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的二因素与商品的价值量

合集下载

大学政治经济学 第二章 商品与货币

大学政治经济学 第二章   商品与货币

统一表现: 统一表现: 商品必须有使用价值; (1)商品必须有使用价值; (2)商品必须有价值; 商品必须有价值; 必须经交换而让渡。 (3)必须经交换而让渡。 矛盾表现: 矛盾表现: 使用价值与价值是互相排斥,互相分离的( (1)使用价值与价值是互相排斥,互相分离的(通过交换体 现); 使用价值是一切有用物品及商品共有的属性, (2)使用价值是一切有用物品及商品共有的属性,是永恒的范 而价值则是商品所特有的属性,是商品的本质, 畴;而价值则是商品所特有的属性,是商品的本质,是历史 的范畴。 的范畴。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而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3)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而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使用价值和价值统一于商品体中 和价值统一于商品体中, *** 使用价值和价值统一于商品体中,缺一而不能称其为商 品——价值和交换价值要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使用价 ——价值和交换价值要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 价值和交换价值要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 值是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值是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和交换价值寓于使 用价值之中。 用价值之中。
1、价值量的决定 价值量的决定
价值——劳动——劳动量——劳动时间 价值——劳动——劳动量——劳动时间 ——劳动——劳动量—— 商品的价值量由劳动时间决定,二者成正比。 商品的价值量由劳动时间决定,二者成正比。 个别劳动时间 个别劳动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衡量同种或同类商品的价值量)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衡量同种或同类商品的价值量) 简单劳动 复杂劳动 (衡量不同商品的价值量) 衡量不同商品的价值量)
货币 商品
使用价值 价 值 具体劳动 抽象劳动 私人劳动 社会劳动 私有制 社会分工
商品经济条件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表现为物与物的关系, 商品经济条件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表现为物与物的关系, 即商品与商品的关系。 即商品与商品的关系。不理解商品的起源而象崇拜偶像一 样崇拜商品,以为商品内部有一种神秘的力量在支配自己, 样崇拜商品,以为商品内部有一种神秘的力量在支配自己, 这种情形就叫商品拜物教。 这种情形就叫商品拜物教。 商品的神秘性质不在于它的自然属性, 商品的神秘性质不在于它的自然属性,而是由商品形式本 身所引起的。 身所引起的。人与人的关系采取了物与物的关系的虚幻形 形成了物对人的统治。 式,形成了物对人的统治。 商品拜物教从根本上说来源于个别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 商品拜物教从根本上说来源于个别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 货币产生以后, 货币产生以后,商品拜物教演变为货币拜物教这种更为耀 眼的形式。 货币拜物教的迷就是商品拜物教的迷。 眼的形式。故:“货币拜物教的迷就是商品拜物教的迷。”

资本论 劳动价值论

资本论 劳动价值论

劳动价值理论及其现实意义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在继承和发扬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阐述了关于劳动创造价值或价值来源于劳动的科学理论,其实质是价值归结为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二、商品的二因素1、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从分析商品开始的。

商品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最简单、最抽象的范畴,它包括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2、使用价值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求的属性。

不同商品,由于自然属性不同,有不同使用价值。

同一种商品有多重属性,多方面的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是社会需要的对象,但不能反映社会生产关系。

不同使用价值可以交换,从而形成了交换价值。

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对交换的数量上的关系和比例。

3、价值是物化的或儗结的一般人类劳动的客观事实。

4、一切商品都具有二因素。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对于生产者和购买者来讲,只能实现其中一种属性,不能同时两者兼而有之。

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只有通过交换才能解决。

三、劳动的二重性1、商品的二因素是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

生产商品的劳动,一方面是具体劳动,另一方面是抽象劳动。

2、具体劳动是在特定状态下进行的劳动。

它反映了人与自然地关系,它是人们用来利用和改造自然物质使之适合人们的需要过程,因此具体劳动与自然物质共同构成使用价值的源泉。

3、抽象劳动是抽掉了一切具体形式、无差别、一切无意义的人类劳动。

抽象劳动体现着商品生产之间通过商品交换而相互交换自己劳动的社会关系,是商品生产的历史范畴。

4、两者之间的关系:一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次劳动的两个不同方面,而不是不是两次劳动;二具体劳动是劳动的自然属性,反应人与自然地关系,抽象劳动是劳动的社会属性,反应劳动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三抽象劳动必是具体劳动,反之,不然具体劳动要实现抽象劳动,必须交换。

5、具体劳动创造了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了价值,两者共同形成了商品的价值。

简述商品二因素及其辩证关系

简述商品二因素及其辩证关系

简述商品二因素及其辩证关系1.引言1.1 概述商品二因素是指影响商品价值和需求的两个重要因素,分别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

使用价值是指商品所具有的满足人们特定需求的能力,是人们购买商品的基本原因之一;交换价值是指商品在市场上的价格,是商品在交换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价值。

这两个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了商品的真实价值。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商品能够满足人们具体需求的能力。

例如,食品可以满足人们的饥饿感,衣物可以满足人们的保暖需求,而电子产品可以满足人们的通信和娱乐需求。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商品作为一种物质对象所固有的属性,它与商品的物质特性、功能和品质等因素密切相关。

而商品的交换价值则是商品在市场交换中所体现出来的价值。

商品的交换价值是通过商品在市场上的价格来体现的,它由供求关系、市场竞争等因素决定。

供求关系是指商品供给量和需求量之间的关系,当商品需求量大于供给量时,商品的交换价值就会上升;相反,当商品供给量大于需求量时,商品的交换价值就会下降。

市场竞争则是指不同卖方之间为了获取更多利润而不断调整价格的行为。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是密不可分的。

商品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才会在市场上得到认可,并形成一定的交换价值;而商品的交换价值反过来也会反馈到使用价值当中,通过价格的反馈作用来影响人们对商品的需求。

因此,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在商品的经济价值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们是互相依存、互相影响的辩证关系。

简而言之,商品二因素是商品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它们共同塑造了商品的真实价值。

通过理解和掌握商品的二因素及其辩证关系,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商品经济,从而更好地进行市场分析和决策。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应该是对整篇文章的大致框架进行介绍和概括。

下面是一种可能的写法:2. 正文2.1 商品的第一因素2.2 商品的第二因素文章的正文部分将重点探讨商品的第一因素和第二因素。

首先,我们将介绍商品的第一因素,包括其定义、作用和影响因素。

浅析马克思的商品“二因素”理论使用价值与价值

浅析马克思的商品“二因素”理论使用价值与价值

总结
本次演示通过分析马克思的商品“二因素”理论,探讨了使用价值与价值的 关系及变化原因。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矛盾的统一体,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区别。 市场供求关系、商品自身属性和生产关系等因素都会对使用价值和价值产生影响。
通过深入理解马克思的商品“二因素”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商品经济 的本质和规律。这种理论不仅为我们提供了认识商品经济的基本框架,还为我们 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思想。在当今社会中,如何提高商品的使 用价值和价值、如何应对市场供求变化等问题都需要借助马克思的商品“二因素” 理论来进行思考和应对。
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关系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理解:
首先,使用价值和价值相互依存。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其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没有使用价值的物品不会有价值。同时,价值也寓于使用价值之中,因为价值是 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而这种劳动必须通过改变自然物质来体现。例如, 一件衣服之所以有价值,是因为它包含了裁剪、缝纫等人类劳动,而这些劳动是 为了满足人们保暖、美观等使用需求。
其次,使用价值和价值又是相互区别的。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它强 调的是商品的有用性,而价值则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强调的是凝结在商品中的 劳动量。使用价值和价值在性质、尺度及表现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例如,不同 商品的使用价值千差万别,无法进行比较和计量,而价值则是共同的、一般的, 可以用货力体系的建构
在当今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思维能力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它是我们理解世 界、解决问题、创新思考的关键。然而,要提高这种能力,我们需要构建一个全 面的、系统的思维能力体系。本次演示将探讨如何构建历央思维能力体系。
一、历央思维能力概述
历央思维能力是指具备历史眼光和全局意识,能够洞察事物发展规律和趋势, 并能够根据这种洞察进行决策和行动的能力。这种能力要求我们具备深入的思考 和分析能力,同时还需要我们具备广阔的视野和长远的眼光。

考研政治马原考点:商品经济与价值规律总结

考研政治马原考点:商品经济与价值规律总结

1、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有两个:一是社会分工的出现;二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2、商品的二因素(1)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2)使用价值是指商品的有用性,通过交换满足他人需要,体现商品的自然属性;是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使用价值是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3)交换价值是一种使用价值同另—种使用价值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

决定商品交换比例的不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价值。

商品能按一定比例相交换,就是因为他们都有价值。

(4)价值: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本质上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生产关系。

(5)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对立性表现在: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互相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

统一性表现在: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价值的存在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没有价值的物品可以有使用价值,但这只是普通的使用物品,而不是商品。

3、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1)商品的二因素由劳动二重性决定。

劳动二重性不是两次劳动,而是同一劳动过程两方面。

(2)生产商品的劳动,一方面是具体劳动,形成使用价值,另一方面是抽象劳动,创造价值。

(3)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①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商品生产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②具体劳动所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是劳动的自然属性,而抽象劳动所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它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4、商品价值量的决定(1)商品的价值不仅有质的规定性,而且还有量的规定性。

(2)商品价值的质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3)商品价值的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而劳动量则是按劳动时间来计量的。

(4)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它是在同类商品的生产者之间竞争中实现的。

(5)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06商品的价值量

06商品的价值量

为什么?
个别劳动生产率 低于 部门劳动生产率 即: 个别劳动时间 ﹥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亦即: 成本﹥出售价 生产者亏本
个别劳动生产率 等于 部门劳动生产率 即: 个别劳动时间 =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亦即: 成本 = 出售价 生产者保本 个别劳动生产率 高于 部门劳动生产率 即: 个别劳动时间 ﹤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亦即: 成本 ﹤ 出售价 生产者赢利
掌握过硬的本领是为了得到高回报,如
果编程和生产粉笔的工资相同,还会不 会有那么多的人去刻苦学习,掌握编程 的知识和技能。
3、为什么少量的复杂劳动可以折算为多 倍的简单劳动?
要胜任复杂劳动 ,需要经过学习和训练,(无 论是脱产学习还是边干边学),因此能够从事复杂 劳动的劳动力,比普通劳动力需要较高的教育费用 (花费更多的代价),这部分多出来的代价就是通 过创造较高的商品价值而得到补偿,否则,谁都不 会去学习、掌握从事复杂劳动的技能。也就是说, 复杂劳动能够在同一时间内比简单劳动创造更多的 价值,这多出来的部分就是补偿学习和训练费用。
上一讲重点内容回顾
商品的二因素。 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劳动二重性与二因素之间的关系。
本讲教学要求
识记: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劳动生产率、 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 领会: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 时间及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
四、商品的价值量
因为:劳动创造价值,所以,价值 量用耗费的劳动量来计量;
价值总量=(产品数量/时间×单位商品价值量)
结论: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部 门)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与生产该商品的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
某部门的劳动生产率越低,意味着生产 该商品所花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会越多, 社会必要劳动时增多了,商品的价值量也就 变大。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第一章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第一章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第一章知识点第一章:商品第一节:商品及其内在矛盾一、商品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1.商品的概念: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2.使用价值:物品和服务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物品和服务的有用性,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由它的自然属性决定的。

(具有使用价值的物品不都是商品,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必须是针对他人有用的使用价值,而且必须通过交换让渡给他人)3.4.交换价值:具有使用价值的物品进入市场交换。

表现:两种使用价值想交换的数量关系或比例。

多种交换价值:一种商品与其他多种商品相交换时会形成不同的数量关系。

5.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

统一性:A.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也不可能有价值,因而不会是商品。

B.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而因素。

交换才能成为社会劳动。

不好。

对立性:A.一切商品对由购买者,才具有使用价值.B.对于生产者,就不具有使用价值,商品生产者不能同时占有使用价值和价值C.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D.只有交换才能解决商品的内在矛盾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活动)1.具体劳动:一定的具体形式的劳动。

(生产商品的使用价值,劳动的自然属性)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永恒条件。

2.抽象劳动: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形成商品的价值的唯一源泉,劳动的社会属性)(体力劳动+脑力劳动)商品交换的本质是等量抽象劳动的交换3.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对立统一的。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统一劳动的两个方面。

4. 劳动的二重性学说是马克思的重大贡献,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三、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1.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根源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2.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3.私人劳动:劳动产品也归生产者自己占有和支配,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私人性质。

政治经济学 第二章 商品

政治经济学   第二章    商品
问题:主流经济学认为商品交换是使用价值之间的相互交换。交换的是物理 (技术)属性。(效用价值论,具体劳动会创造价值吗?)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商品之间的交换是人类无差别劳动的交换。交换的 是社会属性。(交换的是一种社会关系)
第一节 商品及其内在矛盾
两种劳动的相互关系
统一性:同一劳动过程的两种不同的方面,具有不可分割性。 对立性:具体劳动是有形的劳动,抽象劳动是无形的劳动,两者在生产 过程中分别行使着不同的职能。只有在交换中,才需要抽象出无形的劳 动。(不同劳动之间的交换)
劳动的两重性是理解全部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劳动的两重性是正确理解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基础,因而也是正确理解剩余 价值理论的基础,劳动两重性的区分,说明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同时, 也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提供了理论支撑。
第一节 商品及其内在矛盾
三、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抽象劳动的内在矛盾)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的根源之 一。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与 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所谓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指一定时期在某一生产部门中大多数生产者的生产条件。 社会平均熟练程度与劳动强度:大多数生产者所能够达到的劳动熟练程度与承受的劳动强度。
。这说明市场的不确定性
第一节 商品及其内在矛盾
四、商品拜物教 定义:商品所具有的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幻化为物与物之间的关系,就 是商品拜物教。
产生原因:商品交换关系实际上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的相互关系,但是这种关系依赖于商品交换的情形,如果交换不能完成, 那么,私人劳动就不可能转化为社会劳动,价值与剩余价值就不可能实 现。也就是说,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因为需要通过商品交换表现出来, 因而,外在为商品与商品之间的关系。(分配劳动,享有劳动的权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个人收入的分配和消费
第一节、个人收入的分配
一、个人收入的分配方式
1、个人收入分配的方式
问题:1、我们作为学生吃穿住行的费用来自哪里
2、父母获得报酬的方式有哪些
(记件、按天取酬、月薪、年薪、小时工等)
每个家庭的收入都是不一样的,但都有一个特点,他们怎样才能获得报酬
(付出劳动)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以劳动作为人们取得报酬的基本手段。那么你知道
⑵市场经济是世界市场形成和发展的动力
过渡:由此可见,世界市场是伴随着科技革命、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与国际分工的发展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社会生产力的飞速发展,国际分工的进一步深化,当代世界市场也呈现出新的特点。
3.当代世界市场的新特点
投影显示:材料一,1950-1990年世界初级产品出口和工业制成品出口在世界出口总值中所占比例(%)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思想目标:使学生认识到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方式。
教学重点
个人收入分配的政策
教学难点
为什么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方式
教学方法
讲授法、提问法、阅读法
教具
投影
阶段

目标
教学内容
教法

手段
学生
活动
导入
新课
讲授
新课
掌握
过渡
了解
过渡
理解
小结
商品(W)—货币(G)—商品(W)
例:两把斧子2分黄金40公斤粮食
三、纸币
1.纸币的由来(组织同学看书,讲述)
问:何时出现了纸币北宋
问:最早使用纸币的是哪个国家中国
问:最早的纸币叫什么产自何方“交子”四川
2.纸币的含义:是由国家发行并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
“国家发行”——说明是法定货币。伪币、假币或其他任何机构发展的都不是纸币,不能在市场上流通。
“强制使用”——国家要求必须使用而且正在使用的。
3.纸币的发行量与流通中的金属货币量
(1)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为
限度。
(2)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的决定因素。
a.待销售的商品数量
举例
组织讲述
举例
提问
提问
进述
阅读
回答
3
理解
总结
作业
b.商品的价格水平
c.货币流通速度(单位时间内货币流通的次数)
2.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也是影响商品价值量的因素
什么是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
(1)复杂劳动的含义
归纳
归纳
提问
3’
认识
理解
总结
作业
生产不同商品的劳动复杂程度不同,在同一时间内所创造的价值量不同。
提问:生产粉笔和生产计算机所用的时间都短,但它们
的价值量相同吗何为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
3.商品价值量和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1)使用价值: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有用性。
(2)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结论:①价值和使用价值是商品的两个因素,有使用价值的物品不一定有价值,(有些自然物有使用价值但没有价值)而有价值的物品必须有使用价值。
②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没有价值的物品不是
商品,而没有使用价值的物品就没有价值,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通过使用价值表现出来。
表现出来
提问
归纳
提问
回答
讨论
回答
17
理解
了解
理解
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商品的价值用货币表现出来,就是商品的价格
例如:历史的“几两”“几文”,各国的“银元”、“美
元”、“英镑”
(2)流通手段:是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
(实在的货币)
最初的商品交换:物与物的交换
商品(W)—商品(W)
商品流通: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
教学难点
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教学方法
启发式讲授法
教具
多媒体
时间
阶段与
目标
教学内容
教法与
手段
学生活动6’Βιβλιοθήκη 20’一、复习
二、
授课
理解
提问:1.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区别是什么
自然经济:自给自足
商品经济:以交换为目的
2.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是什么(两点)
社会分工、产品归属
3.商品经济有哪三种类型
所以,商品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体,二者缺一不可
三、商品的价值量
1.商品价值量的决定
商品价值量的含义:商品价值量是指商品价值的大小。
(1)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由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决定,劳动时间与商品价值量成正比。
(2)商品价值量不是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而是由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3)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含义: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时间。
第二节我国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基本形式
一.世界市场及其特点
1.世界市场的基本含义
世界市场也叫国际市场,是指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以商品流通为主要内容的经济交往活动的总和。
投影显示:世界市场的分类
商品市场(有形市场)
世界市场资金市场
技术市场
服务市场
提问:请同学看书,说一说世界市场是怎样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2.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作业
在上个学期我们学习了什么是商品,对于生产出来的商品我们要按照一定的方式进行分配。我们有了收入才能买到更多的东西。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收入又是不一样的,对于收入我们如何进行消费和投资呢为什么同样收入的家庭有的日子过红火,有的过的却紧张碰到生老病死又该怎么办呢这些都是我们关注的问题。学习了本章,我们就会初步了解有关个人收入分配和生活消费、社会保障等知识,正确认识分配、消费领域的经济现象,进而树立积极合理的消费观念。
问题:〈1〉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方式是这样的吗
(按劳分配)
〈2〉在现实中有没有按劳分配方式以外的其他的分配方式请你举例说明。
(以资本、土地、技术专利等获得收益)
〈3〉为什么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方式
学生讨论并回答。
出示投影:张俞的诗,不公平的图片。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
(因为社会分配制度不合理造成的)
第三阶段:世界市场迅速发展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之下,社会生产力进一步提高,国际分工进一步扩大,使当代世界市场迅速发展,并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②、三次科技革命与世界市场的联系
投影显示:三次科技革命与世界市场的联系
三次科技革命时间主要标志主要内容与世界市场的联系
第一次科技18世纪60蒸汽机的机器大工推动了世界市场
1.什么叫货币
2.金银充当货币的优点
二、货币的职能
1.货币的职能:是指货币在商品经济中的作用。
2.货币职能的种类:(五种)
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提问:货币的基本职能是什么
基本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
(1)价值尺度:货币是衡量和表现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
尺度
(观念上的货币)——就是把商品内在的价值用货币
学生介绍:三个较大的区域性集团
教师提问:上述介绍说明了什么
第三;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
第四;跨国公司迅速发展。
学生看书221页
小结:(略)
板书
板书
提问
投影
概括
板书
板书
讲解
投影
提问
板书
板书
板书
讲解
板书
投影
讲解
板书
过渡
板书
投影
显示
提问
结论
结论
举例
提问
结论
提问
笔记
笔记
练习
笔记
笔记
讨论
笔记
笔记
笔记
笔记
笔记
回答
商品的二因素与商品的价值量
课题
商品的二因素与商品的价值量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
教学
目标
使学生掌握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含义,理解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关系;认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三者之间的关系;增强经济意识和分析归纳的能力。
教学重点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及关系、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使学生理解货币的五种职能,识记和理解货币的两种基本职能,理解通货膨胀的涵义,认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通货膨胀现象;培养综合归纳能力,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念
教学重点
货币的基本职能纸币
教学难点
货币的基本职能纸币
教学方法
启发式讲授法
教具
投影
时间
阶段与目标
教学内容
教法与手段
学生活动
7’
18
一、
复习
二、
授课
理解
理解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说明开放的中国正在走向世界,中国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市场。那么什么是世界市场它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
第七章世界市场和我国的对外经济关系
第一节当代世界市场
请同学们阅读第七章课题、节题和框题,列出本课框架知识结构图
投影归纳:第七章框架结构图
世界市场及其特点
第一节
世界性贸易和金融组织
第七章对外开放是我国长期的基本国策
二、商品的二因素
1.商品: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①必须是劳动产品
条件
②必须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提问:阳光、馈赠他人的物品、农民种和用于自己吃
的粮食都是商品吗
物品劳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