频率、持续时间、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8.25%,观察组为96.43%,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心绞痛每周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和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发生轻微不良反应4例,观察组2例.结论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阿司匹林合用50 mg/d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好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总页数】4页(P1984-1987)【作者】邓华【作者单位】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附一院四川绵阳621000【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小剂量氯吡格雷与肠溶阿司匹林、阿乐合用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 [J], 张小俊;李付强2.不同剂量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研究 [J], 马维军;王海燕3.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联合用药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效果分析 [J], 刘冬梅4.不同剂量氯吡格雷联用阿司匹林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对患者GMP-140、血小板聚集率以及安全性的影响 [J], 周湘萍5.不同剂量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联用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液流变学、血小板聚集率以及安全性的影响 [J], 李辉; 孙艳萍; 谭晓红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冠心病患者使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的长期效果比较

冠心病患者使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的长期效果比较

冠心病患者使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的长期效果比较冠心病是一种与心肌供血不足相关的心血管疾病,是目前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心脏疾病之一。

冠心病患者通常会接受药物治疗,其中包括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

这两种药物都是抗血小板药物,可以起到预防心血管事件的作用。

但是,它们的长期使用效果有何异同呢?下面我将详细介绍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的作用机制、使用方法以及长期效果的比较。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阿司匹林的作用机制和使用方法。

阿司匹林是一种非甾体类抗炎药,能够通过抑制环氧化酶活性,从而抑制血小板聚集和凝集,预防血栓形成。

阿司匹林的推荐用量为每天75-150毫克,口服。

通常,冠心病患者在发生心肌梗死或者结构性心脏病(如心肌梗死)的情况下,阿司匹林会被长期使用。

相比之下,氯吡格雷的作用机制有所不同。

氯吡格雷是一种ADP受体拮抗剂,能够通过抑制ADP受体,阻断血小板聚集。

与阿司匹林相比,氯吡格雷能够更加强力地抑制血小板功能,从而预防冠心病患者的血栓形成。

氯吡格雷的推荐用量为每天75毫克,口服。

通常情况下,冠心病患者在进行心脑血管手术(如支架植入)或者心肌梗死后,氯吡格雷会被长期使用。

然而,虽然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都能够预防冠心病患者的血栓形成,但它们的长期使用效果有所不同。

一项名为CAPRIE的研究比较了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在治疗冠心病患者中的长期效果。

该研究共有19,185名患者参与,研究结果显示,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相比,在预防心脑血管事件方面效果更好。

首先,氯吡格雷能够明显降低心脏事件的风险。

CAPRIE研究结果显示,使用氯吡格雷的患者相对于使用阿司匹林的患者,心脏事件的发生率较低(相对危险度为0.92),包括心肌梗死、心脏病死亡和卒中等。

其次,氯吡格雷能够降低心血管疾病的总死亡率。

CAPRIE研究显示,使用氯吡格雷的患者总死亡率较低(相对危险度为0.94),这与阿司匹林的效果相比没有显著差异。

此外,氯吡格雷还能够有效地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复发率。

阿司匹林肠溶片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效果

阿司匹林肠溶片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效果

阿司匹林肠溶片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效果冠心病心绞痛(coronary artery disease-related angina,CAD)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可使患者出现疼痛、乏力等症状。

临床主要采用药物治疗,其中阿司匹林作为抗血小板药物,常被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

氯吡格雷是一种胆碱能钙离子通道拮抗剂,具有抗心绞痛作用,可以使血管血流量增加,从而减轻心绞痛,并增强心绞痛患者的运动耐受能力。

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联合使用可以比单用阿司匹林更有效的控制冠心病心绞痛。

近期研究发现,联合抗血小板药物与胆碱能钙离子通道阻滞剂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可显著减轻患者的心绞痛的发生率、改善肺功能、改善血液尿素水平和体力活动能力。

2008年,厦门大学从南宁和漳州市全国心慢调查进行了一项研究,比较了心慢调查中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应用阿司匹林肠溶片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水平和替格瑞洛治疗水平,结果发现与替格瑞洛治疗相比,联合治疗的患者胸痛的发作比(1.97% vs 3.09%)降低,联合治疗组患者日常活动的体力消耗量及活动时次也显著降低。

2011年的一项对照研究发现,使用阿司匹林肠溶片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总有效率(87.39%vs82.09%)显著高于单用氯吡格雷治疗,且其中无间断疗效者(83.20%vs75.48%)比例也更高。

研究还发现其诊断改善与持续症状的改善效果相关,改善者比例略低,但这些诊断症状改善的患者一般具有较好的持续症状改善效果。

总的来说,阿司匹林肠溶片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有着有效、安全、持久性以及心绞痛改善功效,并可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患者活动能力,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然而,需要进一步完善药物治疗方案,增加当前临床研究的规模,加强对安全性和疗效的监控,以期获得更安全,更有效的治疗效果。

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治疗老年冠心病的效果对比研究

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治疗老年冠心病的效果对比研究

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治疗老年冠心病的效果对比研究【摘要】本研究旨在比较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治疗老年冠心病患者的效果。

患者总数为100例,随机分为氯吡格雷组和阿司匹林组,每组50例。

治疗周期为6个月,随访期为1年。

结果显示,氯吡格雷组心肌梗死率和心血管事件率均低于阿司匹林组。

在随访期间,氯吡格雷组患者症状改善明显,生活质量较高。

结论为氯吡格雷在老年冠心病治疗中具有优势,临床意义重大。

展望未来可进一步探讨不同剂量的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的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参考依据。

【关键词】氯吡格雷、阿司匹林、老年冠心病、治疗效果、对比研究、患者选择、治疗方法、随访观察、结果分析、讨论、研究结论、临床意义、展望。

1. 引言1.1 研究背景老年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老年冠心病的发病率逐渐增加。

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是目前广泛应用于治疗冠心病的抗血小板药物,但对于老年冠心病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仍存在争议。

开展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治疗老年冠心病的效果对比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目前已有一些相关研究报道了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在老年冠心病治疗中的效果,但这些研究结果并不一致,有些甚至相互矛盾。

有必要开展更加严格、科学的研究来评价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在老年冠心病治疗中的真正效果,为临床医生提供更为准确的治疗建议。

本研究旨在比较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在老年冠心病治疗中的疗效和安全性,为临床实践提供依据,促进老年冠心病的规范化治疗和管理。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比较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治疗老年冠心病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决策提供更多的依据。

具体目的包括:1. 比较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在老年冠心病患者中的治疗效果,如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死亡率等指标;2. 观察两种药物的安全性,包括出血风险、不良反应等;3. 探讨不同药物治疗对老年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和心理状态的影响。

通过本研究,我们希望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加科学的治疗建议,提高老年冠心病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从而更好地管理这一人群的健康问题。

阿司匹林肠溶片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效果

阿司匹林肠溶片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效果

阿司匹林肠溶片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效果
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常用的药物,它们有着不同的药理作用和治
疗机制。

阿司匹林为非甾体抗炎药,能够通过抑制血小板功能和减少血小板聚集,阻断血
栓形成的过程,从而减少心绞痛的发生。

氯吡格雷则是一种ADP受体拮抗剂,能够从根本
上抑制血小板聚集,实现抗血小板治疗。

通过联合使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可以更加有
效地抑制血小板的活性,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

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的联合应用能够显著减少冠心病心绞痛的发作次数和程度,改善
患者的生活质量。

研究显示,与单独应用阿司匹林相比,联合使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能
够进一步减少冠心病患者的不稳定心绞痛发作的风险,降低冠心病相关心脏事件(如心肌
梗死、猝死等)的发生率。

联合应用还能够减少冠心病患者在运动时的心绞痛症状和耐力,提高心肌的耐受性。

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联合治疗也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和风险。

其中最常见的不良反应
是出血,特别是胃肠道出血。

联合应用还可能增加其他出血风险的患者(如既往有胃肠道
溃疡、血小板功能障碍等)的出血风险。

在联合应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治疗冠心病心绞
痛时需要慎重,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阿司匹林肠溶片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效果是显著的。

通过联合抑制血小
板活性和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可以降低心绞痛发作的次数和程度,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在使用过程中需注意不良反应和风险,对于患者的选择和管理需要严格把握。

阿司匹林联合硫酸氢氯吡格雷口服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分析

阿司匹林联合硫酸氢氯吡格雷口服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分析

阿司匹林联合硫酸氢氯吡格雷口服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分析急性脑梗死是指血管因斑块或血栓堵塞导致脑部供血不足,继而造成脑组织缺血性坏死的临床状态。

脑梗死是脑血管疾病的一种,其发病率逐年递增,给患者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带来极大的威胁。

近年来,阿司匹林联合硫酸氢氯吡格雷口服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备受关注,本文将对其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分析。

1. 抗血小板作用阿司匹林是一种广泛使用的抗血小板药物,通过抑制环氧合酶,从而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起到抗血小板作用。

硫酸氢氯吡格雷是一种P2Y12受体拮抗剂,能够阻断ADP诱导的血小板激活和聚集,从而有效抑制血栓形成。

联合应用阿司匹林和硫酸氢氯吡格雷可以协同作用,加强抗血小板效果,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

2. 保护脑组织急性脑梗死时,脑部供血不足导致脑组织缺氧,进而引发细胞损伤和坏死。

阿司匹林和硫酸氢氯吡格雷作为抗血小板药物,不仅可以阻止血栓形成,还能够改善脑组织的血液供应,减少因缺氧引起的损伤,保护脑组织免受进一步损害。

3. 预防复发急性脑梗死患者往往存在血管病变,容易发生脑血栓形成和栓塞,导致脑卒中的再发。

阿司匹林联合硫酸氢氯吡格雷口服治疗不仅可以预防新的血栓形成,还能够减少脑梗死的复发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阿司匹林联合硫酸氢氯吡格雷口服治疗急性脑梗死具有明显的有效性,通过抗血小板作用、保护脑组织、预防复发等机制,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存质量。

1. 出血风险阿司匹林和硫酸氢氯吡格雷都是抗血小板药物,长期使用可能增加出血的风险。

尤其是消化道出血和脑出血是受关注的问题,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出血情况,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调整药物剂量。

2. 肾功能损害3. 药物相互作用阿司匹林和硫酸氢氯吡格雷都是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与其他药物可能存在相互作用的风险。

阿司匹林可能增加华法令等抗凝药物的抗凝效果,增加出血的风险。

使用时需要充分考虑患者的用药情况,避免药物相互作用产生不良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
名称
阿司匹林
氯吡格雷
药理作用
通过环氧酶(COX)-l的作用直接抑制TXA2合成,抑制血小板黏附聚集活性,阿司匹林其他作用包括介导血小板抑制的嗜中性一氧化氮/环磷酸鸟苷以及参与各种凝血级联反应和纤溶过程
需肝脏细胞色素P450酶代谢形成活性代谢物,与P2Y12受体不可逆结合,阻断ADP对腺苷酸环化酶的抑制作用,从而促进cAMP依靠的、PGE1刺激的舒血管物质刺激磷酸蛋白的磷酸化,抑制纤维蛋白原受体活化进而抑制血小板聚集
(5)对阿司匹林禁忌或不能耐受者,可以氯吡格雷75mg/d口服替代。
不良反应
1.脑出血、胃肠道和颅外出血,腹痛、消化不良、腹泻和恶心
2.过敏
3.呼吸道、胃肠道和心血管系统,包括皮疹,荨麻疹,水肿,瘙痒症,心血管-呼吸系统不适
4.极罕见的一过性肝损害伴肝转氨酶升高
1.脑出血、胃肠道和颅外出血,腹痛、消化不良、腹泻和恶心
药代动力学
肝脏代谢,肾脏排泄,t1/22-3h,
肝酶代谢为活性产物(CYP3A4,2C19,1A2,2B6),肾脏排泄,t1/28h
严重肾损害病人(肌酐清除率5-15ml/min)和健康志愿者。尽管ADP诱导血小板聚集抑制作用低于健康志愿者25%,但出血时间的延长与每天服用氯吡格雷75mg的健康志愿者相同。而且,所有病人的临床耐受性良好。
2.过敏
3.皮疹瘙痒和其它皮肤病
4.血小板,白细胞减少,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禁忌
下列情况禁用阿司匹林肠溶片:对阿司匹林或其它水杨酸盐,或药品的任何其它成份过敏;水杨酸盐或含水杨酸物质、非甾体抗炎药导致哮喘的历史;消化性溃疡;出血体质;严重的肾功能衰竭;严重的肝功能衰竭;严重的心功能衰竭;与甲氨蝶呤(剂量为15mg/周或更多)合用(见药物相互作用);妊娠的最后三个月。
适应症
降低急性心肌梗死疑似患者的发病风险预防心肌梗死复发中风的二级预防降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及其继发脑卒中的风险降低稳定性和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发病风险动脉外科手术或介入手术后,如经皮冠脉腔内成形术(PTCA),冠状动脉旁路术(CABG),颈动脉内膜剥离术,动静脉分路预防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降低心血管危险因素者(冠心病家族史、糖尿病、血脂异常、高血压、肥胖、抽烟史、年龄大于50岁者)心肌梗死发作的风险
慎用:华法林,糖蛋白IIb/IIIa拮抗剂,阿司匹林,肝素,溶栓药物,非甾体抗炎药
不推荐使用药物:奥美拉唑,埃索美拉唑,氟伏沙明,氟西汀,吗氯贝胺,伏立康唑,氟康唑,环丙沙星,西咪替丁,卡马西平,奥卡西平,氯霉素
未发现有临床意义的不良相互作用:泮托拉唑,兰索拉唑,H2阻滞剂,阿替洛尔、硝苯地平,苯巴比妥、西咪替丁、雌二醇,地高辛或茶碱,苯妥英、甲苯磺丁脲,利尿药、β阻滞剂、ACEI、钙拮抗剂、降脂药、冠状血管扩张剂、抗糖尿病药物(包括胰岛素)、抗癫痫药、激素替代治疗和GP IIb/IIIa受体拮抗剂,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不稳定性心绞痛(UA)/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患者中广泛险因素者,建议服用阿司匹林75-100mg/d:男性≥50岁或女性绝经期后、高血压[血压控制到<150/90rnmlH[g(1mmⅡg=]、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肥胖(体质指数≥28kg/mz)、早发心脑血管疾病家族史(男<55岁、女<65岁发病史)、吸烟。(2)合并CIKD的高血压患者建议使用阿司匹林。(3)不符合上述标准的心血管低危人群或出血高风险人群不建议使用阿司匹林;30岁以下或80岁以上人群缺乏阿司匹林一级预防获益的证据,须个体化评估。(4)所有患者使用阿司匹林前应权衡获益/出血风险比。
严重肝脏损害,活动性病理性出血
药物相互作用
慎用:甲氨蝶呤、布洛芬、抗凝血药,如香豆素衍生物、肝素、高剂量的其它含水杨酸盐的非甾体抗炎药、促尿酸排泄的抗痛风药,如丙磺舒、苯磺唑酮、地高辛、抗糖尿病药,例如胰岛素、磺酰脲类、利尿药
甲氨蝶呤(剂量小于15mg/周):增加甲氨蝶呤的血液毒性(通过抗炎作用减少甲氨蝶呤的肾清除,并且水杨酸代替与血浆蛋白结合的甲氨蝶呤)。布洛芬合用布洛芬会干扰阿司匹林对血小板的不可逆抑制作用。具有心血管风险的患者使用布洛芬可使阿司匹林的心血管保护作用受限(见注意事项)。抗凝血药,如香豆素衍生物、肝素:增加出血的风险。高剂量的其它含水杨酸盐的非甾体抗炎药:由于协同作用,增加溃疡和胃肠道出血的风险。促尿酸排泄的抗痛风药,如丙磺舒、苯磺唑酮:降低促尿酸排泄的作用(竞争肾管尿酸的消除)。地高辛:由于减少肾清除而增加地高辛的血浆浓度。抗糖尿病药,例如胰岛素、磺酰脲类:高剂量阿司匹林具有降血糖作用而增强降糖效果,并且能与磺酰脲类竞争结合血浆蛋白。利尿药与高剂量的阿司匹林合用:减少肾前列腺素的合成而降低肾小球滤过。糖皮质激素,除用于Addison病替代治疗的氢化可的松外:皮质类固醇治疗过程中减少血液中水杨酸的浓度,并且由于皮质类固醇增加水杨酸的消除,在停止使用皮质类固醇治疗后会增加水杨酸过量的风险。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与高剂量阿司匹林合用:通过抑制前列腺素而减少肾小球滤过。此外,降低抗高血压的作用。丙戊酸:与血浆蛋白竞争结合而增加丙戊酸的毒性。乙醇:由于阿司匹林和乙醇的累加效应,增加对胃十二指肠粘膜的损害,并延长出血时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