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单片机实现远程数据传送
基于单片机的矿井下实时温度测量及无线数据传输

基于单片机的矿井下实时温度测量及无线数据传输【摘要】由于在矿井下对环境温度要求较高,因此要求实时测量井下温度,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STC系列51单片机构成的实时温度监测系统,简要论述了系统的硬件组成和软件设计。
监测系统通过单片机控制温度传感器LM75A对矿井采掘工作面进行实时的温度采集、处理,再通过无线数据传输模块PTR2000进行远程无线数据传输给上位机。
【关键词】单片机;温度测量系统;无线数据传输;LM75A;PTR20000 引言矿井进行开采需要对井下各项指标进行实时监测,如温度、压力、瓦斯浓度等,因此需要安装安全监测系统。
其中温度是众多重要指标之一,矿井规定矿井采掘工作面温度不得超过26摄氏度,温度超过时,需要缩短工作人员工作时间,其温度超过30摄氏度时,必须停止作业,并采取降温措施,因此井下环境温度实时的测量就显得尤为重要。
而目前较多使用的测温方法是采用传统的模拟温度传感器采集井下个工作面及巷道温度信号,然后转换为电信号经过信号调理模块再送入AD数模转换模块,转换为数字信号送入处理器中进行处理。
这种传统的方法使用了较多的模拟器件,采用的模拟传感器和模拟器件如运放等模块都存在温度漂移、零点漂移、抗干扰能力差、需要经常校准的缺点。
本文正是在上述前提下介绍了一种基于STC系列51单片机技术和数字技术的矿用实时温度监测系统的设计思路。
1 系统组成及原理介绍根据温度监测系统的要求,我们采用STC系列51单片机即可实现整个系统的功能。
系统利用单片机完成对LM75A温度传感器的控制从而进行温度的测量;并在数码管上显示,加入按键,完成功能的选择;系统加入声光报警装置,当温度超过设定范围,即声光报警,提醒工作人员;最后在利用无线收发模块PTR2000对数据进行无线远程传输,利用单片机和PC机的串行通信完成人机交互控制,整体系统框图如图1所示。
图1 实时温度监测系统框图图中可以看到,使用C语言对单片机进行编程控制LM75A,LM75A采用I2C总线接口,需要控制I2C总线方式控制LM75A,当超过设定温度,单片机控制声光报警器报警,声光报警器实质就是蜂鸣器和LED灯,并通过数码管实时的显示当前温度,并将采集的温度等数据通过无线发送模块发送给远端的PC 机,进行远端控制。
单片机数据传送实验报告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单片机数据传送实验报告篇一:单片机数据传送实验报告实验名称:数据传送实验实验类型:设计性实验姓名:袁志生时间:04.17第五六节课一、实验目的与要求实验目的:1、掌握单片机的汇编指令系统及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方法。
2、掌握单片机的存储器体系结构。
3、熟悉keil软件的功能和使用方法。
4、掌握单片机应用程序的调试方法。
实验要求:1、实现单片机内部RAm之间,外部RAm之间以及内部RAm与外部RAm之间的数据传送。
2、利用Keil软件编辑、汇编、调试、运行实验程序并记录实验数据。
二、设计要求1、编写程序将00h~0Fh16个数据分别送到单片机内部RAm30h~3Fh单元中。
2、编写程序将片内RAm30h~3Fh的内容传送至片内RAm40~4Fh单元中。
3、编写程序将片内RAm40h~4Fh单元中的内容传送到外部RAm4800h~480Fh单元中。
4、编写程序将片外4800h~480Fh单元内容送到外部RAm5800h~580Fh单元中。
5、编写程序将片外RAm5800h~580Fh单元内容传送回片内RAm50h~5Fh单元中。
三、实验程序流程框图和程序清单.程序清单:oRg0000hsTART:moVR0,#30hmoVDpTR,#Qw1moVR5,#0Loop:Qw1:Qw2:Loop1:Loop2:Loop3:R7,#16A,R5A,@A+DpTR@R0,AR0IncR5R7,LoopQw200h,01h,02 h,03h,04h,05h,06h,07h08h,09h,0Ah,0bh,0ch,0Dh,0eh,0F hR0,#30hR1,#40hmoVR5,#16A,@R0@R1,AR0R1R5,Loop1R1,#4 0hmoVDpTR,#4800hR5,#16A,@R1@DpTR,AR1DpTRR5,Loop2moV sp,#60h11h,#48h10h,#58hR2,#00hDpL,R210h11hDphmoVxA, @DpTRmoVmoVmoVcmoVIncDJnZLJmpDbDbmoVmoVmoVmoVIncInc DJnZmoVmoVmoVmoVxIncIncDJnZmoVmoVmoVmoVpushpushpop popmoVxInccJnemoVmoVmoVLoop4:moVxmoVIncIncDJnZenD四,实验小结Dph@DpTR,AR2R2,#10h,Loop3R1,#50hDpTR,#5800hR5,#16A, @DpTR@R1,AR1DpTRR5,Loop41通过本次实验熟悉了keil软件的功能和使用方法.2掌握单片机的数据传送类和循环类汇编指令系统,学会了各种数据传送形式的程序设计方法.3掌握了单片机的调试方法。
单片机 数据传送和排序实验34

单片机实验数据传送
和排序
一、实验目的
1.掌握8051内部RAM和外部RAM之间的数据传送方法;
2. 熟悉51 单片机指令系统,掌握数的大小的排序方法,掌握程序设计方法。
二、实验设备:
CPU挂箱、8031CPU模块
三、实验内容:
编写并调试一个排序子程序,其功能为用冒泡法将外部RAM 中N 个单元字节无符号的正整数,按从小到大的次序重新排列。
四、实验步骤:
在外部RAM 6000H—6009H 中放入不等的10 个数据,运行本实验程序后,检查6000H—6009H中内容是否按从小到大的排列。
五、画出程序流程图
六、程序清单
程序流程图如下:
程序如下:
#include<reg52.h>
unsigned char xdata a[10] _at_ 0x6000;
unsigned char b[]={0x26,0x43,0x41,0x12,0x75,0x72,0x31,0x33,0x64,0x27}; void main()
{
int i,j,t;
for(i=0;i<10;i++)
{
a[i]=b[i];
}
for(i=0;i<10;i++)
for(j=0;j<10-i;j++)
if(a[j]>a[j+1])
{
t=a[j];
a[j]=a[j+1];
a[j+1]=t;
}
}
实验心得:
通过这次单片机实验,我学会了运用Keil写一些简单的C51程序,如何在Keil 上进行软件仿真,运用冒泡法对数组的进行排列。
总的来说这次实验我获益良多。
基于AT89s51的远程数据传输系统的设计

2 1 6月 0 1年
机床 与液压
MACHI NE OOL & HYDRAULI T CS
Jn2 1 u . 01
Vo. 9 No 1 13 . 2
第 3 卷 第 1 期 9 2
D :1 . 9 9 j i n 1 0 OI 0 3 6 / .s . 0 1—3 8 . 0 1 1 . 2 s 8 12 1 .2 00
基 于 A 8 s1 T 95 的远 程 数据 传 输 系 统 的设 计
张亚群 ,于龙飞 ' ,游亚 戈 , ,王坤林 l - , 2
(.中国科 学院广 州能 源研 究所 ,广 东广 州 504 1 160;
2 .中国科 学院可再生能源与天然气水合物重点实验室, 广东广州 504 ; 160 3 .中国科 学院研 究生 院 ,北京 10 3 ;4 00 8 .华 南理 工 大学 土木 与交通 学 院 ,广 东广州 504 ) 160
采用MA232实现MCS51单片机与PC机的通信

采用MA232实现MCS51单片机与PC机的通信一、本文概述随着微处理器技术的飞速发展,单片机作为一种集成度高、功能强大的微控制器,在工业自动化、智能仪表、嵌入式系统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MCS51单片机作为其中的佼佼者,以其稳定的性能和广泛的适应性受到了工程师们的青睐。
然而,单片机与PC机之间的通信一直是困扰工程师们的难题之一。
本文旨在探讨采用MA232串口通信模块实现MCS51单片机与PC机之间通信的方法,为工程师们提供一种可靠的解决方案。
本文将首先介绍MCS51单片机的特点及其在嵌入式系统中的应用,然后详细阐述MA232串口通信模块的工作原理及其与MCS51单片机的接口方法。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重点分析采用MA232实现MCS51单片机与PC机通信的硬件电路设计和软件编程实现。
通过实例演示和测试结果分析,验证采用MA232实现MCS51单片机与PC机通信的可行性和可靠性,为工程师们在实际项目中应用提供参考和借鉴。
通过本文的学习,读者可以深入了解MCS51单片机与PC机通信的原理和实现方法,掌握采用MA232串口通信模块实现通信的关键技术,为实际应用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二、MCS51单片机简介MCS51单片机,又称为Intel 8051微控制器,是Intel公司在1980年代初推出的一款8位CISC(复杂指令集计算机)单片机。
自推出以来,由于其出色的性能、合理的价格和广泛的应用场景,MCS51单片机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使用,成为了嵌入式系统领域的经典之作。
MCS51单片机采用了典型的微处理器结构,包括中央处理器(CPU)、内部数据存储器(RAM)、外部数据存储器(外部RAM)、各种I/O 接口电路以及时钟电路等。
其中,CPU是单片机的核心部分,负责执行程序中的指令,进行数据的运算和处理。
内部数据存储器用于存放程序和数据,而外部数据存储器则提供了更大的存储空间,用于存放更多的数据或程序。
MCS51单片机还提供了丰富的I/O接口电路,包括并行I/O口、串行通信口、定时/计数器、中断系统等,使得单片机可以与外部设备进行通信和控制。
[信息与通信]MCS-51单片机指令系统-数据传送类指令
![[信息与通信]MCS-51单片机指令系统-数据传送类指令](https://img.taocdn.com/s3/m/e38c3c36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62d9e5d.png)
<P1>=0CAH,分析以下程序执行后各单元及寄存
器、P2口的内容.
• MOV R0,#30H
;R0=30H
• MOV A,R0
;A=40H
• MOV R1,A
;R1=40H
• MOV B,R1
;B=10H
• MOV R1,P1
;<40H>
• MOV P2,P1
=0CAH
• MOV
;
•执行上述指10令H后,#的20结H果为:<R0>=3<0PH2,<>R=10>C=A<HA>=40H,
3.3 MCS-51指令系统
3.3.1 数据传送类指令〔29条〕 传送类指令分成两大类
1. MOV,一般传送 2.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非MOV,特殊传送, 如:MOVC、MOVX、PUSH、
POP、 对PSW的X影C响H、XCHD及SWAP.
• 1. 访问片内数据存储器的一般数据传送指令
• 该类指令的功能是实现数在片内RAM单元之间、 寄存器之间、寄存器与RAM单元之间的传送.所 有指令具有统一的格式,其格式如下:
MOV Rn,
A direct
#data
例:若〔60H〕= 30H 执行 MOV R6,60H
结果:〔R6〕= 30H.
3> 以direct 为目的操作数的指令
MOV direct,
A Rn direct1 Ri
#data
例:若〔R0〕=30H,〔30H〕=25H 执行MOV 40H,R0 指令
结果:〔40H〕=25H.
RAM20H单元 • 外部ROM 2000H单元中的内容送到外部
单片机数据传送指令

单片机数据传送指令【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1)了解项目设计的过程;(2)掌握单片机程序基本格式;(3)掌握数据传送指令;2、技能目标掌握单片机程序设计基本格式。
3、能力目标对学生思维能力进行拓展,激发他们探索单片机奥秘的欲望。
【教学重点】(1)项目设计的过程(2)单片机程序基本格式【教学难点】(1)单片机程序基本格式(2)数据传送指令使用方法【教学方法】讲授法项目法【授课地点】普通教室,不使用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新课复习单片机基本结构与组成。
提问:生活中的一盏灯是如何控制的?学生思考回答:引出我们能否使用单片机控制的方式来实现?学生思考…………。
二、切入课堂内容1、数据传送类指令作用:将数据传送到相应端口输出。
格式:MOV 【目的操作数】,【源操作数】1传送方向:目的操作数 源操作数例:MOV A #55H ;将55H传送到累加器A中2、实例项目点亮P1.0所接LED灯(1)项目分析:LED图中可知:欲使LED灯点亮,即P1.0端口输出高电平,即输出1即可。
由上表可得,即送给P1口的数据为01H即可点字亮P1.0端口所接LED灯。
(2)设计流程图(3)编写程序程序格式:ORG 0000H ;程序从0000H单元开始2LJMP MAIN ;跳转到MAIN处执行ORG 0030H ;数据存放从0030H单元开始MAIN: ;MAIN标号MOV P1,#01H ;将01H送入P1口,显示P1.0所接LEDLJMP MAIN ;跳转到MAIN处执行END ;程序结束3、拓展思维(1)如何点亮P1口所接8只LED灯。
(2)如何实现P1口所接8只LED灯向左依次点亮(流水灯)。
【教学反思】本节课程重点讲授一个简单项目,从而使学生对单片机开发有更直接的理解。
用实现讲解指令,比单独讲解指令更明确,更容易理解其作用和用法。
3。
基于单片机的远程抄表系统设计

基于单片机的远程抄表系统设计作者:张召强来源:《电子世界》2012年第24期【摘要】介绍城市水表、气表及电表远程自动抄收系统的工作原理、实现电路、程序设计及部分程序代码,给出了利用单片机实现远程通讯、数据及处理采集、编码控制等的分析及处理方法,充分发挥单片机的功能与作用。
【关键词】单片机;485总线;232总线;IC卡;自动抄收单片机在消费电子、自动化仪表、工业控制等领域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它以灵活的设计、低廉的成本、微小的功耗在电子器件市场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今天越来越多的芯片厂商在不遗余力地竞争这个应用空间。
如INTEL,MICROCHIP,NEC,ATMEL等公司都已形成了自己强大的产品线,给产品的设计带来了越来越多的选择。
1.系统功能及各部件特点描述本系统主要有以下几个部分组成:电脑、城市电话网、数据管理机、传输总线、单元转发器及可扩展单元转发器、计量表。
在这些组成中,单元转发器是整个系统的核心,它起着水、电及气表的抄收工作,并将抄收的数据通过485总线传送到与数据管理机相联的电脑上或者通过数据管理机将数据通过公共电话网传送到远程的管理电脑上。
电脑有一套与抄收系统相适应的管理软件,能实现远程抄收、设置等工作。
1.1 单元转发器单元转发器是实现数据抄收的主要设备,它主要装在小区内的楼道内,通过数据线与每一户内的水、电及气表相联,实时监控每个表的运行状态并完成数据抄收,主要有以下功能:(1)单元转发器最大数据采集量为30块计量表,内置蓄电池,断电后可连续工作240小时。
(2)单元转发器上具有大屏幕LCD显示,可实时显示每只计量表的读数、时间、状态便于人工查询。
(3)单元转发器上带有操作键盘,可直接在转发器上进行系统设定等各项操作。
(4)单元转发器有记忆卡插口、记忆卡既可以作为管理体人员的身份识别卡,又是可作为人工抄表的数据存储卡,每张记忆卡可存储16000只表的数据。
(5)单元转发器上有专线接口,连接小区和数据管理机,实现数据自动远传和管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单片机实现远程数据传送
1引言
我国中大型石油化工企业大都采用小电流接地系统来供电,电力系统较为庞大。
这类系统一般拥有几座乃至十几座35kV级的总降压站,几十座6~10kV级的高压配电室,分布范围较广,有的变电站离开总调有十几km之远。
因此,各变电站的电量参数(电压、电流、相位、功率因数等)的准确、可靠传送,对总调及时决策、对提高供电质量和确保电力运行安全尤为重要。
这里,我们采用单片微型计算机控制调制解调器进行远程实时数据传送,获得了满意的效果。
2硬件系统设计
系统网络图如图1所示。
本系统的上位机采用PII微机,通过MODEM←→交换网←→MODEM与作为下位机的单片机系统相连接。
电力传感器采集的数据信号输入单片机系统,经软件程序处理后由异步收发器8251控制MODEM自动拨号,待上位机响应后发出数据,上位机通过MODEM收到数据后即可进行数据表格或图形处理,这就完成了远程数据采集全过程。
上位机可通过MODEM分时对多个下位单片机系统进行巡回控制检测。
单片机系统硬件电路见图2。
它主要由单片机89C51和异步/同步收发控制器芯片组成,在此,8251作为异步收发器使用。
其中,COM8046为可程控专用时钟发生器,可同
时为89C51提供时钟信号。
8251所需的接收时钟RXC和发送时钟TXC的信号也由其提供。
由于8251的输入输出为TTL电平,故需采用串行收发驱动器进行电平转换和驱动,本系统采用较常用的MC1488和MC1489芯片。
RS-232为标准的9针接口,可与任一标准外置式MODEM接口相连。
对MODEM的性能要求为:有电话号码参数存储器;有自动拨号功能、自动应答功能;可进行速度缓冲和流量控制;采用MNP5/V.42bis数据压缩方式;采用V4.2差错控制协议/MNP 2-4纠错协议;速率大于14.4kbps;选择可与美国Hayes系列兼容的标准产品。
由于作为交换网媒介的电话线不可避免的会有线路干扰,故作为两端点的MODEM须采用相应的抗干扰及差错控制技术,同时线路传输速率不宜太高,本系统采用1200dps的波特率。
3软件设计
单片机系统的软件设计主要由8251初始化和数据传输两部分组成。
其程序流程图分别见图3和图4。
8251初始化设定为:工作于异步工作方式;波特率为1200dps;数据长度为8位,一个停止位;采用偶校验;DTR和RTS信号有效。
对MODEM的控制由DSR确定,当DSR有效时,先复位MODEM,再发指令使MODEM 自动拨号,在DSR信号保持有效的状态下与上位机进行数据传输。
数据传输程序中一组存储单元存放待发送数据(即传感器输入转换后的数据,也可以是扩展了键盘系统的手动输入数据),发送数据的同时也将校验和数据发出。
发送数据后检测发送寄存器是否为零,若为零则说明数据发送出去了。
每发送一个数据后延时等待上位机返回信号,若不正确,则需重发;若正确,再续发下一数据,直到数据发完为止。
4结束语
用单片机控制MODEM进行远程数据传输,获得了良好效果,解决了局域网专线不能达到的远地点的数据交换难题,特别适于偏远地区,如企业远地点的码头、仓库、高塔的巡检巡测。
该系统可在此硬件原理基础上进行扩展,即可增加显示、键输入和单片机的输出控制、报警等功能,并可通过键功能转换,实现远程键输入数据和参数设置等功能,以满足一些特殊需求。
若改变不同的传感方式,即可广泛应用于工、农业及社会上的其它各类场合,因此,本系统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